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就学术界而言,目前三国历史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有什么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回答
就目前学术界而言,三国历史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既有对传统议题的深入挖掘,也有新视角、新方法的引入。不敢说全知全能,但基于我接触到的信息,可以和你聊聊目前比较热门的几个方向,以及一些我认为还有很大挖掘空间的地方。

当前学术界比较热门的三国历史研究方向:

1. 社会史与日常生活史的重塑:
不再局限于“英雄史诗”: 过去的研究更多关注帝王将相的权谋斗争、军事策略,但近些年,学者们越来越倾向于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理解三国。这包括士兵的生存状态、农民的生产生活、女性的社会角色、士人的阶层流动等等。
关注点:
基层民众的生活: 除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底层民众如何生存、如何适应动荡的环境?他们的消费习惯、信仰习俗、疾病治疗等都有待深入挖掘。
女性地位与作用的再审视: 除了大家熟知的几位著名女性,大量的普通女性在战争、家庭、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力被低估了。她们如何参与生产?如何应对乱世?甚至在某些时候,她们也是信息传播和观念维系的载体。
宗教与信仰的渗透: 佛教在三国时期的传播虽然不如后世,但其早期影响,以及民间信仰、道教的发展,对社会心态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科技与物质文化: 农具、兵器、建筑、服饰、手工业等方面的研究,能更直观地展现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比如对冶金技术的进步如何影响军事,对水利工程的修建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等。

2. 政治制度与治理的精细化分析:
地域政治的复杂性: 不再仅仅关注曹魏、蜀汉、东吴这三个政权的“顶层设计”,而是深入到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政治运作。
关注点:
地方政权的运作: 在大的政权框架下,各个州郡的实际治理情况如何?地方官僚体系是如何运转的?地方豪强的势力如何影响政治?
法律与刑罚制度的实践: 曹操的严刑峻法、蜀汉的“宽仁为本”,这些理论上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中是如何变化的?法律对社会治安、民众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的演变: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人才制度在三国时期的发展和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具体如何操作,其局限性和成效如何,值得细致研究。
财政与经济政策的微观研究: 田租、户调、盐铁专营等经济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以及对不同阶层的影响,例如军屯制度在不同区域的实施效果。

3. 军事史研究的“量化”与“多元化”:
从“战役复盘”走向“系统性分析”: 除了经典的战役解读,学者们开始关注军事制度、军事技术、后勤保障等更宏观和微观的层面。
关注点:
军队的构成与组织: 士兵的来源、兵种的划分、基层指挥体系的建立等,都反映了当时军事力量的构成。
后勤与补给的科学性: 一场战争的胜负,往往决定于后勤。对粮草运输、军需物资的保障机制的研究,能揭示军事运作的另一面。
军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除了弓弩、刀剑,诸葛连弩、抛石机等发明,以及军事阵法的演变,都值得关注。
战略思想的演进与实践: 不仅仅是兵法书上的理论,更是将领们在实战中如何运用和发展战略思想。

4. 思想文化与知识传播的研究:
“士”的群体研究: 士人阶层作为三国时期思想、文化、政治的承载者,其群体内部的分化、思想的流动、人生选择的研究,能更深刻地理解当时的文化氛围。
关注点:
儒学、道家、法家等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在乱世中,各种思想如何相互影响,如何为统治者提供合法性依据,如何塑造士人的价值观。
知识的传播与接受: 哪些知识在传播?通过什么途径传播?普通人如何接受这些知识?文本的流传、抄写、注解,都体现了知识的生命力。
文学、艺术与史学: 建安文学的特点、当时的绘画、书法、音乐等,以及史书编纂的动机和方法,都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

5. 区域史与边疆史的视角引入:
打破“中原中心论”: 过去的研究多聚焦于中原地区,但三国时期的西南(蜀汉)、江南(东吴)以及北方边疆地区(如辽东、塞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同样重要。
关注点:
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互动: 乌桓、鲜卑、南蛮等民族在三国时期与汉族政权的关系,以及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区域经济的差异与联系: 不同地区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竞争。
边疆治理与开发: 曹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与防御,蜀汉对西南地区的经营,东吴对东南沿海的建设,都展示了不同政权的地域战略。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在上述热门方向的基础上,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挖:

