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天启给崇祯留了多少钱?

回答
关于天启皇帝给崇祯皇帝留下了多少钱,历史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记载。这主要是因为明朝晚期的财政状况极其复杂,难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概括。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史料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来大致推断,并试图还原一个更接近真实的画面。

一、 崇祯继位时面临的财政困境

崇祯元年(1627年)登基时,大明王朝的财政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并非天启皇帝一人之过,而是长期以来积弊重重的结果。

军饷拖欠严重: 这是最直接的财政危机。明朝的军事开支庞大,尤其是在辽东战场,面对后金(后来的清朝)的持续进攻,需要巨额的军费维持边防。然而,由于征收困难和腐败,军饷常常不能按时发放,导致士兵士气低落,甚至发生哗变。崇祯继位后,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军饷问题。
财政收入萎缩: 明朝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是田赋和盐课。但由于连年的战乱,尤其是天灾人祸导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农民的负担加重,征收的田赋收入大幅下降。而辽东战事牵扯了大量的财政资源,相当于一个无底洞。
宦官专权与巨额开销: 天启朝时期,魏忠贤及其党羽专权,他们不仅贪污腐败,还大肆敛财,将大量钱财据为己有,也用于笼络党羽,维护其统治。这些“私库”的钱财,虽然名义上不属于国库,但实际上是国家财富的流失。
矿税等新税收的争议与低效: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明朝政府曾试图通过开矿征收矿税等方式增加收入,但这些措施往往因为管理不善、层层盘剥以及引发民怨而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

二、 天启皇帝留下的“遗产”:并非巨额金银

崇祯皇帝接手的,更多的是一个“空壳子”和一个烂摊子,而非充裕的国库。

国库空虚: 虽然史书里不乏关于宦官“搜刮民脂民膏”的记载,但这些搜刮来的钱财大部分被魏忠贤及其党羽私藏或者用于其政治目的,并没有真正充实到国库中以备国家急需。崇祯登基后,魏忠贤等人被清除,但他们“挖空国库”并非指将国库内的钱财转移,而是指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导致国家财政枯竭。
漕运与税收的混乱: 明朝的漕运是重要的财政输送通道,但天启末期,漕运也已显露出危机,税收体系混乱,实际到账的数字远低于预期的数额。
可动用资金的有限: 即便有一些“余财”,也往往被固定用于某些部门或军务,崇祯可供他灵活调度的资金非常有限。他刚即位时,就面临着辽东前线粮饷不济的燃眉之急。

三、 那么,崇祯皇帝究竟“继承”了什么?

与其说是金钱,不如说是沉重的财政负担和亟待解决的矛盾。

巨额的债务: 明朝为了维持辽东战事,向民间借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债务也自然落到了崇祯皇帝的头上。
低迷的经济: 连年的战乱、政治的动荡、自然灾害的频发,都严重打击了明朝的经济生产力,进一步压缩了财政收入的空间。
政治腐败的遗留问题: 魏忠贤倒台后,崇祯虽然进行了政治清算,但积习难改,官场上的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财政的正常运转。

四、 史料中的蛛丝马迹

虽然没有明确的数字,但一些史料可以侧面反映当时的情况:

崇祯元年(1627年),崇祯即位后,曾经亲自过问国库情况。据《明史·太宗本纪》等史书记载,崇祯帝对当时的财政状况非常不满,认为“国库空虚”。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崇祯皇帝不得不采取诸如“加派”、“摊丁入亩”等措施,这些都说明他接手的家底并不殷实,需要到处“借钱”和增加税收。

结论:

总而言之,天启皇帝留给崇祯皇帝的,与其说是具体的金钱数目,不如说是一个千疮百孔、濒临崩溃的财政体系。国库并非是满满当当,而是处于极度饥渴的状态。崇祯继位时所面临的,是一个积弊已久的国家,而他能够动用的资金,甚至不足以支付日益增长的军费开销。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钱多钱少”来衡量,而应该看到背后那个王朝衰败的根源。天启留下的,是更多难以估量的财政危机和政治挑战,而非财务上的“遗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留钱这个事情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因为最大的问题是朱由检这个人。

