问题

为什么很多专业人士都对精工赞誉有加,而在腕表之家的排名上精工却几乎垫底?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在真正的腕表玩家和懂行的人群里,精工(Seiko)的口碑普遍很高,很多专业人士,包括钟表评论家、资深表匠,甚至是很多独立制表师,都对精工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但另一方面,如果去看国内一些大众化的腕表评价网站,比如像腕表之家这样的平台,精工在用户评分和排名上,似乎常常在一些所谓的“热门”品牌之下,表现得不那么亮眼。

这种反差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关于腕表文化、品牌定位、市场营销以及消费者认知的故事。咱们就一点点来捋一捋。

为什么专业人士对精工赞誉有加?

1. 制表技术的深厚积淀与创新能力:
自产机芯的强大体系: 精工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能型”制表企业,从最细小的螺丝、游丝,到复杂的机芯研发、生产,再到表壳、表盘、指针的制作,几乎所有核心部件都实现了高度的垂直整合。这在瑞士那些以“组装为主”的品牌面前,是巨大的优势。这意味着精工能够更好地控制品质、成本,并且拥有极强的自主研发能力。
机芯的稳定与可靠: 精工的机芯,特别是4R系列、6R系列,以及更高级的9S系列,以其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著称。它们的设计成熟,结构简单但有效,易于维护,并且走时精度普遍不错。对于需要长期佩戴、注重实用性的专业人士来说,一块走时精准、动力储备足、经久耐穿的机芯是基础中的基础。
技术革新引领者: 很多人可能只知道精工的石英表革命(Quartz Crisis),但这只是冰山一角。精工在机械表领域同样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者。例如:
Grand Seiko(GS)系列: 虽然GS现在独立出来,但其早期和技术积累都源于精工。GS的9S机械机芯在精度上已经达到了瑞士天文台认证(COSC)的标准之上,而且GS的Spring Drive(驱动原理)更是独步天下,将机械能量和电子调速完美结合,实现了无声的精准,这是其他品牌难以企及的。
Spring Drive: 这项技术非常独特,它使用发条盒提供动力,但通过集成电路控制的电磁刹车来调节擒纵,从而达到惊人的精准度,并且完全没有传统机械擒纵的“咔哒”声。对于追求极致工艺和独特技术的人来说,Spring Drive是神一般的存在。
高振频机芯: 精工在早期也研发了高振频的机芯,追求更平稳的指针运行和更佳的精度。
表款的实用性与多样性: 精工旗下的子品牌和系列非常多,从大众化的精工5号(Seiko 5),到面向户外和潜水的Prospex,再到高端的Presage和King Seiko,以及代表顶尖工艺的Grand Seiko。它们的产品线覆盖了从入门级到顶级奢侈品的各个区间,而且在设计上也非常务实,很多表款都注重功能性和佩戴舒适度,比如潜水表强大的防水性能和夜光,飞行员表的清晰读时等。

2. 性价比的颠覆者:
物超所值的设计哲学: 精工的很多表款,即使是在中低端价位,也能提供令人难以置信的品质和工艺。比如精工5号系列,在几百到一千多人民币的价格区间,就能买到一颗全钢表壳、防水、夜光、自动上链、星期日期显示,而且性能稳定的全功能机械表。在瑞士品牌中,类似品质的入门级机械表可能需要数倍的价格。
GS的挑战: Grand Seiko作为精工的金字招牌,其机械和石英、以及Spring Drive机芯的打磨、精度、设计和细节处理,完全可以与很多瑞士的顶级品牌相媲美,但价格却往往只有那些品牌的一半甚至更少。这对于追求“表内功夫”而非“品牌光环”的专业人士来说,GS的性价比是无法忽视的。

3. 历史的厚重感与品牌传承:
百年制表历史: 精工拥有超过130年的制表历史,从最初的小型时计作坊到如今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腕表史。
对日本制表文化的贡献: 精工定义了日本制表的标准和风格,将精准、可靠、创新、务实和美学融为一体。

为什么在腕表之家排名上精工却几乎垫底?

