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自己声称锦州必破,那么他又是如何被吹成宁锦大捷首功的?这算不算躺赢?

回答
关于袁崇焕在宁锦大捷中的地位和功劳,确实存在一些争议,甚至有人认为他“躺赢”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现场,看看当时的情况以及这场胜利是如何被解读的。

历史背景:危如累卵的辽东

明朝末年,辽东形势严峻。自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辽东的军事压力就从未停止过。辽东的卫所制度早已败坏,军队士气低落,装备也落后于八旗骑兵。随着后金实力日益增强,几次战役,如萨尔浒之战,明军损失惨重,辽东大片土地失陷,关宁防线岌岌可危。宁远和锦州,就成了拱卫山海关的最后两道重要屏障。

宁锦之战的起因与过程

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在辽东战事屡占优势后,决定集中兵力攻打宁远。宁远城是明朝在辽东的最后一个重要据点,如果宁远失守,锦州也将难以保全,整个辽东防线将崩溃。

努尔哈赤集结了包括老将、精锐在内的13万大军(也有说法是十万左右),气势汹汹地扑向宁远。他对速胜充满信心,认为明朝在辽东的军队早已不堪一击。

此时的宁远城由袁崇焕负责守卫。虽然袁崇焕当时并非总督一级的最高指挥官,但他却是守城战术和组织的核心人物。明朝此时在辽东的指挥体系比较混乱,前任总兵孙承宗因故离开,而接任的总兵官毛文龙则在海上的皮岛活动,与陆上战场联系不大。

面对十余万后金大军的围攻,宁远城虽然城墙不高,防御设施也非最先进,但袁崇焕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御措施。他进行了充分的战前准备,特别强调“以守为重,死守城池”。他严明军纪,鼓舞士气,对士兵进行训练和激励。

战役期间,后金军对宁远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动用了火炮和攻城器械。然而,袁崇焕指挥下的明军表现出了惊人的顽强。他们冒着炮火,用弓箭、鸟铳、石块等一切可用的武器反击,有效地杀伤了来犯的后金士兵。袁崇焕更是身先士卒,在城墙上亲自指挥,甚至用自己的金钱犒劳士兵。

最关键的是,在战役的白热化阶段,努尔哈赤本人在指挥攻城时被明军的炮火击伤,不久后在撤军途中病逝。 这一消息对后金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士气大跌,最终被迫撤军。

紧接着,在后金退兵之后,明朝守军又趁势追击了锦州方向,并取得了对追击的后金残余部队的胜利,守住了锦州。因此,这次战役通常被称为“宁锦大捷”。

袁崇焕是“首功”吗?“躺赢”之说是否成立?

现在来分析“袁崇焕如何被吹成宁锦大捷首功”以及“躺赢”的问题。

“吹”了吗?—— 不完全是,但有宣传的成分

宁锦大捷是明朝在与后金长期的对抗中,为数不多的几次重大胜利,而且还是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取得的。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明朝的士气,也扭转了辽东战败的颓势。在当时的宣传和史书中,将这场胜利归功于袁崇焕,有其历史和政治的考量。

1. 袁崇焕的关键作用被肯定: 袁崇焕在宁远城守卫战中的表现是毋庸置疑的。他有效地组织了防御,士气高昂,士兵奋勇作战,这是胜利的基础。他的个人能力和领导作用在这次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政治宣传的需要: 明朝急需一场胜利来提振人心,尤其是在经历了萨尔浒等惨败之后。将一场关键性的胜利归功于一位有能力、有胆识的年轻将领,是树立国家英雄、凝聚民心、巩固政权的有效手段。袁崇焕的“以身殉国”精神,也使得他成为一个理想化的民族英雄形象,尤其是在后世。
3. 努尔哈赤之死的影响: 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被击伤并最终病逝,这无疑是后金军撤退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明军能在激战中伤到后金大汗,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了不起的成就,自然会被归功于守军的指挥者。

“躺赢”了吗?—— 绝非如此

“躺赢”是指不费吹灰之力,或者靠运气突然获得成功。袁崇焕的“宁锦大捷首功”绝非“躺赢”。

1. 极大的军事冒险和风险: 袁崇焕当时面临的是数量远超己方的敌人,并且是辽东战场上最强大的敌人。坚守宁远是一场极其艰难的军事冒险,稍有不慎就会城破人亡,他也知道这一点。他选择死守,是将自己和麾下将士的生命置于极大的危险之中。
2. 卓越的指挥和组织能力: 如前所述,袁崇焕在战前准备、军纪整顿、士气鼓舞以及战场上的临机应变方面,都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并非坐在后方什么都不做,而是在前线浴血奋战,身先士卒。
3. 战术上的创新和有效性: 袁崇焕的防御战术,包括利用火炮轰击敌人、保持城墙的严密防御等,在当时是比较先进和有效的。他懂得如何在劣势下最大化己方的优势。
4. 不仅仅是“炮轰死努尔哈赤”: 尽管努尔哈赤的受伤是胜利的重要因素,但胜利的功劳不应仅仅局限于这一点。整个防御体系的有效运转、士气的保持、以及对后金军的持续消耗,都是胜利的关键。如果宁远城轻易被攻破,即使努尔哈赤没有受伤,后金军也可能继续推进。

