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宁远卫城在孙承宗和袁崇焕主辽期间分别有怎样的战略价值?

回答
宁远卫城:孙袁时代辽东战略棋盘上的重镇

宁远卫城,坐落于辽东半岛的西端,面对渤海,扼守着辽东与中原的咽喉。在孙承宗与袁崇焕主政辽东的动荡时期,这座卫城不仅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一颗镶嵌在辽东战略棋盘上的关键棋子,其战略价值在不同阶段、不同主政者手中,展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深远影响。

孙承宗治下:稳固防线、经营后方的基石

孙承宗督师辽东期间,正值后金(清)崛起的初期,皇太极挥师南下,意图吞并辽东,明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孙承宗以其深远的战略眼光和“经略塞外”的雄心,对宁远卫城寄予了厚望,将其视为构建稳固防线、经营后方的核心据点。

战略缓冲与前哨侦察: 当时明军主力撤退至山海关以内,后金骑兵的袭扰成为常态。宁远卫城地处山海关之外,距离辽东腹地有一段距离,它承担了重要的战略缓冲作用。守住宁远,就意味着将战场主动权向外推移了一段距离,为山海关内的明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来集结兵力、进行防御部署。同时,宁远地势开阔,便于设置观察哨和侦察部队,能够提前预警后金的动向,为明军争取应对时间,避免措手不及。

连接后方与稳定补给: 宁远卫城紧邻渤海,拥有一定的港口条件,这使得它成为连接辽东前线与山东、直隶等后方地区的关键节点。孙承宗深知后勤补给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他积极利用宁远的地理优势,发展海运,确保军需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在陆路交通不畅、后金控制区域纵横的情况下,海运成为稳定兵力、维持作战能力的关键。孙承宗时期大力修筑和加固宁远城墙,就是为了使其成为一个安全可靠的物资集散地和中转站。

心理屏障与战略威慑: 孙承宗的战略目标并非仅仅是防御,更是希望能够“收复失地”,甚至“经略塞外”。宁远卫城的稳固,就如同在后金的攻势面前竖起了一道坚实的心理屏障。它向后金证明了明朝并非不堪一击,依旧有力量在外围进行抵抗和经营。这对于瓦解后金的气焰,稳定辽东士气,起到了一定的心理威慑作用。孙承宗在此基础上,还试图以宁远为基地,发展海上力量,伺机对辽东沿海地区进行反击,展现了其积极进取的战略意图。

军事集结与兵力部署的平台: 孙承宗深谙“以战养战”的策略,他希望在辽东建立稳固的据点,在此基础上逐步训练和集结明军,恢复战斗力。宁远卫城作为一个相对稳固的城池,可以作为明军在辽东的集结点,便于部队的调动、训练和整编。孙承宗在此期间,不仅对宁远城本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还试图在宁远附近构建防御体系,形成相互呼应的军事网络。

袁崇焕治下:战略防御的支点与反攻的跳板

袁崇焕接过孙承宗的重担后,辽东局势更加严峻,后金已经占据了辽西走廊的大部分地区,明朝仅剩山海关及其以西的狭长地带。在此背景下,宁远卫城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成为袁崇焕“坚壁清野”、“以逸待劳”、“收复辽东”战略的核心支点。

防御的钉子与反击的跳板: 袁崇焕最著名的战略就是“宁锦大捷”。这场胜利的发生地正是宁远卫城。宁远在袁崇焕的治下,被定位为辽东防线的关键“钉子”。它以其坚固的城防和精锐的守军,牢牢地钉在后金南下的必经之路上,使得后金无法轻易越过。更为重要的是,宁远不仅仅是防御点,更成为了袁崇焕进行反击的跳板。在宁锦大捷中,袁崇焕利用宁远作为坚固的阵地,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反击,取得辉煌胜利。此后,以宁远为核心,袁崇焕又逐渐向西收缩防御,巩固了锦州、塔山一线,构成了“宁锦防线”,有效遏制了后金的南下势头。

兵力集结与战略纵深的保障: 袁崇焕同样重视宁远的兵力集结作用。他在此基础上,将宁远打造成了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通过不断加强城防,扩充兵员,训练士卒,使得宁远成为一支能够出击和防御的双重力量。这种力量的集结,对于明军在辽东地区保持战略主动性至关重要。即使在后金兵强马壮的情况下,凭借宁远坚固的防御,袁崇焕也能够确保自身兵力的安全,并伺机发动反击,避免全线崩溃。