这个事情其实早先有个回答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还专门查了查原始资料。确实没问题。

作者:二不尚书范景文
链接:zhihu.com/question/64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会,朱由检是个真真正正的亡国之君,他不是君主的心态,而是沽名钓誉的赌徒心态。
所以明朝才会在他手上灭亡。
当然这不是说明朝不会灭亡,即便撑过17世纪中,以明朝架构,18世纪中前期左右还是会死。
亡于××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这样可以很容易把当前复杂的问题甩锅给前辈,以图达到把问题简单化的目的。
嚎着明亡于万历,实际上万历多活几年这话就不会出来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明廷中央最危险的是万历—泰昌—天启交替
区区两个月,明朝死了两个皇帝,第二个天子暴毙死因不明
登上帝位的是16岁的朱由校,16岁,现在就是一个高中生,一般高一。
明朝这会比朱由检登基的时候乱的多了,
我七八年前看明档,朱由校刚登基不久的时候有个兵部档很有趣
大致是奢崇明事件,有个领兵将领向朱由校求发军饷粮草,上面是已经窘迫到士兵要饿死大营,为防止军队崩溃,将领只得命令家丁看守营门防止军队溃散,天启很惊讶,我不是你上次说我就发了吗?然后去问户部怎么回事,没钱。
中央机构对军政大事已经到这程度了,我实话实说的反应就是这朝廷竟然还没玩完?
然后到了朱由检登机的崇祯元年
兵部档案有一本是记录两颗驴头的,起因是一地守备报告有十来个鞑子翻越边墙抢劫牲畜,被设伏杀死,上报表功,兵部核查,发现情况不对,按路线不应该从你部防区进来,派员下去核查,是从隔壁防区渗透的,一直查到当日该地守备出了什么事,发生了什么,什么人说了什么话,基本核对完了。
崇祯元年的兵部是这样的,从两颗驴头开始,一路查到底去了,边境防区出现漏洞,原因是什么。
同年,万人级别的鞑虏入寇,被当地守军击退,探哨一路跟随,藏在一边,眼看着鞑子集中处理尸体,撒清水号哭而去云云,之后塘报上交兵部存档。
那会明朝的边境军队是这样的。

到了崇祯二年,满洲进入京畿,各地援军赶来
我看到了不止一份求饭的,宣府兵在北京城外饿至无法出战,主将只得领200余人出阵。
另一份是有一路外地来的部队,在北京城外三日未食,向北京乞食。

我对政治一贯没兴趣。但是短短两年,一个高效运转边境军备正常的环境是怎么弄到坐拥漕运常备300~500万石粮的北京连城外几百人的基本吃饭都做不到的?
这怪不到死去的万历泰昌天启头上,这只能是朱由检的问题。
五年平辽在破产的同时,现在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葡兵北援
那是徐光启在崇祯二年对着五年平辽的朱由检说
听我的!我找二三百葡兵当先锋,不说五年平辽,二年我把诸边都平定了。
然后就这么成了???
这是图什么?
朱由检的这种赌徒心态根本不适合做皇帝
动辄孤注一掷的侥幸心态去处理军国大事,别说明末那种环境,丢啥环境都是早夭的下场。
雍正智商最少正常。
明朝是活不过18世纪中,但是换个智商正常的最少那会不会死。

这个回答针对明朝军事机构的运转情况,提了有代表性的三件事。

第一件,奢崇明之乱户部欺上瞒下事件。此事发生在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即位初期。天启元年,奢崇明叛乱,自立为帝,明朝出兵镇压。明朝皇帝已经命令拨发粮饷,但是户部既不发饷,也不汇报。最后还是将领报告说由于没有粮饷,被迫派兵堵住营门防止军队作乱。朱由校这才知道户部根本就没有执行。

