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袁崇焕身后争议这么大?

回答


袁崇焕作为明末重要的军事将领,其身后争议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涉及历史记载的矛盾、政治立场的差异、后世评价的演变以及历史背景的复杂性:



一、历史功过:功与过的矛盾性
1. 军事成就
辽东抗金:袁崇焕是明朝抗后金(清)的中流砥柱,曾多次击败努尔哈赤的军队,如1627年的宁远之战、1628年的锦州之战,成功遏制后金的扩张。
战略布局:他提出“辽东经略”战略,主张以辽东为核心,联合朝鲜、蒙古等势力形成反后金联盟,但因毛文龙事件(1627年)导致辽东防线出现裂痕。
军事改革:他推行“练兵”政策,整顿明军纪律,试图建立一支高效军队,但因财政和后勤问题未能完全实现。

2. 争议的“过”
“擅杀毛文龙”:1627年,袁崇焕因与毛文龙(辽东游击将军)存在权力冲突,被指控“擅杀毛文龙”,导致辽东防线空虚。这一事件被后世视为袁崇焕的“罪证”,但史学界普遍认为毛文龙的军事行动已威胁到明廷权威,袁崇焕的行动可能是出于政治考量。
“与后金私通”:崇祯帝怀疑袁崇焕与后金有秘密勾结,称其“通敌”,但这一指控缺乏确凿证据,更多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擅权”:袁崇焕在辽东拥有极大权力,被崇祯帝视为“专权”,甚至被指责“结党营私”。



二、崇祯帝的决策:政治博弈与猜忌
1. 崇祯的疑心
崇祯帝即位后,面对后金威胁,急需有能力的将领。但袁崇焕因“擅杀毛文龙”和“通敌”指控被怀疑有野心,最终被处死。
崇祯帝对袁崇焕的猜忌可能源于以下原因:
权力制衡:袁崇焕掌握辽东军权,崇祯帝担心其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政治斗争:袁崇焕的政敌(如兵部尚书高弘图、东林党人)可能在朝廷中制造舆论,加剧崇祯帝的疑心。
后金威胁:后金势力逐渐强大,崇祯帝可能认为袁崇焕无法长期抵御,需更换将领。

2. 历史记载的矛盾
《明史》记载袁崇焕被处死时“自缢”,但《崇祯实录》(清朝官方史书)称其“被凌迟处死”。后世学者普遍认为《崇祯实录》存在政治偏见,而《明史》的记载更接近真实(袁崇焕可能因被逼自杀而死)。
崇祯帝的“诏书”中称袁崇焕“通敌”,但史学界认为这一指控是政治需要,而非事实。



三、后世评价的演变
1. 清朝的官方叙事
清朝入关后,为巩固政权,将袁崇焕视为“反清复明”的象征,将其处死定性为“忠义之死”,并编纂《崇祯实录》强化这一叙事。
清朝的官方史书(如《明史》)对袁崇焕的评价较为负面,但现代史学界逐渐认识到其历史复杂性。

2. 现代史学的重新评价
功过并存:袁崇焕是明末抗清的“关键人物”,但其军事策略和政治判断存在局限性。
历史人物的悲剧性:袁崇焕的死反映了明末政治的腐败与无能,以及君臣关系的紧张。
历史记载的失真:由于史料的缺失和后世政治需要,袁崇焕的生平存在大量争议,不同史书对同一事件的记载差异极大。

3. 文化影响
袁崇焕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常被塑造为“忠臣”或“悲剧英雄”,但其真实历史形象更为复杂。
20世纪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逐渐承认袁崇焕的功过兼具,其被处死更多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四、历史背景的复杂性
1. 后金的威胁
后金(清)的崛起对明朝构成巨大威胁,袁崇焕的军事行动是明朝的最后防线之一,但后金的军事力量逐渐超越明朝,导致袁崇焕的失败。
崇祯帝的决策(如杀袁崇焕)可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2. 明朝内部的腐败与无能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队腐化,导致袁崇焕的军事行动难以长期维持。
崇祯帝的多疑和缺乏政治智慧,加剧了对袁崇焕的猜忌。

3. 国际视角
袁崇焕的死也与朝鲜、蒙古等周边势力的互动有关。例如,毛文龙的行动可能影响了辽东局势,而袁崇焕的决策被后世解读为“误判”。



五、争议的核心:历史真相与政治叙事的冲突
1. 历史真相的模糊性
历史记载的缺失和后世政治需要,导致袁崇焕的真实功过难以完全还原。例如,“通敌”指控缺乏证据,但政治需要使其成为“罪名”。
袁崇焕的死是明末政治斗争的缩影,而非单纯的军事失败。

2. 后世评价的多元化
有人认为袁崇焕是“忠臣”,有人认为他是“误国之臣”,也有人认为他是“悲剧英雄”。这种争议源于对历史人物的复杂判断,而非单一标准。



总结
袁崇焕的争议源于其历史功过、政治决策、后世记载的矛盾,以及明末复杂的政治环境。他的死不仅是军事失败的象征,更是明末政治腐败、君臣关系紧张的缩影。后世对他的评价因史料、立场和时代背景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但其作为明末关键人物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否认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袁崇焕的定性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从1630年被千刀万剐到乾隆四十九年平反前,他的罪名一直是擅杀岛帅,与后金议和,市米资敌,托付不效,顿兵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纵敌长驱!被崇祯处死于西市口!请注意处决的决定是从1629年12月到1630年8月长达9个月会审后确定的罪名,这份罪名是确凿无疑的!

