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商务部发文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需要?

回答
商务部发文鼓励家庭储存生活必需品,这一举措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有多层面的考量和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政策的背景和意图

1. 应对潜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 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例如俄乌冲突、贸易摩擦等,都可能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冲击,影响物资的生产、运输和供应。
国内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面临着季节性的极端天气(如洪涝、干旱、台风、雪灾)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如地震)。这些事件可能导致交通中断、农作物减产,进而影响到物资的正常供应。
疫情常态化下的应对: 尽管大规模疫情已得到控制,但局部地区出现疫情仍可能对物流和供应造成一定影响。鼓励储存是对过去两年多疫情期间物资短缺经历的一种应对策略,意在提高民众和社会的韧性。
能源和资源安全: 在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和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确保国内能源和重要物资的稳定供应至关重要。家庭储存一定量的生活必需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摊国家在紧急状态下的压力。

2. 提升居民的应急自救能力:
增强抵御风险的意识: 政策的发布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教育,提醒居民关注生活安全,并具备一定的自我保障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 在遇到交通中断、停水停电、交通管制等临时性突发情况时,家庭储备能够保证基本生活需求,避免恐慌和混乱。
减轻社会整体压力: 如果大量居民在突发事件后涌向商店抢购,会造成更大的社会压力和混乱。提前有准备的家庭可以有效减少这种集中性需求。

3. 稳定社会预期和情绪:
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在信息不透明或传言四起的情况下,政府主动引导和鼓励储存,反而可以避免民众因为未知而产生的过度恐慌和盲目抢购。这是“预期管理”的一部分。
传递政府负责任的信号: 通过官方发文,表明政府关注民生,并提前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准备,能够增强民众对政府应对能力的信任。

二、 政策的具体内涵和执行建议

1. “一定数量”和“生活必需品”的界定:
必需品范畴: 一般包括食品(大米、面、油、罐头、方便食品、奶粉等)、饮用水、药品(常用药、感冒药、退烧药等)、卫生用品(纸巾、肥皂、消毒液、女性卫生用品等)、以及必要的能源(如电池、手电筒、少量煤炭/木柴等,视地区而定)。
“一定数量”的弹性: 这个数量是动态的、个体化的,取决于家庭人口、消费习惯、储存空间以及所在地可能面临的风险类型。通常是指能够满足家庭37天的基本需求。
关键在于“按需”: 政策强调“根据需要”,意味着不是强制性囤积,而是理性、适量地储备。

2. 政府在其中的角色:
信息发布和指导: 明确告知民众可能面临的风险、需要储备的物品种类和建议数量。
保障供应能力: 政府需要确保即便在突发情况下,国家和地方的储备体系能够正常运转,市场供应渠道不会完全中断。这包括对重点物资生产企业的支持和对物流运输的保障。
维护市场秩序: 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扰乱市场的行为,确保价格稳定。
社区和公共储备: 除了家庭储备,政府和社区也应该有相应的公共物资储备,并在必要时进行调配。

三、 社会各界的不同看法和担忧

1. 积极解读:
前瞻性思维: 许多人认为这是政府未雨绸缪,负责任的表现,能够提升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科学理性: 认为这是一种常识性的生活智慧,提倡居安思危,而非过度恐慌。
缓解心理压力: 对于有储蓄习惯的家庭来说,这能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2. 担忧和疑虑:
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有声音担心,官方发文反而会刺激一些民众过度囤积,造成市场短缺和价格上涨,适得其反。特别是对于一些尚未明确具体风险的地区。
储存成本和浪费: 过度储存可能导致物品过期、占用空间、增加经济负担,对家庭来说是一种额外的成本。
“口号式”政策的疑虑: 担心这只是一个“口号式”的号召,而没有实际的配套措施来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导致基层执行走样。
信息来源和透明度: 民众更希望知道具体的风险预警和政府层面的准备措施,而非笼统的鼓励。
潜在的信号解读: 一些人会将此解读为政府预见了即将到来的重大危机,从而产生更深层的不安。

四、 历史经验的借鉴

回顾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和过去几次突发事件(如非典、汶川地震)期间,物资短缺给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适度储存也是对过去经验的一种反思和优化。

五、 总结

商务部发文鼓励家庭储存生活必需品,其核心意图在于 提升社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应对潜在的供应链不确定性,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并稳定社会预期。这是一种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的风险管理策略。

然而,政策的成功执行不仅依赖于政府的号召,更需要政府提供充分的信息、有效的保障和合理的引导,同时也要警惕由此可能引发的社会情绪波动。民众也应理性看待,根据自身情况适度储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恐慌。