后方补给与物资储备的关键枢纽: 与孙承宗时期类似,袁崇焕也极度依赖宁远的港口和交通优势来保障后勤。他不仅继续利用海运,还更加注重对宁远及周边地区的经营,试图将其打造为能够自给自足的军事后方。通过对农田的恢复、商贸的鼓励以及对军粮的储备,袁崇焕试图在相对孤立的辽东地区,建立起一个能够支持长期作战的后勤体系。宁远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辽西战线的后勤命脉。

战略威慑力的象征与心理士气的支柱: 宁锦大捷的辉煌胜利,使得宁远卫城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地点,更成为了明朝在辽东反败为胜的象征。它极大地提振了明朝军队和民众的士气,证明了明朝并非无力抵抗,而是拥有能够击败后金的英勇将士和明智的战略。这对于在士气低落的时期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也进一步对后金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威慑。宁远城的坚守,是袁崇焕“以弱胜强”战略的重要体现,更是对后金不可战胜神话的有力回击。

总结:

无论是孙承宗还是袁崇焕,他们都看到了宁远卫城独特的战略价值。孙承宗将其视为稳固辽东前沿、连接后方补给的基石,体现了他稳健而富有远见的经营策略。而袁崇焕则在此基础上,将宁远打造成了辽东防线的核心支点和反攻的跳板,展现了他果敢而富有进攻性的战略风格。

可以说,宁远卫城在他们二人主政期间,共同构筑了明朝在辽东地区最后的战略防线,并一度将后金的锋芒锐减。宁远不仅以其坚固的城墙抵御了无数次冲击,更以其战略地位,维系了明朝在辽东战场上的一线生机,并为最终的反击创造了可能。宁远卫城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也折射了明朝在辽东战略的起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看什么时候。

明朝拥有广宁的时候,宁远只是个宁远卫,与前屯左屯等卫没啥区别,没什么战略价值。从明初到广宁丢失前,宁远卫城只是周围6里八步,高二丈五尺的小城。下辖左右中前后五所,不到二千户。额田区区1020.2顷,可收田赋才17099.3石。

所以这时有什么战略价值吗?没有!不过是辽西一个卫所级别的驻兵节点。


什么时候能谈战略价值?当然是广宁丢失,熊廷弼尽撤关外之后。

“臣意欲会诸臣之议,而以百万之金钱筑八里者,筑宁远之要害,更以守八里之四万,当宁远之冲,与觉华岛相犄角。而寇窥城,则岛上之兵傍出三岔,烧其浮桥,而绕其后,以横击之。即无事,亦且驱西虏于二百里外,以渐远于关城,更以收二百里疆土于宇下。”《孙承宗集》

画重点:更以收二百里疆土于宇下。

这才是宁远的价值,作为复辽土的一个前进基地。

对山海关防御而言,多一个能与觉华岛犄角相依的前沿阵地也是多一重保障,但也就这点用处了。所以宁远的重点还是复辽土,

这样问题又兜回来了,以明朝末年的景象要不要能不能复辽呢?

我写过很多了,不重复。指望明末天启崇祯这2任朝廷,呵呵哒吧,越积极复辽越死的快,这正是因为积极复辽,将全国资源投入辽东,才导致陕西延绥等镇的民变和起义,最终玩完。


陕西民变相关推荐这篇文章。

另外提醒一条,我注意到有答主认为撤关内后辽民无法安置。

嗯~

事实上已经撤关内一次了,辽民被安置到从山东河南到京畿的广大地区,虽有矛盾,但还可控制,毕竟北方明朝人口密度还是比较低的。

再补充一下所谓绕道入关夹击山海关,大约知乎er都自认比皇太极聪明,皇太极居然想不到,绕了那么多次就没想过夹击山海关?

非不想实不能也!

己巳之变皇太极从北京撤军回家前就这么干过,没成功失败了而已,打到昌黎吃了亏就走了。你们以为山海关以南一马平川毫无防御吗?这么low的水平我都懒得解释了,还真以为长城就是一道墙啊!

user avatar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吕氏春秋·不苟论·贵当》

一、从几个实际观点开始谈起

再没有比实际例子更加实在了。

批事不批人,就不点名了,举几个网友的观点,批判一下。

先说个短点的,算是开胃菜。

连被键盘军事家各种鄙视的常凯申都清楚,只要锦州和锦州后面的辽西走廊在自己手里,三虎哥再能打他也伸不开手脚,这也是为啥发现三虎打锦州的时候,常凯申要飞去沈阳亲自手操东北剿总,还要去北平让傅作义支援
锦州南边就是宁远了

这位大概对对关门打狗存在什么误解。明朝修宁远的时候,在东北已经没有几十万明军需要拯救了。所以,实际情况就是:

就连被键盘军事家各种鄙视的常凯申都清楚,既然东北国军已经被歼灭了,就没有必要扩建宁远了,因为甚至连平津都可以放弃了。

你看,同样的材料,怎么不同的人用起来就是不一样呢?