出问题的时间在哪里,乾隆四十九年乾隆下召为袁崇焕平反,时隔150年后为什么乾隆要把袁崇焕单领出来,反间计故事是怎样的稍微了解点明末历史的都知道皇太极利用两个太监向崇祯告密跟着下狱,祖大寿退兵又是崇祯求着袁崇焕修书劝阻回来的!细思这反间计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杨春,王成德两个太监在崇祯长编和满文老档中逃跑记载不一样,其次袁崇焕下狱时间与这两人逃跑后告密的时间不符,第三真不知道这两太监有多神勇能够从后金的营房中逃脱!

乾隆四十九年后广东袁崇焕祠堂即正式建立,到现在形成了袁崇焕宗亲会,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乾隆年东莞查袁崇焕无后,是他在东莞老家时无后,但在宁远袁崇焕有2妾,为他生了2女,另有一遗腹子,其中一女嫁给了豪格做了侧福晋,是为袁佳氏!遗腹子为袁文弼又名袁佳文弼,出处为清史稿富明阿传等!这点袁粉极力否认是因为这与他们否认袁崇焕没有勾结后金形成鲜明反差!

顺便提出某些人拿领袖的批复来证明袁崇焕的正义性,这未免太滑稽,首先领袖的批复是保护文物为基调,对袁崇焕的争议并无任何定性。其次袁崇焕的定性不是谁就能一锤定音,还是要史料证明才行!

结束语,袁崇焕争议大是为了利益,从乾隆开始为了稳固统治,抬高袁崇焕变相贬低崇祯贬低明朝,当然了我也不否认崇祯是个垃圾,今天还是有人抬高袁崇焕,不仅仅把他当成军神,当成救世主,当成神仙,简单的说就是为了利益,为了钱可以把历史歪曲,可以把公的说成母的!

备注:欢迎猿粪来搞,看看你们的史料有多可爱!南明可是从没有为袁崇焕平反的召书及记录!除了徐敷奏,程本直,周文郁这些利益共同体才想方设法平反吧!

user avatar

看了看各路大神提供的史料,自己心里有个判断了。

对袁崇焕不利的资料非常多,包括圣旨、奏疏、笔记、信件、供词等等等等,有那么一群人,反复用孤证不立、皇帝命令、严刑拷打、风闻言事、污点证人、道听途说、同案犯推卸责任、作者人品不好等说法来证明这些资料都有问题或者是假的。一大堆资料里,有几个有问题的很正常,但是所有资料都有问题,东南西北前人后人文官武官在朝在野,非常步调一致地污蔑袁崇焕,是不可能的。

除非袁崇焕真的是跟原云霄伟人、现铁杆汉奸方舟子一样,做到了“过洁世同嫌”,这我是不信的。

我个人观点,袁崇焕没有叛国的问题,但是他能力不足又好为大言;目无法纪,嚣张跋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崇祯前期对袁崇焕无比信任,后期刻薄寡恩杀了一堆大臣,除了性格问题以外,我觉得可能是被袁崇焕刺激了。

user avatar

为什么有争议呢?因为有一部分史料说袁崇焕是卖国奸贼或者误国庸臣,另一部分史料说他是对抗满清的英雄,死于反间计。

问题就在于哪一边的史料更可信而已。

而在我看来,对袁崇焕不利的史料更可信,因为很多都是来自于奏本,题本,实录等比较可信的史料,而对袁崇焕有利的史料却很多找不到源头,甚至很明确是伪造的。

以袁粉推崇的剖肝录为例:

今上崇祯二年已巳冬十月,敌由大安被遵化。十一月,围京城。先是,督师袁崇焕有疏谓:“臣在宁远,敌必不得越关而西。蓟门单弱,宜宿重兵。”不听,至是果如其言。
焕自辽趋蓟入援。朝议罪其逗留。十二月朔,诏入城,下之狱。辅臣温体仁,毛文龙乡人也,衔焕杀文龙,每思有以报之。适枢臣梁廷栋曾与焕共事于辽,亦有私隙。二人从中持其事,焕由是得罪。时有中官,在围城之中,思旦夕解围。咎焕不即战。而中官勋戚有庄店邱墓在城外者,痛其蹂躏。咸谓焕玩兵养敌。流言日布,加以叛逆。会总兵满桂,初与焕共宁宁远,丙寅之役,首主弃城,为焕所叱。至是入援,令其部曲大掠近郊,皆伪称袁兵,以鼓众怨。后因败入瓮城,浸润中官,乘机僭之。上遂不能无疑焉。
然焕自蓟趋京,两日夜行三百里。所部马兵才九千人。广渠门一战,挫之。意俟步兵至方合力逐北。而初一日之命下矣。诸廷臣持焕者十之三,而心悯其冤者十之七。时以所坐甚大,且惮于体仁与栋,未敢救。
石衲时任职方,独发愤对众日:“奈何使功高劳苦之臣,蒙不自之冤乎?”因往见廷栋日:“兵临城下,而自坏万里长城,岂计乎?”
栋曰:“此上意也。”
石衲曰:“焕非为无罪,实有大功。今日为城中,舍此难堪御敌者?朝廷置兵部官何用?使功罪倒衡若此?公宜率合部争之。”
栋曰:“人皆言焕畜逆。”
衲曰:“兵由蓟入,焕自辽来。闻报入援,誓死力战。不知所逆何事?所畜何谋也?”
栋曰:“焕杀文龙与王遵抚,非逆耶?”
衲曰:“焕斩文龙是已;王遵抚死于敌者,而谓焕杀之,何以掩天下人之口乎?”栋时声色俱厉曰:“久知有书与焕,令杀御史中丞。焕常铭之座右。遵抚之死,焕特假手于敌耳。”
石衲曰:“书信有之,然在斩文龙之后。中引李临淮斩崔众事所云:‘今斩御史,若拜中丞,即斩中丞;拜宰相,即斩宰相。’盖《唐书》中语,特借以称焕耳。若遵抚为焕所假手,则宰相一言又何所指?且此言何可为焕罪?叛逆当坐于某。”
栋不怿而退。次日初二。石衲又往见栋,曰:“敌势甚炽,辽兵无主,不败即溃耳。今日之策,莫若出崇焕以系军心,责之驱逐出境自赎。既可以夺深入者之魄;又可以存辽左之兵。公为国大臣,当从国家起见,万无嫌隙起见也。”
栋曰:“辽兵有祖大寿在,岂遂溃哉?”
石衲曰:“乌有巢倾鸟覆,而雏能独存者乎?大寿武人,决不从廷尉望山头矣。”
栋时以其语闻之朝房,辅臣周延儒问曰;“公虑祖大寿反耶?”
石衲曰:“然。”
儒曰:“迟速?”
石衲曰:“不出三日。”
儒曰:“何也?”
石衲曰:“焕始就狱,寿初意其必释。今日则庶几有申救而出之者,至三日则知上意真不可回,而廷议果欲杀焕矣。寿与焕,功罪惟均者也。焕执而寿能已耶?不反何待?”
儒点头曰:“奈何?”
体仁曰:“不然,寿若与焕谋,即合敌耳。否则必杀敌,反将安之。”
次日,栋见石衲于朝房,曰:“寿幸未反。”
石衲曰:“言而不中,国家之福也。”
是日,寿果率所部逃出关外。报入,栋惧甚。至石衲私寓,曰:“寿反矣!如之何?公能先事逆料,真神人也!”
栋去,客曰:“大司马心折公矣。”
石衲曰:“是欲贻构我耳。”
初四日早,栋以寿反奏,且言“臣司官余大成能先见,乞诏问之”。
蒙上诏对,因奏曰:“寿非敢背反朝廷也。特因崇焕而惧罪耳。欲召寿还,非得崇焕手书不可。”
上因让栋曰:“尔部运筹何事?动辄张皇。事有可行,宜急图无缓。”
栋就出焕,石衲曰:“不可,旨意未明。狱中何地?而冒昧行之也。”
延儒日:“若何?”
石衲:“须再请明旨,方可。”乃复入奏。
上遣中官出谕曰:“事急矣。当行即行,尚待什么旨?”
石衲曰:“此即明旨矣。公等见督师,善言之。”时阁部九卿皆往狱所道意,焕曰:“寿所以听焕者,督师也。今罪人耳,岂尚能得之于寿哉?”众人开譬百端,终不可,且言:“未奉明诏,不敢以缧臣与国事”。
石衲因大言,谓崇焕曰:“公孤忠请组,只手擎辽,生死惟命,捐之久矣。天下之人,莫不服公之义,而谅公之心。臣子之义,生杀惟君。苟利于国,不惜发肤。且死于敌,与死于法,孰得耶?明旨虽未及公,业已示意,公其图焉!”
焕曰:“公言是也。”因手草蜡书,语极诚恳。
至则寿去锦州一日矣。驰骑追及,即遥道来意。军有教放箭者,骑云:“奉督师命来,非追兵也。”寿命立马待之,骑出书,寿下马捧泣,一军尽哭。然殊未有还意。寿母在军中,时年八十余矣,问众何为,寿告以故。
母曰:“所以至此,为失督师耳。今未死,尔河不立功为赎后,从主上乞督师命耶?”军中皆踊跃。即日回兵入关,收复永平、遵化一带地方。
上初甚疑焕,及闻所复地方皆辽兵之力,复欲用焕于辽。又有“守辽非蛮子不可”之语颇闻外庭。仁与栋大惧,遂借杀毛文龙、市米二事,为焕资效私通反迹。复援辽将谢尚政.饵以节钺,令揭证焕。栋即疏之,体仁前后五疏,力请杀焕。凡诸为焕者,皆罪斥。创御史罗万爵官,以其为焕申辩,不征叛逆也。下辅臣钱龙锡、布衣程更生于狱,论死。龙锡曾与焕议杀毛文龙;更生则疏救焕者。御史毛羽健,曾有疏难焕五年方略,谓与款敌谋,亦谪戍。去旧额东江岁饷百万,大半不出都门,皆人权宦囊中。自焕斩文龙,尽失其赂,佥与体仁、栋合谋倾焕,交致其罪,坐以大逆,夷三族。辅臣周延儒、成基命,冢宰王永光各疏救,不报。总兵祖大寿以官阶、赠荫请赎,亦不允。会审之日,风霾昼闭,白日无光。闻者莫不伤之。栋等复造为飞语,流布内外,传入禁中,达之天听,以甚其罪。在廷多心知其冤,然见龙锡等相继罪谴,无敢言者。
石衲往见廷栋,曰:“公作此已甚。独不为身后计耶?某一任司官,凡六易尚书矣。前此者,非戍则斥,无有能免,公善为之。且今之所执为崇焕罪者,叛道也,擅主和议也。而所执以名叛者,曰杀文龙以去敌之所忌也。夫文龙有应得之罪,明旨业已言之,是焕杀文龙未尝不是。使焕当日能斩文龙,又能使蓟门无警,岂尚有题目也哉?惟其不然,以至有此。公今日斩焕,而不能禁疆场之无事,吾恐异日将又将以焕为题目也。”栋色动,言诸体仁,得未减。以庚午年八月十六日弃市。家口在辽者,徒流浙,复改黔;在籍者流闽。罪止妻子女及同生兄弟,余俱免。
自焕下狱,关外将吏士民,曰诣督辅孙承宗号哭代雪。孙知内旨已定,不敢上请。后栋以贪败,上震怒,下所司勘议,辞连辽将谢尚政。仁一力调护,止夺职回籍。中有“罪督一事,能破情面”等语,但所票拟也。先是,督师部下辽将乡人谢尚政,诬揭主将督师,又馈银二千于廷栋,谋升闽镇,后为水道长参论事败。仁盖知公议难掩,而卸之于栋。
石衲后任山东巡抚,会饷乏兵变,不过罚俸。仁憾其为焕不平,恐后雪焕事,遂谪戍电白。乙亥春,至戍所,晤焕弟崇煜,将所汇焕前后章疏十本,付煜藏之。盖自为督师至下狱时,所上职方副本也,中俱有督师铃印关防。石衲既还其疏,并为识其指罪本末于疏后。昔宋岳武穆以忠蒙罪,至今冤之。督师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孙珂,能白其冤。而督师竟允绝,圣世谁复为《金陀粹编》者?可叹也!异日者,使余言而有征也,其在煜之于也夫。