关键在于“适度”和“按需”的平衡。 如果政府能够清晰地解释鼓励储存的必要性、具体风险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并且市场能够保持稳定,那么这项政策更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成为提升社会韧性的一项积极举措。反之,则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看待这项政策,既要理解其积极的、前瞻性的意图,也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实际执行的挑战,并期待政府能够给出更详尽的解释和配套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战争这种事,宁做事后诸葛亮,莫做事前懂王。


我老说“还没来还没来”,突然来了。我无非哂然一笑,群众揶揄一阵,留个梗就完事了;

我老说“来了来了来了”,结果反复没来,反复虚晃一枪,群众的心理就疲了。

人心一疲,关于台湾的讨论就愈发偏离冷静,成了街头巷尾几波人起哄:

“你喊了几年,怎么还没来啊?不是说XX年底有大事么?”

“现在迹象这么明显,马上来,来了你是我孙子!”

“好啊,不来我是你爷爷!”

这讨论就不是关于台湾了,而是一场骰子开盅,赌的是几波人的脸面。


而且老这么“赌场化”,很容易让民众轻视了战争的代价。

除非美帝内部出大事、公开与我国达成妥协,否则局部优势再大,也要做好与美军擦枪走火的准备。

这就意味着大规模的动员,整个民防体系的激活和演练,对民众进行紧急自救他救技能的教育。训练的防空警报声会在多个沿海城市响很久。

更重要的是物资上的全面动员。台湾本身肯定能短期解决,但之后还是要面对美帝。从重到轻,有局部战争、小部交火、实弹对峙、经济封锁等多种可能。

即使是最轻的经济封锁,也会对我国三分之一的经济板块造成毁灭性打击;尾随其后的结算封锁和能源封锁,极可能倒逼出配给制。

在以前,“不惜一切代价解放台湾”,这句话不仅仅是表决心,也是说明代价之重的现实。


现在我国对全球产业链的控制越来越深,局部军事优势也越来越大,以上代价会越来越轻。

“以不可或缺的全球身份迅速造成既定事实”,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但不管代价未来会多轻,动手前,这些现实也会被传递给民众。

只有理解战争代价的人民,才能真正支持战争。


商务部鼓励家庭储备必需物资的发文,其实就是因为近期的多点散发疫情。

10月15号时还是7个人,现在已经300多人,涉及到13个省份20多个城市。

这必然会导致多地同步采取限制人员流动的措施,冲击一些必需品的生产和运输。

其实是一篇配合抗疫的发文。

很多病例的溯源和密接排查还在进行,还可能有潜在的未知感染,“突发情况”指的是这个。

把这个语境下的“鼓励储备物资”理解成对台信号,有点不严肃了。


至于故意要把这篇文解读成某种信号的,那不仅不严肃,还很不讲究。

这种操作可以用在科技媒体身上,例如“据说苹果要出用xxx芯片的新品啦”和“听说某某游戏要重制啦”。

随便玩,咱们自媒体就是干这个的。

但战争这事就算了。兵者凶器也,正义之战来了,也是肃穆坚毅的情绪,不宜欢脱。

要是没来,损耗的则是国家整体的严肃性。

多数民众没有那么精准的信息判断能力,他们只会觉得一会子说有大事,一会子又平静如初。

不要在这种事情上,戏弄民众的耐心。

user avatar
甲:哎哟!急得我,第二天早晨赶紧到单位请假,到银行取钱,那个平板车、三轮车、小推车我一趟一趟往家拉呀。
乙:你拉什么呀?
甲:油盐酱醋啊。
乙:拉一趟不就完了吗?
甲:那才哪儿到哪儿啊?你知那醋我打了多少啊?
乙:多少?
甲:一洗澡盆。
乙:哎!
甲:那酱油。
乙:多少?
甲:两水缸。
乙:哎哟!
甲:豆油。
乙:多少?
甲:十五桶。
乙:好嘛。
甲:味精。
乙:多少?
甲:两抽屉。
乙:嗬。
甲:五香面儿。
乙:多少?
甲:一大衣柜。
乙:嗬!
甲:黄酱,
乙:多少?
甲:一被窝。
乙:哎?怎么都弄到那里去啦?
甲:酱坛子打了,全折床上啦。你说多恶心哪?
乙:你听着这份儿乱。你要开油盐店哪?
甲:油盐店没开,小卖部让我给买光啦。
乙:他给包圆儿啦。
甲:指望着买了这么多东西,这回不着急了吧?
乙:是啊?
甲:等了一个半月,一点儿动静没有。你说着急不着急
乙:嗬。
甲:你说多让人着急。急得我天天上物价局打听去,“嘿,同志,什么时候涨价呀?我们老百姓都盼着这一天呐。”你说嘿,买这么多东西在我们家搁着,不涨价,光长毛!你说这……我得吃到什么岁数去?
乙:这急呀,全是你自己找出来的。
甲:我都买来了,小卖部没了,人家街坊还着急哪。日久天长到我这儿占便宜来,“嘿嘿,纪师傅,我们家里吃饺子,您来碗儿醋怎么样?”“哎,小纪,今儿大爷弄点儿凉粉儿,来两瓶酱油。”你说他弄凉粉儿,他弄两瓶酱油?他也不怕吃完变燕巴虎!
乙:你赶紧想办法吧?
甲:我说不行,我要先下手为强吧!反正小卖部已经关张啦,我开张。第二天转天我卖,我得把它卖光了。我呀,什么价儿买的,什么价儿卖,这样呢,好在赔不了多少。
乙:哎,这主意挺好。
甲:第二天早上,主意打定了,刚要卖呢,就听二大妈一嗓子,没把我给急晕过去!
乙:她又说什么?
甲:“好消息!由于季节不同,这副食品价格呀!”
乙:怎么样?
甲:“下调百分之三十。”
——梁左《着急·梁左相声集》
user avatar