拳击运动员出击的时候要收拳,没有人说收拳是放弃比赛。

冷兵器时代冲锋的时候要缓步冲锋,不能全速奔跑,因为全速跑会导致接敌的时候赶上“平台期”变成送人头。

李卫公讲队列变换,关键就是讲如何将军队从前线撤下来,撤多少步。但是谁都知道他打起敌人来如风卷残云。

只有完全不懂军事对抗的人,才会从在每一个战术问题上都盲目鼓吹进攻。

真正的军事家从来讲的都是“主动”。他们完全不在意胜利是通过进攻还是通过防守获得的。如果防守可以获胜,他们根本不需要进攻。

为此,我甚至专门谈过长城问题。很多人出于各种目的、以及各种无知,抨击中国古代长城是“保守”、“封闭”的象征。这其中有一部分人,是被人误导,有一部分人,是出于督促中国尽快跟上世界脚步的目的,这些人,有一些人的精神值得赞扬,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认识不到长城的军事意义。在军事上,从汉代起,以障塞结合的长城体系,就是通过建立绵长的防御体系,实现遮蔽战场、掩护军事集结、保障后勤、压迫敌军活动空间的目的。长城每向前推进一个节点,就可以使汉军的攻击距离推进一个层次。单独就战术意义而言,长城是个防御设施。但是从战略上来说,长城是个进攻设施。

对于盲目崇尚进攻的人来说,他们对进攻的愚蠢推崇会导致他们摧毁真正具有进攻意义的防御行为。

还有一些言论谈到为了换取时间需要大纵深防御。这种滑稽的言论乍看上去是有道理的。因为大纵深防御确实是有效防御手段。但是为什么只是看上去有道理呢?因为这种言论所谈到的所谓“大纵深”竟然是在绵长防线的一个点上做一个伸展出去的突出部。于是他们理论上的“大”纵深就变成了实际上的“窄”纵深。一个人买了一件衣服,厚度达到十厘米,号称可以抵挡一切寒流。唯一的问题是,这件衣服只是一个口罩。所以最后他还是被冻死了。十厘米厚的衣服不能说不是“大纵深”,但是只有一个口罩那么大,除了把自己憋死还有别的用处吗?屁股还光着呢!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证明了他们缺乏基本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操作能力。

还有一种观点,提到了很多难处。难处一定是有的。那怎么办呢?在辽军不能守辽人的情况下,让辽人留辽土,那就不是让辽人守辽土,而是送辽人入虎口。

这个观点很有代表性。我一直以为持有这样观点的人都很蠢,现在我才知道,聪明人也一样会犯这样的错误。

第一,如果山海关以外全部放弃,大明打算用什么来养活撤进关内的辽兵和难民?学大清给他们圈地吗?要是不敢的话,那就只能花更多的钱。第二,关宁军在辽西桑梓之地,也就是能打好守城战而已,跑到他乡当客军,大明朝廷能保证他们卖命吗?能保证不发生和吴桥兵变一样的事吗?显然不能,这样的事不仅会发生,而且会比吴桥兵变更加猛烈。第三,有宁远和锦州存在,至少逼得清军只有大费周章、绕道蒙古才能进关劫掠,没有宁锦,那就方便多了,人家第一次进关就直接内外夹击打开山海关,把城墙一拆,然后年年从辽西走廊来,拿抢劫当上班。第四,想阻止清军绕路迂回,就必须笼络蒙古,那你连辽西这个和蒙古人来往的前哨阵地都丢掉了,躲在长城里面当缩头乌龟,成天被清军打得跟孙子似的,蒙古人凭啥受你的拉拢啊。第五,古往今来,有哪个政权是靠当缩头乌龟赢得胜利的?待天雷击杀皇太极吗?万里长城千疮百孔,只防御不进攻,要每一处都能扛住清军主力的攻击,那又该驻扎多少军队?花多少钱?不管明军怎么投入巨资,怎么设防,想万无一失地把清军挡在长城外都是白日做梦,清军进关劫掠是早晚的事。想赢得胜利,就只有进攻,不把清军主力彻底打败,明朝的就绝无太平之日。孙承宗和袁崇焕从来都不是单纯地修堡垒而已,他们一直在购买马匹、整编军队、联络蒙古,辽西走廊诸城的修建从来都不是为了当缩头乌龟,而是为了反攻,为了收复失地。宁远、锦州既拱卫山海关,又是向辽东反击的前出基地,当然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不过说他们傻也对,他们傻就傻在错以为大明还有希望,然而大明的现实就是越努力死得越快。

这个观点的所有说法,从逻辑上来说可以概括为“我反对的措施在实践中都有困难,所以不能干;我赞成的措施没有什么用,但是都得干”。

基本完美综合了“因噎废食”和“刚愎自用”两个基本因素。

为什么呢?

