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在辽东干了什么事?

回答


袁崇焕(1550—1630)是明末重要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于辽东地区,与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努尔哈赤多次交锋。他在辽东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对明末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被处死,成为明末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以下是他主要事迹的详细梳理:



一、辽东军事行动
1. 宁远之战(1626年)
背景:努尔哈赤率军进攻明辽东,袁崇焕任辽东总兵,负责宁远(今辽宁宁远)防御。
战役经过:
努尔哈赤率13万大军围攻宁远,袁崇焕利用明朝火炮(如红衣大炮)与城防工事顽强抵抗。
他指挥守军分三路迎战,利用地形和火炮击退后金军队,最终迫使努尔哈赤撤退。
意义:
这是明朝首次在辽东击败后金,打破了努尔哈赤“必取辽东”的战略目标,成为明末军事转折点。
袁崇焕因此被崇祯帝赞为“再造辽东”,升任兵部尚书。

2. 宁锦之战(1627年)
背景:努尔哈赤再次率军进攻辽东,袁崇焕率军在宁锦(今辽宁锦州)与后金决战。
战役经过:
袁崇焕调集辽东、蓟州、昌平等地军队,与后金军展开激烈战斗。
他利用火炮和坚固城防,再次击退后金军队,迫使努尔哈撤退。
意义:
两次胜利后,后金对辽东的进攻受挫,袁崇焕的军事才能得到进一步认可。
明廷内部对袁崇焕的忠诚和能力产生高度信任。

3. 防御与建设
修筑防御工事:袁崇焕在辽东主持修建城墙、堡垒,强化防御体系。
后勤与军需:他整顿军需,改善军队补给,提升辽东军队的战斗力。



二、政治策略与朝廷关系
1. 与朝廷的矛盾
信任与猜忌:
袁崇焕因宁远、宁锦两次胜利,被崇祯帝视为“再造辽东”的功臣,但朝廷内部存在对他的猜忌。
有人怀疑他与后金有秘密联系,甚至指控他“通敌”,导致崇祯帝对他的信任逐渐动摇。
党争与权力斗争:
袁崇焕与东林党官员(如孙承宗、洪承畴)关系密切,但东林党内部也有反对他的声音。
崇祯帝对袁崇焕的猜忌与党争有关,最终导致他被处死。

2. “一战定辽”的战略
袁崇焕曾提出“一战定辽”的计划,主张集中兵力在辽东与后金决战,但因朝廷内部意见分歧,未能完全实施。
他试图通过长期防御和军事准备,阻止后金南下,但最终因朝廷掣肘和内部矛盾未能实现。

3. 与后金的接触
袁崇焕曾试图与后金谈判,甚至在后金军队攻破宁远后,曾向努尔哈赤提出“互市”建议,但被拒绝。
他因此被指责“通敌”,成为崇祯帝处死的直接导火索。



三、结局与历史评价
1. 被处死
时间与经过:1626年宁远之战后,袁崇焕被崇祯帝任命为兵部尚书。1627年,他因与后金的接触被怀疑“通敌”,最终被崇祯帝以“擅自杀害辽阳总兵官毛文龙”等罪名处死。
冤案:
毛文龙是明军将领,袁崇焕曾与他有矛盾,但毛文龙的死被诬为“袁崇焕所杀”,实则因毛文龙与朝廷关系复杂,最终被处死。
崇祯帝对袁崇焕的怀疑源于党争和对后金的长期警惕。

2.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袁崇焕是明末唯一能有效抵御后金的将领,两次战役的胜利是明朝在辽东的重要胜利。
负面评价:他因政治斗争被处死,成为明末“忠臣被杀”的悲剧代表,也反映出明朝内部腐败和决策失误的问题。



四、历史影响
1. 对辽东战局的影响
袁崇焕的两次胜利暂时遏制了后金南下的势头,但后金在1630年皇太极时期逐渐转为战略进攻,最终攻破明朝防线。
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为明朝后期提供了重要经验,但政治斗争导致其未能发挥更大作用。

2. 对后世的影响
袁崇焕成为后世“忠臣”与“误国之臣”的象征,其事迹被多次文学和影视作品改编,如《明末清初》《袁崇焕传》等。
他的死也反映了明朝末期内部政治腐败和决策失误的深层问题。



总结
袁崇焕在辽东的军事行动是明末抵御后金的关键,他的两次胜利奠定了明朝在辽东的防线,但因政治斗争被处死,成为明末历史上的悲剧。他的事迹体现了军事才能与政治环境的矛盾,也反映了明末王朝的衰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调整军队结构,将步兵裁掉若干,看起来节约了若干军费,然后,他扩大了骑兵的编制,这样,实际上朝廷发给辽西军的军费并没有减少。
  步兵变成了骑兵,朝廷按骑兵的军饷给步兵发饷。
  但是,这些“骑兵”还没有配备战马,你觉得这些所谓的“骑兵”能领到骑兵的军饷么?
  那么步兵和骑兵军饷的差额哪去了?
  骑兵没有战马,却可以向朝廷领“马乾银”——也就是马料银子,袁崇焕的理由,是他申请这些“马乾银”去买马——如此强大的理由,在今天,直接双规再说。
  “马乾银”买马,肯定不够用的,然后,袁崇焕挪用“插赏”银去“买马”。

