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细胞没有能量就会死亡,它不能像电脑一样只关机吗?

回答
细胞没有能量确实会死亡,而且这个过程比电脑“关机”要复杂和不可逆得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清楚细胞为什么需要能量,以及它和电脑之间的根本区别。

细胞的能量是怎么回事?

细胞就像一个微型的、高度复杂的工厂,里面有无数精密运转的部件——各种蛋白质、核酸、膜等等。这些部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需要不断地工作、修复、构建新的结构,以及执行特定的任务,比如信号传递、物质运输、物质合成等等。

把这些活动想象成工厂里的生产线:

建造和维修: 工厂需要不停地制造新的零件,替换老旧损坏的零件。在细胞里,这就是合成新的蛋白质、脂质、DNA、RNA,以及修复损伤的细胞膜或DNA。这些过程都需要大量的能量来驱动化学反应。
运输: 工厂里的物料和产品需要被搬运到不同区域。细胞也需要将营养物质运进来,将废物运出去,将合成的蛋白质运送到指定位置。这些运输过程,很多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来克服阻力。
信息传递: 工厂内部需要沟通,传递生产指令和状态报告。细胞通过复杂的信号通路进行交流,比如激素信号、神经递质信号等。这些信号的产生、传递和接收,很多都需要能量参与。
维持结构: 工厂本身需要框架来支撑,也需要能源来维持正常运行。细胞的形态和内部结构也需要能量来维持,比如细胞骨架的动态组装和拆卸。
分裂和生长: 如果是扩张的工厂,还需要能量来建造新的车间和招募新工人。细胞也需要能量来实现生长和增殖。

那么,细胞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呢?主要就是我们常说的“能量货币”——ATP(三磷酸腺苷)。细胞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特别是呼吸作用(在有氧条件下)或发酵作用(在无氧条件下),将我们摄取的食物(葡萄糖、脂肪等)分解,把化学能储存在ATP的磷酸键里。当细胞需要能量时,ATP会释放一个磷酸基团,转化成ADP(二磷酸腺苷),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各种生命活动使用。

为什么断了能量,细胞就“死”了,而不是“关机”?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细胞和电脑的运作原理完全不同:

1. 不可逆的化学反应与依赖性:
电脑: 电脑的运作依赖于电信号在电路中的流动。一旦断电,这些信号就消失了,硬件停止工作,但基本的物理结构(芯片、电路板)并没有立即发生不可逆的损伤。你可以随时重新供电,它就能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如果你保存了文件)。电脑的“关机”更像是一个有组织的程序终止,让各个组件停止工作,并清理一些临时数据。
细胞: 细胞的许多生命活动是依赖于连续的、精密的化学反应。例如,维持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差异(这对细胞接收信号、维持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就需要钠钾泵这样的蛋白持续工作,而钠钾泵就需要消耗大量的ATP。一旦ATP耗尽,这些“泵”就停止工作了。离子会根据浓度梯度自由扩散,导致细胞内外离子平衡被打破。

2. 结构稳定性与动态平衡:
电脑: 电脑的硬件结构相对稳定,即使断电,它也不会立刻瓦解。
细胞: 细胞的许多结构是高度动态的,不断地在形成和瓦解,以适应环境和执行功能。例如,细胞骨架(微管、微丝)的形成和解聚需要ATP。没有能量,这些骨架会迅速解体,导致细胞失去形状,内部结构也无法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也依赖于能量来维持,比如脂质体的形成和稳定。

3. 不可恢复的损伤:
电脑: 断电本身不会损坏电脑硬件,除非是突然的电流冲击或其他物理损坏。
细胞: 没有能量后,细胞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些反应很多是不可逆的:
酸碱失衡:ATP的水解会产生氢离子,如果不能及时被缓冲系统处理或排出(这都需要能量),细胞内pH会下降,影响酶的活性。
膜通透性改变: 离子泵停止工作,导致细胞内外离子比例失衡,细胞内可能积累过多的钠离子和水,导致细胞肿胀甚至破裂(细胞质溶解)。同时,线粒体等细胞器的膜也可能变得通透,导致它们内部的物质泄漏,进一步加速死亡。
蛋白质变性与聚集: 许多维持细胞功能的蛋白质(如酶)需要能量来保持其正确的折叠状态和活性。一旦缺乏能量,它们可能发生变性,或者在错误的状态下聚集,堵塞细胞的正常运作。
废物积累: 细胞内的代谢废物无法被及时清除,也会对细胞造成毒害。

