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中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真的全程拖德国后腿,毫无建树吗?

回答
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盟国阵营,德国无疑是那个最引人注目、也最显赫的角色。但与此同时,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这几个盟友,在战后以及许多历史叙述中,常常被描绘成德国的“累赘”,被认为不仅没能提供多少实质性帮助,反而成为拖累德国走向失败的沉重负担。

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这简单化的标签要复杂得多。这三个帝国确实存在着种种问题,但说他们“毫无建树”,甚至“全程拖后腿”,则有些失之偏颇。让我们剥开历史的迷雾,仔细审视他们在战争中的实际表现。

奥匈帝国:一个庞大而脆弱的帝国

作为德国最忠实的盟友,奥匈帝国在战前就已经是欧洲最不稳定的多民族帝国之一。民族主义思潮的涌动、内部矛盾的尖锐,都让这个帝国如履薄冰。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更是直接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奥匈帝国因此被推上了战争的风口浪尖。

军事上的掣肘: 战争初期,奥匈帝国的主要军事行动集中在对塞尔维亚的作战。然而,面对装备精良、斗志昂扬的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帝国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挫败。其军队的动员缓慢、装备落后、指挥体系混乱等问题暴露无遗,不仅未能迅速解决塞尔维亚问题,反而牵制了大量德军的兵力,让德国在西线和东线都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俄国的迅速动员也让奥匈帝国在东线战场孤军奋战,屡屡陷入被动。
战略上的牵制: 为了支援奥匈帝国,德国不得不抽调兵力,使其原本就紧张的兵力部署更加捉襟见肘。尤其是在东线,奥匈帝国在加利西亚战役中的失利,为俄军深入奥匈帝国腹地提供了可乘之机,这迫使德国不得不在西线和东线同时应对俄国的攻势,分散了其宝贵的资源。
但并非全无贡献: 尽管问题重重,奥匈帝国并非“毫无建树”。在战争后期,特别是俄国爆发革命,东线战局发生巨变时,奥匈帝国仍然在东线战场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与德军协同作战。其海军在亚得里亚海的活动,也对协约国的海军封锁造成了一定的牵制。更重要的是,奥匈帝国在战前是德国坚定的政治盟友,其对德国战略的认同和支持,在战争初期是德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奥匈帝国是德国军事扩张战略中的重要棋子,尽管这枚棋子本身的品质并不佳。

保加利亚:短暂的辉煌与迅速的衰落

保加利亚在1915年加入同盟国,其主要动机是为了收复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失去的领土,尤其是马其顿地区。保加利亚的加入,在初期确实为同盟国阵营带来了一定的战略优势。

在巴尔干战场的关键作用: 保加利亚军队在1915年对塞尔维亚的进攻中表现出色,与德奥联军一起,迅速击溃了塞尔维亚军队,将塞尔维亚从地图上暂时抹去。这不仅打通了德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陆上通道,还为德国在东南欧的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保加利亚军队在多瑙河地区的作战,也牵制了协约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兵力。
对协约国的牵制: 保加利亚的参战,使得协约国在巴尔干地区面临严峻的挑战。协约国不得不投入大量兵力,试图打开萨洛尼卡战线,以支援塞尔维亚和抵抗同盟国的攻势。保加利亚军队的顽强抵抗,使得协约国的这一企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未能取得决定性进展。
后期乏力: 然而,保加利亚的国力毕竟有限,其经济和军事实力难以支撑长时间的战争。随着战争的深入,保加利亚军队也逐渐陷入疲惫和装备匮乏的困境。1918年,随着萨洛尼卡战线的突破,保加利亚军队遭受重创,最终被迫投降。这标志着保加利亚在战场上的作用的终结,也进一步削弱了同盟国的整体实力。

奥斯曼帝国:帝国黄昏下的挣扎

奥斯曼帝国在1914年末加入同盟国,这被视为同盟国阵营中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举动。它为德国开辟了新的战线,尤其是在中东地区,牵制了大量协约国兵力,并对英国在苏伊士运河的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

