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术界有关袁崇焕的评价究竟是何种状态?民间挺袁和倒袁的严重对立是否反映了学术界意见的不统一?

回答
关于袁崇焕的评价,学术界确实存在着相当的讨论和分歧,这与民间“挺袁派”和“倒袁派”的激烈对立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呼应的,并且反映了学术界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学术界关于袁崇焕评价的几种主要观点和争论点: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学术界对袁崇焕的评价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性的态势。早期的评价可能受到时代背景、史料来源以及政治宣传的影响,而随着新史料的不断发掘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学术界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修正。

“民族英雄”和“军事天才”论(倾向于“挺袁派”的学术观点):
核心论点: 这一派学者认为,在明末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军事凋敝的严峻形势下,袁崇焕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坚定的抗金意志和对国家忠诚的态度,有效抵御了后金(清)的进攻,特别是宁锦大捷、锦州之战等关键战役,一度扭转了辽东战局,为明朝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他们强调袁崇焕在“以身殉国”前的坚守和对明朝社稷的忠诚。
证据支持: 引用他指挥的战役胜利、他撰写的奏疏中表现出的战略思想、以及对后金军事行动的有效遏制。例如,宁锦大捷的辉煌胜利被视为袁崇焕军事能力的有力证明。
关注点: 主要聚焦于袁崇焕在军事上的贡献和对抵御外侮的积极作用,以及他个人的忠君爱国情操。

“功过参半”或“能力不足”论(更偏向谨慎或批判的学术观点):
核心论点: 这一派学者则认为,虽然袁崇焕在军事上取得过一些胜利,但他的一些决策和行为也存在问题,未能根本性地解决辽东边患。他们可能会指出:
战略上的失误: 例如,崇祯二年(1629年)的“己巳之变”,后金皇太极绕过山海关直扑北京,导致北京城陷入危机,袁崇焕的“相机再战”策略在此战中显得被动和低效。有人认为他过于自信,将主力部署在关外,而对关内可能的威胁预判不足。
政治上的失误: 袁崇焕与魏忠贤党羽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与朝中其他官员的冲突,都可能影响了他的政治局面和实际操作的空间。他与孙承宗等人的理念差异,以及他对“关外决战”的坚持,也受到质疑。
个人性格和管理方式: 一些研究者认为袁崇焕性格孤傲,难以与朝臣协调,导致其孤立无援,最终被政治斗争所吞噬。他的一些军事管理也可能存在效率不高或过于集权的问题。
证据支持: 重点分析“己巳之变”的经过和后果,考量他与不同政治派别的互动,以及他对一些关键战役和战术的运用效果。
关注点: 在肯定其军事能力的同时,也审视其战略和政治上的局限性,以及其最终失败的原因。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论(强调历史背景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核心论点: 许多学者更侧重于将袁崇焕置于明末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进行考察。他们认为,袁崇焕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卷入了明末激烈的党争和权力斗争。他在与魏忠贤集团的斗争中表现出的强硬姿态,以及他掌握的兵权,都使其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崇祯皇帝多疑的性格和对朝臣的不信任,也为袁崇焕的垮台埋下了伏笔。
证据支持: 详细梳理明末的政治格局、党争的演变,以及袁崇焕与各种政治势力(包括宦官集团、东林党以及他自己的拥护者)的关系。分析崇祯皇帝的决策过程和心理变化。
关注点: 将袁崇焕的个人命运与明末政治生态的腐败、权力结构的失衡、以及皇帝的政治智慧联系起来,认为他的失败是系统性问题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个人能力问题。

对特定事件的重新解读: 随着新史料的出现,一些曾被认为是袁崇焕“罪状”的事件也可能被重新审视。例如,关于他是否“擅自处死毛文龙”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是平叛或巩固边防的必要措施,有人则认为这是越权行为。

民间挺袁和倒袁的对立与学术界意见不统一的关系:

民间对袁崇焕的评价呈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通常可以概括为:

挺袁派(常被称为“袁粉”): 主要将袁崇焕视为被奸臣陷害的民族英雄,认为他的“磔刑”(凌迟处死)是中国历史上最冤枉的酷刑之一,并将他的死亡归咎于皇帝的猜忌和奸臣的诬陷。他们往往对袁崇焕的军事才能推崇备至,认为如果不是他,明朝早已灭亡。
倒袁派(常被称为“袁黑”): 则认为袁崇焕能力平庸,甚至将明朝的灭亡部分归咎于他,指责他专权、误国,是导致辽东局势恶化的罪魁祸首。他们对袁崇焕的军事才能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他是个阴谋家。

这种民间对立与学术界意见不统一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但并非完全等同:

1. 学术研究是民间观点的重要来源和基础: 民间观点中的许多论据,例如关于宁锦大捷的辉煌,或者关于“己巳之变”的责任归属,都来源于历史研究和文献记载。不同学术观点对史料的不同解读和侧重点,直接影响了民间对袁崇焕的认知。
2. 民间舆论的极化可能放大和简化学术分歧: 学术界的研究是严谨、细致且充满辩证的,往往会承认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然而,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增加,但同时也容易出现信息碎片化、观点极化的问题。当学术界的一些争论点被民间讨论时,往往会被简化为“英雄”或“罪人”的二元对立,而忽略了其中的细微之处和复杂背景。
3. 情感因素在民间评价中的作用更强: 民间对袁崇焕的评价往往带有更强烈的民族情感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将他视为民族英雄,能够满足民众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情感需求,并寄托对理想化忠臣的期望。而倒袁派则可能出于对明朝灭亡的悲愤,寻找一个具体的“替罪羊”。
4. 学术界对复杂性的追求与民间对简单化叙事的偏好: 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求真务实,揭示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重因果关系。而民间讨论,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往往倾向于寻找一个清晰、直接的叙事,以便于情感宣泄和观点站队。
5. 学术界意见不统一为民间对立提供了土壤: 正是因为学术界对袁崇焕的评价并非铁板一块,存在争议,才使得民间有了各自解读的空间,并很容易将自身的倾向性观点与某些学术观点联系起来,形成对立。如果学术界早就形成了一个绝对统一、毫无争议的结论,民间可能也就难以形成如此激烈的对立。