  实际上,“插赏”是一种变相贸易,“插”指的是察哈尔蒙古部,当时的首领是林丹汗,当时,林丹汗向老朱家“进贡”战马,老朱家的“插赏”是因此“赏”给林丹汗的买马货款。
  没错,“插赏”是用来向林丹汗购买战马的。
  蒙古人,经济落后,他们只有畜牧业,穷得只剩下马匹了,他们在经济上对明王朝的依赖相当严重。

  早在天启六年,袁崇焕刚当上辽东巡抚,就勾结当时的兵部尚书冯嘉会“改抚赏为马价”,之后,袁崇焕丢官、天启落水死,崇祯登基,客魏集团完蛋……原本的抚赏就被存放在兵部和户部的库房里如“无主朽物”,而没有了“插赏”的林丹汗,马匹积压了几年卖不出去,实力大损,不得不西迁去抢卜失兔的“抚赏”份额。
  好不容易干掉占失兔,到崇祯元年,林丹汗派亲信贵英恰去和明王朝谈判如何进行马匹贸易,结果是:贵英恰被杀?!
  林丹汗大肆报复,杀了两万边民,差点攻占大同后,明王朝一边同意“市赏”,每年贸易额度八万两,一边把在辽西和袁崇焕合不来的猛将满桂调来当大同总兵。
  然后,林丹汗又落到袁崇焕手里:袁崇焕平台诈骗得逞后,这每年八万两银子被袁崇焕挪用了两年,林丹汗看在猛将兄满桂的面子上不敢较真,崇祯二年不得不将积压了几年的马匹贱卖给王象乾。

  袁崇焕崇祯年平台诈骗成功后,以多种理由,多次申请买马经费前后至少四十万两,他买了多少马?目前是一笔烂账。
  只知道,至少有十万两银子,根本没有用来买马,而是“賫至齐淮之间,易银买铜,以资鼓铸业”,一直到袁崇焕被抓,这笔钱都没有着落。
  到崇祯二年九月,也就是己巳之变爆发前一个月,所有的“抚赏”林丹汗的“插赏”已经全部用完,袁崇焕再次申请买马,这次是“动支新饷银”,“内云买马五千七百匹,每匹给二十两,共该马价一十一万四千两”。

  而就在这事之前,崇祯二年五月,王象乾用每匹6-8两的白菜价,向林丹汗购买一批战马,而且还“量以银两,匀搭货物,我之实费亦无几矣”。
  林丹汗那里的马匹每匹6-8两的白菜价大甩卖,袁崇焕宁可用每匹20两的高价去别处买马,也不照顾林丹汗的生意。几乎可以确定,袁崇焕是在经济制裁林丹汗。

  在经济制裁林丹汗的同时,袁崇焕向后金的“济农”(副汗)索诺木杜棱提供粮食。
  这个索诺木杜棱不仅是“济农”,还当了黄台吉的姐夫,娶了哈达格格莽古济,而这个莽古济,不仅是黄台吉的儿子豪格、侄子岳托(由黄台吉的母亲孟古哲哲抚养成人)的亲姑妈,还是他们的丈母娘。
  袁粉总抵赖说索诺木杜棱是“中立”。
  让老夫难以理解的是,和后金敌对的林丹汗,被袁崇焕严厉制裁,反倒是后金的“济农”、哈达格格的老公这种所谓的“中立”能够得到袁崇焕的援助?!

  造成的后果,自然是林丹汗元气大伤,崇祯元年冬,雪灾之下,许多卖不出去的马匹被冻死“去冬大雪,有倒损而无增益”、“塞外霜早,颗粒无收,暴骨如莽,道路枕籍,兼疠疫盛行,插众亦多就殒”、“插以马上为家,插有马十万匹,马挟不返者一万,被士□盗去一万,毙于永手者二万,辽马不惯宣云之水草,陆续倒死者不下二万,今约备仅四万耳”……

  和后金有接触的,无非是辽西走廊、蒙古各部族、东江镇和朝鲜。

  林丹汗被经济制裁,“插有马十万匹……今约备仅四万耳”,

  另外一边,是毛文龙被谋杀。
  崇祯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新任兵部尚书王洽刚到任,袁崇焕就勾结王洽对东江镇实施禁海,彻底切断东江镇的粮食供应,《度支奏议》里是这么记载的::
  “仍登莱之海禁,令登协严查,而东江钱粮器用,俱从关门起运至觉华登舟。”
  “即运粮料,俱由静海滦乐以及觉华,必经臣衙门挂号,始许往东。”
  “自兹一禁,不许一船私自往来,即往东官船,不许泊近南岸。登莱自协营水兵之外,不许一舟出海,违者不拘官船、民船,俱以贼论。”

  不愧是饱读诗书的大知识分子,如此歹毒的手段给出的理由如此的理直气壮,似乎不如此就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起皇上。
  要知道,明王朝给东江镇提供的粮饷,从来就每足额过,靠这点钱粮,东江镇军民统统都得变成饿殍。东江镇真正的钱粮来源,是收经潮癣去曰本做海贸的海商的保护费,多年来总计“积年商价银二百零七万九千有奇”,被袁崇焕这么一禁海,毛文龙的粮食供应被真正切断了。
  也就是说,黄中色、王廷试、孙国祯再怎么压缩东江镇的兵额,再怎么“扣算”实际上对东江镇的伤害都有限,唯独袁崇焕这招禁海又狠又刁。