这个问题,主要源于大众消费者和专业玩家在评价维度上的差异,以及腕表之家这类平台本身的特点:

1. 品牌认知度和“品牌光环”的缺失:
瑞士品牌的光芒太耀眼: 腕表之家等大众平台,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传统“奢侈品”消费观之上。在很多消费者心中,腕表是一种身份象征,而瑞士的“血统”和悠久的品牌历史(特别是那些动辄几百年历史的老牌)能提供更强的“奢侈品”光环。精工虽然技术实力雄厚,但其品牌定位相对更偏向“技术驱动”和“实用主义”,尤其是在国内市场,很多消费者对精工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便宜耐用的日本表”层面,缺乏“奢侈品”的品牌联想。
营销投入和品牌形象: 瑞士很多大牌在奢侈品营销、代言人、赞助体育赛事等方面投入巨大,能够迅速建立起高端、奢华的品牌形象,吸引大量潜在客户。精工在这方面的投入和策略,可能更多地集中在产品本身的技术和品质上,而不是在制造纯粹的“奢侈品光环”。

2. 评价维度的偏差:
“品牌价值”和“社交属性”的权重过高: 在大众化平台上,用户在评分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品牌知名度、在社交场合的“拿得出手”程度、以及品牌背后的故事和象征意义(如贵族血统、皇室御用等)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这些是精工相对不擅长的领域。
对复杂功能和外观设计的侧重: 有些用户可能更关注腕表的外观设计是否“华丽”,是否有陀飞轮、万年历等复杂功能(即使他们可能并不真正理解这些功能的价值)。精工虽然有GS这样的顶级作品,但其大众化产品线的设计风格往往更偏向简洁、实用,可能不符合一些用户对“高级表”的视觉期待。
对“性价比”的理解不同: 专业人士眼中的“性价比”是基于技术、品质和实际使用体验,而大众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便宜”“够用”或者“能炫耀”。精工的很多高性价比产品,可能因为定价不高,或者设计不够“炫”,反而在某些用户眼中“不够高级”,从而影响评分。

3. 用户群体的构成和信息传递方式:
腕表之家用户以大众消费者为主: 大部分注册和活跃在腕表之家这类平台的用户,是初次接触腕表、或者更关注腕表作为配饰和身份象征的群体。他们的信息来源可能更多是媒体广告、明星代言和社交媒体的流行趋势。
信息不对称: 精工在专业领域的口碑,更多是通过表匠、钟表评论、专业论坛等渠道传递的,这些渠道的用户相对小众。而在大众平台,信息传递的逻辑更偏向于流量和话题度。

4. 精工内部的品牌分化与认知:
精工品牌的定位模糊? 精工旗下产品线众多,从几十美元的石英表到几万美元的GS,跨度非常大。这导致很多消费者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品牌认知。当人们谈论精工时,可能有人想到的是几百块的精工5号,有人想到的是几万块的GS,这就容易产生混淆和评价的碎片化。
GS的独立之路: Grand Seiko虽然是精工的骄傲,但其近年来逐渐独立化运营,更多地以GS自己的品牌形象出现。这导致在一些用户眼中,GS和“精工”这个名字的关联度被弱化了。

总结来说,

专业人士赞誉精工,更多的是看重其深厚的技术实力、卓越的品质控制、在制表创新方面的贡献(尤其是Spring Drive和GS系列)、以及在中低价位产品上提供的超高性价比。他们理解精工作为一家掌握核心技术的全能型制表企业,其产品背后蕴含的价值远不止于价格标签。

而腕表之家上的排名现象,则更多反映了大众消费者在腕表消费中的品牌认知、情感偏好、以及对“奢侈品”符号的需求。精工在这些方面,由于其品牌策略和市场定位的差异,未能像某些瑞士品牌那样深入人心。这并不是说精工不好,而是说在不同的评价体系和用户群体中,价值的体现方式是不同的。

所以,看到精工在专业领域备受推崇,而在大众平台排名不高,这恰恰说明了腕表市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真正懂表的人,懂得精工的价值所在;而大多数消费者,则可能还在被更表面的品牌光环和营销所吸引。这两种现象并不矛盾,只是反映了腕表消费不同层面的关注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表不厌百回看》