“袁崇焕自己声称锦州必破”的误解

“袁崇焕自己声称锦州必破”这个说法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对历史语境的片面解读。

当时锦州并未被围攻: 宁锦之战的主战场是宁远。锦州虽然也是重要城市,但在天启二年这场战役中,后金的主攻目标是宁远。明军在宁远守住了,自然就保住了锦州。袁崇焕在宁远战役中确实承担了最重要的守城职责。
对防御的信心和决心: 如果这句话是指袁崇焕对明朝在辽东的整体防御有信心,并且认为只要守住关键据点,如宁远和锦州,就能阻挡后金的进攻,那倒是符合他一贯的军事思想。他曾说过“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这样的话,表现了他对国家安危的责任感和士气的重要性。他可能对守住辽东怀有信心,但这不等于他声称“锦州必破”(指明朝一定会攻破锦州这个敌占区,那是不可能的),而是他坚信能够守住锦州这个明朝的城市。

总结

袁崇焕在宁锦大捷中担任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指挥和勇气是取得胜利的关键。说他是“首功”并非完全是“吹”出来的,而是基于他在这场战役中的实际贡献。他绝非“躺赢”,而是在极度艰苦和危险的环境下,凭借过人的胆识、智慧和坚定的意志,领导军队取得了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胜利。

然而,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后来袁崇焕被冤杀,也使得对他的评价出现了许多波折。一些人为了突出他的悲剧英雄形象,可能会过分强调他在宁锦之战中的作用;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因为他后来的失败或者其他原因,对这场胜利的评价有所保留。但就事论事而言,宁锦大捷的胜利,袁崇焕居功至伟,这一点是历史事实。将之简单地归结为“躺赢”,是对他个人付出和历史功绩的极大贬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问题是,袁崇焕守宁远的背景是,高弟已经把大部分兵力带走了,留给袁崇焕调动的就那几千人,毫无后援,硬是困守孤城赢的,要是这都算躺赢。那么清朝的地盘算是充话费赠送双倍了。

