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企业家普遍都不来东北投资?

回答
企业家普遍不来东北投资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原因。这背后涉及到历史、经济结构、营商环境、文化观念、人才流失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经济结构和产业基础的挑战:

重工业依赖与转型困难: 东北曾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以煤炭、钢铁、石油、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这些产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奠定了其基础,但也带来了结构单一、附加值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当前全球经济向服务业、高科技、绿色产业转型,东北的传统产业面临巨大的升级和改造压力,转型成本高,见效慢,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相对减弱。
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持东北振兴的政策,并在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进行投入,但新兴产业的规模和竞争力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产业链条不够完善,配套能力不足,难以形成对投资者的强大拉动力。
产业链配套不完善: 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东北在许多新兴产业的产业链环节上存在短板。例如,关键核心技术、高端零部件、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环节可能薄弱,使得投资者难以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或供应商,增加了投资风险和运营成本。

二、营商环境的制约:

政府审批和监管效率: 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审批流程复杂、效率不高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努力优化营商环境,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或地方性差异依然可能存在,例如“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在一些地方仍有体现,这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投资决策需要长远的规划和稳定的预期。如果政策朝令夕改,或者执行力度不足,会让投资者对未来的发展前景产生疑虑。虽然国家有宏观层面的支持政策,但地方层面具体落实和配套政策的衔接也至关重要。
市场化程度和公平竞争: 在一些传统领域,国企的地位依然比较稳固,民营企业和外来投资者的市场空间可能受到一定限制。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吸引投资的关键,如果存在不公平的竞争,会削弱投资者的信心。
政商关系和腐败风险: 虽然反腐败力度加大,但一些投资者仍可能对某些地区的政商关系存在顾虑,担心是否存在不正当的利益输送或寻租行为。透明、规范、亲商的政商关系是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
法治环境和产权保护: 健全的法治环境和严格的产权保护是投资者的“定心丸”。如果投资者担心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自然会望而却步。

三、人才和市场因素:

人才流失严重: 东北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外流问题,尤其是年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他们往往流向经济更发达、发展机会更多的南方地区。这导致东北在创新创业方面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也影响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消费市场相对疲软: 相较于南方发达地区,东北的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相对较低,市场规模的增长潜力有限。这对消费品、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者而言,吸引力自然会打折扣。
创新活力和创业氛围: 缺乏活跃的创新氛围和支持创业的生态系统,也使得东北在吸引高科技企业和创业者方面处于劣势。例如,风险投资机构的活跃度、孵化器的质量、产学研的结合程度等都可能影响创业者的选择。

四、文化观念和区域认知:

“东北人”刻板印象的影响: 一些人对东北的刻板印象,如“体制内思维重”、“生活节奏慢”、“不愿意改变”等,虽然不适用于所有东北人,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来投资者的认知。
区域发展的惯性思维: 很多企业家在投资决策时会受到过往成功经验和区域发展惯性思维的影响。当他们看到其他地区更为活跃的市场和更快的增长速度时,自然会优先考虑这些地区。
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 由于信息传播和宣传的差异,一些企业家可能对东北的实际发展情况存在认知偏差,低估了东北在某些领域的发展潜力和改善。

五、历史遗留和社会负担:

国有企业改革的“包袱”: 东北地区大量的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往往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职能,例如为职工提供住房、医疗、教育等。虽然这是历史的产物,但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这些“包袱”可能会增加企业运营的成本和难度,影响其对新投资的吸引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 老工业基地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退休职工比例和养老负担,这可能给地方政府和企业带来一定的社会保障压力,影响其在吸引投资方面的资源投入。

