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一直以为说到提振消费的办法不外乎:发钱、减税、降息这3条路之一或者组合。
我第一次见到靠发文件的,可能觉得那些不消费的人是思想境界不够,需要精神鼓励?
这个通知有一项重点是是提振“农村消费”。
这方面有过一次重大危机的先例。
大家还记得2008年家电下乡吧?2008年发生了什么大事,竟然给没有统战价值的农民让利了?
答案是:华尔街金融海啸。
当年中国是严重的外向型经济,2007年进出口额占GDP的接近70%。
金融危机一来全球市场萎靡,中国那些靠出口加工的企业当场就要死一地。
所以国家才搞了家电下乡,把本来给洋大人的出口补贴给了农民,而是还过时不候,“诱惑”让农民取出存款买家电,救了当年沿海一大片家电组装厂,和差点垮掉的中国经济。
这次又提“农村消费”,说明内外消费能力疲软跟国内严重过剩的生产出现巨大矛盾,失业潮已经在蔓延,甚至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
至于会有什么效果,还得看具体的措施。
这里就摘抄一部分:
《通知》提出五个方面工作任务:一是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二是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
三是提振餐饮消费。……
四是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弱项。完善农村流通体系,以扩大县域乡镇消费为抓手带动农村消费,加强县域乡镇商贸设施和到村物流站点建设。推动农产品供应链转型升级,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发展乡镇生活服务,支持建设立足乡村、贴近农民的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五是强化政策保障。完善惠企政策措施,鼓励各地通过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手段推动非国有房屋出租人加大租金减免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流通行业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
这5条不能说没用,但现在的环境跟2008年前不一样的。
2008中国经济还处于上行期,基建大放水又给了中国十年经济稳定增长的可能性。
那时候的人对未来整体是看好的,重点是那一年没有房地产带来的家庭严重负债压力。政策引导他们掏存款消费的决定并不困难。
现在基建红利释放完毕,已经快进到偿还代价的阶段。
极少数人从房地产获利,成为新兴城市地主,从广大打工人身上吸血。但代价是打工人损失消费能力。
很多人跟风(或者真的刚需)购买房产,却错过了泡沫膨胀最佳时机,不仅难以获利还要偿还贷款,彻底透支消费潜力。
所以问题还是绕回来了,老百姓不是不想消费,而是真的没钱,真的没有消费潜力了。
但这5条里面又根本没提增加收入的事,你说老百姓能怎么办呢?
知道限制消费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吗,是加班,上班的日子是最省钱的,除了交通费和吃饭的钱,基本上没时间花钱。
想要促进消费很简单,严格落实劳动法,严格落实双休,严格控制加班 人民群众有时间了才能去花钱,才能去生孩子。
道理是和08金融危机后的家电下乡是类似的,只不过现在和08年的时候还是有所区别的。
直接了当的说,和曾经家电下乡大家掏储蓄消费不同,现在的社会大众已经没钱进行消费。
08年的时候,我们国家还是个公认的存款大国,绝大多数人都会积累些存款用来抵御风险或者退休后改善生活。
而且那个时候我们的外贸依赖性比现在还要大,其实那个时候的内需就已经很脆弱了,靠外国人买东西,不过我国居民的抗风险能力却很高,至少能够承受一波经济危机的冲击。
结果金融海啸来了,外国人买不起国内出口的商品了,大量商品堆积库存。
这个时候为了去库存,决定挖掘一波大众的消费潜力,搞了家电下乡,结果大家也知道,确实救了国内一众出口型的企业。
然后,咱们成为了基建狂魔,用基建领域扩张企业投资和就业岗位,刺激经济发展,把凯恩斯主义用了一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08年为了挽救经济危机,我们使用了一波“提振内需”的操作,而且结果证实,我们做的还挺成功了,从那以后,我们对外贸的依赖度呈现了缓慢下降的趋势,好像结果变好了。
不过如果仔细思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08年的经济危机,为了挽救危局采用的“提振内需”的操作,其实相当于用老百姓的存款来消费商品。
结果,老百姓因为拿积蓄买家电变得更穷,资本家因为自己的商品被买单而变得更加富有。
这就意味着,在贫富差距本来就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我们又为了走出危机,促进内循环,将分配方式更加倾向于资本家,让老百姓变得更加不富裕,贫富差距分化更加严重。
这种做法在西方世界是很普遍的,经济危机本质上就是商品过剩难以流通的危机,通过透支广大劳动者的社会资源,拿来购买过剩的商品,是走出危机的常规操作。
至于额外要流入资本家口袋的钱,或者是超发货币带来的,或者是社会大众储蓄买单的。前者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增加,后者会导致居民储蓄减少和负债升高。
而在08年的时候,我国国民的存款足够多,社会资源可以被适度透支拿来挽救经济危机,承受一次折腾尚且可以实现。
但是现在不一样,在房贷,996,资本无序扩张,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居民存款大国”,而是变成了赶日赶美的“居民债务超级大国”。
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
当类似的商品过剩危机再度来临时,同样的配方却不能再来一次。
当我们成为居民负债超高的国家时,像曾经那样让劳动者掏出存款再救国家和资本家一次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在贫富差距分化进一步加大的影响下,我们的劳动者真的没钱可掏!!!
我大胆猜测,很多既得利益者长期不食人间烟火,已经不太清楚社会大众的实际情况,仍然片面的认为我们的社会大众和08年时一样积累大量储蓄。
于是他们认为,可以再透支一波老百姓的存款来挽救一波国内的商品过剩问题。
所以针对这种“假想的现状”,政策基本都在针对挖掘消费领域,提高消费活跃度,降低消费门槛。
既得利益者还是认为国内消费问题源自于有储蓄不消费的问题,丝毫没意识到无产阶级没钱的现状。
多的就不说了,其实类似的道理已经说过挺多遍了,好多既得利益者也是明知故犯,那就接着奏乐接着舞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