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如何 ?

回答
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可以用“毁誉参半”来形容,但如果抛开后世的许多评判,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做的事情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来看,他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要理解袁崇焕的历史地位,我们得把他放到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去看。当时,明朝已经是一个积重难返的帝国,内部腐败、党争激烈,对外,北方满洲崛起,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首的后金(后来的清朝)势力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吞噬着明朝在辽东的领土。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明朝的命运岌岌可危。

袁崇焕的“中兴希望”与“民族英雄”的定位:

在大多数人心中,袁崇焕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他在明末辽东战场上展现出了超凡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抗金决心。

军事上的赫赫战功: 袁崇焕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身居高位。他出身庶民,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从一个边关小官做起,一步步爬到总督辽东军务的位置。在他上任之前,明朝在辽东是节节败退,宁远、锦州等重要城池相继失守。而袁崇焕的到来,带来了转机。
宁远大捷: 这是袁崇焕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辽东战事最为不利的时候,他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宁远,并将关宁锦防线作为抵挡后金进攻的核心。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十万大军围攻宁远城。袁崇焕凭借火器和严密的防守,以及自身的胆识和谋略,以少胜多,击败了努尔哈赤。这场胜利不仅保住了宁远城,更重要的是,它沉重打击了后金的锐气,扭转了明朝在辽东的颓势,也让后金首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有人说,努尔哈赤就是在这场战役中受的箭伤,不久后病逝。这使得袁崇焕在很多人眼中,成为直接“射杀”了努尔哈赤的民族英雄。
萨尔浒之败后的重整旗鼓: 萨尔浒之战是明朝在辽东的惨败,也是袁崇焕之前上司的责任。但袁崇焕接手后,并没有被失败击垮,而是总结经验,大力推广火器,招募和训练士兵,特别是关宁铁骑,构建了更为坚固的防线。他的治军严明,赏罚分明,也提升了明军的战斗力。
北京保卫战(己巳之变): 1629年,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直扑北京。在危急时刻,袁崇焕以极快的速度率军驰援,赶到北京城下,与后金军队展开激战。他指挥部队在城外与后金军对峙,通过炮火和骑兵的配合,成功阻止了后金军攻破北京的企图。这场“单刀赴会”式的驰援,更是让他在百姓心中成为救国救民的英雄。

“五年复辽东”的战略构想: 袁崇焕不满足于仅仅守住长城一线,他有更宏大的战略目标——在五年内收复被后金占领的辽东地区。这个构想充满了雄心壮志,也代表了他不愿屈服于现实的决心。虽然最终未能实现,但在那个绝望的时代,这样的目标本身就是一种鼓舞。

“罪人”争议与历史错位:

然而,袁崇焕的历史地位也因为一系列的争议而蒙上阴影,甚至被很多人视为千古罪人。这些争议主要源于他的悲剧性结局。

崇祯的猜忌与陷害: 崇祯皇帝虽然一开始重用袁崇焕,但他的性格多疑、刚愎自用,加上朝廷内部党争的不断挑拨离间,最终导致他对袁崇焕产生了严重的猜忌。许多人出于嫉妒、党派利益,或是对袁崇焕军事策略的不理解(例如他与后金进行议和的举动),纷纷弹劾袁崇焕。
“卖友”与“和议”的争议: 在驰援北京后,袁崇焕与皇太极有过短暂的“和谈”,并且在和谈中,他的一些做法被认为是“卖友”(指送出自己的部下,或与后金达成某种协议)。虽然从战略上讲,他可能试图缓和局势、积蓄力量,甚至是有利用后金内部矛盾的意图,但在那个民族矛盾激化的时代,这种行为很容易被解读为“通敌叛国”。尤其是一些官员,如钱龙锡、温体仁等人,更是抓住了这些细节大做文章。
含冤处死: 最终,袁崇焕以“通敌卖国”的罪名被崇祯皇帝逮捕,并遭受了残酷的凌迟处死。他的尸体被百姓(或受煽动者)瓜分,他的名声也因此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历史地位的再评价:

