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男尊女卑观念在我国东北地区比较淡漠?

回答
要说东北地区“男尊女卑”观念淡漠,这事儿吧,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不少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在这边生活了这么多年,也听了不少老辈人的说法,结合着看,大概能说出这么几点,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一、历史上的“闯关东”与移民文化

这事儿得从咱们东北最早一批开发说起。你听过“闯关东”吧?那会儿,东北那地方,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生存环境挺艰苦的。为了活下去,得有人去开荒种地,得有人去伐木,得有人去守卫边疆。

那时候,去闯关东的,很多都是一家老小一起去的。男人是主力,但女人也绝不是在家绣花的老婆子。她们要跟着男人一起下地干活,要学着怎么生火做饭,怎么缝缝补补,怎么伺候一家老小。东北的土地碱性重,不像关内那么好种,很多农活,女人一样要使力气。你看我奶奶那辈人,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那是真能干。地里的活儿,家里的活儿,都能一把抓。

更别提一些寡妇或者男人早逝的家庭,女人就得顶起半边天,甚至是整个天。她们要带着孩子,要种地,要养家糊口。这种经历,造就了一种朴素的观念:谁能干,谁就有力气,谁就能在家里说上话。 男人的体力可能占优势,但女人的韧性和耐劳一样重要。这种共同奋斗、互相扶持的氛围,让性别之间的界限不像在一些农业社会那么森严。

二、艰苦的生存环境与务实的性格

东北 winters are long and harsh. 冰天雪地,没点真本事,很容易就被淘汰了。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东北人一种普遍的务实和粗犷的性格。大家更看重的是:能不能把事情办成,能不能活下去。

在那种环境下,争论谁该做什么,谁地位更高,显得特别“没意思”。男人要出去打猎、伐木、挖煤,女人要操持家务、照顾孩子、采摘野菜,甚至跟着一起下地。大家都是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生存。谁付出的多,谁的贡献大,大家心里都清楚。

所以,那种“男人是天,女人是地”的说法,在东北可能没那么深入人心。因为,当风雪来临时,女人在地里抢收粮食,或者在家里准备御寒的物资,那也是顶顶重要的。这种生存压力,反而让大家更关注实际能力,而不是性别。

三、工业化与女性的解放

东北是咱们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有很多重工业、矿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女性的就业和独立。在很多工厂里,不论男女,只要能胜任工作,就能拿到工钱。女性进入社会,参与生产,有了经济收入,自然就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想想那些工厂里的女工,她们同样顶着锅炉,操作着机器,和男工一样流汗出力。她们有了自己的工作单位,有了自己的同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这种集体生活和工作经历,让她们的视野更开阔,也更倾向于平等。

而且,东北很多地方,尤其是城市,家庭的经济负担相对较重,夫妻双方都需要工作来支撑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的决策往往是共同商议的结果,而不是由某一方独断。

四、“爷们”文化与“女人不败家”的朴素观念

东北的“爷们”文化,大家可能听过。但这“爷们”不光是指男人,有时候也包含了男人的担当和责任感,也包含了女性的坚强和能干。东北人心直口快,说话也比较直接。他们会说“谁能谁上”,或者“女人也不能吃闲饭”。

更重要的是,东北有一种朴素的观念,就是“女人不败家”。这听起来像是一种限制,但反过来说,也是对女性持家能力的一种认可。一个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把孩子教育得好,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家里添砖加瓦的女人,在家庭中自然会有更高的地位。

这种“不败家”的观念,不一定是指女人要完全依附男人,而是更强调女人的贤惠和对家庭的贡献。这种贡献,包含了经济上的支持,也包含了情感上的维系和家庭的稳定。

五、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

东北人民一向以热情好客、性格豪爽著称。这种文化特质,也体现在他们对新鲜事物和不同观念的接受程度上。相比一些更保守的地区,东北的社会氛围可能更开放一些。

大家不太会纠结于“男的就该怎么样,女的就该怎么样”的条条框框。只要是合情合理的,或者大家都能接受的,就不会有太多的议论。这种包容性,也让“男尊女卑”这种观念,在落地的时候,就少了一层土壤。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