第二件,两颗驴头事件。发生在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死后,崇祯元年。是年有敌军入寇,地方守备报告设伏击败敌军。兵部发现敌军行动路线不对,于是进行调查,最后发现是从邻近防区进来的,进而查明了整个过程。

第三件,己巳之变,勤王军绝粮事件。发生在明崇祯二年。是年后金大举入寇,各地纷纷前来勤王。各军纷纷报告说无法获得给养。最为精锐的宣府军来援,就在北京城下饿到没法打仗,最后只能是主将带两百人出战。其他军队也出现同样情况(有资料说李自成就是因为这次勤王被饿回去造反的,但是也有资料说李自成没参加这一次勤王,这个账回头再查吧)。后来明崇祯十一年,兵部尚书卢象升就是在巨鹿被饿了几天以后,死在了清兵刀下(崇祯九年四月,后金改国号为清)。

这三件事,分别发生在明熹宗朱由校执政初期、刚死一年、死后两年多。

朱由校接手的朝廷,是一个有事不上报、政令不出太和殿的混乱机构。朱由校交给弟弟的,是一个条分缕析、明察秋毫的严整机关。然后他的好弟弟从天启七年八月接手以后,到崇祯二年十月,两年零两个月,就给整废了。

值得一提的是,明崇祯元年四月,王在晋转任兵部尚书。崇祯二年正月,兵部尚书王在晋被“削籍归乡”。崇祯二年十月,后金首次大举入关。

然后我查看《崇祯长编》。崇祯元年有这样几个记载很有意思(本来按照时间顺序孙承宗的奏疏应该放在最前面,但是他写得又臭又长,还是先看别人简短的资料吧):

一、

兵部尚书王在晋言,边患切在蓟门。因陈五策:一,晓谕三十六家,杜其交通。一,设险按伏,如火□地雷之属。一,沿边收歛保聚,使不得因粮于我。一,宁锦三恊,互相要击。一,抚慰降部,使之効力。帝嘉之。

(评:

后来己巳之变,金兵从袁崇焕大军前面过去,就是走的这)

二、

督师袁崇焕请裁登莱抚镇,改设一恊镇、一参将、二游击,以为东江应援,有事则以山东抚臣移驻登莱

报可。

(评:

崇祯怎么这么蠢。

这个“有事则以山东抚臣移驻登莱”实际上就是把登莱抚镇这个部门撤了。

山东抚臣平时是有自己的职责范围的,甚至平时就不在登莱。这就好像学校把保安部门撤销了,让别的学校的体育老师兼任本校保安。真有事的时候等体育老师从别的学校跑来帮忙,学生早就被打死了)

三、

壬午,兵部尚书王在晋言:

天启二年,广宁攻陷。廷推经畧,举臣以往。众议関前欢喜岭高于城楼,贼至必凭高俯击。乃卜地于八里舖筑外城,收欢喜岭于内,锁三道関于前。

科臣周希令议费四五百万金,以固金汤。而科臣沈应时亦亟议筑起边城为山海屏蔽。臣核道镇估工计费,谓湏银百万。盖并造衙舍,筑铳台,建营房之费,尽入估数。而枢辅孙承宗至,则谓八里舖太近,当筑宁远窟窿山。其规画在関门二百里外,而迄今无一砖一石之堆积也。两议俱罢,而督师王之臣去年议筑芝蔴湾,去城十九里,折衷地面亦祖臣之初说耳。枢辅还朝,改臣南枢。

马世龙登坛授剑,率意冥行,变乱成法,兵无不虚,饷无不耗,将无不贪。

臣初议止用兵六万,马万匹,欲清旧辽饷以飬民。

乃忽议添兵十四万,马数万,遂竭海内之力以供饷。

功既无成,财复大匮。

柳河之败,止存兵五万八千。即如枢辅疏以十二万,此六万二千之兵归于何有?非失机陷阵,则虚藉挂粮。世龙百喙何能自觧也!