袁崇焕的冤案,也成为后世研究明史和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课题。

清朝官方的评价: 清朝建立后,官方出于统治需要,自然将袁崇焕定性为“罪人”,以证明其统治的正当性。他们的史书中,对袁崇焕的描述多为负面。
晚明史学家的反思: 晚明时期,有一些有识之士,如黄道周、杨涟等,对袁崇焕的遭遇表示同情,并对崇祯皇帝的猜忌和朝臣的诬陷提出了质疑。
近代以来“民族英雄”的崛起: 到了近代,特别是20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审视袁崇焕的功绩。他们认为,在那个黑暗的年代,袁崇焕是为数不多的忠臣良将,他以一己之力对抗强大的敌人,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梁启超先生在《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袁崇焕给予了高度评价。
现代史学界的共识: 如今,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袁崇焕是蒙冤的忠臣。虽然他的一些策略和行为可能存在争议,但其爱国之心和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悲剧,更多地反映了明朝政治体制的腐朽和皇权专制的弊端。

总结:

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可以说是在“民族英雄”的光环与“千古罪人”的骂名之间,经历了漫长的争议与拨乱反正。

从军事贡献上看, 他是明末为数不多的能与后金正面抗衡并取得胜利的将领,是辽东战场上的顶梁柱。他“五年复辽东”的战略,虽然未竟,但其目标和决心值得肯定。
从政治背景上看, 他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明朝晚期政治的黑暗和君臣关系的扭曲,是对专制制度的控诉。
从精神象征上看, 他在后世心目中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反抗外侮、坚贞不屈的民族英雄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因此,将袁崇焕简单地定义为“英雄”或“罪人”,都显得过于片面。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是那个时代悲剧的产物,也是一个承载着民族情感和历史反思的符号。他究竟是民族的恩人还是民族的罪人,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审视他,以及你对历史真相的还原有多少。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永远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无法被忽视的重要名字,他的命运与明朝的兴衰紧密相连,他的故事至今仍引人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袁崇焕的历史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第一个表现是袁崇焕有二十六大美德和成就

原文章来源:百度贴吧
原作者:贴吧用户_Q56141a
原文章地址链:tieba.baidu.com/p/72898

A、尊敬老人——请求在宁远为宫中魏姓残疾老人建生祠,上表称颂老人“功在社稷”、“从古内臣谁能出其右者!”,发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B、忠于爱情——在宁远与贫困的民间女子喜结良缘,一路行军,一路生儿育女,上演了古代版的 《战地玫瑰》。

C、谦虚礼貌——率一万五千大军在蓟门天险,为200后金骑兵让道,留下了千古佳话。

D、致富神话——出身于乞丐流民家庭,经过数年奋斗,成长为两广盐业巨头,拥有大量良田、美宅、金银,成为成功人士的楷模。

E、驱逐鞑虏——截留朝廷数十万援蒙专款,终于成功灭亡了蒙古,完成了徐达、王越、戚继光等名将都没能做到的伟业。

F、热爱和平——“张皇敌势耸朝臣,冀成款议”、“令番僧往清军中唁问,意欲议和”、“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谋以岁币议和”

G、热情好客——用牛肉和美酒犒劳远道而来的少数民族兄弟(“东兵至,崇焕牛酒相慰劳”、“是夕敌至,牛酒犒劳”)

H、两弹元勋——天启六年成功试爆了世界第一枚原子弹,取得了“糜烂数十里”的巨大效果;天启七年又成功试爆了世界第一枚氢弹,将数十万后金士兵的尸体瞬间汽化。

I、轻功高手——据福建邵武县志记载:能穿着鞋子在墙壁上行走,“如履平地”。

J、武学宗师——修炼少林铁布衫绝技,两肋被箭射成刺猬,而毫发无伤,将中华武学发扬光大。

K、数学巨匠——“闻奴兵十万攻朝,十万居守”,以高达六位数的运算,精确计算了后金兵的人数,展现了古代数学的最高成就。

L、物理之父——天启六年正月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枚超时空炮弹,经过八个月之久,终于于天启六年八月一炮轰死努尔哈赤,证明了时空是可以穿越的。