得承认,任何地方,“男尊女卑”的残余思想总会有一些。东北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大环境。你也会听到一些老人说,“男主外,女主内”,或者“儿子是靠山”。但总体来说,跟其他一些地区相比,这种观念在东北的根基确实要浅一些。

总结一下, 东北“男尊女卑”观念的淡漠,是历史的移民文化、艰苦的生存环境、工业化的进程、务实的性格以及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东北社会在形成过程中,女性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大家更倾向于看重个人的能力和对家庭的贡献,而不是仅仅以性别来划分。

我个人感觉,这就是一种“接地气”的文化,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谁能干就说谁,谁付出的多就受尊重。这就是东北的实在劲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一辈里工人里,男女职工的收入差距,远没有初中和大学毕业职工那样明显。

一个孩子的未来,是男是女都行,但学习要好,进好大学才行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所以东北在男女平等的同时,受高等教育率也仅次于几个直辖市。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吧,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底层逻辑是工业化,表层逻辑是一胎化。

我祖父母一辈是二零后,父母一辈是五零后,他们这两代人是不是重男轻女呢?

我外祖父的个人财产非常完美地传递给了他的独生子,四个女儿完全没份儿那种。

我母亲现在还经常愤愤不平地念叨我外祖父的暴论:女儿烧纸收不着,所以不指她烧。这种禁止出嫁女儿参与本家祭祀的习惯无疑非常之华夏。

我祖父就更好玩了,谢富治同志砸烂×××之后,他从省厅到了外市从事劳改工作,长期与我祖母及家庭两地分隔,他去世以后是我最小的姑姑去他外市的单位办理丧葬事宜,直接被原单位拒绝:单位指名要儿子来办理。