他的第一条,概括起来就是“难民需要照顾是个大麻烦,不要”。这是因噎废食不说,还有抛弃辽民的嫌疑。

第二条,概括起来就是“关宁军在辽西是废物进了关就是大麻烦,不要”。这是因噎废食,而且还有个畏难情绪。

第三条,他知道辽西没什么用,但是他觉得别的办法也和辽西一样没什么用。“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第四条,他觉得蒙古和他一样蠢,而且他觉得被人揍得跟三孙子似的就不会影响蒙古的看法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第五条,他觉得打仗就要莽出去,他觉得古往今来都是这样打的。他才不管历史上到底是不是这样打的。他只管他觉得。“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因噎废食,刚愎自用,完美结合在一起。

对了,考虑到他将辽民抛弃在关外遭受掳掠,还得加个残民以逞。

还有,考虑到他对敌人实力极度夸大,还得加个畏敌如虎。

因噎废食,刚愎自用,残民以逞,畏敌如虎,这不就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吗?

持有这个观点的人本身未必是这样的人,但是在错误的思想指导下,他的所思所想,却呈现出了这样的问题、走上了这样错误的道路。

二、正确的思路应该从哪里开始

从战争角度说,对于预定战场要有估计、有分析。预定战场要分析自己的作战能力、后勤能力、财政能力。也要分析对方这三方面的能力。

以明末的情形而言,既然讲到辽西、宁远,那一般就是在辽局糜烂之后了。此时,一直到皇太极之前,后金基本形成了接近西夏的状态:

进一步掳掠则无法突破幽蓟/关中防御,后退自守则无法获得财富人口。

不上不下,可谓“铁锁横江”。

经济上,对于后金来说,他们附近都抢得差不多了,最近的可以掠夺的富庶地区远在燕京,不但距离遥远(地理上,从北京到沈阳的距离相当于北京到郑州的距离),而且有山岭阻隔。经济上陷入了无法继续发展持续的危机。

从军事上来说,京沈之间的通道不但沿途十分贫瘠,难以提供充分的军事后勤(无论是掳掠还是征发),而且地形极度狭长,是个狭窄的甬道,极易遭到袭扰、并被切断后路。

在这种情况下,后金自己做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后金在经济上要存续下去,唯一的生机就是获得财富;后金在军事上无法突破幽蓟防线,无法获得财富。

这是一个死局。

这个死局后来做活了。

不是后金做活了,是明朝给后金做活了。

从人力资源方面讲,明朝一方面不肯将辽民撤入关内,一方面在军事上无法保护辽民。这就客观上形成了明朝将辽民丢弃在辽西、任由后金掠夺的局面,从而为后金提供了大批人力,为后金的经济存续以及军事存在提供了大量的后备军。

从经济资源方面讲,明朝源源不断地将内地粮饷运往辽西,同时又无法在军事上提供保护。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明朝以关内供养后金的局面。辽西地区因为处于战争区域,各类账目混乱不清,经常在后金的某次进犯中将粮草物资焚烧一空,从而为套取白银提供了极大便利。辽西地区因为处于战争区域,又形成了高昂的物价,进一步加强了白银流入的动力。

这样,客观上,明朝就在辽西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伤口,就像活熊取胆一样,直接往黑熊的胆囊里插了一个管子取胆汁。而且,和很多商家宣传的无管无痛引流技术不同,辽西这个管子是极其痛苦的。

后金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变成了清朝。

三、外因牵动了内因的变化

科学家说,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军事家说,国防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明朝的辽西战略之所以变成活熊取胆,主因就是明军没有战斗力、不能承担国防任务。这个明军,重点就是指的关宁军。

有人会说关宁军在一些战场上仍旧有上佳发挥。这个说法固然没错,却没有意义。

对于黑熊来说,他的大部分皮肤都没有问题,只有取胆汁的那块皮肤有个小口子。然后这头熊就变得很惨。难道他的皮肤在别的地方没有发挥保护作用吗?发挥了。但是强调这样的成绩有意义吗?没有意义的。关宁军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御辽西,但是他们没有起到这个作用,那么他们无论在别的方向上有什么成绩都是没有意义的。

有人会说,熊不是故意在胆囊附近开口子的。我也没说关宁军就是汉奸、故意放后金掳掠,对吧?

这样总的结论就是,明军,特别是关宁军,无法承担保护辽西的国防任务。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关宁军保护不了辽西,为什么还要往辽西投人投钱?为什么不将辽民撤回?为什么不将物资后撤?