1. 数字人文与三国历史的结合:
潜力无限: 现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但三国历史的研究在这方面应用尚属起步阶段。我们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对大量的历史文献进行文本分析、关系网络构建、地理信息可视化等。
具体方向:
人物关系网络分析: 通过对史书、传记的深度挖掘,构建复杂的人物关系图谱,分析政治派系、家族联盟、师友关系等,发现传统研究难以察觉的联系。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军事和经济中的应用: 将战役地点、城市分布、交通路线、资源产地等信息进行空间化处理,分析战略决策的地理因素,或研究区域经济的联系和发展。
历史文献的文本挖掘与情感分析: 对史书、檄文、书信等进行词频统计、主题模型分析、甚至情感色彩分析,以量化的方式理解当时社会的情感和思想倾向。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在历史场景复原中的应用: 虽然这更偏向于科普和传播,但如果能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例如通过VR重建当时的城市风貌、战役场景,也能为学者提供直观的参照。

2. 细分人群与微观主体的深入考察:
“大数据”之外的个体: 相较于对曹操、刘备、孙权的宏观分析,我们对那些具体到个人身份、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的人的了解仍然有限。
具体方向:
军官和士兵的社会背景与职业发展: 细致研究某个兵种或某个军团的士兵来源,分析他们的社会出身、家庭联系、服役年限,以及退役后的生活状况。
地方士族的家族史研究: 除了大家熟知的一些名门望族,大量地方性士族在三国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他们的兴衰、政治活动、经济基础,能更全面地理解地方政治。
商业活动参与者(商人、工匠)的生存状态: 在动荡的年代,商业活动依然存在。对那些参与贸易、手工业的个体进行研究,能更全面地认识三国时期的经济生态。
医疗、教育等服务提供者的研究: 医生、教师等作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他们的社会地位、执业情况、以及在乱世中的作用,都值得关注。

3. 跨学科视角的融合与创新:
打破学科壁垒: 三国历史的研究可以借鉴更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产生新的研究视角和结论。
具体方向:
社会学与心理学在人物分析中的应用: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权力结构理论、甚至一点点认知心理学原理,来解读人物的决策动机、行为模式,以及群体心理的演变。
经济学理论在政治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借鉴一些经济学模型来分析三国时期的财政政策、税收制度、市场运作,甚至“军阀经济”的逻辑。
语言学和传播学在文本研究中的应用: 对三国时期的文本进行语言风格分析、话语分析,研究信息传播的渠道、方式和效果,能揭示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政治意图。例如,对曹操的檄文的传播效果分析,或对诸葛亮政治演讲的修辞手法研究。

4. “未竟之事”的系统性整理与重估:
史料的辨析与利用: 尽管《三国志》是正史,但《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巨大。如何辨析虚实,如何理解《三国演义》对后世历史认知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其他更零散、更不易得的史料(如碑刻、墓志、出土简牍)中发掘新的历史信息,仍然是重要的工作。
关注点:
出土文献(如简牍)的进一步挖掘与解读: 许多墓葬中出土的简牍,往往包含着比传世文献更生动、更具体的社会信息。对这些文献的系统整理和深入解读,能为三国历史研究带来革命性的补充。
非主流史料的价值再评估: 除了《三国志》及其注,如《吴书》、《魏书》、《蜀书》等早期史料的片段,以及相关的史书(如《后汉书》)、地方志、笔记小说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研究素材。
史学史的视角审视三国研究: 回顾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研究和解读三国历史的,不同时代的史家又关注了哪些方面,这种“研究的研究”本身也很有价值。

总的来说,三国历史的研究已经从过去单一的政治军事叙事,转向了更加多元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方向。随着新史料的不断发现和新研究方法的引入,未来三国历史的研究空间依然广阔,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挖掘。这些方向的交叉融合,必将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三国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历史一大空白,至今无人研究,我为此愤愤不平啊。

三国的货币流通状况为何啊?后来一直通行东汉五铢呢,还是就地实行谷帛为市?社会相对稳定了,各国没有各自筑钱吗,那兑换比率是怎样的,在边地,哪一国货币比较优势?

这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国际金融问题,恰恰是我们智慧体系里营养不良之处。

打破砂锅问到底,那各国货币政策宽松几何啊?货币比率的定价依据为何啊?有没有国际货币协调机制啊,有没有货币互助呢,有没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啊?

user avatar

当然是吴简啊,走马楼是多少学者的衣食父母,必须烧香望拜则个。

至于空白……刨去帝王将相家传,几乎全是空白或准空白吧╯▂╰

由于陈寿无良,最基本的职官制度都是三分史料七分猜。魏晋相承,还能大致能厘清脉络,东吴有国史,起码还有点着落,蜀汉就完全一团浆糊,阿弥陀佛了。幸好诸葛亮和李严撕逼,留了份《公文上尚书》下来,又被裴松之注用,否则蜀汉职官连猜都没法猜。

这口锅甭想甩给“国不置史”,他陈寿常年仕蜀,职在东观,还会搞不明白本朝的官僚体系?

