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快亡了崇祯为什么不是向番王等皇亲国戚要军费,而是向大臣们要?

回答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国库空虚,军饷难继。在如此危急的关头,他为何没有向宗室王爷等皇亲国戚寻求军费支援,反而将目光投向了文武百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朝的制度、宗室的特性以及崇祯皇帝的个人处境等多方面来剖析。

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的“祖宗之法”和宗室的定位。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对宗室的封建和待遇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宗室成员一旦被封为王,虽然拥有尊贵的身份,但其主要职责是“拱卫王室”,是国家的一份子,而非可以直接参与到国家军政事务中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朝廷为宗室提供了极其优渥的俸禄和供应,这笔开销是国家财政的固定支出。皇帝希望宗室能够“坐享其成”,成为稳定的政治基石,而非成为可以调动的军事力量或者独立的财政来源。

然而,这种“祖宗之法”也埋下了隐患。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宗室数量日益庞大,封建藩地的土地、人口和财富也随之增加。一些藩王凭借其身份和封地,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势力,甚至拥有自己的护卫力量。但即便如此,在名义上和制度上,他们仍然是受朝廷供养的,其财富也理应被视为国家财富的一部分,但要让他们主动掏钱支援国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为什么崇祯不向他们要军费呢?

一、制度的束缚与观念的禁忌

1. “祖训”与“天家”的界限: 明朝皇帝高度重视祖宗规制,特别是关于皇权和宗室关系的规定。朱元璋和后来的皇帝们,在建立和维护皇权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原则。虽然藩王是皇族的成员,但他们与皇帝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等级和界限。皇帝直接从藩王那里“征税”或“征集军费”,在很大程度上触碰了“祖宗成法”的底线,可能被视为不合礼制,甚至有挑战皇权权威的嫌疑。这种做法一旦开了先河,可能会引起宗室的不满和反弹,甚至可能被政敌抓住把柄,扣上“不孝”、“悖逆”等帽子。

2. 宗室的“食禄”地位: 明朝宗室被定位为“食禄”阶层,即依靠国家俸禄为生。他们的存在更多是为了彰显皇室的荣耀和威严,是国家财政的“支出项”,而不是“收入项”。历史上,朝廷也曾试图削减宗室的俸禄,但这往往会引发激烈的反对和政治斗争。直接要求他们拿出巨额军费,无异于要求一个“寄生阶层”去供养国家,这与他们被设计的角色完全不符,也与当时普遍接受的政治伦理相悖。

二、宗室的实际情况与崇祯的顾虑

1. 宗室的财富并非“取之不竭”: 虽然一些藩王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但他们的财富也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很多藩王的封地也面临着财政窘迫的问题。一些藩王可能因为经营不善,或者受到地方豪强、官员的侵蚀,其“财富”很大一部分是土地、人口和奴仆,而不是可以迅速变现的现金。即使他们愿意出钱,其能力也可能有限,难以满足崇祯所需的大量军费。

2. 宗室的实力与军事实效的疑虑: 明朝宗室虽然拥有藩王府的护卫队,但这些护卫队的战斗力如何,能否真正投入到平乱战争中,是值得怀疑的。他们的训练水平、装备以及忠诚度,都可能不如中央直属的军队。如果集结宗室的护卫力量,可能效果甚微,反而可能滋生地方割据的风险。崇祯需要的是能够有效作战的军队,而不是一些形式上的力量。

3. 避免引发更大的政治动荡: 崇祯皇帝继位时,明朝已经危机四伏。他深知改革的艰难,更清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风险。宗室作为皇室家族,他们之间盘根错节,关系错综复杂。如果公开向他们索取巨额军费,很可能会引发宗室内部的反对,甚至导致藩王之间的相互串联,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阻力,使本已不稳的朝政更加混乱。崇祯可能更希望集中精力处理外部的农民起义和后金的威胁,而不是在内部制造新的政治矛盾。

三、向大臣索取军费的逻辑

相较于宗室,向大臣们索取军费,虽然同样困难重重,但在崇祯看来,可能有着更直接的逻辑和可操作性(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

1. 大臣是执政群体,掌握国家资源: 大臣们作为朝廷的实际管理者,他们掌握着朝廷的税收、官员的任免、财政的调度等权力。虽然他们不是“私产”,但他们的职责就是为国家效力,管理国家财政。要求他们“捐输”或“加税”,是从国家管理体制的角度出发,要求执政者履行职责。