M、预言大师——在努尔哈赤起兵前二十年,就预测到了辽东沦陷,发出了“土地公、土地公,快快守辽东”的精准预言。

N、航海先驱——在辽东一座没有名字的小岛上,发现了无人知道的贡奉的魏忠贤的冕旒像,完成了明朝地理大发现。

O、死后复活——死后两年再度还魂,于崇祯五年挥毫写下“心术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的墨宝,创造和圣子基督再临人间一样的奇迹。

P、语言学者——发明了金句“掉那妈!硬顶上!”,将语言艺术的运用发展到了顶峰,确立了粤语的国语地位。

Q、杀胡兴汉——箭射蒙古革达子满桂,实现了胡无人,汉道昌,复兴汉民族。

R、忧国忧民——写下了“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的诗句,以超越时代的目光把明和清之间的战争称为“同室操戈”。

S、私下里出关——以考察军事为名同奴酋努尔哈赤达成了双边合作备忘录,早早预见满清入主中原,从而为后代入旗打下坚实基础

T、宅心仁厚——大荒之年卖米给后金,体现了超越国家民族的仁慈之心,拯救了数十万建奴兄弟;

U、行动果决——在毛文龙和后金激战的时候,毅然断绝东江粮饷八个月,有力的配合了建奴对毛文龙的进攻,打击了主战势力的嚣张气焰

V、在后金进关抢劫的过程中,一路尾随围观后金抢掠京畿,有力的震慑了意图阻止后金大军的九边勤王军的嚣张气焰

W、忠心耿耿——为了后金能够安全的抢劫明朝百姓,毅然坚决将前来勤王的军队四下遣散

X、敢做敢为——皇太极刚到北京城下,立刻冒着被杀的危险入宫恐吓明朝君臣,“皇太极此来为坐皇帝,卜日登基矣”

Y热爱和平——后金大军兵簙城下,依然在关宁军中携带喇嘛,从未放弃过以求和的方式和平解决己巳争端的愿望

Z、视死如归——在灭明计划失败以后,毅然赴死,用自己身上的肉来给明朝军民下酒,从历史角度证明了明朝军民的愚昧,为大清国代替大明国建立了道德依据。

无题(一首)
作者:佚名
完美英雄袁崇焕,公认千古第一冤。
愚民啖尽忠良肉,天罚侍清三百年。

无题(二首)

作者:金玲岂是池中物

之一

昏君杀忠良,猪朝怎不灭。

紫气东来时,英雄昭雪日。

之二

魂断志不灭,文弼从义帜。

金戈荡暴民,统一慰遗志!

无题(五首)
作者:覆育列国真正汗
其一
残阳何意照荒丘,冢中衣冠泪空流。
圣皇一日昭奇雪,英雄忠名耀千秋。

其二
孤忠碧血洒辽东,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南定中原日,家家香火祭英雄。

其三
辽海碧波漾千里,督师荒岛斩顽逆。
扫清统一绊脚石,迎来盛世万民喜。

其四
督师有后富明阿,血战长毛杵成河。
从龙英雄原有种,齐唱民族团结歌。

其五

武穆曰忠不尽忠,文山称义岂足义?

千古忠义谁第一?唯我东莞袁佳氏!


第二个表现是曾磊老湿,骂的透,曾磊老湿遇到揭露袁崇焕的人,就痛骂说反袁就是反清,反清破坏团结。


第三个表现是东莞袁崇焕纪念园,看得准,袁崇焕是在和“友好民族”议和


第四个表现是袁崇焕贴吧干的好,要成为“曾国藩反皇汉指挥所”


第五个表现是犬清也干的不错,专门修了一个不知道真假的“袁大将军墓”


第六个表现是东莞袁崇焕纪念园涨了工资,越来越有干劲了,不能砸了饭碗

user avatar

什么时候连袁崇焕都可以讲历史地位了……

整个明朝

能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地位上较较真的也就那么几个人

武将徐达 常遇春 戚继光

文官张居正 于谦 王阳明

皇帝洪武 永乐

这些都是能在各自领域里名列前茅的,他们有资格讲历史地位

圆嘟嘟算什么?他凭啥讲历史地位?凭他五年平辽反被草?凭他私杀文龙皮岛反?还是凭他投机倒把修祠堂?