昨天刚写本回答,今天本地四例确诊,然后早上各个菜场超市里……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9172736068907008

说蔬菜贵又不是叫你光储存蔬菜,是说这一轮和疫情相结合早做准备为妙,蔬菜不好存,干货,罐头,脱水蔬菜什么的听说过么?大不了还可以弄点儿肉蛋奶么……

当然现在本地有人整头猪扛回家我觉得也过于夸张了。

~~~~~~~杠精分割线~~~~~~~

各位知乎用户是不是都以学生和都市白领为主?

十指不沾阳春水,多少年都不进菜市场了?今年猪肉价格是下来了,可是大家不妨看一看今年蔬菜价格都涨到什么地步了。

去年2,3元一斤的黄瓜现在5元多一斤

西红柿5元多

茄子,辣椒5元左右

韭菜6元左右,韭黄11,蒜薹10元

小白菜小青菜鸡毛菜6,7元左右,金花菜10元,豌豆尖12

新鲜香菇14元左右,各种蘑菇9元左右

最便宜的洋葱白菜冬瓜这几样蔬菜也要2,3元一斤

可以说现在蔬菜的价格已经比去年疫情全国封城的时期还要贵出不少了。

前段时间商务部解释的是由于今年主要蔬菜产地受水灾影响,同时北方部分地区急剧变冷。

然而眼瞅着新的一轮冷空气这周末就要来临,外加现在全国疫情传播有扩大化趋势,联系到前段时间瑞丽部分市民生活难以为继的新闻,商务部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的原因呼之欲出了吧:

1.这一轮菜价到明年春节都别想平抑了,不囤积的话到时候喊贵吃不起可别怪国家没提前提醒你

2.应对冬季疫情可能加剧部分城市可能会进一步封禁的可能性,至少部分家庭有囤积的话,国家到时候的支援服务也不至于捉襟见肘

哀民生之多艰,大家一起携手共度吧。

user avatar

这个新闻看完全文之后就会发现,有点标题党,这只是其中一句,主体不是这个。

但为什么这么搞让我思考了好久,是城府深还是夹私货就不知道了。

user avatar

啧啧~

现在这个问题下面能放出来的答案都是无关紧要的狗屁(当然,也包括本答案),能说到点子上的答案早就连人带号消失了。

我是外国友人,有些事情我要是告诉你的话你会恍然大悟,但老子的号就没了。

你说我会用自己的号来换你的恍然大悟么?哇哈哈哈哈我凭什么。

所以我给你们送上thoughts and prayers. 你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嘿嘿嘿嘿嘿嘿

user avatar

演习,也不一定会喊一二三啊

user avatar

主要是过冬和防止疫情突发导致的城区封锁,尤其是后者

user avatar

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随时可能根据疫情发展具体情况,实施区域性隔离。因此,家庭应根据自身情况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因为一旦封控,无论前期准备如何充分,物资储备多么充足,总会遇到不可预料的情况,这个时候储备一定量的必需品,尤其是较为特殊的必需品就显得特别重要,讲一个我经历的一些例子吧。

先介绍下背景,因疫情防控需要,我所在的地方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阶段性区域封控,封控期间上级临时决定抽调一批公职人员充实到疫情防控指挥部,本人有幸成为抽调人员的一员,参与了封控协调工作。

个人认为,刚封控的前几天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各类物资调拨、人员流行病学调查等等工作压的人喘不过气来,人员缺乏封控及大批物资调拨的相关经验,各类物资储备不足,群众各种平时我们想都想不到的各类生活需求层出不穷,有群众反应他们家孩子只能吃某品牌奶粉,送上门的另一品牌奶粉吃了便秘要求我们跨区调拨的;有群众称他们家老爷子血糖高需要购买荞麦面挂面的(吃过荞麦面,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这玩意还有挂面,恕我孤陋寡闻且平时很少做饭,疫情结束后留心了在超市见到过);有小仙女要求吃低脂食品免得影响身材的……总之零零碎碎你永远想不到……一开始还是每日各社区汇总需求给我们上报我们汇总后落实,可是志愿者们文字水平参差不齐,搜集上来的困难有的描述不清,有的轻重缓急都不分,有的需要立即解决,后来我们就建立了和一线志愿者直接的联络方式,直接把社区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报给我们协调解决。