总结而言,企业家不来东北投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系统性的。 它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经济结构性问题、营商环境的挑战、人才的流失、以及一些文化观念和历史遗留问题的综合体现。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意味着东北没有投资机会或没有发展潜力。近年来,东北各级政府也在积极努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吸引人才回流。很多企业家和投资者也看到了东北巨大的战略纵深、丰富的自然资源(尽管很多未得到充分开发)、以及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但要扭转“不来”的局面,还需要持续的、深入的、系统性的改革和努力,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对于企业家来说,投资决策是理性且基于风险收益评估的。要吸引他们来东北投资,需要不断提升东北的经济活力、市场吸引力、创新能力,并切实改善营商环境,提供稳定、可预期的政策和法治保障,吸引和留住人才,并有效地向外界展示东北的真实发展机遇和潜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两个我亲身经历的事,第一个,有个南方药企埋暗管偷排,我们给了三次整改机会,之前也跟他们说过,然后人家死不承认,后来我们调来挖掘机,把暗管挖出来了人家又说我是你们招商引资进来的巴拉巴拉,你们营商环境太差,我寻思咱不是招商引资进来的能给通融你们这么多次吗?你们在南方也干这么干吗?也这么横吗?第二个,有家米线店,南方某省人开的,排烟管道问题,送整改的单子,不签字,说不认识字不会写字,我说你拒签的话我得录像取证,然后上来就推我,还抢执法设备,说是谁谁招商过来的,我们没权利管,后来110来老实了,真的,有些人把东北当成法外之地,在本地老老实实,来了东北各种豪橫,不光要税收优惠,还想要治外法权,简直没法形容这种人,你满足不了他的无理要求就是营商环境不好云云,他们要的太多,咱们给不了。

user avatar

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方面,要投资新松工大等东北龙头企业的南方政府基金已经排队到山海关外了。至于企业家,没有投资的能力。