作为文官,前面有张璁 夏言 杨廷和 杨一清 张居正 申时行 王阳明 于谦 刘伯温 宋濂……

作为武将,前面有徐达 常遇春 冯胜 朱文正 朱棣 张玉 张辅。同时代的满桂 毛文龙 李如松 后期还有卢象升 曹文诏 李定国

你袁崇焕连明末的榜单都冲不进去拿头要历史地位?

user avatar

历史地位比较高,属于能写进大学历史教科书的程度

242页,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兵围攻辽东重镇宁远(今辽宁兴城),遭到明参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被炮火击伤,退回沈阳。八月,努尔哈赤病死。
243页,努尔哈赤死后,子皇太极继位,改年号为天聪。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他避开袁崇焕把守的宁远,以蒙古军为向导,从喜峰口入长城,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从山海关回师驰援,败后金兵于北京广渠门外,这时,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杀了袁崇焕,使明朝失去了一员强将。
大学历史系与考研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至于那些张口闭口袁崇焕不配讲历史地位的,你们没机会读《中国古代史》我可以理解,但连《中华上下五千年》都不看就太离谱了吧。

user avatar

看了这问题下面的一些回答我突然想明白一个问题。

以前为啥某些粉丝会喊zf后清。因为历史学家(除了野生)基本都对袁持肯定为主的看法。这事儿就不好解释了,总不能说全都是不学无术吧,于是就只能解释为全被满人把持了。

这不和pg1 还有凡凡的粉丝一个样么,看来粉丝饭圈化的历史要早多了。

user avatar

一个神奇的人。

在明末,他的评价应该是比较低的。

才非周公,使骄且吝,并无大才,更无大智……而建虏以(文龙)扼其背。甚忌之。阴通款崇焕。求杀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
崇焕捏十二罪,矫制杀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
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著魅著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呜呼!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亦犹之毛文龙以么魔小卒,焉可上比鄂王!论者乃取以比拟,不特开罪鄂王,亦且唐突秦桧矣。
袁自如,斗筲小人,一味夸涎。于召对时敢为大言,自任五载灭奴,先帝倾心委用。其在关外,唯请撤喜峯诸口守军数百名,谓是冒滥,节省几何?卒以无备,奴骑长驱,震惊宗庙,实始于此。犹敢大胆要挟,几欲为城下之盟,此其目中视先帝为何如主?致先帝震怒,立逮下狱,虏便丧所怀来而去。
又贼臣杨镐、袁崇焕前后卖国,继丧辽阳、广宁,滋蔓难图。
其次则袁崇焕遣喇嘛僧吊老酋,因以款议未成,而崇焕去位。迨先帝初立,意在灭奴,召崇焕授兵柄。崇焕阳主战而阴实主款也,甚至杀东江毛文龙以示信。嗣先帝之不许,遂嗾奴阑入胁款,仍戒以弗得过蓟门一步,崇焕先顿甲以待。
崇焕自言五岁灭东夷,了无成算。给谏许誉卿面叩之,崇焕自言聊慰上望云尔。给谏亟言上英明,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崇焕亦自觉失言,遂以用人措饷等事再请於上。倘有不相应,即可借为卸担地,不意上之咸从所请也。
及行刑,百姓脔食其肉,皆谓杀文龙以致东方猖獗,崇焕误国之罪无所逃。
都督毛文龙杭人也 以布衣起家赐蟒玉衣带尚方剑驻师皮岛 经略袁崇焕袭杀之 以媚虏 朝议置不问 此己巳五月间事也 夫文龙反跡无据 又无密旨 擅作威福一至此哉 至己巳十一月 崇焕引虏入犯 相持月余 不发一矢 且运米以饷虏 幾危宗社 始崇焕 欺上有五年灭奴之语 至是反情尽露 总兵满桂備发其姦 上命缇骑逮之 庚午八月磔于西市。
崇焕出言无状,对百官讼言:‘达子此来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极矣。’户部尚书毕自严至挢舌不能下,举朝皆疑之

说明在明末的大部分人的脑子里,袁崇焕大概是误国,小人,庸臣之类的形象。

而他形象提升是在清朝,

明季督师袁崇焕之狱当时帝意谓其通敌召兵故加严谴幸赖吾纯皇御制文集中力为昭雪
至本朝修《明史》,本文庙实录为崇焕传,其故始白。
明臣熊廷弼袁崇焕先后守边备着劳绩明季纪纲不振 党论纷呶 是非倒置 遂使任事之臣并罹重辟 自经明史论定 公议始昭

