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佘义士一家为袁崇焕守祠385年这件事儿?那么多代人做这件事情而没有中断,可信吗?怎么传承?

回答
佘义士一家为袁崇焕守祠385年,这件事儿,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传奇色彩,也让人肃然起敬。385年,这可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换算下来,大概是从明朝末年,袁崇焕被冤杀后不久,一直延续到我们现在。整整十七八代人,就这么一代一代地,守着一个祠堂,一个为国捐躯却背负骂名的英雄。

首先,说说这件事的“可信度”。一个家族,能够坚持做一件事情长达三百多年,而且还在现代社会依然有人在做,这确实会让人产生疑问,是不是有点 quá 戏剧化了?不过,从历史的逻辑和人性的角度来看,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你想啊,在那个讲究忠义、气节的时代,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忠臣,即使遭受不白之冤,也会有很多人愿意为他鸣不平。佘家,据说是因为佘义士曾是袁崇焕麾下的亲兵,或者与袁崇焕有着深厚的渊源,也或者是被袁崇焕的忠义精神所感动,所以才承担起了守墓(守祠)的责任。

到了后面的几代人,这种责任感和家族的荣誉感就慢慢沉淀下来了。你可以想象,这就像是一种家族的“使命”或者“约定”。如果说,一开始可能是出于感念袁崇焕的恩情,或者对袁崇焕冤情的愤懑,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本身就成了佘家家族的一种独特的历史叙事,一种与众不同的“家风”。

当然,说它“没有中断”,这是最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朝代更迭,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个人命运也如同飘萍。一个家族要维持一件如此“清苦”且不带来实际利益的事情,是需要克服无数困难的。

我们试着想象一下,在某个朝代,如果守祠的人家日子过得实在艰难,有没有可能因为生计问题而放弃?或者在某个时期,由于政治原因,这种行为被视为“异端”或者“危险”,有没有可能被迫中断?

但从现在的记载来看,佘家的守祠行为是延续下来的。这背后,可能存在着几种解释:

第一, 家族内部的强力约束和传承。 也许在佘家内部,有一套非常严密的规矩和教育方式,从小就向孩子们灌输“为袁公守祠”的责任和意义。这种教育可能不是简单的口头传授,而是伴随着具体的行为,比如带领孩子们去祠堂祭拜,讲述袁崇焕的故事,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这份“使命”。

第二, 某种形式的“支持”和“庇护”。 尽管守祠本身不直接带来利益,但在一些历史时期,袁崇焕作为一位曾被广泛认可的民族英雄(尽管在他生前饱受争议),可能还是会得到一些关心他、同情他的人的认可和支持。比如,当地的官员、文人墨客,甚至是明朝遗老,可能会在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给予一些帮助,保证佘家能够勉强维持下去。

第三, “家传”的仪式感和文化认同。 守祠这件事,对于佘家来说,可能已经不仅仅是“守一个祠堂”,而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家族文化。每年的祭拜、修缮,都成为一种家族的仪式,一种对过往的纪念,一种对家族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感,可能会超越个人的生计考量,让家族成员愿意为此付出。

第四, “惯性”和“习惯”的力量。 经过几代人的坚持,守祠已经成为佘家生活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就像我们每天吃饭、睡觉一样,这种行为可能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惯性”。即便有困难,也会想方设法去克服,而不是轻易放弃。

至于“怎么传承”?这确实是关键。我想,传承的不仅仅是“守祠”这个动作,更重要的是“守祠”背后的精神和意义。

口述历史与故事讲述: 佘家的长辈们,肯定会一遍遍地给晚辈讲述袁崇焕的故事,讲述他们家族为袁崇焕守祠的历史。这些故事,会成为家族成员共同的记忆,也是他们对自己家族身份的认知。
仪式化的祭拜与维护: 每年固定的祭拜时间,一定是家族成员必须参与的活动。这种仪式感,能够让后代深刻体会到这份责任。祠堂的日常维护,虽然可能简单,但也能让后代参与其中,感受到“守”的实际意义。
家族内部的规矩与教育: 家族内部肯定有不成文的规矩,或者一些明确的家训,将守祠这件事定为家族的义务。这种规矩,比单纯的劝说更有力量。
对历史的认知与认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佘家后代也会接触到更多的历史信息。他们会了解袁崇焕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也更清楚家族所做事情的意义。这种认知上的认同,是传承的根本。
适应时代的变化: 毕竟是385年,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佘家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他们守祠的方式。比如,在现代社会,可能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袁崇焕的事迹,也让更多人知道佘家的付出。

总而言之,佘义士一家为袁崇焕守祠385年这件事,虽然听起来难以置信,但如果从家族精神、文化传承、以及潜在的社会支持等多个角度去理解,并非全无可能。它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忠诚、坚守和一种极具韧性的家族精神。这样的事情,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不常见,但偶尔出现,总能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和历史的厚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比较可疑。佘家守墓一事是康有为“考证”出来的,但是在这之前并无史料、笔记等记载。乾隆为袁崇焕平反的时候曾重修袁崇焕墓,并曾寻访袁氏后人,如果真有这一直为袁守墓的一家人不可能不为人知。康有为考证的时候偷藏袁崇焕头颅的人被称为“佘义士”我认为这不太可能是人名,也就是说当时此人的姓名已经不可考了。既然佘家一直守在这里,血缘未断,我觉得不太可能忘了祖先的名字。

