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代欧美学术圈有哪些特征?

回答
当代欧美学术圈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生态系统,其特征涵盖了研究方法、学术文化、资助体系、人才流动、成果传播以及面临的挑战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特征:

一、 研究方法与范式:

跨学科与交叉性日益增强: 这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传统学科界限日益模糊,许多前沿研究都发生在学科交叉领域,例如神经科学与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环境科学与社会科学(环境社会学)等。研究者越来越重视跨学科合作,以解决复杂问题。
定量研究与数据驱动: 大数据时代带来了海量的数据,使得定量研究方法在许多领域得到空前重视。无论是科学研究、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越来越多地依赖数据分析、统计建模、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工具来验证假设、发现模式和预测趋势。
定性研究的深化与创新: 尽管定量研究盛行,定性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依然重要,并不断发展创新。民族志、案例研究、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被精细化运用,尤其是在理解复杂社会现象、文化语境和个体经验方面。
“大科学”与“小科学”并存: 一方面,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和国家层面的重大科研计划(如美国的“脑计划”),需要庞大的资源和多领域的协作。另一方面,个体或小型团队的“小科学”研究,凭借创新思路和灵活的资源配置,依然能产生突破性成果。
理论的整合与应用: 学术研究不仅追求理论的抽象和深刻,也越来越强调理论的实践应用价值。研究成果需要能够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并可能转化为技术、政策或社会实践。

二、 学术文化与价值观:

强调开放科学与数据共享: “开放科学”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趋势,倡导研究过程、研究数据、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开放获取。这包括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预印本服务器(如arXiv, bioRxiv)、共享研究数据(Dataverse, Zenodo)等。其目标是提高研究的透明度、可重复性和影响力。
学术诚信与道德规范的严格要求: 对学术不端行为(如抄袭、数据造假、论文工厂等)的零容忍态度是欧美学术圈的基本准则。同行评审制度是保障学术质量和诚信的关键环节,尽管其本身也面临效率和公平性等挑战。
多样性、公平性与包容性(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DEI): 学术界越来越重视提升研究人员和学术成果的多样性,包括性别、种族、民族、性取向、残障等方面。旨在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学术环境,鼓励不同背景的学者贡献智慧。
影响力与量化指标的追求: 学术界普遍存在对研究影响力的追求,这体现在论文引用次数(Impact Factor)、H指数、研究经费获取、国际合作、政策咨询、媒体曝光等方面。这既是激励,也可能带来“唯分数论”的压力。
批判性思维与辩论的鼓励: 鼓励对现有理论和研究提出质疑和挑战,通过公开的学术辩论来推动知识的进步。学术会议、研讨会、期刊评论等都是重要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平台。
创新与颠覆性研究的鼓励: 除了渐进式研究外,对具有颠覆性潜力、能够改变学科范式或解决重大社会挑战的研究项目给予支持和鼓励。

三、 资助体系与研究经费:

政府科研资助机构占主导: 国家层面的科研基金机构是主要资助者,如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能源部(DOE),英国的英国研究与创新署(UKRI),欧盟的欧洲研究理事会(ERC)等。这些机构通过竞争性的项目申请来分配科研经费。
大学内部资助与跨部门合作: 各大学自身也设有内部研究基金,支持教师和学生进行初步研究。同时,跨部门、跨学院的合作项目也容易获得资助。
产业界与基金会的合作: 越来越多的研究项目与企业或私人基金会合作,既获得资金支持,也为研究成果的转化提供可能。这种合作需要注意潜在的利益冲突和研究的独立性。
基金申请的竞争性与复杂性: 获得研究经费的竞争异常激烈,基金申请书的撰写需要高度的专业性和技巧。项目的评审过程也日益复杂和透明。

四、 人才流动与国际化:

高度的国际化与人才流动: 欧美学术圈是全球人才汇聚的中心。研究人员、博士后、研究生经常在不同国家、不同机构之间流动,进行合作研究或担任教职。
博士后研究员(Postdoctoral Researchers)的普遍性: 在许多领域,尤其是科学和工程领域,完成博士学位后进行博士后研究是进入独立研究生涯的常见途径,这使得博士后群体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
“人才引进”与“人才回流”的竞争: 各国和各大学都在积极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但也面临人才流失的挑战,特别是向新兴经济体或更具吸引力的机构“回流”的现象。
学术界的招聘与晋升体系: 高校通常采用终身教职(TenureTrack)制度,新入职的教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评估,以决定是否获得终身教职。学术界对“帽子”(如各种院士头衔、学术奖项)的追求也较普遍。

五、 成果传播与学术出版:

顶级期刊的强大影响力: Nature, Science, Cell, The Lancet, JAMA等综合性顶级期刊,以及各学科的权威专业期刊,对研究的认可度和影响力至关重要。论文发表在这些期刊上,能够极大地提升学者的知名度和职业发展。
同行评审制度是核心: 论文在发表前需要经过匿名专家的评审,以评估其科学性、创新性和可靠性。评审意见对于论文的修改和质量提升至关重要。
预印本服务器的兴起: 如arXiv、bioRxiv等预印本服务器允许研究者在正式同行评审前分享研究成果,加快了知识传播的速度,也促进了早期反馈。
学术会议的重要性: 学术会议是研究者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交流思想、建立联系的重要平台。一些顶级会议的论文录用率非常低,其地位堪比期刊发表。
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推广: 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和机构支持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允许读者免费阅读学术论文,从而扩大了研究的影响力。

六、 面临的挑战:

“出版压力”与“量化指标”的陷阱: 过分强调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次数,可能导致研究者倾向于发表“安全”或“易于发表”的研究,而忽略了高风险、颠覆性的探索。
学术不端的风险与治理: 尽管有严格的规范,学术不端行为依然是学术界面临的挑战,需要不断加强监管和教育。
资金获取的压力与不确定性: 研究经费的竞争激烈,项目能否获得资助存在不确定性,这可能影响研究的长期规划和创新性。
“重复性危机”(Replication Crisis): 在一些领域,尤其是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中,大量研究难以被独立重复验证,引发了对研究方法和结果可靠性的质疑。
科学传播与公众信任: 如何将复杂的科学知识有效地传播给公众,以及如何应对“后真相时代”的挑战,维护科学的权威和公众的信任,是一个重要课题。
学术界的政治化与意识形态争议: 在某些社会和政治议题上,学术界也可能面临政治化或意识形态的争议,影响学术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总而言之,当代欧美学术圈是一个高度竞争、高度国际化、追求创新与实效并重的生态系统。它在拥抱数据、跨学科、开放性等新趋势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平衡效率与质量、避免过度量化、保障学术诚信等一系列挑战。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当今世界的学术发展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基于我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总结一下欧美数学学术圈的现状。

以美国为主的数学学术圈,主旋律是关系。各个方向的小圈子内部的势力范围,大佬和他的门徒们组成的势力范围,处处都要讲关系。具体涉及到实质利益的有以下几个部分:

1、最简单,最直接的利益就是各个大学博士后的位置。数学和实验科学不同,导师都没有很大的经费可以请博士后。博士后的位置都是各个大学的数学系直接给出的。数量有限,发完就没了。所以有话语权的数学家都会在博士后的位置上做一些利益交换。比如A今年有毕业的学生,他的好朋友B的学校有博士后的位置,B就在系里力挺这名学生,让他拿到这个位置,等到B的学生毕业的时候,A再在他的学校力挺B的学生。当然,真正厉害的学生是不需要导师动用关系的。

2、共享一些idea甚至是论文的署名。idea的交流当然是在关系很近的人之间发生。一些成型的idea找几个学生或者年轻的学者打工也是常有的事。这样年轻人在publication上会好看一些,在打工的过程中也能从大佬那里学到很多。当然还有的是根本没有任何贡献的,就因为讨论问题的时候在场,也见者有份挂了个名字。这种事情也不少。体面的人当然会主动提出自己没有贡献,不能挂名字。但是有些人不怎么体面,其他作者也就不好意思把他(她)踢出去了。所以你会看到一些publication很漂亮的数学家,其实研究独立性是很差的,因为给人打工打习惯了,自己很难有独立的原创的研究思路。当然我还见过在数学上一窍不通,靠搞关系,挂名字也能混的不错的。