这篇文章用大量的篇幅记载了己巳年12月初余大成和梁廷栋的对话,诉说了袁崇焕的冤屈,有人想陷害袁崇焕。为什么说这是文章,而不是史料呢?因为通篇都在胡说八道。

会总兵满桂,初与焕共宁宁远,丙寅之役,首主弃城,为焕所叱

这段是说天启六年正月的宁远之战,满桂首主弃城,被袁崇焕叱责,然而,这可能吗?总兵满桂谋潜九地勇冠万夫,这是袁崇焕在天启六年四月上奏的,,夸一个想要弃城的人勇冠万夫吗?

而在天启六年六月,袁崇焕和满桂闹翻,说他万一如前之欲出战则必战 欲不堵门则必不堵门 欲不移炮入城则必不移炮入城,说明满桂在宁远之战中有不堵门,不移炮入城,出城迎战满清的行为。

说好的弃城呢?袁崇焕攻击满桂的时候说的是他主动出战,而不是弃城,这是完全相反的两种行为,足以说明弃城这个事实不存在。

时以所坐甚大,且惮于体仁与栋,未敢救。

温体仁,当时是礼部尚书,梁廷栋,当时是顺天巡抚,就这两个人的级别可能能一手遮天吗?当然不可能,而是因为写这个故事的人搞错了他们的职位,才写出这种笑话来。

辅臣温体仁,毛文龙乡人也
栋去,客曰:“大司马心折公矣

这文章的作者根本不知道己巳年十二月两人的职位,给温体仁安上了辅臣的职位,给梁廷栋安上了兵部尚书的职位。

崇祯三年六月丙寅,辅臣温体仁、吴宗达始入阁办事。
崇祯二年十二月乙亥,兵部尚书申用懋致仕,以梁廷栋为兵部尚书。

实际上梁廷栋还要20多天才能成为兵部尚书,而温体仁还要半年才能成为辅臣,于是这位对他两官职搞不清楚的编故事的人写出了户部尚书和顺天巡抚一手遮天的笑话来。

凡诸为焕者,皆罪斥。创御史罗万爵官,以其为焕申辩,不征叛逆也。下辅臣钱龙锡、布衣程更生于狱,论死。龙锡曾与焕议杀毛文龙;更生则疏救焕者。御史毛羽健,曾有疏难焕五年方略,谓与款敌谋,亦谪戍。

这里写毛羽健被谪戍。然而,他是削籍,也不是袁崇焕死前的事,袁崇焕死于8月。毛羽健被削籍是12月的事。无论时间还是处置都对不上。

崇祯三年十二月,故大学士张居正原荫尚宝司丞张允修降授中书舍人,削御史毛羽健籍。  

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就是梁廷栋当时不在京城,根本不可能在十二月初和余大成发生那些对话。

梁廷栋在哪里呢?通州。

兵科给事中陶崇道上言:梁廷栋在数月前一道臣耳,忽而巡抚,忽而督师,忽而本兵,此非皇上破格之恩哉?豫让曰:以国士遇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廷栋蒙国士之遇,受任以来所报竟何如也?忆其居通州时,即疏称遵永易复,良固难破,自谓此料敌神算。今何以难者转易,易者转难乎

后金在十二月初一左右进攻良乡,而这就是梁廷栋上疏良固难破的时间,他在通州,怎么和京城的余大成发生那些对话,打电话吗?

十二月初一日,大军起行,西起良乡,行猎南苑。遂渡浑河,至良乡城东山冈驻营。是夜,招城主知县降,不从。初二日卯刻,正蓝旗光登,即克其城。尽诛军士。收养之生员六人。是日,遣石廷柱、龙什,招降房山县知县,遂引生员三人见汗。是日,纵略良乡城周围,俘获甚多。

而梁廷栋什么时候到的京城呢?

壬戌,顺天巡抚梁廷栋请面对平定方略。

12.12日左右崇祯要求见崇祯,请求进京。在这段记录还可以得到的一个信息,当时梁廷栋想见到崇祯是需要特别申请的,因为作为顺天巡抚,他是不能随便进京的,所以才会在史书上留下这个记录,而剖肝录的记录里面却是梁廷栋可以轻易见到崇祯一样,这更是剖肝录伪造的证据。

这玩意和小说的区别就是小说承认他是小说,剖肝录却硬披着一层史料的皮。


我们再来看看明史是怎么写的,毕竟很多人都认为明史洗白了袁崇焕。

《鸥陂渔话》明季督师袁崇焕之狱当时帝意谓其通敌召兵故加严谴幸赖吾纯皇御制文集中力为昭雪
至本朝修《明史》,本文庙实录为崇焕传,其故始白。《啸亭杂录》
明臣熊廷弼袁崇焕先后守边备着劳绩明季纪纲不振 党论纷呶 是非倒置 遂使任事之臣并罹重辟 自经明史论定 公议始昭《皇朝文献通考》