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有个猎人进山猎熊,但是总是打不过黑熊,每次都惨遭蹂躏。后来去得多了,黑熊就问他,你是不是来打猎的?

那么问题同样来到了孙承宗、袁崇焕的面前:

你们是不是来保卫辽西的?

总有人说辽西要保护,那么我们要保护辽西的什么?是辽西的地,还是辽西的人,还是辽西的钱?一样也没保住啊!

有人面对这样的问题,无法回答。于是就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转而提出了新的观念,就是明朝的局势已经彻底绝望了。

我就想知道,西夏时期,素无能战之名的宋朝,怎么就没有绝望呢?因为西夏没有能力攻破关中防线。那么后金同样没有能力攻破幽蓟防线,为什么明朝就绝望了呢?

有人指出,是明朝内忧外患总爆发。

那么明朝内忧外患是怎么总爆发的呢?

他们就绝口不言了。

因为他们很清楚,再回答下去,他们就要讲,是因为明朝以倾国之力供应辽西,才导致内忧外患总爆发的。

黑熊身体瘦弱了下去,乃至病死,原因是内忧外患总爆发,是因为他本身有这样那样的疾病。但是,内忧外患总爆发的最关键原因,还是活熊取胆。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王朝,他们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没有控制辽东的。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因此灭亡。甚至在辽东地区崛起了强国以后,他们也没有灭亡。但是的确有王朝因为辽东灭亡了。比如说隋朝,因为进攻辽东灭亡了。

辽东不是不可以进攻,唐朝就吃掉了辽东。但是为什么隋朝就把自己吃死了呢?因为他们把本钱都投进去赔光了。

明朝也是同样的情况。他们就是把本钱投入到了辽西,然后赔光了,最后破产。

明朝的内忧外患一直有很多,但是这些内忧外患之所以总爆发,就是因为辽西这个管子拼命取他的胆汁。

所以明朝身体日渐虚弱,最后病死了。

明朝死在了别的疾病上,但是出现疾病的原因是辽西战略。

四、辽西前进战略不合时宜的直接原因

我国的医生们很少会遇到一种情况,减肥减疯的人偶尔会遇到一种情况,那就是四肢无力。四肢无力是因为饿得太久了。

明朝也出现了四肢无力。他们的军队没有充足的粮饷,吃不上饱饭,得不到衣甲,甚至拿不到武器。人人都知道,明朝出现了财政危机。

那么财政危机怎么来的?

有人说,是明神宗不肯花内帑;有人说,是明朝财政制度有缺陷;有人说,是明信王崇祯皇帝不肯花钱;有人说,是明朝官绅不肯捐款。所有的说法,都不肯直面一个基本的问题:

谁在花钱?

怎么花的?

当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孙承宗袁崇焕辽西战略的时候,当所有的疙瘩都集中在孙承宗袁崇焕辽西战略的时候,孙承宗袁崇焕辽西战略就无可避免地成为整个问题的核心焦点。

你可以解释一个问题有别的原因,可以解释两个问题不能归罪于你,但是当所有的问题都在你身上的时候,你就是问题本身。

在这样的情况下,辽西战略整个就是错误的。

这个战略的本质就是抽空明朝的资金、粮食、人力葬送给后金、从而让后金完成从西夏到清朝的转变。

因为这些利益都是是葬送过去的,清朝只会感到自己的强大和明朝的无能,越发地鄙视明朝。这也直接造成了后来剃发易服的惨剧——因为在这种屈辱至极的利益输送过程中,明朝毫无尊严,清朝也早就习惯了侮辱和蹂躏明朝。

历史上,高句丽之所以能够对中原政权产生强烈的独立情绪和抵抗决心,原因之一就是当初他们的崛起就是吞并了一个流亡于东北的内地割据政权。抢劫你的金银,抢劫你的粮草,抢劫你的男人和女人,他们在心理上早就形成了对你的绝对优势。

指望卖国求荣来换取尊严,那是绝对换取不到一丝一毫的尊严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谈论宁远的战略价值是十分荒谬的。因为他本身就服务于一个错误的战略。

当战略本身就不可取的时候,没有必要再去考虑他的细节有多大价值。

我们没有必要考虑活熊取胆的管子体现了多么高超的制造技术、引进了欧美德日哪个国家的先进技术,我们只要知道这样取法肯定会把熊搞死就行了。

你打不过人家,还非要去,你到底是不是去猎熊的?

五、纠正辽西错误的可行办法

我已经说得很清楚,具体到辽西战略上,关宁军野战无能是无法执行前出辽西战略的直接因素。

正因为野战无能,所以明朝在辽西投入的人、财、物都变成了资敌。

那么解决方法,不就是建立一支能够战胜敌人的野战军吗?