总而言之,学术界对袁崇焕的评价处于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研究和讨论过程中。 从最初的“民族英雄”定位,到后来对其军事战略、政治手腕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角色进行更深入、更批判性的反思,研究成果一直在不断更新。学术界意见的不统一,恰恰是历史研究的常态,它反映了学者们在面对史料、方法论以及历史观上的不同理解和侧重。

这种学术上的不统一,确实为民间“挺袁”和“倒袁”的激烈对立提供了基础和养分。 民间对立往往是对学术观点的一种粗糙化、情绪化和标签化的反映。一些学术观点,无论其本意是严谨的审视还是细致的辨析,都可能在民间讨论中被放大或曲解,最终导致了“挺袁派”和“倒袁派”的严重对立,而这种对立又反过来可能影响到学术研究的纯粹性和客观性。因此,理解袁崇焕的评价,需要区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民间舆论的复杂性,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一堆袁粉的回答,真是令人好笑有可气。

譬如@Dragasa的答案:

有些高呼“不管怎么样袁崇焕就是不冤”的,我觉得你是三观有问题,看穿越小说看多了。现实中做点实事哪有那么容易?“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压断脊”。就当时明末那个糜烂的形势,用袁崇焕自己的话说是“罪不大则功不成”。要干点实事,难免会搞到出格。
明末别的将领对上后金主力,都是丧师失地,甚至全军覆没。袁崇焕好歹还能打几场胜战,广渠门之战甚至在城外硬生生把后金军队打败打跑,在明末边臣中算是很不错的了。那么多专业历史学者都肯定他的功绩,一帮子键盘历史民科哪来的自信?如果你们对了倒还罢了,如果你们错了呢?随意诋毁一位民族英雄,有点责任感没有?

随手批判一下:

一、骂网友“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压断脊”,说网友是键盘侠、键盘上将。有点儿逻辑的人都知道,王化贞、袁崇焕等都是看人挑担不吃力的键盘侠,最后都自己挑担压断脊了。一个被判死缓、一个被千刀万剐。这种骂人话不知道是骂网友,还是骂袁崇焕,还是骂他自己。好笑。

二、赞袁崇焕“明末别的将领对上后金主力,都是丧师失地,甚至全军覆没。袁崇焕好歹还能打几场胜战,广渠门之战甚至在城外硬生生把后金军队打败打跑,在明末边臣中算是很不错的了。”

用二战来比喻,一个人被任命为苏联战场平德督师,上任之后,先把北方(列宁格勒方面)军事首长杀了,让列宁格勒方面失去了对德军的威胁,然后任由德军抽调兵力回师将英国给平了,再将北非战场给平了,自己坐拥重兵(中央集团军群)正面对敌却不动如山,美其名曰构筑防线;结果德军领着英国和北非仆从军从南方(乌克兰方面)绕过了防线,直接杀到莫斯科城下。我就不明白了,这种督师怎么个很不错?果真能和前几任“丧师失地,甚至全军覆没”的平德督师相比?

“在明末边臣中算是很不错的了”?最差一档的督师,也就是这样吧。对于大明来说,就算一个督师丢掉了宁远、甚至再加上全军覆没,其战绩也比袁丢掉了蒙古朝鲜东江被打到北京城下的战绩要好得多啊。

你可以去请教任何一个人,是不是这样?

user avatar

@杜车别 杜车别大仙说《崇祯实录》:

关东款议,庙堂主张已有其人。文龙能协心一意,自当无嫌无猜;否则,斩其首,崇焕当效提刀之力。

用此来证明袁崇焕的罪状,殊不知《崇祯实录》此段记载恐怕是用来污蔑钱龙锡的,而不是袁崇焕的,老夫把全文拉上来看看:

御史高捷,劾大学士钱龙锡曰,袁崇焕罪案自定,臣不必言(也就是说高大人并非谈袁崇焕这个人,看不懂史料的自己阅读能力堪忧别怪别人)。独发踪指示之龙锡,不胜伤心之痛。前逮崇焕时,大寿口不称冤,两日后遂飚去,此非龙锡与崇焕挑激之哉?崇焕之杀毛文龙也,龙锡密语手书,往来不一可覆案也,又崇焕与王洽书言,关东款议,庙堂主张,已有其人。文龙能协心一意,自当无嫌无猜,否则斩其首,崇焕当效提刀之力。伏乞推主谋者,以慰边士之心,上曰:“辅臣佐理忠顺,无多言”。

可见该段文字根本不是关于崇焕的,而是借崇焕以报龙锡,这段政治斗争的本质,《烈皇小识》认为:

崇焕既决,群小合计,欲借此以起大狱,翻逆案。御史田唯嘉疏荐杨维垣、贾继春,通政使章光岳疏荐吕纯如、霍维华、徐杨光、傅魁、虞廷陛、叶天陛六人。有旨:“逆案奉旨方新,居然荐用,成何政体?”而后群小阻丧,始不敢妄冀云。

无独有偶,李逊之在《崇祯朝记事》也已经说得很清楚:

御史史范、高捷、袁弘勋三人,皆附杨维垣,力持党局......适边警,袁崇焕以通款下狱。二人遂与王永光合谋,借崇焕以报龙锡,因钱以及诸人。亦成一逆案,为翻前案地。温体仁主之,欲发自兵部。尚书梁廷栋初以外任,被特简,忧上英明,不能遂起大狱。