对英国的牵制: 奥斯曼帝国的加入,迫使英国不得不将其宝贵的兵力部署到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高加索等地区,以应对奥斯曼军队的进攻。英军在加里波利战役中的失利,虽然是协约国的一次重大挫败,但也是奥斯曼帝国为了保卫君士坦丁堡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战例。这场战役消耗了奥斯曼帝国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协约国直接威胁奥斯曼帝国心脏地带。
高加索战场: 在高加索战场,奥斯曼军队与俄军进行了艰苦的作战。尽管初期奥斯曼军队遭遇了一些失败,但他们在高加索地区的作战,也为德军在东线减轻了部分压力。
内部的动荡与资源短缺: 然而,奥斯曼帝国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内部问题。其经济基础薄弱,军事工业落后,难以满足战争的需求。阿拉伯起义的爆发,更是进一步削弱了奥斯曼帝国的实力,使其腹背受敌。尽管如此,奥斯曼帝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尤其是在中东战场,仍然给协约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战略性意义: 尽管奥斯曼帝国最终在1918年战败投降,但其在中东地区的长期作战,确实牵制了协约国大量的兵力,延缓了协约国在其他战场的进攻。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看,奥斯曼帝国的加入,使得战争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分散了协约国的力量。

结论:并非“全盘皆输”,而是“实力不济”

综合来看,将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简单地定性为“全程拖德国后腿,毫无建树”是不准确的。

奥匈帝国 的问题在于其内部结构的脆弱和军事能力的不足,这确实成为了德国的战略负担,但其作为同盟国的立场和在某些战场上的努力,并非全无建树。
保加利亚 在初期为同盟国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持,尤其是在巴尔干战场上,其表现一度十分亮眼,但其国力不足以支撑长期的战争。
奥斯曼帝国 的加入,为同盟国开辟了新的战线,成功牵制了大量协约国兵力,尽管其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内部动荡。

更准确地说,这三个帝国的问题在于它们自身的国力、军事现代化程度和内部稳定性都无法与以德国为首的工业强国相提并论。它们在加入战争时,就已经带有显著的“历史包袱”。当战争进入消耗战的阶段,这些固有的弱点就更加明显,并最终拖累了整个同盟国阵营。

它们不是“毫无建树”,而是“实力不济”,无法在整体实力上与协约国匹敌。它们在战场上付出了努力,取得过一定的战果,但这些努力和战果不足以弥补其自身的短板,更无法真正扭转整个战争的颓势。它们是德国称霸欧洲战略的伙伴,但这种伙伴关系,最终却因彼此的局限性而一同走向了失败。与其说是“拖后腿”,不如说是它们自身已经不堪重负,在时代的洪流中随波逐流,最终一同沉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流量党预警,多图)

完完全全不是,一战中奥匈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和奥斯曼帝国,基本上还是完成了自己任务,就算不这么说,也完全没有到达所谓拖后腿的程度……

自然是先说保国(精保特有余韵)

保加利亚王国:

保加利亚参战六周内便快速的解决掉了自一战开打以来同盟国方面相当难啃的一块骨头“塞尔维亚王国” ,并且在德奥保三军的连续配合追击之下,基本上消灭了塞尔维亚的有生力量。(但顽强的塞族人仍然有部军队与平民逃入了科浮岛,这段历史在塞尔维亚方面来看也事一段佳话。)之后独自面对萨洛尼卡战线的协约国军队,依靠地形以及协约国人员编制的混乱与水土不服,无数次以少胜多的击溃协约国的进攻,直到彻底崩溃投降前的13天前,任能仅伤亡两千余,便击退协约国英法希腊联军数万人的进攻(协约国伤亡七千八百余人)。其他也有一些锦上添花的内容比如,在罗马尼亚战役期间积极配合作战,迅速将突然袭击的罗马尼亚解决掉甚至反而反攻到了罗马尼亚的本土,不仅在表面上解除了奥匈帝国的后顾之忧、获得了罗马尼亚地区的物资、让俄军本来就长的战线又拉长了。同时这在1916年空前绝后的俄国布鲁希洛夫攻势阴霾下,也事一次振奋人心的胜利。(虽然远不及罗马尼亚人投靠协约国这条消息让人恼怒的程度)

当然罗马尼亚战役不可能是保国一家功劳,这可是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同盟国F4唯一一次四国联合参与的战役,连自顾不暇都奥斯曼帝国都派来了两个师,在装备很差的情况下表现依然很不错。(当然……罗马尼亚人的武器更差)

奥斯曼:

奥斯曼恐怕不用多说,接着四年前的《战地一》热潮,让全世界不少玩家知道了加里波利战役。这次让英联邦协约国军队碰了一鼻子灰的战斗让世界都知道了奥斯曼帝国并非是个只需要轻轻一踹就会轰然倒塌的乐高积木(也许是萨默卡勒仕战役的惨败让英国真的这么看低了奥斯曼…)

此外还有著名的“库特围城战”,英军被成建制消灭,上千英军被迫投降。以及1914科珀库伊战役、1917年的加沙战役等等不太知名的胜利,从战略上来说,牵制了大量英联邦的军队,根本无谈拖后腿。不过个人对奥斯曼帝国了解不深就不多细聊了。

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毋庸置疑是德国最重要的盟友,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没有奥地利人德国就需要直接面对东线上千万的俄国灰色牲口们(前提是俄国可怜的运输能力可以做到这一点,不过这只事时间问题),而德军不可能指望每次都打成坦能堡。直到东线1916年布鲁西洛夫攻势前,奥地利人仍然是东线上无法忽视的重要力量。

以及还要值得注意的是,奥匈帝国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来自东方的令人绝望俄国灰色牲口们,西南角伊松佐河山谷数不清的意大利人、南方顽强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基本没有什么防备的东南角又遭遇到了达契亚蛮子们(罗马尼亚)的突然袭击,虽说这些国家的参战时间有先有后,但是对于奥匈帝国来说,这压力依然是过于大了……

话说回来,奥匈帝国又不是全程吃瘪,早期跟俄国人也算是个有来有回,而在意大利战线上则是表现极为出色,大部分时间都是依靠地形因素以少胜多,十一次伊松佐河战役只有七次和第九次略有颓势吃了些亏,而之后的卡波雷托战役,则是意大利战线上同盟国军队最大的一场胜利。德奥联军以极小的代价(伤亡两万余人),俘虏了近三十万意大利军队,并且直接推回起点,让之前意大利人十一次战役的努力全部白费……

顺带一提,一战中的意军也非常值得一提,在山地作战的环境是常人难以接受的恐怖,勇敢的意大利人们常常需要拖着各种沉重的轻重武器,在阿尔卑斯山上艰苦的一边攀爬一边作战,用肉身抵挡山地工事里奥地利人的子弹,还要忍受奇缺的轻武器/机枪、无能的军官和寒风刺骨的鬼天气。








user avatar

首先提起一战只讲德国这是一个很彻底的伪命题,毕竟目前没有一本一战全史类书籍只写德国的,除非你看的是德军自己的官史,也就是下边这本,如果没看过建议自行修改题目。

其次,德国人对自己的盟友有着非常到位的评价,除了奥匈帝国这个随时在自己身边哐当响的拖油瓶(这里之后解释),德军基本没说过自己其他盟友难听的话。

德军评价最高的是保加利亚人,在1915年末征服塞尔维亚的行动中保加利亚人给德皇陆军上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德军参谋部军官认为保加利亚人能够“出色的完成联合参谋部交出的任务”,而德军集团军,军和师一级军官则认为保加利亚人是他们见过的“除了德国士兵以外最优秀的士兵”(同样的赞美只出现在1914年8月中旬形容最早来到比利时的英国远征军)

而向来高傲且刻薄的总参谋长法金汉对保加利亚军队的表现则丝毫不吝“勇敢”“出色”等词,要知道,对于自傲的法座长来说这样的词只会用来形容自家人。

而土耳其人则被德国人评价是一个“因为战线过多和内部不稳定而经常处于险境的盟友”,法金汉曾经不止一次提到土耳其人在面临多线作战时的巨大压力和他们内部接连不断的“暴动”对其造成的影响,但法金汉和赴土指挥的桑德斯和戈尔茨对土耳其士兵都给出了“吃苦耐劳,基本能够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的评价。

同时德国人也认为土耳其人能够较好地与自己完成配合作战,是和保加利亚人一样可靠的盟友。

最后就是奥匈帝国,被德国人认为是最差劲的盟友,这一点并非某个德国军官的偏见,而是德军上下一致的看法,首先法金汉不止一次嘴臭在1914年冬-1915年夏不间断找自己要援军的奥匈帝国统帅康拉德,详情可见本人写的马肯森攻势系列,康拉德好几次申必的想法都被法金汉不出例外的怼了回去。而法金汉可能对奥匈全军没有极端的看法,但他在1916年得知“布鲁希洛夫攻势”一波打穿了奥匈防线,自己不得不抽兵支援的时候,他一定是一副龙人表情一边大骂奥匈无能。