前一阵买了本袁行霈大师的《好诗不厌百回读》,翻翻挺有收获的。

出版社给的定位是“大家小书”系列,即不深奥,很通俗,挺有趣,就行了。

书中辑录的诗作是历朝经典,但凡正经念过初高中的,起码会背一多半,按理来说都是老面孔,这书应该没啥新意了。

但偏偏还是好看,而且读完受益颇深,丝毫不会因为脍炙人口就有什么乏味,

个中奥秘题目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好诗不厌百回读”

“好诗”和“不厌”,应该是有必然逻辑的。

并不是大师会写,辞藻华丽另辟蹊径,不是的,因为原材料是“好诗”。

————

知乎挺多网红诗,我看做不到不厌百读,基本上三读五读就够了,再多就腻了,俗了,甚至名家也不能保证不厌百读,王维的集子随便什么时候翻,周邦彦等人就偶尔看看,没有总看的,脂粉气太重了。

————

抬举一下腕表,把他比作古诗,就在于这是个多种元素高度凝练的产物,最后放在腕子上一点点,但最大的功用就是拿来看,一天至少看N多次,

so,“好表不厌百回看”,能耐住看的才是好表。

文艺爱好者总是喜欢冷门偏门不太大众的东西,结果投射到消费行为上,就变成了非要小众海淘从欧洲犄角旮旯或者历史故纸堆里面翻东西,

把消费审美硬生生的做成了考据癖和玄学,

到“之家”网站上,体现成宁可撬开后盖接上微距镜头一通拍,也不肯正面看一眼盘面,看看颜色款式看着舒不舒服,衬不衬衣服。说起故事头头是道,再不就是崇贵崇限量,越是比公价高,难买到就越自豪。

论坛文化影响下,爱好者们无论看车还是看表,都会被特别多场外信息裹挟,而且会越来越超出自己的购买力变得眼高手低,成了键盘车神或者键盘表哥之类的,

不是有个段子嘛,亲戚要买什么东西,自己一通分析总结,有钱的大叔大爷们真心夸赞:“还是你们年轻人懂,啥也买不起还讲得头头是道的……”有那么点讽刺。

所以这其实是个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还是山的过程。

————

我还是一以贯之地在3000价位推荐日本三驾马车,至于小清新,包豪斯,水粉时装表、廉价珠宝表,之所以不太推荐,在于耐不住看,盘上的元素过分地少了,戴表还是要拿来看的。

滤镜够高级拍砖头都好看,硬照做不得数,模特腕子上也做不得数,还是得自己戴着好看。

表不像汽车,绝大部分人同一时间开不了太多款车,所以汽车编辑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由他们替消费者试驾体验。腕表从2010年往后已经随着传统时尚纸媒的式微,话语权渐渐下沉给买家和消费者了,专业人士在当下,约等于“买很多表又肯写东西的人士”。

有购买力的腕表爱好者,五块十块地买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他们的喜好是偏生活化的,每天戴腕子上看着玩,有各种使用场景和各种衣服来搭配,所以他们看得舒服,自然就会赞誉,他们看着觉得不舒服,没意思,或者不好搭衣服,自然好话就少。

精工的优势在于各个价位都有耐看耐读的表款,这个在当下的制表商里其实挺难得的。

不要小瞧这一点,这非常难。



比如宝玑,都知道这表牌子很硬,也不便宜,而且宝玑有个经典元素,就叫“宝玑针”,时针分针上面有小圈圈,秒针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

如果有人觉得,嗯,宝玑针是我的菜,我想买一款宝玑针,就去找,发现不行,

正宗的宝玑针,肯定买宝玑,一查好几万买不起,

然后,浪琴也有宝玑针的款式,一两万,还算能买得起,

有没有再便宜的,也有,康斯登,不到一万,也有个宝玑针。

也就是说,瑞士制表业因为悠久的历史和品牌自己的美学设计传承,某些元素是割裂的,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惯性。