明蒋平阶之东林始末也云:

四年春正月翰林院編修黃道周疏救錢龍錫,調外。初定魏崔逆案,輔臣錢龍錫主之,袁崇煥之獄,御史史范力謀借崇煥以報龍錫,因龍錫以羅及諸臣。周延儒、溫體仁主之,欲發自兵部,而尙書梁廷棟不敢任,又上英察,不能遽起大獄也。

由此可见,高捷、史范等人说钱龙锡是主谋的目的,就是为了党争,因为这个时候,崇祯起复了大量被魏忠贤排斥、罢免的官员,他们的重新启用,阻碍了周延儒、温体仁、高、史等在魏忠贤当政期间做官的官员,因此他们发起了这场政治斗争。所以,所谓高捷提到所谓袁崇焕书信:“关东款议,庙堂主张已有其人。”明明只是高捷自己整出来的风闻,其目的也是针对钱龙锡,当时的风闻还有史范说袁崇焕有数万辆马价银子寄送在钱龙锡家里,后来也被证明是风闻。

以高捷的风闻证明袁崇焕有罪,也就杜车别“大师”能发明出来,实在超过一般人的想象力,吾等实在佩服之至。


欢迎加入晚明史讨论群931022728

user avatar

随便说几句,这好像是个很老的话题。我看到好几个答主言之凿凿,一口咬定学术界对袁崇焕没争议。

真的没争议吗? 其实要说袁崇焕没争议的只是正面形象没争议,学术界倒还真没见过哪位学者给袁崇焕扣汉奸、卖国之类的帽子。总之不管袁崇焕有什么问题,忠于大明这一点上没争议。我也认为有些人说袁崇焕是汉奸、卖主求荣纯属乱黑,我也不过是认为袁崇焕志大才疏害了自己和别人,做了很多错事。

但是袁崇焕具体到具体问题上,在学术界那争议可多了去了。

没有调查就没发言权,我用了几分钟时间调查一下知网的论文,搜关键词袁崇焕搜出几百篇文章,没空一个个看,也就随便找了十来篇下载翻翻看,调查看看有没有争议。

正面案例不举了,从我随手下载的袁崇焕相关论文里举点专家学者们反方向的观点。

我估计我这个回答是本问题下唯一回答了题主学术界看法的答案。

案例一:谋款,议和。

很多人是不承认袁崇焕想议和的。但是清史专家王鐘翰却认为袁崇焕议和是“有诚意的”[1]。并认为皇太极方面议和也很迫切,王鐘翰甚至认为袁与皇太极议和是有可能成功的。

当然,也不止王鐘翰一人这么认为。郑克晟也同样认为“袁崇焕对待议和的态度还是认真的”[2]

不过特别提醒一下,这二位都把袁与皇太极议和作为正面行为来赞扬的。

案例二:斩帅。

这一点争议最大,例如樊树志在好几篇文章里都对袁崇焕斩帅嗤之以鼻,例如《毛文龙的功过是非》里。他就这么说:

其他学者如尹韵公也认为“毛文龙功不可没,十二大罪不能成立”,孟昭信在也这么说[3]

这方面案例太多,不一一例举了,可见斩帅之事在学术界争议非常大,就连孟森在分析毛文龙与后金所谓通敌信件时都认为这些信件不足以说明毛文龙通敌,毛文龙通敌罪名不符合事实。

第三就是袁崇焕之死

其实袁崇焕之死也是颇多争议,常见的说法就是崇祯中反间计。但其实不少人都表示不信,很多人把袁死因归咎为党争或崇祯多疑猜忌、刚愎自用。翟意安写的这篇文章就这么认为:[4]

邓珂[5]也认为袁崇焕死于温体仁掀起的党争,王昊[6]的观点也有点意思,放上来一看,他认为反间计微不足道,党争也不是主要作用,主要是崇祯起主导作用,诺言和军事失败是主因。孙小云[7]也有类似观点,不例举了。


后面还有一个有趣的论文《也谈袁崇焕与孙承宗》,是说袁崇焕与孙承宗关系的。很多人都认为袁与孙关系好,其实并不是,我也认为袁与孙关系其实并不好。这篇文章就认为,袁与孙自孙承宗下台后,就生了嫌隙,例如柳河之战,

之后是起用王象乾,王象乾是主张以夷攻夷,与孙承宗政见不合,与王在晋一起被孙承宗撵走。但是袁崇焕却向崇祯进言起用王象乾抚夷。

这篇文章没提钱谦益的《初学集》里的孙公行状,里面也记载了孙承宗对己巳之变袁的军事布置有所不满。所以袁下狱后孙承宗不置一词,反而写诗讽刺。

再后,还有一位余福海,还写了一篇《晚明文官群体与宦官群体关系析探——以袁崇焕交结魏忠贤的史事为个案》,将袁崇焕结交阉党,并侥幸未列入阉党逆案之事分析了一番,有兴趣的人自己找来看吧,我就不列了。

综上:袁崇焕除了正面形象在学术界没争议外,很多所作所为都有巨大争议。本问题下各位言之凿凿学术界没争议的答主,麻烦下次别再随便代表学术界了,你们配吗?

