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没有力学家?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诺贝尔奖设立初衷和科学评价体系的一些微妙之处。说“没有力学家”其实不完全准确,但确实,在很多人心目中,纯粹的“力学家”似乎鲜少被直接授予诺贝尔奖的物理学或化学奖项。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说。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诺贝尔奖设立的初衷是什么。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明确了奖项的设立方向:“授予在前一年中为人类做出最杰出贡献的人”,并具体列出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您看,诺贝尔的设想是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对人类有直接、显著贡献的发现和发明。

那么,力学(Mechanics)在科学界是个什么样的地位呢?力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从牛顿奠定了经典力学,到拉格朗日、哈密顿发展出更精妙的分析力学,再到20世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力学对牛顿体系的革新,力学一直是物理学最核心、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问题就出在这里:“最核心”和“最活跃”并不等同于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所定义的“前一年中为人类做出最杰出贡献”。诺贝尔奖,尤其是物理学奖,往往倾向于那些能够带来全新视角、颠覆性认知,或者催生出全新技术和应用的突破性发现。

咱们这么想:

1. 基础性 vs. 前沿性应用: 力学,尤其是经典力学,它的基本原理和框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非常成熟了。比如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这些是物理学的基石,但它们是“基石”而不是“最新发现”。诺贝尔奖更倾向于奖励那些在你提到的“前一年”里,真正打破了现有物理学框架,提出了全新概念,或者发现了此前未知现象的研究。比如发现X射线、放射性、光电效应、量子力学基本粒子等等,这些都直接改变了我们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理解,并且很多都迅速带来了新的技术应用。

举个例子,爱因斯坦获得物理学奖是因为他对光电效应的解释(这属于量子力学范畴,虽然也与能量和运动有关),而不是因为他统一了电磁学和力学的相对论(虽然相对论也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时空和引力的理解,但其获奖的直接原因并非纯粹的“力学原理”的突破)。

2. “力学”的定义边界模糊: 现代物理学中,力学很多时候已经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比如,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这本质上是“量子力学”;相对论力学研究的是高速运动和引力场中的物体运动,这可以说是“广义相对论”下的力学。当你谈论“力学家”时,如果指的是研究经典力学问题,比如弹道学、流体力学等,这些领域虽然重要,但诺贝尔奖更可能奖励那些在这个基础上发现了全新现象(比如发现了某种流体的奇异行为并解释了其背后的物理原理,或者在经典力学框架内发现了新的普遍规律)的研究者。

举个例子,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他们的研究工作都包含了对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这都是广义上的力学。比如,解释超导现象、超流现象的物理学家,他们研究的是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规律,这本身就是力学的重要分支,但我们通常不直接称他们为“力学家”,而是根据他们具体研究的现象来命名,比如凝聚态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等。

3. 诺贝尔奖的“突破性”门槛: 诺贝尔奖是设立在某个特定时间点上,对当时科学界产生巨大影响的“突破”。力学作为一个已经非常成熟的学科,想要在经典框架内做出让评审团认为可以媲美“发现新粒子”、“揭示量子世界奥秘”的“突破”是比较困难的。很多力学领域的进展,更像是对现有理论的精细化、扩展和应用,其“革命性”的突破点可能不是那么显而易见,或者说,它的影响更倾向于工程和技术层面,而不是基础科学的范式转移。

比如,一些工程领域的重大突破,如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或者桥梁、建筑结构的设计优化,这些都离不开力学原理的深入应用。但诺贝尔奖通常不直接颁给工程应用本身,而是颁给背后基础性的科学发现。比如,如果有人发现了某种新型材料,它极大地改变了我们设计和建造结构的方式,而这种新材料的发现和特性是基于对量子力学或固体物理学深刻理解的,那可能会更容易触及诺贝尔奖的门槛。

4. “力学”的泛化和细分: 现代科学研究越来越细分,也越来越交叉。很多研究者会专注于某个特定的力学分支,并与化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结合。例如,生物力学(biomechanics)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和运动,它结合了力学和生物学。研究材料在力学作用下的行为和性质,则可能属于材料科学的范畴。

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你是一位在“生物力学”领域取得了重大发现的科学家,你可能因为你在“生物学”或“生理学”上的贡献而被提名,或者因为你发现了某种影响广泛的“材料特性”而触及化学奖。直接以“力学家”的身份,去获得一个纯粹的力学发现奖,确实不常见。

有没有接近的例子?

