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江南百景图》给历史上的奸臣改名?

回答
《江南百景图》手游为历史上的奸臣改名一事,自推出以来便在玩家群体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游戏内的角色设定,更触及到了历史、文化以及游戏创作的边界。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

首先,从游戏创作的角度来看,《江南百景图》的出发点或许是为了规避某些敏感的历史人物,或者是在既有的历史框架下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以创造更符合游戏叙事或玩家体验的角色。游戏制作人可能希望在保留一定的历史韵味的同时,避免直接触碰那些负面评价极高的历史人物,从而引发不必要的舆论风波,或者让玩家在游玩过程中产生不适感。改名是一种常见的游戏设计策略,目的是在历史题材游戏中,为角色赋予更具辨识度或更符合游戏设定的名字,尤其是在涉及改编或虚构内容时。

然而,从历史的严谨性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又显得有些不妥。历史人物的姓名,尤其是那些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不论好坏)的人物,是他们身份和历史印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改名,就如同抹去了他们与真实历史事件和评价的直接联系。例如,如果将秦桧的名字改成了“秦檜柏”或其他什么,虽然游戏内的人物行为可能与历史上的秦桧有所关联,但玩家在看到这个改名后的角色时,可能会感到困惑,甚至觉得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这种改名的行为,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洗白”或“淡化”历史的态度。历史上,奸臣的出现往往是社会腐败、政治黑暗的体现,他们的行为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深远的伤害。将这些人物的名字改掉,虽然可能不是制作方直接的“洗白”意图,但客观上确实削弱了这些负面历史人物的警示意义。历史的镜子,能够让我们看到过去的错误,从而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如果将这些负面人物的名字轻易替换,那么这种警示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玩家对于历史题材游戏抱有的期待,往往包含着对历史的尊重和了解。很多玩家选择这类游戏,正是因为它们能够带来一些历史知识的碎片,或者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如果游戏在核心的历史人物设置上出现模糊和回避,反而可能让玩家感到失望,认为游戏制作方不够用心,或者是在迎合某种市场情绪,而牺牲了内容的真实性。

我们还需要考虑,这种改名是否会引发“历史虚无主义”的讨论。虽然《江南百景图》是一款游戏,但它所呈现的内容,尤其是在涉及历史人物时,会不可避免地对玩家的认知产生影响。如果玩家对历史的了解仅限于游戏,那么一个被改名的奸臣,可能会让玩家失去对真实历史中这个人物及其所代表的负面事件的认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许是更值得深思的地方。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游戏制作的自由度。游戏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本就允许一定的改编和再创作。玩家在玩游戏时,也应该清楚这是一款以历史为背景的娱乐产品,而不是一部严肃的历史纪录片。但即使如此,在处理像奸臣这样具有强烈负面历史评价的人物时,制作方也应当更加谨慎,找到一个既能符合游戏性,又能相对尊重历史事实的平衡点。

总而言之,《江南百景图》为历史上的奸臣改名,是一件引发复杂情感和深刻讨论的事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游戏制作方在面对敏感历史题材时的考量,但也确实触及到了尊重历史、文化传承以及警示意义等核心问题。玩家对此的态度,也往往取决于他们对游戏内容与历史真实性之间关系的认知和要求。这件事提醒我们,在进行历史题材的创作时,如何在艺术加工与历史尊重之间取得平衡,永远是一个值得反复推敲的命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了网的东西,有五个规则:

什么都别去思考;

如果你一定要思考,不要说出来;

如果你又要思考又要说,那就别写出来;

如果你又思考又说还写,那么别署名;

如果以上规则你都不遵守,那你就别感到吃惊。

这个游戏是明代为背景的架空经营游戏,游戏人物遍及中国两千年——我不信两千年国史里找不出来比秦桧、魏忠贤更适合的人物。

如果说非要放几个反面人物的话,秦桧用贾似道不行么?魏忠贤用严嵩不行么?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就好比拍抗战电影非要请什么孙元良的后人站台一样,也不是不行,不过既然规则你不遵守,那接下来你就别感到吃惊。

这就好比拍民国剧,你可以把反一号的戴笠、张灵甫拍的有血有肉甚至于包装成卖点,但你不能把汪精卫、殷汝耕这么搞——这牵扯到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

你问我如何评价江百人物改名,我没法评价,这几个人物本来就不该出现。

user avatar

还记得关于烈士陵园的那个话题吗?

