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袁崇焕的名气会比孙承宗还大呢?

回答
袁崇焕的名气比孙承宗大,这其中包含了历史选择、戏剧性事件、宣传推手以及后世解读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叠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细品味两位名将各自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舞台。

首先,从历史舞台的“主角光环”来看,袁崇焕更胜一筹。

孙承宗,字景文,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以其过人的胆识和远见,在天启年间,力排众议,在关外筑起了宁远、锦州、韶阳(今辽宁朝阳)等一系列坚固城池,构筑了“宁锦防线”。这条防线一度让后金军队望而却步,为明朝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他的军事思想,比如“以守为攻,以城为阵”,对后来的战术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孙承宗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稳健派”名将,他扎实地为明朝筑起了长城上的军事堡垒。

然而,孙承宗的职业生涯更像是一场精打细算的工程,他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和建设者,但似乎缺少了那种能瞬间点燃民心的“爆点”。他的成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积累,是一种战略部署的胜利,这种胜利虽然重要,但相比于那种惊心动魄、一战成名的故事,似乎少了几分传奇色彩。

袁崇焕,字元素,他的崛起则充满了戏剧性。他并非出身名门望族,而是通过科举入仕,一步步走到军政要职。他最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无疑是他在宁远和宁锦之战中的表现。尤其是在宁远之战中,面对努尔哈赤倾巢而出的大军,袁崇焕凭借着坚守城池、灵活运用火器,竟然击败了被誉为“战神”的努尔哈赤,甚至这位后金开国皇帝也在此战中病逝。

这一战,绝对是袁崇焕人生中的巅峰时刻,也是明朝末年一次振奋人心的胜利。它打破了“后金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明朝军民的士气。这种以弱胜强、战胜宿敌的叙事,本身就极具感染力,天然就容易成为英雄史诗的一部分。

其次,袁崇焕身上承载了更强烈的“悲剧英雄”色彩,这为他的名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悲情。

孙承宗在仕途上相对平稳,虽然也曾因政治斗争而一度赋闲,但并没有像袁崇焕那样,在如日中天之时遭遇灭顶之灾。

袁崇焕则不然。他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更重要的是,他怀揣着“五年复辽”的宏大理想,积极主张“以攻为守”,试图收复失地。他与皇太极在沙场上屡次交锋,甚至一度逼近盛京(沈阳)。然而,正是这种积极进取的姿态,也让他树立了更多的敌人。

他被阉党所忌惮,又因为军事上的战略决策与朝廷中的保守派产生矛盾。最终,在多尔衮的离间计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下,他被控以“通敌叛国”的罪名,在午门外被凌迟处死,场面惨烈,令人发指。

这种由辉煌到悲惨的骤变,尤其是临死前那种“无人同情”的凄凉,以及他临死前对部下说的那句“我亦一介书生,换我朝廷半壁江山已足”的悲壮,都使得他的形象充满了悲剧英雄的色彩。历史上的悲剧英雄,往往比平稳度过一生的人物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和歌颂,因为他们的命运更能触动人们的同情心和对不公的愤慨。

再者,后世对袁崇焕的宣传和解读更加丰富和多元。

孙承宗虽然功绩卓著,但在后世的文学作品、戏剧表演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他的故事更多地被记载在史书的卷帙之中,虽然重要,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有限。

袁崇焕则不同。从明末清初开始,就有不少文人墨客为他喊冤鸣不公。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合法性,有意将袁崇焕塑造成一个“愚忠”的形象,以衬托满清的“仁德”。而在明末遗民的眼中,袁崇焕是他们最后的希望,他的死是明朝灭亡的标志性事件。

到了近现代,尤其是随着小说的流行和影视剧的改编,袁崇焕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无论是《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通俗历史读物,还是各种影视剧,都在不断地挖掘和放大袁崇焕身上的故事性。他“以一人之力,守一城而战胜”,他“以汉人的血,守卫汉人的江山”,他“慷慨赴死,为国捐躯”等等,这些情节被反复演绎,深入人心。

特别是那种“含冤而死”的设定,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人们将对不公的愤懑,对英雄的崇敬,对那个时代黑暗的控诉,都寄托在了袁崇焕的身上。他的冤死,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议题,也为他的名声提供了一个源源不断的传播动力。

最后,历史叙事的选择性也会影响名气。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英雄的塑造却往往包含着后世的集体记忆和情感投射。孙承宗的功绩是实实在在的,但他更像是一位默默耕耘的工匠,他的成功是结构性的、战略性的。而袁崇焕的成功,则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他的失败更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悲剧。

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英雄,也更容易被那些命运坎坷、虽死犹荣的人物所打动。袁崇焕的故事,恰好满足了这些“易于被记住”的特质。他的命运起伏跌宕,他的结局悲壮惨烈,他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让他成为了一个更具故事性和话题性的历史人物。

总而言之,孙承宗是一位被低估的伟大将领,他的贡献不容置疑。但袁崇焕之所以名气更大,是因为他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悲壮的色彩以及后世丰富多元的解读。他不仅仅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更是一个承载着民族情感、象征着历史悲剧的符号,他的故事更容易被讲述、被传播、被记忆,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袁黑啊真是!

