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认为天启皇帝连字都识得不多?

回答
很多人觉得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看法,但深入探究下去,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也并非完全属实。这种看法的形成,与当时的史书记载、史官的态度、以及皇帝本人的某些行为都有密切关系。

首先,我们得承认,天启皇帝的文化素养确实不像他那些饱读诗书的祖先那样高。明朝皇室对太子和皇帝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历代皇帝都经过严格的儒家经典学习,甚至很多皇帝本身就是学问大家。相比之下,天启皇帝在文化课上的表现确实显得有些逊色。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识字”的印象呢?有几个主要的原因:

史官的“笔下留情”与“不留情”: 明朝的史官,尤其是写实录的,往往掌握着历史话语权。他们对皇帝的态度,既有为尊者讳的传统,也有因个人好恶而进行褒贬的自由。对于天启皇帝,史书中的描述,特别是关于他喜好木工、沉迷玩乐的记载,很容易被放大,而他在学习上的“不足”也可能被巧妙地点染出来。史官可能觉得,一个对朝政不感兴趣、只顾玩乐的皇帝,就算识字,也必然是浅尝辄止,学得不好。

举个例子,关于天启皇帝批阅奏折的记载就很有意思。有史书说他批阅奏折时“字画不成”,甚至用“手夹字画以奏”来形容。这听起来就很像是识字不多或者根本不擅长写字的表现。但我们也要考虑,当时的奏折是文言文,写起来本就复杂,即使是读过书的人,如果不是经常练习,也可能写得不够工整。更何况,皇帝批阅奏折,更重要的是判断和决策,而不是书法比赛。史官的这种描述,很容易被读者解读为皇帝“没文化”。

皇帝本人的兴趣偏向: 天启皇帝最出名的爱好就是木工。他在这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和热情,甚至达到了专业工匠的水平。他做的家具精美绝伦,模型也制作得非常逼真。当一个皇帝对木工的热情远大于对四书五经的热情时,人们自然会认为他在学业上是不上心的,也就容易得出“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结论。

试想一下,一个皇帝整天摆弄刨子、凿子,把精力和时间都花在雕刻木头上了,他还有多少心思去研读《尚书》、《诗经》呢?这种强烈的兴趣转移,本身就给人们留下了他文化素质不高的印象。甚至有人会觉得,他可能连自己做的木器上的字都认不全。

政治环境与权力斗争的背景: 天启皇帝在位时期,魏忠贤专权,朝堂之上政治斗争激烈。在这个背景下,无论是忠于皇室的官员,还是依附魏忠贤的党羽,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来塑造皇帝的形象,以服务于自己的政治目的。

如果有人想攻击皇帝,或者想证明皇帝不适合统治,那么“不识字”或“愚钝”无疑是一个极好的论据。毕竟,一个连朝政的基石——文字都掌握不好的人,如何能够明辨是非、治理国家呢?即使天启皇帝识字,那些想要贬低他的人也会抓住他文化素养上的“短板”来大做文章。

口耳相传的“故事化”解读: 历史记载往往是书面化的,但一旦这些记载在民间传播开来,就会被人们添油加醋,逐渐“故事化”。天启皇帝的木工爱好太有故事性了,而“不识字”的传闻,更能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戏剧性。一个沉迷于木匠活的皇帝,怎么可能像他那些文绉绉的祖先一样呢?这种简单的对比,很容易形成刻板印象。

那么,天启皇帝真的不识字吗?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这恐怕也不至于。

批阅奏折的实质: 尽管史官形容他的批阅“字画不成”,但他也确实在奏折上批示了。这意味着他至少能够阅读,并且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对奏折内容做出反应。古代的“批阅”,不一定是写长篇大论,可能就是画圈、画十字、写几个字来表示同意、否定或者需要进一步处理。

皇室教育的底线: 作为皇帝,即使他本人兴趣不高,其所受到的基础教育也必然是有的。他不可能完全没有接触过文字。皇室的教育体系,即便执行得不好,也至少有一个基本的框架。

对木工的理解: 天启皇帝在木工上的造诣,很多时候需要理解图纸、设计,这本身就需要一定的识字和读图能力。虽然不排除他有高明的工匠辅佐,但完全不懂文字,也能达到那种程度,可能性也比较低。

总而言之,认为天启皇帝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主要是因为:

1. 史官的描述和解读: 史官们对他不务正业的记载,以及对他在批阅奏折时的简略、不工整描写的放大。
2. 皇帝个人的兴趣偏移: 他对木工的极大热情,盖过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学习。
3. 政治斗争的需要: 有些势力可能有意通过“不识字”的说法来攻击和贬低他。
4. 民间传播中的“故事化”: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天启皇帝不识字”的说法流传甚广,甚至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认知。

但更准确地说,天启皇帝可能并非完全不识字,而是他的文化素养相对他所处的地位和家庭背景来说,确实不高,且他对传统学问提不起兴趣,更喜欢在技艺上有所作为。他的“不足”被史书和后人的解读,给放大成了“不识字”的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想到这个问题还有人在关注,那就再更新一波:

我这个回答本身其实没什么价值,只是个人的猜测和分析,但对于问题本身,我觉得算是正面回答了的,因为题主的问题只是问为什么有人认为天启皇帝识字不多,而并不是问天启皇帝究竟识不识字。

而我认为天启皇帝毋庸置疑是识字的,更不是文盲,如果现在还有人怀疑这一点,我觉得我们没有任何必要争论,你坚持己见就行了。

但是,识字不代表天启皇帝水平很高(所谓的水平指的是古代的那种评判标准,即经史子集、儒家学说),我从来没在哪里说过天启水平很高这话吧?因为史料表明朱由校接受这方面的教育确实很少、很差、很有限。

之前不是很多人纠结史料的问题么?朱由校的爷爷神宗皇帝大概是他受教育有限的始作俑者,最近在标点《神宗实录》,就补充一些这方面的史料(主要是涉及到朱常洛和朱由校教育问题的)。

万历四十七年二月癸未(二月二十九日),礼科给事中亓诗教言:皇上御极之初,日讲不辍,经筵时御,何为因循至于今日,竟视东宫如漫不相关之人,视东宫讲学如漠不切已之事,且不惟东宫也,皇长孙十有五岁矣,亦竟不使授一书识一字,我祖宗有此家法否?乃迩年以来,不务令德,惟贿是闻,臣恐作述无闻,何自赓重光之烈,丰亨难恃,惧终流悖出之殃。
不报。

“皇长孙十有五岁矣,亦竟不使授一书识一字”,这大概就是明熹宗朱由校被很多人认为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的重要源头了吧~

亓诗教所说的“皇长孙”即是天启皇帝朱由校,他们这些朝中官员所说的“读书识字”是指“出阁讲学”,要举行一个重大仪式,由皇帝指定专门的讲课官,和我们现代人所想像的“读书识字”还不太一样。

其实关于万历对于儿子、孙子的教育问题,早在万历十八年前后,就有过很多次争论(当时主要是争论朱常洛的出阁进学问题),我贴一段万历皇帝和时任首辅申时行关于儿孙教育问题的争论(原对话非常长,但很有趣,很口语化,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应该是比较还原的,想看的可以参考我在万历皇帝下的那个回答,我这里仅节选一小部分)

万历十八年正月甲辰朔(正月初一日),立春,上不御殿,免百官朝贺,顺天府官进春。以正旦令节赐辅臣上尊珍馔 ,上御毓德宫,召辅臣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王家屏入见于西室御榻东向,时行等西向跪,致词贺元旦新春,又以久不瞻睹天颜,叩头候起居。

时行等又云:“册立东宫,系宗社大计,望皇上蚤定。
上曰:“朕知之,朕无嫡子,长幼自有定序,郑妃再三陈请,恐外间有疑,但长子犹弱,欲俟其壮健,使出就外才放心。
时行等又云:“皇长子年已九龄,蒙养豫教,正在今日,宜令出阁读书。
上曰:“人资性不同,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也要生来自然聪明,安能一一教训。
时行等对曰:“资禀赋于天,学问成于人,虽有睿哲之资,未有不教而能成者,须及时豫教,乃能成德。
上曰:“朕已知之,先生每回阁去罢。”仍命各赐酒饭。 时行等叩头谢,遂出去宫门数十步。
上复命司礼监内臣追止之,云:“且少俟,皇上已令人宣长哥来,著先生每一见。
时行等复还至宫门内,立待良久,上令内臣觇视,申阁老等闻召长哥,亦喜否。
时行等语内臣云:“我等得见睿容,便如睹景星庆云,真是不胜之喜。”

