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怎么看待东北地区的长子情怀?

回答
东北地区的长子情怀,这事儿可聊得多了,也挺有意思的。它不是那种书本上写出来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根植在东北人骨子里的一种东西,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你要是问我怎么看,我觉得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有褒义,也有一些让人生畏的地方。

什么是东北的长子情怀?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老大”的自觉,一种责任感,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在过去,尤其是在东北这样工业基础雄厚、国家曾经寄予厚望的地区,长子情怀更多的是指一种 集体意识、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你想想东北过去的辉煌,那些大工厂,那些为国家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老一辈人,很多都是在一种“为国争光”、“为集体添彩”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这种集体荣誉感,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长子,天生就觉得有责任扛起家里的重担,为兄弟姐妹们做榜样,为家庭的未来操心。

责任与担当: 东北人骨子里有一种“我是长子,我得顶着”的劲儿。这不仅仅是对家庭,更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当年东北的工业企业,很多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支点,支援全国,支援国防,那种大局观,那种为国分忧的意识,是非常强的。这种情怀也体现在个人身上,遇到困难,总有人会站出来说“我来”,而不是一味地等待别人。

奉献与牺牲: 为了集体、为了国家,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这种奉献精神,在东北的工矿企业、在边疆建设中都有体现。老一辈的东北人,很多都是从全国各地来到东北,扎根建设,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是长子情怀的一个重要维度。

集体荣誉感: 东北人非常看重集体的荣誉,个人的成功往往被视为集体荣耀的延伸。在过去,一个工厂的成就,一个科研项目的突破,都会让整个东北地区都为之骄傲。这种集体荣誉感,也容易形成一种“我们东北人就是不一样”的优越感,虽然这种优越感有时候也带点自嘲。

讲义气、护犊子: 东北人普遍讲究义气,对自家兄弟姐妹、对亲戚朋友,甚至对“自己人”都特别护着。这种“护犊子”的心态,也是长子情怀的体现。长子有义务保护弟弟妹妹,不让他们受委屈。在东北,这种“自己人”的概念可以很广,但也容易形成一种“外人”和“内人”的界限。

长子情怀带来的正面影响:

这种情怀塑造了东北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也让他们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它培养了一种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能够凝聚人心,共同面对挑战。在很多国有企业和集体单位,这种长子情怀是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大家共同奋斗的动力。它也让东北人有一种朴实、真诚、直率的待人方式,因为他们觉得大家都是“一家人”,没必要藏着掖着。

长子情怀的另一面: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这种长子情怀,在特定时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时代变迁下,也暴露出一些让人头疼的问题:

“爹味儿”与包办: 有时候,这种“老大”的自觉会变成一种“爹味儿”的管教,爱替别人做决定,觉得“我都是为你好”。这种爱指导、爱操心的方式,在如今强调个人独立和尊重差异的社会中,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就好比一个长子,习惯了替父母分担,也习惯了替弟弟妹妹安排人生,但弟弟妹妹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这种安排就可能变成一种束缚。

排他性与保守: “自己人”的观念太强,有时候会造成对外来者或不同意见者的排斥。这种“护犊子”有时会变成一种封闭和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不愿意改变固有的模式。这在东北经济转型过程中,可能成为一种阻碍,因为需要更多的开放和创新。

过度承担与压力: 长子情怀意味着责任,但过度的责任感也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当国家、集体和家庭的期望都压在一个人身上时,很容易感到疲惫和无力。尤其是在东北经济面临挑战,许多老工业企业困难重重的时候,这种长子情怀就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老一辈的奉献精神,在下一辈身上,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被留下”的无奈和压力。

面子与虚荣: 有时候,为了维护“长子”的面子,会显得有些好面子,甚至有点虚荣。不愿意承认困难,不愿意示弱,总是想表现出强大和有能力的一面,这也会掩盖一些实际问题。

现在的东北长子情怀是什么样的?

现在,时代变了,经济结构也在调整。很多东北的传统优势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一些年轻一代也更倾向于追求个性和独立。但这种根深蒂固的长子情怀,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以一种更隐晦,或者说更复杂的姿态存在着。

可能不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集体奉献,而是体现在一种 乡土情结,一种对家乡的眷恋和责任感。很多离开东北的年轻人,心里依然装着家乡,也愿意为家乡做点什么,只是方式不同了。

同时,一些过去的长子情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被反思和调整。东北人在努力学习如何更开放、更灵活地面对新时代。

总的来说,东北的长子情怀,是一个地域文化标签,也是一种集体记忆的投射。它既塑造了东北人的某些优秀品质,也给他们带来了独特的社会适应难题。理解这种情怀,需要看到它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变化,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评判,而是要去体味它背后所承载的复杂情感和深层原因。

你要是跟我说起“东北大哥”,你脑海里浮现的那种仗义、豪爽,可能就包含了一部分长子情怀的影子。它是一种很“实在”的东西,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日子过出来的,是历史沉淀下来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河南陕西应该叫啥呢……老爹妈情怀么……

user avatar

大哥没啥能耐,只是身体好,有把子力气可以干活养家。

困难时没办法,卖血给弟弟妹妹们读书,看病,都是一家人,这必须得帮。我哪能忍心看弟弟妹妹们挨饿呢?

