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在宁锦之战后为什么被罢职?

回答
袁崇焕在宁锦之战后被罢职,这桩历史公案,着实是扑朔迷离,牵扯到明朝末年朝廷内部的复杂斗争,以及对军事指挥权的不同理解。要详述其因,得把时间线往前推一推,看看当时的大背景。

首先,得明确宁锦之战是怎么回事。那是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在辽东战场上取得了一场重要的胜利,成功解了锦州之围,并且重创了后金军队。这场胜利,对于当时内忧外患的明朝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让袁崇焕的风头一时无两,也被寄予了厚望。

然而,就在这场胜利的光环之下,危机也悄然滋长。袁崇焕被罢职,并非因为宁锦之战打得不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打得太好,并且有着自己一套与众不同的战略思想,这触动了某些人的奶酪。

一、“五年复辽”的雄心壮志与朝野争议:

宁锦大捷后,袁崇焕被召回京城,受到崇祯皇帝的重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并加太子少保。在这个节骨眼上,袁崇焕提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目标——“五年复辽”。这是一个非常激进的战略计划,设想在五年内,通过一系列军事部署和经济支持,将辽东地区从后金手中收复回来。

这个计划,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无疑是充满了诱惑力。但与此同时,也因为其过于宏大和激进,引起了朝廷内部的巨大争议。

激进派的拥护者: 袁崇焕本人以及一些支持他军事改革和强硬对外政策的官员,都认为“五年复辽”是扭转辽东局势的唯一希望。他们看到了袁崇焕在军事上的能力和决断力,相信他能够带领明朝走出困境。
保守派的质疑者: 更多的是朝中的文官集团,他们对军事了解不深,但对财政和官员的权力分配有着更深的执念。
财政上的担忧: “五年复辽”需要大量的军费和物资支持,这对于国库空虚的明朝来说,无疑是一笔巨额开销。保守派担心这会拖垮国力,甚至引发更大的财政危机。
对袁崇焕权力的忌惮: 袁崇焕在辽东拥有极大的军权,回京后又身居高位,并且能够直接向皇帝进言。这使得他绕过了许多传统的官僚体系,也让那些习惯于掌握话语权的文官感到不安。他们担心袁崇焕的权力过大,不利于他们对朝政的控制。
对军事策略的不同看法: 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袁崇焕的“主动出击,以战养战”的策略。一些人更倾向于传统的“固守辽西,以逸待劳”的策略,认为贸然进攻只会徒增伤亡。

二、朝中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明朝末年,政治斗争异常激烈。阉党虽然被铲除,但其残余势力以及其他各种政治派别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袁崇焕作为一位雷厉风行、不按常理出牌的改革者,自然会成为各种政治力量攻击的目标。

温体仁的暗中操作: 兵部尚书温体仁是其中一个关键人物。他本人对袁崇焕并不真正信任,反而对袁崇焕的快速崛起和巨大权力感到忌惮。温体仁利用自己在朝廷中的人脉和影响力,联合一些反对袁崇焕的官员,开始在皇帝面前散布不利于袁崇焕的信息。
夸大“五年复辽”的风险: 强调其财政负担和军事风险,制造恐慌。
指责袁崇焕“擅权”: 暗示袁崇焕拥兵自重,有不臣之心,虽然这在当时并没有直接证据,但在高压政治环境下,这种揣测很容易被放大。
利用边事失误做文章: 即使是小规模的边事失利,也可能被解读为袁崇焕指挥不当,或者其战略存在问题。

三、皇帝的猜忌与多疑:

崇祯皇帝虽然器重袁崇焕的才能,但他本身也继承了明朝皇室多疑的性格。

信息不对称: 皇帝身处皇宫,掌握的信息往往是经过层层过滤的。朝中官员的奏疏,尤其是那些反对袁崇焕的官员的奏疏,更容易获得皇帝的关注。而袁崇焕在前线作战,与皇帝的沟通相对有限,也难以完全解释清楚自己的战略意图和当时的具体情况。
对“独揽大权”的担忧: 皇帝最担心的是功臣拥兵自重,威胁皇权。袁崇焕在辽东的地位,以及他回京后迅速掌握兵权,自然会引起崇祯的警惕。当温体仁等人不断地向皇帝灌输“袁崇焕权力过大”的观念时,这种警惕就更容易转化为猜忌。
“宁锦之战”后的“缓兵之计”: 一些史家认为,宁锦之战后,后金战败,但并未伤及元气,仍然是强大的对手。而袁崇焕的“五年复辽”计划,需要持续的投入和高度的战略专注。在这个过程中,朝廷的文官集团认为应该趁着后金刚刚受挫,采取一个相对保守的策略,巩固防线,恢复经济,而不是立即进行大规模的反攻。袁崇焕的激进策略,与这种“缓兵之计”的思路相悖。