  没几个月,袁崇焕就杀了毛文龙,这时候,袁崇焕对皇帝说:
  ……其不以道臣而以饷司者,令其将若兵有所利而无所疑也。又严海禁以窘之。文龙禁绝外人,以张继善横绝旅顺,不许一人入其军。臣改贡道於宁远者,欲藉此为间,皆所以图文龙。也赖皇上大纵神武,一一许臣。自去年十二月,臣安排已定,文龙有死无生矣……
  ——《蓟辽督师袁崇焕题本》
  崇祯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到覆

  掉哪妈!之前说好的禁海、改饷道、贡道是为了让东江镇“昔远用而今近用,昔虚用而今实用,昔为关宁作牵制,今则与关宁合力”的干活哪去了,怎么成了“自去年十二月,臣安排已定,文龙有死无生矣”?!
  还要倒打一耙,把皇帝拖下水,说海禁、改贡道饷道“欲藉此为间,皆所以图文龙”,是皇帝同意的:“也赖皇上大纵神武,一一许臣”。
  相当于在现代,某人犯罪之后,不但不畏罪潜逃,还要向上级报告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下,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谋杀了毛文龙。
  ——这已经不是在撒谎了,这是在明目张胆地挑衅崇祯。
  ——嚣张到了极点。

  这个时候,网上帮袁崇焕抵赖的人,都要冲毛文龙泼脏水,说毛文龙“走私”,那好,让我们打开百度地图,看看毛文龙向后金“走私”的可能性:

  首先得弄清楚:渤海,是觉华岛水师控制区,崇祯年,觉华岛水师的上司是袁崇焕,即便在天启年,觉华岛水师的上司,也是阎鸣泰、王之臣等人,王之臣还好说,公事公办,阎鸣泰对毛文龙可不怎么友好。
  而东江镇水师的控制区,是黄海。
  而在陆地上,从沈阳到皮岛之间,是大片的山地和河流,包括长白山和鸭绿江,古代是没有高速公路的。
  那么,毛文龙的走私路线的可能性如下图:

  第一种可能,是黄色路线:走私的货物从登莱出发,经过皮岛,到铁山登陆,然后跨过鸭绿江,翻过长白山,运到目的地沈阳;
  第二种可能,是绿色路线:走私的货物从登莱出发,经过皮岛,折回,沿着海岸线进入渤海,在三岔口到盖州之间的海岸线登陆,这里到沈阳,可谓一马平川;
  第三种可能,是粉红色路线:走私货物别绕道了,从登莱出发后,直接进渤海,在三岔口到盖州之间的海岸线登陆,然后畅通无阻直接去沈阳。

  第一种可能,是长白山和鸭绿江路不大好走。
  第二、第三种可能,是要经过觉华岛水师控制的渤海,那里的觉华岛水师,上司是袁崇焕或阎鸣泰之流,对毛毛虫的态度可不怎么好。毛毛虫不会露把柄给他们抓。

  那么,黄海上有没有走私呢?
  答案是:肯定有。
  只不过,人家并不是向后金走私,而是向日本走私,他们到皮岛向毛文龙交保护费,然后将货物运到日本,而毛文龙收了走私商的钱粮物资,对这些商人向日本走私睁制眼闭只眼。

  话说,日本不比后金,人家有矿,而且是金矿银矿铜矿全都有,人家是土豪,比后金壕得多,毛文龙明明有稳赚不赔的财路,人家干嘛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向后金走私?

  那么,谁向后金走私最方便呢?
  从地图上看,走水路,从觉华岛出发,在三岔口到盖州之间的海岸线登陆最方便,
  如果走陆路,在高台堡卖米最方便,既可以卖给那位“济农”,也可以直接卖给后金。

  结果大家都知道,东江镇的辽兵辽民饿死无数。
  话说,毛文龙就算被栽上天大的罪行,东江镇的辽兵依旧是潮廷的正规军,这场人造的大饥荒,连袁崇焕也不得不承认“岛上白骨如莽”。

  东江镇被切断粮食供应,军民被大量饿死,毛文龙走投无路之下“臣随亲抱敕印,竟进登州候旨,逮臣进京,悉从公议,治臣以罪,完臣一生名节,免悞封疆大事矣。”
  这就是袁粉所谓的毛文龙“劫掠登莱”——毛文龙都已经送上门了,“竟进登州候旨,逮臣进京,悉从公议”,不把他扣押逮捕,反倒让他回去,事后泼他一身脏水。

  毛文龙去登州投案自首,没有被押送京城,
  崇祯二年闰四月,毛文龙去宁远求逮捕,希望袁崇焕能把他抓起来送交崇祯走国家司法程序。
  毛文龙是宁可被抓也要亲自面见皇帝。
  袁崇焕坚决不让毛文龙见皇帝,他把毛文龙打发回皮岛。
  然后,袁崇焕跑到双岛,借口“机不容失,便宜正法”,将毛文龙谋杀。

