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明的危机已经不是袁崇焕用正确的军事策略所能够挽救的了。
国家战争的胜利不只需要良将,也需要明主,否则就会出现刘仁赡坚守寿阳,但是南唐的援军被屡屡打垮的现象。
以崇祯为首的北京城里的红脖子们,以及他们在现世的继承人,他们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不愿意承认一件事,那就是大明和后金之间的战斗力差距已经到了连守住城都是一种奢望的地步。
人人都知道野战获胜是最好的方式,但却不愿意承认明军根本就没有资格和后金谈野战。
很多人对于古代的围城战会有一个误区,他们会想当然的认为围城就是把不对,离城墙数百米密密麻麻的围在一起,让整个城池飞鸟不进,水泄不通。
真实的围城战,都是离城墙数里乃至于10余里扎营安寨,然后建立一条围绕着城池的长达10余里的防线,然后以便于集中的原则分散部队,分别安营扎寨,获取补给。同时以侦查兵监视城内,防止城内守军零星出城袭击(如果不加以严密的防范,守军利用零星的袭击,今天斩首20,明天斩首30,而自己的部队又不能攻城,士气很容易就被守军的零星袭击打到谷底),派出阻击部队和监视部队来防守有可能出现的援军方向,最后,利用足够的侦查、地形优势和预先构筑的野战阵地对援军进行阻击或者杀伤。
在围城战中,攻方的兵力其实是相当分散的,没有想象中那种既可以围城又可以迅速投入野战的能力。
如果多看看历史就能知道,除非是既定的围城打援策略,否则多数围城者听闻援军抵达,要么放弃围城,要么以极少数的兵力进行围城,迅速收拢周围的部队,投入到对援军的打击之中。
钟离之战,松锦之战,曼图亚围城战以及长筱之战都是典型的战例。
围城方之所以包围城池,只有两个原因,要么是因为这个要塞过于难以进攻,强行进攻伤亡太大,要么就是故意围城打援,迫使敌军出城野战。而不是为了饿死城里的守军所以才在野外风餐露宿几个月。
一座坚固的要塞修筑需要极长的时间,耗费极大的财力和极大的工程量,如果能够让守军不战而逃,本身在战略上就是一种巨大的胜利。
所以维尔姆泽老爹宁可在城里被饿到投降,也绝不肯轻易率军逃出曼图亚要塞。
红脖子们曾经也认为守城很屈辱,于是在抓了袁崇焕以后,组织了几万军队向后进发起进攻,结果被皇太极打得满地找牙,也因为后金军队没有了明军野战兵力的牵制,可以肆意的分兵在关内攻城略地,这才是以死之变大规模崩坏的开始。
大炮城墙并不能保卫大明,当时在辽西走廊上能保卫大明的是明军、城墙和袁崇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