印象最深的就是有次接到一个小姑娘求助,说她妈妈患上了一种很稀有的病,需要日常服用一种药控制病情(为了保护他人隐私什么病什么药我就不公布了),现在药就剩两顿的量了,可以维持一天,社区医务室没有这种药请我们帮忙解决。当时我也没多想,以为是常规药品呢,咱学的专业也与医学八竿子打不着关系,卫生部门一圈电话打下来傻眼了,都说这是个比较少见的进口药,辖区范围内应该没有存货,紧急联系邻近城市卫生部门,回复都是找找看,让我等电话。人命关天啊,赶紧汇报领导,领导说一个小时内没有消息就联系省城那边,让他们找到后专人加急送过来(省城比较远)。谢天谢地,半个小时后邻市来电话说找到了几盒,让我去我们两个城市交界处防控检查站拿,瞬间松了口气,赶紧感谢人邻市的同志配合。拿到药后一边走一边想还有啥缺的物资没想到,正好看到了路边挂着的一个安全套免费发放箱,立马想起来前一段时间流传的“为啥我们班小朋友生日都在这一个月内”的笑话,难为我个单身狗居然能想到这个……人生第一次从里面取套套还有点慌乱与羞涩,着急忙慌的把盒子里的套套扒拉了个干净,做贼一样放进了后备箱,扭头看看松了口气,幸好封控的大街上一个人影都没有……

去了要送药的社区,门口值班的是个刚工作的小姑娘,认识但是不太熟,顿时有点傻眼,把药给她后,犹豫了下从后备箱里把十几盒套套拿了出来递给他,隔着防护服都能感觉到她尴尬且羞涩……我也很尴尬,鄙人现实中直男癌晚期,平时跟姑娘说话多了都脸红那种类型,我只能用尽可能严肃的口气和她说:“麻烦你让志愿者们配送物资的时候给有与丈夫一起居住的育龄期妇女家庭每家发上一盒”……娘希匹的,一母胎单身把十几盒套套给一女孩子,这也没谁了!事后想想,我TMD脑子抽了么说这么官方且严谨,跟写文件似的!说完了我逃也似的上了车……

当天晚上开总结会,我提了一嘴计生用品发放这件事,大家一脸错愕:这问题被你一大龄单身青年、单位的老大难问题给提出来了……领导当时和我开了个玩笑:小伙子不错,开窍了!当时我差点没钻地缝里……领导随后安排了人跟进,第二天各个隔离点就都调拨发放了大量的计生用品……

整个疫情封控期间,作为一个母胎单身的大龄剩男,我第一次系统的了解了妇女卫生用品的详细品牌、分类以及适应人群,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到现在电话里还存着好几个卫生巾批发供应商的电话……

我想说的是,在疫情防控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有计划的适度储存一些生活物资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家庭需常备的特殊药品、个人隐私类物品等,第一缓解封控时候政府的物资调拨压力,第二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

user avatar

我家在云南,我小的时候还在打越南(一直打到1988),就在我们那打仗,我们那也没见通知过这个事,炮车可都从我们家门口过了。

第二,国家这么多部门,真要是打台湾了,会有商务部来提醒你这个事?这逻辑都有问题。有个答主已经列出来国务院主演的部委如下

你是看不起前面这些部门吗?轮得到商务部来提醒你,就差审计署没来提醒你了……

第三,真要打仗就不去,不会说这个事儿。你想啊。,我们打台湾打的过程是用不着举全国之力的。一定是精锐部队准备好一击致命,务求力克,迅速结束战斗。肯定是某天突然发起攻击,你这倒好,提前存方便面,别人都知道你快要打了……真要打就不会这么说

这个事,一个是针对近期河南等地发生的异常洪水等灾害,一个是针对疫情封城封小区

user avatar

能不能不要听风就是雨的,将来出了偏差,算你的算我的……