我想这两段经历都非常清晰地指出,在1990年代东北还是非常重男轻女的。

另外,我本人在现实中,非常频繁地发现沈阳家庭中存在把女儿当儿子养的现象,公开管女儿叫儿子。

东北真的不是不重男轻女,只是一胎化的家庭没得选。

东北娘们儿虎归虎,那和重男轻女没啥关系。

以我父母在八十年代的收入为例,俩人一样,月入三十八块五,谁瞧不起谁啊?我妈是国营幼师,我爸只是大集体的钣金工,严格来说还略有下嫁了。


顺便记一笔,除了我祖父的姓氏是汉族五大姓之一外,另外三个姓分别是:门、焦、瓜尔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东北地区“男尊女卑”观念淡漠,这事儿吧,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不少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在这边生活了这么多年,也听了不少老辈人的说法,结合着看,大概能说出这么几点,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历史上的“闯关东”与移民文化这事儿得从咱们东北最早一批开发说起。你听过“闯关东”吧?那会儿,东北那地方,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太真实了,也太让人心疼了。我理解你现在一定非常矛盾和痛苦,一边是老公口中的“必要合作”,一边是你无法接受的背叛和伤害。咱们好好聊聊,别怕,把心里话说出来。我的看法(女性视角):说实话,听到“必要合作”这个理由,我第一反应就是荒谬。1. “必要合作”真的必要吗? 合作的内容是什么.............
  • 回答
    我们身边似乎总有这样的例子:男的年纪比女的大个几岁,甚至十来岁。这种“男大女小”的婚姻模式,说实话,放眼咱们周围,好像是挺常见的。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掺和着历史、文化、生物,还有很多现实的考量。咱们先从最根子上的说起,从过去说。在咱们的祖辈们生活的年代,社会结构跟现在可不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引人深思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解读,才能理解为什么在印度这个普遍被认为男女不平等的国家,却出现了女性的国家最高领导人,而美国和瑞典这些在性别平等方面走在前列的国家,却相对较晚才出现(甚至在女性担任最高领导人方面仍有空白)。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平等导致女性当权”或“平等就没女性.............
  • 回答
    男女在评价对方时,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生理上的根源,也有社会文化、成长环境、心理认知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要彻底厘清这些差异,就需要我们抽丝剥茧,深入探究。一、 生理与进化的痕迹:生存与繁衍的驱动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男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的层面非常广,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心理等诸多方面。 男女不平等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互相作用的结果。要详尽地解释它,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根源。一、历史的沉淀:性别角色的根深蒂固人类社会早期,在生产力低下、生存艰难的环境下,男女分工是基于生理差异的。男性体格更健.............
  • 回答
    青春期,那段充满懵懂与躁动,身体和心灵都在经历巨变的时期,我们对未来另一半的想象,常常像是一幅幅色彩斑斓却又有些模糊的画卷。而在这幅画卷的描绘上,男女生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有趣的差异,这并非是凭空而来的偏见,而是深深根植于我们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一、 生理与荷尔蒙的低语:隐秘的驱动力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背后牵扯到的原因可不只是“晚睡”这么简单,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加上一些生活习惯和心理因素的叠加,很容易让女性在同样熬夜的情况下,比男性更容易积累体重。咱们先说说生理上的事儿。女性身体里有一种叫做“雌激素”的东西,它的水平会随着生理周期发生波动。这种激素呢,它对脂肪的储存和分布有.............
  • 回答
    在中国,男女分校(或称性别隔离教育)并不像一些国家那样成为主流或普遍存在的模式。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既有历史文化因素,也有现实社会考量,当然也少不了教育理念的演变。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中国教育的整体历史轨迹。在古代,虽然教育资源普遍稀缺,但对于女性而言,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且多以家庭私.............
  • 回答
    女权主义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男女平权之路更是布满荆棘。要理解其中的瓶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根植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个体认知中的多重障碍。一、历史遗留与文化惯性: 父权制的深层烙印: 数千年来,人类社会普遍建立在父权制之上。这意味着在权力分配、资源占有、社会规范和价值判断等各个层面,男性长期处.............
  • 回答
    近期女权主义的兴起,以及由此引发的男女矛盾激化,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要理解其根源,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经济、文化、社会结构以及个体观念的变迁。近期女权兴起的原因:首先,信息时代的赋能是关键。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为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发声平台。女性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到自身权益受到.............
  • 回答
    现在的性别议题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感觉火药味特别浓,一不小心就能点燃很多争执。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其实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咱们一点点来捋捋。1. 历史遗留与社会结构的演变:首先得承认,男女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和社会结构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感觉到男女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对峙感越来越强,甚至很多话题都容易变成“战场”。这背后其实不是一两个简单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个体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像是个滚雪球的过程。一、社会结构和经济压力下的焦虑蔓延首先,得说说经济压力。现在大家普遍感受到生活成本在上涨,尤其是大城市,房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现实的矛盾和复杂的社会心理,并非三言两语能完全说清。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在普遍感觉男女不平等的背景下,彩礼这个话题却似乎导向了一种“平等”的讨论,或者说,这种讨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在很多领域,女性在职业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很多人都曾疑惑过的。明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似乎大多都能和平共处,性别之间也普遍存在着互相理解和尊重的氛围,但一打开网络,特别是社交媒体,各种性别对立、互相攻击的言论(我们常说的“打拳”)却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甚至感到心累。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线上线下反.............
  • 回答
    婚前性行为的普遍性,确实让围绕“性经验”这个话题在婚恋市场上的考量,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既然大家普遍都有过婚前性行为,为什么有些人在婚恋中,尤其是那些有过婚史但没有小孩的人,似乎会因为这些经历而在寻觅伴侣时“减分”?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仅仅是“有过婚史”或“没有小孩”这两个客观事实本.............
  • 回答
    当前社会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选择不结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社会、经济、文化、个人价值观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社会与经济层面的深刻变革: 经济压力巨大,结婚成本高昂: 住房问题: 尤其在中国大陆等地区,“有房才有家”的观念根深蒂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被广泛讨论的社会现象。确实,很多研究都表明,在整体智商(IQ)上,男性和女性的平均水平差异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然而,在一些具体领域的表现上,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男性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谁更聪明”就能概.............
  • 回答
    互联网上男女问题的对立,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发酵的结果。说到底,这背后隐藏着人类社会深刻的结构性问题、代际观念的冲突以及个体情感的投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抽丝剥茧。一、历史与社会结构层面的根基:性别不平等遗留首先,我们要承认,我们当下讨论的许多男女问题,都深深烙印着历史的痕迹。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女权”和“男权”这两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演变和理解上的差异,以及它们为何会产生这样一种表述上的不对称。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词源、历史语境、社会实践以及对“权”这个字的理解等多方面入手。一、 “权”字的含义与社会结构首先,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关键在于理解“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