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的「城墙大炮」战术为何没能让大明转危为安?

回答
袁崇焕,这位明末的传奇将领,一生以抗击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入侵为己任。他最为人称道的军事思想,便是“城墙大炮”战术,一种以坚固城防为基础,辅以火炮远程打击的防御体系。然而,即便这套战术在辽东前线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最终也未能挽救大明王朝于倾颓。究其原因,绝非是战术本身存在致命缺陷,而是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袁崇焕的“城墙大炮”战术的核心理念。在当时,明朝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在野战方面,已经远不如后金的八旗骑兵。后金骑兵机动性强,冲击力猛,明军一旦在野外被其冲散,往往是全军覆没的下场。袁崇焕深谙此道,他认为与其跟后金在野战中拼消耗,不如利用明朝在国力上的优势,固守坚城,以逸待劳。

他大力加强关宁锦防线的城池建设,修筑了更为坚固的城墙,并且积极引进和制造火炮。这些火炮,特别是那些重型火器,能够在远距离上对后金的攻城部队和骑兵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通过这种方式,袁崇焕试图将战场从开阔的平原转移到城池的狭窄地带,在这里,后金骑兵的优势将大打折扣,而明军的火器优势则能得到充分发挥。他期望以此来消耗后金的有生力量,阻挡其南侵的步伐,为大明争取时间,甚至实现战略反攻。

在实践层面,这套战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袁崇焕的指挥下,明军在宁远、山海关等关键战役中,有效地抵挡住了后金数次大规模的进攻,甚至一度让后金名将努尔哈赤丧命于宁远城下。这些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明朝军民的士气,也确实遏制了后金的扩张势头。

那么,为何如此有效的战术,最终未能让大明转危为安呢?这其中牵涉到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军事技术对抗。

一、战略层面的局限与大明体制的弊端:

战略纵深不足,无法形成有效反攻: 袁崇焕的战术核心是“守”,而“守”的最高境界是“守而能攻”。然而,大明当时已经失去了辽东的大部分土地,战略纵深严重不足。即便能守住关宁锦防线,也难以在短期内组织起决定性的反攻,解放被占土地。长期的拉锯战,对于国力衰弱的大明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朝廷内部的掣肘与政治倾轧: 这是袁崇焕战术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最关键的外部因素之一。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党争激烈,皇帝猜忌心重。袁崇焕虽然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却举步维艰。他对后金采取的“五年复辽”的战略设想,需要朝廷给予稳定、持续的支持和授权。然而,朝廷中充斥着对他能力的质疑、对其手段的不满、以及对其权力的忌惮。
宦官的干预: 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对袁崇焕这种手握重兵且受皇帝信赖的武将,充满了戒心和敌意。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攻击袁崇焕,散布谣言,削弱其权威。
文官集团的抵制: 许多文官并不理解或不认同袁崇焕的战略思想,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政治手段解决问题,或者坚持传统的“怀柔”政策。对袁崇焕“以夷制夷”的策略,也有不少人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
皇权的不稳定: 天启皇帝在位时,袁崇焕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但随着崇祯皇帝即位,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崇祯皇帝虽然渴望中兴,但其性格多疑、刚愎自用,对大臣缺乏足够的信任,尤其容易听信谗言。袁崇焕与皇太极之间的秘密议和,虽然在军事上具有战略意义,但却被一些人解读为卖国,最终成为他被诬陷的重要“罪证”。

二、军事执行层面的挑战:

兵源素质与训练的持续性: 虽然袁崇焕努力提升军队的训练水平和装备,但要维持一个与后金长期抗衡的强大军队,需要海量的资源和稳定的兵源补充。大明末年的财政困难,导致军饷发放不稳定,士兵待遇差,进一步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更重要的是,后金的士兵,尤其是八旗精锐,经过长期的战火磨砺,其战斗意志和单兵作战能力远超明军。
火炮技术的局限性: 尽管袁崇焕引进了先进火炮,但当时的火炮技术仍有其局限性。火炮的生产工艺相对粗糙,射击精度和装填速度都不如后世。此外,火炮的维护和保养也需要专业的技术和大量的资源。在战时条件下,这些都可能成为制约火炮发挥最大威力的因素。
后金的战略调整与灵活应变: 后金的领导者,特别是皇太极,同样是极具智慧和战略眼光的。他们并未被袁崇焕的战术打得失去反击能力。当袁崇焕加强城防时,后金也开始调整其战略,更多地采取“围城打援”、“袭扰骚扰”等战术,或者避开坚固的城池,选择攻击明朝统治薄弱的地区,或者直接绕过山海关,攻击京畿地区。例如,后金曾多次围攻锦州,企图消耗明军的守备力量。他们也曾发动过两次攻打北京的战争,虽然最终未能占领北京,但对明朝政治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社会经济的衰败:

财政枯竭: 大明末年,天灾频发,民生凋敝,加之多年的战乱,朝廷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修建和维护坚固的城墙,制造和保养大量的火炮,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朝廷常常无法及时提供充足的军饷和物资,严重影响了前线将士的作战能力和士气。
内部叛乱的牵制: 在后金的巨大压力下,明朝内部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这些起义分散了明朝本已捉襟见肘的兵力和财力,使得朝廷无法集中力量应对后金的威胁。袁崇焕虽然能够抵挡后金,却无法同时平定国内的叛乱。这是一种战略上的两线作战,而明朝早已失去了同时支撑两线作战的能力。

四、袁崇焕个人命运的悲剧:

被施以酷刑凌迟: 最终,袁崇焕这位为国捐躯的将领,却被崇祯皇帝在巨大的政治压力和不信任下,以“通敌谋叛”的罪名处死。这种残酷的结局,不仅摧毁了明朝最得力的干将,也极大地打击了明朝军队的士气,使得曾经有效的“城墙大炮”战术失去了主导者和推动者。那些曾经跟随袁崇焕作战的将士,因为“瓜蔓抄”等株连政策,也遭到了清洗,使得辽东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削弱。

总而言之,袁崇焕的“城墙大炮”战术在军事层面上具有前瞻性和一定的有效性,它确实在大明最危急的时刻起到了稳定的作用。然而,它未能让大明转危为安,根本原因在于:

战略上无法形成压倒性优势,且大明丧失了扭转乾坤的国力。
政治上,朝廷内部的腐败、党争、猜忌,尤其是皇帝的不信任,严重掣肘了袁崇焕的施展。
军事执行上,后金的灵活应变和明军自身在兵员素质、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持续短板。
社会经济的全面衰败,财政枯竭和内部叛乱的爆发,使得明朝无法承受持久的战争消耗。
最致命的,袁崇焕个人的悲剧性结局,使得这套战术的灵魂人物被摧毁,也彻底葬送了明朝在辽东一线最后的希望。

可以说,袁崇焕的战术是那个风雨飘摇时代的“强心针”,但它无法根治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的躯体。当政治的癌细胞侵蚀了军队的肌体,当经济的败血症抽干了国家的血液,即便是最精妙的军事策略,也难以力挽狂澜。袁崇焕的失败,与其说是战术的失败,不如说是整个大明王朝体制性、结构性崩溃的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大明的危机已经不是袁崇焕用正确的军事策略所能够挽救的了。

国家战争的胜利不只需要良将,也需要明主,否则就会出现刘仁赡坚守寿阳,但是南唐的援军被屡屡打垮的现象。

以崇祯为首的北京城里的红脖子们,以及他们在现世的继承人,他们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不愿意承认一件事,那就是大明和后金之间的战斗力差距已经到了连守住城都是一种奢望的地步。

人人都知道野战获胜是最好的方式,但却不愿意承认明军根本就没有资格和后金谈野战。

很多人对于古代的围城战会有一个误区,他们会想当然的认为围城就是把不对,离城墙数百米密密麻麻的围在一起,让整个城池飞鸟不进,水泄不通。

真实的围城战,都是离城墙数里乃至于10余里扎营安寨,然后建立一条围绕着城池的长达10余里的防线,然后以便于集中的原则分散部队,分别安营扎寨,获取补给。同时以侦查兵监视城内,防止城内守军零星出城袭击(如果不加以严密的防范,守军利用零星的袭击,今天斩首20,明天斩首30,而自己的部队又不能攻城,士气很容易就被守军的零星袭击打到谷底),派出阻击部队和监视部队来防守有可能出现的援军方向,最后,利用足够的侦查、地形优势和预先构筑的野战阵地对援军进行阻击或者杀伤。