为了建设这支野战军,一切妨碍这一主要工作的次要工作都必须让路。

那么妨碍这项工作的次要工作都有哪些呢?

我们看看这项工作需要什么就行了:

需要人,需要钱,需要物,需要时间。

什么工作在和这一当时主要任务抢人、财、物乃至时间?

孙承宗袁崇焕辽西前进战略的辽西筑垒工作。

所以事情是非常清楚的:

真心想要保卫辽西,那就要先放弃辽西,然后才能夺回来;

真心不想要辽西,就不放弃辽西,然后大家一起死。

中人之智就能理解这样的道理。

附论:

事情本来早已说清楚了,但是我没想到竟然还有人看不明白。甚至产生了奇妙的理解。所以我再多说一点。

在明末这种情况下,正常的做法古已有之。

孔子所谓“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又所谓“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吴起所谓“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伍子胥所谓“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老子所谓“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

直截了当地说就是:

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我看有的网友说,这是九一八放弃关外的论调。这个角度让我理解了苏区中央局为什么会坚决反对第二次反“围剿”的正确战略战术、乃至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问题。因为第二次反“围剿”中,毛泽东指挥红军主力,“为待机歼敌、迫敌而在东固地区待命达25天”。1931年初,刚刚出任苏区中央局书记和军委主席的项英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开始影响具体战术,在中央苏区领导层产生了分歧,使第一次反“围剿”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受到干扰。但是毛泽东顶住干扰做出了正确选择。这导致他在此后的工作中不断遭到排挤,最终被解除了军事指挥权。

这种打不过还要去送的打法,我在前文已经多次嘲讽,没想到还有人顶着嘲讽往上冲。

这么多古人不知道能不能让他们清醒一点。

顺带说一句,评论区的哥们不用@了。我之所以将一个不相关的评论发到这个回答下面的评论区,就是因为在他的评论区已经不能发评论了。我估计可能是已经被拉黑了。当然,也许只是网络问题,这也说不准。我以前说,我不太喜欢讲道理,因为不是把人说哭了,就是把人说恼了,这就是个把人说恼了的例子。

恼了也正常,别人这样说我我也恼。这没什么。

所以我还是多讲讲故事吧。

话说从前有个猎人,喜欢去打猎,但是收获不大。他想了想,主要原因是自己带的狗不行。于是他就打算买条好狗。但是狗贵,他缺钱。于是就回家去拼命种地。结果庄稼种得好,卖了好价钱,就买了好狗。然后再去打猎,收获就很不错。

话说从前还有个猎人,喜欢去打猎,但是收获不大。他想了想,主要原因是自己带的狗不行。但是狗贵,他缺钱。于是他就放弃了这个想法。而是找了棵大树蹲上去,等着让猎物自己撞上去。结果家里的童子来给他送饭,童子和饭都被猎物吃掉了。后来家里的农田都荒废了,再也没人来送饭了,他饿得受不了,从树上掉下来,被猎物吃掉了。

后来有一个人,看到了这两个猎人的遭遇,他对朋友说,第一个猎人居然会回去种地,这显然是放弃了打猎。

呜呼!

算了不呜呼了,我还是不要发议论了,就讲个故事也挺好。

user avatar

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宁远在明朝辽东镇的五路当中,是西路防区到南路防区之间的重要节点,还是辽西走廊的指挥中枢。

永乐年间,辽东镇分东西南北中五路,北方边疆都司施行总兵镇戍+营兵制度后,辽西走廊大部分属于南路。宁远即是南路防区内首屈一指的卫城,又起到和西路衔接的作用。

向西,他控辖小团山、兴水、长岭、白塔峪、沙河五各沿山堡城;向东,控辖寨儿山一个沿海堡城。其防区占据了辽西走廊长度的一半。


宁远卫是在明宣宗宣德五年(另一说宣德三年)设立的,是辽东25卫当中,设置时间最晚的卫。

主要原因是辽西走廊是辽东地区一个重要的军屯农垦区。

辽东25卫当中,有五个屯卫,分别为广宁中、前、后、左、右屯卫,迤逦分布在南起绥中、北到广宁的辽西走廊内。

这五个屯卫,是在朱元璋洪武24~26年集中设立的。他们的出现时间和设置地点,和辽、宁二王就藩的时间和地点,形成高度匹配的对应关系,是明朝向大宁都司和辽西地区组织官方强制移民,实现填实人口的配套项目:藩王都有自己的护卫,随着两位藩王的到来,还有大批扈从军人、军户和戍边罪犯,这些人都要吃饭,所以要在气候条件和关内较为相似的辽西走廊组织屯田。有大宁都司在西北面挡住蒙古,辽西走廊还是相对安全的腹内地带。

