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商务部等12部门发文 五大举措提振消费,你怎么看?

回答
最近商务部联合其他1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提振消费的五大举措,这个消息确实振奋人心,也让我对未来消费市场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从我个人的观察和理解来看,这不仅仅是一纸文件,而是国家层面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为了激发市场活力、稳定增长、提升民生福祉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首先,这五大举措的提出,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系统性的思维和对消费本质的深刻把握。 它不是简单地喊口号或者做一些零散的促销活动,而是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上入手,试图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消费生态。这说明决策层很清楚,消费的提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策的引导、环境的优化以及消费者信心的重塑。

具体到这五大举措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解读:

关于促进大宗消费,特别是汽车和家居等领域: 这部分举措是抓住“压舱石”效应。汽车和家居作为许多家庭的刚需或重要改善性需求,其消费的活跃与否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大盘”。例如,在汽车领域,可能会进一步优化购车补贴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或者放宽一些限制性政策。在家居领域,可能会推动绿色家装、智能家居的普及,并可能结合家装贷款优惠等方式来刺激。这背后是想通过拉动这些“大头”消费,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比如钢铁、玻璃、家电制造、汽车零部件等等,从而产生乘数效应。

关于促进服务消费,例如文旅、餐饮、体育等: 这部分聚焦的是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和体验经济的崛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物质消费已经难以满足所有需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地体现在对精神文化、休闲娱乐等服务的追求上。因此,支持这些领域的发展,可能包括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旅游线路,优化消费场景,鼓励发展夜间经济、周末经济,甚至可能通过税收优惠或者资金支持来帮助服务业企业恢复和发展。这不仅能直接满足民生需求,更能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

关于优化消费环境,保障消费者权益: 这是提振消费的基石和关键。再好的政策,如果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感到不安全、不放心,那么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部分举措很可能涉及到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行为,完善消费者投诉和维权机制,推动建立更为公平、透明、诚信的市场秩序。一个让消费者能够放心大胆消费的环境,是吸引消费回流、提升消费意愿的根本。

关于促进农村消费,挖掘新的增长点: 农村地区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巨大的消费潜力,但往往因为基础设施、物流、信息渠道等方面的原因,消费能力未能充分释放。这部分举措可能会聚焦于改善农村的消费基础设施,比如完善农村电商物流体系,鼓励发展县域商业体系,推动优质商品和服务下乡,同时也要关注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其购买力。激活农村市场,不仅能为整体消费增长贡献力量,也能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关于提升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后劲: 归根结底,消费是由居民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决定的。如果大家收入稳定增长,对未来有信心,自然敢于消费。因此,这部分举措很可能是在宏观层面,通过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渠道,比如鼓励创业、发展新业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来提升居民的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同时,也可能涉及到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比如优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或者针对特定群体提供消费支持。

总的来看,这五大举措的亮点在于其全面性和操作性。 它不是空泛的指导,而是触及了消费的各个环节和关键因素。我相信,这些举措的落地,能够有效地疏通经济循环中的堵点,释放被压抑的消费需求,为经济的企稳回升注入强大的动力。

当然,我也清楚,政策的落地执行是关键。 最终的效果如何,还要看各个部门的协同配合、政策执行的细致程度以及市场主体的积极响应。但从方向和力度上看,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国家正在全力以赴地稳定经济大盘,提升民生福祉。作为普通消费者,我期待看到这些政策能够尽快地惠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美好。同时,我也相信,随着这些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的消费市场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我一直以为说到提振消费的办法不外乎:发钱、减税、降息这3条路之一或者组合。

我第一次见到靠发文件的,可能觉得那些不消费的人是思想境界不够,需要精神鼓励?

user avatar

这个通知有一项重点是是提振“农村消费”。

这方面有过一次重大危机的先例。

大家还记得2008年家电下乡吧?2008年发生了什么大事,竟然给没有统战价值的农民让利了?

答案是:华尔街金融海啸。

当年中国是严重的外向型经济,2007年进出口额占GDP的接近70%。

金融危机一来全球市场萎靡,中国那些靠出口加工的企业当场就要死一地。

所以国家才搞了家电下乡,把本来给洋大人的出口补贴给了农民,而是还过时不候,“诱惑”让农民取出存款买家电,救了当年沿海一大片家电组装厂,和差点垮掉的中国经济。


这次又提“农村消费”,说明内外消费能力疲软跟国内严重过剩的生产出现巨大矛盾,失业潮已经在蔓延,甚至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


至于会有什么效果,还得看具体的措施。

这里就摘抄一部分:

《通知》提出五个方面工作任务:一是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二是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