—————

评论区的袁粉复读机,快去撕王荣湟大博士去


参考

  1. ^ 《论袁崇焕与皇太极》
  2. ^ 《试谈袁崇焕的几个问题》郑克晟
  3. ^ “东江移镇”及相关问题辨析——再谈毛文龙的评价问题
  4. ^ 袁崇焕被崇祯磔杀的深层原因
  5. ^ 袁崇焕诛毛文龙辩
  6. ^ 《崇祯帝与袁崇焕之死》
  7. ^ 论袁崇焕与己巳之变
user avatar

对于学术界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其实就是所谓袁崇焕粉丝的双重标准而已。明末史料非常多,袁崇焕作为明末的争议人物,有利于袁崇焕的史料,和不利于袁崇焕的史料是全部都有的。但是袁崇焕粉丝,对不利于袁崇焕的史料,其否定的理由,是非常无知和搞笑的:

  • 凡是不利于袁崇焕的史料,都是明朝遗民怀念故国的破烂东西;瞎编的;是小说不可信;黑袁崇焕的都是没有水平的民科。

大内义兴:《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的可信度如何?能在多大程度上采信用于历史话题讨论?

就像我前些天回答,关于记载三国赵云赵子龙的《云别传》的可信度的问题,提出一般史料是有互补性的,但是袁崇焕粉丝压根就不懂史料的互补性。史料有吹嘘水分,甚至有玄幻的东西,这都很正常,但是别轻易说史料瞎编不可信。

  • 史料A美化或者抹黑≠史料A是瞎编的破烂东西不可信。

仅从袁崇焕粉丝,对不利于袁崇焕史料的否定方式,就知道他们完全不懂史料。

明末遗臣朱舜水(1600年-1682年),就把袁崇焕,和导致萨尔浒惨败的杨镐,并列为卖国贼臣。

而狂吹袁崇焕的《明史袁崇焕传》也有袁崇焕和后金议和之类,不利于袁崇焕的史料(注1)。可即使《袁崇焕传》狂吹袁崇焕,狂黑毛文龙,认为毛文龙才能平庸【无大略】,老打败仗,耗费【糜饷】,但还是承认毛文龙的东江军【足牵制】后金,到【文龙既死】的3个多月后,大清就【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入关了。这么个能牵制后金的毛文龙,就被袁崇焕【妄杀】了(注2)。

(注1)明史袁崇焕传: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
(注2)明史袁崇焕传: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而明朝的编年体史书《国榷》的作者-谈迁(1594年—1658年),对袁崇焕的评价还算客观,吹了袁崇焕,什么有能力,功劳大,很受崇祯的知遇之恩,但也提到袁崇焕失在愎谏怯战,避难规利(注3)等等。谈迁还记载,后金担心毛文龙在背后,所以暗地里和袁崇焕议和,求杀毛文龙,结果袁崇焕上当了,把毛文龙杀了。谈迁认为袁崇焕中计而没有发觉,可惜了(注4)。

所以谈迁认为,袁崇焕虽然功劳大,但袁崇焕的行为全天下都知道,中了后金的议和计谋,而杀了毛文龙,导致己巳之变,并导致自己的死(注5)。因此袁崇焕死是该死,但被活剐是蛮冤的。

(注3)谈迁曰:藤县之于东陲,亦勋劳多矣!初经略高第议弃宁前锦右,果如其说,则辽西将非国之有也,赖藤县力持,成宁远之功,士气少奋。仗钺以来,极受知遇,兵势不加于往日,强敌尤迫于目前,思以俾阖纵横出表饵之愚计,其失在愎谏怯战,避难规利也!范仲淹答元昊书,岳武穆阴间刘豫,古人未始无之,特所用喇嘛,非种世衡之清涧僧王嵩耳。今俱谓其通建虏,一时难民忿祸,众喛漂山,而爰书三尺,真同反叛,安能折其心使不断断地下哉?呜呼,戍之辟之可也,寸磔之,果法之平乎?
(注4)国榷卷九十一:建虏以扼其背,甚忌之。阴通款崇焕,求杀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惜哉。
(注5)国榷卷九十:袁氏便宜从事,天下闻之,诧为奇举,居亡何而郊原暴骨者如莽。袁氏身膺不道之罚,则杀岛帅适所以自杀也。才非周公,使骄且吝,又中建虏之诱,杀其所忌,能毋败乎!

谈迁作为史官记载史料,是查阅过官方档案,接触过原始资料,不太可能胡编乱造,如果质疑谈迁接触过原始资料,还是胡编乱造的,那么《明史》也能被质疑是胡编乱造。

如果仅是谈迁记载袁崇焕和后金议和杀毛文龙,那还算是孤证还可以用孤证不立来反驳。

但是有更多的史料都记载,袁崇焕为和后金议和,而杀毛文龙。什么《崇祯实录》《明季北略》《石匮书后集》等等等,全部都有,难道这些史料都和袁崇焕有仇,都是明朝遗民怀念故国,瞎编的破烂东西,都不可信?

袁崇焕为议和杀毛文龙的直接证据:

  • 建虏以扼其背,甚忌之。阴通款崇焕,求杀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惜哉。(《国榷卷九十一》)

袁崇焕为议和杀毛文龙的间接证据:

  • 大清主从之。崇焕答书密允,复以告病回籍,乃寝。至是,再任,思杀文龙,则辽可得。(《明季北略卷五》)
  • 至是再出,无以塞五年平辽之命,乃复为讲款计。建州曰:‘果尔,其以文龙头来。’崇焕信之,且恐文龙泄其款计,遂身入岛诱文龙至......以尚方剑斩之。(《明史纪事本末补遗》)
  • 崇焕以女直主殂,差喇嘛僧往彼议和,杀毛文龙以为信物。(《石匮书后集毛文龙列传》)
  • 许上五年复辽;既而惧上责效,欲复修款议。恶文龙扰之,乃决计斩文龙。(《崇祯实录》)
  • 盖自崇焕自宁远奏捷之后,即令番僧往吊东夷以讲和,以罢归未就。再出无以塞平东夷之命,遂以平东夷自诡。虑岛帅毛文龙泄其计,遂身入岛,诱文龙斩之。 (夏允彝《幸存录》)
  • 袁崇焕遣喇嘛僧吊老酋,因以款议未成,而崇焕去位。迨先帝初立,意在灭奴,召崇焕授兵柄。崇焕阳主战而阴实主款也,甚至杀东江毛文龙以示信。 (徐石麒《反对与清议和奏疏》)