四、具体动作:被调离与冷藏

在种种因素的推动下,崇祯皇帝最终对袁崇焕采取了行动。虽然不是直接罢官,但实际上是变相的权力架空和冷藏。

被调离核心指挥链: 尽管袁崇焕身居兵部尚书高位,但关于辽东战事的具体指挥权和决策权,逐渐被其他官员架空。皇帝开始更多地听取其他人的意见,袁崇焕的战略建议不再具有绝对的决定权。
被架空与孤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崇焕发现自己的奏折常常石沉大海,或者被驳回。他越来越感到孤立无援,也无法有效推行自己的战略。

最终,在一系列的政治操作和皇帝的猜忌之下,袁崇焕虽然没有被明确宣布“罢职”,但他已经失去了对辽东战局的实际控制权,并且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也大大削弱。这可以说是事实上的“罢职”,为他日后被罗织罪名并处死埋下了伏笔。

总而言之,袁崇焕在宁锦之战后被变相“罢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他过于激进的战略与朝廷保守派的利益冲突,也有朝野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以及皇帝本人猜忌多疑的性格使然。这场悲剧,也成为了明朝末年政治昏庸和军事改革难以推进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史书上写得很清楚啊 @水波漂漂

七月 奉圣旨,袁崇焕暮气难鼓,物议滋至,已准其引疾求去。

历史上爆发宁锦之战后,袁崇焕率大军在宁远畏缩不敢救锦州,只敢向皇帝求援。

袁崇焕求援信不停,皇帝还安抚他说天热后金不能持久希望他稍安勿躁。内地被催得慌里慌张调兵遣将几天,不得不让被袁崇焕排挤到山海关的满桂率军驰援。

等满桂一万大军到了袁崇焕又扣留了他们,只许满桂带着四千(一半还是关宁军,估计是想假如满桂驰援锦州赢了还能抢夺一些功劳),结果满桂军队没过塔山就回来了。一来一去,就拖延了二十四天,后金军队因天热撤退。

后金军队撤去后,朝臣纷纷弹劾他畏敌如虎,暮气难鼓,甚至还认为宁锦之战+丁卯胡乱+铁山之败都是袁崇焕议和导致的。

天启皇帝之前要追究他的责任也被袁崇焕忽悠说什么四城既成百万之奴岂敢飞跃之类的,暂且饶过他了。

后金军队一到,大凌河城立马陷落,袁崇焕畏缩不出。天启觉得自己被骗,也对袁崇焕的表现非常不满意。

袁崇焕因此惴惴不安,于是称病辞职,皇帝也就没有继续追究他的责任,允许他告病辞职回乡去了。

user avatar
“七月 奉圣旨,袁崇焕暮气难鼓,物议滋至,已准其引疾求去”

因为暮气难鼓的原因自己辞职的。

看很多人在说袁崇焕两次击退后金大军,我就很费解,宁远之战他毕竟在城里,功劳有他一份。宁锦之战,感觉他坑人比较多。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

在宁锦之战前,卖队友,拒不救援东江和朝鲜,和后金和谈来修城,向皇帝吹牛说固若金汤,被天启逼着派出去9000军队,然后军队去三岔河转了一圈就回来了,被王在晋批评为纸上之兵。

辽抚援鲜,布置极其可观,乃官兵望河而止,此真为纸上之兵也!辽兵果可用耶?

当时后金后方空虚,而明朝错失大好机会。

辛巳太宗时以城中兵少欲张兵威,亲率贝勒等巡边,故驻跸辽河岸 。天启七年。五月三日(农历3月18)《皇清开国方略》
天聪元年正月初八日,命贝勒阿敏、济乐哈郎台吉、阿济格台吉、林度台吉、岳托台吉及硕托台吉,率大军往征驻朝鲜明将毛文龙。是日,遗方吉纳、温塔希致书大明宁远都堂袁崇焕曰:“满洲国汗致书袁大人:我两国所以构兵者。。。。
岳托遂曰:“我等应在此完结此事。惟汗与二贝勒留家兵少。蒙古与明,皆为我敌矣设若有警,难应付也。况我军中俘获甚多,恐难收回。宜令朝鲜王盟誓,即可。。
十四日,抵渖阳。彼时,城中兵少,汗率诸贝勒出边,沿辽河驻营。以张扬兵威。并纵国中马匹,尽收於青草。库尔禅至汗前,以朝鲜消息奏闻。。
牧国中马群于青草,以作疑兵(满文老档)