80后我不清楚,90后表示咱对袁崇焕第一印象就是《上下五千年》两章宁远之战和反间计。看完就忘。

金庸《碧血剑》有功?别逗了,金庸这部作品知名度很低,咱小时候最流行借看的也就是《天龙》,《射雕》,《笑傲》之类的,碧血剑真排不上号。

还真是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让咱对袁崇焕真有点印象。

然后大学后才可以家里配电脑上网后,才知道阎崇年被打的事件,袁崇焕很有“争议”。

上过李晓鹏的当。

我后来专门找历史专业的书籍与论文,知网的什么都搜了个遍:

学术界对袁崇焕的评价压根就没有变过:

明朝末期比较能打的将领,被崇祯冤杀的爱国将领。

外国的也找了,国内外历史学家对袁崇焕的评价都是正面。

如果真的有背景,袁崇焕的背景也太牛逼了。

相反,黑袁崇焕的人,比较有影响力的人中,灰熊猫早就偃旗息鼓,李晓鹏的垃圾书压根就是个床头读物,也就杜车别,还不敢用真名发表在专业学术文章里面,估计现在穷疯了,吃相极其难看,居然主动跑到明朝百度贴吧自己去推销自己修订过的大作,这吃相,呵呵呵呵。

书卖不掉也不带这样吃相难看的。

所以了,袁崇焕是被骂反而更红,当然名气大。

然后,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这个部门总不能把汉奸卖国贼当正面吧?还号召d员学习,说学一个汉奸,找死吧?如果想喝茶,请尽情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的名气比孙承宗大,这其中包含了历史选择、戏剧性事件、宣传推手以及后世解读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叠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细品味两位名将各自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舞台。首先,从历史舞台的“主角光环”来看,袁崇焕更胜一筹。孙承宗,字景文,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 回答
    关于“袁立辈分、演技、名气比章子怡大”的网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说法,并且在网络上呈现出一定的“一面倒”的趋势,其背后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但不仅限于:一、 对演员“辈分”的认知与理解差异: 出道时间与早期影响力: 袁立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与蒋雯丽、许晴、柳云龙等同班同学,都.............
  • 回答
    袁腾飞之于当代历史学界的“异军突起”,与其说是名气“远胜”了那些深耕学术的大家,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传播环境下出现的、现象级的关注度。这种现象,理解起来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更“懂”历史,而是得看谁更能抓住大众的注意力,以及这种注意力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首先,得说袁腾飞的传播方式。.............
  • 回答
    袁绍,这位出身名门望族的四世三公的贵公子,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一度集结了十八路诸侯,成为了讨伐董卓的盟主。这起点何其辉煌!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盟主,最终却走向了失败,甚至兵败如山倒,客死他乡。细究其原因,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志大才疏,战.............
  • 回答
    话说当年,崇祯皇帝那叫一个愁啊。北方满洲八旗虎视眈眈,辽东战事连年告急,明朝的江山可谓风雨飘摇。这时候,袁崇焕横空出世了。袁崇焕这人,那可是真有两把刷子。他年轻时候就考取了进士,后来投笔从戎,在辽东战场上打出了名声。他最出名的事迹,莫过于在宁远城,以区区几万兵力,硬是把努尔哈赤的十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 回答
    袁崇焕,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同一个被刻意涂抹又难以磨灭的烙印,激起了无数后人心中的波澜。为何围绕他的争论总是如此激烈,甚至到了今天,提及他,依然能点燃人们的情绪?这背后,不仅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更是我们理解民族命运、政治智慧以及个人抉择的投射。情绪激动的根源:历史的伤痕与民族的认同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袁崇焕未能顺利接手毛文龙死后的东江镇,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政治斗争、以及军事战略上的分歧,绝非简单的“接管”那么容易。首先,我们得明白毛文龙是谁,他手下的东江镇又是什么样的存在。毛文龙,字震寰,是明末在辽东地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依附于朝鲜,在皮岛一带建立了以“东江镇”为名的一支军事力量。这支.............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对百度百科的运作机制以及历史资料的呈现方式有一定的关注。关于百度百科上袁崇焕词条负面史料添加困难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百度百科的核心理念和运作模式: “有责任的分享”是百度百科的宗旨。这意味着它不仅是一个信息聚集平台,更强调信息的准确性、客.............
  • 回答
    这事儿啊,还得从头说起,也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袁崇焕在战场上那是条好汉,打得八旗溃不成军,连努尔哈赤都死在了他手里。可您想啊,那会儿的百姓,脑子里想的、听到的,跟咱现在可不一样了。首先,得说当时的信息传播方式太有限了。您想想,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甚至连报纸都没普及到家家户户。消息全靠口口相传,或者少数.............