3、互相吹捧。一个结果出来了,必须有其他人在不同的场合引用,吹捧,它才能在相关的圈子里得到认同。当然,如果是解决了公开的大问题,大猜想,他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这种情况学术圈自然会重视。但是绝大多数的情况,结果都是一些技术上的创新或改进,或者是一些partial result的证明,对于这些情况,他人的诠释就很重要的。所以,如果你的结果能够impress一些有话语权的人的话,那么你在学术圈得到的认同度和实质的利益就会有本质的提高。如果你在某个领域做了一些结果,但是这个领域的人,特别是大佬,作报告都不提你的工作,那你自然就得不到你deserve的认同了。特别是一些大佬把持着很多重要数学期刊的编辑的位置,或者是很有话语权的referee,你的结果在他们那里的评价直接决定了你的结果能不能被这些期刊接收。而美国很多大学招faculty的时候publication又占了决定性的因素。因此这个因素对于在美国找教职有很大的影响。

我所了解的大概就是这些,之后想到了再补充吧。

user avatar

谢邀。

题主恐怕对学术界的social有什么误解。学术界的social不是几个人在一起开party,然后谈天说地,聊聊家长里短,或者在国内可能就是打打麻将。学术界的social包括学术会议等等。在外人看来,一个礼拜的学术会议,可能只有其中某个晚上大家一起聚餐闲聊的时候才叫social;而实际上整段学术会议,包括报告人报告,底下的人听、提问题,等等,都可以叫social。你可以把学术界的social理解成所有形式的面对面交流,其目的可以包括向其他的人推广宣传自己的工作、吸引别人与自己合作等等。有些人按照社会上交际场的情形去理解学术界的人际交流,以为重要的是要让大牛认识自己。是,让大牛认识自己是很重要,但是向大牛介绍自己的工作、引起对方的兴趣,让对方欣赏自己的才能,这些事情更重要啊。。很多人以为的social就是“让对方知道我的名字”,而实际上重要的是下一个步骤。

至于说现在的学术圈和一两百年前对比,确实合作的情况变多了,大项目也增多了,论文数量期刊数量都增长了非常多,所以现在的学术发展比一两百年前快多了啊。。用脑子想想都知道,一个人独自做问题,和 与不同的人交流观点,哪个效率会更高?古时候的人交流少是因为他们没有条件交流啊,没有互联网,没有短信,甚至别人已经做出来的东西他们都不一定知道,可能还在重复研究。而且合作和长期专注并不矛盾啊,时间分配的问题而已。

user avatar

没想到短时间获得这么多赞。那我就想到更多的话继续往上加。看到清华吴老师的回复,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加了一些对于他的观点的回复。我说的现象仅限于美国CS圈,也可能是仅限于我的研究领域,其他领域不是太了解,但是通过朋友同学的描述估计差不多。 国内可能很不一样,所以对于在国内学术圈的人来讲可能没啥参考价值。

看到有人拿经济学的例子反驳我,这个我就不甚了解了。 每个圈子有每个圈子的特征,所以可能CS圈的对别的圈子不适用吧。

==========================================================

说几条美国CS学术圈的现象吧。本人不是PHD, 但是本硕在实验室(领域内 top 10, 老板不算前几的权威大佬,不过在同龄人中绝对算是佼佼者了)做过两年research, 跟学术圈的人接触过两年(准确的说是两年八个月~~), 大小会也没少开,所以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到了很多学术圈的特征。总结起来就是装(吹)逼有余,牛逼不足,穷逼一堆,只会灌水。