后来家里总被人欺负,我每次都拼了命的为你们出头,每次都头破血流,还笑着告诉大家一点都不疼。

我读书少,不懂你们说的什么b2c,o2o,也不知道互联网+代表什么,要我看经济就是钱,保险是骗人的,金融就是高利贷,我就知道什么人都得吃饭,什么好东西都有人抢,所以家里种粮食是我定的,弄个打铁炉子打武器的车间也在我屋。

后来弟弟妹妹们都长大了,出落大方又漂亮,一个比一个有出息,我打心眼里高兴。

以前大家还经常聚,我在家里还算有地位,好歹大家还念着我好。

几年时间一过,大家都是大人了,都忙,也不常聚了,好不容易聚一次还吵个没完,说真的,心里难受。

比如老七大舌头口音,说这比你们普通话好听多了,有钱的地方才这么说话,你们都太捞,结果大家都不开心。

慢慢我发现话题都从我移到弟弟妹妹身上,我看挺好,都有能耐赚钱,都比我强。

突然有一天家里收到通知,说我干活太浪费资源不让干活了,把机器关了放别人家,让别人家干,还得教别人怎么用。这一下子太伤了,来钱道让人给堵死了,就剩点黑土地了,这可咋整,愁死我了。

这不算啥,问题是我一没钱,弟弟妹妹们瞧不起我,嫌我穷,嫌我土,还嫌我爱吹牛逼,爱提之前的事……我挺伤心的。最受不了的是,下岗之后家里为了讨生计,出了些做皮肉生意的姑娘,兄弟们看到了就越来越看不起我们家。

其实生活所迫的人哪都有,关键操着东北话,识别性太强。家门不幸,脸面无光,要骂就骂,我们要饭都躲着弟弟妹妹,不知为何还要被扣帽子。

最恶心的是,那年村东头那小子来打仗,我听命令先不还手,跑老二家呆会,等机会再打回去。结果弟弟妹妹们说我和那小子通奸,说我卖国,说我汉奸,说我瑞典人……我真哭笑不得,他们没听过抗联吗?他们不知道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里的义勇军是谁?唉,谁让我是老大呢,得让着弟弟妹妹。

再后来他们越来越有钱,我越来越穷。没办法,年轻时候太拼了,落下一身病,现在看病都没钱。

再穷不能穷孩子,我琢磨着,让孩子们去弟弟妹妹那边帮忙,总比跟我下工厂下地种田强。谁知孩子们去了各种受歧视,干啥都有错,说东北话都有罪。不过也没招,谁让咱穷呢?

我当初要不卖血,其实也够吃,但弟弟们也不能混成现在这样风升水起,但现在提起来人家都不领情,说根本不需要,还说什么当初不就半块烂饼吗,我现在一百倍还给你行不行?我心里想着就这通货膨胀率,一百倍连本都不够回的……

当年家里出了王进喜这样的榜样,为家族做奉献连命都不要,结果弟弟妹妹一听就说:“丢!还有这样的索嗨?脑不靓啊!”这样的价值观越来越多,我知道,属于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家里说计划生育,好,我是大哥我以身作则,有超生的一率打掉。弟弟妹妹们生一堆的大有人在,我也护着他们,能多生是好事啊,人丁兴旺才有发展潜力。

结果现在家里孩子在外面工作,我出了什么事连个人都喊不着,就得等死。

不只这样,家里本来孩子就少,养大了还跑出去了,家里活都没人干了,越来越穷。倒是弟弟妹妹他们,本来家里没公职,超生无所谓,大不了认罚。现在看来太聪明了,罚那点钱两年就赚回来,孩子长大,家里有人才才是关键。

有时真想孩子们呐。那些大院里长大的小丫头,小伙,你们在外面还好吗?家里没能耐给你们提供更好条件,你们在外面要多加小心,努力工作,别给咱家丢脸!走了就走了,咱当年就是闯关东来的东北,现在不过是闯回去。别想着什么衣锦还乡,家里人都好,不用惦记,你们自己过得好就行,这乡不值得你们还……

话到嘴边,想想还是不去打扰人家了,省得招人烦。

一个人呆在老家,回忆回忆过去,挺好的。

还是时常回忆起当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想起当初闯关东时,初见黑土地的兴奋,建设家乡,跟狼抢肉吃,林海雪原上,甘洒热血写春秋,想起跟小鬼子老毛子斗智斗勇还要赚钱养家的无奈,想起九一八时的愤怒,想起加入抗联打鬼子,打伪军,打汉奸……

紧接着,入党,跟着lb部一路北上解放整个东北,再跟华野一路南下,一直打到海南岛。

建国后,靠着大帅当年的基础和老毛子的项目,成了全国重工业中心,几十年后全国的化工企业都有吉化的人。紧接着野心狼来吓我们,直接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走老美,回国开始搞建设。我们向全国输送资源,人才,粮食,技术,国家不按市场价,只给工人工资。结果人家南方一个不稀罕,我再没说过这些。