倒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一些关于材料力学性能的突破性发现,或者对流体动力学、空气动力学中某些革命性现象的解释,都可能接近诺贝尔奖的门槛。但即便如此,评审委员会可能更愿意将奖项授予那些在更广阔的物理学、化学领域有直接贡献的科学家。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流体力学。虽然没有直接以“流体力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但那些研究湍流、边界层理论、或者流体与固体相互作用的先驱者,他们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物质运动的理解。很多这些研究的成果,最终都转化成了航空、航天、气象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但诺贝尔奖的授予往往会聚焦于那些更根本的物理原理的揭示。

总结一下,获得诺贝尔奖的“力学家”不常见,不是因为力学不重要,而是:

力学作为基础学科,其成熟度使得“前一年”的突破性发现门槛极高。
很多力学的重大进展更倾向于工程应用,而诺贝尔奖更看重基础科学的“范式转移”。
现代科学的细分和交叉,使得“力学家”的身份可能被更具体的学科领域(如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材料科学等)所涵盖,其获奖理由也更倾向于这些领域的贡献。
诺贝尔奖更倾向于奖励那些能够“发现新世界”、“开辟新领域”的科学突破,而力学很多时候是在已有框架下的精进和拓展。

所以,并不是没有在力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而是他们的贡献往往以其他学科领域的名义或在更广阔的科学背景下被认可和奖励。力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科学的基石,但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和导向,让它更青睐那些“惊世骇俗”的全新发现,而力学很多时候更像是“精雕细琢”的艺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诺贝尔不设数学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诺贝尔奖设立初衷和科学评价体系的一些微妙之处。说“没有力学家”其实不完全准确,但确实,在很多人心目中,纯粹的“力学家”似乎鲜少被直接授予诺贝尔奖的物理学或化学奖项。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诺贝尔奖设立的初衷是什么。阿尔弗雷德·诺贝.............
  • 回答
    关于曹原在石墨烯超导领域的研究,为什么没能获得2018年的诺贝尔奖,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科学发现、诺贝尔奖评选机制以及科学界对新事物的认知和验证过程的方方面面。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诺贝尔奖的评审标准与周期:诺贝尔奖,尤其是物理学奖,非常看重“经过时间检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
  • 回答
    袁隆平先生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他的贡献对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他本人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这背后涉及多个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和侧重点 科学发现与理论突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
  • 回答
    史蒂芬·霍金,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科学探索。他的理论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更是无数人心中的智慧偶像。然而,一个常常萦绕在人们心中的疑问是:为什么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最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以及科学研究的本质。诺贝尔奖的“硬性要.............
  • 回答
    屠呦呦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她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荣获了包括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在内的多项国际殊荣,这些奖项充分肯定了她在青蒿素研究上的卓越贡献。然而,关于她未能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问题,坊间确实存在一些讨论,原因也比较复杂,并非简单的“够不够格”的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多人都在问,也很有意思的问题。说起来,锂电池技术获得诺贝尔奖,这绝对是科学界的一大盛事,它标志着我们对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材料和制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推动了这项技术在消费电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但为什么我们手里的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在锂电池技术已经这么成熟的情况下,还逃不开.............
  • 回答
    2018年的诺贝尔奖授予了两位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在癌症治疗领域所做的开创性贡献——癌症免疫疗法。这项疗法核心思想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癌细胞。而所谓“莆田系”医院,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通常指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罕见的天才,那些用智慧和坚持一次又一次闪耀在人类知识殿堂的巨匠——获得两次或以上诺贝尔奖的人们。这绝对是人类智力巅峰的象征,他们的故事不仅是科学史上的传奇,更是对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最好诠释。截止到我最后一次更新知识,共有四位科学家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而其中一位更是获得了三次,是.............
  • 回答