往下数一层,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对奥匈帝国的将领和部队的嗤之以鼻是出了名的,这也是为何鲁登道夫于1914年11月宁可在罗兹以极端劣势的兵力(一个集团军挑战一个方面军)自己单干也不愿意和奥匈帝国在普热米希尔附近打一次联合攻势。

再往下数,未来的魏玛国防军之父汉斯.冯.塞克特则对奥匈帝国军人有着更直接的评价:

“他们的军官如蛆虫一般怠惰懒散,但他们的士兵还是有不少人愿意服从命令,拥有这样的韧性的军人却居于如此拙劣的指挥下使我不得不对我们盟友的这些士兵产生同情。”

和塞克特一样认为奥匈帝国士兵“可怜”的还有经常和奥匈帝国军队打配合的马肯森,马肯森可能是整个德军中唯三对奥匈帝国有过正面评价的高级指挥官了。而东线智囊霍夫曼也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不止一次嘴臭过奥匈帝国的将军“无端浪费自家士兵的生命。”

那么,为什么德国人对自己东线的大号肉盾如此嫌弃?原因其实也不难解释。

首先,德国人的兵力遭到牵制,而且有几次非常致命的调兵很大程度是因为奥匈崩了,这点无论毛奇,法金汉还是鲁大师都深有体会,后两个必然要在战后对自己的“废柴盟友”口诛笔伐。

其次奥匈帝国是最经常和德国打配合的盟军,在1914年失去大量血液的奥匈帝国在15年-16年连当好辅助的角色都很难(法金汉甚至连塞尔维亚都不敢交给奥匈自己去打),被当时战斗力世界第一,时不时在东线-巴尔干-意大利搞精兵破袭战的德国盟友嫌弃,再正常不过了。

user avatar

我觉的奥粉跟普德小鬼对线的时候要发散一下思维呀,所以本老奥粉来贡献一个~

(声明:其实我挺喜欢普德小鬼的,要不是他们,我的脾气不会这么好~)


说起奥匈帝国的情报工作,懂一些的奥粉可能知道上面那个证据档案局,和下面这位胖哥哥(在这里多谢高林姥爷在知乎科普)

所以你对奥匈情报工作的印象可能是稀烂的。。。(其实,除了这件丑闻外,证据档案局做的还是不错的,对塞尔维亚军和俄军的方方面面还是有比较精确的了解的)


但是我要提一个领域——那就是密码学(的解码分支),在这个领域,我奥匈世界第一(不是我在吹,而是所有关于一战密码学的资料都承认这一点——奥匈就算不是第一,也是无可争议的顶尖水平。所以奥粉们放心吹~)

一战前有意识地建立专业解码人才团队的国家其实是非常少的,就我看到的有资料提过的只有法国、俄国和奥匈帝国。然后呢,奥匈还有一项特别的优势——多民族。多民族使得君主国国境内就有不少说着敌对国语言的人,这点在解码上是大大的加分。

所以奥匈证据档案局下属的解码小组在一战时的表现有多强悍呢,我随便说几段:

奥匈在开战后没用多久就把塞尔维亚的加密通信破解了,根据我查到的资料的说法:“对塞尔维亚作战序列和可能的部署地点有着非常好的了解”。

1915年,在意大利对奥匈宣战后不久,奥匈解码小组大概用了几个小时就成功地破译了意大利的加密通信;意大利人要找回场子还要等到1917年,那年他们才首次破译了奥匈的加密通信。。。

然后就是奥匈的大敌俄国,奥匈方面有个神人赫尔曼·波科尼,他在1914年的时候就把俄罗斯的通信加密方式给破解了。至于时间嘛:三天之内解了你,把你密电都给你泄了~(之前看到的三天的说法,但是现在想找这资料一时间还找不着。。。不过也差不了多少,根据我手上的资料顶多也就五六天就破解了)