4. “关闭”机制的缺失:
电脑: 电脑有专门的操作系统和硬件设计来执行有序的关机程序。
细胞: 细胞没有一个统一的“关机”指令和机制。生命活动是分散在无数分子层面、持续进行的。当能量供应中断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整齐划一地停止,而是许多关键的、需要能量维持的系统开始崩溃,并且是同步地、不可逆地崩溃。

总结一下:

电脑就像一个电器,你需要给它通电才能工作。断电了,它只是停止运作,但内在的电子元件还在,只要再通电,就可以重新启动。而细胞是一个活着的、高度动态的化学工厂。它需要持续不断的能量输入来维持生产、运输、通讯、结构和内部平衡。一旦能量供应被切断,它就像一个正在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突然失去了润滑油、动力源和所有维护人员。各个零件会因为摩擦、撞击、结构崩溃而损坏,化学反应会失控,最终导致整个“工厂”的永久性瘫痪和解体。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停止”,而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下的不可逆的衰败。

所以,细胞没有能量,并非是进入一个待机状态,而是其赖以生存和运作的精细化学平衡被打破,结构遭到破坏,最终走向无法挽回的死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了让题主有更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人类“关机”的24小时中会发生什么。

关机后1秒。

呼吸和心跳停止,中枢神经虽然不再运转,但功能尚且正常,可以立即原地“开机”复活。

虽然关机了,但无论大脑还是身体的各个部位,依旧在发生着丰富的生物化学反应。是否可逆,与反应程度和时间高度相关。

关机后3分钟。

虽然机体的其它部位依旧还可逆,但大脑内部就会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变化,此时“开机”,大脑已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关机后5分钟。

大脑出现明显损伤,此时再“开机”,会出现明显的后遗症。

关机后30分钟。

核心处理器已经坏掉了,抱歉,已无法“开机”,不过绝大部分的器官组织,都还能开启,可用于器官移植。

关机后1小时。

由于体内没有氧气生成ATP,提供能量给肌肉,肌肉纤维内部的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结合在一起,形成肌动球蛋白,发生强直、僵硬,关节固定等现象。这在法医学上称为尸僵。

关机后2小时。

血液下沉,身体接触地面的部位形成,云雾状或条纹状的斑块,这是尸斑。

此时,如果通过电刺激肌肉,还能发生超生反应。但这个时间之后,组织器官内部,将逐渐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在降低温度的季节,一些器官还能移植。

关机后3小时。

身体内存在100万亿的细菌(人体总细胞数的10倍),在人体免疫系统关机的情况下疯狂繁殖,并在身体内产生大量的腐臭气味,从口、鼻、肛门溢出,这便是尸臭。

关机后6小时。

体温彻底失去(时间和环境高度相关,雪地可快至1小时之内)。

关机后12小时。

身体内的组织、细胞纷纷失去活性,其内部释放的酶开始溶解自身,此谓自溶。

各个器官组织的自溶时间不同。

混合腐败物质的血水可能会从口鼻流出,吸引来的一些小动物,开始打上了你身体的注意。

此时,如果拿来和电脑对比的话,可能已经相当于只有优盘(精子活性还在)的一堆废铁了。

关机后24小时。

血液中的铁元素生成硫化亚铁,尸斑逐渐转变成绿色,被称为尸绿。

如果是站立死亡,或者俯身死亡,男性会发生生命中最后一次持久勃起,又被称为盎格鲁人欲望。

关机24小时之后,基本上除了精子还能用之外,其它器官组织基本都没有了利用价值。

最高纪录是澳大利亚,一名车祸去世的男子,死后48小时,妻子通过试管婴儿技术,成功第二年产子。

……

那么,为什么人(以及细胞)“关机”之后,就会发生这样的不可逆变化,而电脑则不会?