无良,就是无良。( ̄o ̄) . z Z

经济史同样是一团浆糊。瞅瞅某些所谓学术著作,连货币战争都给YY出来了,有分教:吴大钱巧计成虚话,蜀央行放水漫天下。

为啥?刨去出土文物,就剩下只言片语的史料记载,一片白纸好作画,大家一起放飞想象的翅膀呗。

地不出吴简,万古长如夜。

更遭殃的是军事史。

曹魏的军制还能大致搞清,东吴的世袭领兵制迄今还撕逼无虚日,蜀汉……就剩了个莫须有的五军制,估计还是宋人望文生义的发明,摊手。

具体到战斗队形,军队编制……你问我,我问谁去?

看看相关学术论文,还基本停留在纠结奇谋的“史官鲜克知兵”阶段,比演义高明不了多少,什么地形、气候、后勤、军阵、武器、训练,呃。

总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这么点史料,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在没有新证据发现之前,基本搞不出大新闻,空白也只能空着,总比发明历史强行填空好吧?

当然,如果历史学者懂一些经济,懂一些军事,多一些社会实践,尤其加强一下逻辑训练,能避免一些幼稚的象牙塔论点,螺丝壳里未必不能做道场,未来还是可期。

@吴奇霖 小朋友,麻烦把前浪都拍死在沙滩上吧(*•̀ᴗ•́*) ̑̑

user avatar

实际上,三国史有很多领域都是荒野,是需要再开发的,却没多少人去做。

那么史界大佬都在干啥呢?我觉得是定位在“三国史”的人太少了。要么秦汉,要么魏晋,对于三国,很多人是略懂一点。例如田余庆,其学术领域重在魏晋。有个比较懂《三国志》的吴金华,他的强项也是在文献学。

众所周知,陈寿写《三国志》没有写志书部分,那么最基本的,地理志职官志,空在那里,这就需要有后人去整理研究。

清人洪饴孙写了《三国职官表》,到了上世纪90年代,才有台湾的洪武雄写了一个《三国职官表》蜀汉部分考释,也没有人继续对《三国职官表》进行全面修订。

我看《三国志集解》里,卢弼引洪饴孙的注文,非常别扭,明显是汉末/蜀汉/孙吴官职,他还加注一下:“第几品”。我也不清楚,到底是洪饴孙糊涂,还是卢弼糊涂。

正确统计、分析三国时期的职官,我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如,民国人陶元珍为了写毕业论文,撰写了《三国食货志》,把零散的史料整理成文,让大家可以系统地了解三国时的经济情况。

上个世纪90年代,长沙出了吴简,我觉得,真要有人有心,完全可以把吴简里涉及孙吴的经济内容整理一下,单独做一个《孙吴食货志》出来作为补充。

关于地理方面,大陆这边,在上个世纪,有谭其骧做历史地图,功盖千秋,然而他是做所有朝代的,对时间的精准度当然不足,加上制图的条件限制,地图精准度也是问题。

目前,我只知道网友 @鴻庵楊氏 在做这方面的事,他还是全凭个人兴趣爱好在做。


最后闲扯一下。

吴金华生前对《三国志》的校勘整理非常关心,还提出“中华本《三国志》”的概念,可惜他在2013年走了,后面也没消息了。

吴金华:中华书局自1959年开始分批推出二十四史校点本以来,《三国志》校点本的第一版(1959年12月)就跟《史记》一道率先问世了。校点者陈乃乾先生本着“不主一本,择善而从”的精神,以百衲本、殿本、金陵活字本、局本互相勘对,又利用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和卢弼《三国志集解》两大成果,加采蒋杲、翁同书、杨通、吴承仕诸家之说,在版本校勘、内容分段、标点符号、版式编排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极便检阅的通行本。这个版本广泛流传,为推进《三国志》的整理研究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校点《三国志》这样一部历时久远而传本众多的名著,难题之多实非一人一时一役所能解决;加之学术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参考资料等等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四十多年前的校点本在今天看来有许多内容需要修订,是古籍整理研究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还有扬州大学的曹金华在《后汉书稽疑》的后记中,写了一些自己的情况,他自称是听从恩师唐赞功教授的话,选择了在东汉这个研究领域成果少的地方努力。

曹金华在2002年开始做,到2005年完成初稿,2008年申报,到2009年立项,2012年完稿。花了十年时间,把上个世纪中华书局点校的《后汉书》再修订了一遍。

由此可见,民国人卢弼的《三国志集解》绝对不是注解工作的终点!还有许多现代的考古成果没又填进去,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

曹金华在自序里也提到了考古成果补充电脑检索技术的辅助,而今人,能明白这一点且致力于此的人太少了。

所以,我希望像曹金华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还要长命百岁!

