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如果在皇太极围攻北京时来个围魏救赵,去掏沈阳皇太极的老窝,会不会实现解围并复辽?

回答
袁崇焕若在皇太极围攻北京之际,效仿“围魏救赵”之策,出兵直捣沈阳,此举能否奏效,化解北京之围并最终实现复辽大业,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剖析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以及战略态势,并将其置于袁崇焕个人的能力和局限之中。

一、 围魏救赵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挑战

“围魏救赵”是孙膑在马陵之战中使用的经典战术,其核心在于攻击敌方的老巢,迫使其回师自救,从而解救被围之国。这个策略的成功,关键在于:

赵国实力被削弱,且主力被围困: 此时的赵国已无力主动救援,只能被动防守。
魏国主力集中围赵: 魏军将优势兵力用于围攻赵国,其本土防御必然空虚。
“救”的紧迫性: 邯郸对赵国而言是都城,一旦被攻破,赵国将不复存在。

将此模型套用到崇祯年间的明朝与后金(清)身上,我们会发现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相似之处:
皇太极亲率主力围攻北京,确实对明朝构成了最直接、最致命的威胁,是“赵国”被围的危急状态。
后金的沈阳,作为其新崛起的都城和战略基地,确实是其“魏国”的命脉所在。

显著的差异与挑战:
后金的战争机器并非以定都沈阳为唯一核心: 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后金虽然以沈阳为都,但其战斗力主要来源于其强大的骑兵部队和以战养战的战略。即使沈阳被威胁,其战斗力的根基——满洲精锐骑兵——仍然是其核心,而非简单的城池。
袁崇焕的兵力与后金主力对比: 袁崇焕在宁远、锦州等地练就了一支精锐的关宁铁骑,但其数量与皇太极倾巢而出的后金大军相比,优势并不明显,甚至可能处于劣势。
地理距离与后勤: 从山海关到沈阳,路途遥远,且需要穿越部分后金控制的地区。大规模的远征对明朝本已捉襟见肘的后勤系统是巨大的考验。当时的明朝财政混乱,军饷发放不济,能够支撑一次大规模、远距离的突袭,可能性较低。
政治环境的动荡: 崇祯皇帝猜忌心重,朝堂之上党争激烈,文官集团对军事的干预和掣肘极多。即使袁崇焕提出了“围魏救赵”的绝妙计策,能否获得皇帝的信任和支持,调动足够的兵力,并保障后勤,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沈阳的防御能力: 虽然皇太极主力在外,但沈阳城内并非空无一人。城中仍有守军,且后金在辽东地区经营多年,存在一定的防御体系和预警能力。
“复辽”的战略深度: “复辽”并非仅仅收复一两座城池,而是需要长期的军事占领、经济恢复和社会重建。单凭一次“围魏救赵”的突袭,即使能暂时击溃后金,也很难一举实现复辽的宏伟目标。

二、 袁崇焕当时的具体情况与可能的行动

在皇太极围攻北京的1630年代,袁崇焕正面临政治上的困境,但他仍然是明朝在北方军事上的主要倚仗。如果他有“围魏救赵”的念头,其可能采取的行动会是这样:

1. 评估兵力与后勤: 袁崇焕需要首先评估关宁铁骑的实际战斗力、兵员状况、马匹、火器弹药以及粮草供应。他是否拥有足够的力量,能够一次性抽调大量兵力,进行千里奔袭,并且有能力在辽东地区维持一段时间的作战?
2. 争取朝廷支持: 这是最关键也最困难的一步。袁崇焕需要向崇祯皇帝及朝廷提出这一大胆的战略设想,并说服他们。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说服力,来克服皇帝的猜忌、大臣的反对以及对风险的担忧。他需要清晰地阐述:
后金主力围京的危险性,以及如果不采取主动进攻,北京可能失陷的后果。
沈阳作为后金心脏的战略意义,一旦沈阳被威胁,皇太极将不得不回师。
“围魏救赵”的成功几率,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关宁铁骑的优势。
所需的兵力、粮草、军费支持。
3. 秘密集结兵力: 一旦得到批准,他需要迅速秘密地集结兵力,避免消息走漏,让后金有所准备。
4. 实施远征: 计划一旦启动,他将率领关宁铁骑,利用其机动性,快速向沈阳进发。