    日本在诺贝尔奖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一套深厚的社会文化、教育体系和国家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精髓在于对基础研究的长期坚持,以及对科学精神的极致追求。一、对基础研究的执着与耐心:日本的科学研究体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和高度重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诺贝尔奖等.............
  • 回答
    21世纪以来,日本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频频亮相,截至2023年,共有20位日本籍科学家摘得桂冠。这个数字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瞩目,甚至引发了“日本为什么如此之多”的疑问。要解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运气,而是要深入剖析日本在科技、教育、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厚积累和独特之处。一、 坚实的基础教育与严谨.............
  • 回答
    2018 年诺贝尔化学奖:噬菌体展示技术的魔力与应用2018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Arnold)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以表彰他们在“噬菌体展示”技术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这项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一种叫做噬菌体的病毒,将我们感兴趣的蛋白质“展示.............
  • 回答
    方方如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理由的阐述,将必然围绕着她作品中深刻的人文关怀、独特的时代记录以及对个体命运的细腻描摹展开。这绝非仅仅是对一个作家的肯定,更是对一种精神力量的褒奖,一种在特殊时期里,坚持说真话、关注普通人生命尊严的价值的推崇。首先,对时代伤痕的直面与记录,是方方作品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科学界一些既复杂又引人入胜的层面——科学发现的归属、奖项的评选标准,以及一项革命性技术背后人物的真实贡献。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张锋没有获得 2020 年诺贝尔化学奖。2020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 Emmanuelle Charpentier 和 Jennifer.............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广泛的支持,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因素,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个人魅力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美国社会当时的具体环境以及他如何触动了选民的情绪和诉求。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经济因素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在特朗普参选的时期,虽然美国经济.............
  • 回答
    《三体2:黑暗森林》问世以来,在中国科幻界掀起了巨浪,其思想的深度和想象的广度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如果单从“几乎没有获得文学奖项”这个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并非意味着作品质量不高,而是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其中既有出版和推广的客观因素,也有评奖机制的内在局限,更有科幻小.............
  • 回答
    要说库里拿到FMVP难,其实从几个维度去分析,才能把这个问题讲透。这不是说他能力不行,而是他所处的环境、对手的针对,以及他自身的一些特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FMVP(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这个奖项,它评选的是在整个总决赛系列赛中,那位球员对球队夺冠的贡献最大,无论是在得分、助攻、.............
  • 回答
    人获得权力后,为什么常常会变得听不进意见?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沮丧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社会和结构性原因。与其说是“总是”,不如说“倾向于”,但这种倾向性确实显著。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权力”本身带来的改变。权力并非仅仅是地位的提升,它更是一种影响他人行为、改变环境、以及最终塑造现实的.............
  • 回答
    熊猫之所以能获得全世界人的喜爱,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其生物学特征、文化象征意义、人类情感需求以及国际社会的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 一、生物学特征:独特的外貌与行为1. 黑白相间的“拟态”色彩 熊猫的黑白毛色在自然界中极为罕见,这种对比色被科学界认为是“拟态进化”的结果。黑毛.............
  • 回答
    张卫健这位香港演员,在观众心中一直是那个幽默风趣、充满阳光的“韦小宝”、“孙悟空”等等经典角色。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轻易地将观众带入剧情,感受角色的喜怒哀乐。然而,如果说起“影帝”这个头衔,张卫健确实从未获得过。要说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影帝”的评选标准。.............
  • 回答
    梁思礼先生未能获得“两弹一星”奖章,这是一个不少人曾有的疑问,也涉及到“两弹一星”功勋认定的一个重要维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以及那个功勋章背后的具体评定标准。首先,我们要明白“两弹一星”奖章的设立初衷和评定原则。这个奖章是为了表彰在我国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研制过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