臣读枢辅一疏,谓臣先年抵任属道,“袁崇焕及两赞司移书故辅叶向高言王在晋去関八里以一百万之费筑二十里重城,群议閧然,欲臣抵関一阅等语”。

夫所谓群议閧然,形之章奏者,即周希令、沈应时之疏也。二臣谓城当筑,并非谓筑城当止。今自枢辅一阅,城工罢矣。

独是袁崇焕与臣同事艰辛,肝胆相映。筑城一事,系监军闫鸣泰同崇焕及二赞司,相土度地,计议详确而後奏闻,安得有後言以闻于旧辅也?皇上命臣与崇焕同心,今受事以来,中外相照,耦俱无猜,而此疏若挑之隙。所系于交情者小,所関于国事者大。臣不得不剖柝明言以白底事之无他。

旨:以边疆多事,卿与督师同心共济,勿以浮言介意。

四、

原任大学士孙承宗,疏辩科臣钱允鲸之劾,言:

臣在词林十九年,从未谈兵。偶值东西交讧,卿寺高攀龙、锺羽正、冯从吾等各疏特荐。天启二年,遂以臣入内阁。

又命臣暂掌兵部事。适缺辽东经畧,推侍郎王在晋以往。及在晋抵任属道,袁崇焕及两赞司移书故辅叶向高,言:“在晋去関八里以一百万之费筑二十里重城。”群议哄然,欲臣抵関一阅。及臣抵関回奏。先帝以八里不宜再城,命易在晋。众论推臣督师,调在晋为南京兵部尚书,阎鸣泰出为縂督。

(评:

王在晋曾经批评孙承宗,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暂掌兵部时,根本就不管政务,只管反复修改奏疏,只玩虚文不管正事,贻误军机,耽误大事。

王在晋的这个判断,从孙承宗写的“先帝如何如何”这句话就看出来了。你们看,孙承宗绝口不提否决王在晋的提案是因为自己的建议,绝口不提撤换王在晋是因为自己否决王在晋方案导致的,而是说先帝如何如何。这就是完全把责任推给了最后决策的天启皇帝。这是典型的推卸责任的手法。他这一句话就把话说死了:谁说否定王在晋是错的,谁就是在否定上级领导。这就根本不是在讲理!这是拉大旗作虎皮的典型手法。明明白白的狐假虎威。这样玩弄词令,奸臣无疑了。

最狡猾的一点在于,他绝口不提自己反对王在晋的理由。这样,对手要么想不起来提出他的辩解,从而无法反驳他的谬论,也就无法说服读者,糊涂的读者也不知道他的错误,从而继续被他蒙蔽;要么想起来他的谬论,就要替他写一遍,这样读者阅读对手的文章时,就会很混乱,一会代入对方,一会代入他,脑子笨一点就迷糊了,从而降低对手的说服力;要么就要用自己的话总结他的意思,然后他可以说我不是这样说的,从而随时耍赖。

坏得很。

至于后边的“众论”,是同样的手法。

孙承宗就不是来讲理的,而是狐假虎威和胡搅蛮缠的

臣已归里,允鲸以臣为逐在晋而任鸣泰,岂其然哉?臣之归,在抚臣喻安性之先,何以逐安性而任刘诏?臣居関外,崇焕慷慨愿从,喻安性遂题刘永基以代之。亦非以诏代焕也。

马世龙柳河之失,臣即劾奏,何敢一毫偏私。

(评:

这句话也是撇清自己的做法。因为这里的问题,不是孙承宗有没有弹劾马世龙,而是孙承宗和马世龙在这件事情上是一起受弹劾的。

你读这句话,会觉得孙承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这就是典型的巧言令色。)