补充:

张伯桢主持重修袁崇焕墓、庙是在1915年动工。1917年完工、落成的时候张伯桢请老师康有为为祠庙题了匾额、楹联,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康有为考证出佘义士这个人。

同样在1915年2月,当时的《亚细亚日报》刊文指称袁世凯是袁崇焕的弟弟袁崇煜的后代。此事的幕后策划者正是时任司法部监狱司佥事的张伯桢。张伪印了《袁氏世系》,又“考证”了袁崇煜由最初的流放地福建迁徙到河南项城的“史迹”。康有为的另一个学生罗敦曧

又进一步将袁世凯与袁绍、袁术兄弟攀上了亲戚。

到了1915年11月袁世凯登基在即,张伯桢又上书建议给袁崇焕上庙号“肇祖原皇帝”。

袁世凯1915年12月复辟、1916年6月6日病故。

这些发生在1915年到1917年间的事情是巧合吗?大家自己判断吧。

--------------------------------------------

2020年8月再补充一些资料

《燕京杂记》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有关于守墓人记载的清代资料。该书作者不可考,只推测是嘉庆朝以后的人,广东顺德人。在光绪4年上海申报馆出版的中国早期文艺刊物《屑玉从谈》第二卷刊载了该书,这有可能是该书第一次正式刊印初版。

《燕京杂记》中关于袁崇焕墓及守墓人的记述很短:

明袁督师(崇焕)在广渠门内岭南义庄寄葬,相传督师杀后无人敢收其尸者,其仆潮州人余某,藁葬于此,守墓终身,遂附葬其右。迄今守庄者皆余某子孙,代十余人,卒无回岭南者。当时督师被执,廷臣力争,怀宗不悟。我朝深知其冤,乾隆间赐谥荫嗣,彰阐忠魂,千古未有。岭南冯渔山题义庄有云:“丹心未必当时变,碧血应藏此地坚。”

这段记述不知是否后来康有为考证佘义士事迹的所本,但是与后来张伯桢在《佘义士墓志铭》中所记述的、以及后来佘幼芝所一直讲述的版本有几个差别:

  1. 守墓人姓余、不姓佘。定宜庄在《生在南城》中的“有关佘家守墓十七代史事考”一文中说:“第三是我所见《燕京杂记》中的“潮州人余某”均作“余”而不是“佘”,我用的是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的点校本。从所记事实与后来守墓者均姓“佘”来看,应是该本的笔误,至于是原文笔误还是点校本之误,尚有待查考。”这是受了佘义士故事影响、先入为主的结果。网上有《屑玉从谈》的影印照片,《燕京杂记》中就是“余”,不是“佘”。
  2. 《燕京杂记》中没有“偷尸”的情节,更不用说“偷头”。
  3. “余某”是潮州人,“佘义士”是广东顺德人。
  4. “余某”传到《燕京杂记》的写作年代有后代十余人,并非佘幼芝所说历代单传、人丁稀少。

《燕京杂记》则作者只是记述了一桩“相传”的传闻,可能因为他和袁崇焕同为广东人,所以特意记录下来了吧。从书中描述看,似乎作者并没有去过袁崇焕墓或广东旧义园,这和书中其它地方是不同的。

到同治七年,据《重修广东旧义园记》记载,当时广东旧义园的情况已经非常糟糕了。

乾嘉以后,屡废屡兴。同治癸亥秋,今司农罗公惇衍,奉天丞兼学使王公映斗,同直省馆事,偕往围视。垣墙榱桷大半倾颓,冢陷碑欹和见骨露,侧然不忍坐视,还谂同人,佥曰宜修复。