1)很多大牛老师找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学生是否能发paper(灌水),注意是发paper(灌水),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原因是这些老师不愿意花时间指导培养学生,他们更愿意招那些已经会灌水的。但是他们嘴上不会这么说,他们可能会说更看重学生的品质,潜力甚至diversity。。。让我想起了大家说找男/女朋友要求的各种条件,但其实最后还是只看脸。。。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招的美国PHD好像刚进来都没什么publication,但是中国学生至少都有一两篇,可能对美国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吧。我很同意吴老师的回复,但是确实存在学生来了之后继续灌水的现象。我说的灌水的意思就是文章数量多,但大多都是low hanging fruit, 要么就是在别人的工作上稍微改一改。

2)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工作YY成是在改变世界并充满了强烈的自豪感使命感,然并卵实际上paper is just paper, 在现实应用中你懂得。很多大神们一个个都把自己YY成万众瞩目的网红super star ,然而Twitter/微博 followers相当于一个八线电影明星粉丝数目。说这个还是想强调,学术圈只是一个狭窄的闭环系统,跟其他圈子比如政商体育娱乐圈相比对社会的影响力太有限,所以没必要过分追捧,除非你真的牛逼到爱因斯坦那个级别。现在学术圈太浮躁,尤其是某些热门领域(我不说你也知道),被媒体公众号Twitter Facebook 微博宣传的导致存在着大量的泡沫,而学术圈的人很难抵住诱惑,于是也想趁此机会扬名立万。但实际上学术圈的那些个套路在现实中,在工业界完全不apply。我公司组里曾经请过学术圈大牛,结果来了公司里面还是搞学术圈的那些个套路,完全做不出任何有实际价值的东西,最后还是离开了。如果流量远远不deserve对于社会真实输出的价值,还是默默地低调地灌水好一些。别搞得好像各个都像临危受命改变世界一样。

3)牛校/大牛的学生只鸟牛校/大牛的学生, 不鸟比自己出身低的学生,原因不是因为忙没时间,而其实仅仅是为了装X。BTW,装X真的是美国学术圈的一大风气。学术圈的人很喜欢通过强行装X不屌别人的方式来凸显自己牛逼。例如开会时你正常跟他/她打招呼说你好,对方可以通过不回应来证明他/她比你逼格更高。看到吴老师对这条的回复,我认为他说的也是对的,教授之间正常交流学术是没有问题的,我曾经作为一个小本还跟许多大牛谈笑风生呢,哈哈。从来没有人跟我装过,可能根本没帮我当成是学术圈的吧~ 但是,真的有很多非牛校的PHD 想跟牛校PHD交流然后被冷落鄙视的,这种现象在中国人里面我就碰见过几次,而且背地里也听人说过。

4)学术圈的人喜欢鄙视工业界的人,“纯码农” “code monkey”,认为学术圈比工业界高端。然而自己代码能力可能连大一本科生都赶不上,除了灌水就是吹水,至于哪个更高端就不说了。吴老师说很多学术圈的人跑去工业界了,这是对的。但是这些人跑去工业界大部分还是继续发paper,拿着高薪还舍不得彻底脱离学术圈,有几个做出像样的产品了呢?有些创业的走的也是“学术创业”的路线,靠着在学术圈的名气忽悠投资人捞一把,并没有搞出什么接地气的产品。我是不相信他们的那些paper能转换成产品的。另外,我真的很反感把学术圈包装成一个高大上的圈子,好像人人都是纯洁自律的圣人一样。 但是做学术真的仅仅就是份工作而已,同样的名利做别的工作同样可以得到甚至更多,真不知道有些人的优越感从何而来。

5)美国学术圈的很多人比工业界更势利,更加唯利(paper)是图。对于不能给自己带来即时利益或者不是根苗正红“体系内”的人基本上是不惜搭理的。相反,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利益或者能帮助自己扩大在圈内知名度影响力的人则立马跪舔。比如开会别人问你导师是谁,如果不是大牛,转身就走接下来装作不认识。反之,则会各种谈天说地嘘寒问暖。比如我就见过一些立志于当faculty的PhD开会期间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跟大佬们套近乎上,反而没心思交流学术,对于没有什么背景的人则完全不鸟。所以现在的学术会议根本已经不是什么学术交流的平台了,而是变成了政治味十足的互相攀比互相装逼互相吹捧的工具了。