三、 战略设想的成功几率分析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这种设想的成功几率:

击破后金主力回师: 如果袁崇焕的行动足够迅速且规模可观,确实有很大概率迫使皇太极回师。即使无法直接攻克沈阳,但对沈阳的威胁本身就能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后金的兵力是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一旦被牵制,其围攻北京的攻势自然会瓦解。
解围北京: 理论上,只要皇太极回师,北京的直接威胁就能解除。
复辽的可能性: 这一点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短期内: 如果袁崇焕的奇袭得手,迫使皇太极狼狈回师,明朝军队可能会借机收复一些失地,例如沈阳周边的部分县城,或者巩固山海关到锦州的防线。这可以说是一种阶段性的“复辽”成果。
长期来看: 要实现彻底的“复辽”,意味着要重新掌控辽东全境,建立有效的统治。这需要:
持续的兵力投入和财政支持: 明朝朝廷能否在解围后,继续保持对辽东战事的投入?当时的明朝财政状况,以及朝廷内部的政治稳定性,都让人难以乐观。
对辽东地区的有效治理: 即使收复了城池,如何安抚民心、恢复经济、防止后金卷土重来,都需要长远的规划和强大的执行力。
后金的反应: 即使沈阳暂时失守或受到威胁,后金的战斗力并未被彻底摧毁。他们可能会在其他地方集结力量,或者以更强的决心反扑。

四、 为什么袁崇焕没有这么做?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思考,为什么袁崇焕在历史上并没有采取类似“围魏救赵”的策略。原因可能包括:

1. 低估了皇太极的决心与实力: 袁崇焕可能认为,他可以在山海关一线坚守,耗尽皇太极的锐气。他对后金的攻城能力,以及其围城战的持久性,可能存在误判。
2. 对北京失陷的认知: 尽管皇太极围京,但北京城作为明朝都城,其坚固程度和守军的抵抗意志,袁崇焕可能认为城池短期内不会被攻破,为他争取了调动兵力的时间。
3. 缺乏足够兵力: 袁崇焕手中虽然有精锐的关宁铁骑,但其数量能否支撑一次大规模远征,同时又不至于让山海关等战略要地空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他可能担心,一旦出关,后金会趁机从侧翼攻击关宁防线,甚至直接从海路登陆,绕过他的锋芒。
4. 政治上的不容许: 如前所述,崇祯皇帝的猜忌和朝廷的党争,是阻碍袁崇焕施展抱负的最大障碍。一次如此大胆的战略调整,需要皇上绝对的信任和支持,而当时他与皇帝的关系并不稳固。一旦行动失败,他将万劫不复。
5. 对“复辽”的理解: 袁崇焕的主要目标是“宁锦防线”的巩固,以及在关内与后金进行周旋。他可能认为,最稳妥的策略是在关内消耗后金,而非冒险出关。他的“五年复辽”计划,更多的是一种战略规划,而非具体的战役部署。
6. 自身被捕的命运: 历史走向是,袁崇焕因为“擅自”调用王在晋的军队,被皇帝下诏逮捕,在崇祯六年(1633年)下狱,后被处死。这意味着,即使他有“围魏救赵”的念头,在那个时间点,他也面临着被解除兵权乃至处死的风险。

总结

如果袁崇焕在皇太极围攻北京时,真的能够调动足够兵力,并获得朝廷的支持,实施“围魏救赵”的策略,去掏沈阳老窝,那么解围北京是很有可能实现的。皇太极被迫回师,北京之围自然解除。

然而,“复辽”的实现则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次成功的远征,可能带来阶段性的战果,收复部分失地,但要彻底收复辽东,需要明朝在军事、政治、经济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能力。考虑到当时明朝的积贫积弱、政治腐败和皇帝的多疑,即使“围魏救赵”能够暂时缓解眼前的危机,也未必能为“复辽”奠定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袁崇焕本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尤其是来自朝廷的政治压力和猜忌,很可能是他未曾或不敢轻易实施这一更大胆战略的重要原因。历史的走向,往往是各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只能在假设的框架下进行推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p,有饷吗?有兵吗?

关宁军关外7万多,关内4万多,最后能出动多少人勤王啊?