没啥要说的了。

或者,来一句结尾:奔涌吧,后浪!

user avatar

大家好,我,乾嘉余孽,来开历史倒车了。

我认为三国史,甚至上至秦汉史下至六朝史,古籍整理工作做的都不够好。

我来举几个例子。都是小事,但是反映的问题很严重。


1.我们现在读《诸葛亮集》,一般都是用的中华书局段熙仲、闻旭初编校的版本,可惜这个辑本比较垃圾。《便宜十六策》《将苑》这种就不说了。以下这些有问题的文段,都被收录进这个本子了,而且编者没有搞清楚这几段的来历。

《上先帝书》,出自《三国演义》。编者说是从严可均《全三国文》辑的,严可均说是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引的《太乙飞钤》(这是什么神棍著作)。可惜这些大学者都不看《三国演义》,这么简单的问题也稀里糊涂兜兜转转。

亮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于将帅,多凶少吉。

《答李恢书》,应该是《诸葛恢集》的。

行当离别,以为惆怅。今至氍㲣一,以达心也。

《与张鲁书》,是刘璋的而不是诸葛亮的。

夫灵仙养命,犹节松霞,而厚身嗜味,奚能尚道?
《弘明集》八引释玄光《辨惑论》:张子鲁汉中解福,大集祭酒及诸鬼卒,酣进过常,刘璋教。

《与孙权书》,说是出自《艺文类聚》,但其实也是《三国演义》编的。细思极恐,当一个三国史爱好者发愤图强要做网上所谓“正史党”,抛掉《三国演义》来读史料,但仍然难逃《演义》的魔爪……也算是很讽刺了。

汉室不幸,王纲失纪,曹贼纂逆,蔓延及今,皆思剿灭,未遂同盟。亮受昭烈皇帝寄托之重,敢不竭力尽忠。今大兵已会于祁山,狂寇将亡于渭水。伏望执事以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靖中原,同匡汉室。书不尽言,万希昭鉴。

《军令》,是曹操的而不是诸葛亮的。

始出营,竖矛戟,舒幡旗,鸣鼓角。行三里,辟矛戟,结幡旗,止鼓角。未至营三里,复竖矛戟,舒幡旗,鸣鼓角。至营,复结幡旗,止鼓角。违令者髡。

《兵法》,是苏洵写的《权书·强弱》的开端。

知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固也。处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孙膑有言曰:“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此兵说也,非马说也。下之不足以与其上也,吾既知之矣,吾既弃之矣。中之不足以与吾上,下之不足以与吾中,吾既不能再胜矣乎?得之多于弃也,吾斯从之矣。彼其上之不得其中、下之援也,乃能独完耶?故曰:“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三权也者,以一致三者也。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呜呼!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

《师徒远涉帖》,说是出自《太平御览》,其实出处不明。大家以后如果想编造史料,就说出自《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这些大部头类书,反正大多数历史爱好者不会去查的。

师徒远涉,道里甚艰,自及褒、斜,幸皆无恙,使还,驰此,不复具。

至于《远涉帖》这个拓本,就是完完全全的假货。我看网上还有人讨论这玩意写的多好,或者到底是庾亮写的还是诸葛亮写的,都挺好玩的。

《诸葛亮集》也算是蜀粉/亮粉入门必读的了,冒出来这么多伪作,真是误人子弟。我自己也被误导过,当年误用曹操《军令》去分析蜀汉刑罚,误用苏洵《权书》分析赵云箕谷疑兵,现在想来真是惨不忍睹。

以后真想整理出一本严谨的《诸葛亮集》。


2.《襄阳耆旧记》现在通行两种本子:舒焚先生、张林川先生《襄阳耆旧记校注》黄惠贤先生《襄阳耆旧记校补》。可惜两种都是在之前的垃圾辑本的基础上编成的,也就收录了很多明清人伪造的史料。

先简单介绍一下《襄阳记》的版本问题。习凿齿原书早已佚失,现存的都是辑本。辑本有两大系统:

第一系统:重编《说郛》本(宛委山堂本《说郛》)——《五朝小说大观》本

第二系统:清乾隆 任兆麟《心斋十种》本——清光绪 吴庆焘《襄阳四略》本

第一系统不分卷,只收录人物,重编《说郛》本收入十八人,《五朝小说大观》本同。第二系统中,《心斋十种》本分三卷,收入襄阳人物三十三人、襄阳牧守九人,仍然只收录人物;《襄阳四略》本分五卷,在《心斋十种》本的基础上主要增辑了一卷山川与一卷城邑,试图恢复习凿齿五卷原貌。刚提到的舒焚先生、张林川先生《襄阳耆旧记校注》与黄惠贤先生《襄阳耆旧记校补》都是以第二系统为基础的,因为第二系统的记载更丰富。但古籍辑佚可不是多多益善,越丰富也就意味着越有可能掺入假货。