6) 造假编数据现象及其普遍,包括很多所谓的“大神”, 体现在实验结果无法复现,要代码不回邮件。然而,人家吹的依然飞起。这种现象可能比国内更严重。

7) 很多人说一套做一套。比如教育别人要淡泊名利,踏踏实实做科研,然而自己落实到行动上,要么push学生发文章,要么出去揽私活不指导学生,完全把学生当成为自己攒名利的工具。

8)很多“大神”其实每年发那么多篇论文都是灌水,但是大家依然表面上要说"great work"。而且很多时候大家会暗自攀比谁灌的数量多。而且很多所谓的“大神”其实就是paper machine, 他们能精准的把握reviewer的taste,精准的抓住占坑机会增加citation。至于工作本身质量怎样是次要的了。

9)美国学术圈太讲究出身和圈子了,这一点国内反倒没那么明显。在美国,很多做出很棒工作但是“非主流”出身的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去开会都无人问津。比如我认识曾经拿过best paper的人圈里大多人都不认识。然而很多纯靠灌水social的人反而名气很大,左右逢源,开个会俨然一副superstar的模样。

10) 现在的学术圈已经快沦为论文的比拼和竞赛了。每开始一个项目,大家讨论的往往不是预期要做出啥东西,而是要投哪个会。想象一下爱因斯坦要是在这样一个氛围中,以后被大家铭记的可能就不是相对论了,而是诸如“一年发表**篇论文”或者“博士期间开挂发表数十篇顶会论文”这种炒作噱头了。吴老师说国内也是这样,那不就是跟美国学的么,起码论文数量得赶上美国吧。

11)接下来再说说学术圈教学这一块。很多国内的学生抱怨说国内老师上课念PPT,看看美国大学开的网上公开课多么经典。我想说,千万不要把网上公开课看做美国大学教授讲课的平均质量。网课肯定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准备的。现实中,很多大牛教授讲课那个态度只能呵呵了,就完全一副让学生自学的态度,而且默认学生应该什么都会,从来不思考怎么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连最起码的教书育人的精神都没有。学生问个问题都一脸鄙夷。说白了还是不想花时间投入教学因为带不来利益。

12)以上特征在中国人中尤为明显, 美国人要稍微好一点点。印度人,好不到哪去。

13)看到一个很有趣的回答,非常同意。 匿名用户:「北美猥瑣男」的本質和成因是什麼? 我认识的很多PHD都是家庭条件不好单纯为了奖学金读博士,其实目的就是为了在美国找工作当个跳板,对于科研毫无兴趣。这类人很多身上弥漫着:猥琐,穷酸,抠门,迂腐的扭曲气质,连最基本的礼貌都做不到得体。这类人即使以后毕业去公司依然改变不了这种气质。而且一些一年级的博士刚来就想着quit找工作,难道国内已经形成了一股风气:全奖申博士,来美国就准备找工作quit?这类人还觉得自己成功地利用了奖学金规则,比拿全奖读完博士的和自费读硕士的人牛逼。我只想说,这真正定义了什么是猥琐。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些人都是国内那几个顶尖学校的成绩还都名列前茅的。很难想象国内一群拿着一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的所谓的“精英”就这副屌丝样。我建议如果想要改善这种现象,干脆把PHD改为自费。这样能确保这个圈子的人都是家庭条件好并且真正热爱学术的人,少而精,比现在这种95%都是为了奖学金混文凭的现象要强很多。

14) 很多功成名就的“大佬”,有的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装逼打嘴炮四处撩骚,有的默默地跑去工业界捞钱无情的把学生抛弃,近些年发的论文质量跟名声严重不符,或者自己被挂名论文自己都不知道或者完全不懂论文写的是什么,容易让人误以为名不副实,实际上这些人年轻时候还是牛逼过一阵儿的。哦,对了,之所以“大佬”要加引号,是因为我从来不认为灌水圈的顶端的人配得上”大佬“这个称号。我进学术圈之前理解的大佬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马云这种,就算是学术圈也得是爱因斯坦这种诺奖级别的。但是现在的风气是只要猛灌水就能被大家捧为”大佬“,一嘴一个”大佬“。