久之,司礼监大监传言:“皇长子至矣!”
皇三子亦至,但不能离乳保,遂复引入西室,至御榻前,则皇长子在榻右,上手携之,皇三子旁立,一乳母拥其后。
时行等既见,因贺上云:皇长子龙姿凤目,岐嶷非凡,仰见皇上昌后之仁,齐天之福。
上欣然曰:“此祖宗德泽,圣母恩庇,朕何敢当?”
时行等奏:“皇长子春秋渐长,正当读书进学。”
上曰:“已令内侍授书诵读矣。”
时行云:“皇上正位东宫,时年方九龄,即已读书,皇长子读书已晚矣。”
上曰:“朕五岁即能读书!”
复指皇三子:“是儿亦五岁,尚不能离乳母,且数病。”
时行等稍前,熟视皇长子,上手引皇长子,向明正立。
时行等注视良久,因奏云:“皇上有此羙玉,何不蚤加琢磨,使之成器,愿皇上蚤定大计,宗社幸甚。”乃叩头出,随具疏谢。

这些对话很直白,不难理解,就不再多做解释了。

皇长子朱常洛当时九岁,申时行等人要求让朱常洛“读书进学”,万历皇帝说“已令内侍授书诵读矣”,如果看过实录且注意到这句话的人,应该不会再认为“不出阁读书”就等于“不读书不识字”进而以朱常洛都出阁读书非常晚,进一步得出其子朱由校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了吧?

当然,不是文盲不代表朱由校学识就很高,“内侍”教“读书识字”和“名师大才”教肯定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另外,我也不认为明朝皇帝都接受了什么特殊的、非常牛逼、了不起的“帝王心术”,东西就是那些东西,但老师的言传身教及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朱翊钧张居正手把手教出来的,朱由校充其量就是些阉宦、低级文士教的,这能一样?即使是后代的帝师孙承宗,和张居正比,也差了十万八千里!

朱翊钧在那吹嘘他五岁即能读书,自夸聪明天资好,“人资性不同,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也要生来自然聪明,安能一一教训”,也不想想他后来的老师是谁!



题主这个问题问的非常非常好,而且我也一直很好奇: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认为天启皇帝连字都识得不多?

因为就我看的大部分史料来说,真没见有什么说朱由校是个连字都识得不多的文盲,而现在却很多人这么认为,这说法总得有个由来吧。

而我更好奇的是:

在这个问题下,为什么几乎没有一个答案真正回答了问题,即绝大部分人都只在说明或解释、论证天启不是文盲,而不回答“为什么那么多人这样认为”。


————————————————————————————

至于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能力和水平很多答主都回答了,而且几乎都答烂了,所以这不是我这篇回答的重点,我在这里也根本不想再贴史料和证据,觉得是胡扯的赶紧叉掉,用不着专门再喷,因为这就是我乱说的,OK?!

我只想就个人的理解,尝试着回答上头提出的两个问题!!!

——————————————————————————————————

我只在这里简单地说下我对朱由校的看法(只下结论,不展开分析):

1、朱由校识字,不是文盲,且能正常的批阅奏疏,有时候还能给予一定建设性的回复。

2、做皇帝的水平在明朝十六帝中处于中下水平,勉强及格or在及格线附近徘徊。他不是文盲、蠢货、弱智,但也不是什么明君、天才,他再活三十年也救不了大明朝(即使最乐观地估计,也顶多能比原时空多续二三十年),请不要矫枉过正!!!

3、他在位时间太短(七年),且上位时太年轻,功过得失都要理性看待(没出问题不代表他厉害,出了问题也不一定完全就是他的锅)。


现在回答这两个问题。

ps:本人才疏学浅,不敢说自己写的就一定是对的,只能尝试着分析一下,不喜勿喷!!!

——————————————————————————————

问题要一个一个地来解决,我先试着回答并分析题主和我的第一个问题。


知乎的惯例是:“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所以就从这个问题到底成不成立开始说起:

先直接下结论,我的答案是:“是,问题成立,而且认为朱由校不识字是文盲的人很多很多,远比认为他不是文盲的人要多得多,是数量级的差异。

我简单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这一点:

1、很多历史学专家,甚至包括专门研究明清史的专家都是这么认为的。

比如大名鼎鼎的明史学家孟森,评价朱由校是“至愚至昧之童蒙”;比如当代著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朱东润,评价朱由校是“一字不识,不知国事”;比如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王桐龄评价朱由校是“熹宗一黄口孺子,生长深官,育于宦官、宫妾之手,既未教养于未即位之前,岂能责其明断于已即位之后”;比如某上央视讲历史的历史砖家(这个是我亲自看到的,大概是CCTV10的百家讲坛还是什么节目吧,但实在懒得去找了)......