这就好比德云社的大褂一样,本来没有一定的成例,穿多了,就成一套潜规矩。


在德云社体系下,懂事的相声演员想做人,就得穿素净点的大褂,如果觉得自己能耐大了,够腕了,再去问问班主,您看我绣个花行不行,班主要是给面子,就允了,这就是一个没谁弄规矩但是好像大家都遵照的一个成例。


就比如这个颜色,是默认跟贵金属捆绑的,如果有人揣着小十万人民币觉得不少钱了,去劳力士说,我就想买这个蓝蓝的盘面的,给我来一个,估计会败兴而归,被柜员心里嘲一下也未必。

珐琅,或者叫艺术搪瓷,随便怎么叫。

当表盘是很适宜的,白得挺温润,也有些细微的变化,应该是简约但非常耐看的典范。

然后,有的表厂把珐琅盘,跟陀飞轮放一起了,想卖珐琅的话,对不起,是陀飞轮加珐琅的价格,1+1还得大于2甚至大于3呢。

如果不挖洞,不装陀飞轮,也不会难看到哪去吧。

盘面那个温润的质感,与蓝针照应的清爽,还有罗马字刻度的儒雅,都是可以保留的。

——————

尽管太多论坛里的人,说了很多表款的好处,例如机芯、打磨、历史、可靠,在大陆满处都是专柜,有N多代言人,可你还是提不起精神,觉得这些表都不够好,或者说,都不够耐看耐读,提不起人的兴致。

买家其实有时候就是挺单纯的,偶尔不像听厂家扯淡,听什么传承玩什么保值,更不打算排队去求爷爷告奶奶,就想买个表,挑个颜色,或者改个风格。

原来白盘钢盘太死板,现在想弄个蓝色绿色换换风格;原来正装,想再买个潜水;或者原来年轻潮,现在想弄个珐琅盘复古一下,装个斯文败类,

对于表唯一的要求,不外乎,得好看,得耐看。

然后去看看哪些表合适,看看瑞士哪些名气大的名门表企,结果发现他们不是四散在各个瑞士品牌的产品线里,就是贵得离谱或是不爽快得可怕。

这时候,精工真的就是个好选择,起码想买任何颜色的蓝盘,找精工就对了。

精工就像一个特别忠厚的辅助,要蓝给蓝,冰蓝、湖蓝,放射蓝、渐变蓝,蓝盘蓝圈……

起码我没见过其他牌子,给蓝给这么痛快,三千,两千,甚至不到一千,给蓝给得太慷慨了。

相比瑞士同行不是黑就是白,色彩上那么矜持,日本的表企明显是不装这个大尾巴狼的。

做的是制表,服务的是大众,

客户有价格需求,那就往便宜了弄,精工5号里一样好表不少,

有技术需求,那就赶紧研发,当年他们搞出能放手表里的石英计时系统吓掉瑞士人的下巴,不亚于今天的折叠屏全面屏,让人感到了科技的震撼。

有审美需求,那好,有颜色上颜色,有款式上款式,表针,夜光珠,外壳,只要是大众喜欢的元素,尽可能多点罗列。

有装逼需求,那也有GS那部分,看不上GS,没关系,出门左转找PP还是找RM,随便顾客怎么挑选。

一句话,这是个低头干事的表企。

————

太多老外们被粉丝捧迷糊了,把制表当成制逼,

其实深入了解瑞士制表的人终究会发现,那些复杂美好令人心悸的机芯,直面消费者的情况其实很少很少,大部分时候,套壳的人,搞市场的人,财团公司才是拦路设卡的存在,太多表CNC的味道太浓,而人情味太薄了,出来的制品真的冷冰冰。


我记得小时候,笑林有个小品,招聘酒懵子去跟企业谈判,当年流行搭售,卖一样非要搭一样,搞得企业苦不堪言,结果一通大酒喝下来,不仅搭售一条毛毯,还外加一床毛巾被。

整个喝反了。

现在的制表业也该听听笑林的,卖表就好好卖表,不要搭售那些历史文化故事,也不要巨幅海报,各种代言人,故宫午门开party,又是首博搞展览的,最后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总归一句话,我只想买表,买来戴,买来看,不想要毛毯,也不想要毛巾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