三是提振餐饮消费。……

四是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弱项。完善农村流通体系,以扩大县域乡镇消费为抓手带动农村消费,加强县域乡镇商贸设施和到村物流站点建设。推动农产品供应链转型升级,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发展乡镇生活服务,支持建设立足乡村、贴近农民的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五是强化政策保障。完善惠企政策措施,鼓励各地通过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手段推动非国有房屋出租人加大租金减免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流通行业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

这5条不能说没用,但现在的环境跟2008年前不一样的。

2008中国经济还处于上行期,基建大放水又给了中国十年经济稳定增长的可能性。


那时候的人对未来整体是看好的,重点是那一年没有房地产带来的家庭严重负债压力。政策引导他们掏存款消费的决定并不困难。


现在基建红利释放完毕,已经快进到偿还代价的阶段。

极少数人从房地产获利,成为新兴城市地主,从广大打工人身上吸血。但代价是打工人损失消费能力。

很多人跟风(或者真的刚需)购买房产,却错过了泡沫膨胀最佳时机,不仅难以获利还要偿还贷款,彻底透支消费潜力。


所以问题还是绕回来了,老百姓不是不想消费,而是真的没钱,真的没有消费潜力了。

但这5条里面又根本没提增加收入的事,你说老百姓能怎么办呢?

user avatar

知道限制消费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吗,是加班,上班的日子是最省钱的,除了交通费和吃饭的钱,基本上没时间花钱。

想要促进消费很简单,严格落实劳动法,严格落实双休,严格控制加班 人民群众有时间了才能去花钱,才能去生孩子。

user avatar

道理是和08金融危机后的家电下乡是类似的,只不过现在和08年的时候还是有所区别的。

直接了当的说,和曾经家电下乡大家掏储蓄消费不同,现在的社会大众已经没钱进行消费。

08年的时候,我们国家还是个公认的存款大国,绝大多数人都会积累些存款用来抵御风险或者退休后改善生活。

而且那个时候我们的外贸依赖性比现在还要大,其实那个时候的内需就已经很脆弱了,靠外国人买东西,不过我国居民的抗风险能力却很高,至少能够承受一波经济危机的冲击。

结果金融海啸来了,外国人买不起国内出口的商品了,大量商品堆积库存。

这个时候为了去库存,决定挖掘一波大众的消费潜力,搞了家电下乡,结果大家也知道,确实救了国内一众出口型的企业。

然后,咱们成为了基建狂魔,用基建领域扩张企业投资和就业岗位,刺激经济发展,把凯恩斯主义用了一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08年为了挽救经济危机,我们使用了一波“提振内需”的操作,而且结果证实,我们做的还挺成功了,从那以后,我们对外贸的依赖度呈现了缓慢下降的趋势,好像结果变好了。

不过如果仔细思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08年的经济危机,为了挽救危局采用的“提振内需”的操作,其实相当于用老百姓的存款来消费商品。

结果,老百姓因为拿积蓄买家电变得更穷,资本家因为自己的商品被买单而变得更加富有。

这就意味着,在贫富差距本来就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我们又为了走出危机,促进内循环,将分配方式更加倾向于资本家,让老百姓变得更加不富裕,贫富差距分化更加严重。

这种做法在西方世界是很普遍的,经济危机本质上就是商品过剩难以流通的危机,通过透支广大劳动者的社会资源,拿来购买过剩的商品,是走出危机的常规操作。

至于额外要流入资本家口袋的钱,或者是超发货币带来的,或者是社会大众储蓄买单的。前者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增加,后者会导致居民储蓄减少和负债升高。

而在08年的时候,我国国民的存款足够多,社会资源可以被适度透支拿来挽救经济危机,承受一次折腾尚且可以实现。

但是现在不一样,在房贷,996,资本无序扩张,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居民存款大国”,而是变成了赶日赶美的“居民债务超级大国”。

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

当类似的商品过剩危机再度来临时,同样的配方却不能再来一次。

当我们成为居民负债超高的国家时,像曾经那样让劳动者掏出存款再救国家和资本家一次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在贫富差距分化进一步加大的影响下,我们的劳动者真的没钱可掏!!!

我大胆猜测,很多既得利益者长期不食人间烟火,已经不太清楚社会大众的实际情况,仍然片面的认为我们的社会大众和08年时一样积累大量储蓄。

于是他们认为,可以再透支一波老百姓的存款来挽救一波国内的商品过剩问题。

所以针对这种“假想的现状”,政策基本都在针对挖掘消费领域,提高消费活跃度,降低消费门槛。

既得利益者还是认为国内消费问题源自于有储蓄不消费的问题,丝毫没意识到无产阶级没钱的现状。

多的就不说了,其实类似的道理已经说过挺多遍了,好多既得利益者也是明知故犯,那就接着奏乐接着舞好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