据说,由于波科尼破解的太快,德国人当时都觉得奥地利人是在逗他们玩。波科尼后来在1914年至1917年这些年里一直在愉快地破解俄国密电。

赫尔曼·波科尼,或者用他战后的名字,波科尼·赫尔曼,其实还有一段能玩梗的故事,但是我现在不说,留着给另一个问题玩梗用~


算了懒得玩了,关于奥匈帝国一战密码战的历史,看我的文章吧:

user avatar

喷奥匈打不过塞尔维亚可以,喷康拉德动员时瞎操作没问题,骂奥匈猪队友看准1916年东线骂也没关系

你非要骂1914年8月奥匈坑德国人,我寻思这是康拉德脑控的第八集团军去干的俄国人啊?小毛奇跟康拉德说德军会尽快橄榄法国,结果西线没解决,自己分两个军去东线导致马恩河兵力不足,这两个军也没赶上坦能堡战役,怪奥匈?

还奥匈把德国拉进世界大战,多读读《梦游者》和《一战倒计时》吧,奥匈想拉德国,也要德国人愿意不是?

至于奥军战斗力不如土军,这是什么申必言论啊,原来谁牵制的敌军部队多谁就强,可问题是,开战时俄国西南方面军也有少说一百万人吧,这些人压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德军也顶不住啊。