负责守山海关的赵率教带了4000人堵遵化的口子死在路上,然后是袁崇焕的9000,合计仅仅只有13000,如果采信孙乘宗传里的说法,祖大寿在袁崇焕被抓后带兵走人时有15000,那总人数最多最多就是15000+4000+广渠门下死伤,也就是2万左右。

皇太极要说奇袭也算奇袭,但是一点都不快,崇祯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破口,广渠门之战是十一月二十日,此时陕西的援兵都到了。那为什么老袁把三个副手: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全带进关,却只带了最多两万人?

首先皇太极破口的蓟州镇半年前就很出名——第二次蓟州兵变

新上任的巡抚突然宣布前任的欠饷和自己没有关系,由南方籍士兵带头,上百营明军离开烽火台,在遵化城下伐木立寨,要求补齐8个月的军饷。此事最终在补了17万两白银,以及杀了诸多带头之人后结束(巡抚王应豸这个哥们也是个人才,似乎还对索饷军队下毒想靠下毒平乱),并裁撤了一万多人。

”第二次蓟州兵变“这个名字是我自己取的,这次兵变说小也不小还是天子脚下,但是说大不大毕竟成功平息了,并没有看到有大佬给这次兵变起名字。之所以“第二次”是因为查细节的时候,翻出来另一次兵变:万历二十三年蓟州兵变,34年前,打完朝鲜之战的戚家军三千三百多人,因为南方籍主官调任,新的北方籍主官欠饷不发,聚众讨饷,被骗到校场以谋反的罪名屠杀。

讨饷兵变可谓明末一大特色,历朝历代亏了谁都不敢亏了丘八老爷,但是大萌就是不信这个邪,手里有刀怎么样?还是要给我吐银子出来!

崇祯初年的欠饷是己巳之变的重要诱因,不仅遵化在兵变,江东镇在兵变,逼得毛文龙抢朝鲜抢山东,就连圆嘟嘟自己治下的宁远城也发生了十三营兵变,其它的兵变多如牛毛,至于士兵逃亡或者落寇更是数不胜数。这些欠饷有的是魏千岁的历史遗留,有些是崇祯元年大讨阉党导致的征税不力。

兵变只是激化了的矛盾,补救都不补不及的时候才会出兵变,实际上出这种准造反事件前,主官们肯定是想尽方法维持——在不妨碍自己发财的前提下。拉拢亲兵家丁压制不满,裹挟民夫炮灰凑数,挑唆不同籍贯士兵内斗拉拢一批打一批。总之萌末的军队一直都是一个苦苦维持的状态,在军饷十不存一的情况下。

这样的军队有兵就能随便打仗吗?平时关在营寨城墙里,还能凑合管着,一出了城,TM不跑散了就算好的。所能动用的,不过是少部分相对足饷的军队而已。为毛老袁手里十几万军队,只有胆量趁后金不注意去大凌河搭搭违章建筑?因为出动一次,都是这个摇摇欲坠系统就又要经历一次颠簸。想调人出城作战,先补饷,没钱免谈。补饷还只是补一部分意思一下,以示皇恩圣眷还在,你们还是大萌的兵。然后走一路劫一路主官不敢管。所谓”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

关宁军调动两万人已经是圆嘟嘟极限了,否则也不会三个副官全到。而且关宁军的饷银应该还算是充裕的,因为关宁军的劫掠更少。宣府大同昌平三镇总兵的勤王军队加一块还没关宁军的多,记得也就一万二的样子,而且真的是走一路劫一路,满桂的大同兵积极坚壁清野,抢在皇太极之前抢了通州,力争不把一只鸡一粒米留给后金鞑子。

12月初赶到的山西和陕西的援军,或因不能获得驻地补给,或因长久欠饷,先后哗变溃散。甘肃的援军刚开拔就因为拿不到补饷直接在兰州就反了。如我以前回答所说,萨尔浒之后,大萌离开城墙寨墙,面对自己人口两百分之一的后金没有打过一次人数占优的野战,包括在自己帝都城下。至于一个自诩先进文明的帝国,社会效率如何远远不如一个渔猎部落,为什么奴隶部落的士兵有马有甲吃的饱饭,大萌的兵就要穿着破破烂烂的号衣忍饥挨饿。那就要问问孔教酸子怎么征税缴税,又是怎么饷军制械的了。