对袁崇焕的判决:

  •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崇祯长编》)
  • 至是圣谕:袁崇焕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既用东酋,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戎马在郊,顿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欲何为?(《国榷》载崇祯圣谕)

袁崇焕议和以及杀毛文龙的动机:

  • 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明史袁崇焕传》袁崇焕语)
  •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明史袁崇焕传》)

袁崇焕和后金议和的前科:

  • 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明史袁崇焕传》)

袁崇焕为和后金议和,而杀害毛文龙,有动机,有前科,有直接证据,有好几条间接证据,全部齐全,形成了完美的证据链。可以说袁崇焕被判决,是证据确凿,不容抵赖的。当然,袁崇焕被活剐是冤了点。

所以题主的答案很简单,学术界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只是袁崇焕粉丝,单方面否认,许许多多不利于袁崇焕的史料真实性。或者学术界的某些人故意无视不利于袁崇焕的史料而已。

过去20年前,30年前,甚至100年前,普通人查阅史料是非常不方便的,学术界也受到清朝崇袁思想的影响,不仅思想保守,而且垄断着学术话语权,袁崇焕自然没受到什么波澜。

可随着最近的15年,网络越来越发达,很多历史爱好者,能够开始接触到原始史料,在家里就可以下载各种史料,甚至稀有史料的PDF版本,学术界的屏障终于被打破了,袁崇焕的做过的荒唐事迹,自然被扒出来了。

===================================================================

以下都是认为不利于袁崇焕的史料,都是明朝遗民怀念故国的破烂东西;瞎编的,所谓袁崇焕粉丝的典型。

这位一看就是不懂史料,张口就来一句美化崇祯就是瞎编的。

  • 因为明朝遗民怀念故国,是瞎编的,所以我大清丑化明朝的史料,就是真实的?

还有这位,动不动《明季北略》《石匮书后集》,是明朝遗民写的破烂东西。这完全属于史盲的逻辑。

user avatar

前天, @郑峚阳 童鞋邀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回答关于督师的问题很吃亏,即不能获多赞,又不能吸多少粉,且袁黑们乌央乌央的来纠缠不清,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回答过知乎用户:岳飞和袁崇焕都是为汉族抵抗外族,且都是错杀,为什么一个流芳千古,一个却饱受争议?以后删了很多反对的意思,歪着楼来反对,曲解你的意思来反对。这些黑,我惹不起,总躲得起吧。既然不能以德服人,以躲服人总可以吧。于是我私信他说,就不回答这个问题了。

然而,事关督师的问题,尤如妹子一样,你撩了她,就得负责到底。

————分割线————

学术界,对袁崇焕的问题是没有争议的。有争议的问题,最多只是近几年,有关于他个人的细节问题。

学术界,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算呢?

我们估且从民国时期开始吧。

梁启超先生写了一篇《袁崇焕传》,盛赞督师之英伟。

吴晗先生编了一本《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他在《明史四讲》里,也极为肯定督师对明朝的贡献,虽然篇幅不多。

孟森写了一篇《〈三朝辽事实录〉评》,批判现在袁黑们引为经典的,王在晋抨击孙承宗的《三朝辽事实录》,揭露其中诸多不尽不实之处,自然也是袁粉无疑。

李光涛先生就更不用说了,有两篇《论崇祯二年己巳之变》和《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

袁崇焕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甚至2000年以前,都是已经定性了,斩袁崇焕一案,是历史的冤案。

2000年以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里,满学会会长阎崇年教授以袁崇焕为主线,讲述了《明亡清兴六十年》的节目,深受好评。

但是,这个节目却遭到了网络明史爱好者的严重质疑。

应该说,历史的问题,也是学术的问题,是不怕被质疑的,道理是越辩越明的。有不同的声音存在,这是一件好事。

但是,这一次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质疑。因为网络的日趋成熟,有的网站为了发展,甚至不惜提供一个平台,让网友借“以草根挑战专家”的题目为炒作。这使得这一历史问题,成了一颗重量级的惊雷,数年来,一直在网络上争论不休。甚至因此问题,引发了各种不同的立场其它争端,比如皇汉与满遗之争,崇祯圣君与昏君之争,明朝灭亡原因之争等等。

回应知友 @徐有贞 的评论,个人认为有必要专门说说樊树志的观点。樊老是学术界里,是唯一的一个,对袁崇焕颇有微词的学者。他虽然总体上是正面评价袁崇焕的,但同时在细节上,对袁崇焕有些不太认可。他认为袁崇焕斩毛文龙,是过于“果于法”,是为池渊驱鱼(樊树志)。

至此之后,网络的争议,还真的“撼动”了学术界的观点。当然,也仅仅是撼动。

2008年以后,专家们在论述袁崇焕的问题之时,虽然对袁崇焕的评价仍然坚持正面的,肯定的。却也不得不少少加一点袁崇焕的“黑点”。比如,袁崇焕这个有太过耿直(郦波副教授的讲座)。

另外,还有后起之秀王荣湟博士,他的硕士论文是专门关于袁毛问题的。我有幸阅读了他的几章《袁崇焕全传》,并与之私下商榷了几个问题。包括已巳之变之初,袁崇焕是否毫无准备及对形势误判。这本书至今尚未出版,已经有很多袁粉期待我跟他掐一架了。到时候,恐怕又得“以躲服人”了,苦笑。