  话说,毛文龙先自己送上门去登州,然后又送上门去宁远,
  都是把自己送到死对头的老窝里任人宰割,
  说“机不容失,便宜正法”,明显是在耍无赖。

  袁崇焕要见毛文龙,毛文龙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即便是之后袁崇焕要杀毛文龙,按照袁崇焕在《蓟辽督师袁崇焕题本》里的说法:“臣历数其罪,(毛文龙)神颓魂夺,不复能言,即前跪请死。”
  毛文龙没有反抗——“不复能言,即前跪请死”。
  袁粉连篇累牍地说毛文龙是“土匪、军阀、汉奸”,天底下哪个“土匪、军阀、汉奸”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复能言,即前跪请死”?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崇祯皇帝召见袁崇焕的时候,袁崇焕是怎么做的?
  《国榷》的记载是:
  “甲辰(二十四日),召袁崇焕、祖大寿、满桂、黑云龙及兵部尚书申用懋于平台。崇焕不自安,留中使于营,自青衣玄帽入。先张皇敌势耸朝臣,冀成款议。见上亦然。上慰谕久之,崇焕惧上英明,终不敢言款。第力请率兵入城,不许。赐貂裘银盔甲。满桂解衣示创,上深闵之。俱同出。”
  《崇祯实录》的记载是:
  “甲辰(二十四日),召袁崇焕、祖大寿、满桂、黑云龙及兵部尚书申用懋于平台。崇焕不自安,留中使于营,自青衣玄帽入。至朝中,张皇■■惧朝臣冀成款。及见上,上慰谕久之,崇焕惧上英明,终不敢言款。第力请率兵入城,不许。赐貂裘银盔甲。满桂解衣示创,上深闵之。命与同出。”

  短短一段,三个重要信息:
  一、把太监(中使)留在自己的营中(当人质),才进了京城。
  二、身为方面军负责人,说出来的话,根本不是怎样退敌,而是“张皇敌势耸朝臣,冀成款议”。
  如此多史料说袁崇焕“危言耸侍臣”、“张皇敌势耸朝臣,冀成款议”,他到底说了什么?
  《烈皇小识》的记载是:
  “崇焕出言无状,对百官讼言:‘达子此来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极矣。’户部尚书毕自严至挢舌不能下,举朝皆疑之。”
  三、“第力请率兵入城”。
  扣押太监、制造恐慌,还要坚请入城,被人怀疑搞政变,再正常不过。

  那些所谓的“历史学家”都说毛文龙是大坏蛋,网上袁粉更说毛文龙是“土匪、军阀、汉奸”。
  现在,同样一件事,把袁崇焕和毛文龙放一块一对比:
  就连袁崇焕,都要把太监留(扣押)在自己的营中(当人质),然后才敢去见皇帝,见了皇帝之后,不仅制造恐慌吓唬皇帝,还要“第力请率兵入城”?!
  毛文龙这个所谓的“土匪、军阀、汉奸”竟然会跑到死对头的老窝里任人宰割?!
  他们都说袁崇焕是“民族英雄”,说毛文龙是“土匪、军阀、汉奸”,
  到底谁才是土匪、军阀、汉奸?

  也就是说,袁崇焕到辽东后,搞垮林丹汗的察哈尔蒙古、谋杀毛文龙,并且饿死了无数辽东军民。

  那么,袁崇焕到底想干啥?
  看看当时的辽东形势:
  天启三年,也就是天命八年,《满文老档》的记载是:
  “粮价昂贵,其每金斗粮值银一两”;
  天启四年、五年,粮食价格无记载;
  只记载了天命九年,弩尔哈齐杀“无粮人”,天命十年“此次屠杀,使贤良之书生亦被杀绝”;
  即便大量屠杀汉民减少民间的粮食消耗,到天聪元年,粮价再创新高:
  时国中大饥,其一金斗粮价银八两。民中有食人肉者。彼时国中银两虽多,然无处贸易,是以银两贱而诸物昂贵。良马一,值银三百两。壮牛一,值银一百两。蟒缎一,值银一百五十两。毛青布一,其值银九两。盗贼蜂起,偷窃牛马,人相惨杀致国中大乱。

  本来,经济局势败坏到如此程度,后金离散伙已经不远了。
  但是,有人就是不希望后金完蛋。
  阎鸣泰说:
  “自我朝立国至今,师旅之兴,何时蔑有?然未有用兵之久、靡饷之多而成功之难如东事者。病根在事有两样人,而人有两样心。有一样欲杀奴之人,即有一样不欲杀奴之人。欲杀奴者惟恐其不灭以为国害,不欲杀奴者惟恐其不生以为己利。”

  看看当时的利益分配就知道前因后果。

  后金那地方,缺粮食,却不缺金银硬通货,明王朝为了平辽,从万历年开始,到天启年间砸进去两千多万两银子。辽东一丢,那两千多万两银子的硬通货,实际上全在后金统治区。所以天启七年那条记载说“彼时国中银两虽多,然无处贸易,是以银两贱而诸物昂贵”。

  宁远“大捷”后,天启派梁梦环(也给魏公公修过生祠)去调查这些钱花哪去了,梁梦环回来说辽东全丢了,死无对证,没法查,只知道熊廷弼家产“巨万”,另有奏疏说熊廷弼家产百万。

  并且,粮食价格是正常价格的八十倍,掌握粮食的,肯定是后金的八旗贵族和官员,他们肯定趁这机会狠狠发财,而走投无路的汉民,要么饿死要么反抗逃亡,这更好,敢反抗的,直接镇压,老汗有个规矩,抓到逃亡的,逃亡者身上的钱财分给抓人者一半,剩下的全部剥夺。