至関门诸事,各有司存买马则五部,各置造车则十二营,各造船则或造于永平,或造于江淮。硝黄则在晋原委部臣沈棨,棨去更分属各道,曾未有数十万付一人者。壬戌辽亡城郭人民俱尽,及臣来関外,止有八里舖一堡,中前所一城,以安哨马。臣与各将吏拮据四年,有四十七城堡,有三十万辽民,有三万辽兵,有五万弓弩火铳手,有六百兵船,有五百兵车,有六万马嬴牛驼,有官衙民舍五万有奇,有盔甲器械火药弓矢百余万,其官兵屯田五千余顷,官屯银一十五万有奇,塩钱利银三万四千,有奇采青省饷部银十八万。

(评:

孙承宗的数据写得相当好看。只是他有意避开了成本。他一句成本没写。据当时弹劾孙承宗的人说的情况,孙承宗一年花了五六百万两银子。然后你看他写的情况,好像他赚了多少万一样。这就像一个公司的财报,光写今年营收一个亿,绝口不提开支二十个亿。

这个人不老实。)

清退河东七百余里,臣进守宁前锦杏四百里。终臣之任,清未敢过河西,部无敢阑入。今见在数百里封疆,谁为恢复?臣归而宁远之捷,其利器坚城,谋臣良将,谁所置?

(评:

“清退河东七百余里,臣进守宁前锦杏四百里”。哦,人家退了七百,你花了这么多钱才拿了四百。说到底你这法子不行啊。

而且这段话还把明朝讳败为胜、将宁远大败美化成宁远大捷的后果展现出来了。

很多事情,是容不得一点弄虚作假的!

毛泽东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我们就算不是共产党员,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看到,不认真,乃至讳败为胜,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即挞伐未张而心力瘁竭矣!

(评:孙子真能装。)

臣入政府百余日,在边四年。内掌枢部,出督関门。虽有微劳,臣俱未敢受一恩一廕。即宫保初加,具疏五辞,始敢拜命。臣何尝妄为尊大?当臣任事,数与璫忤。甲子冬,臣廵历喜峰以抵通州,有疏入觐,奏讨军需,面议进取,适当臣同官爌及尚书赵南星、宪臣高攀龙、杨琏、左光斗等被逮。臣每为扼腕愤叹,其语遂传于长安。而同官魏广微畏臣面奏保护诸臣,破其奸私,乃谓臣率兵清君侧。逆璫遽拟旨切责。于是广微起崔呈秀等,其党徐大化、李蕃、李鲁生、李恒茂、郭兴治等和之。遂会议臣之去留。于时苦无能代者,臣虽以暂留,因而百计罗织,以减兵窘臣,以减饷激士卒。臣请告之,疏未下。先以高第为经畧矣。伏乞皇上念臣四年受事,竭力驰驱,释黄阁之从容,当危边之险阻,盖出一片忠谊肝肠。而方脱逆网,又遭指斥。敕下阁部九卿科道,查臣四年行事,及诸臣出处始末,据寔奏闻。臣有一毫欺罔,愿甘重诛,以为人臣任事不忠之戒。

(评:

这一段大部分都是虚的,关键就一句:“以减兵窘臣,以减饷激士卒。”

我们对照前面王在晋说的话:

臣初议止用兵六万,马万匹,欲清旧辽饷以飬民。

乃忽议添兵十四万,马数万,遂竭海内之力以供饷。

功既无成,财复大匮。

孙承宗的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是龟孙太无能,实在是队友拖后腿。

王在晋的话就不同了。王在晋说的是,老百姓承受不了重税,必须所见军事开支养民。

这两个人,哪个是在办正事,哪个不是,就很清楚了。

你觉得是正人君子、词林正宗的大忠臣孙承宗,心眼里就只有他自己。哪里有一点他不满意,就是你们的责任。相反,王在晋一直站得直直的,字里行间全都是事情怎么办、老百姓怎么活。两个人的奏疏,孙承宗的视角全都是“我怎么受委屈了,我怎么替你出力了,我出了什么力,那事儿是你办的,那事儿是他办的,那事儿不知道是谁办的”,王在晋的视角则是“国家怎么样,百姓怎么样,情况怎么样,措施怎么样”。