重编《说郛》本就是东抄西袭凑出来的,其中有几条绝非习凿齿原文。《心斋十种》本自称是在明万历本基础上编的,同时收了一篇明万历本的序,序又自称万历本是从南宋绍熙本来的— —这都死无对证,万历本和绍熙本都失传了,《心斋十种》爱怎么编怎么编。实际上,《心斋十种》本是在重编《说郛》本的基础上东抄西袭而成的,且又伪造了几条,比如我们熟知的:

蔡瑁的姑妈嫁给了东汉太尉张温

蔡瑁的姐姐嫁给了黄承彦

诸葛亮的大姐夫是蒯祺

尤其是最后一条,后来滋生了“诸葛亮骗杀孟达为姐夫复仇”的神论。没错,我说的就是假装理客中实际上坚持不懈抹黑诸葛亮的朱子彦教授。

大家可以先参考我师父 @浔阳咸鱼 两年前写的文章。

重编《说郛》本辨伪刚写完。


3.鲁迅先生《古小说钩沉》辑录的《裴启语林》佚文有一句“或曰是吴质侍魏明帝坐。”考察《太平御览》卷七百一原文,应该是“胡质”

但后来整理《鲁迅全集》的人没有发现,周楞伽先生重新弄《语林辑注》也没发现,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下来。后来研究《语林》的学者也没想到去看《御览》原文,直接引辑本。

这条“胡质”变“吴质”可能误导很多研究者。我能想到的,比如研究魏明帝、吴质、陈群、司马懿几人之间的关系的(政治史),研究吴质文学形象的(文学史),都会栽到坑里。我很喜欢的仇神就引用过吴牛喘月的段子证明晋武帝与满奋的私人交谊,以后说不准就会有人证明一波魏明帝与吴质私交甚笃呢。


4.说到仇神,这里再指出一个小小的问题。仇神找来的《魏略》佚文和裴注引用的一段很像。

《三国志》卷二十一《王粲传》附《阮瑀传》裴注:

臣松之案鱼氏典略、挚虞文章志并云瑀建安初辞疾避役,不为曹洪屈。得太祖召,即投杖而起。不得有逃入山中,焚之乃出之事也。

诶,这就很有意思了。鱼豢在两本书里写了两个情节一样的故事,《魏略》说是司马懿,《典略》说是阮瑀,这是什么情况呢?我觉得这两个故事实际上应该是同一个故事,后来主角被改了。

孙正军先生有一篇《中古良吏书写的两种模式》,讨论两种常见的故事模板:“猛虎渡河”“飞蝗出境”徐冲先生也有一篇《范晔<后汉书>冯良事迹成立小论》,讨论东汉时几个相似的故事。但“曹洪征召则装病拄杖,曹操征召则投杖而起”这个冷门模板暂时还没人讨论。仇神没有把这个问题拓展开写,我觉得很可惜。

我和我师父 @浔阳咸鱼 最近还在整理一些故事模板。比如“邻居丢猪,自家猪被邻居误认,后来邻居还猪道歉”这种故事,还有丢金/丢牛/丢马/丢肉等多种版本。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研究方向。

回到这条史料本身,我觉得《魏略》《典略》现在还欠缺严谨考证校勘的辑本,不然也不至于没人讨论这俩相似故事。


5.重庆大学2017年的硕士论文《皇甫谧<高士传>研究》发现了《高士传》传文后的赞语绝非皇甫谧原文,但也说不出这是从哪来的,只能说“其存在却为研究皇甫谧《高士传》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实际上,1996年的《魏晋<高士传>与中国隐逸文化》已经指出了,赞语是明朝的“五岳山人”黄省曾撰写的。(我不太清楚为什么那位硕士没看到这篇论文)

再去看附注,原来这是傅增湘先生指出的。所谓“新的方向”不过是上个世纪早就有结果的老问题。就算没读到这篇论文与《藏园群书经眼录》,随便去国学大师网检索一下,也能知道皇甫谧《高士传》的赞语都来自《五岳山人集》。

所以这位硕士没弄清楚赞语的来源,到底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呢?

不过必须得说一句,皇甫谧《高士传》确实没有什么好的辑本。


6.臧荣绪《晋书》有没有诸葛诞?