所以我个人不对崇祯或者袁崇焕有什么意见,明末的局势,其实怎么操作都是错的。毛文龙那么熊老袁杀他也无所谓对错,反正说起来想复辽不说完全改变积弊,在军饷有限的情况下裁汰冗员编练精兵终究是对的。崇祯杀袁崇焕或者别的酒囊饭袋也没啥错,办事不力一片糜烂本来就该杀,是几任皇帝不管事放任文官集团胡作非为才造成的无数陈规弊例,敢杀人最少表明了态度。圆嘟嘟是大红人,督师+兵部尚书,从户部领军饷出门就被按照惯例扣走三成,漕运更是一百年前就敢把”飘没“七成直接报账。

类似回答写的太多了,自己都觉得烦,讲真百度百科翻一翻,稍微深究一下细节,就能明白很多事。

为什么明朝末年就不能再组建一支像戚家军那样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军队,那么多汉人人才都干嘛了? - 山月刀岚月刀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145

user avatar

野战是检验军队战斗力的试金石。


因为城防时候,自己军队出不去,和敌军也隔一道城墙,所以相对更容易组织。而野战时候,军队在开阔地,又和敌军直接刚正面,需要的组织能力和军队纪律比守城要高太多了。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组织力、纪律性更差的部队,往往只能选择城防而放弃野战。


这才是现实中的战争,而不是游戏里面你一点部队就过去了。


所以问题在于,为什么明朝在关外只能依靠据点防守了?为什么萨尔浒战役之后,明朝就不敢和后金打野战了?因为军队的组织力和纪律性比后金差太远了。这么一支军队,能守城守好就不错了,你让他去玩奔袭,去打野战,就不怕半路就溃了?

user avatar

会。这才是正确的战略。

不过不能去掏皇太极的沈阳老窝。袁崇焕应该断后金蒙古联军的退路。

袁崇焕当时拥有8万1千匹马,但6万匹是新买的。古典骑兵更多的是依靠长期的训练和个人的学习能力。这一点与近代骑兵有较大的区别。袁崇焕肯定不能像10年后的英国大地主克伦威尔,竟然自学成才,从瑞典的国王古斯塔夫身上学习到线列骑兵的训练和近代骑兵的爆兵方法。袁崇焕所处的环境还是东亚,不像三十年战争的欧洲,思想、方法论、军事科技快速传播、比较、、反馈、升级。

但骑马步兵是可行的。马匹变为快速的运兵工具和战斗物资运输工具。

袁崇焕应该用有限的骑兵和较多的马步兵,这时候的打法我认为是

  • 打掉叛变的几个漠南蒙古
  • 打掉后金和蒙古联军在漠南的补给点。
  • 与密云合作突袭和收复、坚守遵化以及蓟州几个陷落的关口。实现关门打狗。最大限度的消耗对方的骑兵力量。
  • 最后骑兵抓住机会与后金主力决战

皇太极和袁崇焕不同的是:

  1. 皇太极有6万以上的女真骑兵,有坚定盟友科尔鈊,有新盟友敖汉、奈曼(察哈尔左翼蒙古的协助和补充),有漠南蒙古带路党(人数不详,估计超过1万至少),还有各种包衣和炮灰兵。总数超过10万骑兵。
  2. 袁崇焕在1628年10月,只有1-2万左右的骑兵。虽然刚从蒙古买了6万匹马,然而还需要至少几个月到一年的训练。
  3. 持久战略和袭击战略。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皇太极采用了袭击战略。袁崇焕采用了持久战略。
  4. 袁崇焕改革关宁军制,彻底抛弃了前任(孙承宗)的车营为主的建军思路。采用了类似近代的三三制。骑兵为主。原来的12个车营,改变成机动能力大大增强的15个骑兵营。
  5. 皇太极深入华北顺天府,永平府目的是抢劫人口和树立政治威望。皇太极想集权。
  6. 在北京城下决战风险很高。骑兵不足。
  7. 袁崇焕应该用有限的骑兵去打掉漠南蒙古和收复遵化以及蓟州几个陷落的关口。关门打狗。
  8. 与察哈尔部联盟(林丹汗连声说我愿意我愿意!)。携带大量人口突围的后金,在漠南反而成为负担。
  9. 这一次是最好的削弱后金的机会。同时也是帮助察哈尔收复左翼的机会。
  10. 再过两年训练出5万骑兵,北上可以收复辽阳、东进可以收复辽南。