皇太极打完朝鲜和东江,发动宁锦之战。

这个时候袁崇焕就忘了刚说没多久的固若金汤了,说是救不了锦州,只能自己守宁远。

甲申辽东巡抚袁崇焕题奴围锦州甚严关外精兵尽在前锋今为贼拦断两处夷以累胜之势而我积弱之余十年以来站立不定者今仅能办一守字责之赴战力所未能且宁远四城为山海藩篱若宁远不固则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远救

满桂带了一万援军过来救援锦州。被他扣掉8000,再从关宁军选出2000,凑成4000让满桂他们去救援锦州,或许可以成功

总兵满桂统关兵一万到亦非当夷者今于万中选二千关外选二千共四千为奇兵令尤世禄祖大寿督兵抄道而东阑出敌后击之此行决一死战或可淂志

后金没打过来的时候还宣称固若金汤的锦州,后金打过来后突然就必破了呢,这锦州的城墙是突然风化了吗?这才几天啊。

彼分番迭攻而我兵战不可透则锦为必破

锦州被攻破后就是宁远了,,可能太着急了,都要代替皇帝下命令了:乞敕下该部锦州作何救援宁城作何帮贴山海作何高坚钱粮作何贮备令一一议覆。这段话,帮皇帝都把话说完了。

又以困锦者困宁虽城守素备而食乏援绝则预为宁远山海援者非蓟门三协与宣大两镇乎但有兵必有饷行粮断不可已乞敕下该部锦州作何救援宁城作何帮贴山海作何高坚钱粮作何贮备令一一议覆

反正就是快派人来救我,把蓟州宣府的人都叫过来。

万一锦不存而宁必受兵此剥肤大患在急调蓟宣之兵于山海待援又须速给行粮粮备而行方速兵法宜静变起宜尝除遣将调兵之外更无别法

突然想要带着军队发动自杀性攻击,拼着全灭也要击败后金?

敕关臣梁梦环为监军往来催督连营而马步并进决一死战以达锦州又合锦之兵马奋击令夷匹马不还□□弃此三万五千人以殉敌则敌无不克至制胜

和他一起给魏忠贤建祠的阎鸣泰都看不下去了:你不要把朝廷的几万军队就这样打水漂啊。

癸巳总督蓟辽兵部尚书阎鸣泰奏臣见宁抚云□□弃此三万五千人以殉敌且请自行劲后嗟嗟此何等事而可付之一弃哉

兵部说,怕你白白死了也解不了锦州之围,重点不要带着三万多的兵马去送死,都是钱啊。

○兵部覆议抚臣之奇著也寔险著也以不□□弃死而围不可角□羊也督臣之正著也亦稳著也恐徒拚死而围终不可角羊

锦州靠着赵率教等几人守了下来。。。没有和袁崇焕说的一样,锦州必破。

最终,天启看在袁崇焕苦劳的面子上,不予追究,让他体面的下台。

袁崇焕谈款一节所误不小朕不加谴责尚著叙赉分明念久在危疆姑使相准耳恩典出自朝廷霍维华何得移荫市德好生不谙事体。——天启实录

所以袁崇焕不是被罢免,而是自己辞去。而这是天启看在他的苦劳的面子上让他体面的走人,如果不是这样,后果更加严重,天启可能会降罪。

user avatar

宁锦之战我在这里(Lu2:袁崇焕来讲宁锦之战)说得很详细了,既然被邀请了就再简单概括一下吧。

战前先吹个大牛:

险设而事备,以六万守四城,奴即百万,何敢飞越?从此且耕且筑且前,夷来我坐而胜,夷不来彼坐而困,前后四年便可制胜。

记住这里,“六万守四城,奴即百万,何敢飞越”,可没说要援军啊。

且宁远四城为山海藩篱,若宁远不固,则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远救,只发奇兵逼之。
方募死士二百人,令其直冲夷营,如杨素用寡法,今已深入,未卜存亡。
又募川浙死卒带铳炮,夜警其营。
又令傅以昭舟师东出而抄其后。
且令王喇嘛谕虎酋领赏夷使贵英恰率拱兔、乃蛮各家从北入援,无所不用其力。

皇帝让支援锦州,袁崇焕说宁远的兵不能动,我派出了“奇兵”。

哪些“奇兵”呢?