  后金这边,粮食布匹等物资价格是正常价的五六十甚至七八十倍,向后金走私,利润是多少?
  普通商人自然不敢跟后金进行贸易——那是通敌的干活。
  但是,官僚扶植起来的商人却可以。

  和走私生意相比,明王朝每年六百万辽饷,很可能都只是零头。
  这个时候,谁要是真敢让后金破产散伙,触动的,是所有人的利益。

  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后,他的处境,实际上相当危险:
  1.当时的后金,实际上已经经济崩溃,粮食卖毒品价,“一金斗粮价银八两”,是正常价格的八十倍以上,但是,无论袁崇焕,还是他背后的组织,都不能让后金完蛋,否则,不仅辽饷这种临时加派会取消,而且价格十几倍、几十倍的市场会消失。
  所以,明明后金已经虚弱不堪,但“与后金决战,收复失土”这个选项会触动所有人的利益,所以王化贞的失败是必然的。

  2.保住已有土地,维持现有格局,只守不攻,但这样一来,就不仅仅是“朝廷与后金的反应如何难以预料,而自己就变得碌碌无为,毫无建树,在政治上难以得分”,而是后金的经济状况拖不起:同第一条——“一金斗粮价银八两”,后金能拖多久?一年?两年?当时的毛文龙已经在鼓吹“二年复辽”,登莱巡抚袁可立也蠢蠢欲动,好容易调走袁可立,换来武之望把毛文龙折腾得欲仙欲死。

  3.坚壁清野,退回关内,性质比第二条还严重,这实际上是王在晋方案的翻版,为国家节省了一大笔工程款,不仅后金的经济状况会继续恶化,连辽饷加派都得被砍掉,这是要犯众怒的。

  4.学习孙承宗,坚决把乌龟壳造下去。这倒是可以收复失土,可以有政绩了,之前孙承宗在的时候大家捞得爽,孙枢辅滚蛋了,萧规曹随,拾人牙慧没关系,大家修堡垒、养蛀虫,在辽西这个这个腐败窝里捞爽了,也不介意给袁崇焕一个好名声,花花轿子人抬人,糊弄皇帝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但是,同第二条,“一金斗粮价银八两”,后金能拖多久?再这么拖下去,后金总有一天要被玩坏的。

  所以,当时的腐败官僚集团的观念很先进,他们的方案,类似今天的一个提法——可持续发展

  袁崇焕既不能、不敢干掉后金,也不能选择其他三个选项,那就只能议和,能成功议和最好,就算不成,也要以议和为名,暗中放水,让后金缓过一口气,这是袁崇焕的最佳选择。
  后金的应对,也是议和,骗点粮食布匹,穿暖吃饱。
  问题是,皇帝不可能答应,所以,袁崇焕必须把后金放出来,让后金在明王朝统治区制造巨大的破坏——敌人太强了,“满万无可敌”,让皇帝不得不同意和后金议和。
  正因为如此,袁崇焕才铁了心坑蒙古人,铁了心要把东江镇玩坏。

  那么,躲在暗处操纵袁崇焕的组织,布的局更加阴损老辣。
  组织的布局是:
  暗中帮助袁崇焕推动议和,可以;
  帮助袁崇焕把后金放出来,把明王朝打得鼻青脸肿,也可以;
  甚至可以纵容后金在某些区域大肆抢劫。抢到金银各种硬通货后,再找组织高价购买各种物资。组织这边,各种货物卖个十几倍、几十倍的,太黑了,宰后金一次两次可以,但这么干杀鸡取卵,没有回头客。
  所以,十几倍、几十倍不至于,五六倍,七八倍差不多。
  但是,如果真议和成功,明王朝和后金的贸易,就是合法贸易,后金凭啥以五六倍,七八倍的价格向组织购买粮食、蟒缎?
  更何况,合法贸易,是后金向皇帝“进贡”各种辽东特产,比如人参貂皮之类,而皇帝则“市赏”后金银子、布匹、茶叶、铁器等各种货物,价格是有法定标准的,先不说有多少赚头,就算有赚头,也未必是让组织来经办的。

  所以,组织是绝对不会让议和真正成功的。
  所以,
  搞倒王之臣,很轻松;
  调走满桂——这东西在辽西碍事,刚好调到大同镇压林丹汗,一举多得,废物利用;
  挪用插赏,经济制裁林丹汗,那是袁崇焕和各路官僚密切配合;
  杀毛文龙,有惊无险,事后,组织还忽悠崇祯,帮着袁崇焕暂时消除不良后果。

  而到了袁崇焕把后金放水到北京城二环外的那一刻,就是组织上屋抽梯,把袁崇焕和辽西军卡死在北京城外进退不得的时刻。

  所以,表面上看,是袁崇焕一个赌徒在丧心病狂地赌命,并且还接二连三地盘盘押中豹子,但只要稍微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许多地方不对。
  出豹子的几率,很低,偶尔出一把,有可能,连出两把……嗯,是巧合,接二连三地出豹子,肯定有人帮袁崇焕出老千。