明史对袁崇焕的洗白真是努力,省略了大量对袁崇焕不利的内容。

崇焕既解围,志渐骄,与桂不协,请移之他镇,乃召桂还。崇焕以之臣奏留桂,又与不协。

例如这段,不看别的内容可能以为袁崇焕和王之臣不和只是因为满桂的去留。然而实际上呢,圆嘟嘟不报告当时的蓟辽督师王之臣,擅自想把满桂调走。作为蓟辽督师,王之臣是负责平辽事务的最高官员,调走总兵这么重大的事,袁崇焕都不和王之臣商量。

蒙皇上过听臣言令镇臣以功名终镇臣安而此地亦安今督臣王之臣忽有锍釒留满桂而责备臣者颇严诸所陈奏何尝不揭揭相闻惟满桂一事臣实未及共□盖临敌而易一大将傥迟疑观望计多不可测者

而袁崇焕绕过王之臣办事后面又发生了一次,袁崇焕派喇嘛去后金领地吊孝求和,并宣称和王之臣商量过。

遂商之经督二臣,以喇嘛僧锁南木座往,同守备傅以昭等共三十三人以行。

然后被王之臣毫不犹豫的打脸了,

即如迩者吊奠奴酋肯一集议则天冠地履体统截然谁得屑越而令四夷笑人也臣愿诸臣从此幡然求忠益而矢和衷共鼓同讎之气一绝和议以杜衅端年来奴每求和于西虏而虏不从欲屈服朝鲜而朝鲜不受彼盖以 天朝之大有泰山四维之势可恃以无恐耳我若顿忘国贼与之议和彼必离心是敺鱼爵于渊丛而益敌以自孤也臣款款之愚必不敢强同一时终贻后悔惟度我力能战则战不能则守观变待时虏自瓦解何必曲为之和以酿无穷之衅乎 又见抚臣袁崇焕回奏遣使东虏叙将命反命事与各官报臣绝不相同至喇嘛东去臣绝不知知而止之 则行已远矣 臣曾不可其事 而抚臣称会同具锍反覆至此臣不敢自欺并备陈以俟

王之臣表示他知道的和袁崇焕说的完全不同,他根本不同意吊孝。。

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硃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

这里写的好像袁崇焕派人牵制,发挥了作用,实际上呢?

后金一月发动丁卯之战,而袁崇焕三月才派人去的。

臣等议定子关外三军营及前锋三营、抚镇标下四营,每营选精兵九百,而宁远守城之兵未敢轻动,分作连珠三营,以左辅、金国奇、靳国臣、赵率教、张得胜、孙继武、朱梅、黄士英、孙绍祖分为前锋、居中、后劲,宁远道臣毕自肃为监军,进逼三岔河为捣巢之举。

 这9000人去三岔河绕了一圈,什么也没干。被王在晋嘲讽了一番。

王在晋注:辽抚援鲜布置极其可砚,乃官军望河而止,此真所谓纸上之兵也,辽兵果可用耶?

然后是宁锦之战。

崇焕以宁远兵不可动,选精骑四千,令世禄、大寿将,绕出大军后决战

这段写袁崇焕派4000人援救锦州,是不是很靠谱?

然而实际上呢?

适内臣孙茂霖总兵满桂统关兵一万到亦非当夷者今于万中选二千关外选二千共四千为奇兵令尤世禄祖大寿督兵抄道而东阑出敌后击之

满桂带过来的援军有一万,,被袁崇焕扣了八千,,再凑出两千,派4000去救援锦州。仍然被袁崇焕扣了六千军队。

忠贤因使其党论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崇焕遂乞休。中外方争颂忠贤,崇焕不得已,亦请建祠,终不为所喜。

这一段说袁崇焕宁锦之战后逼不得已,请建祠。

然而实际上呢?建祠在宁锦之战前。

天启七年四月七日,袁崇焕请立生祠:“辽东巡抚袁崇焕疏为元勋功翼覆载事,奉圣旨:这本说厂臣心专筹虏,力援危疆,设险设备,屹立金汤,其懋功朕所鉴悉,合谋建祠,舆论允协,着如议行,其祠名曰元功,该部知道。

而除此之外,袁崇焕还留下了不少讨好魏忠贤的记录。

厂臣魏忠贤功在社稷,海内之共见共闻,业已铭刻金石,无容职赘。至其身任边事,誓图恢复,枭灭逆虏,任用刘应乾、陶文、纪用等,而关内外御敌之伏甲、军器、马匹、悬帘等项俱以家资置办,日逐觧来,又助军需。臣方一意巡缉严警,诸营将吏不敢贪懦营私,不敢馈遗隐串,改虚为实,化贾为真;易怯而勇,以有今日。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
况厂臣魏忠贤与阁部诸臣俱一时稷契夔龙之选臣所遇非偶故敢卜事之必成

这吹捧的力度,可完全不像被逼无奈的样子。

综上所述,对袁崇焕有利的很多史料有伪造的嫌疑。

伪造的史料,道听途说的史料对上正常的史料,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就可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说法。