主要是明史的出炉,在满清官方的运作下,袁崇焕的形象开始提升。

在清末,民国阶段。

梁启超这些老乡等人的操作下,

1903年至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通过分析袁崇焕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袁崇焕之死对辽东战争的影响,高度评价袁崇焕是一个“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的亘古未有的英雄人物,他的死是“数千年来历史上一大异动”。

袁的形象进一步提升。

到了现代,袁的评价应该是毁誉参半。有阎崇年等人对袁的评价很高,也有一些人写论文指出袁的很多行为,例如卖米,议和,杀毛文龙存在问题。王荣煌对袁的评价很高,同时也认为他死于失机是合适的,只是邢浮于罪。

而杜车别的明冤也对因为袁而死的毛文龙做出了正面的评价,进一步凸显了袁的无能,和他行为的诡异。

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开始有大量普通人加入这个话题,从故纸堆中挖出了袁大量的黑料。

袁的评价大大降低。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崇祯给他定的罪名一条条被证实,所谓的反间计也越来越像一个笑话了。

感觉袁的地位现在还不能盖棺定论。现有的资料只能说明他死有余辜,但是对他是否通敌卖国仍然无法定论。

他做的很多事,确实很像通敌卖国,但是还是缺少铁证。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资料出现,他到底是真的通敌卖国,还是只是因为无能而导致做出了很像通敌卖国的行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可以用“毁誉参半”来形容,但如果抛开后世的许多评判,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做的事情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来看,他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要理解袁崇焕的历史地位,我们得把他放到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去看。当时,明朝已经是一个积重难返的帝国,内部腐败、党争激烈,对外,北方满洲崛起,.............
  • 回答
    袁崇焕,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同一个被刻意涂抹又难以磨灭的烙印,激起了无数后人心中的波澜。为何围绕他的争论总是如此激烈,甚至到了今天,提及他,依然能点燃人们的情绪?这背后,不仅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更是我们理解民族命运、政治智慧以及个人抉择的投射。情绪激动的根源:历史的伤痕与民族的认同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崇祯皇帝如果没杀袁崇焕,没罢他的官,明朝的历史走向,那可真是要改写一番了。这可不是小事,袁崇焕在当时那可是大明最后的希望,能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关宁防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捋捋。一、 军事层面:关宁防线的坚守与辽东战局这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影响。袁崇焕被杀,最大的后果就是关宁防线的主心骨塌了。他.............
  • 回答
    谈到袁崇焕,这可真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能引起激烈争论的人物,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盖棺定论的。他身上既有闪耀的光辉,也有令人扼腕的悲剧,所以大家对他看法非常多元,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是爱恨交织。要说他算不算英雄,咱们得把历史摊开,好好说道说道。袁崇焕的光辉篇章:坚定的抗金名将首先,他最让人称道的,无.............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历史普及领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讲课风格生动幽默,语言也十分接地气,深受很多普通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在他还在做老师的时候,他的《怪物史莱克》与《笑傲江湖》的结合来讲解中国古代史,这种新颖的方式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让历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条条框框。从他的公开演讲和著作来看,袁.............
  • 回答
    易中天和袁腾飞都是中国备受关注的历史普及者,但他们在历史研究的深度、严谨性、学术背景和侧重点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直接说谁“历史水平高”可能过于简单化,更恰当的说法是,他们在不同维度上展示了各自的“历史能力”。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1. 学术背景与研究方法: 易中天:.............
  • 回答
    历史上袁绍是不是个“草包”?这个问题,如果真的要较个真,那答案会比你想的复杂得多。因为“草包”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很强的感情色彩和主观评判,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概括一个活生生的人,尤其是一个在东汉末年那样风云变幻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先看看袁绍这个人身上都有哪些“标签”,以及这些标签是怎么.............
  • 回答
    关于袁绍袁本初是否建议引入西凉董卓勤王的说法,历史上确有此事,而且细节颇为复杂,并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这件事的发生,是当时乱局下各方势力博弈和判断失误的产物,也成为了董卓专权乃至日后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转折点。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公元189年。背景:汉.............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明末历史走向,一个毛文龙而非袁崇焕得胜的节点。这不仅仅是两个人命运的颠倒,而是一系列连锁反应,可能深刻地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一个“不可能”的假设:毛文龙的胜利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在真实的历史中,毛文龙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被袁崇焕处死,这本身就是权力斗争和政治博弈的结果。毛文.............