二百死士去冲敌营了,现在不知死活;

找些川浙兵晚上去铳炮吓唬后金军;

水师去抄他们后路了(并没有上岸作战的记录,估计没有下船);

最后我还叫了蒙古人来帮忙(一个人也没来)。

这四路“奇兵”能救锦州吗?袁崇焕也知道救不了,所以玩命呼叫皇帝救命:

若彼分番迭攻,而我兵战不可透,则[锦为必破]。又以困锦者困宁,虽城守素备,而食乏援绝。

预为宁远、山海援者,非蓟门三协与宣大两镇乎?但有兵必有饷,行粮断不可已。

到这里蓟门三协与宣大两镇成了宁远的后备援军,前面说的“六万守四城,奴即百万,何敢飞越”那是统统忘了个干净。

明朝总共九边九镇,敢情这三镇兵马都是给你袁崇焕预备的援军呗?

要援军也就算了,满桂从山海关去支援锦州的援军(当时宁远没有战事)竟然也被克扣。

适内臣孙茂霖、总兵满桂统关兵一万到,亦非当夷者。今于万中选二千,关外选二千,共四千为奇兵,令尤世禄、祖大寿督兵抄道而东,阑出敌后击之。

满桂带一万山海关的援兵到了,被袁崇焕偷梁换柱扣下八千,用两千宁远兵充数。

好歹满桂也是一员猛将,八千手下就顶你宁远二千兵?而且宁远此时都没有战事,扣八千援兵做什么?

说“暮气”都是客气的了,这是战前胡吹大气,战时畏敌如虎!