建议大家搞清楚我国国务院职能部门的分工,免得再搞这种一惊一乍的事情,什么什么就要打仗了,打仗了是商务部出来提醒你储备生活必需品?

商务部在这里!


打仗了,战争规模达到能够影响你日常生活的程度的话,起码是这个阵仗:

这些部委都得连夜加班,办公楼的阵仗跟炮火连天的前线也差不了多少,怎么可能轻飘飘一个商务部出来发文就完事儿了?


你看这就是个矛盾:


区区一个商务部出来发文,那么事儿大不了;


事儿大不了,就不可能影响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影响全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大事件,不可能只有一个商务部出来发文。


所以,你要是还没被绕晕的话你就明白了,商务部发文的意思是让你应对疫情带来的突发封城、封小区,自己平时就储备好米面油什么的,封了小区进不去出不来,麻烦。以后疫情就是零星散发呈常态,封控管理措施也就是那一套:人员固定下来然后做核酸。封控期间,好多家庭没有储备,会急剧增大工作量,所以建议大家增加储备。


大的不会来,洗洗睡吧


真的爆发一场大规模战争,达到能够影响到我国公民日常生活的程度,那我就明确的告诉你,就你家里能够储备的那点东西,不够看的。有些什么“生存狂”我知道,这玩意儿当个业余爱好可以,当了真的话,建议安定医院去挂个门诊,看看是不是有妄想症和偏执狂倾向。


这个贴吧是我见过最神奇的一个贴吧,比弱智吧还要厉害。




今天有无数个朋友问我这个新闻是啥意思,这里就统一回复了:就是个应对疫情的呼吁而已,希望大家储备生活必需品,万一遇到疫情封控好应对一些,减轻当地防疫部门工作压力。商务部出来发这个文就非常合适了,他比较清楚社会上物资储备总量和生活必需品交易总量,知道有多少在流通、家家户户都储备的话需要多少量,会不会造成物资供应压力。


你看他发文的主要内容还是在谈社会必需品零售流通和保障的问题。


我知道大家都非常期待“来个大的”,你这个属于有恃无恐,知道有解放军在前面扛着是吧?这个心态非常正常,跟云南南伞口岸居民在炮火中跳广场舞是一个心态。


真的“来个大的”,你那点储备属于是扯淡的。


大的真的来了的话,一般来说不会鼓励你囤积物资,就算有囤积也一定是极其少量的,战时物资管控不是跟你开玩笑,你先试试你的天灵盖硬,还是5.8毫米钢芯弹硬?我不止一次在“生存狂吧”看过叫嚣要去抢解放军的物资的人,且不说这么干对不对,起码勇气跟滑铲老虎的那位有得一拼。


个人建议是按照商务部通知精神做好家庭物资储备,冬天要来了,疫情很可能有反复,遭遇封城封小区不是什么小概率事件,不打无准备之仗嘛。


我建议储备如下物资:


1、口罩200个;


2、大米/面粉全家人1个月的量,计量标准是成人一天500克,儿童一天250克;


3、食用油,每人每天50克到80克;


4、食盐1000克;


5、多元维生素片适量,一人一天一片;


6、水果罐头、耐储存肉类适量,包括罐头肉、腊肉、冻肉等,以及其它动物蛋白;


7、常用药、慢性病药品,比如感冒药、腹泻药、高血压患者的硝苯地平、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等;


8、牙膏香皂卫生纸等等生活用品。


储备物资注意推陈出新,随时保持家里有一个月的储备量,秉承“先进先出”的原则,买来新的就把旧的用掉,免得过保质期。




你非得要搞点啥户外刀、斧头啥的,只要不犯法谁也管不着你,当收藏娱乐吧。不过这玩意儿你还真的用不着,除非你拿来切牛排吃。什么镁棒、强光手电那个就属于开玩笑了,用不上的。


有危机意识是好事,但是给自己搞成偏执型人格就得不偿失了。

user avatar

关键是这个文件是怎么发出来的?

商务部新闻发这个文件,发这么敏感的词。

层层审核是怎么审核的。

是对政治敏感性不足。

还是官泄,给大众打预防针?

这个事情,昨天发文,今天一早媒体热炒,中午胡锡进出来解读。

商务部晚上出来澄清。

这种情况,民众会先囤货再说,倒是能拉动双十一消费。

近期对台湾动作频频,很容易引发联想。

利用美国弱势的时候动手确实是个时机,最近几年决策者也有统一强烈愿望,这是人之常情。

这个可能性确实存在。只是个权衡利弊的问题。

能不能北平模式?