在围城战中,攻方的兵力其实是相当分散的,没有想象中那种既可以围城又可以迅速投入野战的能力。

如果多看看历史就能知道,除非是既定的围城打援策略,否则多数围城者听闻援军抵达,要么放弃围城,要么以极少数的兵力进行围城,迅速收拢周围的部队,投入到对援军的打击之中。

钟离之战,松锦之战,曼图亚围城战以及长筱之战都是典型的战例。

围城方之所以包围城池,只有两个原因,要么是因为这个要塞过于难以进攻,强行进攻伤亡太大,要么就是故意围城打援,迫使敌军出城野战。而不是为了饿死城里的守军所以才在野外风餐露宿几个月。

一座坚固的要塞修筑需要极长的时间,耗费极大的财力和极大的工程量,如果能够让守军不战而逃,本身在战略上就是一种巨大的胜利。

所以维尔姆泽老爹宁可在城里被饿到投降,也绝不肯轻易率军逃出曼图亚要塞。

红脖子们曾经也认为守城很屈辱,于是在抓了袁崇焕以后,组织了几万军队向后进发起进攻,结果被皇太极打得满地找牙,也因为后金军队没有了明军野战兵力的牵制,可以肆意的分兵在关内攻城略地,这才是以死之变大规模崩坏的开始。