有争议才是正常的现象。

user avatar

很多答主谈的是袁本人的好坏对错,而不是谈为什么他争议这么大。

他本人的行为有没有争议和为什么舆论对他有争议是两件不同的事。

如果从他本人的行为看,固然有争议,但以他的身份地位,无论好坏都绝对不会在后世有这么大的舆论影响力。明末有争议的大员多了去了,不差他一个。

他之所以会被反复热炒,完全是因为前期辽东明军过度拉胯,导致后金取得一大串大大超出其攻坚实力的攻城战果,以至于第一个守住城的袁取得了与他的能力不匹配的影响力,而恰好他死以后随着后金自身的进化和军事策略的转变,一度受阻的后金又接连取得胜利,袁就被塑造成一个极端关键的大人物,无论是吹他的还是黑他的,都把他当作明亡清兴的风向标来当枪使,他就变成了一个谁都爱用的工具人。

so,他,还有被他杀掉的毛文龙,能被抬到舆论的风口,不过是巧合成分居多,历史上真实的他,无论正面还是负面影响,都匹配不上这么高的人气,毛文龙就更没有了。

user avatar

“争议大”只是表象,大体可以分为两个群体:知识界支持袁崇焕,肯定其历史功绩;网络水军黑他。

当代黑袁之风始于YY小说《窃明》,一些媒体推波助澜,打着“思想自由”的旗号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怼“学术霸权”,不仅黑袁崇焕,还黑岳飞、文天祥,把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黑了个遍……

其实我很赞同“人无完人”——英雄也是有缺点的。但是不认同中国历史上就没有英雄!

英雄不是完人,有缺点,会犯错,但是他抗击外敌,为国家、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就是英雄!

用基本事实检验:从后金立国到满清入关,明军对清军(后金)主力仅有的两次胜仗都是袁崇焕指挥的,巩固关宁锦防线,明军在辽东主战场从战略防御转入相持,功勋卓著。下狱前几天还在广渠门血战退敌!

网络水军黑他——有什么科学依据?

就事论事:袁崇焕为什么遭黑?

主要是因为“己巳之变”后金犯阙,崇祯推卸责任,甩锅给袁崇焕。

现代早已经不是皇权至上的年代,皇帝犯错也要自己担责!

崇祯钦定袁崇焕若干罪名有些不是事实;有些虽然是事实,但是袁崇焕没错,错的是当时的人不懂军事、不懂外交,现代科学理论体系对军事、政治、外交规律的认识远胜古人!

——袁崇焕死于党争,党争误国!

袁崇焕在南明已经平反,谥“襄愍”;被公认为民族英雄始于民国,直至今日。

毛主席称之为“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迟防长题词“爱国护民,英名永辉”,当代没有任何一位历史学家或者军事家否定袁崇焕的历史功绩,支持他的比比皆是。

附:崇祯钦定袁崇焕若干罪名辩

我认为“咐托不效”不成立,原因是当朝认不清形势,对袁崇焕寄予了脱离实际的过高期望。

宁远守城战、宁锦之战,袁崇焕两次击败后金主力,巩固关宁锦防线,明军在辽东主战场转入相持;以及大力整训辽镇明军,后世所称“关宁铁骑”在任上编练成军。

历史事实证明袁崇焕主辽卓有成效。


“专恃欺隐”,“专恃”是有,崇祯有放纵之责。

袁崇焕斩帅之后,上书请罪,崇祯对侵犯君权有所不满,不说给什么处分,起码可以下旨申斥一下吧?崇祯只是认可,没有对维护君权作出恰当的反应。

袁崇焕误以为深得皇帝信用,才会在没有接到圣旨的情况下入卫京师,招致杀身之祸。

袁崇焕之死是不教而诛。

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崇祯帝对袁崇焕相当猜忌。

“欺隐”不好说,当今世界各国在交战期间也都会作一些“正面宣传”。

“欺隐”怎么界定,如何定罪,还要具体清况具体分析。


“以市米则资盗”颠倒黑白!

市米抚蒙古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史料和分析看都说崇祯刚愎自用不信任手下,那我问问崇祯哪件事没信任袁崇焕?

当时,明朝需要拉拢蒙古中立全力对付后金;蒙古也希望保持中立,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捞取好处。

崇祯元年冬,蒙古大荒,求开边市活命。

崇祯二年春,袁崇焕开高台堡市米招抚蒙古。

四月,崇祯叫停市米;六月,东蒙古倒向后金。

崇祯叫停市米将东蒙古推上后金战车,导致战略环境急剧恶化,为满清绕道蒙古入犯创造了条件,是“己巳之变”第一直接责任人!为推卸责任,把毛文龙抬出来遮丑,让袁崇焕背锅。

当时,明朝对后金军事尚处于劣势,再把蒙古推向后金,数千里长城,敌只需突破一点,明朝根本守不住!


“以谋款则斩帅”。

“斩帅”是实,但对国家有益,当时已下旨赦免。

“以谋款则斩帅”无实据,捕风捉影,牵强附会。

袁崇焕公开主张“款为旁着”,经朝廷授权与后金进行外交接触。

当时的情况是后金求款,明朝不允,袁崇焕根据朝廷的意见回绝后金。

天启七年正月的圣旨提了指导性意见:“侵地当谕令还,叛人当谕令献,当不止去僣号、奉正朔,一纸夷书数字改换便可释憾消疑也”,袁崇焕一直坚持了这个原则。

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提出“还侵地、归叛人、存朝鲜”三原则在朝中讨论,御史毛羽健上书反对。

七月(斩帅后一个月),袁崇焕根据朝廷的意见回绝后金求款,要皇太极“反躬自问”,表示不拿出诚意不可能罢兵。

“以谋款则斩帅”既没有事实依据,也没有直接证据,与已知事实相悖,而且存在直接反证。

现代可以确定为构陷。


“纵敌长驱”不实。“纵”指有能力却不制止。

当时明军对后金主力野战必败,明军能与八旗野战争锋的只有袁崇焕麾下两万辽镇精锐。

怎么可能不依托城防击退五万后金蒙古联军?