统一后怎么治理?

美国会怎么反应?

经济能不能保证底线?

如果能用北平模式,美国不敢大规模干预,那前景是俄罗斯收克里米亚。没有流血就没有仇恨。

台湾会有一些过渡期的问题,但是能解决。

大陆会有暂时的经济制裁困难。

但是有疫情下生产力的保护,不敢制裁的太过分,就是意思意思。

老百姓生活下降不会超过俄罗斯,物价涨两三倍而已。

糟糕的结果是打成长期战,统一过程残酷,大陆城市被攻击有伤亡。台湾治安战,大陆反恐战。外界制裁力度大。

那就不是物价涨三倍的问题了,而是会持续失血。

制裁力度大,会影响生活保障。

看怎么取舍了。

台湾问题,解决不是问题,代价才是问题。

代价最小的是你强大了,日子比它过得好,美国自己退,台湾自己求着回来。

只是能不能等得了,对未来有没有信心的问题。

user avatar

商务部最新又呼吁理性解读,不要盲目囤货。

当时一些小平台为了流量可是能让超市的盐被抢购一空的,更何况是官方商务部的发文,所以本来不紧张的供给关系,有可能因为恐慌而导致供需关系出问题,后来真的缺盐了吗?盐又真的能防辐射吗?恐慌时非必要需求往往挤压供给端,让物资供应变得紧张,等到问题积累,到时政策只能限购的方式来限制非必要需求,会徒增社会的成本。

我个人觉得还是要理性看待供给问题,吃多少买多少,非必要囤积只会徒增社会成本,如果真的缺基础物资,商务部绝不可能在那个时间点上呼吁囤积粮食,而是尽可能的维持流量的稳定,来给解决供给问题预留空间。

所以媒体应该保持客观,不能为了流量过度解读,这种事情除了媒体,有很多利益方是最喜欢的,有大把的人想赚这个钱呢,就和之前屯肉和屯盐的一样,别最后闹出来个生活物资的涨价去库存就不好了。

user avatar

估计实际的消费数据非常不乐观。

user avatar

都说为了疫情,那么这是?真的要来了吗



user avatar

摘自姜昆、唐杰忠《着急》 

甲:也是,该着的急我都着了,我早早的睡觉,刚想睡觉,就我们街坊二大妈这一嗓子,把我没给急疯过去。

乙:二大妈说什么啦?

甲:“告诉你们,过两天副食品要涨价啦!”你说急人不急人哪?

乙:老太太就爱传这个。

甲:哎哟!急得我,第二天早晨赶紧到单位请假,到银行取钱,那个平板车、三轮车、小推车我一趟一趟往家拉呀。

乙:你拉什么呀?

甲:油盐酱醋啊。

乙:拉一趟不就完了吗?

甲:那才哪儿到哪儿啊?你知那醋我打了多少啊?


乙:多少?


甲:一洗澡盆。


乙:哎!


甲:那酱油。


乙:多少?


甲:两水缸。


乙:哎哟!


甲:豆油。


乙:多少?


甲:十五桶。


乙:好嘛。


甲:味精。


乙:多少?


甲:两抽屉。

乙:嗬。


甲:五香面儿。


乙:多少?


甲:一大衣柜。


乙:嗬!


甲:黄酱,


乙:多少?


甲:一被窝。


乙:哎?你怎么都弄到那里去啦?


甲:酱坛子打了,全折床上啦。你说多恶心哪?


乙:你听着这份儿乱。你要开油盐店哪?


甲:油盐店没开,小卖部让我给买光啦。


乙:他给包圆儿啦。


甲:指望着买了这么多东西,这回不着急了吧?


乙:是啊?


甲:等了一个半月,这涨价一点儿动静没有。


乙:嗬。


甲:你说多让人着急。急得我天天上物价局打听去,“嘿,同志,什么时候涨价呀?”人家还气我哪,“你别散布这个呀,你怎么老散布涨价?你再散布把你逮起来!”我说,“不是我散布,是二大妈说的。”


乙:哎哟!你别再把二大妈给招出来呀?


甲:你说嘿,买这么多东西在我们家搁着,不涨价,光长毛!你说这……我得吃到什么岁数去?


乙:这急呀,全是你自己找出来的。


甲:我都买来了,小卖部没了,人家街坊还着急哪。日久天长到我这儿占便宜来,“嘿嘿,纪师傅,我们家里吃饺子,您来碗儿醋怎么样?”“哎,小纪,今儿大爷弄点儿凉粉儿,来两瓶酱油。”你说他弄凉粉儿,他弄两瓶酱油?你说当施舍棚啦?我有这么大资本吗?


乙:你赶紧想办法吧?


甲:我说不行,我要先下手为强吧!反正小卖部已经关张啦,我开张。第二天转天我卖,我得把它卖光了。我呀,什么价儿买的,什么价儿卖,这样呢,好在赔不了多少。


乙:哎,这主意挺好。


甲:第二天早上,主意打定了,刚要卖呢,就听二大妈一嗓子,没把我给急晕过去!

乙:她又说什么?