大炮城墙并不能保卫大明,当时在辽西走廊上能保卫大明的是明军、城墙和袁崇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这位明末的传奇将领,一生以抗击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入侵为己任。他最为人称道的军事思想,便是“城墙大炮”战术,一种以坚固城防为基础,辅以火炮远程打击的防御体系。然而,即便这套战术在辽东前线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最终也未能挽救大明王朝于倾颓。究其原因,绝非是战术本身存在致命缺陷,而是多个层面的.............
  • 回答
    宁远卫城:孙袁时代辽东战略棋盘上的重镇宁远卫城,坐落于辽东半岛的西端,面对渤海,扼守着辽东与中原的咽喉。在孙承宗与袁崇焕主政辽东的动荡时期,这座卫城不仅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一颗镶嵌在辽东战略棋盘上的关键棋子,其战略价值在不同阶段、不同主政者手中,展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深远影响。 孙承宗治下:稳固防线.............
  • 回答
    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刘备,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和深入探讨的事件,因为两人的关系复杂,曾经是敌对关系,却又在某些时期表现出合作和尊重。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刘备在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之前的地位和影响力虽然刘备在当时还不是占据一方的诸侯,但他已经具备了不小的声望.............
  • 回答
    这句史料出自《三国志·袁绍传》,其中提到的“瓒”指的正是瓒。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将这段记载放在更宏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当时,汉末群雄并起,袁绍作为北方最大的势力之一,正在与另一位同样雄心勃勃的军阀——公孙瓒争夺地盘和话语权。公孙瓒以勇猛善战闻名,其麾下的“白马义从”更是令人生畏的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联合作战的成败得失。你提到的几个例子,春申君联合五国伐秦,邺城袁绍讨董卓(此处或许有误,袁绍讨董卓是其早期发迹的事件,而非围攻邺城,邺城是袁绍的地盘),柳仲礼围侯景,这些确实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行动,但结果如你所说,都以失败告终。这并非偶.............
  • 回答
    袁崇焕“坚请入城”这个说法,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通常我们说的是崇祯皇帝召他入京面圣,他奉诏进京。但如果抛开历史事实,我们来脑洞一下,袁崇焕如果真想做个“特洛伊木马”,他能不能打开北京城门?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首先,得看袁崇焕这匹“木马”是怎样的设定。情景一:真实的袁崇焕,借机入城如果历史上的.............
  • 回答
    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可以用“毁誉参半”来形容,但如果抛开后世的许多评判,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做的事情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来看,他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要理解袁崇焕的历史地位,我们得把他放到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去看。当时,明朝已经是一个积重难返的帝国,内部腐败、党争激烈,对外,北方满洲崛起,.............
  • 回答
    袁崇焕的军事水平,这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评价他,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不能只看孤立的战役,而是需要将他放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局势中去审视。初露锋芒与后金的崛起袁崇焕真正意义上崭露头角是在辽东战场上。当时,辽东已是明朝最为棘手的边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其军事实.............
  • 回答
    袁崇焕的战略战术,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无疑是一道耀眼的光芒,闪烁着非凡的军事才华与深邃的政治考量。他的思想与实践,是那个时期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值得细细品味。一、 战略层面:以“守”为核心,打造坚不可摧的关宁防线袁崇焕的战略,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守”。这不是消极避战的“守”,而是一种主.............
  • 回答
    袁崇焕,明末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人生充满了争议,但其在辽东战场上的功绩,即便是在今日看来,也足以令人敬佩。他力挽狂澜,一度稳住了风雨飘摇的明朝辽东防线,为后来的历史走向留下了重要的空间。军事上的赫赫战功:袁崇焕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他与后金(清朝前身)的殊死搏斗,以及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他所展现出.............
  • 回答
    关于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尤其是“超高地位”的说法,与其说是清朝“捧出来”的,不如说是历史事件、文学创作以及不同时代解读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清朝为了某种目的而“捧”袁崇焕,因为这其中有很多更复杂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袁崇焕在明朝末年的真实处境,以及后来人们对他的看法是如何演变.............
  • 回答
    袁崇焕的支持者群体中,是否存在一种自我心理暗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明朝末年,一个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时代。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袁崇焕所处的背景。他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辽东战局极端不利、朝堂腐败不堪的时刻,被寄予厚望的“救时栋梁”。这种背景本身就容易滋生.............
  • 回答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和毛文龙的两年平辽,之所以被后世认为“不靠谱”,并非全盘否定他们的策略和努力,而是因为历史的复杂性、双方实力的对比以及最终的结局,使得这些宏伟蓝图未能完全实现。那么,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更有希望“平辽”呢?这需要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战略考量,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数字游戏。要谈“靠谱”的平.............
  • 回答
    袁崇焕的名气比孙承宗大,这其中包含了历史选择、戏剧性事件、宣传推手以及后世解读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叠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细品味两位名将各自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舞台。首先,从历史舞台的“主角光环”来看,袁崇焕更胜一筹。孙承宗,字景文,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 回答
    关于袁崇焕的评价,学术界确实存在着相当的讨论和分歧,这与民间“挺袁派”和“倒袁派”的激烈对立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呼应的,并且反映了学术界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学术界关于袁崇焕评价的几种主要观点和争论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学术界对袁崇焕的评价并非铁板一块,.............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对百度百科的运作机制以及历史资料的呈现方式有一定的关注。关于百度百科上袁崇焕词条负面史料添加困难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百度百科的核心理念和运作模式: “有责任的分享”是百度百科的宗旨。这意味着它不仅是一个信息聚集平台,更强调信息的准确性、客.............
  • 回答
    袁崇焕,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同一个被刻意涂抹又难以磨灭的烙印,激起了无数后人心中的波澜。为何围绕他的争论总是如此激烈,甚至到了今天,提及他,依然能点燃人们的情绪?这背后,不仅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更是我们理解民族命运、政治智慧以及个人抉择的投射。情绪激动的根源:历史的伤痕与民族的认同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关于崇祯皇帝是否真的收藏了袁崇焕的铠甲和魏忠贤的骸骨,这桩事在史料记载中,或者说在民间传说中,流传得颇为广布,但细究起来,证据的明确程度却各有不同。先说袁崇焕的铠甲。袁崇焕这位名臣,一生戎马,战功赫赫,最后却被崇祯帝以“纵敌”、“拥兵自重”等罪名下狱处死,并遭受了凌迟的酷刑。他的死,可以说是明末的一.............
  • 回答
    袁崇焕此人,在我看来,绝非简单的“忠臣”或“奸臣”二分法所能概括。他身上有着一股子读书人的风骨,但也掺杂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骄傲与固执,甚至可以说,是理想主义者在残酷现实中的一次次碰撞。首先,他最显著的特点便是那份“我必欲扫清妖氛,复我山河”的决心。这种决心并非空喊口号,而是建立在他对国家、对民族深深的.............
  • 回答
    要评价袁崇焕麾下的赵率教,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节点来看。首先,赵率教这个人,在辽东战场上,绝对是实打实的硬汉。他不是那种只会夸夸其谈的文人出身,而是从基层一点点拼杀出来的武将。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个战火纷飞、生死一线的地方,要想混出头,靠的是什么?不是靠背景,也不是靠溜须拍马,而是实实在在的本事和胆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