“顿兵不战”不实!广渠门之战就是反证。


“遣散援兵”是实,袁崇焕指挥无误,不应入罪。

当时,能与后金野战争锋的只有袁崇焕麾下两万辽镇精锐,其他部队能守城就不错了。

冷兵器时代,弱旅在野战中先溃,反过来冲垮本方阵营,导致更大败绩的战例不胜枚举。

朝廷不懂军事,以为把几路援兵拼凑起来就可以野战退敌,却不知那是乌合之众,如“昔唐九节度兵而溃"。

袁崇焕分遣各路援军把守各处要害,作纵深防御部署。

敌不攻城所获不多,难以支撑大军消耗,攻城则必有损失,辽镇可相机破敌。

崇祯将袁崇焕下狱,拼凑了四万大军让满桂出城退敌,永定门之战全军覆灭,敌军伤亡极小,几可忽略。

皇太极歼灭明军有生力量后,分兵大掠四方,明朝的损失远胜于前。


“潜携喇嘛”——这是什么罪?

《孙子》:“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现代战争打打谈谈、边打边谈再正常不过。

明末党争误国,把正常的外交接触污为"谋款",作为打击对手的政争借口,我看就是一群精神病。

袁崇焕经朝廷授权与后金进行外交接触,携带喇嘛只是为朝廷提供了一种可用的手段。

用谈判来拖延时间,争取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形势变化不是罪。

现代人要讲科学,不要学明末死脑筋。

历史证明:死脑筋们亡了天下!


“坚请入城”。

袁崇焕守城之能天下皆知,从战术上讲,依托京师城防与女真对决,相机破敌的思路也不算错。

这可以是一个战术问题,也可以是一个政治问题。

明朝有什么怀疑不许就是,岂可入罪?

user avatar

袁崇焕争议大是因为资料足够多,多到足够找到某一种观点的间接佐证;同时又恰到好处的缺失了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袁崇焕案的卷宗。

如果是更早的历史,人们只能选择相信司马迁、司马光、陈寿、裴松之等等史家的著述,因为不信他们就没东西了。直到宋史都有这种现象,一个勤奋一点的历史系研究生,可以在其研究生那两年里看完所有现阶段已知的宋史相关材料,因为真没多少东西。

而清代则是另一端的,清代有清宫档案留下了,想看能看一辈子。很多有争议的事随着档案的整理,会出现原来的看法被彻底证伪或者传言找到证据的现象。比如“乾隆帝和和珅是把兄弟”这个说法,猛一看挺假的,结果随着档案整理,清乾隆四十二年左右,和珅负责管理崇文门税关时,给乾隆帝的奏折署名是“奴才和珅金兰谨奏”。

明史正好处在中间,有足够多的奏疏留下了,却又缺失了最关键的部分,自然是发表自己观点的好地方。

user avatar

有本站活跃袁粉列举了明末和清末一些纪念袁大人的行为,说历代都没争议,一致认为袁大人是民族英雄……我就顺手查了一下他举例的所有这些明末到清末的明白人:

张家玉(1615年-1647年),字元子,号芷园,广东东莞人

莫纪彭,字宇非,化名莫侠仁,广东省东莞市高埗镇人

黄侠毅,原名焰辉,号燮侯,东莞石龙黄家山人

林直勉,居东莞石龙,被称之为“东莞与孙中山最亲密的人”

李文甫, 1892—1911 清末广东东莞人,字炽。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香港参加组织同盟会南方支部。