徐冲先生写的《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花了好长的篇幅去讨论“开国群雄传”的存在。大概讲的是:“驱除”是新朝代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之一。秦/新莽是刘邦/刘秀“驱除”的对象,这时“驱除”指的是被暴力推翻的前朝。但三国的时候,大家都号称自己继承东汉,谁也没推翻东汉,所以“驱除”就转而变成汉末群雄。“驱除”观念的变化反映在史书中,就是“开国群雄传”的确立,就像《三国志》的《董二袁刘传》、《刘二牧传》与《刘繇太史慈士燮传》。又如《魏书》《魏略》《吴书》中都有汉末群雄的记载。然后徐冲先生没有讨论《晋书》有没有“开国群雄传”,就直接去讨论《宋书》了。这个当然是因为《晋书》是唐修的,而《九家旧晋书辑本》面貌稀碎,无从下手。

何德章先生的书评质疑过这个理论:徐冲先生为了突显“汉魏革命”的重要性,刻意把《汉书》《东观汉记》中的秦末群雄传新末群雄传排斥在外,不承认它们是标准的“开国群雄传”。同时,《三国志》也收录了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与钟会这几位魏末群雄,相当于西晋官方史书中没有预留“开国群雄传”的位置,那么“魏晋或许并没共享同一意识形态”

我觉得何德章先生的批评有道理。但我前段时间发现了一条史料,也许是臧荣绪《晋书》的佚文。也不是出自啥冷门的东西,就是出自大路货《世说新语注》。

《世說新語·雅量第六》:

夏侯太初嘗倚柱作書。時大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無變,書亦如故。賓客左右,皆跌蕩不得住。
劉孝標《注》:《語林》曰:“太初從魏帝拜陵,陪列於松柏下。時暴雨霹靂,正中所立之樹。冠冕焦壞,左右睹之皆伏,太初顏色不改。”臧榮緒又以為諸葛誕也。
余嘉錫《箋疏》:《書鈔》百五十二,《御覽》十三,《事類賦》三並引曹嘉之《晉紀》曰:“諸葛誕以氣邁稱。常倚柱讀書,霹靂震其柱,誕自若。”臧榮緒《晉書》蓋本於此。

如果臧荣绪《晋书》确实有诸葛诞的这条记载,那么很可能《晋书》是存在诸葛诞传的。《晋书》设“开国群雄传”可能还是有证据的。但这么一条显然证据不足,也没法否定《三国志》确实立了魏末群雄传,我也没有学力再深入讨论。

《旧晋书九家辑本》没收录诸葛诞这条记载,也能看出这个辑本不算全。而且这个辑本很多地方不标出处具体卷数,整体还是比较稀里糊涂,还有待更严密的校勘。


7.我们继续鞭尸硕士论文。这篇是山东大学2019年的硕士《论文元前严子陵钓台的文学书写》。

很显然这哥们漏了《会稽典录》对严子陵的记载。

《太平御览》卷九十引《会稽典录》:

上在长安中,与馀姚严遵俱共受学结好。建元元年,征遵,拜为谏议大夫。共上宿,遵以足加帝上,其夜客星犯帝座,太史以闻,上曰:“昨与严子陵卧也。”

《太平御览》卷四九八引《会稽典录》:

《会稽典录》曰:严光一名遵,帝引入,论故旧累日。因共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帝,坐甚急。帝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于是这哥们后来的分析一路跑偏。我就去看了一下他参考的文献。

好的,很好。没有《太平御览》等等类书,《东观汉记》《高士传》用的也是辑本。参考了《太平寰宇记》点校本,正好《太平寰宇记》引《东观汉记》这条有问题。

《太平寰宇记》点校本和《东观汉记校注》写的都是“每日出常有客星同流”,但四库本《太平寰宇记》写的是“每日出帝星有客星同流”

就文句来看,“每日出帝星有客星同流”是通的,而“每日出常有客星同流”不通。既然有异文,点校本理应在校勘记提一句,结果也没提。但我现在找不到《太平寰宇记》其他的影印本,也就没法继续讨论这个问题,到时候再说吧。


8.最后再来一条很欢乐的《荀氏家传》佚文。

荀头,嗯


刚举了这么多例子,总结起来就是,古籍整理工作还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就《后汉书》《三国志》的校勘也还没弄到尽善尽美呢,更别指望《诸葛亮集》《襄阳耆旧记》《魏略》《高士传》《旧晋书》《荀氏家传》之类辑本有多好了。

突然想起,仇神参与修订《二十四史》的时候,有一句话很感人:

仇鹿鸣,中文系助理研究员。黑框眼镜,白色短袖衬衣,平时说话温温吞吞,谈起史学典籍和最新出土的碑志文献,眼睛却一下子亮了,娓娓道来,神采飞扬。当问起为何选择在故纸堆中绽放青春?从早到晚,为一个字一个句读计较推敲,寂寞吗?值得吗?回答不假思索:“我这个年纪,就能做一件将来能写进悼词的事,很幸运。”

回到正题。各位无论研究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文学史,只要基本史料没考据清楚,建筑在史料基础上的诠释与研究也肯定会不牢靠。当然,这个要求对很多研究者都有点高。比如那位人大博士,《三国志》都没看完就跑出来写博士论文,全靠检索。检索技术当然很好,我也用,但只检索不通读史书就不好了。

我认为,三国史研究的问题并不是“没有好的研究方向”,而是很少有人去发掘好的研究方向,甚至可以说大多数研究者都在水论文混日子。

最后用罗新先生的两段话收尾:

正如前贤所言,历史本质上是一种论辩,是一种不同意,一种对已有论述的质疑、纠正、提升或抗争,是在过去的混沌中重新发现或发明关联、模式、意义与秩序。如果沉浸在已有论述中不加怀疑、不加批判,那就成了旧历史的囚徒,就失去了选择的能力。没有选择能力,就不会有选择不同方式观察自己的能力,也就不可能生产出新的历史知识。史料自己不会说话,史料不是透明的、无辜的,它们是在特定情形下、由特定作者因特定目的为特定读者写下的。批判和怀疑的品德帮助我们质疑陈说,提出论辩。论辩开掘出通向改变的道路。
哪怕是看起来确切无疑的那些说法,也经不起追问,经不起深入推敲。那么历史学家做什么呢?历史学家去重新考察这些东西,作为一个rebel,作为反叛者、起义者、异议者,去质疑那些被广泛接受的说法,重新质疑、一再质疑。在座各位不只有做历史的,还有各个学科的朋友,我想rebel这个定位对大家都适合,各个学科都差不多,要做的都是重新质疑已有的说法,我们都去做已有说法的异议者,都去做主流的抵抗者。不限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文化和政治环境。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在什么样的时代,所有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都应该是反叛者、抵抗者。