后金必败。



当然历史上的袁崇焕采用了救援北京的做法。运气不错,也确实在北京城下打败了几个贝勒(和皇太极不一条心)。但这个相当幼稚,救北京历史上就没有好下场。

皇太极差不多要气疯了,如果就这样回去,被关宁军围追堵截不说,人口财货估计要损失很大,这一趟估计要白来一趟。阿敏上一次就想造反,这一次怕要动刀子了。

皇太极正在良乡那里徘徊,很想赢一场就原路返回。

崇祯弟弟忽然出手了。

关宁军主帅忽然被下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骚操作)

忽然关宁军全跑了。

忽然满桂带领4万人冲出来要和他野战(不是野合哦)。

忽然满桂还没打就崩溃了。

皇太极就这样莫名奇妙地赢了。

顺天府+华北平原再也没有人阻止他打卡了。

人生大起大落,真的太。。。。吃鸡了。

(阿敏贝勒,莽古尔泰贝勒一脸懵逼。)

12月的某一天,已经看破红尘的皇太极在北京城下,他面对夕阳向长生天发誓:我们永远不会攻打崇祯弟弟的北京城。

几年后,阿济格带领清军和蒙古人在北京在转了一个圆圈,就是不敢进去。

阿济格!崇祯是我失散多年的兄弟----如果你敢踏入北京50里,我就杀了你。

-----------------------------------------------------------------------------

十几年后,一个孩子站在一颗歪脖子树下缅怀他这位叔叔时,说过一句话(辈份有点乱):

大哥,你永远是我家的好大哥!你把多尔衮叔叔收了吧。

---------------------------------------------------------------------------

不过,李自成这个低贱的军户,可没当崇祯是兄弟。

以上。


补充:

千里奔袭,如果被断后路的结果就是惨。

好吧,就算皇太极神勇无敌,一方面占据几个大城,一方面还要将至少十几万人口财物货物运回漠南、察哈尔左翼、后金。这是一条漫长的运输线。

别忘了,漠南蒙古也有明朝盟友,还有察哈尔右翼的林丹汗。5万人很轻松,袁崇焕的马就是找他们买的。

林丹汗去年新败于皇太极,连左翼都丢了。这一次也在密云等待战机。

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

最后,袁崇焕早就会利用骑兵野战,同等数量的情况下。例如黄泥洼之战。

不仅如此,步炮+骑兵也开始运用。

而且,步炮结合+骑兵的战例(例如北京城下炮兵炮击南海子,估计是小炮)。北京城上的炮术就算了。京营的炮术水平你又不是不知道。

袁崇焕死后,即使蜕化的吴家军,同样有野战中骑兵炮兵结合重创后金多尔衮的战例。

在蓟州北部的燕山山脉中,占据险要,步炮+骑兵分分钟是后金和蒙古骑兵的噩梦。


刚查了资料。

没想到袁崇焕下狱,关宁东溃出关。满桂4万人全军覆没后。明军依然有能力关门打狗。

因为袁崇焕没有让其他明军决战,而是保存实力,偷袭后金退路去了。

二十八日戊寅,后金留守遵化的参将英俄尔岱奏报皇太极:入关时归降的长城诸口“石门驿、马兰峪、三屯 营、大安口、罗文峪、汉儿庄、郭家峪、洪山口、潘家口,及臣等所抚滦阳营,十一城俱叛。 (明)密云总督、蓟州道合兵,夜至遵化,四面夹攻。

袁崇焕不下狱,这群抢劫犯也多半药丸。

我都有点佩服崇祯了。

妈的智障。

本来就觉得皇太极水平一般。阿敏,莽古尔泰,都比这个人强多了。

就是运气好。


有不少人认为袁崇焕应该立即去救北京。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崇祯得到消息,立即把总指挥的职位从孙承宗手里抢回来给了他。