袁大人是从东莞到老少边穷地区广西梧州的高考移民。如果一直在东莞,估计考不上进士,在历史上留不下名字;如果是梧州原住民,不会有这么多人为袁大人吹嘘,即便侥幸得中,也只能老老实实“辽事溃败罪督死”(明.广东番禺.黎遂球)。看来高考移民真的是成名的捷径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作为明末重要的军事将领,其身后争议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涉及历史记载的矛盾、政治立场的差异、后世评价的演变以及历史背景的复杂性: 一、历史功过:功与过的矛盾性1. 军事成就 辽东抗金:袁崇焕是明朝抗后金(清)的中流砥柱,曾多次击败努尔哈赤的军队,如1627年的宁远之战、1628年的锦.............
  • 回答
    袁绍与袁术,同为东汉末年名震一方的豪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说起来,这其中的渊源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庶子嫡子之分就能概括。袁绍之所以能在政治舞台上比他那名正言顺的嫡兄袁术混得“好”,首要一点便是他那份“出身”的份量。虽然都是袁家的子弟,但袁绍的母亲刘氏,虽非正妻,却深受袁逢的宠爱。在那个讲究门.............
  • 回答
    唉,说到袁绍此人,真是让人扼腕叹息。生前何等意气风发,坐拥冀、青、幽、并四州,兵强马壮,麾下文臣武将如云。可偏偏在最后关头,却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废长立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落得个子孙争斗、基业尽丧的悲惨下场。这事儿要是换了我,我可不能这么糊涂!要说处理身后事,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尤其对于袁绍.............
  • 回答
    袁崇焕未能顺利接手毛文龙死后的东江镇,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政治斗争、以及军事战略上的分歧,绝非简单的“接管”那么容易。首先,我们得明白毛文龙是谁,他手下的东江镇又是什么样的存在。毛文龙,字震寰,是明末在辽东地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依附于朝鲜,在皮岛一带建立了以“东江镇”为名的一支军事力量。这支.............
  • 回答
    话说当年,崇祯皇帝那叫一个愁啊。北方满洲八旗虎视眈眈,辽东战事连年告急,明朝的江山可谓风雨飘摇。这时候,袁崇焕横空出世了。袁崇焕这人,那可是真有两把刷子。他年轻时候就考取了进士,后来投笔从戎,在辽东战场上打出了名声。他最出名的事迹,莫过于在宁远城,以区区几万兵力,硬是把努尔哈赤的十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 回答
    要说袁崇焕为什么会下令处死毛文龙,这事儿就得从明末那乱糟糟的局面说起,以及这俩位重要人物各自的立场和当时的政治生态聊聊。这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定的事,背后是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和战略考量。首先,咱们得看看毛文龙这人。毛文龙这人能力嘛,也不能说一点没有,他在辽东的军事生涯挺有意思的。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兴起,.............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绝不是简单一句“是不是背叛明朝”就能说清楚的。这件事儿的起因、经过、还有袁崇焕的动机,里面牵扯着权力斗争、战略分歧、个人恩怨,还有当时辽东局势的复杂性,可谓是一团乱麻。先来说说这俩人的背景和当时的局势: 毛文龙: 他是个武将,能力也不算特别出众,但关键是他.............
  • 回答
    这事儿啊,还得从头说起,也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袁崇焕在战场上那是条好汉,打得八旗溃不成军,连努尔哈赤都死在了他手里。可您想啊,那会儿的百姓,脑子里想的、听到的,跟咱现在可不一样了。首先,得说当时的信息传播方式太有限了。您想想,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甚至连报纸都没普及到家家户户。消息全靠口口相传,或者少数.............
  • 回答
    袁崇焕的名气比孙承宗大,这其中包含了历史选择、戏剧性事件、宣传推手以及后世解读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叠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细品味两位名将各自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舞台。首先,从历史舞台的“主角光环”来看,袁崇焕更胜一筹。孙承宗,字景文,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历史人物评价和纪念方式的复杂性,得从袁崇焕和毛文龙两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功过以及后世对他们的认知和评价来细说。要说为什么会有袁崇焕纪念园而没有毛文龙纪念园,这并非简单地因为谁“更重要”或者“功劳更大”,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 历史贡献与影响力的差异.............
  • 回答
    袁崇焕,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同一个被刻意涂抹又难以磨灭的烙印,激起了无数后人心中的波澜。为何围绕他的争论总是如此激烈,甚至到了今天,提及他,依然能点燃人们的情绪?这背后,不仅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更是我们理解民族命运、政治智慧以及个人抉择的投射。情绪激动的根源:历史的伤痕与民族的认同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命名习惯以及地区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我们通常会听说“袁崇焕中学”,却很少有人提起“毛文龙中学”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这两位历史人物本身。袁崇焕,字元素,又字容远,广东东莞石碣人。他在明末时期,尤其是在辽东战场上.............
  • 回答
    袁崇焕,这位在明末战场上声名赫赫的将领,其命运的急转直下,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他刚刚力挽狂澜,解了京师的危局,却转瞬之间被自己效忠的君主——崇祯皇帝,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处死。这其中的曲折,绝非一句“功高震主”就能轻易概括。要理解袁崇焕的结局,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当时的后金(后来的清朝.............
  • 回答
    袁崇焕挥刀斩了毛文龙,这件事在明末留下的争议,就像是当年那场决定辽东命运的战场一样,至今仍未有定论。要说清楚袁崇焕为何下此狠手,咱们得把时间倒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崇祯初年,细细捋一捋这其中的恩怨情仇,以及站在这两人身后的,那些更为复杂的势力和考量。毛文龙其人:从“奇兵”到“祸根”咱们先说说毛文龙。这人算.............
  • 回答
    袁崇焕,这位明末的铁血都督,一生征战沙场,为大明朝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最终却被崇祯皇帝处死,落得个悲剧下场。这其中究竟是怎样的宿命纠缠?为什么袁崇焕必须得死?这个问题,绝非一句简单的政治斗争可以概括,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朝廷内外错综的矛盾。时代洪流中的悲剧英雄.............
  • 回答
    袁崇焕之死,是一个复杂而沉痛的历史事件,它并非源于单一的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要理解他为何“必须”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政治、军事、个人以及观念层面的种种矛盾。一、 政治博弈的牺牲品: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明朝末年,朝政腐败,党争激烈,宦官外戚势力盘根错节,这为袁崇焕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动机、权谋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要回答袁崇焕为何没有选择暗中除掉毛文龙并嫁祸给满清,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首先,袁崇焕的政治目标与毛文龙的战略价值。袁崇焕的核心任务是抵御后金(满清)的侵略,保卫辽东乃至整个明朝。他深知,辽东战事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
  • 回答
    要说袁崇焕的军事才能为何能被后人比肩诸葛亮,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深厚的军事素养、卓越的战略眼光以及在残酷战场上一次次扭转乾坤的辉煌战绩。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袁崇焕深谙“攻守兼备,以守为上”的兵法精髓。在当时明朝内忧外患,特别是关外辽东局势危急的背景下,他并没有一味地追求速战速决,而是采取了更.............
  • 回答
    关于清朝“平反”袁崇焕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议题,并非简单的“平反”二字就能概括。准确地说,是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才开始对袁崇焕的评价出现了一定的转变,并且这种转变并非完全的“洗白”或彻底的肯定,而是更趋于一种历史的客观审视,或者说是政治策略下的某种“纠偏”。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
  • 回答
    《明史》之所以用“明亡征决矣”这样近乎盖棺定论的语气来形容袁崇焕牺牲后的局面,是因为在他被处死的那一刻,明朝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战略支柱几乎同时崩塌,给人的感受是,抵抗后金(清)的最后一线希望也随之破灭。在袁崇焕死之前,虽然明朝内部矛盾重重,宦官专权、党争激烈,但袁崇焕在辽东战场上,凭借其坚韧的意志和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