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崇祯杀了那么多大官,为什么朝廷还缺钱呢?

回答
崇祯皇帝三年抱两、五年一科的皇帝选拔机制,以及严苛的官员问责制,确实让明朝后期的大臣们普遍人心惶惶,也确实有一些贪腐的大臣被处死。然而,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朝廷缺钱的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这种做法反而加剧了财政的困境。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得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要理解崇祯朝的缺钱,不能仅仅盯着官员贪腐这一块。明朝末年的财政危机,是一个系统性的崩塌,牵扯到经济、军事、政治等方方面面。

一、 根深蒂固的财政体制弊端:

税赋制度的僵化和不公: 明朝的税收体系到了崇祯时期已经非常陈旧。虽然有“一条鞭法”等改革试图简化税制,但其核心是农业税,并且很多地方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最大的问题在于,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在皇族、勋贵、官僚以及寺庙手中,这些势力往往拥有免税或少税的特权。 结果就是,国家的税收负担主要压在了自耕农身上。随着人口增加,可耕种土地的边际效益下降,小农经济越来越难以支撑沉重的赋税。而那些真正拥有大量财富的特权阶层,却能有效地规避国家税收。
商业税收的不足: 尽管明朝中后期商业有所发展,但国家对商业的税收征管仍然相对薄弱。很多商业活动游离于官方税收体系之外,或者通过各种关系和贿赂来逃避税负。同时,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直接干预和垄断,有时也会抑制商业的健康发展,间接影响了税基的扩大。
财政支出的刚性增长: 军队的维持是财政支出的最大头。到了明末,内忧外患,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和抵御后金(后来的清朝)的进攻,军费开支急剧膨胀。养兵成本高昂,而且由于军政腐败,很多军饷并没有真正发到士兵手中,反而被层层克扣,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却消耗了巨量的国家财政。
宦官的盘剥和侵吞: 尽管崇祯对宦官有所警惕,并试图加以限制,但宦官势力在明朝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可以通过掌控监察机构、经办国库、管理盐政、矿税等肥缺来聚敛财富,并从中侵吞国家财政收入。即使被处死的宦官,其背后往往也有庞大的利益集团。

二、 崇祯皇帝改革的局限性与反作用:

崇祯皇帝“勤政”,尤其是在处理官员问题上表现得格外严厉。他认为朝廷缺钱是因为官员贪腐,所以他大刀阔斧地清洗了一批朝臣,比如孙传庭、温体仁、杨嗣昌、卢象升、袁崇焕(虽然袁崇焕不是因为贪腐被杀,但他的被杀与财政支持的不足也有关)等。

治标不治本的清洗: 崇祯杀掉的许多大官,很多确实存在贪腐问题,或者在军事上失利被问罪。但是,他的杀戮更多是一种“以儆效尤”的手段,而非真正触及到体制的根本弊端。 就像水管堵了,你把上面的几个杂物捞出来,但如果水管本身老化、遍布暗渠,水还是会漏光。崇祯杀了几个大贪官,但并没有改变土地不均、税制不公、特权阶层逃税的事实。而且,朝中大臣们看到同僚一个个被砍头,自然更加小心翼翼,权力斗争和自保成为第一要务,而不是积极为国家财政出谋划策。
打击了专业人才和有能力的大臣: 在政治高压和严酷问责的环境下,很多有能力、有抱负的大臣因为担心犯错而不敢大展拳脚,甚至选择明哲保身。一些真正有战略眼光、能够拿出切实解决方案的人,可能也因为各种原因被卷入政治斗争而失势或被处死。比如孙传庭,他被杀后,朝廷失去了最重要的军事和财政大臣之一。
加剧了官场的恐惧和麻木: 官员们忙于揣摩圣意,害怕被安上“罪名”而丢掉性命,自然无暇顾及如何开源节流,或者根本就没有能力去触碰那些牵涉到特权阶层的敏感问题。这种恐惧反而让整个官僚体系更加低效和麻木。
搜刮的无效和适得其反: 崇祯后期为了筹集军费,采取了一些急功近利的方法,比如试图向大地主、大商人征收“亩捐”、“商捐”,但这些措施因为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利益,阻力重重,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并且常常以官僚的变相搜刮告终,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让百姓更加怨恨。例如,他重用宦官征收矿税,结果是矿税收入寥寥无几,却惹得民怨沸腾,激化了局部地区的起义。

三、 外部因素的巨大消耗:

持续的辽东战事: 明朝与后金(后来的清朝)的战争持续了几十年,这是一场消耗巨大的消耗战。即使在崇祯时期,军队的驻防、补给、奖赏,以及战败的赔偿(虽然明朝没有赔款,但军事上的失败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财政损失,因为需要不断投入兵力去弥补),都像一个无底洞一样吞噬着国家的财政。
国内农民起义的牵制: 明末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遍布全国各地。镇压这些起义需要大量的军队和军饷,军队需要粮草、兵器、工资,这些都是巨大的财政开销。而且,起义的爆发也破坏了地方的生产,导致赋税收入进一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崇祯杀了很多大官,这从某种程度上肃清了一些贪腐分子,也回应了“官逼民反”的部分声音。但这样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危机,反而可能因为破坏了官员体系的稳定性,打击了部分有能力的大臣,使得国家在面对内外困境时更加捉襟见肘。