2. 利用官员的忠诚与压力: 崇祯采取“摊派”的方式,将军费的压力分散到各级官员身上,特别是那些俸禄较高、有一定实力的官员。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是获取军费,另一方面也是考察和筛选官员的忠诚度。那些能够积极响应并捐输的官员,在崇祯眼中就更值得信赖;而那些推诿扯皮甚至抵制的官员,则暴露了他们的私心和不忠。

3. 试图激活财政潜力: 明朝的税制存在很多弊端,不少财富被一些特权阶层所掌握,并未有效进入国家财政。崇祯希望通过向大臣索取,能够撬动一部分隐藏的财富,或者至少让一部分有能力的大臣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总结来说,崇祯不向宗室要军费,而是向大臣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制度与礼法的约束: 直接向宗室征取军费,有违“祖宗之法”,触碰了皇权和宗室关系的底线。
宗室的实际能力有限,且可能引发更大的政治风险: 宗室财富并非易于变现,其军事力量也存疑。贸然行动可能导致宗室反弹,加剧政局动荡。
大臣是国家执政者,要求其承担财政责任更符合体制逻辑: 大臣作为管理国家财政的群体,向他们施压,是希望他们履行职责,激活国家财政潜力,同时也借此考察官员的忠诚度。

然而,崇祯的这一策略也存在致命的缺陷。明朝后期,文官集团已经非常强大,他们掌握着巨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向他们索取军费,很容易遭到他们的抵制和“拖延”。再加上当时的官员腐败盛行,很多人只顾眼前利益,对国家危亡之事漠不关心。因此,崇祯的这一举措,最终并未能有效地解决财政危机,反而加剧了君臣之间的矛盾,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更深的隐患。相比之下,如果崇祯能更有效地改革税制,抑制土地兼并,严惩腐败,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或许情况会有所不同。但面对积重难返的明朝,这些改革的难度不亚于向宗室索要军费,甚至更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这种傻问题之前,能不能认真看一看《崇祯长编》、《崇祯实录》这些大路货史料?


能不能用“捐”为关键字认真搜索一下?