  但是,道上的规矩,不是开玩笑的,谁敢出老千,就得被剁掉手指头。
  没错,我没证据证明你出老千,但这种事需要证据吗?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一帮人提供辅助,帮袁崇焕在赌场出千,赌赢了,大家得好处。
  甚至可以说,袁崇焕出千的招数,都是别人教的,凭袁崇焕自己的脑袋,未必能想得出来。
  然后,最后一把,让袁崇焕被当场逮住,直接剁手。
  好处我得,剁手你去。

  所以,议和看似是袁崇焕的救命稻草,但实际上是袁崇焕的催命符,议和最接近成功的时刻,就是袁崇焕完蛋的那一刻。

  袁崇焕死后,后金一直在谋划和明王朝议和,也确实有人跟后金议和,袁崇焕死后,是陈新甲。
  同样的套路:组织,也一直用“议和”作为胡萝卜吊在后金和陈新甲眼前,让后金大抢特抢,然后用若干倍的高价购买各种物资。

  同样的,陈新甲议和,因果几乎一模一样,议和,可以,就是不让议和成功,最终,陈新甲也为了议和犯下滔天大罪,背了所有的黑锅,最后也死得非常难看。

  换句话说,就是:议和是一个惊天骗局,一直是组织放水养后金,并以此引诱后金把明朝打痛的胡萝卜。
  但是,无论袁崇焕、陈新甲还是后金,都把议和当了真,都以为只要在明朝统治区内造成足够大的破坏,大明朝就会不得不同意议和。

  结果是,大明朝无论受到多大的损失,都死活不同意议和。
  网上都说,大明朝“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显得非常强,非常有“骨气”
  实质是,一帮腐败官僚最喜欢这种“骨气”,正是在这种“骨气”的遮掩之下,后金根本不可能得到正常的“进贡”资格与获得“抚赏”的机会。
  让人热血沸腾的口号下,掩盖的,是最肮脏,最无耻的本质。

  所以,后金能够得到的,只能是猖獗的走私,价高,质次,偏偏后金还不得不领情,还以为这些人是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
  若干年后,我大清将张家口八大家封为“皇商”,就是在报答这种“恩情”。
  ——这其中的因果,直到征服中国后若干年,他们都从来就没有弄明白过。

  尤其应当注意的,是辽东一直是小冰河时代的重灾区,农业生产肯定大受影响,天灾人祸之下,粮食短缺,需要大量进口粮食。
  他们在张家口购买粮食,张家口汉奸商人和背后的官僚集团必然要准备货源。货源是哪里?看地图,以宣大为中心慢慢扩大范围:陕西、山西、河南……

  这些地方,本来也是小冰河时代的灾区,本来就缺粮食,许多时候,明王朝不得不朝那里输送赈灾粮食。
  那些地方原本产出的粮食,以及老朱家调来赈灾的粮食,最终去了哪里?
  ——后金!

  明白没有?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战争,真正的根源,在这里!
  要知道,崇祯初年,农民军的规模很有限,温体仁掌权时期,率领杨嗣昌、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一帮反格命刽子手,一度将农民军残酷镇压下去,“西营八大王”张献忠、“曹操”罗汝才先后“就抚”,“闯王”高迎祥被俘杀,“闯将”李自成被打得只剩“商洛十八骑”遁入山林。
  正是崇祯十年之后,农民军才真正失去控制。
  正好是温体仁倒台、卢象升战死、杨嗣昌被调出北京去追剿张献忠、洪承畴被俘这个时间段。
  这时候,袁崇焕已经被做成生鱼片好些年了。

  所以,袁崇焕显然不是什么“功大于过”,更不是什么“民族英雄”。只不过,他也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大坏蛋,他只是一个棋子,一个工具,一个在乱世中身不由己的官僚既可恨,又可怜

  明末,是小冰河时期,明王朝统治区许多地方受灾。有人说,这是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但这个说法有个问题解释不通,那就是越往北,气温下降得越厉害,尤其是蒙古和后金统治区,更是重灾区,灾情更严重
  事实上,《崇祯长编》、《满文老档》等各种史料时不时就有蒙古、后金闹饥荒的记载。可以说,蒙古人的购买力肯定是在下降的,后金虽说造反后抢了不少金银硬通货,但其真正的购买力,肯定也有限,本来,不值得大明朝的腐败官僚集团如此煞费苦心地培养。

  那么,是什么使得后金拥有了强有力的购买力,能够满足腐败官僚近乎无限的欲望呢?
  直到老夫将晋商对后金的走私和后金从己巳之变开始到崇祯上吊期间多次突破长城在明王朝统治区抢劫这两件事并案处理,才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答案。
  ——对后金走私贸易的实质,是抢劫和销赃

  就后金那种统治模式,光靠他们自己发展经济,根本不可能有什么购买力,后金真正的购买力,既不是八旗诸申在辽东黑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东北大米,也不是深山老林里弄来的人参貂皮乌拉草,而是八旗军在明王朝统治区抢劫到的各种物资和金银硬通货

  而辽饷官僚利益集团真正的利润所在,既不是每年近六百万两的辽饷,也不是后金贩卖的马匹、辽东土产,而是帮助后金销赃。

  抢劫这个职业,是高武力、高智商犯罪。
  而销赃这个职业,是高智商、高情商犯罪。
  要想干这行,商人们不仅要和强盗打交道,更得和官僚打交道。甚至可以说,商人们实际上不过是官僚的白手套,代言人,帮助官僚做不方便做的事。
  事实上,不仅销赃的是白手套,强盗们,实际上也是官僚的黑手套,抢劫的时候捎带帮官僚铲除官僚自己不方便杀的人。