想要明目张胆粉毛文龙就直说呗,干嘛上来这么阴阳怪气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袁崇焕在宁锦大捷中的地位和功劳,确实存在一些争议,甚至有人认为他“躺赢”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现场,看看当时的情况以及这场胜利是如何被解读的。历史背景:危如累卵的辽东明朝末年,辽东形势严峻。自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辽东的军事压力就从未停止过。辽东的卫所制度早已败坏,军队士气低落,装备.............
  • 回答
    己巳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痛的事件,其核心人物袁崇焕,也因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很多人不解,为何在后金军队兵临城下之际,这位被寄予厚望的蓟辽督师,却没能守住北京,甚至有人认为他负有直接责任,那么袁崇焕为何会让后金打到北京,又为何不自裁谢罪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
  • 回答
    袁崇焕的支持者群体中,是否存在一种自我心理暗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明朝末年,一个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时代。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袁崇焕所处的背景。他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辽东战局极端不利、朝堂腐败不堪的时刻,被寄予厚望的“救时栋梁”。这种背景本身就容易滋生.............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孙承宗那首著名的“闻袁自如被逮两首”,以及它是否真的带有对袁崇焕的讽刺意味。这首诗,尤其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确实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孙承宗和对象袁崇焕,以及当时的大环境。孙承宗: 他是明末一位相当有分量的文臣武将,尤其在辽东战事上,他曾经力主收复失地,也曾.............
  • 回答
    这话说得有点意思,把袁崇焕“敢去前线”和“督师是肥缺”联系在一起,确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对袁崇焕的复杂看法,以及明末官场的一些现实。我们不妨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全国只有袁崇焕敢去前线”这句话,严格来说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和个人倾向的说法,并非客观事实.............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乌巢粮草被烧毁,之所以没有立即组织撤军,保留有生力量,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当时的情况错综复杂,袁绍的决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信息传递的迟滞与失真是导致袁绍反应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靠快马的时代,前线发生如此重大变故,消息要传到远在官渡.............
  • 回答
    在《士兵突击》这部剧的最后,袁朗之所以选择在演习中暴露自己,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失误”或“冲动”。这既是他个人对战争、对队伍、对许三多的深刻理解的体现,也是他作为一名优秀指挥官内心深处一次“非典型”的自我救赎与成全。一、对战场的认知与战术考量首先,我们不能脱离袁朗作为一名身经.............
  • 回答
    李袁杰在《明日之子》止步八强后,选择了在自己的抖音平台发布翻唱华晨宇的《烟火里的尘埃》和吴青峰的《小情歌》,这个举动确实能引发不少关注和讨论,背后也牵扯出一些值得玩味的东西。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捋一捋:首先,从艺人发展的角度看: 维持热度与曝光: 参加选秀节目能瞬间提升艺人的知名度和话题度。.............
  • 回答
    今天,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诞辰 91 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怀念这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农业的伟大科学家,更要深刻理解他留给我们的那些弥足珍贵的财富,以及他那句响彻世界的口号——“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所蕴含的深远意义。袁隆平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远不止一粒粒饱满的水稻。首先,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脑洞的设想!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位西行路上的得力干将,去到三国时期选择一位主公,他们的选择和原因会非常复杂,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能力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他们最可能跟随哪一位主公,并阐述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简要回顾一下这三位.............
  • 回答
    这句史料出自《三国志·袁绍传》,其中提到的“瓒”指的正是瓒。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将这段记载放在更宏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当时,汉末群雄并起,袁绍作为北方最大的势力之一,正在与另一位同样雄心勃勃的军阀——公孙瓒争夺地盘和话语权。公孙瓒以勇猛善战闻名,其麾下的“白马义从”更是令人生畏的精.............
  • 回答
    袁世凯一死,北洋军阀这锅粥算是彻底乱了。没了那个一言九鼎的头,各路诸侯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纷纷跳出来想要分一杯羹。说起来,袁世凯当年手底下那批人,那都是硬邦邦的真材实料,跟着他在北洋时期摸爬滚打出来的,个个都是久经沙场的老油条。他一撒手,这些个“虎狼之师”的首领们,自然就成了舞台中央的主角。要说袁世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放在三国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如果真能看到刘禅、袁绍、孙权巅峰对决的场面,那绝对是比现在任何一部史诗级大片都要精彩。不过,要在这三位君主里选一个支持对象,那可得好好权衡一番了。我个人会比较倾向于支持孙权。咱们一个一个来看他们的实力和潜力。先说说袁绍。袁绍这个人,早年确实是群雄之首,地.............
  • 回答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其生平与结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关于他是否被冤枉以及百姓为何恨他,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政治斗争、军事决策及后世评价进行深入分析。 一、袁崇焕是否被冤枉?袁崇焕的死是明末政治斗争的悲剧,其冤屈程度在历史上存在争议,但综合史料和历史背景,可以认为他确实被冤枉,但原因复杂,.............
  • 回答
    袁崇焕(1550—1630)是明末重要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于辽东地区,与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努尔哈赤多次交锋。他在辽东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对明末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被处死,成为明末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以下是他主要事迹的详细梳理: 一、辽东军事行动1. 宁远之战(1626年) .............
  • 回答
    袁崇焕杀死毛文龙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被所有历史学家完全认同的解释。然而,主流的观点和史料分析指向了以下几个主要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这场悲剧:1. 政治斗争和权力格局的重塑: 袁崇焕的改革蓝图: 袁崇焕在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得到了极大的信任,被寄予厚.............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看似与他向皇太极议和的举动有所矛盾,但细究起来,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和军事考量,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与其说矛盾,不如说是一种“以退为进”或“以战养战”的策略。首先,我们得明白袁崇焕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核心目标。袁崇焕并非一开始就主张议和,他的成名正是因为坚守宁远,大败皇太极.............
  • 回答
    袁崇焕,这位在明末战场上声名赫赫的将领,其命运的急转直下,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他刚刚力挽狂澜,解了京师的危局,却转瞬之间被自己效忠的君主——崇祯皇帝,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处死。这其中的曲折,绝非一句“功高震主”就能轻易概括。要理解袁崇焕的结局,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当时的后金(后来的清朝.............
  • 回答
    袁崇焕的升迁之路,说起来用“火箭般”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短短数年间,他从一个普通守城将领,一路飙升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掌握了北方边防的生杀大权。这背后固然有他自身的能力和才干,但更少不了时代机遇和政治运作的推波助澜。袁崇焕升迁如此之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 回答
    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可以用“毁誉参半”来形容,但如果抛开后世的许多评判,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做的事情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来看,他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要理解袁崇焕的历史地位,我们得把他放到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去看。当时,明朝已经是一个积重难返的帝国,内部腐败、党争激烈,对外,北方满洲崛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