  • 回答
    聊起历史贴吧里那场围绕着袁崇焕和毛文龙的激烈辩论,简直就是一场陈年老醋的新陈代谢,时不时地就能炸出点火药味来。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得从好几个层面去剖析。争论的根源: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解读最直接的,这场争论的焦点就是对袁崇焕和毛文龙这两位明末名将的评价。这俩人,一个主张“攘外必先安内”,主张用宁远.............
  • 回答
    袁崇焕的军事水平,这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评价他,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不能只看孤立的战役,而是需要将他放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局势中去审视。初露锋芒与后金的崛起袁崇焕真正意义上崭露头角是在辽东战场上。当时,辽东已是明朝最为棘手的边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其军事实.............
  • 回答
    袁崇焕的战略战术,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无疑是一道耀眼的光芒,闪烁着非凡的军事才华与深邃的政治考量。他的思想与实践,是那个时期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值得细细品味。一、 战略层面:以“守”为核心,打造坚不可摧的关宁防线袁崇焕的战略,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守”。这不是消极避战的“守”,而是一种主.............
  • 回答
    袁崇焕,明末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人生充满了争议,但其在辽东战场上的功绩,即便是在今日看来,也足以令人敬佩。他力挽狂澜,一度稳住了风雨飘摇的明朝辽东防线,为后来的历史走向留下了重要的空间。军事上的赫赫战功:袁崇焕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他与后金(清朝前身)的殊死搏斗,以及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他所展现出.............
  • 回答
    关于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尤其是“超高地位”的说法,与其说是清朝“捧出来”的,不如说是历史事件、文学创作以及不同时代解读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清朝为了某种目的而“捧”袁崇焕,因为这其中有很多更复杂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袁崇焕在明朝末年的真实处境,以及后来人们对他的看法是如何演变.............
  • 回答
    袁崇焕的支持者群体中,是否存在一种自我心理暗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明朝末年,一个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时代。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袁崇焕所处的背景。他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辽东战局极端不利、朝堂腐败不堪的时刻,被寄予厚望的“救时栋梁”。这种背景本身就容易滋生.............
  • 回答
    袁崇焕,这位明末的传奇将领,一生以抗击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入侵为己任。他最为人称道的军事思想,便是“城墙大炮”战术,一种以坚固城防为基础,辅以火炮远程打击的防御体系。然而,即便这套战术在辽东前线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最终也未能挽救大明王朝于倾颓。究其原因,绝非是战术本身存在致命缺陷,而是多个层面的.............
  • 回答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和毛文龙的两年平辽,之所以被后世认为“不靠谱”,并非全盘否定他们的策略和努力,而是因为历史的复杂性、双方实力的对比以及最终的结局,使得这些宏伟蓝图未能完全实现。那么,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更有希望“平辽”呢?这需要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战略考量,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数字游戏。要谈“靠谱”的平.............
  • 回答
    袁崇焕的名气比孙承宗大,这其中包含了历史选择、戏剧性事件、宣传推手以及后世解读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叠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细品味两位名将各自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舞台。首先,从历史舞台的“主角光环”来看,袁崇焕更胜一筹。孙承宗,字景文,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 回答
    关于袁崇焕的评价,学术界确实存在着相当的讨论和分歧,这与民间“挺袁派”和“倒袁派”的激烈对立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呼应的,并且反映了学术界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学术界关于袁崇焕评价的几种主要观点和争论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学术界对袁崇焕的评价并非铁板一块,.............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对百度百科的运作机制以及历史资料的呈现方式有一定的关注。关于百度百科上袁崇焕词条负面史料添加困难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百度百科的核心理念和运作模式: “有责任的分享”是百度百科的宗旨。这意味着它不仅是一个信息聚集平台,更强调信息的准确性、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