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为什么把一战中的两个联盟翻译成协约国与同盟国?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一战时期那两个主要的军事集团——“协约国”和“同盟国”的中文翻译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翻译会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现在提起一战,脑海里几乎就是这两个词。

要理解这个翻译,咱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看当时的历史语境和人们的认知习惯。

“同盟国”的由来:一种直接且贴切的描述

先说“同盟国”,这个词的翻译其实相当直接,也很好理解。

“同盟”是什么意思? “同盟”本身就是一个中文词汇,指两个或多个国家为了共同的目标(通常是政治、军事上的)而结成联盟。在古代,国与国之间结盟是很常见的,比如“唇亡齿寒”、“休戚与共”都描述了联盟的紧密关系。
当时的德国、奥匈帝国等国家是怎么组成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以德国和奥匈帝国为核心,后来加入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这些国家确实是因为彼此之间的军事条约、战略利益以及共同的政治目标而走到一起的。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明确的军事同盟体系。
翻译的逻辑: 因此,当中文的史学界、新闻界在描述这个阵营时,直接使用“同盟国”这个词,既准确地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性质——一种基于条约和共同利益的联盟,也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这个翻译非常直观,就是“结成了同盟的国家”。

“协约国”的由来:从“条约”到“互助”的演变

“协约国”的翻译就稍微有点意思了,它背后折射出当时国际关系的一种微妙变化,以及中文翻译如何抓住这种变化的精髓。

“协约”的本义: “协约”本身在中文里也指“约定”、“协议”。在国际关系中,条约、协定、公约都属于“协约”的范畴。
英、法、俄等国最初的关系: 英国、法国、俄罗斯在战前,尤其是三国民事条约(Triple Entente)形成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德国、奥匈帝国那种紧密的、基于军事同盟条约的性质,略有不同。
英法之间: 英法之间的《英法协约》(Entente Cordiale)在1904年签订,它主要解决的是两国在海外殖民地的争端,增进了彼此的“谅解”和“友好”,避免了冲突,为两国合作打下了基础。它并非一个严格的军事同盟条约,没有规定如果一方受到攻击,另一方必须出兵相助。
英俄之间: 俄国和英国在1907年签订了《英俄协约》,主要也是为了解决在波斯、阿富汗等地的势力范围问题,加强了彼此的“协调”与“合作”。
法俄之间: 法国和俄国在1890年代就已经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互相支持。
“三协约”的形成: 这三个主要国家(英、法、俄)虽然各自的条约性质和目标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在共同对抗德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扩张野心方面,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和合作的基础。在战争爆发后,它们更是结成了紧密的军事同盟,共同作战。
翻译的考量: 为什么中文翻译不用“联盟国”或者“盟约国”呢?这可能与当时对“Entente”这个词的理解有关。“Entente”在法语中,更多地带有“谅解”、“友好”、“协调”的意味,强调的是一种比传统军事同盟更灵活、更侧重于共同利益和战略协调的关系。

中文的“协约”恰好能捕捉到这种“约定”、“协议”、“协调”的意味。它不像“联盟”那样直接指向军事同盟,而更侧重于一种基于共同协议的合作。
在中文语境下,将“Entente Powers”翻译成“协约国”,可以很好地区分它们与“同盟国”在成因和初期关系上的细微差别。虽然最终在战争中,双方都成为了事实上的军事同盟,但“协约国”的翻译更贴合了“Entente”这个词本身的历史源流和英法俄三国最初的合作基础。
可以说,“协约国”是对“Entente”的一种非常精准和有深度的翻译,它没有简单地套用“联盟”这个更普遍的词,而是抓住了英法俄三国之间那种渐进的、基于协议和谅解的合作关系。

为何如此深入人心?

