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很多人认为天启帝比崇祯更懂得权谋,利用魏忠贤各方平衡势力,是正确的看法吗?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天启帝是否比崇祯更懂得权谋,以及他利用魏忠贤平衡各方势力的做法是否正确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明朝末年复杂的政治格局、皇权与宦官、文官集团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历史人物的性格和选择。我们不妨细致地梳理一下双方的观点,并尝试进行一些分析。

认为天启帝比崇祯更懂权谋,并赞同其利用魏忠贤的做法的观点,通常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1. 对文官集团的制衡:
当时的政治现实: 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尤其是东林党势力膨胀,对皇权形成了强大的掣肘。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掌握话语权,还通过控制官员任免、舆论宣传等方式,试图左右朝政。可以说,文官集团已经成为一股庞大且具有相当独立性的政治力量。
天启帝的策略: 支持天启帝观点的论者认为,天启帝登基时年少,政治经验相对不足,面对根深蒂固的文官集团,他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打破这种僵局,维护皇权。而魏忠贤及其阉党,正是他手中可以用来对抗文官集团的一枚棋子。魏忠贤的崛起,客观上打压了东林党人的锐气,给那些依附于东林党而不得志的官员提供了上升通道。
权力平衡的艺术: 这种观点认为,天启帝并非完全被魏忠贤控制,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魏忠贤的锋芒来牵制文官的跋扈。他通过放纵魏忠贤,让阉党与文官集团形成直接对抗,从而达到一种“两败俱伤”或至少是相互制衡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天启帝虽然没有直接出面,但通过默许甚至默许的纵容,实现了对政治力量的操纵,这本身就是一种权谋的体现。
避免“一权独大”: 若皇权一味屈从于文官集团,则可能成为摆设。而如果皇权过于强大且不加约束,又容易走向暴政。天启帝通过扶植宦官,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一个中间地带,避免了文官集团一家独大的局面,为自己保留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2. 魏忠贤的“效忠”与实用性:
早期魏忠贤的形象: 在天启帝登基初期,魏忠贤的权力尚未达到顶峰。他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天启帝的信任和支持。支持者认为,魏忠贤早期确实在某些方面替天启帝做了皇帝不便直接做的事情,比如处理那些被认为是反对皇帝的官员。
宦官的特殊地位: 宦官群体在明朝是皇权可以倚重的力量,他们没有自己的家族势力,理论上对皇帝的忠诚度更高。天启帝作为少年皇帝,在面对复杂的朝臣关系时,选择信任并倚重宦官,也是一种常见的皇帝巩固权力的手段。
帝王心术的体现: 权谋的核心在于理解和运用人性,以及权力运作的逻辑。从这个角度看,天启帝懂得利用魏忠贤的贪婪、野心以及他在宫廷中的影响力,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即便魏忠贤后来变得跋扈,但其初期对天启帝的“服务”是显而易见的。

3. 崇祯帝的“失策”反衬:
崇祯的处境: 崇祯帝继位时,明朝已经内忧外患,民怨沸腾,辽东战事吃紧。他继承的是一个烂摊子。
崇祯的改革: 崇祯帝确实有改革的决心和勤政的态度,但他的一些做法被认为过于激进和急躁,特别是对魏忠贤的处理。
过度依赖个人品德: 崇祯帝对魏忠贤的迅速清算,虽然在道德上无可指摘,但在政治上却显得有些鲁莽。他没有像天启帝那样去考虑如何利用清算后的权力真空,或者如何安抚被阉党打压的文官旧势力,而是简单粗暴地将其一网打尽。
“刚愎自用”的评价: 崇祯帝常常被批评为“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尤其是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方面。他倾向于使用自己认为可靠的官员,但往往这些人能力不足,或者被他用错了地方。相比之下,天启帝虽然纵容了魏忠贤,但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用好”了魏忠贤这个工具来达到制衡的目的。

然而,认为天启帝不懂权谋,或者其做法是错误的观点,也同样有其道理,并且同样值得重视:

1. 权谋的底线与政治腐败:
魏忠贤的危害: 魏忠贤的崛起带来的并非只是对文官集团的制衡,更是大明政治的全面腐败。魏忠贤及其党羽卖官鬻爵,滥用权力,打击异己,制造冤狱,使得整个官僚体系乌烟瘴气。这种腐败已经深入肌理,对国家统治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非长久之计: 利用像魏忠贤这样劣迹斑斑的宦官来制衡文官,本质上是一种饮鸩止渴。一旦宦官的权力失控,其对皇权和国家造成的破坏将是灾难性的。天启帝显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无力阻止魏忠贤权力的膨胀及其带来的恶果。
缺乏道德基础: 真正的权谋也需要一定的道德底线和长远考量。天启帝的这种做法,更多地被解读为一种寄生于腐败的“偷懒”或“纵容”,而非高明的政治手腕。他将国家的治理寄托在一个恶贯满盈的宦官身上,这本身就说明了他政治上的不成熟和短视。

2. 天启帝本人的局限性:
“木匠皇帝”的标签: 天启帝本人对政治事务并不热衷,更喜欢沉迷于木工技艺。他对朝政的参与度不高,很多时候是将权力委托给了魏忠贤。这种“甩手掌柜”式的管理方式,并非因为他精通权谋,而是因为他缺乏兴趣和能力。
被动与顺从: 有观点认为,天启帝并非主动策划了对魏忠贤的利用,而是被魏忠贤“绑架”了皇权。魏忠贤一步步架空了皇帝,而天启帝因为自己的疏于管理和缺乏政治经验,反而成了魏忠贤的傀儡。天启帝对魏忠贤的纵容,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屈服,而非主动的权谋操纵。
缺乏远见: 天启帝没有看到魏忠贤最终会吞噬掉他的皇权和他的王朝。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魏忠贤能帮他压制住文官,却没看到长远的风险。这与高明的权谋家所拥有的远见卓识是相悖的。

3. 崇祯帝的“失策”与天启帝的“错误”:
崇祯的努力: 尽管崇祯帝的改革措施在执行层面存在问题,但他确实是以扭转国运为己任的。他勤于政务,力求整顿吏治,虽然方法上可能欠妥,但其初衷是好的。
天启帝的“不作为”: 相比较而言,天启帝的“不作为”或者说“纵容”,对明朝的伤害可能更为隐蔽和深远。他没有像崇祯那样去试图挽救,而是任由腐败蔓延。
不能简单对比: 将天启帝和崇祯帝的权谋能力直接对比,可能有些片面。天启帝的“权谋”体现在对魏忠贤的利用和对文官的制衡上,但这种利用是以牺牲国家政治的健康为代价的。而崇祯帝的“失策”更多体现在其执政能力和用人策略上,而非主动以腐败来换取权力。

总结来看,关于天启帝是否比崇祯更懂权谋的看法,存在以下几个层次的理解:

从狭义的“操纵政治力量”角度看: 如果“权谋”仅仅指代一种能够有效利用手中资源去打击对手、平衡各方势力,那么天启帝利用魏忠贤来牵制文官集团,确实可以被视为一种“权谋”。他利用魏忠贤的凶悍和影响力,打破了文官一家独大的局面,为皇权赢得了一定的操作空间。
从广义的“政治智慧与长远发展”角度看: 如果“权谋”包含着对国家长远利益的考量、对政治生态的健康维护以及对自身统治的长久巩固,那么天启帝的做法则显得十分短视和危险。他所依靠的“权谋工具”——魏忠贤,最终成为了反噬皇权和国家的强大力量。

因此,知乎上有人认为天启帝比崇祯更懂得权谋,这种看法有其一定的道理,特别是从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短期搅动和对文官集团的压制效果来看。但是,这种看法也往往忽略了天启帝做法的本质是“以腐败换取权力平衡”,是一种饮鸩止渴式的“权谋”,其后果是严重的政治腐败和国家治理的失能,最终将明朝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而崇祯帝虽然在用人和改革策略上存在争议,但他至少具备勤政的态度和挽救王朝的决心,他试图通过改革来纠正病灶,而非通过纵容更大的病灶来掩盖小病灶。