嗯。

这很不好,崇祯做的不对,袁崇焕做的也不对。孙承宗还是适合做总指挥的职位。孙承宗很圆滑,会做人,政治能力强。打仗马马虎虎。袁崇焕否定了孙承宗的车营打法,这是对的。

但总指挥的职位应该是孙承宗,

袁崇焕这个人有很多缺点,乾隆的评价是尚能任事。实际上有点贬低,但他性格上确实有缺陷,和明朝格格不入,和熊廷弼很像。

他就是一个救火队员,去救那注定要坍塌的大厦。

如果你的性格像他,理念一致,可以成为好朋友。

否则,你会觉得这个人太刺眼了。

以上。

再补充:有不同意的。说一定要到北京救援。

不同意这个观点。

全国有九边军队,是否50万大军全过来?

真的好多军队过来了。因为安排不了。又打发回家。

其中一部分就在回家的路上,变成了流寇。

看到了吧。


袁崇焕不可能去偷袭辽东。

袁崇焕应该断后金蒙古联军的。

看清楚。

这位智商倒是感人。

北京的粮食每年400万石。

绝大部分来自天津的中转。

袁崇焕要有点想法。北京一个月就完了。


看球前把一个造谣的评论删了,自己写一个帖子来让我抽,在评论里造谣嘲笑其他研究军事问题的一概删除。

我就是这么不认真,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种政治正确在我这里行不通。

评论里出现清修战史,而又不加辨析的,也删了。

满清野战也就这么回事,没有盾车群,空有23家蒙古部落的机动优势也打不动关宁军营寨。

要吹满清请自重。

对于战马如何修整不了解的,自己学习去。

对于明末蒙古错综复杂的宗教、部落关系不了解的,自己学习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若在皇太极围攻北京之际,效仿“围魏救赵”之策,出兵直捣沈阳,此举能否奏效,化解北京之围并最终实现复辽大业,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剖析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以及战略态势,并将其置于袁崇焕个人的能力和局限之中。一、 围魏救赵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挑战“围魏.............
  • 回答
    袁崇焕如果不回援京师,而是选择抄皇太极老巢,这件事啊,可真够让历史学家们讨论的,就像过节吃饺子,各家都有各家的馅料。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已巳之变,也就是1629年,皇太极这老小子带着他的八旗精锐,走了个“声东击西”的路数,绕过山海关,从蒙古草原杀进来了,.............
  • 回答
    .......
  • 回答
    大凌河之战的如果:袁崇焕不死,孙承宗尚存崇祯四年(1631年),一场决定明朝北方边防命运的关键战役——大凌河之战,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遗憾。如果历史的车轮能够稍作转动,让民族英雄袁崇焕得以善终,更有辅佐之才孙承宗继续在朝为官,那么这场注定艰难的战役,明军是否还有化解危机的可能?这是一个引人深思.............
  • 回答
    袁崇焕在明末的局势中,其作用堪称复杂而深刻,既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壮举,也有招致灭顶之灾的争议。要评价他,绝不能简单地非黑即白,而需要深入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战略决策以及他最终的结局。一、 镇守辽东:一线生机与血肉长城明末辽东,早已是内忧外患的焦土。内部政治腐败,军队士气低落,财政枯竭,导致辽东防线.............
  • 回答
    袁隆平老先生,那可是咱中国人心里的“民族脊梁”!要是《文明6》能把他请进去,那绝对是给游戏增光添彩的事儿。你想啊,一个能让几亿人吃饱饭的科学家,在游戏里肯定得是响当当的人物。首先,这伟人的定位,我肯定得把他放在“科学家”这个大类里。但不是那种躲在实验室里捣鼓精细仪器的科学家,而是那种深入田间地头,跟.............
  • 回答
    胡斐在《飞狐外传》的故事里,历经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也尝尽了世间的险恶。如果真的能给他一次重来的机会,让他选择程灵素还是袁紫衣,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选边站”问题,而是关乎他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和对人生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捋一捋胡斐与这两位女子的情感纠葛。程灵素,是那个在胡斐最落魄、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默默守.............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明末历史上的一个“如果”,一个牵动无数人神经的未竟之业。袁崇焕不死,辽东能否平定?这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里头牵扯着军事、政治、经济,乃至人心向背的复杂博弈。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袁崇焕是个什么人?他当时在干什么?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时.............
