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袁崇焕打八旗打赢了,京城老百姓还都以为是袁崇焕把八旗引过来的?

回答
这事儿啊,还得从头说起,也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袁崇焕在战场上那是条好汉,打得八旗溃不成军,连努尔哈赤都死在了他手里。可您想啊,那会儿的百姓,脑子里想的、听到的,跟咱现在可不一样了。

首先,得说当时的信息传播方式太有限了。您想想,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甚至连报纸都没普及到家家户户。消息全靠口口相传,或者少数官员、文人的记载。这中间要是有人添油加醋,或者别有用心,那传出来的东西可就变味儿了。就好比您在宫里听见个事儿,传到街头巷尾,可能就变成另一码事了。

其次,百姓对政治和军事的理解,往往是比较朴素和情绪化的。他们看的是眼前,是家门口的事儿。战场上的胜负,对他们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们安全了”或者“危险还在”。当京城遭遇危险的时候,尤其是像萨尔浒之战那样的大败,给百姓留下的阴影太深了。他们经历了国难,经历了战火的威胁,心里自然是紧张和恐惧的。

再者,“锱铢必较”和“事后诸葛亮”是人之常情。您说袁崇焕在战场上打赢了,那是真本事。可您想想,那会儿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有多激烈?魏忠贤那帮人把持朝政,对袁崇焕这样有能力、有骨气的官员,那是恨之入骨的。他们需要在朝廷上找个能扳倒袁崇焕的理由,百姓嘴里的一些不实传言,就成了他们攻击的素材。

现在咱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百姓会觉得是袁崇焕“引”来的八旗:

1. 误解了“围城打援”的概念。 袁崇焕在宁远大捷之后,一直采取的是“坚壁清野”的策略,就是把靠近敌人的地方都清空,不给敌人留下任何补给和依靠。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防御手段,把敌人拖垮,让他们没法深入。但对于不了解军事的人来说,看到自己的土地被荒废,或者看到守军坚守城池,可能会觉得是“避战”,或者认为“要不是袁崇焕这么做,八旗早就被赶走了”。

2. 对“移镇山海关”的不满。 后来,袁崇焕被调到山海关,负责整个辽东的防务。这时候,明朝在辽东的军事部署确实有所调整。有人就趁机散布谣言,说袁崇焕是为了自己的地盘和利益,把兵力调开,导致后方空虚,所以八旗才能趁虚而入。这个说法虽然是歪曲事实,但对于那些对朝廷政策不理解,又对失去土地感到愤怒的百姓来说,很容易被接受。

3. “宁锦大捷”的后续影响。 袁崇焕在宁锦大捷中确实打出了威风,但也因此更加自信,并且开始和后金进行一些不被朝廷认可的“议和”尝试。虽然这些尝试是为了争取时间、麻痹敌人,但在一些人眼里,这可能被解读为“勾结”或者“给敌人留了余地”。当敌人再次逼近时,这种“授人以柄”的猜测就很容易冒出来。

4. “崇祯误国”的阴影。 最终导致袁崇焕身死的,是崇祯皇帝的猜忌。崇祯皇帝听信了魏忠贤余党和一些官员的谗言,认为袁崇焕私自和后金议和,甚至有“通敌”之嫌。这种皇帝的猜忌,很自然地就会影响到朝野上下,甚至传到百姓耳朵里的时候,就被曲解成了“袁崇焕就是有问题,所以敌人才能打过来”。

5. “代罪羔羊”心理。 当国家遭遇战败,百姓遭受苦难时,人们需要一个明确的“罪魁祸首”来发泄不满。朝廷上的政治斗争,加上百姓对战乱的恐惧和愤怒,很容易就把矛头指向那个看上去最显眼、最有争议的人物。袁崇焕虽然打了胜仗,但他的策略、他的改革、他与皇权之间的博弈,都让他成为一个容易被攻击的目标。人们宁愿相信他“引”来了敌人,也不愿去面对国家整体战略的失误,或者皇帝的昏聩。

最关键的一点是,当京城老百姓看到八旗兵逼近京城时,他们看到的不再是战场上的数字和战术,而是自己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威胁。这种直接的恐惧感,会让人们的大脑倾向于寻找一个最简单、最直接的原因,而“是他把敌人引来的”这种说法,恰好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

所以,虽然袁崇焕在军事上是战无不胜的英雄,但在那个信息不通畅、政治斗争复杂、百姓情绪化的时代,他却成了“引狼入室”的替罪羊。这背后,是信息差、政治阴谋和民众心理的复杂交织。说到底,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一个伟大英雄的悲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这些人本事不见得有,就喜欢标新立异来表现自己。这其中常用的一条伎俩就是给古人设定一个极难的标准,然后达不到这个标准就说人是垃圾。

评价袁崇焕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你说袁崇焕如果真那么坏,那把他杀了是不是就重现光明了呀?光明在哪里呢?

