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列宁格勒大捷!
这个如何那要看是否公正评价,
按照明粉的评价那就是尬吹。
1、宁远之战根本算不上胜利,更别说大捷了
就别宁远大捷了(哪来的所谓大捷?),
还是叫宁远之战更适合。
宁远之战明军保住了宁远城,
这是一场宁远城防御胜利,
但是仅此而已。
右屯除粮三十万石全部丢失,觉华岛八万二千本焚毁,另有“河东堡、笔架山、龙宫寺、右屯之粮无不焚毁,其失非小。”——《明熹宗实录》卷七十
“大兵将至右屯卫,守城参将周守廉率军民已遁。帝令八官领步兵四万,将海岸粮俱运贮右屯卫。大兵前进,锦州游击萧圣、中军张贤、都司吕忠、松山参将左辅、中军毛凤翼,并大凌河、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七城军民大惧,焚房谷而走。”——《清太祖实录》
这能算胜利吗?
在看看明朝朝廷怎么评价:
“尚书王永光议奏,恢边胜筭以宁远为第一功,而灭奴要会以叙宁远为第一务,文武将吏从此立为脚,富贵功名从此发轫。皇上深嘉清野坚壁之伟伐酬报于前,而姑免失粮弃岛之深求策励于后。”——《明熹宗实录》卷七十
2、宁远之战唯一的意义就是明军守住了宁远城。
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3、后金的执行的战略是什么?
后金(清朝)直到1644年清军入关的时候,
后金(清朝)都是以掠夺物资财物为主,而不是占据地盘。
努尔哈赤时期是这样,
打完宁远之战努尔哈赤撤兵返回沈阳,
同时也放弃在宁锦走廊占领的城池等等,
之后的皇太极五次入关作战也是这样,
例如清军第五次入关,
崇德七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皇太极派阿巴泰率军入关,分作两路进兵,从界岭口毁边墙而入,
击败蓟县总兵白腾蛟和马兰峪总兵白广恩,蓟县失陷。
两个月内清兵连克霸州、河间、永清、衡水,转攻山东,克武城、临清诸镇,直抵兖州。
鲁王朱以派被俘自杀,乐陵郡王朱宏治、阳信郡王朱宏福、东原郡王朱衣远,安丘郡王、滋阳郡王等众王及管理府事宗室约千人都被俘斩首。
清军从兖州再次分兵,一部分去莱州、登州、海州;另一部分渡黄河。
崇德八年三月,回到山东莒州和临沂,正赶春季来临,春草青青,清兵就解鞍放牧,修整一个多月,
此后两路兵马途经河北返回,先于密云会合,然后于5月22日出关,安然东归。
阿巴泰率军进关,历时八个月,横扫山东一带。
共攻克3府、18州、67县、88个城镇,击败明军39处,
获黄金1万2千3百50两、白银2百20万5千2百70两、珍珠4千4百40两,各色绸缎共5万2千2百30匹,缎衣和裘衣1万3千8百40领,貂狐豹虎等皮500余张,俘获人口36万9千人,驼、马、骡、牛、驴、羊共32万1千余头。
清军在的在明朝内陆山东莒州和临沂就地解鞍放牧,修整一个多月,
之后顺利返回关外。
纵观整个明清(后金)战争,明军对八旗主力一共打了两次胜仗(宁远守城战、宁锦之战),这两次胜仗都是袁崇焕指挥的,对明清战争具有重大的战略影响。
宁远守城战,袁崇焕守孤城而御强虏,击退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主力,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军心,明军对八旗主力不敢守战的局面自此改变,相当于”平型关之战“(抗日战争);即便从战役上看:战后,明军逐渐收复锦州,恢复战前隔辽河对峙的基本态势,初步扭转自明清(后金)开战以来,明军节节败退,战线一再西移的不利局面,相当于”第一次长沙会战“(抗日战争)。
战后,明朝坚定了守辽西四百里纵深的决心,否定了弃关外退守长城的错误主张(类比:“九一八”事变,中国军队“不抵抗”放弃东三省,因为得手太容易,反而刺激日本加速侵华),对明清战争的全局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宁锦之战,袁崇焕再次击退皇太极率领的后金主力,巩固关宁锦防线,明军在辽东主战场由战略防御转为相持(“守有余而攻不足”),相当于”第二次长沙会战“(抗日战争)。
理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近现代以是否达到政治目的或取得政治优势为判定战争胜负的最高标准。同时,军事上战略高于战术。作为战争一部分的战役、战斗以是否实现战略目标或取得战略优势为判定战役(战斗)胜负的最高标准。
简而言之:战役(战斗)胜负首先看战役(战斗)前后的大势变化。
推荐看: 玄同:明清(后金)宁远之战
顺便说一下:
当代,有一些网友没有系统学过军事,缺乏战略观、全局观,比较双方战役损失,认为明军损失较大——明朝战败。
这就是没有掌握科学的标准。
军事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要用军事科学的标准分析判断(见正文),外行人不要自己发明一套“标准”。
比较一下:
第一次长沙会战在中国领土上进行,我们就不算经济损失和民众伤亡,单看军队伤亡。
薛岳说:“第一次长沙会战国军伤亡约在59000人以上”;日本承认的伤亡是“战死约850名,负伤约2700名”。
日本承认的伤亡数字很可能打了埋伏,中国军队的战损远大于日本是没有争议的。
但是从战略上看:中国军队击退日军战役进攻,稳住了战线,使日本继续在中国战场上泥足深陷,这就是战略成果。
第一次长沙会战,世界公认中国获胜。
抗日战争,中国的绝对损失远大于日本,世界公认中国获胜。
目前,网络上对“宁远大捷”有一些错误认识,特澄清如下:
宁远之战,袁崇焕时任宁前兵备道,负责宁远城守御,“宁远大捷”指宁远守城战胜利,在他的管辖范围胜利无疑。
YY小说《窃明》为了吸引眼球,哗众取宠,利用普通人对历史了解不深,刻意误导,把右屯和觉华岛的损失转嫁到宁远,宣扬“宁远大捷”实为“大劫”……
这就是典型的张冠李戴,移赃嫁祸!
作个类比:太原会战中国战败,但平型关之战确实是中国赢了。如果有人把其他战场的损失转嫁到平型关,骂林彪打败仗——有什么道理?
对右屯与觉华岛问题感兴趣的网友,推荐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