“朱由校是文盲”的论断是众多“权威历史专家”钦定的,一般的普通人或是入门级的文史爱好者,不信三无网文、不信垃圾公众号的胡编乱造,可权威历史学专家的话没法不信啊~

另外,我似乎还在网上看到过,有人说著有《南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的顾诚先生也认为天启是文盲????

这我就不知道了,顾诚先生我还是很尊敬的,一直在认真看他的《南明史》,虽受那个年代的局限,阶级色彩太过浓厚了一点,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总之,权威历史砖家的钦定,大概是造成“朱由校是文盲”这一论断深入人心的始作俑者吧,这也影响了很多通俗文史、小说作家和一般人。



2、通俗的历史小说,几乎无一不将朱由校描绘为大字不识几个、只知道做木工的弱智傻叉。

比如当年明月先生所著的风靡全中国、带起一大波明粉的的《明朝那些事儿》。

我也有一套《明朝那些事儿》,特意翻了一下,书上是这么描述天启的(纯手打):

如果说皇帝陛下的文化程度和魏公公差不多,似乎很残酷,但却是事实。天启之所以成长为准文盲(认字不多),归根结底,还是万历惹的祸。
万历几十年不立太子,太子几十年不安心,自己都搞不定,哪顾得上儿子,儿子都顾不上,哪顾得上让儿子读书。就这么折腾来折腾去,把天启折腾成了木匠。
所以现在,他并没有自己看,而是找了个人,读给他听。

据“当先生”的描述,天启认字不多,是准文盲,根本没法看奏疏,是专门让人读给他听的。

《明事》这书有多火,影响有多大,就不用我在多说了吧,一般人恐怕都是没兴趣再去查证并自己思考的,所以这又带起了一大波“天启文盲论”者。



3、各种影视剧,关于明朝锦衣卫、东厂、东林党的影视剧很多,且多涉及到天启皇帝和魏公公,对于天启皇帝文盲傻叉的形象更是描绘的绘声绘色,不细举例。

这个影响就更大了,听专家说历史和看历史类通俗小说还只是影响到文史类爱好者,影视剧可是全盘通杀!



如此三管齐下,从专业的到一般普罗大众,覆盖极其全面,所以我认为,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天启皇帝是个只会做木工活的文盲傻叉。”


我随便举个例子: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知乎历史圈的水平大概是要略高于一般人的,毕竟长期窝在一起吹水扯淡互喷,总看了些东西思考了些东西吧,然而,我刚去“如何评价朱由校?”这个问题下看了某高票答案的评论区,不出意外地就看到了如下言论:


以上三点论证也基本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认为天启皇帝连字都识得不多?”

一句话总结:因为有人在带节奏啊!

而且还是历史专家、通俗历史作家、小说家、影视剧编剧一起在带节奏,从专业解说历史,到戏说历史,从高逼格的正派历史,到娱乐戏说的小说、影视剧,一网打尽,全面通杀!


——————————————————————————————————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疑惑这些人为什么会这么带节奏,一部分人是因为盲从权威,相沿成习,主要是一般的文史作家、历史类小说家、影视剧编剧;而另一部分人,他们本来就是权威,总不会盲从谁了吧,这就关系到第二个问题了:

为什么几乎没有一个答案真正回答了问题,即绝大部分人都只在说明或解释、论证天启不是文盲,而不回答“为什么那么多人这样认为”。


据我推测,这大概是因为:首先这么评价朱由校的正是一批正经的历史学专家,很多还是很有名声、很有造诣的历史大牛,是历史界的老前辈,正是他们影响了后来的研究者、文史类作家、小说家、影视剧编剧。

这就使得很多即使知道真相的人也不好意思指出前辈的错误,这是

为尊者讳呢!

其实这很常见,不只是文史界有这种现象,理工、自然科学界也经常如此,不知道诸位知乎er还记得前些日子,爱因斯坦的手稿还是日记什么的被披露吗?