但是在靖难爆发时,大宁都司被裁扯,辽西走廊失去屏护,直接暴露在蒙古骑兵面前,兀良哈三卫又在宣德年间南下,侵扰活动更为频繁。

明朝在宣德三/五年设宁远卫、建宁远城,目的是强化辽西走廊中端的防御兵力,保护这个连接关内外的交通线和当地的农垦生产,应对兀良哈三卫对辽西走廊的频繁侵扰。

地属大宁路,明初广宁前屯、中屯二卫地。宣德三年,分两卫地,置宁远卫——宁远州志

晚明明清战争对抗时期,提出“辽人守辽土”,就是考虑到辽西走廊不仅是交通线,还是开发了200多年的成熟农业区。宁远城以北虽然是双方对峙地区,但是从山海关到宁远城的辽西走廊南端还在明朝的控制中,即能种地也能屯兵。


明代的边镇不设府州县,采取卫所堡行政区划体系(实土卫所)。宁远城是卫城,城市建筑规模次于广宁、辽阳两座镇城,城内面积较大,功能建设设置相对齐全,可以安置总督、巡抚、总兵这一级地方军政大员的公署行辕。在1622年广宁失陷后,宁远城就是明朝辽东控制的最大的城市。

user avatar

宁远本身没有任何战略价值,有战略价值的是锦州和山海关,宁远的价值不过是作为从山海关前往锦州的跳板。

山海关的价值我就不在赘述了,我来重点说一下锦州,从上面那张地形图我们不难发现,锦州就是辽东的山海关。控制住锦州,就等于控制驻了明军/清军由辽西走廊进出辽东的通道。