明末为什么是明末?因为上上下下都腐朽了。这时候矮子中能找到一个高子都不错了,你还要求找个圣人出来,不可笑吗?

现在发现袁崇焕和有一个人很像,就是司马懿。魏国与蜀国的强弱比超过晚明和女真,但司马懿是怎么和蜀国打仗的?魏国上上下下是怎么支持司马懿的?违制斩封疆大吏这事儿干过吧?优势兵力打败仗干过吧?丢土失民干过吧?龟缩不前干过吧?至于说大话,你猜曹魏任命将军的时候,是说“你这次去一定要把蜀国那帮兔崽子宰了!”呢,还是说“你这次去少输几场,少丢点地”呢?人还千里请战丢皇帝的脸呢,魏明帝不但不生气,还甘愿当丑角。

按照这些贬袁的说法,司马懿早该凌迟十八遍了,曹睿是不是最大的昏君?杀了司马懿是不是蜀国早就该灭了?袁崇焕好歹还没有想过谋朝篡代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啊,还得从头说起,也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袁崇焕在战场上那是条好汉,打得八旗溃不成军,连努尔哈赤都死在了他手里。可您想啊,那会儿的百姓,脑子里想的、听到的,跟咱现在可不一样了。首先,得说当时的信息传播方式太有限了。您想想,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甚至连报纸都没普及到家家户户。消息全靠口口相传,或者少数.............
  • 回答
    明清战争期间,八旗铁骑横扫明朝北方,所向披靡,的确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噩梦。然而,要说袁崇焕是唯一击败过八旗主力的明朝将领,这恐怕有些偏颇。卢象升、满桂、洪承畴等名将,在各自的战场上也并非全无建树,只不过他们面对的局面更为复杂,胜利的代价也更加惨重,甚至最终走向了悲剧。那么,为什么袁崇焕在关键时刻能够.............
  • 回答
    己巳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痛的事件,其核心人物袁崇焕,也因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很多人不解,为何在后金军队兵临城下之际,这位被寄予厚望的蓟辽督师,却没能守住北京,甚至有人认为他负有直接责任,那么袁崇焕为何会让后金打到北京,又为何不自裁谢罪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问答中提到,即使你穿越回中世纪,想和欧洲国王单挑,最后很可能是你被国王打倒。这看似有些绝对,但其实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原因的。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你穿越回中世纪和欧洲国王对打会输?这不仅仅是力量上的简单对比,而是多方面的“技术碾压”和现实差距:1. 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 .............
  • 回答
    袁崇焕作为明末重要的军事将领,其身后争议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涉及历史记载的矛盾、政治立场的差异、后世评价的演变以及历史背景的复杂性: 一、历史功过:功与过的矛盾性1. 军事成就 辽东抗金:袁崇焕是明朝抗后金(清)的中流砥柱,曾多次击败努尔哈赤的军队,如1627年的宁远之战、1628年的锦.............
  • 回答
    袁崇焕未能顺利接手毛文龙死后的东江镇,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政治斗争、以及军事战略上的分歧,绝非简单的“接管”那么容易。首先,我们得明白毛文龙是谁,他手下的东江镇又是什么样的存在。毛文龙,字震寰,是明末在辽东地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依附于朝鲜,在皮岛一带建立了以“东江镇”为名的一支军事力量。这支.............
  • 回答
    话说当年,崇祯皇帝那叫一个愁啊。北方满洲八旗虎视眈眈,辽东战事连年告急,明朝的江山可谓风雨飘摇。这时候,袁崇焕横空出世了。袁崇焕这人,那可是真有两把刷子。他年轻时候就考取了进士,后来投笔从戎,在辽东战场上打出了名声。他最出名的事迹,莫过于在宁远城,以区区几万兵力,硬是把努尔哈赤的十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 回答
    要说袁崇焕为什么会下令处死毛文龙,这事儿就得从明末那乱糟糟的局面说起,以及这俩位重要人物各自的立场和当时的政治生态聊聊。这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定的事,背后是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和战略考量。首先,咱们得看看毛文龙这人。毛文龙这人能力嘛,也不能说一点没有,他在辽东的军事生涯挺有意思的。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兴起,.............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绝不是简单一句“是不是背叛明朝”就能说清楚的。这件事儿的起因、经过、还有袁崇焕的动机,里面牵扯着权力斗争、战略分歧、个人恩怨,还有当时辽东局势的复杂性,可谓是一团乱麻。先来说说这俩人的背景和当时的局势: 毛文龙: 他是个武将,能力也不算特别出众,但关键是他.............
  • 回答