历史的惯性: 一旦翻译定型,并且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历史书籍、文献、新闻报道中,它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历史惯性。人们习惯了用这两个词来指代两个阵营,也容易理解。
准确性与区分度: 如上所述,“同盟国”和“协约国”这两个词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地反映了这两个阵营的组建逻辑和早期关系。这种准确性使得它们能够清晰地区分双方。
简洁明了: 相较于一长串国家名字,用“协约国”和“同盟国”来概括,既简洁又易于记忆和传播。
国际术语的本地化: 很多历史概念的翻译,都是在当时学术界、媒体界反复推敲和约定俗成的结果。一旦被普遍接受,就成为标准用法。

总结一下:

“同盟国”的翻译,是基于这些国家之间明确的军事同盟条约和共同战略利益,直接且准确。

“协约国”的翻译,则更侧重于英法俄三国之间最初那种基于“协定”、“谅解”和“协调”的合作关系,是对“Entente”一词意涵的巧妙捕捉,而非简单的军事同盟。

这两个翻译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是因为它们在历史上既准确地反映了阵营的构成和关系,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简洁易懂,并且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字面翻译,更是对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国家关系的一种精炼概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这里涉及了四个不同的概念,及: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同盟国(central powers),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和协约国(allied powers)。

先上图~



总的来说,同盟国和协约国是一战战时的两大敌对联盟,而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则多是指欧洲战前的联盟关系。

首先说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和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

德意奥三国同盟,不管是德语,意大利语还是英语,都是由「三」和「同盟」组成的。人家三个国家签订的就是军事同盟条约。

而三国协约则不同了。Triple Entente中的entente被翻译成了协约,这是非常到位的翻译。因为英法俄三国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三国同盟条约,这三个国家的军事联盟关系是由三个双边协定组成的:法国和俄国为了防范德国所组成的法俄同盟; 英法在殖民地事务上的谅解协定英法协约(entente cordial),以及英俄协约(entente)。当然还有英日同盟,不过这不在三国协约的框架里。

entente这个单词的本意是“(共同的)理解和友谊”,是一种比同盟弱的存在,说明了英法俄三国相比于德意奥同盟松散的关系。从逻辑上说,德国被卷入战争是因为和奥地利的同盟关系。而英国被卷入战争则不是因为盟国受到了德国的入侵,因为协约没有必须加入别的协约国的战争的条款。英国政府是(在考量利弊后)自愿加入法国和俄国的战争中的。

这也说明了试图依靠一纸同盟关系保障国家安全是多么不靠谱的事儿。德意奥虽然是三国同盟,但意大利说不参与就可以不参与,战争爆发后协约国方面给的好处多就直接加入了协约国势力。而英国虽然只是和法俄协约,但出于自身利益还是在世界大战中加入了他们的阵营。


而题主说的这个allied power和central power,算是一种总结式的说法。首先这个allied power是在1920年的战胜国分赃会议色福尔会议上被定义的。会议上把allied power定义成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的、由英法意日领导的广大反抗德奥土的国家,其中包括了亚美尼亚,比利时,和希腊等。注意到这个时候俄罗斯已经不是在这个allied power之中了,因为共产主义革命之后俄罗斯就被剔除出了战胜国行列。需要注意的是allied powers在中文世界被翻译成了“协约国”,而不是同盟国家,也是为了避免混淆。除此之外allied powers 有时也会被叫做成entente power,中文翻译应该是这么来的。

这里补充一下1918年十一月十三日的申报:

可以看到在1918年的时候当时的报纸就把allied powers称作协约国。虽然无法找到这个翻译的具体出处,但也可以大体推测出“协约国”是当时中文世界普遍接受的说法。

而一战里central power的中文翻译则一般是“同盟国”也是为了和三国同盟有传承关系。这个Central Powers是以德国为首的那一片同盟国家,包括了奥地利匈牙利帝国,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等。意大利不是同盟国家,因为他从未在战争中加入过德奥一方。“同盟国”的德语是Mittelmächte,可以看出这个单词是由“中心”和“力量”两个词语组成。叫“中心”是因为这个联盟的成员处在欧洲大陆之中心,也是法国和俄国的中间。日语维基百科上则把central power称作“中央同盟国”,算是兼顾了意译以及防止歧义。一般认为同盟国的成立时间是1914年七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德奥参战的时候,其后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家也陆续加入了进来。

总结:

一战里的同盟国(central power)和协约国(allied power)一般是在战争爆发之后使用的词语。中文里这么翻译是为了和他们各自的前身三国同盟以及三国协约有连续关系。而且因为其中敌对两个概念:allied power和Triple alliance如果翻译成同盟国和三国同盟,则会给人一种这两者有传承关系的歧义。

而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和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则用来描述战争爆发前欧洲地区的政治外交关系。

p.s. 其实日语翻译是按照题主的喜好翻译的:allied powers被叫做“連合国”,central powers被叫做了“中央同盟国”

可以在这里看申报:shenbao.dachengdata.com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