甲:“好消息!由于季节不同,告诉你们:听说这副食品价格呀!”


乙:怎么样?


甲:“下调百分之三十。”


乙:嗐!

user avatar

近日,网传重庆、河南郑州、江苏常州和启东、安徽蚌埠等多地出现抢购潮,排队购物结账似乎成了近几日各大商超的日常。11月3日,记者联系了上述多地的超市、市民和商务部门,他们证实连日来确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市民抢购情况,但均未发现生活物资短缺、供应断档。多地商务局呼吁,广大市民不必过度紧张,无需盲目囤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2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朱小良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地生活物资货源充足,供应应该完全有保障。

user avatar

当场笑死

user avatar

啥也不说了,请大家存好这篇文章:

中国家庭应对紧急情况物质储备个人推荐方案(按照成年人的人均考虑)


一、应对7天左右断绝水电的紧急情况储备:

1、1000克巧克力(推荐黑巧克力或者军用巧克力)。1000克压缩饼干。500克牛肉干。

2、6000克矿泉水(推荐300毫升左右的小瓶,矿泉水瓶也是重要资源,喝完别扔)

3、4个500克以上马口铁罐头(建议水果、肉类各2,罐头也是重要资源)

4、250克盐(不仅仅用来吃),一小瓶高度白酒或者酒精。

5、刀具、指南针、口哨、打火棒、打火机、可以使用干电池的手电筒和收音机(以及额外的干电池)。

6、小型急救包、一盒安全套(安全套是万能工具别想歪)、两包卫生巾(卫生巾同样是万能神器别想歪)一瓶凡士林、其他个人急需药品。

7、所在地区的大比例地图、中国地图,野外求生手册(这些建议提早准备)。

8、橡胶雨衣、捆扎绳、隔潮垫。根据季节准备衣服。准备一双适合长途越野的登山鞋,若干袜子,手套,滑雪头套。

9、所有上述物品存放在一个大容量登山包内。


PS1: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是要准备撤离或者转移的,所以要准备高能量食品和步行转移装备。

PS2:重要个人信息资料(身份证驾驶证户口本结婚证房产证)妥善保管。重要财产(金银首饰手表)妥善保管。重要照片等准备U盘或者移动硬盘准备。


二、应对15-30天左右防疫隔离(水电网络等基本能保障条件下)的战略储备。


(一)、必须部分

1、20公斤以上的大米/面粉/玉米粉。

2、10公斤以上的香肠、酱肉、咸肉、火腿、腌制鸡鸭鱼类(无需冷藏的以节约冰箱空间),另外可以准备一些小包装的牛肉干、猪肉脯1公斤以上。

3、3公斤以上的鸡蛋及蛋制品(咸鸭蛋、松花蛋)。

4、5公斤以上的食用调和油。

5、按照每个人每个月2瓶酱油/1瓶米醋/1瓶料酒/2公斤盐准备各种调料。再强调一句:盐要超额准备,准备中途做腌制用。另外各种花椒八角桂皮茴香孜然等调料也相应准备。

6、各种辣椒酱、豆瓣酱、芝麻酱、花生酱、沙拉酱、咖喱酱、火锅调料等根据个人口味相应准备。

7、5公斤以上黄豆绿豆赤豆等(不仅用来直接吃,缺乏蔬菜时用来发豆芽)。各类真空包装耐存储的榨菜、咸菜、酸菜2公斤。

8、生姜、大蒜、干辣椒、带根的葱苗等1公斤以上。

9、整箱的可长期储存牛奶,按照每天250毫升以上考虑。

10、木耳、香菇、笋干等干制品1公斤以上。

11、耐存储水果:苹果、橙子、哈密瓜、柚子,10公斤以上。

12、耐储存蔬菜:土豆、大白菜、山药、老南瓜、番薯、老玉米10公斤以上。准备适量速冻蔬菜(如冻青豆)

13、洗衣粉/洗衣液/洗发水/香皂/肥皂/卫生纸/洗洁精等确保一个月用量。

14、至少3个月用量的垃圾袋。


(二)、根据个人经济条件及饮食习惯准备

1、按照每天500克考虑准备耐存储的零食。推荐准备瓜子、果仁、水果干、饼干。各种即冲的燕麦片、藕粉、膨化食品,糖果等。

2、速溶饮料、橙汁、咖啡。

3、方便面、自热锅等即食食品。

4、、午餐肉罐头、水果罐头。