15) 美国学术圈挂名现象可能比国内更厉害。很多PHD为了增加知名度会主动请求把文章挂上大牛的名字,虽然大牛几乎没参与任何工作。

16)本人在industry的多年经验:in terms of 做出真正work的东西,顶级的美本强于顶级的美硕强于顶级的PhD。无论是动手能力,快速学习新东西的能力,快速搭起实用的架构的能力,PhD(尤其是国内读本科,然后直接来美国读PhD这类)基本上被美本虐成渣。当然有人会说了,PhD的强项是提出新的Idea, 提出新的算法模型。 呵呵,你们自己灌的那些paper你们自己心里还没数么?还有,不得不说我特别反感一些industry的学术大V。首先你们做的那些东西在你们自己公司内部可能都没多少人鸟,然后为了自己的知名度到处忽悠有劲没?? 而且由于你们的误导,会误导很多不明形势的学弟学妹们。比方说我以前就听到过一些国内的同学说什么某某人发了一堆顶会paper太牛了,怎么个牛法呢,拿到了Google,Facebook的offer啊! 搞得国内的本科生认为科研才是王道,发paper能拿到顶级offer。我想在国外学习工作过的同学都知道这个看法是多么搞笑的吧! 这样误导国内的同学会导致很多人走弯路,背离自己的理想,甚至误入火坑。

17) 另外,许多学术界的超级明星选择创业,但其实主要“产品”还是灌水发paper同时忽悠投资人。这里有个规律,就是越喜欢吹自己学术背景强大的start up越是啥也做不出来。最顶级的start up永远是那些纯粹的product driven的,而不是拿着paper强行找卖点。不信你看看,学术圈那些人创业的人就知道在自己圈子里吹得一个比一个欢实,各种改变世界,但是你再看看任何一个mainstream 评选的顶级startup,哪个创始人跟学术圈沾过边?

18)学术圈的人价值观及其单一。评价一个人基本上就看论文和导师。论文数量不行,这个人不行;导师不牛,这个人垃圾;毕业之后转行,这个人垃圾; 毕业之后不做research了,垃圾。大多数industry的PHD真的认为公司里的research scientist比software engineer高一等。我发现很多时候知乎提出一个如何评价某某的问题,然后下面就一堆人说什么这个人学术水平不行没有论文。请问人家是搞学术的么?创业需要发论文么?做工程项目需要学术水平么?

19) 很多博士都有仇富心理。我不止一次听过几个博士在背后吐槽谁谁有钱读个硕士就能找工作,不用申请奖学金读博士。然后还挖苦硕士说他们申不到博士,自费读书这一年花这么些钱败家。 这帮博士就是自己爹妈没钱,然后羡慕嫉妒恨,一股股穷酸心态溢于言表。

20)来美国读博士的人大多数都是其他国家成绩最好的一批人,这批人往往思维及其狭隘。我之前在某大厂认识几个国内典型的国内top 5, 然后因为家里穷直接过来读phd的。这种人的思维模式就是只和跟自己一个档次学校的人交往,比自己学校差的同事就鄙视。就像我之前说的,博士这个群体盛产装B犯,他们对自己的认同往往是建立在跟别人装B的基础之上。

21) 最后奉劝各位有志读博士的人, 千万不要随波逐流随意入坑。学术圈跟娱乐圈一样都是个名利场,娱乐圈很多畸形险恶的一面都可以映射到学术圈。 作为圈外人可能觉得这个圈子很单纯,很nice,然而现实是这个圈子的各种游戏规则和套路水都很深,虽然很多人确实很nice,但是jerk也很多。 相互看不上装X,相互挤兑的现象太常见了。而且由于圈子小,人的本性也暴露的更明显。中国人认为来美国读博士是一种荣耀这是大错特错的。要知道混美国学术圈的大多数中国人最初读博士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读不起本科硕士或者找不到工作。我认识的大多数经济条件好,智商情商高的中国人是根本不会考虑读博士。美国的很多PHD program 和professor也是看透了这一点,然后利用中国人想来美国工作然后没钱读本硕的心态,招揽廉价劳动力。