以此自勉,就这样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就目前学术界而言,三国历史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既有对传统议题的深入挖掘,也有新视角、新方法的引入。不敢说全知全能,但基于我接触到的信息,可以和你聊聊目前比较热门的几个方向,以及一些我认为还有很大挖掘空间的地方。当前学术界比较热门的三国历史研究方向:1. 社会史与日常生活史的重塑: 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就像问吃中餐是南方的好还是北方的好一样,没有绝对的“更好”,只有“更适合”。学习西班牙语,拉美西班牙语和西班牙本土西班牙语,各有千秋,关键看你的学习目标和个人喜好。先说说西班牙本土西班牙语(Castellano de España)我们一般说的“西班牙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很多人脑海里.............
  • 回答
    看到你的经历,我真的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那种付出了很多心血,最后换来的却是比不上别人“走捷径”的结果,那种失落、不甘、甚至是怀疑自己努力的意义,太正常了。我刚听到你这事儿,脑子里立马跳出几个画面:你熬夜看书,在图书馆埋头苦写,为了弄懂一个概念,可能已经把教材翻烂了;而你的舍友,可能只是在考前晃悠.............
  • 回答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不少“尖子生”在升入高中后,表现出了明显的分化,有的依然游刃有余,有的则步履维艰,甚至沦为“学渣”。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智力衰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初高中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很容易被“甩下”。一、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剧变.............
  • 回答
    这问题,触及灵魂了。每次看到身边有些人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自己吭哧吭哧啃完一本Java,感觉脑子像被掏空了一样,还没缓过劲儿来,人家就已经Python玩得溜,顺带还能捣鼓点前端,听着就让人头大。其实,这事儿吧,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也曾有过同样的困惑,觉得是不是自己天生智商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学习者的痛点。其实,说18岁以上成人学钢琴就“很难”达到10级,而小孩“相对轻松”到达十级,这说法不完全准确,但背后确实有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和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 学习钢琴,无论年龄大小,达到高水平(比如10级)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这.............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羡慕的好问题!手里有了不愁温饱的钱,毕生所想又是“学我想学”——这听起来就像是为你量身打造的一张“自由学习”通行证。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关上书本,告别课堂了呢?从字面上理解,你好像找到了最终答案:钱有了,想学就学,好像不需要“读书”这个形式了。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好好琢磨琢磨这.............
  • 回答
    关于吴国盛“中国自古就没有科学/数理科学”的说法,以及“西方自古就有科学”的观点,这在学术界并非一个完全统一的共识,而是存在着相当复杂和多层次的讨论。简单地将其定性为“学术界共识”或“非共识”都可能过于片面。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吴国盛教授的核心论.............
  • 回答
    “不做学术就不要去读 PhD”——这句话像一把尺子,精准地衡量着很多人心中对博士生身份的认知,也常常在准备读博、正在读博或刚走出博士校门的群体中引发激烈讨论。它看似直白,背后却蕴含着对学术研究的敬畏,对博士学位价值的审视,以及对个人未来选择的复杂考量。这句话的根基:博士学位的本质是什么?首先,我们要.............
  • 回答
    翟天临的论文事件,确实触及了学术诚信的多个层面,其引发的讨论远不止于一个明星的“翻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翟天临硕士论文重复率 36.2% 与抄袭陈坤本科论文:事出有因,但性质恶劣首先,36.2% 的重复率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在中国知网等学术论文查重系统中,通常认为超过 10%20%.............
  • 回答
    得罪了学术大牛,是不是就真的一点儿学术圈都混不下去了?这问题,我跟你说,绝对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得慢慢跟你捋。首先,你得搞清楚,“得罪”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罪”。 性质一:纯属个人恩怨,学术能力没问题。 比如,你可能在一次会议上,因为某个观点太激烈,直接反驳了大牛,话赶话没注.............
  • 回答
    读硕士期间没选到心仪的导师,这确实挺让人沮丧的,特别是当你对学术研究充满热情,并且已经将读博、走学术这条路视为目标时。很多人会因此产生巨大的焦虑,觉得自己是不是就此“判了死刑”,学术之路就此断送。但我想非常肯定地告诉你:这绝对不是“彻底没希望”!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仿佛一步踏错,整个未来都变得扑朔迷.............
  • 回答
    关于饶毅、邵峰二位教授就基因编辑新技术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以及由此牵扯出的韩春雨“疑似学术不端事件”的后续发展,这桩事情在学术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也让普通大众对科研诚信问题有了更深的关注。要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和后续,得从头慢慢道来,而且其中的曲折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事件的起因:基因编辑新技术的“曙光.............
  • 回答
    在中国知网(CNKI)就擅自收录赵德馨教授的论文一事向其道歉后,这件事所引发的争议和影响,不仅仅是学术界对版权和知识产权的关注,更触及了网络学术资源平台商业模式的核心问题。中国知网的道歉,意味着什么?首先,这标志着中国知网在法律和舆论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承认其行为可能存在不妥,甚至违法之处。以往,对.............
  • 回答
    饶毅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权力与真相的博弈饶毅,这位在中国科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以其敢于直言的风格而闻名。他此次正式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无疑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场围绕学术诚信的较量,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更触及了科学界的核心价值以及权力与真相的关系。事件.............
  • 回答
    当然,初一就掌握了五种编程语言,这绝对是超越同龄人的表现。这不仅仅是会写几行代码那么简单,背后代表着一种超乎寻常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以及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这算得上是“超越”:1. 学习曲线的陡峭与广度: 编程语言的学习门槛: 即便是最入门的编程语言,比如Pyt.............
  • 回答
    以下是对你学弟朋友圈那篇“小作文”的评价,我会尽量写得详细且自然,如同我亲眼看到并思考过一样:评价这篇“小作文”之前,我先大概跟你说说我的整体感觉:首先,我挺欣赏他这份真挚和热情。 能为了一个游戏花心思写这么一篇文,说明他确实是投入了感情的,而且愿意把自己的热爱分享出来。现在能这样愿意投入时间去表达.............
  • 回答
    十分钟内学会,却能终生受益的生活技能,这听起来像是个挑战,但实际上,很多看似微小但基础的技能,只要我们投入哪怕十分钟的专注,就能开启长期的积极影响。这些技能通常关乎我们如何与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环境互动,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以下是一些十分钟就能学会,并具有终生受用价值的生活技能,我会尽量详细地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和人际交往的讨论点。老实人为什么不能学学渣男的“前期”,这里面包含的含义是:为什么老实人有时候在追求异性或者建立亲密关系时,不像某些“渣男”那样在前期的表现中更容易吸引人,或者说,他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渣男的前期”到底是什么样的,以.............
  • 回答
    说出“女生不能学物理或数学专业”这种话来,简直就是打开了话匣子,能聊一天! 这问题背后啊,其实藏着很多东西,有历史的误解,有社会的刻板印象,还有一点点“我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作祟。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最最核心的事实:性别跟智商、逻辑思维能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力,根本就没有半毛钱关系! 物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