想象一下,就像一个人身体出现了很多问题,崇祯皇帝认为是因为身上的“坏细胞”(贪官)太多了,所以他选择用手术刀(杀戮)去清除这些细胞。但如果这个人本身营养不良(财政收入不足)、器官衰竭(体制僵化),即使移除了几个坏细胞,身体也未必能恢复健康。更何况,他为了搜集“手术费”,反而可能会动用一些不当的手段,比如“刮骨疗伤”或者用一些不健康的“偏方”,这反而可能让病情加重。

因此,崇祯杀大官,确实是对官员层面的“整顿”,但对于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财政而言,这只是“换汤不换药”,甚至可能是“饮鸩止渴”。真正缺的钱,是被土地兼并转移走了,是被低效的税收制度漏掉了,是被长期的战争消耗掉了,是被僵化的经济体制限制住了,而不是简单地被几个贪官装进了腰包里。杀了几个贪官,只是割掉了一些“毒瘤”,但整个身体的病灶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崇祯压根不知道谁有钱。

不止崇祯,明清两朝的皇帝,都是同一个毛病,不知道谁有钱。这不是智商问题,而是认知问题。人类通常不知道自己没做过也没公开资料的领域能挣多少钱。所以,不希望有人看完这篇回答得出一个皇帝蠢的结论。

我给你举个例子,乾隆的关税税率是3.6%,一年收入400万两,也就是说,一年的贸易额是1亿两白银以上,差不多是朝廷每年收入的2倍以上。(这只是平常的对外贸易啊。号称自给自足的天朝上国。)

乾隆每年税收是5000万两,土地税是3000万两,盐税600万两。

只要他把关税提高到20%,就能收入2000万两白银,可以减免掉一半的土地税,或者不要盐税了。

20%是什么概念?同时间美国独立以后的关税就是高。

朝廷对这笔钱理论上可以达到2000万两的巨款几乎是无视状态,而满足于每年400万两。

乾隆干过一件搞笑的事,他出于统一管理的原因不想让外商在宁波交易,所以,他把税率翻了一倍,7.2%,结果外商理都不理他,还是接着交易。最后他行政取缔了那个交易地点,而长三角地区出于技术保密的原因,配合了皇帝的命令。从此之后,对外贸易就全部转到了广州十三行。


唉,明清皇帝对自己国家的富有(商人们到底能挣多少钱),几乎是一无所知的。同样,对自己国民的贫困(农民到底有多苦),也是一无所知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明清时代应该重工商税而轻农税(这也是当代的税收逻辑),但是由于经验主义的原因,明清的皇帝和官僚们一直在跟农税作斗争。