最终,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天启帝在权谋上的“技巧”或许让他暂时“赢”了与文官的对抗,但他的“权谋”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而崇祯帝的“失败”也与其面对的复杂局面以及他自身的局限性有关,简单将他定性为不懂权谋,也未能完全反映历史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学无术者的意淫而已。

事实上天启朝中后期才是真正党争失衡的时代。

而崇祯朝从头到尾都没有一支朋党势力能够对其它朋党构成压倒性优势。

翻开明朝阁臣名单,看看懂得权谋和平衡势力的天启帝内阁里都什么成分。

天启元年到天启三年之间,内阁看起来还不是太恶心。

天启元年:
叶向高——东林盟友。
刘一燝——东林盟友。
韩爌——东林盟友。
史继偕——无明确派系。
沈潅——阉党。
何宗彦——无明确派系,但其弟为阉党。
朱国祚——无明确派系。
孙如游——无明确派系。

天启二年:
叶向高——东林盟友。
刘一燝——东林盟友。
韩爌——东林盟友。
史继偕——无明确派系。
沈潅——阉党。
何宗彦——无明确派系,但其弟为阉党。
朱国祚——无明确派系。
孙承宗——东林,八月出镇。

天启三年:
叶向高——东林盟友。
韩爌——东林盟友。
史继偕——无明确派系。
何宗彦——无明确派系,但其弟为阉党。
朱国祚——无明确派系。
顾秉谦——阉党。
魏广微——阉党。
孙承宗——东林,出镇。
朱延禧——无明确派系。

天启四年和五年是个重要转折。

天启四年:
叶向高——东林盟友,七月走人。
韩爌——东林盟友,十一月走人。
何宗彦——无明确派系,但其弟为阉党,正月死了。
朱国祚——无明确派系,十二月走人。
顾秉谦——阉党。
魏广微——阉党。
孙承宗——东林,出镇。
朱延禧——无明确派系。

天启五年:
顾秉谦——阉党。
朱延禧——非阉党,六月走人。
魏广微——阉党。
周如磐——非阉党,十一月走人。
黄立极——阉党。
丁绍轼——非阉党。
冯铨——阉党。
孙承宗——东林,出镇,十月走人。

天启六年七年就彻底放弃治疗了。

天启六年:
顾秉谦——阉党。
黄立极——阉党。
丁绍轼——非阉党,四月死了。
冯铨——阉党。
施凤来——阉党。
张瑞图——阉党。
李国——魏忠贤同乡。

天启七年八月前(八月天启就架出去崩了):
黄立极——阉党。
施凤来——阉党。
张瑞图——阉党。
李国——魏忠贤同乡。

整个儿就一阉党进阶史,你管这玩意儿叫平衡势力???有这种平衡势力的法子吗???

再看看崇祯五十阁臣:
黄立极、来宗道、杨景辰、李 标、周道登、钱龙锡、刘鸿训、施风来、张瑞图、韩 爌、李国普、成基命、孙承宗、何如宠、钱象坤、周延儒、温体仁、吴宗达、郑以伟、徐光启、王应熊、何吾鹏、钱士升、文震孟、张至发、孔贞远、黄士俊、贺逢圣、林 讦、刘宇亮、傅 冠、薛国观、程国祥、杨嗣昌、方逢年、蔡国用、范复粹、姚明恭 、张四知、魏绍乘、谢 陛、陈 演、蒋德景、黄宗昉、吴 甡、李建泰、方岳贡、丘 瑜、范景文、魏藻德…………

来来来,总共五十个人,谁有心情的话也可以盘点一下他们都属于哪个朋党的,反正我随便扫了一眼是真扫不出哪一派能像天启朝中后期的阉党一样一家独大的。

user avatar

是正确的看法。

天启要不要说和朱元璋,朱棣比较,就是和嘉靖比较都是笑话。

但是对面要是崇祯他可就不困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