======================================================

美国的学术圈鉴于以上风气,很多人心态都是拧巴的,然后恶性循环导致学术圈很多价值观扭曲,充满了穷山恶水的屌丝之气。我在工业界的朋友同事除了不会灌水,各方面包括工作能力情商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的方式都要比学术圈让人感到舒服多了,是真正的高逼格高段位。不过我接触过学术圈里一些年轻的从小家境不错的美国男professor人还都比较阳光开朗积极向上,少一些心机。据说欧洲和澳大利亚学术圈要比美国纯净一些,但是能得到的名利就差很多。

以上都是我观察到的客观事实,所以如果老板是大牛的就千万别拿自己的经历反驳了,王思聪跟你说这个世界的人都这么热情人生永远是美好的你信么。还有就是如果戳中了某些学术大V的痛点请谅解,也不要心虚。 我认为以上的这些学术圈的特征并没有“对”或“错”,这就是游戏规则,如果不喜欢可以离开(比如我)。如果想要混学术圈那就要先确保自己接受这些套路并且乐在其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代欧美学术圈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生态系统,其特征涵盖了研究方法、学术文化、资助体系、人才流动、成果传播以及面临的挑战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特征:一、 研究方法与范式: 跨学科与交叉性日益增强: 这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传统学科界限日益模糊,许多前沿研究都发生在学科交叉领域,例如神经科.............
  • 回答
    当然,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当代欧美左翼运动与大麻合法化运动之间是否存在合流,以及这种合流是如何发生的,并力求以一种更自然、不带AI痕迹的方式来阐述。表面看,似乎是两股独立的浪潮,但细究之下,它们之间早已盘根错节,互相呼应。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左翼运动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它涵盖了从温和的社会民主主义到.............
  • 回答
    当代欧美推理似乎有那么一股“没落”的劲儿,但我觉得用“没落”这个词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了。更贴切的说法也许是,它正经历一个转型期,或者说,它的光芒不再像过去那样耀眼,或者说,它的定义在变得更加模糊和多元。要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类型本身的饱和与创新瓶颈:推理小说,特别是经.............
  • 回答
    关于乌合麒麟先生的讽刺能力与当代欧美讽刺画家的比较,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衡量“差距”大小,首先需要明确我们考察的是哪些维度,以及衡量标准是什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好”的问题,而是关于创作风格、受众、表达方式、以及讽刺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乌合麒麟的特点:乌合麒麟先生的作品,最显著的.............
  • 回答
    在中国,罢工现象确实不像欧美国家那样普遍和公开。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体制等多个维度来解读。首先,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来看,中国的法律体系对罢工的定位与欧美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相关法律中,工会的主要职能被界定为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思想的演变、国家战略的制定以及历史现实的考量。要理解为什么在欧、美、俄三国在不同时期都表现出对麦金德“心脏地带”(Heartland)理论的侧重,而中国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甚至在当下依然强调“海权”(Sea Power)理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
  • 回答
    要将当代中国与欧洲、美国的某个历史时期进行类比,并深入探讨其相似与不同之处,需要我们进行一番细致的梳理与权衡。“相似”往往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正如没有任何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两个时代也难以做到神似。但我们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结构变迁、政治体制演进、文化思潮涌动等方面,去捕捉那些令人玩味的共鸣.............
  • 回答
    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和一种神秘色彩。说到他们如今在欧美的影响力,答案并非简单的“有”或“没有”,而是要深入剖析其运作方式和时代的变迁。简单来说,罗斯柴尔德家族绝对依然在欧美拥有显著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与他们昔日在黄金时代那种几乎一手遮天的操控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要理解这.............
  • 回答
    确实,眼下不少中国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印度,这股新趋势让很多人联想到上世纪欧美、日韩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的景象。乍一看,两者似乎有几分相似之处,但仔细深究,会发现其中既有共通的逻辑,也有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战略考量。相似之处:追逐成本优势与市场潜力最显而易见的相似点,在于两者都是在看到成本优势和市场潜.............