而且,这两个人提到的事情,也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个大疑问。

我们讨论明末局势,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就是明朝的钱都到哪里去了。

现在很清楚了。王在晋要求存钱养民,孙承宗嫌搜刮得不够狠。最后明朝选择了孙承宗的路线:把农民往死了整。

明朝灭亡,主要就是财政问题。

其他那些所谓明亡于万历啊嘉靖啊乃至洪武啊,都离题万里了。)

报闻。

(评:

朱由检显然被孙承宗说服了。后来一有事他就会想起孙承宗。这就是头猪。)

从这些材料来看,天启给朱由检留什么都没有用。因为你无论留多少,他只要批一句“全部花掉”,就没了。

就算是世界首富,他的遗产再多,也架不住孩子傻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天启皇帝给崇祯皇帝留下了多少钱,历史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记载。这主要是因为明朝晚期的财政状况极其复杂,难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概括。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史料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来大致推断,并试图还原一个更接近真实的画面。一、 崇祯继位时面临的财政困境崇祯元年(1627年)登基时,大明王朝的财政.............
  • 回答
    天启六年,宁远之战,这是一个风云变幻、决定辽东乃至大明命运的关键时刻。在如此危急关头,为何镇守宁远的将领高第,没有采取焚烧右屯粮食的策略?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疏忽,而是牵扯到当时的战略考量、后勤现实以及高第本人的处境。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右屯的粮食并非我们想象中那种随意堆积、无人看管的粮仓。在明朝边防.............
  • 回答
    天启皇帝如果长寿,明朝的覆灭进程真的会因此延缓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朱由校,这位“木匠皇帝”,以其对木工的痴迷和对朝政的疏忽而闻名,他的早逝让明朝将本来就风雨飘摇的政局交给了更加年轻且经验不足的崇祯皇帝。如果天启皇帝能够活得更久一些,明朝真的就能避免迅速走向灭亡的命运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明朝天启大爆炸,又称北京大爆炸,是中国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6年)发生的一场骇人听闻的灾难。这场爆炸发生在北京皇城西南隅的王恭厂火药库,其威力之大,影响之广,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极为罕见,留下了许多至今仍未完全解开的谜团。事发经过:一个晴朗的午后事情发生在明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五月初.............
  • 回答
    明朝天启年间,也就是公元1626年,在北京城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奇案——“王恭厂大爆炸”。这件案子发生在万历皇帝驾崩,天启皇帝继位不久,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而这起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更是给北京城蒙上了一层阴影,引发了无数的猜想和恐惧。说到王恭厂大爆炸,那可不是小打小闹。那一天,具体是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
  • 回答
    天启皇帝朱由校,这位明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与“木匠皇帝”这个标签联系在一起。但将一个人的全部人生和统治仅仅概括为一个标签,未免过于简单化了。朱由校,这位生于万历四十八年(1602年)的皇子,在明朝风雨飘摇的末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的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也折射出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宗教发展的深层动力。确实,纵观历史,天启类宗教(Revelatory Religions) 往往比人启类宗教(Humanistic Religions 或 Philosophic Religions) 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能够形成更大规模的信众群体,并持续存在和发展.............
  • 回答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腐朽与衰败,确实让人深感痛惜,仿佛一个帝国在泥沼中越陷越深,直至无可挽回。你提到的“恶心”、“烂到根里”、“宁锦大战后将士没多少升官,魏忠贤一族封公”,这些点都切中了当时政治生态的要害。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其中的具体情况,让你能更清楚地理解为何会产生这种感受。首先,.............
  • 回答