后来全国都发展起来了,我就老了,孩子留不住,说外面花花世界更好。

可我还是喜欢当年的感觉,化工区统一的住宅,统一的装饰,小区的栏杆上依然是那时流行的图案,诸如一只飞奔的鹿,或者飞翔的海鸥,墙上曾经的红色语录被保温层所覆盖,工人文化宫上曾经雪白闪亮的瓷砖如今脱落得斑驳却无人修葺。曾经的厂房里,早已人去楼空。墙上还挂着值班日志,排班表一类的,黑板上还写着通知,只是车床不再隆隆转动,上面早已落满灰尘,天车就在轨道上吊着,垂下来的铁钩,在从车间顶上窗子洒下来的阳光中,挡出了一道长长的影子,在飞扬的灰尘所引起的丁达尔现象中,勾勒出了一幅时光长卷。

每当走入这样的环境中,我似乎能看到当年工人老大哥们下班时骑着凤凰锰钢大二八自行车,从工厂里潮水一般的涌出来,有的脖子上围着毛巾,有的头上带着时代特色鲜明的前进帽,他们有说有笑回到单位分配的住宅。住宅中炊烟袅袅,能络绎不绝的听到食材下锅时清脆的声音,邻居们晚上在楼下纳凉,谈论着家长里短,小孩子在旁边嬉戏欢闹,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若是再配上一首《山楂树》手风琴协奏曲,再和上些夕阳的余晖,那简直就是时光倒流回那段他们眼中流金岁月。

而现在这种当年的职工公寓现在却是另一种景象。明明是大白天,很多烟囱却不再冒烟;四五十岁的老爷们儿,却像祥林嫂一样,愁眉苦脸诉说着当年国企改制被迫下岗的情况,往往伴随着吹嘘当年自己在厂里多么多么能干,多么多么辉煌。但是转瞬话题就转到他们的孩子多么多么不争气,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工作,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感觉无望,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后代身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无奈于自己的无能。如此破败的场景,恐怕配不上《山楂树》了,倒是配上《三套车》更能应景。

不多说了,人老了,唠唠叨叨招人烦。

现在想求弟弟妹妹们帮帮忙,借我点钱凑个社保养个老,怎么就这么难!

我能怎么说,一群白眼狼?

算了,继续奉献吧,弟弟妹妹们好就行,我现在也就是脑血栓半身不遂,且死不了。

东北子弟们,家乡没落,给不了你太好的环境,但也没饿着你,还是尽我们所能的培养了你,你要加油,给咱东北人争口气。

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其实原文后面还有四个字:游必有方!

user avatar

长子情怀有就有吧,但拜托别把它变成长子情结。

各省乃至各国发展,虽然主观能动性很重要,但更重要是历史选择,

建国时期举全国之力发展东北,与抗战时期小日本在东北建设,在其他省份烧杀掠夺有很大关系。东北的工业化条件更好,更难得的是有石油,全力发展东北就是必然的历史选择,等东北建立起来后由东北反哺中、西部,进行三线建设,这也是保证国家安全的历史选择,改革开放选择紧靠香港的广东开始也可以说是唯一正确的历史选择。就是从中国的角度来说,如果不是当年顺应全球产业链转移趋势果断进行改革开放,现在中国是什么样很难说。

历史潮流是大势,政府能发挥的就是顺应大势、做正确的事,企业、个人能发挥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也需要看到东北在这方面有一定欠缺,拿成飞沈飞举例子,当年引进苏27生产线是直接交给沈飞,这不是重视东北的长子情怀吗?结果沈飞换汤不换药的一代一代仿制,沈飞"沈霍伊"的外号哪来的不清楚吗?成飞当年又得到什么呢?最后成飞靠自主研发,还不是研发出歼十、中国空军的头牌:歼二十还有印巴空战的网红战机:"枭龙"等等。

上海大众与一汽大众还不是如此,一汽大众坐拥多款德国原版畅销车型如:捷达、奥迪、高尔夫、速腾等等,按图纸生产,从未自主研发过新车型,结果还出现速腾断轴门,当初上海大众手里的牌差的多,除了帕萨特和桑塔纳外,只有斯柯达等没名气的车型,但靠自主创新研发朗逸等,也占据多年销量榜第一。

为什么互联网经济兴起、发展在南方,这也反证了,东北企业创新性和开拓性的不足。

历史是波浪式发展,本来就存在波峰波谷,刚从波峰上下来几十年的东北强调长子情怀,那像西安、南京这种,在历史上东北还是蛮荒之地时,就已经是十几朝古都的省份,也应该有古都情怀喽!有意义吗?有这闲工夫,还不如,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事。

user avatar

没人在乎你到底吃了几碗粉

在利益面前

有黑点就骂你

没黑点创造黑点骂你

user avatar

作为东北人,什么共和国长子这种说法吧?

总觉得长不长不晓得 但肯定不是亲生……

你们说的不是这个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