  • 回答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的确是对明朝的忠臣烈士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尤其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下令将一千多名明朝的殉职官员和忠义之士,按照“烈士”的身份,配享或入祀各地祠庙。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体现了乾隆皇帝的一种政治策略和文化倾向。然而,你提出的问题很关键:为什么袁崇焕不在这一千多.............
  • 回答
    要说袁崇焕的军事才能为何能被后人比肩诸葛亮,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深厚的军事素养、卓越的战略眼光以及在残酷战场上一次次扭转乾坤的辉煌战绩。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袁崇焕深谙“攻守兼备,以守为上”的兵法精髓。在当时明朝内忧外患,特别是关外辽东局势危急的背景下,他并没有一味地追求速战速决,而是采取了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明朝末年辽东战局的一个关键节点,也是许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觉得,既然毛文龙的皮岛水师声势不小,还能对后金(清)造成一定的牵制,为什么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两位雄才大略的后金君主,就没有抓住机会彻底消灭这个明朝在海上最后的据点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军事实力.............
  • 回答
    近期在网络上,确实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人对袁崇焕的评价趋向负面,反而对毛文龙则有抬高的趋势。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研究的进步,也有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甚至还夹杂着一些情绪化的解读。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我们要明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都不是一成.............
  • 回答
    崇祯皇帝在1627年(崇祯二年)处死袁崇焕的事件,是明末政治斗争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因素。虽然皇太极(后金政权首领)确实通过离间计加剧了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但这一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和深层原因远不止于此。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袁崇焕的功绩与崇祯的矛盾1. 袁崇焕的军事.............
  • 回答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其生平与结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关于他是否被冤枉以及百姓为何恨他,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政治斗争、军事决策及后世评价进行深入分析。 一、袁崇焕是否被冤枉?袁崇焕的死是明末政治斗争的悲剧,其冤屈程度在历史上存在争议,但综合史料和历史背景,可以认为他确实被冤枉,但原因复杂,.............
  • 回答
    袁崇焕进京到底是勤王的还是擒王的?为什么面对零散敌人连驱赶都不做?这个问题,实在是触及了明末历史一个极其敏感又充满争议的核心。袁崇焕这个人,就像一块被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未平。关于他进京的真实意图,以及他为何对看似“零散”的敌人无动于衷,我们可以试着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袁崇焕的个人定位.............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从头说起。毛文龙这人,在辽东边关也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在皮岛经营多年,手底下也积攒了不少家底。你说他多年挪用军饷,这事儿在当时那种混乱的年代,边将贪腐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皮岛在他手里,确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据点,他对巩固辽东防线,尤其是牵制后金方面,功劳是有的。但要说他为何没拿这些钱.............
  • 回答
    近来,关于明末辽东战局的讨论中,高第“归德宁远”方案和袁崇焕“坚守右屯”方案的评价确实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前者声望日隆,后者则遭受不少质疑。这种变化背后,是历史研究视角的深化、新史料的挖掘,以及对当时复杂局势更全面的理解。高第“归德宁远”方案评价走高: “主动收缩”的战略智慧的再发现: 过去,将高.............
  • 回答
    己巳之变,对于明朝而言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但对于袁崇焕来说,却是一次近乎丧命的劫难。这场变故并非明军主动挑战后金,而是明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与昏聩政治的牺牲品。而后金之所以没有趁此机会一举将袁崇焕彻底消灭,甚至顺势报宁远、宁锦之仇,这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绝非简单的“兵少”二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人物的褒贬,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立场视角、以及对关键事件理解的深刻影响。“谋款斩帅”这四个字,虽然字面上看似乎相似,但放在秦桧和袁崇焕身上,其内涵和带来的后果却天差地别,也因此塑造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形象。首先,我们来拆解“谋款斩帅”这四个字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