不管是宗室、勋贵还是文武百官那是常年给崇祯皇帝捐款。


崇祯朝的问题压根儿就不是捐不捐款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国库空虚,军饷难继。在如此危急的关头,他为何没有向宗室王爷等皇亲国戚寻求军费支援,反而将目光投向了文武百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朝的制度、宗室的特性以及崇祯皇帝的个人处境等多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的“祖宗之法”和宗.............
  • 回答
    “明朝亡于通货紧缩”和“明朝末年白银短缺造成通货膨胀”这两种说法,初听之下似乎矛盾,实则都触及了明朝末年严峻的经济困境,但切入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理解这两者的关系,需要深入剖析明朝末年复杂的经济运行逻辑,特别是货币体系的变化和对外贸易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明亡于通货紧缩”这一说法的逻辑。这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挺有意思。关于“明朝亡于李自成”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流传很广但又过于简化了的观点。如果真要说起来,那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李自成确实是攻破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这事儿是板上钉钉的,也是他人生中最辉煌也最惨烈的一笔。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确实是“终结者”,扮演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往历史长河里扔一块石头,激起的涟漪会很深远。但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确一点:历史的走向从来不是单线程的,更不是由某一个人能完全决定的。明朝灭亡是个系统性的问题,是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乃至天灾人祸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朱元璋:创业者的光辉与局限想象一下,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设想。如果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放在崇祯皇帝的位置上,明朝的命运走向很可能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明朝不至于那么快、那么惨烈地灭亡。当然,这并不是说朱元璋就能“高枕无忧”,毕竟历史的洪流复杂多变,但他凭借其独特的性格、治国理念和手段,处理崇祯时期面临的危机,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
  • 回答
    “魏忠贤不死,大明朝不亡”——这句话,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块顽石,激起无数涟漪,也让人们对魏忠贤这个名字,以及他与大明朝的关系,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他是大明的罪魁祸首,还是被冤枉的忠臣?这桩公案,恐怕要细细说道。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那些说他是“十恶不赦大奸臣”的理由。魏忠贤的崛起,本身就带着一股江.............
  • 回答
    官绅阶层与国家存亡的联系,以及他们在明朝末年为何吝于出钱救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剖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利益集团的运作逻辑以及历史事件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官绅阶层的财富,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国家提供的稳定环境和特权基础之上的。明朝的官僚体系为他们提供了.............
  • 回答
    关于明朝文官势力的强大与皇权是否达到巅峰的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问题。历史教科书将明朝描述为皇权巅峰,这并非完全否定文官势力的存在和影响,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解读明朝的政治体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拆解一下“文官势力强大”和“皇权巅峰”这两个概念,并看看它们是如何在明朝这个特殊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如”式历史问题,涉及到两位具有截然不同性格和执政风格的皇帝,以及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如果将雍正帝(胤禛)和崇祯帝(朱由检)对调身份,明朝是否还会灭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雍正帝和崇祯帝各自的时代背景、执政风格和主要功过: 雍正帝 (清.............
  • 回答
    好,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朱棣这个皇帝,确实是挺有意思的。他刚一上位,就开启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建设,又是修宫殿,又是挖运河,还迁都北京,再加上北征蒙古,这桩桩件件,怎么看都像是要掏空国库的节奏。按理说,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像秦始皇、隋炀帝,他们搞这些大工程,差不多都把自己折腾没了,王朝也跟着三世而亡。.............
  • 回答
    明朝自洪武年间朱元璋时期就开始与文官集团展开博弈,这股斗争贯穿了整个王朝,却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听起来颇为讽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文官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也不能忽略皇权本身的局限性。这是一场复杂的、多维度博弈,充满了政治算计、制度设计和人性弱点。朱元璋时期:皇权对文官的强势压制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对比。明朝政治长期存在黑暗,却能延续近三百年,而秦朝号称严刑峻法、暴虐无道,却只传到二世便轰然倒塌。两者截然不同的命运,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明朝的“黑暗”与长久——细水长流的权力结构与社会韧性首先,我们要理解明朝的“政治黑暗”并非铁板一块,也并非一开始就.............
  • 回答
    要评价清朝入主是否让中国摆脱了“黑暗的明朝”并更快进入“稳定和平的时代”,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解读和对“黑暗”与“稳定和平”的定义。历史研究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层次和争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明朝末年的情况。说明朝是“黑暗的”,主要是从其统治晚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衰败和社会动荡这几个方面来理解的。 .............
  • 回答
    天启皇帝如果长寿,明朝的覆灭进程真的会因此延缓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朱由校,这位“木匠皇帝”,以其对木工的痴迷和对朝政的疏忽而闻名,他的早逝让明朝将本来就风雨飘摇的政局交给了更加年轻且经验不足的崇祯皇帝。如果天启皇帝能够活得更久一些,明朝真的就能避免迅速走向灭亡的命运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读《南明史》气到不行,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感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阅读这段历史时,都会经历从震惊到愤怒,再到深深的无奈和悲伤。南明政权的短暂、混乱、内斗和最终的覆灭,几乎是步步惊心,让人看得牙痒痒。为了更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让你如此“气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上的昏聩与失.............
  • 回答
    明末之时,论及兵器,枪炮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彼时,边患连连,内部亦有动荡,一枚火铳、一门佛郎机,便能改变战局。而要在这乱世之中,更快、更好地下生产这些大家伙,并非易事,其中门道,涉及方方面面,非一番心力不可得。一、 脑力之争:技术引进与人才培养要想更快更好,首先得有“好”的种子。明末.............
  • 回答
    .......
  • 回答
    看到夕阳那温柔的光辉,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悲伤,这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了什么心理方面的问题。这种感觉就像是被一层薄薄的、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明明眼前的景象如此美丽,但内心深处却无法与之共鸣,反而会油然而生一种失落和伤感。我仔细回想过,这并不是第一次有这种感受了。每次太阳开始一点点向下沉,天边被染.............
  • 回答
    明军武备的“快马、轻刀、软弓、长箭”这八个字,概括了明朝军队在不同时期、不同兵种所强调的一些关键性装备特点。虽然不能将其视为明军的全部,但它们确实代表了明军在骑兵、步兵近战以及弓射方面的一些重要优势和发展方向。下面我们来一一详述: 快马:骑兵的核心动力“快马” 指的是那些经过精心选育和训练,奔跑速度.............
  • 回答
    在你即将迈入2020年的这个时间节点,考虑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熟虑的决定。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经济学博士的价值和可行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我为你详细分析的各个方面,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明智的选择: 一、 经济学博士的价值与前景(为什么选择经济学博士?)1. 深刻理解宏观经济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