    袁崇焕的名气比孙承宗大,这其中包含了历史选择、戏剧性事件、宣传推手以及后世解读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叠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细品味两位名将各自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舞台。首先,从历史舞台的“主角光环”来看,袁崇焕更胜一筹。孙承宗,字景文,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历史人物评价和纪念方式的复杂性,得从袁崇焕和毛文龙两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功过以及后世对他们的认知和评价来细说。要说为什么会有袁崇焕纪念园而没有毛文龙纪念园,这并非简单地因为谁“更重要”或者“功劳更大”,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 历史贡献与影响力的差异.............
  • 回答
    袁崇焕,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同一个被刻意涂抹又难以磨灭的烙印,激起了无数后人心中的波澜。为何围绕他的争论总是如此激烈,甚至到了今天,提及他,依然能点燃人们的情绪?这背后,不仅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更是我们理解民族命运、政治智慧以及个人抉择的投射。情绪激动的根源:历史的伤痕与民族的认同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命名习惯以及地区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我们通常会听说“袁崇焕中学”,却很少有人提起“毛文龙中学”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这两位历史人物本身。袁崇焕,字元素,又字容远,广东东莞石碣人。他在明末时期,尤其是在辽东战场上.............
  • 回答
    袁崇焕,这位在明末战场上声名赫赫的将领,其命运的急转直下,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他刚刚力挽狂澜,解了京师的危局,却转瞬之间被自己效忠的君主——崇祯皇帝,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处死。这其中的曲折,绝非一句“功高震主”就能轻易概括。要理解袁崇焕的结局,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当时的后金(后来的清朝.............
  • 回答
    袁崇焕挥刀斩了毛文龙,这件事在明末留下的争议,就像是当年那场决定辽东命运的战场一样,至今仍未有定论。要说清楚袁崇焕为何下此狠手,咱们得把时间倒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崇祯初年,细细捋一捋这其中的恩怨情仇,以及站在这两人身后的,那些更为复杂的势力和考量。毛文龙其人:从“奇兵”到“祸根”咱们先说说毛文龙。这人算.............
  • 回答
    袁崇焕,这位明末的铁血都督,一生征战沙场,为大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最终却被崇祯皇帝处死,落得个悲剧下场。这其中究竟是怎样的宿命纠缠?为什么袁崇焕必须得死?这个问题,绝非一句简单的政治斗争可以概括,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朝廷内外错综的矛盾。时代洪流中的悲剧英雄.............
  • 回答
    袁崇焕之死,是一个复杂而沉痛的历史事件,它并非源于单一的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要理解他为何“必须”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政治、军事、个人以及观念层面的种种矛盾。一、 政治博弈的牺牲品: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明朝末年,朝政腐败,党争激烈,宦官外戚势力盘根错节,这为袁崇焕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动机、权谋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要回答袁崇焕为何没有选择暗中除掉毛文龙并嫁祸给满清,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首先,袁崇焕的政治目标与毛文龙的战略价值。袁崇焕的核心任务是抵御后金(满清)的侵略,保卫辽东乃至整个明朝。他深知,辽东战事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
  • 回答
    要说袁崇焕的军事才能为何能被后人比肩诸葛亮,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深厚的军事素养、卓越的战略眼光以及在残酷战场上一次次扭转乾坤的辉煌战绩。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袁崇焕深谙“攻守兼备,以守为上”的兵法精髓。在当时明朝内忧外患,特别是关外辽东局势危急的背景下,他并没有一味地追求速战速决,而是采取了更.............
  • 回答
    关于清朝“平反”袁崇焕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议题,并非简单的“平反”二字就能概括。准确地说,是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才开始对袁崇焕的评价出现了一定的转变,并且这种转变并非完全的“洗白”或彻底的肯定,而是更趋于一种历史的客观审视,或者说是政治策略下的某种“纠偏”。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