5、不管是否饮酒,准备至少2000毫升以上高度白酒。其他酒水饮料自行考虑。

6、真空包装食品。

7、苏打粉、发酵粉。

8、黄油、奶酪。


(三)、其他必备物品

1、常用必须药品1个月。感冒、发烧、腹泻、抗生素等常用药物。

2、口罩、消毒液、湿巾。(至少2个月用量)

3、女性卫生用品和计生用品。(至少2个月)

4、宠物食品。

5、充电宝、干电池,可使用电池的手电筒和收音机。

6、一个带轮子的拖车或者推车(应对大量采购或者物资运输)。

7、蜡烛、储水容器。

8、婴儿所需要的奶粉、尿片等按照3个月用量准备。

9、其他特殊需要人群的特殊物资。


(四)、其他准备

1、现在开始保持家庭里有一周用量的新鲜蔬菜和肉类。

2准备3天左右速冻食品,去掉外包装重新包装后储藏。

3、准备好一周用换洗内衣单独打包存放。

4、家庭内准备一个可通风的房间(最好是具备独立的卫生间),并事先准备好足够的保鲜膜和胶带纸、储水工具、电茶壶、独立餐具,以应对万一家庭内部隔离需要(在房间门口搭设独立玄关空间,避免接触)

5、对常用电器进行一次事先检查。

6、各类水电网络费用预充值。

7、电脑手机上下载好游戏、APP。

8、了解好常用疾病所需要药物及采购渠道。


三、总结:

1、上述准备按照最极端、物资供应完全断绝情况下维生而考虑,在我国发生这种情况概率极低。无需超过建议过多准备以造成浪费损失,也注意及时更新到期食品(建议打成清单并标注好质保期到期时间)。

2、保持清醒和镇定的良好心态,相信国家相信政府,不要轻信谣言传播谣言。

3、邻里之间在避免非必要接触情况下互帮互助,尤其是帮助老人和其他困难家庭。尽早建立楼道、社区微信群。

4、确保信息通畅,和家人、社区保持联络畅通。

5、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尽量保持采购,但是要预防采购过程中的接触风险。

6、保持生活规律,在家里积极开展体育锻炼。

大家看到以上清单,有没有发现一个重要的设备没有提及?是的,那就是电能!

当代社会,电这种能源,比油气什么的更加重要。

那么突然之间停电,该怎么办?

找一台发电机?

一般发电机都是烧油的,问题在于我国这边有法律法规,如果你单独去加油站,人家不会单独卖你汽油。

而且,人家加油站未必开门。

备用一些干电池?

那么你的手机笔记本平板等怎么办?这些设备可不是用干电池驱动的。

多准备一些充电宝?

充电宝这个思路比较可行,可是,哪怕你买2万毫安的充电宝,你能充几次电?

比较现实的,强烈建议大家购买下面那个产品:

EcoFlow正浩户外移动电源

它长成这个样子。

注意它这个定语哦,户外移动电源。

顾名思义,专门是在户外,可见它能储存多大的电量!

但千万也不要被这个名字所迷惑,在家里面同样能使用。

首先介绍这个品牌

根据权威的品牌测评机构,盖德排行,该品牌获得户外电源榜首。

且获得2020年度亚洲户外装备金奖。

专利总数达到268项。

第二安全性:

UL认证, 全称叫做underwriter Laboratories,这家公司是成立于1894年,是全球公认的,权威的检测认证机构。

能被这家机构所认证,可见正浩品牌的品质过硬。

汽车级别的电芯,说白了,就是和特斯拉汽车同款的三元锂电池。低温条件下表现好,能量密度比磷酸铁锂电池更高。

还有,我国的电池著名企业宁德时代,也坚信三元锂电池才是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再加上BMS,8重安全防护,安全方面更无需担心!

那么能充多少次电?

给苹果手机能充53次,给大疆无人机充电充15次……

那么,怎么给它充电?

普通的充电插座,汽车发动机,发电机,都能充电!

更加厉害的是太阳能也能充电!

你在户外的时候,晒晒太阳,这就能充电了。

说了那么多,不如大家亲自去看一下!

user avatar

抗灾准备?

疫情也算是

user avatar

我妈打电话问我那储备点啥好呢?

我给我嘛发了我已经心仪很久的露营装备和edc装备的购物单……

感谢国家给我借口圆梦……

要是我自己买~估计能被打断狗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