一句话,这些学术界的专家们,在评论袁崇焕的时候,观点已经不敢再那么旗帜鲜明了。

老实说,我不太佩服这样的学术精神。

学术界,就应该去影响他人,而不是受他人影响。虽然袁黑有很多人,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言论,但是学术就是学术,有什么就说什么。学术不是表演,不需要迎合大众的需求,他需要的,是实事求是。这才是一心向学的求道派,这才是玄门正宗,方可不愧称为学术界。

————分割线————

另外,有的袁黑不服气我关于明末史料的解读,又开始曲解我的意思,然后再加以反驳,特此再加以说明。

学史之难,在于史料。

史料之难,在于辨析。

我的本意,最早的黑袁崇焕,是因为史料的缺失,或者误写,才导致历史事件失实。遗民们写的史料,是具休政治倾向的,在缺失史料的情况下,难免杜撰一些历史情节。

举个例子:自称草莽孤臣的王世德,为了称赞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他的《崇祯遗录》一书,写了一件事:

“年十六有疾,召良医韦尽性诊视,乃曰,服药千剂,不如独宿。其天性过人如此。”

十六岁的时候生了病,让名医韦尽性给看,说,吃再多的药也没用,还不如一个人睡。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跟别的女人一起睡,自我节制,不纵欲。朱由检是年末生人,生日刚刚好是民间过小年那一天,十二月廿四日。也就是说,这里的十六岁,是虚岁,实际只有十四周岁多。十四周岁就知道爱惜身体,不能纵欲,那他这经验是从哪里来的?他这个病又是不从哪里来的?我不知道这是赞他呢,还是黑他?但是后面加的评语却是“其天性过人如此。”

所以,我们知道,尤其是明末清初,谁都可以自认为是史家,谁都写史的时代,很多史料,是更需要认真辨析的。这并不等于否认了整本《崇祯遗录》,实际上,这本书提供的一些资料,还是有很珍贵的文献价值的。

回到袁崇焕的问题,其中一项,就是他是否议和。因为他的罪名里面,有“谋款则斩帅”。包括编修了一百多年的《明史》在内,也统一口径,袁崇焕是有议和的。并且,为了要跟皇太极议和,以斩毛文龙为筹码。

这个逻辑本身就不通。

如果毛文龙能成为谈判的条件,换我是袁崇焕,就更不能杀他了。没有理由啊,谁会在还没有开始讨价还价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筹码扔出去。袁崇焕好歹是封疆大吏,他总不至于比我笨吧。

明末清初的遗民著作里,很多史料这样说。如果,仅仅是这样的史料,那我们有什么说什么,这才是真正治史的态度。毕竟,人分百类,各种都有,袁崇焕也是有可能犯错的。

问题是,现在有了更进一步,而且更可靠的史料出现了,可以对此加以否定。那我们为什么不采用呢?

这个史料证据,就在民国时期被挖出来的《满文老档》,里面记载了袁崇焕与皇太极通书十二封信原文。

那,既然有通书,岂不证明袁崇焕是有谈,有“谋款”的举动?

是有谈,也必需谈,早在崇祯元年七月,平台召见的时候,袁崇焕就提出“款为旁着”,款,也就是谈判,作为“旁着",一种战争辅助手段使用。

而且,通书之后,袁崇焕也上疏汇报:

『臣亦不讳言款;即惠徼宗社之灵,还侵地、归叛人,而我存朝鲜,何惮不为?』

这句话同时出现在《明怀宗实录》和《国榷》,也可互为印证。

那么,怎么证明袁崇焕与皇太极的通信,是战争手段而不是战争目的呢?

看内容。

这十几封书信大概的内容,是袁崇焕否定后金起兵的七大恨,并提出谈判条件,”归辽土,返辽民,去尊号“答应这个条件才有的谈,”方为代请“。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打了半天就是为了这个,都答应了还谈个屁。所以这个条件,是皇太极不可能答应的条件。

皇太极提出的条件也是高的离谱:

《满文老档》第一函太宗皇帝天聪元年正月至十二月·第一册 天聪元年正月至二月

”欲修两国之好,当以黄金十万两,白银百万两,缎疋百万、毛青细蓝布千万疋餽送,以为和好之礼。礼成之後,以两国彼此餽赠之礼,以东珠十、貂皮千张、人参千斤送尔,尔则以黄金一万两、白银十万两、缎十万疋、毛青细蓝布三十万疋送我。“

双方的条件都是高得离谱,都没有谈判的基础,也都没有想达成和谈的期望。

既然不期望谈判成功,那双方所谈的过程,自然就是一种战争手段而已。

所以,袁崇焕所谓的”谋款“罪名不成立。因为谋款则斩帅的罪名就更不成立。

他是冤枉的。

user avatar

有个网友说得很对。 @前尘往事

不能否认历史学教授们史学功底比大部分网友好很多,但是有了预设立场的史学研究,有多少价值,值得商榷。
一切研究都不能偏离他们那几个爷的定论,一切研究都围绕那几个定论展开深入,这样的历史研究得不到认同并不奇怪。[1]

这种“有了预设立场的史学研究”,我在其他领域也见到过。

“有了预设立场的科学研究”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东西。社会上普遍的风气,是认为存在一种公正客观的“科学教”。这是一种鲁迅早就嘲讽过的意见: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 “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文学与出汗》)

当然了,鲁迅以为这是中国人的通病,未免有点“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了。这是他的历史环境导致的,我们不必苛责。

用一句笑话来说,世界上有两个国家,中国和外国,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国家的。

上海的教授以为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当代的公知以为各国都应当推行美国宣扬的“普世价值观”,学校里的年轻人以为科学研究都是没有预设立场的,这是比较普遍的错误认识。

现在的科普界之所以丢失了曾经的循循善诱,变成向人们摆起臭架子的样子,则干脆就是半瓶水的学徒们怕被揭穿了老底、所以开始效仿起他们的“师傅”们有预设立场的学阀思想的自然体现来了。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地震研究。通常的说法是地震是不可预报的。有人批评说,不要等到国外可以预报了你们才跟进。结果不幸而言中,果然是国外可以预报了国内才开始跟进。有些人还沾沾自喜,拿来吹嘘,说我国也有了地震预报系统。