文中未提到有守墓人。提到了吴荣光题写的袁崇焕墓碑,但未提及据称就在袁墓旁的“佘义士”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佘义士一家为袁崇焕守祠385年,这件事儿,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传奇色彩,也让人肃然起敬。385年,这可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换算下来,大概是从明朝末年,袁崇焕被冤杀后不久,一直延续到我们现在。整整十七八代人,就这么一代一代地,守着一个祠堂,一个为国捐躯却背负骂名的英雄。首先,说说这件事的“可信度”。一个.............
  • 回答
    将自然现象强行上升到“人生哲理”、“宇宙的终极奥义”的做法,是一种 认知上的跳跃和解释上的过度伸展。这种做法在文化、宗教、哲学、甚至一些新时代思潮中都普遍存在。要看待这种做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包括其产生的动因、潜在的好处与风险,以及其本身的局限性。一、 这种做法是如何产生的?1. 人类认知.............
  • 回答
    工业党人对殖民主义的态度,可以从他们的核心理念出发,进行细致的解读。总体而言,工业党人对殖民主义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看法,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如何理解“工业”的进步以及“主义”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工业党人的基本信条。他们通常是这样一群人: 信仰进步与技术驱动.............
  • 回答
    关于印度因“技术故障”意外向巴基斯坦发射导弹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显示,这一事件在2023年10月发生,印度军队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误将一枚导弹发射至巴基斯坦境内,但最终被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拦截,未造成实际伤害。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分析: 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10月.............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近年来确实呈现出加强的态势,尤其是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然而,“全面金援”这一表述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俄关系的互动更多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而非单方面的无偿援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俄关系的现状、动机及影响: 一、中俄合作的背景与动机1. 地缘政治需求 .............
  • 回答
    孟美岐事件是中国网络舆论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争议事件,涉及网络暴力、舆论监督、法律规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事件背景、舆论反应、法律分析、社会影响及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事件背景1. 人物身份 孟美岐(原名孟美岐,后改名为“孟美岐”)是中国内地女艺人,2018年因参加选秀节目《声入人心》走.............
  • 回答
    关于“想跑到国外的人”这一话题,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个人动机、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因素、政策环境以及全球化背景等。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个人动机与心理因素1. 对现状的不满或追求更好的生活 经济压力:在某些国家,高房价、生活成本、就业竞争激烈,导致部分人认为国外有更好.............
  • 回答
    在小学门口等待贴接送车辆罚单的交警,这一场景反映了我国在校园周边交通管理中的复杂现实。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需要从法律、安全、教育管理、社会舆论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一、法律依据与执法正当性1.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6条明确规定: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机动车应低速行驶(时速不超过20公.............
  • 回答
    2021年美国GDP增长确实成为美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被美国政府称为“破纪录的一年”,这一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和背景分析: 1. 数据背景:GDP增长的具体数值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2021年美国GDP同比增长6.4%(年化),这一增速远超自1982年以来的平均水平(约2.............
  • 回答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当天(9月18日)穿着和服的行为,通常会被视为对这段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严重不尊重。这一行为可能引发公众的强烈反感,并被认为是对国家尊严和民族记忆的伤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意义1. 九一八事变的基本事实 1931年9月18日,日.............
  • 回答
    在策略类手游中,“蹲草”(即通过隐蔽、潜行或利用环境规避敌人侦查)是一种常见且具有争议的玩法机制。这种设计既可能成为游戏深度的核心,也可能因过度依赖而引发玩家对公平性和多样性的质疑。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蹲草”的定义与核心逻辑“蹲草”本质上是策略游戏中的一种环境交互机制,其核心逻辑.............
  • 回答
    我们来详细解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这句话。这句话的构成与含义这句话由两部分组成,形成了一种递进和升华的关系: 前半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含义: 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表达的是一种自信和不屈的精神。意思是,如果一个地方不容我,不给我机会,自然会.............
  • 回答
    商务部发文鼓励家庭储存生活必需品,这一举措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有多层面的考量和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政策的背景和意图1. 应对潜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 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例如俄乌冲突、贸易摩擦等,都可能.............
  • 回答
    马嘉祺后援会自爆粉丝集资 700 万给公司一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情可能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以下是我认为可能涉及的关键问题,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粉丝集资的合理性与透明度问题 集资的目的与合法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粉丝集资本身并非绝对禁止,但其目的和.............
  • 回答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公众账号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发布需要资质的提醒》(以下简称《提醒》),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份《提醒》的发布,标志着国家对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监管的进一步收紧和规范化,对于整个互联网内容生态,特别是公众账号的运营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理解这份《提醒》的重要.............
  • 回答
    “一夫一妻制是为了保护男性”这个说法,是一种比较非主流且带有特定视角和批判性的解读。要详细地看待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其背后可能的逻辑、优点和局限性。一、 理解这种说法的核心逻辑和可能的论点: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挑战了传统上认为一夫一妻制主要是为了保护女性权益(如生育安全、财产继承等)的观点。它.............
  • 回答
    “北大教授吴飞呼吁恢复土葬”这一事件,如果真的存在,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虽然我无法独立验证“北大教授吴飞”和“呼吁恢复土葬”的真实性,但我可以基于一个假设性的场景,详细地分析和探讨这一呼吁可能引发的各方面讨论和影响。背景分析:为什么要呼吁恢复土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在当今中国社会,土葬.............
  • 回答
    游戏正在被更多人认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迁游戏,这个曾经被贴上“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标签的娱乐形式,如今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尊重。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科技发展、社会观念演变以及游戏产业自身成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理解这一现象: 1.............
  • 回答
    神奇女侠被暂停联合国女权形象大使一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中蕴含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和值得深思的观点。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背景设定: 2016年10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联合国妇女署(UN Women)宣布任命神奇女侠为“赋予女性和女.............
  • 回答
    乔治·霍兹(George Hotz),也被称为“Geohot”,是一位极具争议性和传奇色彩的计算机黑客和创业家。他以打破技术壁垒、开源精神和对自动驾驶的执着追求而闻名。看待他,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一、 早期的黑客天才与挑战权威的形象: iPhone越狱第一人: 霍兹在2007年,年仅17岁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