整个辽西走廊,真正有价值的点只有锦州和山海关,其他的无非就是两者之间进行沟通的通道,宁远卫也不例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宁远卫城:孙袁时代辽东战略棋盘上的重镇宁远卫城,坐落于辽东半岛的西端,面对渤海,扼守着辽东与中原的咽喉。在孙承宗与袁崇焕主政辽东的动荡时期,这座卫城不仅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一颗镶嵌在辽东战略棋盘上的关键棋子,其战略价值在不同阶段、不同主政者手中,展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深远影响。 孙承宗治下:稳固防线.............
  • 回答
    武松在孟州牢城不给钱而宁愿挨打,这背后有着深刻的人物性格、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故事发展的多重原因。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一、 武松的性格特征: 光明磊落,不受欺辱: 武松自小便饱读诗书(虽然书中未明写,但其言行举止处处显露不凡气度),为人正直,有恩必报,有仇必报。他身上有着强.............
  • 回答
    在明末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明王朝的金字招牌摇摇欲坠,而矗立在辽东前线的宁远城,更是成为了满洲铁骑南侵的眼中钉。守卫这座坚城的最为倚重的利器之一,便是那威震八方的“红衣大炮”。然而,即便这曾经的战争之神,在面对宁远城高达8.8米的城墙时,也并非无懈可击,同样存在着令人头疼的“射击死角”。要理解这个问.............
  • 回答
    这事儿,你说蹊跷不蹊跷?一个普普通通的宁夏司机,愣是成了“拯救一座城”的大英雄。听起来像不像电视剧的剧情?事情大概是这样的:一支旅行团到了宁夏,按理说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才是正经事。可这位司机,却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别人可能想着赶紧让大家填饱肚子,他偏偏坚持,得先去做核酸检测,然后再吃饭。你说这得.............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历史的车轮倒回去,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明末清初。说起努尔哈赤,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创立了后金,奠定了大清的基业。而乌尔班大炮,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早期近代武器的杰出代表,威力巨大。那么,如果努尔哈赤手里有这等利器,能不能轰开山海关和宁远城?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
  • 回答
    这套说法,恕我直言,跟史实有些出入,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了。说努尔哈赤放着明朝高官不做,反而“自不量力”起兵反明,最后“以卵击石屡战屡败,惨死宁远城下”——这恐怕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也太低估了这位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从头说起。首先,努尔哈赤并非一开始就是个“反明”的人。 他出身在.............
  • 回答
    宁远大捷,在中国军事史,特别是明末清初的历史画卷中,无疑是一抹极为浓重且意义非凡的色彩。要评价这场战役,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打了胜仗”这个简单层面,而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过程、战术运用、以及对明朝和后金(清)双方的深远影响。一、 战役背景:风雨飘摇中的绝地反击宁远大捷发生在明朝末年,此时的明朝正处于.............
  • 回答
    明末在宁远、锦州筑城,在军事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明朝晚期抵御后金(后来的清朝)侵略的关键性举措。这两座城池构成了辽东防线的核心,其军事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屏障与缓冲:阻挡后金南下的战略屏障 地理位置的优势: 宁远(今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和锦州(今辽宁省锦州市)地处辽东.............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第二集中,“踏苗”行动的调令,虽然直接发出的是严嵩的亲信马宁远,但背后真正的批示者,是内阁首辅严嵩。这里头可不是一层简单的命令传达,而是牵扯到朝廷上下权力博弈的一环,非常值得说道说道。话说,倭寇之乱愈演愈烈,沿海的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上下都盯着这事儿。徐阶和高拱他们呢,抓住这个机.............
  • 回答
    “辱华”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情绪和指控,而“兴趣”则显得轻描淡写,将严肃的民族情感和政治立场简化为一种个人爱好,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切入点。将李宁远先生的行为描述为“将辱华当作兴趣”,这其中蕴含着一种“动机揣测”的意味,试图去解读其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如.............
  • 回答
    近来,关于明末辽东战局的讨论中,高第“归德宁远”方案和袁崇焕“坚守右屯”方案的评价确实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前者声望日隆,后者则遭受不少质疑。这种变化背后,是历史研究视角的深化、新史料的挖掘,以及对当时复杂局势更全面的理解。高第“归德宁远”方案评价走高: “主动收缩”的战略智慧的再发现: 过去,将高.............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马宁远作为严党骨干,在关键时刻没有反咬郑泌昌、何茂才,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考量,绝非简单的背叛或怯懦所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马宁远这个人物的性格、他与严嵩、郑泌昌、何茂才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得看马宁远他这个人是什么样的货色。马.............
  • 回答
    己巳之变,对于明朝而言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但对于袁崇焕来说,却是一次近乎丧命的劫难。这场变故并非明军主动挑战后金,而是明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与昏聩政治的牺牲品。而后金之所以没有趁此机会一举将袁崇焕彻底消灭,甚至顺势报宁远、宁锦之仇,这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绝非简单的“兵少”二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宁锦防线的失守是明清战争中的关键节点,其影响深远,但将其视为“明朝灭亡的坟墓”需要更全面的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资源消耗、战略影响、假设性推演等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宁锦防线的背景与失守1. 战略意义 宁锦防线(宁远、锦州)是明朝在辽东地区的重要防线,由袁崇焕主持修建,旨在阻止清军南下。1.............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宁波中院一审审理被告人沙迪德阿布杜梅亭故意杀人案”,目前公开的官方信息较为有限,但根据中国法律体系和类似案件的处理原则,可以结合法律知识和一般司法程序进行分析。以下为可能的法律框架和责任划分: 一、案件背景与后续情况(基于公开信息)1. 案件性质 若该案件涉及故意杀人罪,需满足.............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宁波工程学院黑人外教会被判死刑吗?”这个问题,我无法提供确切的答案,原因如下:1. 我无法获取具体个案信息: 作为一个AI模型,我无法访问实时、具体的法律案件信息,也无法知道您所提及的“宁波工程学院黑人外教”是否真的存在,或者是否涉及任何法律诉讼。公开的法律案件信息通常受到隐私和程序.............
  • 回答
    从法律角度评价宁夏一男子因不满疫情防控发狗狗警察表情包被拘留9日这一处罚结果,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 核心问题:男子行为是否构成违法,以及违法程度如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该男子的行为是否触犯了中国法律,以及具体触犯了哪些法律条文。根据事件描述,核心行为是“不满疫情防控发狗狗警察表情包”。这其.............
  • 回答
    “宁愿花 11K 重新招人,也不愿意花 9K 留住老员工”这种现象是存在的,而且在很多企业中都普遍存在。这听起来有些反常,但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企业运营逻辑、人力资源管理思维以及一些人性的考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种现象是否属实以及出现的原因:一、 现象的真实性:为何会发生“宁愿花高价招新人,也不愿花低.............
  • 回答
    宁夏 300 余名考生因未及时进行核酸检测而错过考研的事件,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群体性事件。考试院声称已通过多种方式告知,但考生的实际情况表明,信息传达可能存在严重的断层和误解。接下来,解决此事需要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性方案,既要追究责任、解决眼前的困境,更要反思并改进未来的信息发布和考务管理机.............
  • 回答
    宁中则自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核心和直接的原因是对丈夫岳不群的彻底绝望,以及这种绝望引发的对武功的质疑和对令狐冲命运的担忧。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1. 丈夫岳不群的伪君子面目彻底暴露,爱与信任的崩塌: 背叛与欺骗的证据: 宁中则在华山思过崖长期与岳不群一同生活,亲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