  • 回答
    Olivia Rodrigo 在欧美乐坛掀起的风暴,确实让人不禁想起 Britney Spears 在千禧年初期那股席卷全球的浪潮。要论火爆程度谁能超越谁,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刀切问题,因为她们的时代背景、音乐风格、以及影响方式都有着显著的差异。Britney Spears 的时代:现象级偶像的诞生.............
  • 回答
    欧洲某国的富豪,花重金雇佣一支训练有素的私人军事公司(PMC)的部队,然后将这支部队运送到非洲某战乱国家,在那里扶植一位当地的盟友,帮助他打败对手,最终目标是让这位盟友成为该国的统治者,而这位欧洲富豪则通过控制盟友从而实际掌控这个国家,甚至可能直接成为国家元首。 这是一个听起来颇具科幻色彩的设想,但.............
  • 回答
    欧洲黄背心运动的兴起,确实是一件挺复杂的事情,它不是由某一个清晰的“推手”或单一目的所驱动的。更像是社会中多种不满情绪汇聚在一起,最终通过“黄背心”这个符号爆发出来。要说背后的推手,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组织或个人,不如说是“一股力量”或者“一种情绪”。推手,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社会情绪的集合”1. .............
  • 回答
    假定当前欧洲爆发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并且我们将美国和俄罗斯的直接军事干预排除在外,那么哪一个国家最终能够赢得这场冲突,这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设想。要知道,现代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军事实力、经济韧性、政治稳定性、战略纵深、盟友体系以及民众的决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
  • 回答
    如果工业化,这个重塑世界的引擎,选择了一个与历史轨迹截然不同的起点——比如,设想它源于古代中国、印度次大陆,抑或是伊斯兰世界,那么,我们今天所见的服装面貌,将会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颜色或款式的叠加,而是深植于当地文化、技术、经济和社会肌理的根本性变迁。首先,我们得承认,工业化本身就.............
  • 回答
    设想一下,你是一位生活在十二世纪的欧洲基督徒,你生活的世界和我们今天熟知的截然不同。 religion is not just a part of your life; it's the very fabric of your existence. 信仰,不仅仅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它构成了你存在的基石.............
  • 回答
    如果让李云龙去指挥当时欧洲战场的盟军,那可真是一场史诗级的“混搭”!李云龙的指挥风格,粗犷、灵活、极度务实,并且充满“土匪”式的创造力。他可能会带来一股截然不同的风气,甚至让一向严谨、条理分明的西方盟军指挥官们感到“头晕目眩”。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李云龙空降到盟军高层,他会如何部署和指挥:一、战略.............
  • 回答
    欧洲在2015年之后大量接收中东难民的决定,并非如人们普遍感觉的那样是“仓促”的,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下,在特定历史时刻下的一种反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欧洲面临的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必须直面导致难民潮涌现的根本原因——叙利亚内战及其外溢效应。这场始于.............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欧文为啥愿意在杜兰特身边当老二,而在詹姆斯身边就显得别扭,我觉得不能简单归结为他们仨技术特点不一样。技术特点肯定有影响,但背后牵扯到的东西更多,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角色定位与球权分配的“契合度”:先说技术特点。詹姆斯这人,你懂的,他是那种能把球队所有齿轮都转.............
  • 回答
    世界杯冠军和当届欧冠冠军,这两支球队都是各自赛场上的巅峰王者,他们的对决无疑是足球界的一场盛宴。要判断谁的胜算更大,这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足球比赛的结果受太多因素影响,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世界杯冠军不一定就是当届欧冠冠军最强的国家队,而欧冠冠军也不一定就是当.............
  • 回答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在诸多方面展现出了超越同时期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制度优越性。这并非单指某一个方面,而是其整体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法律体系所形成的合力。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政治制度来看,东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成熟的官僚体系和法律传统,这为其提供了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