  有趣的是,扮演强盗角色的,少数民族居多,蒙古鞑子、建州鞑子、云贵的蛮子、西北的回回……
  大家都在这么干,所以有少民的地方,就是少民背锅。没少民的地方,就只好刁民巨寇背锅,反正看在皇帝眼里——总有刁民想害朕。
  出了事情,就望少民头上一推:董山干的,李满柱干的、奢崇明干的、安邦彦干的……野猪皮干的……少数民族语言不通,想解释都不容易解释,也没必要解释。
  理由也一个比一个强大,反正少数民族就是野蛮,就是凶狠,就是骁勇善战……
  千言万语总结成一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反正杀就对了。
  一桩桩罪恶,就这样被推得干干净净。

  如果某一天,强盗们事情做得太大了,皇帝发火了,需要有人负责的时候,就抛弃某些强盗,于是王师云集,犁庭扫穴,董山、李满柱、王杲、阿台……就是这样被干掉的。
  更有趣的,是一旦地方势力想把皇权从某地排挤出去的时候,他们就会向强盗们提供情报、经济等全方位的支持,使得朝廷的官军被强盗们打得土崩瓦解,成就了各种稀奇古怪的神话——女真不满万,满万无可敌……
  皇帝也只好干瞪眼。

  在那个充满了罪恶的时代,传统的强盗、销赃的、走私的、买卖人口的……清末民国时代卖鸦片的……实际上都是棋子,背后的棋手,起初就是反洞官僚。而到了清末民国时代,各路帝国主义势力也插了一手,成为幕后的棋手。