一个曾经有能力针对特定类型的地震做出短临预报的国家,突然就在数十年里放弃了地震预报研究,全方位转向到了“不可知论”的范畴,并将支持进行短临预报科学研究的人和以伪科学乃至玄学方式搞预报的人强行划等号。

这种显然不正常的事情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最早进行成功地震预报的是海城地震。关于这个地震,很多反对派都讲,海城地震的预报方法不适于唐山大地震。对于这个观点,我想问的问题是:不适于就不适于呗,怎么了?你见过哪个科学领域会因为他们的科学方法有局限性就把整个方法都废止的?你卖个温度计还表明使用范围呢。怎么着,你家温度计不能测量一千度以上高温所以应该直接扔掉吗?你家的汽车不能推进电梯在家里充电所以就是垃圾?你家电动车不能飚一百公里所以就是废物?这理由很明显站不住脚嘛。

能讲出这么不科学的牵强理由,可见确实是没有理由了。

这是事情说起来也很简单。进行了海城地震这个世界上首次成功短临预报决策的人,是毛泽东的亲侄子。我想,地震行业的科学家,大概是觉得宣传这个事情在政治上不正确,而一旦进行短临预报研究就必须提到这个人,所以才会如此激烈地反对进行预报研究。在这个事情上,我最想知道的是,这些科学家为什么会觉得提这个人会在政治上不正确?难道公知最早混进的科学领域是地震科学界吗?

现在我们学习日本搞出了地震短临预报系统,可以提前几十秒报告地震破坏性震波的到来。这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只是世界地震科学不会就此止步,还是会继续前进的。我国的科学家可以继续抱着地震不可预报的成见,等着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日本人、意大利人、奥地利人来传经送宝。到时候不要忘了磕一个响头,口称大宋朝科学家向各国来宾致敬,各国洋大人万福金安。多磕头,少说话,这可是我大清官场的“正统”。

有了预设立场,观点就会变得很荒谬。

袁崇焕的事情也是如此。

袁崇焕在历史上的定论,有好几个。

明熹宗天启皇帝给他的定论,是暮气难鼓。因为他出卖前线将士,畏敌如虎,畏葸不前,甚至干出了挑选死士并出卖他们的事情(挑选了几百强烈请战的浙兵,命令他们独自进攻清军大营,坐视他们在清军大营了战死,自己则回去写报告,说死士们已经深入敌营,不知道死活了。你说几百人进了几万人的敌军大营会怎么样呢?你连个援兵都不派的吗?)。

明信王崇祯皇帝给他的定论,是谋款斩帅。因为他越职越权杀了在敌后战斗的独立统帅,甚至在敌人断粮的关键时刻提供粮草。

到了南明时代,狗脑子都打出来的南明王朝,干啥啥不成说啥啥不对的南明王朝,则给他做了个平反,说他是个忠臣。

到了清代,满嘴瞎话,连明朝所做的永不加赋的事情都敢说成是自己做的事情,把明朝的三饷加派全都保留下来加入到税赋里面还说自己更好,在巧立名目收税之外又发明了捐税这一几千年来只存在于清朝的新税种的清朝,都敢号称自己是不加税的了。这个王朝则说袁崇焕是被崇祯误杀的。

听清朝的意思,袁崇焕不该卖粮食给他们,应该将他们都饿死。

乾隆皇帝是什么人啊,他嘴里有什么真话吗?就连他的伥鬼们为他招魂,强行给他宣传了有首古诗,就是那首一片两片三四片的,飞雪诗,号称是他别出心裁的作品。但是据考证,最晚也是传说郑板桥的作品,甚至有人说明朝后期就出现了。弄到最后,这厮除了在各种文化瑰宝上贴膏药,强行留名恶心人,啥正经事没干。

袁崇焕不过就是他干的恶心事之一罢了。

正常来说,飞雪诗到底是谁写的,是很容易搞清楚的,为什么我们的学者就偏偏装不知道呢?