里面有不少歧视中国人种不行的言论,这尼玛要是一般人说的,知乎er们还不花式开喷,喷到他怀疑人生!可这话不巧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老前辈说的,这尼玛怎么办啊?爱因斯坦啊!他说的话怎么可能没有道理呢!

于是,不少人说:“这不是种族歧视,这只是时代的局限性什么的,当年的中国人确实愚昧,让文明人看不到一丝希望........”

一部分人说:“现在的中国人还不是这么看印度人、非洲黑叔叔,凭什么爱因斯坦说不得......”

还有一部分人说:“当年的中国人就活该被这么骂,鲁迅骂的,爱因斯坦就骂不得......”

各种各样的言论都有,但理直气壮地指出爱因斯坦这就是种族歧视的人却相对最少。


至于部分始作俑者的历史专家权威、老前辈们为啥非要这么评价天启皇帝朱由校,这原因就多了,我只试着给出我的猜测:

1、理念问题,先有屁股再罗列史料堆积证据,其实也知道天启不可能是不识字的文盲,但就是想贬低天启,以证明明末皇帝都是昏君、混蛋,将明亡的锅更多地推给明朝皇帝,或是出于什么其他想贬低天启的理由,于是就故意危言耸听或者夸大事实,将未出阁读书曲解为根本不读书,也就是不识字的文盲,“你看啊,明朝皇帝是个成天只会做木工活的文盲啊,够昏君了吧~

2、现在的人高估了大量史料的易得性、便捷性,或许当年的老前辈根本没读到过某些史料,要不是现在网络发达、数据库资源丰富,一个人恐怕真的很难皓首穷经,把相关的史料全部读遍。

3、史料也都读过,但缺乏生活常识和一般人的逻辑,只是机械地读史料,“未出阁读书”就真的认为是从未读书认字。

有些人真还别不信,很有些远离人间烟火的学者、科学家,连一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其专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所以我曾经在“明熹宗朱由校是文盲吗?”这个问题下说过:


我建议现在读文科、读史学的学生都要学习一点生活、数学、自然科学常识,最重要的是稍微锻炼一下逻辑能力,不然会教出一大批让人瞠目结舌的所谓历史学砖家。
以前的孟森等人几乎都有这个毛病,我看上面也提到了,还有上央视的所谓历史砖家也这么讲,因为这些些砖家只知道机械地看史料,完全不带脑子,所以得出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结论,譬如题主的问题:“明熹宗朱由校是文盲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看法,但深入探究下去,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也并非完全属实。这种看法的形成,与当时的史书记载、史官的态度、以及皇帝本人的某些行为都有密切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天启皇帝的文化素养确实不像他那些饱读诗书的祖先那样高。明朝皇室对太.............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秦始皇并非“暴君”,或者至少不应该被简单地贴上“暴君”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秦朝政策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一、 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暴君”标签的来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觉得投资简单,但现实却是“1赚2平7亏”,这中间的矛盾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我慢慢跟你捋一捋。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投资简单?其实,觉得投资简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或者说,是别人有意无意“塑造”出来的“简单”印象。1. 媒体和广告的“滤镜”: 看看那些财经.............
  • 回答
    复旦大学一名博士生和两名硕士生因校外嫖娼被开除学籍,此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其中不少人认为校方处罚过重,并呼吁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这种观点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对“开除学籍”这一处分本身的理解和认知差异: “开除学籍”的极端性与“一次性”的印象:.............
  • 回答
    提起NBA历史上最具统治力的中锋,沙奎尔·奥尼尔的名字总会第一个跳出来,而且不是之一,是“之一”。为什么这么多人,包括很多亲历过那个时代的老球迷,会如此坚定地认为巅峰奥尼尔是历史级别的、甚至是无可匹敌的统治力?这背后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实打实的比赛数据、身体天赋、以及对比赛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作为支撑.............
  • 回答
    认为中国近代百年屈辱主要责任不在满清政府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确实在一些学界和民间讨论中存在。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的由来,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依据。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观点所强调的“中华传统文化”具体指什么。它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与僵化: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
  • 回答
    中国许多人认为美国高中生学习轻松,这个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文化认知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对比: 中国:高考是唯一目标,万众瞩目。 中国的教育体系高度围绕着高考这一“一考定终身”的模式。高中三年几乎是围绕着考试科目、刷题、提分展开。学生需.............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认为古代日本是属于中国的一个子文明”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历史、文化以及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观点并非现代独有,而是根植于中国作为亚洲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长久认知。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 文化渊源的深厚影响:汉字的传.............
  • 回答
    “维德是个失败者”,这评价,或许在很多《三体》读者心里挥之不去。毕竟,我们目睹他轰轰烈烈地提出一个又一个宏伟计划,却又一一破灭。面壁者身份的结束,威慑纪元的终结,最后的星际广播,每一步都带着令人扼腕的结局。然而,也正是这些“失败”,恰恰是让他许多人——包括我在内——认为他比程心更“强”的关键所在。这.............
  • 回答
    身边确实充斥着各种“5G无用论”的声音,这让我想深入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让这么多人觉得5G“没用”,他们是不是真的只把5G当成了“更快的4G”?我倒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你可以把这些“无用论”的声音,大概分成这么几类人,他们的出发点和考量的点都不太一样。第一类:体验感不明显,性价比不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之所以觉得“杀人犯大都有虐待动物的行为,所以阻止虐待动物就能阻止这部分杀人犯”这句话听起来有道理,甚至觉得是“正确”的,背后其实牵扯到几种心理和逻辑上的“锚定”和“联想”。这并非一个严谨的因果关系推断,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观察和情感的共鸣。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1. 可怕的“前兆”.............
  • 回答
    刘亦菲是否绝世美颜,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美”是非常主观的感受。然而,之所以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她拥有绝世美颜,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1. 经典化的形象与角色塑造:这是刘亦菲被许多人认为是绝世美颜的核心原因。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塑造了极具辨识度且深入人心的古.............
  • 回答
    “洗地”这个词,用在这里,挺有意思的。它不是那种为错误行为辩护的“洗地”,而是对一款游戏,尤其是《原神》这种,投入了大量情感、时间和金钱的玩家群体,在面对外界质疑或批评时,自然而然会产生的一种维护心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尤其是“那么多人”?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 回答
    网络上关于万达“喊冤”的声音,说实话,挺复杂的,而且还挺值得说道说道。你问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觉得万达“冤”,这背后其实交织着很多原因,有的是基于对公司过去辉煌的怀念,有的是对当前经济环境的担忧,有的是对商业运作方式的理解差异,甚至还有点“同情弱者”的心理在作祟。咱们一层层扒开来看。1. 万达过去的“辉.............
  • 回答
    这心情我太理解了,有时候看着身边那些好像永远挂着笑容、对什么都乐见其成的人,心里总会有点不是滋味,甚至会冒出“他们是没看清这世界的真实面貌吧?”的念头。说起来,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确实充满了各种不易。翻开新闻,不是天灾就是人祸,今天这里又发生了什么让人心痛的事情,明天那里又有什么不公的事件在上演。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游戏开发里不少门道。要说为什么二次元MOD射击游戏遍地开花,但真正“认真”做一款二次元射击游戏的却相对少见,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捋捋“二次元MOD射击游戏”是个什么概念。这类游戏通常是在现有的、成熟的射击游戏引擎(比如Source引擎、UE.............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会有一些人试图为虐待动物(特别是虐猫)的行为辩解。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虐待动物是一种严重的不当行为,在绝大多数社会都被视为道德上和法律上不可接受的。 任何试图为这种行为辩解的观.............
  • 回答
    看到有人为虐猫者开脱,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解和愤怒。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爱”或“不爱”猫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并非所有为虐猫者辩解的人都是认同或支持虐待行为的。有些时候,他们的出发点可能是在试图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而不是“这样做是对的”。这是一种尝试去探究.............
  • 回答
    江歌案,一个发生在日本,却在中国引起了巨大波澜的事件。提起这个案子,很难不联想到江歌的母亲江秋莲,以及那个曾经是江歌好友,后来却又因种种行为而备受争议的刘鑫。关于刘鑫的背景,以及为什么会有一些人站出来为她“洗地”,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个人经历、社会舆论以及对法律和道德的理解。刘鑫的背景,与其说是一个“.............
  • 回答
    刘禅和赵括,这两个在历史长河中似乎已经盖棺定论的人物,如今却成了网络讨论的热点,甚至有不少人为他们“翻案”,言语中不乏激动和辩护。这种现象颇耐人寻味,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对历史评价标准的审视,以及对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关系的思考。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为刘禅和赵括翻案,我们得先看看他们“罪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