  类似的罪恶,实际上即便在今天依然存在,比如阿富汗,那地方盛产毒品。本来塔利班已经把阿富汗的罂粟铲除得差不多了……王师来了,文明的火炬、自由的灯塔、进步的发动机、人类的希望——美国,跑那里“反恐”。
  然后,民主自由之花——罂粟花,
  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开遍阿富汗每一个角落。
  说穿了,就是阿富汗的大小军阀种毒、制毒,驻阿美军与之勾结,
  CIA就是最大的毒贩子。
  在老夫看来,美军为什么不能摆平阿富汗,并不是阿富汗的抵抗有多么顽强,而是那里是腐败集团的利益所在。
  阿富汗有战乱,美国的军火商就有生意,驻阿美军就有巨额军费,毒品业就有利润,参与制毒贩毒的驻阿美军就有分红……
  这就是腐败的最高形态——蛀虫战争。
  (关于阿富汗的说法内容纯属猜测,老夫没证据,但老夫坚持自己的猜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1550—1630)是明末重要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于辽东地区,与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努尔哈赤多次交锋。他在辽东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对明末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被处死,成为明末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以下是他主要事迹的详细梳理: 一、辽东军事行动1. 宁远之战(1626年) .............
  • 回答
    看到你因为袁崇焕的事情跟人争论,心里感到不平,这我完全理解。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像袁崇焕这样牵涉到家国命运的大臣,总会引起很多讨论,而“黑粉”的存在更是常事。我们不妨抛开情绪,冷静地来看看袁崇焕。说他“功大于过”,并且“辽东策略是对的”,这其实是很多持肯定态度的历史学者的主流观点,也有其相当扎实的.............
  • 回答
    岳飞穿越到初到辽东的袁崇焕,能否基本平辽?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遐想的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人各自的军事才能、战略思想,以及当时辽东面临的复杂局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岳飞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军事天才。他的军事生涯以摧枯拉朽般的效率著称,尤其擅长野战和阵法,对骑兵的运用更是登峰造极。.............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明末历史上的一个“如果”,一个牵动无数人神经的未竟之业。袁崇焕不死,辽东能否平定?这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里头牵扯着军事、政治、经济,乃至人心向背的复杂博弈。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袁崇焕是个什么人?他当时在干什么?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时.............
  • 回答
    袁崇焕若在皇太极围攻北京之际,效仿“围魏救赵”之策,出兵直捣沈阳,此举能否奏效,化解北京之围并最终实现复辽大业,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剖析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以及战略态势,并将其置于袁崇焕个人的能力和局限之中。一、 围魏救赵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挑战“围魏.............
  • 回答
    宁远卫城:孙袁时代辽东战略棋盘上的重镇宁远卫城,坐落于辽东半岛的西端,面对渤海,扼守着辽东与中原的咽喉。在孙承宗与袁崇焕主政辽东的动荡时期,这座卫城不仅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一颗镶嵌在辽东战略棋盘上的关键棋子,其战略价值在不同阶段、不同主政者手中,展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深远影响。 孙承宗治下:稳固防线.............
  • 回答
    “袁崇焕五年平辽一年平到北京”这句话,在我看来,是一种高度概括、带有强烈褒扬色彩的评价,但要细究其背后,却也包含着一些历史的复杂性和争议。它既是对袁崇焕在军事才能上的一种肯定,也可能暗含着后人对其战略决策的某种解读,甚至不乏一种理想化的愿景。我们不妨先拆解这句话:“五年平辽”:这指的是袁崇焕被任命为.............
  • 回答
    毛文龙和袁崇焕都是明末辽东战役中的重要将领,他们的功过和策略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关于“毛文龙两年平辽比袁崇焕吹牛逼真实,为什么不用?”这个问题,确实涉及到对这两位人物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明朝末年政治军事环境的诸多因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毛文龙的“两年平辽”与袁.............
  • 回答
    我,袁崇焕,此刻正站在紫禁城的金銮殿上,头顶着耀眼的龙鳞宝甲,身后是万众瞩目的文武百官。刚才,我刚刚以一种近乎狂妄的自信,向崇祯皇帝许下了“五年平辽”的诺言。五年!多么沉甸甸的承诺,多么灼人的热血,此刻在我胸腔里奔腾,也伴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寒意。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对皇帝的承诺,更是对大明,对辽东百万.............
  • 回答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和毛文龙的两年平辽,之所以被后世认为“不靠谱”,并非全盘否定他们的策略和努力,而是因为历史的复杂性、双方实力的对比以及最终的结局,使得这些宏伟蓝图未能完全实现。那么,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更有希望“平辽”呢?这需要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战略考量,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数字游戏。要谈“靠谱”的平.............
  • 回答
    吾志在五年,复辽河之土!若吾乃崇焕,身负平辽重任,五年之内,定当扫尽胡虏,还我大明河山。此非狂言,乃吾深思熟虑,将行之策也。第一年:整肃军纪,夯实根基彼时辽东,军心浮动,士卒多有懈怠。吾首要之事,便是严明军纪,整顿士气。 严惩贪腐,赏罚分明: 严查军中贪污腐败,对于克扣粮饷、中饱私囊者,必严惩不.............
  • 回答
    袁崇焕在宁锦之战后被罢职,这桩历史公案,着实是扑朔迷离,牵扯到明朝末年朝廷内部的复杂斗争,以及对军事指挥权的不同理解。要详述其因,得把时间线往前推一推,看看当时的大背景。首先,得明确宁锦之战是怎么回事。那是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在辽东战场上取得了一场重要的胜利,成功解了锦州之围,并且重创了后.............
  • 回答
    关于袁崇焕在蓟州“牛酒相慰劳后金”的说法,以及这是否构成勾结后金的指控,我们需要从史料记载、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以及袁崇焕的整体战略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澄清这个“牛酒相慰劳后金”的说法本身是否存在误读或者被片面解读的可能性。在明朝末年,与后金(后来的清朝)进行接触和谈判是常态,这并不等同于勾结.............
  • 回答
    满桂和袁崇焕在北京保卫战之前的关系,可以这样说,他们并非那种亲密无间的“哥们”,但绝对是公事上的重要合作者,而且在很多方面,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欣赏的基础。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他们共事北京的那个时期。首先,得明确一点,满桂这个人,在努尔哈赤崛起、后金日益强大的年代,就已经在北京军务.............
  • 回答
    “己巳之变”中的袁崇焕遣散援军,这桩历史公案,至今仍牵动人心,也引来无数争议。要评判袁崇焕此举是否“罪不可恕”,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当时的背景、袁崇焕的考量、以及最终的结果来看。背景:风雨飘摇,孤城何以支撑?崇祯元年(1628年),已经是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北方边患日益严峻,后金(即后来的清朝)的铁骑如.............
  • 回答
    袁崇焕在明末的局势中,其作用堪称复杂而深刻,既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壮举,也有招致灭顶之灾的争议。要评价他,绝不能简单地非黑即白,而需要深入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战略决策以及他最终的结局。一、 镇守辽东:一线生机与血肉长城明末辽东,早已是内忧外患的焦土。内部政治腐败,军队士气低落,财政枯竭,导致辽东防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明朝末年辽东战局的一个关键节点,也是许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觉得,既然毛文龙的皮岛水师声势不小,还能对后金(清)造成一定的牵制,为什么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两位雄才大略的后金君主,就没有抓住机会彻底消灭这个明朝在海上最后的据点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军事实力.............
  • 回答
    关于东莞袁崇焕纪念园是否“给吹袁崇焕的发钱”,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读。要详细地分析它,我们需要深入到纪念园的设立宗旨、运作模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中去。首先,我们得明白,设立纪念园本身就带有纪念和宣传的性质。一个纪念园的建立,尤其是一个历史人物的纪念园,它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铭记这位人物.............
  • 回答
    明清战争期间,八旗铁骑横扫明朝北方,所向披靡,的确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噩梦。然而,要说袁崇焕是唯一击败过八旗主力的明朝将领,这恐怕有些偏颇。卢象升、满桂、洪承畴等名将,在各自的战场上也并非全无建树,只不过他们面对的局面更为复杂,胜利的代价也更加惨重,甚至最终走向了悲剧。那么,为什么袁崇焕在关键时刻能够.............
  • 回答
    大凌河之战的如果:袁崇焕不死,孙承宗尚存崇祯四年(1631年),一场决定明朝北方边防命运的关键战役——大凌河之战,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遗憾。如果历史的车轮能够稍作转动,让民族英雄袁崇焕得以善终,更有辅佐之才孙承宗继续在朝为官,那么这场注定艰难的战役,明军是否还有化解危机的可能?这是一个引人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