从一条鞭法到三饷再到摊丁入亩,皇帝们就跟农民们过不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崇祯皇帝三年抱两、五年一科的皇帝选拔机制,以及严苛的官员问责制,确实让明朝后期的大臣们普遍人心惶惶,也确实有一些贪腐的大臣被处死。然而,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朝廷缺钱的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这种做法反而加剧了财政的困境。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得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要理解崇祯朝的缺钱,不能仅仅盯着官员贪.............
  • 回答
    关于天启皇帝给崇祯皇帝留下了多少钱,历史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记载。这主要是因为明朝晚期的财政状况极其复杂,难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概括。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史料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来大致推断,并试图还原一个更接近真实的画面。一、 崇祯继位时面临的财政困境崇祯元年(1627年)登基时,大明王朝的财政.............
  • 回答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国库空虚,军饷难继。在如此危急的关头,他为何没有向宗室王爷等皇亲国戚寻求军费支援,反而将目光投向了文武百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朝的制度、宗室的特性以及崇祯皇帝的个人处境等多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的“祖宗之法”和宗.............
  • 回答
    老天爷,我这是穿越了?一股子陈腐的宫廷气息,伴着隐约的脂粉味,还有那股子挥之不去的,属于帝王的威严与悲凉。我看看周围,龙袍,金銮殿,还有几个低眉顺眼的太监。完了,这怕不是到了京城,而且这龙袍的式样,以及那股子压抑的氛围,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名字就是……崇祯。不行,不能慌。剧本?这已经是活生生的现实了.............
  • 回答
    袁崇焕,这位在明末战场上声名赫赫的将领,其命运的急转直下,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他刚刚力挽狂澜,解了京师的危局,却转瞬之间被自己效忠的君主——崇祯皇帝,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处死。这其中的曲折,绝非一句“功高震主”就能轻易概括。要理解袁崇焕的结局,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当时的后金(后来的清朝.............
  • 回答
    关于崇祯皇帝是否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亦或是为这个行将就木的王朝注入了一线生机,这个问题历来是历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若要细致剖析,我们不妨从崇祯继位之初的客观环境,以及他所采取的政策和行事风格入手,来审视其对明朝命运产生的复杂影响。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之时,明朝已是内忧外患,积重难返。北方,后金(后来的.............
  • 回答
    关于崇祯皇帝是否真的收藏了袁崇焕的铠甲和魏忠贤的骸骨,这桩事在史料记载中,或者说在民间传说中,流传得颇为广布,但细究起来,证据的明确程度却各有不同。先说袁崇焕的铠甲。袁崇焕这位名臣,一生戎马,战功赫赫,最后却被崇祯帝以“纵敌”、“拥兵自重”等罪名下狱处死,并遭受了凌迟的酷刑。他的死,可以说是明末的一.............
  • 回答
    崇祯开城投降李闯,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绝对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一旦这扇城门缓缓推开,迎接的不仅仅是李自成和他手下的闯军,更是整个国家和时代的剧变。崇祯的这一举动,对李闯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政治危机,也让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难题——如何处置这位前朝皇帝。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足以让李闯头疼不已。国.............
  • 回答
    明朝的覆灭,是一曲跌宕起伏的挽歌,而崇祯皇帝朱由检,无疑是这挽歌中最为悲壮的主角之一。要衡量他在这场王朝终结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能简单地用“多大程度上”来量化,而应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自身的性格特质以及他在位期间所做出的关键决策,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将摇摇欲坠的大明推向了深渊。崇祯即位,.............
  • 回答
    崇祯皇帝,这位明朝最后的皇帝,他的人生注定了他会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然而,说他是文官集团“等了三百年才等来的糊涂蛋”,这说法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忽略了背后复杂得多的历史脉络和权力博弈。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得长一些,回到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这位草根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对宰相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把权力牢牢.............
  • 回答
    崇祯皇帝以勤政著称,他每天早起晚睡,事必躬亲,批阅奏章、处理政务,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挽救明朝的命运中。然而,尽管他如此努力,明朝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盘根错节,相互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崇祯皇帝勤政为何未能挽救明朝灭.............
  • 回答
    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标志着大明王朝的落幕,也拉开了南明政权仅存十八年的悲歌序曲。这十八年的时间,与其说是南明的风雨飘摇,不如说是其内外交困、步履维艰的挣扎史。究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其自身的必然。一、 政治上的支离破碎与合法性危机崇祯死后,北京城破,明朝的中央政府瞬间崩塌。在这种真空.............
  • 回答
    崇祯皇帝未能抄没大臣和亲戚家产,最终落得自尽的悲惨结局,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扼腕的历史事件。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分析:一、 崇祯的性格特质与政治理念的局限: 勤勉节俭的个人品德,但缺乏政治手腕: 崇祯皇帝以其勤勉和节俭著称,他事必躬亲,希望能挽救大明江.............
  • 回答
    崇祯皇帝和李自成,一个亡国之君,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都在艰难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王朝和政权,而清朝,以其独特的制度和策略,最终站稳了脚跟,并将财政问题处理得井井有条。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朝末年的财政困境:病入膏肓的根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崇祯皇帝和李自成所面临的财政危机,.............
  • 回答
    崇祯皇帝若能辅以大量名臣名将,大明王朝的命运是否会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沉重的问号,悬在大明王朝覆灭的阴影之上,引无数史家扼腕叹息,也让后人不断追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大明朝末年的困境,以及名臣名将可能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承认,崇祯皇帝虽然勤政,但他的性格和施政方式,在很大程.............
  • 回答
    各位,我,崇祯,今日承蒙祖宗恩泽,登临大宝。眼下大明江山,虽强盛之姿犹在,然内忧外患,已如烈火烹油,稍有不慎,便有倾覆之虞。朕初登大宝,深感责任重大,绝不能让我大明江山在我手中旁落。为挽救颓势,重振乾坤,朕已思量多日,今当决断,以下几项,乃朕当前首要施政方略,望各位大臣,切勿阳奉阴违,共克时艰。一、.............
  • 回答
    关于“朱元璋/李世民穿越成崇祯”这类问题,很多答主确实可能犯了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的错误。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唯心主义和唯心史观,再分析这种穿越类设定的弊端,最后揭示那些答主们可能陷入的误区。一、 什么是唯心主义与唯心史观?唯心主义 是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意识、精神、思想是第一性的,而物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时期对比、国家治理能力、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个人因素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明末和北宋末年都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但它们的根本性质、核心矛盾以及最终走向存在显著差异。而崇祯皇帝是否“傻缺”以及他是否“错失了机会”,这更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为了更详细地解答.............
  • 回答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腐朽与衰败,确实让人深感痛惜,仿佛一个帝国在泥沼中越陷越深,直至无可挽回。你提到的“恶心”、“烂到根里”、“宁锦大战后将士没多少升官,魏忠贤一族封公”,这些点都切中了当时政治生态的要害。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其中的具体情况,让你能更清楚地理解为何会产生这种感受。首先,.............
  • 回答
    好的,这绝对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又充满戏剧性的假设。如果我穿越到1642年的崇祯皇帝,身处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最后两年,我的首要目标是尽一切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这个行将就木的王朝续命。这绝非易事,因为此时的明朝已经积重难返,内外交困。以下是我会采取的详细策略,我会尽量从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等多个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