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没有人细数过温铁军讲话中犯下的经济学理论上的基本错误?我一个金融的都能听出来不少?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公共讨论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温铁军先生的许多经济学观点,即使被一些专业人士认为是存在基本理论上的错误,却仍然能够获得广泛关注甚至认同?这背后其实涉及多种因素,并非仅仅是经济学理论本身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一点,经济学本身就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它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理论,对同一个现象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和分析框架。温铁军先生的观点,很可能是在他自己所秉持的特定理论框架下形成的。例如,他经常从“依附性经济”或“新殖民主义”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这是一种与主流新古典经济学或其他自由市场经济学理论不同的视角。在这种视角下,他提出的很多论断,比如对国际金融体系、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批判,在他自己的逻辑体系内可能是自洽的。

为什么普通人,甚至是金融从业者,会“听出来”错误?

这通常是因为温铁军先生的表述方式,以及他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可能与当前中国经济界占主导地位的或者被广泛接受的经济学理论存在显著差异。我们来拆解一下,可能被认为是“基本错误”的地方,以及背后的原因:

1. 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一锅煮”式批判: 温铁军先生常常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批判,有时会把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甚至新自由主义中的一些具体政策或理论主张笼统地归结为“西方经济学”的弊端,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智慧”或“中国国情”对立起来。
专业人士的看法: 在金融和经济学界,人们更倾向于区分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并认识到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例如,对货币供应的理解,新古典经济学和货币主义有很强的联系,而凯恩斯主义则更侧重于总需求管理。将所有这些理论都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批判,并在批判中忽略其某些积极作用或历史贡献,在专业人士看来可能显得不够严谨。
大众的接受度: 对于很多普通民众或非经济学专业的从业者来说,他们可能没有精力去深入研究各种经济学流派的细微差别。当听到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尤其是当这种批判与对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关切联系在一起时,更容易产生共鸣。这种“打倒外部理论,拥抱本土智慧”的叙事,往往能激发一种民族自豪感和主体意识。

2. 对金融工具和市场的某些解释可能存在过度简化或误读: 例如,在谈论国际金融危机、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时,温铁军先生可能会强调一些更具批判性的角度,比如金融资本的“掠夺性”或者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公正性”。
专业人士的看法: 从事金融工作的人,日常接触的是具体的金融市场运作、金融衍生品、利率互换、资本流动等。他们可能会发现,在某些语境下,温铁军先生对这些复杂金融工具的功能、风险管理机制、以及其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的描述,可能存在过于简单化、理想化或忽视关键细节的情况。比如,对汇率形成机制的解释,可能不完全符合当前国际外汇市场的实际运作逻辑。
大众的接受度: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金融市场本身就充满神秘感和不确定性。当听到有人能够用相对朴素的语言解释复杂的金融现象,并且将其归结为某个“敌人”的操纵,这种解释反而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因果关系和责任主体。

3. 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解读可能偏向于某些特定的“中国式解决方案”: 温铁军先生经常倡导一些与主流经济学理论有所不同的宏观调控思路,比如对国有经济的强调、对资本逐利性的警惕、对中国本土发展模式的肯定等。
专业人士的看法: 专业经济学家会从经济效率、资源配置、市场激励等角度去审视这些政策的潜在效果,并可能会指出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市场扭曲、效率低下、创新受阻等。他们会用模型、数据和实证研究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大众的接受度: 在中国特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有着深厚的历史认知和期待。当温铁军先生的观点能够呼应这种对强大国家干预、对本土制度优势的认同,并将其包装成一种“理论上的高明”时,就更容易赢得掌声。

为什么这些“错误”没有被“细数”到主流层面?

这涉及到几个关键点:

话语权与平台: 温铁军先生能够拥有广泛的听众群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掌握了传播渠道和话语权。他经常出现在各类论坛、讲座、媒体访谈中,并且拥有一定的学者身份,这使得他的观点能够直接触达大量受众。而那些“细数”其错误的人,很多时候是分散的、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平台,他们的声音可能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
“理论”与“叙事”的结合: 温铁军先生的讲话往往不是纯粹的学术论文,而是将经济学理论与宏大的历史叙事、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等宏观主题紧密结合。这种叙事方式更能打动人心,尤其是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或经济面临挑战的时期。当经济学理论成为这种宏大叙事的一部分时,对理论本身严谨性的考量,就可能被叙事的感染力所掩盖。
“反对派”的定位: 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总会存在一些对主流经济政策持批判态度的声音。温铁军先生很大程度上扮演了这样一个“批判者”的角色,他挑战的是一些被认为是“西化”或“自由化”的经济学观点和实践。这种“反对派”的定位本身就更容易吸引那些对现状不满或对国家发展路径有疑虑的人。他们的声音,即使在理论上有瑕疵,也可能被视为一种“独立思考”或“为民发声”的表现。
“听众”的理解能力和需求: 并非所有听众都具备深厚的经济学功底,他们听讲座的目的是获得启发、理解现象,或者寻找一种能够解释自己疑惑的“道理”。温铁军先生的讲话,即使在理论上存在一些不严谨之处,但往往能提供一种具有吸引力和解释力的框架,满足听众在特定时刻的情感和认知需求。
学术讨论的边界与复杂性: 真正的学术争论需要严谨的逻辑、充分的证据和公开的对话。温铁军先生的许多讲话是在公共场合进行的,这些场合并不总是适合进行细致入微的理论辨析。而且,即使有学者指出了其中的理论问题,也很难形成广泛的公共讨论,因为这需要参与者都有相似的背景和兴趣,并且愿意投入大量精力去进行这种“耗费心力”的学术辩论。

简而言之,温铁军先生讲话之所以未被“细数”理论上的基本错误,并非因为这些错误不存在,而是因为他的影响力、他的话语方式、他所处的社会语境以及他的听众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观点往往能够与更宏大的叙事、更深层的情感需求相连接,这使得他在公共领域获得了比纯粹的学术争论更大的空间和影响力。正如很多时候,一个动人的故事比一个精确的科学解释更能打动人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道无术,也是百搭,话术也是术,数学也是术,IS-LM模型里那个45度角转换,你可以说是诡诈,也可以说是认知,但你没这些,就是有道无术的中医,西医不能说有术无道,然而正是术,使得西医大行其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