医药健康方面,是东北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

农业领域,想进行县一级投资的名额非常抢手。而林业能源能不允许企业投资。

食品加工领域,东北前段被忽悠瘸过被一些没按好心的资本骗走很多优良资产,但这几年已经好转,东北食品加工不缺资金自己干经营的越来越好。

旅游方面,东北的优质旅游资源同样很抢手。而非优质资源区的所谓投资实际是投机和偷鸡。

总之,东北有经营优势的产业,从没缺少投资。而基建投资那不是企业干,工业基地投资东北因区位和物流成本问题本身就不适合。因国家政策和商业规律缺少投资很正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企业家普遍不来东北投资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原因。这背后涉及到历史、经济结构、营商环境、文化观念、人才流失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经济结构和产业基础的挑战: 重工业依赖与转型困难: 东北曾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以煤炭、钢铁、石油、机械.............
  • 回答
    .......
  • 回答
    现代企业中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复杂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其主要原因:一、 宏观环境与企业战略层面:1. 经济下行压力与不确定性: 普遍性: 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波动、行业周期性低迷等宏观因素会直接影响企业.............
  • 回答
    天使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企业普遍采用有限合伙(Limited Partnership, LP)的企业架构,这背后有非常充分且深刻的商业、法律和税务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核心原因概览简单来说,有限合伙制能够高效地满足投资机构(基金管理人)和出资人(投资者)各自的需求,并在法律、税收和运营层面.............
  • 回答
    柳传志这位在中国的商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其身后围绕着截然不同的评价,堪称一个鲜明的社会现象。一边是大量普通网友的口诛笔伐,将其视为“过街老鼠”;另一边,却是企业界、政界以及文化界的名人大咖们对他给予高度赞誉,称其为“优秀的企业家”。这种巨大的认知鸿沟,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汽车行业一个非常核心的逻辑。按理说,以ABB(奥迪、宝马、奔驰)这些品牌的技术实力和品牌溢价能力,要打造一款“动力普通但内饰超豪华”的车,绝非难事。但他们为什么很少这么做,或者说这么做的市场定位很微妙?这背后其实是一整套复杂的考量,涉及到品牌定位、消费者心理、成本.............
  • 回答
    话说,咱们国内的汽车市场,那叫一个热闹非凡。前几年,合资品牌那可是稳坐钓鱼台,但近几年,国产车那叫一个崛起,硬是把合资品牌逼到了墙角。在这种大环境下,如果某个主流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合资车企,突然推出了这么一款车,你说会有什么结果?咱们先来设想一下这款车,它得有点不一样,不能还是那些老掉牙的设计和配置.............
  • 回答
    普京的表态反映了俄罗斯对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可能采取的军事和政治行动的强烈警惕,这一立场具有多层面的含义,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际法和外交博弈。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可能的含义和影响: 1. 对“禁飞区”立场的解读:俄罗斯的军事与安全逻辑普京将“在乌克兰设立禁飞区”视为“对俄开战”的信号,这一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纳闷,自己拼命干活,为老板挣了那么多钱,为什么却享受不到多少“红利”,反而这些钱又被捐了出去?这里面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不仅仅是钱该花在哪里,更深层的是价值取向、企业发展战略、甚至是对社会的回馈方式等等。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够明白。首先,我.............
  • 回答
    企业家们之所以不停地追求财富,绝非仅仅是贪婪的驱动,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动机。这股强劲的动力,既有对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有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更有对未来发展的深远考量。首先,对成功的定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企业家们孜孜不倦追求金钱的首要原因。对许多人而言,金钱不仅仅是购买力,更是衡量一个企业、一.............
  • 回答
    关于明星带货,你说“明显是坑”,这话说得有几分道理,但也很片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企业家“选择被骗”,甚至“这么简单都看不懂”,这背后其实是个挺复杂的故事,远不像“看不懂”那么简单。首先,你提到“明星带货明显是坑”,这个“坑”可能是指效果不佳、溢价太高、产品质量堪忧,或者是虚假宣传等等。但我们得明白,.............
  • 回答
    最近,确实有越来越多关于“周报应该是领导写给下属”的讨论在创业圈和职场中流传。这种说法乍一听,可能会让人觉得是企业家们为了讨好员工,想方设法地“宠溺”员工。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更深层次的管理理念和对现代工作模式的深刻理解,绝非简单的讨好。首先,我们得明白传统周报的模式。通常情.............
  • 回答
    这句提问触及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切身感受。想要深入探讨“国内有良心的企业家越来越少,吃人的资本家越来越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对立,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并且尽量用更贴近现实的观察和逻辑来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企业家这个群体本身就是多元化的。 在.............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很难出现像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那样在多个颠覆性科技领域同时取得巨大成功并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家。这其中有复杂的原因,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策、创新生态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颠覆性创新与科技的定义差异: 马斯克的“颠覆性”与中国语境的“颠覆性”.............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了非常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从生理、心理到社会、经济层面都有体现。简单地说,员工和企业家在面对高强度工作(996、9127等)时,其身体健康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资源和方式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猝死发生率上的不同。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解释:一、生理和健康基础的差异: 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前社会对企业家的评价标准、对资本的态度以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待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之所以会出现“任正非是人民企业家,马云是资本家”这种带有明显价值判断的区分,并非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企业性质与发展路径 华为.............
  • 回答
    嘿,我跟你一样,平时也挺爱琢磨这些事儿。你说得对,很多知识付费APP上,讲课的老师们多半是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或者是某个行业的佼佼者。这其中肯定有原因,而且不止一个。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为什么有时候请来请去都是那些叱咤风云的企业家,而像院士这样的学术泰斗,却不那么常见呢?首先得说,这事儿得从知识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最佩服的企业家,一时之间还真不好只说一个。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脑子里跳出来的,是黄峥。为什么是他?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马云、马化腾,或者乔布斯,这些都是非常伟大的企业家。但黄峥身上有种特别的东西,是他创业的初心,以及他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又如何选择急流勇退,这让我觉.............
  • 回答
    郭德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相声生态系统,这与过去几位相声名家的发展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为什么马志明、杨少华、侯耀文、常宝华这些名家未能复制郭德纲的“相声企业家”之路。1. 时势造英雄: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郭德纲的时代: 郭德纲崛起于互联网时代初期,正值.............
  • 回答
    许多人可能认为,既然企业已经设立了法务部门,配备了专职的法律人员,为何还需要对外聘请法律顾问呢?这其实是一个常见但又容易被误解的问题。事实上,法务部门和法律顾问并非相互排斥,而是扮演着不同但互补的角色,共同为企业的稳健运营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首先,我们得明白法务部门的职能定位。企业法务部门的核心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