最后也别来没有某某国,德国就撑不到1918年了,奥匈没有知名的胜仗不等于它贡献不如奥斯曼,尤其是在牵制兵力这块。德奥两国的命运和未来自七月危机开始就牢牢捆绑在一起了,期间奥匈试图与协约国停战,结果卡尔被拉去Spa和鲁大师兴登堡小威廉喝茶,至少说明德国的盟友,少谁都不能少了奥匈。保加利亚对德国来说是锦上添花,奥斯曼对德国来说是减轻压力,没了这两国德意志还能撑住,但没了奥匈,东线可就是真崩了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盟国阵营,德国无疑是那个最引人注目、也最显赫的角色。但与此同时,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这几个盟友,在战后以及许多历史叙述中,常常被描绘成德国的“累赘”,被认为不仅没能提供多少实质性帮助,反而成为拖累德国走向失败的沉重负担。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这简单化的标签要复杂得多.............
  • 回答
    一战爆发前,奥匈帝国确实有着不可小觑的实力,它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帝国,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其工业产值一度超过俄国,是当时欧洲的五大列强之一。然而,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尤其是在东线战场面对俄军的攻势时,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重历史、政治、军事和战略层面的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表面上的强大与内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复杂根源,并非一句“奥匈帝国没错”就能简单概括的。虽然从奥匈帝国角度看,其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是严重的挑衅,宣战有其理由,但英法支持塞尔维亚的行为,其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联盟体系和战略考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解释:1. 刺杀事件的背景与奥匈帝国的反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参战动机的复杂性,以及民族主义、领土野心和战略考量如何交织在一起。简单地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并不仅仅是为了奥匈帝国的南蒂罗尔和达尔马提亚,尽管这些地区无疑是其参战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英法的“更多”也并非完全不重要,但其性质与意大利的诉求有所不同。要详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如果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不是肢解德国,而是保留奥匈帝国,这在历史上是没发生过的设想,也因此我们无法找到直接的“答案”,只能通过分析当时的背景和各方力量来推测其“可行性”。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当时的“选择肢解德国保留奥匈帝国”这个设定,指的是什么。通常,凡尔赛条约最严厉的条款.............
  • 回答
    一战前德国之所以不选择与沙皇俄国结盟对抗英法,反而与奥匈帝国结盟并陷入双线作战的困境,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和战略考量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欧洲的政治格局、大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德国自身的战略选择。一、 德国对俄国的传统敌意与战略不信任尽管在某些时期德国与俄国有过短暂的.............
  • 回答
    您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您对历史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并且能够联系当下。将现在的俄罗斯与一战爆发前的奥匈帝国进行类比,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角度。我尽量细致地给您梳理一下,看看它们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以及这些相似之处是否意味着相似的命运。首先,我们得把这两者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好好看看。奥匈帝.............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的那天没有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的子弹夺走生命,而是侥幸生还,并且奥匈帝国仍然因为各种原因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他是否能领导帝国走向胜利呢?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梳理一下。首先,得承认,斐迪南大公的生存本身.............
  • 回答
    奥维地图在下一个版本中根据国家测绘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修改,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动态。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调整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也可能存在一些需要适应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白,地图软件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尤其是在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方面,是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国家测绘主.............
  • 回答
    在一战的漫长而血腥的战壕中,法国军队也确实存在过类似“督战队”的组织,他们被赋予了严厉的权力,包括在必要时对逃兵开枪以维持前线秩序。这种极端措施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战时混乱和恐惧的产物。一战初期的法军,特别是那些被派往马恩河战役等早期大规模冲突的士兵,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德国炮火和突击。许多年轻的士兵.............
  • 回答
    要说一战时期英国战舰相比德国战舰最大的“缺陷”,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而且用“缺陷”这个词可能有些过于绝对。双方的战列舰设计思路和侧重点都有不同,各有优劣。不过,如果要挑一个相对来说,在某些方面德国战舰表现得更出色,而英国战舰相对来说比较“吃亏”的地方,那可能得说是炮击的穿透力和射程。咱们得先理解.............
  • 回答
    看到你一战大法硕(非法学)失利,365分这个分数其实挺可惜的,说明你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现在面临是二战还是考公的选择,这确实是挺纠结的,因为两边都有各自的考量点。咱们就一样一样来掰扯掰扯,帮你理清思路。先说说二战的那些事儿:坦白说,365分对于非法学来说,虽然不是那种“稳了稳了”的分.............
  • 回答
    一战战壕里的士兵们如果突然发现手里多了掷弹筒这种玩意儿,那场仗打起来可就热闹非凡了。这玩意儿,在二战里可是赫赫有名,特别是日军那帮爱用它的,往人堑壕里扔过去,那效果,绝对比你拿着步枪在那边嘟囔强多了。要是放在一战的绞肉机里,这掷弹筒能不能给战壕战局面来个“釜底抽薪”,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先说说这掷弹.............
  • 回答
    一战:假如德国绕过比利时,英国还会参战吗?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旦启动便难以逆转。然而,我们偶尔也会忍不住去想,如果历史的某个关键节点稍有偏差,那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等规模宏大的事件中,哪怕是看似微小的改变,也可能牵引出完全不同的结局。一个常常被提及的“如果”便是:如果在一战.............
  • 回答
    《金刚狼3:殊死一战》(Logan)是一部充满情感深度和怀旧氛围的电影,它巧妙地融入了许多隐藏的彩蛋和有趣的细节,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影片的故事,也向漫画原作和前几部X战警电影致敬。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隐藏彩蛋和有趣的细节,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致敬漫画原作与早期X战警系列:1. 金刚狼的退休生活和老化:.............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中,关于甘宁在争夺荆州一战中用一声咳嗽吓退关羽的描述,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戏剧性的情节,但它并非基于历史史实,而是小说家罗贯中为了凸显甘宁的勇猛和威慑力而创作的艺术加工。那么,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这个情节是如何被描绘的呢?让我们详细展开:背景铺垫:甘宁的孤胆英雄形象在小说中,甘宁.............
  • 回答
    在一战的宏大战场上,奥斯曼帝国虽然整体上被视为战败方,但并非全无亮点。除了那场闻名遐迩的加里波利战役,奥斯曼军队在其他一些战役中也展现了令人瞩目的抵抗力和战术能力。科马尼战役 (Battle of Komani, 1915):在东线,面对俄国的进攻,奥斯曼军队在科马尼地区也取得了一场重要的防御胜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美国军事工业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飞跃式发展,以及其背后复杂的经济、技术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一战时期的美国在武器制造和生产能力上与欧洲老牌工业强国相比还有差距,而二战则是在一战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现代化,实现了空前的国产化和生产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步阶段的工业挑战.............
  • 回答
    要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为啥损失那么大,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聊。你提到了“一战中骑兵仍能发挥作用”,这个没错,但一战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间隔了几十年,军事技术和战术是天翻地覆的。所以,不能拿一战的标准来套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场。首先得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啥时候的事儿,那是在19世纪中叶,具体是1856.............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一战时期那两个主要的军事集团——“协约国”和“同盟国”的中文翻译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翻译会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现在提起一战,脑海里几乎就是这两个词。要理解这个翻译,咱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看当时的历史语境和人们的认知习惯。“同盟国”的由来:一种直接且贴切的描述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