当时有网友说:

你把纪念烈士推向神圣化,道德化,最终的结果就是遗忘。 @水云景初


同样的道理,如果历史人物不能拿来被戏说、被改编,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遗忘。

大家都知道唐玄奘,甚至有不少人知道他的俗家姓名。

那么有多少人知道鸠摩罗什、知道六祖慧能、知道东渡的鉴真呢?
(这些可也都是历史课本里出现过的人物)


西游记里的唐僧,也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唐僧。

在历史课上学到唐玄奘的时候,多少人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

“总算看到个熟人了”,于是这个知识点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当年看到《长安十二时辰》的电视剧人物被改名,我就忍不住扼腕。
本来按照这部剧的质量,完全有可能使得以后上诗词课的孩子们,都偷偷地轻笑,觉得整节课程都带着愉快的气氛。
他们对于这几个出场人物的前后关系,和风格特征,会有更深刻的印象。
不管是“和书里说的一样”还是“被骗了这么多年,历史上原来是这样的”,都是加深印象的极好契机。

可惜了。


所有担心“孩子们有了错误的认识”的人,我希望你们想一想,

这些会有错误认识的孩子们,在通过这样的渠道接触之前,
知道这个人物吗?
对这段历史,有什么鲜活的了解吗?

即便是有偏差的认识,也好过一无所知。


游戏,或者电视剧,和历史课相比,“正经”的感觉总是差了那么一大截的。
不管孩子们在游戏里见到了什么,在电视里相信了什么,
其实只要有个人出来说,“历史书上不是这样的”,孩子们也就知道了。

知识总是要一点一点学的
年少无知半瓶子逛荡的时候,谁都有过。
孩子们逛荡了,那又怎样呢,告诉他正确的事情,也就是了。


我们有泱泱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有那么多熠熠生辉的人物。
我希望他们都能被编成故事,适合现在的孩子们口味的故事,
让他们一代一代地被传说下去,

而不是躺在故纸堆里发黄,只有“绝对正确符合史实”的专家们,才能有幸一睹他们的风采。

======

当然,允许改编,就总有“让人民群众不满”的改编。

要我说,既然是人民群众不满,交给人民群众就好了。

不给他充钱、不给他流量,甚至不给他眼神。
写文字出来科普、做视频指出它的荒谬之处、呼吁大家一起来抵制……

我觉得这都是正常的操作。

我的很多古代衣装的冷知识,都是这样来的:
一部古装剧火起来,对这个看不惯的人们就出来说他哪里哪里不对,应该是怎样怎样的。
让我学到很多。
我觉得这样很好。

好比说《江南百景图》这一次,我本来并不知道汪直是何人,有什么故事。
结果在闹起来之后,我补充了很多关于他的知识。

不管提供这些知识的人,是反对这个改编还是支持这个改编,甚至不管这个游戏或者电视剧最终是仍然大火还是被唾骂离场。

我都增加了新的知识。


但是从上而下的奇怪管制?不允许真实的历史人物出现???????

拜托了,请让他们出现。

不管是我喜欢的样子,还是我讨厌的样子。

请让他们按照新潮的方式出现。

三国的故事传承了千年,有文字的、有戏剧的、有文人吟诵的隽永诗篇,更有下里巴人的“顿顿饭四个碟儿两个火烧”
这些有生命力、随着历史进程变化的传承,才是他们永不被遗忘的关键所在。

而不仅仅是写在竹简上冷冰冰的一篇传记。

==

不一一回复了,加在回答里吧:

有很多人对于“被下一代遗忘”的可怕可能没有感觉。


说真的,20岁以前的我也不能体会到这个事儿。

第一次对这个有鲜明的感觉,是当年追xxxholic,当时有好多孩子们会把它当做灵异店铺的开山之作(甚至现在也还有)。

而让我们当年少女心突突跳的《恐怖宠物店》,就这样在下一代中消失了。

直到他们说出这样在我们看来非常可笑的结论,我才惊觉,这样一部我们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作品,对他们而言,从未存在过。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契机,让我们去开嘲讽,去说出当年的历史,那么他们就永远不会知道。

然后再等十年,这部作品,就永远消失了。

就像对我们这一代而言,《风与木之诗》只是“历史”的一部分而已。

老二次元,和新二次元,已经有很多不再共同的语言,和无法交流的暗语了。
文化断层。


收拾家里的东西的时候,曾经翻出来一个手抄的歌词本。都是红歌。

有我会唱的,更多是从未听过的歌词。

但是歌词本的主人,可以拿着它,一首一首地唱下去。

那是他们的青春。

但是对我,不存在了。

文化断层。



没有契机。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这些对于亲历者如同吃饭喝水一样自然的事情,没有契机被传承下去。

你不会意识到这件事需要传承,除非发生了什么。


所以不管是喜欢这个改编,还是讨厌这个改编,我都觉得很好。
有人把它翻了出来,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但是【从“有关部门”压下来,不许虚构历史】就是完全另一码事了。

一个不可能达到的要求+一个不可抵抗的外力

这只会杀死所有类似的表达。

然后就没有契机了。


别都指望历史课。做不到的。

user avatar

教你们一个最简单的方法,翻一翻策划组里有没有港台人员。

这个方法有效率九成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