  • 回答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和毛文龙的两年平辽,之所以被后世认为“不靠谱”,并非全盘否定他们的策略和努力,而是因为历史的复杂性、双方实力的对比以及最终的结局,使得这些宏伟蓝图未能完全实现。那么,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更有希望“平辽”呢?这需要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战略考量,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数字游戏。要谈“靠谱”的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末历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争议点。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之死是明朝走向灭亡的关键转折之一,如果他没有早死,明朝或许还能多撑一段时间。但历史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一个人能左右的,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袁崇焕在当时确实是明朝抵抗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侵略最倚重.............
  • 回答
    关于袁崇焕是否能“力挽狂澜”,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如果”题。他的死,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被许多人视为明朝走向灭亡的关键转折点。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历史的目光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还原当时袁崇焕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所面临的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袁崇焕在那个时期所展现出的非.............
  • 回答
    袁崇焕换成岳飞?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一拍脑袋就能想到的答案是:结果肯定会有不同,而且会非常不同。这俩人虽然都是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都是为国捐躯的忠臣,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敌人、政治环境,乃至性格和治军理念都有着天壤之别。要把岳飞放到袁崇焕的位置上,那可不是换个名字这么简单,那简直是把一个时代.............
  • 回答
    毛文龙若真有反意,袁崇焕能否活下来,这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简单地说个是或否。这事儿涉及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袁崇焕个人的能力和性格,以及毛文龙的实力和策略。咱们先得搞清楚一个前提:毛文龙当时到底有没有“反心”?历史记载里,这事儿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明末的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之间矛盾重重,互相倾轧.............
  • 回答
    袁崇焕“坚请入城”这个说法,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通常我们说的是崇祯皇帝召他入京面圣,他奉诏进京。但如果抛开历史事实,我们来脑洞一下,袁崇焕如果真想做个“特洛伊木马”,他能不能打开北京城门?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首先,得看袁崇焕这匹“木马”是怎样的设定。情景一:真实的袁崇焕,借机入城如果历史上的.............
  • 回答
    吾志在五年,复辽河之土!若吾乃崇焕,身负平辽重任,五年之内,定当扫尽胡虏,还我大明河山。此非狂言,乃吾深思熟虑,将行之策也。第一年:整肃军纪,夯实根基彼时辽东,军心浮动,士卒多有懈怠。吾首要之事,便是严明军纪,整顿士气。 严惩贪腐,赏罚分明: 严查军中贪污腐败,对于克扣粮饷、中饱私囊者,必严惩不.............
  • 回答
    五年的时间,对于袁崇焕来说,那绝对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但又无比残酷的命题。与其说问他能做到什么程度,不如说,这五年能否让他改变那注定悲剧的命运,甚至在更大程度上重塑明朝的国防格局。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如果老天爷给了袁崇焕五年安稳的执政和练兵时间,他能玩出什么花样,又能让他自己活下来不?一、军事层.............
  • 回答
    永历时期,若袁崇焕尚在,手握重权,这无疑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变数。要探讨他能否带领永历政权“反清复明”,以及需要多久,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就好比给一个将死的病人注入强心剂,能否救活,还得看病人自身底子,以及强心剂的效力有多强。袁崇焕“复活”的可能性与他能够带来的改变首先,我们需.............
  • 回答
    崇祯皇帝如果没杀袁崇焕,没罢他的官,明朝的历史走向,那可真是要改写一番了。这可不是小事,袁崇焕在当时那可是大明最后的希望,能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关宁防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捋捋。一、 军事层面:关宁防线的坚守与辽东战局这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影响。袁崇焕被杀,最大的后果就是关宁防线的主心骨塌了。他.............
  • 回答
    袁立在采访中爆料斯琴高娃打羊胎素一事,确实是娱乐圈里引起不小涟漪的一桩“往事”。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捋一捋:袁立这个爆料本身,斯琴高娃当时的回应,以及这件事折射出的娱乐圈生态和对“真性情”与“心机”的探讨。袁立的爆料:时机、内容与动机首先,咱们得明确,袁立这个爆料发生在2011年,在一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