    要评价跳舞的《天启之门》,得先从它在网络文学圈子里掀起的波澜说起。这可不是一本简单的穿越小说,跳舞这家伙,一向是以“跳票”和“脑洞大开”著称,但《天启之门》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他的某些固有模式,又延续了他某些令人着迷的特质。亮点在哪里?首先,格局的打开。《天启之门》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它那种宏大到近.............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大开脑洞的设想,要是把崇祯和天启这两兄弟的登基顺序对调一下,历史的长河怕是又要拐上几道完全不同的弯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把这两位“皇帝”的基本底子拎出来。 天启(朱由校):这位爷,说实话,政治这块儿是真没啥天赋。他对朝政,尤其是人事和国事,.............
  • 回答
    关于“天启是个好皇帝”的观点,虽然在历史上并非主流,但确实存在一些特定的角度和论据来支撑这一说法。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暂时抛开对明末政治混乱的固有印象,尝试从更细致的历史维度去审视这位被许多人视为“昏君”的皇帝。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评价一位古代君王是否“好”,往往是多维度、多侧重点的。如果以“勤.............
  • 回答
    关于明末天启年间辽东局势和农民起义尚可控,而崇祯继位后情况急转直下的疑问,这确实是历史研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事件,而应该从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背景下,找出导致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天启年间的情况:天启年间的辽东局势:确实,在天.............
  • 回答
    《天启预报》这部漫画,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以为又是那种俗套的末世+异能的组合,毕竟近几年这类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但随着剧情的深入,我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有意思得多。首先,它的世界观构建可以说是相当扎实且别出心裁。不是简单的丧尸爆发或者外星入侵,而是以一场名为“天启”的神秘事件为开端,彻底颠覆了人.............
  • 回答
    天启五年,我孙承宗门下,有幸探花及第,也曾沐浴在海宇承平的祥和之中。时移世易,转眼崇祯十一年,我已身兼兵部侍郎、南直隶巡抚之职,肩上担子重如泰山,心中滋味却复杂难言。这江山,仿佛风中残烛,摇摇欲坠,而我,便是那试图以枯瘦双手,去护住最后一点火苗的人。挽救大明,或是那渺茫的南明,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
  • 回答
    关于红色警戒中的天启坦克能否在现实中被研发出来,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对未来军事技术发展的想象,以及当前科学技术的极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天启坦克在游戏中的设定,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对未来重型装甲力量的夸张和理想化。它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那门巨大的双管主炮,以及身上密布的先进武器系.............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聊聊乌合麒麟的新作《天启四骑士》,希望能说得透彻些,也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首先得说,这幅作品一出来,就能感受到那种熟悉的“乌合麒麟”式风格:信息量爆炸,视觉冲击力强,而且直指当下某些社会现实,甚至带点儿“不吐不快”的劲儿。这次的《天启四骑士》,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就像拆.............
  • 回答
    电影《X战警:天启》:一部野心勃勃却略显疲惫的野史《X战警:天启》(XMen: Apocalypse)作为福克斯X战警系列电影的第六部正传,也是《X战警:第一一战》和《X战警:逆转未来》的续集,试图将系列推向一个更加宏大的新篇章。影片在上映时引发了褒贬不一的评价,有人赞赏其野心和视觉特效,也有人批评.............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天启帝是否比崇祯更懂得权谋,以及他利用魏忠贤平衡各方势力的做法是否正确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明朝末年复杂的政治格局、皇权与宦官、文官集团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历史人物的性格和选择。我们不妨细致地梳理一下双方的观点,并尝试进行一些分析。认为天启帝比崇.............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看法,但深入探究下去,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也并非完全属实。这种看法的形成,与当时的史书记载、史官的态度、以及皇帝本人的某些行为都有密切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天启皇帝的文化素养确实不像他那些饱读诗书的祖先那样高。明朝皇室对太.............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