这显然不是因为我们的学者“学力”不够,学术水平不如小学生,不如初中生,而是因为他们“预设立场”。

桀之犬可以吠尧。

夏桀是个昏君,唐尧是千古传诵的明君。但是夏桀养的狗,可以派去咬唐尧。

这些专家学者,吃的饭固然是我们提供的,但是心里感念的主人,就不知道是谁了。

参考

  1. ^学术界有关袁崇焕的评价究竟是何种状态?民间挺袁和倒袁的严重对立是否反映了学术界意见的不统一? - 前尘往事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611997/answer/127361807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袁崇焕的评价,学术界确实存在着相当的讨论和分歧,这与民间“挺袁派”和“倒袁派”的激烈对立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呼应的,并且反映了学术界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学术界关于袁崇焕评价的几种主要观点和争论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学术界对袁崇焕的评价并非铁板一块,.............
  • 回答
    学术界,一个被誉为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殿堂,光鲜亮丽的背后,确实也存在着一些不那么公开、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潜规则”。这些规则,与其说是明文条令,不如说是长久以来在学术圈子里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影响着研究的走向、人才的流动,甚至是学术成果的评价。我不是在说造假、抄袭这些已经被明确禁止的学术不端行为,那.............
  • 回答
    在学术界,我们常常被那些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就名扬四海的天才人物所吸引,比如牛顿、爱因斯坦。然而,历史的长河中,也有不少璀璨的星辰,他们如同陈年的美酒,越是沉淀,越是醇厚,大器晚成,在人生的后期才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些故事,不仅是对坚持和韧性的赞美,也为那些在求学或研究道路上感到迷茫的人们,提供了无尽.............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那些在西方学术界深耕三国魏晋历史的学者们。这些研究者们虽然身处东方文化之外,却凭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打开了理解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新视角。要说起西方学术界对三国魏晋的研究,首先绕不开的几位,不得不提: 迈克尔·洛夫(Michael Loewe) 教授,这是一位在.............
  • 回答
    关于“私德和学术贡献是否有联系”以及“导师是否普遍存在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私德与学术贡献的关联私德,简单来说,是一个人在私下里所表现出的品行、操守、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负责任、公平公正等等。而学术贡献,则是指一个人在学术研究、知识创造、人.............
  • 回答
    学术界有时会犯错,然后被某个新发现推翻,这在科学发展史上屡见不鲜。这类事件通常非常有戏剧性,并且能极大地推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1. 光速不变:爱因斯坦的革命曾经的普遍认知: 在爱因斯坦之前,物理学界普遍遵循牛顿力学的框架。根据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而且切中了学术生涯的核心。作为一名数学博士研究生,文章发表的频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质量和影响力,这才是你在学术界立足和发展的关键。笼统地说一个数字(比如一年两篇、三篇)其实是过于简化的,因为数学领域的研究特点和博士生的培养模式都比较特殊。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希.............
  • 回答
    学术界的科研与工业界的研发,虽然都指向“创新”和“发展”,但它们的运作模式、目标导向、评价体系乃至文化氛围,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就像是两位在不同赛道上的运动员,虽然都在奔跑,但脚下的跑道、目标终点以及衡量成功的标准,却截然不同。一、 核心目标与驱动力: 学术界科研(Research): 驱动.............
  • 回答
    西方学术界和部分社会大众对中国文明史的认知,确实存在一个普遍接受的、相对保守的年限,通常认为有3000年,最多不超过3800年。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承认”,而是源于西方学术研究方法、证据标准以及历史学、考古学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复杂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AI痕迹,深入探究其原因。一、 西方学.............
  • 回答
    就目前学术界而言,三国历史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既有对传统议题的深入挖掘,也有新视角、新方法的引入。不敢说全知全能,但基于我接触到的信息,可以和你聊聊目前比较热门的几个方向,以及一些我认为还有很大挖掘空间的地方。当前学术界比较热门的三国历史研究方向:1. 社会史与日常生活史的重塑: 不.............
  • 回答
    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这机器学习领域,尤其是工业界和学术界这俩“亲兄弟”,为啥感觉界限越来越模糊,又为啥很多人在这俩赛道上纠结。顺便也聊聊,要是想在这行里混,到底是早早去实习“尝鲜”,还是埋头在学术里“打磨内功”,各有什么讲究。工业界与学术界的“界限模糊”进行时以前吧,感觉学术界就像是象牙塔,研究那.............
  • 回答
    关于吴国盛“中国自古就没有科学/数理科学”的说法,以及“西方自古就有科学”的观点,这在学术界并非一个完全统一的共识,而是存在着相当复杂和多层次的讨论。简单地将其定性为“学术界共识”或“非共识”都可能过于片面。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吴国盛教授的核心论.............
  • 回答
    语言学界确实有不少享誉盛名、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它们是学者们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这些杂志往往有着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发表的文章代表了当前研究的前沿和最高水平。要详细介绍它们,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看。一、 综合性语言学期刊:学科的基石与前沿首先,有一些刊物几乎涵盖了语言学.............
  • 回答
    在民主化过程中成功避免族群分裂的案例,虽然在现实中可能难以找到“完美无缺”的例子,但确实存在一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通过各种机制和政策,有效管理了族群矛盾,从而维持了国家的统一和民主制度的稳定。这些案例通常涉及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并且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政治智慧。成功的民主化并避免族群分裂的案例(.............
  • 回答
    学术圈的“乱”,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它不是一片全然的黑暗,但也绝非一片净土。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或许“利益纠葛下的复杂生态”更为贴切。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多数扎根学术的人,初心是纯粹的,是对知识的渴望,是对未知的好奇,是对真理的追求。这些闪光点构成了学术圈的核心和希望。.............
  • 回答
    历史上,许多事件和人物经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史料考证,已经形成了相对清晰的定论。然而,由于信息传播的不对称、个人情感的代入、民间传说和小说演绎的广泛影响,这些问题在民间依然常常引发热烈讨论甚至争执。以下是一些学界早有定论,但坊间却一直喋喋不休的历史问题,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1. 秦始皇到底有没有焚书.............
  • 回答
    当代欧美学术圈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生态系统,其特征涵盖了研究方法、学术文化、资助体系、人才流动、成果传播以及面临的挑战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特征:一、 研究方法与范式: 跨学科与交叉性日益增强: 这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传统学科界限日益模糊,许多前沿研究都发生在学科交叉领域,例如神经科.............
  • 回答
    南怀瑾的书籍究竟是否有学术价值,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他的思想内容、论述方式、对传统文化的贡献以及学界对其的评价等。一、 南怀瑾书籍的核心内容与特色南怀瑾的书籍,无论是讲座整理还是直接著述,都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展开,特别是儒释道三家。其核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领域自适应(Domain Adaptation,简称DA)这个方向,以及它目前的一些热门研究点和未来可探索的空间。说实话,DA这东西,听着挺高大上,但落到实处,其实就是为了解决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我们辛辛苦苦训练好的模型,在它“家乡”(源域)表现得贼溜,可一放到“外地”(目标域),就立.............
  • 回答
    科普作品需要有学术价值吗?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 nuanced 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学术价值”在科普语境下的含义。当我们谈论学术价值时,往往会想到严谨的理论体系、原创性的研究发现、可重复的实验数据、以及在特定学科领域内对知识边界的推进。而科普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