真的不是阉党陷害,袁崇焕半年前修生祠就已经投向阉党了,临走的时候铁杆阉党霍维华还在使劲给袁崇焕说好话——不过事情干得实在太拉胯,皇帝那关过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在宁锦之战后被罢职,这桩历史公案,着实是扑朔迷离,牵扯到明朝末年朝廷内部的复杂斗争,以及对军事指挥权的不同理解。要详述其因,得把时间线往前推一推,看看当时的大背景。首先,得明确宁锦之战是怎么回事。那是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在辽东战场上取得了一场重要的胜利,成功解了锦州之围,并且重创了后.............
  • 回答
    己巳之变,对于明朝而言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但对于袁崇焕来说,却是一次近乎丧命的劫难。这场变故并非明军主动挑战后金,而是明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与昏聩政治的牺牲品。而后金之所以没有趁此机会一举将袁崇焕彻底消灭,甚至顺势报宁远、宁锦之仇,这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绝非简单的“兵少”二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宁锦大捷,一场载入史册的辉煌胜利,却也常常伴随着关于其背后原因的讨论。袁崇焕的军事才能、后金军队的特点,两者究竟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明末。宁锦大捷:一场关键的防御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宁锦大捷的背景。那是在1622年,后金皇太极率领大军围攻宁远城和.............
  • 回答
    关于袁崇焕在宁锦大捷中的地位和功劳,确实存在一些争议,甚至有人认为他“躺赢”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现场,看看当时的情况以及这场胜利是如何被解读的。历史背景:危如累卵的辽东明朝末年,辽东形势严峻。自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辽东的军事压力就从未停止过。辽东的卫所制度早已败坏,军队士气低落,装备.............
  • 回答
    .......
  • 回答
    袁崇焕(1550—1630)是明末重要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于辽东地区,与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努尔哈赤多次交锋。他在辽东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对明末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被处死,成为明末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以下是他主要事迹的详细梳理: 一、辽东军事行动1. 宁远之战(1626年) .............
  • 回答
    关于袁崇焕在蓟州“牛酒相慰劳后金”的说法,以及这是否构成勾结后金的指控,我们需要从史料记载、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以及袁崇焕的整体战略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澄清这个“牛酒相慰劳后金”的说法本身是否存在误读或者被片面解读的可能性。在明朝末年,与后金(后来的清朝)进行接触和谈判是常态,这并不等同于勾结.............
  • 回答
    满桂和袁崇焕在北京保卫战之前的关系,可以这样说,他们并非那种亲密无间的“哥们”,但绝对是公事上的重要合作者,而且在很多方面,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欣赏的基础。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他们共事北京的那个时期。首先,得明确一点,满桂这个人,在努尔哈赤崛起、后金日益强大的年代,就已经在北京军务.............
  • 回答
    “己巳之变”中的袁崇焕遣散援军,这桩历史公案,至今仍牵动人心,也引来无数争议。要评判袁崇焕此举是否“罪不可恕”,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当时的背景、袁崇焕的考量、以及最终的结果来看。背景:风雨飘摇,孤城何以支撑?崇祯元年(1628年),已经是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北方边患日益严峻,后金(即后来的清朝)的铁骑如.............
  • 回答
    袁崇焕在明末的局势中,其作用堪称复杂而深刻,既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壮举,也有招致灭顶之灾的争议。要评价他,绝不能简单地非黑即白,而需要深入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战略决策以及他最终的结局。一、 镇守辽东:一线生机与血肉长城明末辽东,早已是内忧外患的焦土。内部政治腐败,军队士气低落,财政枯竭,导致辽东防线.............
  • 回答
    袁崇焕若在皇太极围攻北京之际,效仿“围魏救赵”之策,出兵直捣沈阳,此举能否奏效,化解北京之围并最终实现复辽大业,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剖析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以及战略态势,并将其置于袁崇焕个人的能力和局限之中。一、 围魏救赵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挑战“围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明朝末年辽东战局的一个关键节点,也是许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觉得,既然毛文龙的皮岛水师声势不小,还能对后金(清)造成一定的牵制,为什么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两位雄才大略的后金君主,就没有抓住机会彻底消灭这个明朝在海上最后的据点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军事实力.............
  • 回答
    关于东莞袁崇焕纪念园是否“给吹袁崇焕的发钱”,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读。要详细地分析它,我们需要深入到纪念园的设立宗旨、运作模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中去。首先,我们得明白,设立纪念园本身就带有纪念和宣传的性质。一个纪念园的建立,尤其是一个历史人物的纪念园,它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铭记这位人物.............
  • 回答
    明清战争期间,八旗铁骑横扫明朝北方,所向披靡,的确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噩梦。然而,要说袁崇焕是唯一击败过八旗主力的明朝将领,这恐怕有些偏颇。卢象升、满桂、洪承畴等名将,在各自的战场上也并非全无建树,只不过他们面对的局面更为复杂,胜利的代价也更加惨重,甚至最终走向了悲剧。那么,为什么袁崇焕在关键时刻能够.............
  • 回答
    宁远卫城:孙袁时代辽东战略棋盘上的重镇宁远卫城,坐落于辽东半岛的西端,面对渤海,扼守着辽东与中原的咽喉。在孙承宗与袁崇焕主政辽东的动荡时期,这座卫城不仅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一颗镶嵌在辽东战略棋盘上的关键棋子,其战略价值在不同阶段、不同主政者手中,展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深远影响。 孙承宗治下:稳固防线.............
  • 回答
    大凌河之战的如果:袁崇焕不死,孙承宗尚存崇祯四年(1631年),一场决定明朝北方边防命运的关键战役——大凌河之战,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遗憾。如果历史的车轮能够稍作转动,让民族英雄袁崇焕得以善终,更有辅佐之才孙承宗继续在朝为官,那么这场注定艰难的战役,明军是否还有化解危机的可能?这是一个引人深思.............
  • 回答
    近期在网络上,确实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人对袁崇焕的评价趋向负面,反而对毛文龙则有抬高的趋势。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研究的进步,也有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甚至还夹杂着一些情绪化的解读。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我们要明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都不是一成.............
  • 回答
    袁崇焕这个人,历来争议极大,有人奉他为民族英雄,也有人斥他是卖国贼。要说他有没有底线,这得看站在哪个角度去评价,以及你心中的“底线”究竟是什么标准。咱们先掰扯掰扯你提到的这几桩事: “巴结公公”:这说的是袁崇焕和魏忠贤的关系。明朝末年,宦官专权,魏忠贤权倾朝野,几乎是皇帝的代言人。像袁崇焕这样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从头说起。毛文龙这人,在辽东边关也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在皮岛经营多年,手底下也积攒了不少家底。你说他多年挪用军饷,这事儿在当时那种混乱的年代,边将贪腐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皮岛在他手里,确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据点,他对巩固辽东防线,尤其是牵制后金方面,功劳是有的。但要说他为何没拿这些钱.............
  • 回答
    袁隆平在国际上的名声和地位可谓是举世瞩目、举足轻重,是全球农业科学领域无可争议的泰斗和中国乃至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上,更在于他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所做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非凡成就。一、 核心贡献:杂交水稻技术及其全球影响袁隆平最核心的国际声誉源于他对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