  • 本质上来说,如果人体所有的细胞能做到关机,实际整个人体也就能关机了。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提出了生命以负熵为食的观点。生命体,也是热力学上的耗散结构。不清楚概念的,可以简单理解为:这是一种动态的稳定有序结构。

首先在无论生物小分子还是生物大分子,相对于无机物,它们都是足够不稳定的。虽然演化成生命后,逐渐变得稳定,甚至可以有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寿命。

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身体内不断地新陈代谢。

就拿人体来说,无论你吃喝拉睡,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只有你活着,机体内就存在能量和物质的损耗,你就必须通过新陈代谢不停地更新补充。

你身体内的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远远比一台电脑内部的化学反应丰富复杂了成千上万倍。

为了维持动态平衡,哪怕在你睡觉的时候,身体内部也必须保证最基本的活动状态。才能修复损伤,清除代谢废物、消灭增殖的细菌,以及维持细胞内的代谢平衡。

例如,就细胞层面来说。

细胞内存在,专门分解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细胞器——溶酶体。

溶酶体大约0.025~0.8微米,相当于细胞层面的“消化器官”,可以分泌60多种水解酶。在正常的细胞内部,溶酶体具有稳定的单层膜,可选择性地分解外来有机大分子,以及局部的细胞质和细胞器。

当细胞衰老、受损,或者触发凋亡机制,溶酶体便会破解,释放出所有的水解酶(对于尸体来说,这就是一个自溶的过程)。

即便细胞中没有溶酶体,内部发生的化学反应,也比由金属、塑料、硅组成的电脑内部活跃得多。

也正是因为内部化学性质的活跃,要维持生命体,无论细胞还是整个生命体层面,都必须维持一个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呢?

当然,你要真的能像电脑那样关机,也并不是不可以,只要把身体内的化学反应速度降低到电脑内部的化学反应速度。

这如何做到?

当然是降温了。

当前的技术,对于细胞层面的冷冻保存,已经完全成熟。至于整个生命体,人类当前没有掌握能长久冷冻苏醒任何哺乳动物的技术(通常只能存活几天)。

相关技术的具体情况,可以看看我这个回答:

不过,当前所有的冷冻人,都是在临床死后冷冻的。如果是直接活体冷冻的话,未来几十年并不是没有可能突破,让我们能看到人体“关机再开机”的可能性。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活体冷冻),根据结果不同,人生可能会走向两个不同的极端。


附录1:

为什么常温下,生命体内部的化学反应比电脑内部更活跃呢?

这就在于构成细胞的有机物分子的性质,有机分子的性质又源于C的性质。


这是碳原子,它最外层是4个电子,既不容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也不容易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 这个特性,令它主要以共价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它不仅可以与氢、氧、氮、硫、磷,等多种非金属形成共价化合物(共4个共价键),它自己和自己也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自个与自个共价结合也就罢了,还能形成单键、双键,三键等不同的形式。

这些特性可以让碳为中心的有机物,形成稳定而无比丰富的碳链和碳环。

已知的有机化合物多达3000万种,每年新发现或合成的种类多达数百万种。

例如:

开链烃、脂肪烃、饱和烃、烷烃、不饱和烃、烯烃、二烯烃、炔烃、闭键烃、环烷烃、芳香烃、稠环芳香烃、杂环化合物、卤代烃、醇、芳香醇、酚、醚、醛、芳香醛、羧酸、羧酸衍生物、酯、油脂、硝基化合物、胺、腈、重氮化合物、偶氮化合物、磺酸、氨基酸、肽、多肽、蛋白质、糖类、单糖、低聚糖、多聚糖、高分子化合物。

有机物的种类不仅丰富多样,互相之间还有极其复杂繁多的反应。

这也注定了有机物相对于无机物的不够稳定(相对稳定),但这却是生命能够诞生的关键之一。


附录2:

生物从有机小分子到原始生命的演化过程,以及能量和物质动态平衡的建立过程:

  • 以下内容,结合化学起源假说、生物演化,进行了合理的推演:

要知道,生命演化之初,有机小分子(例如氨基酸、蛋白质)之间,仅仅只是按照分子极性,随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机大分子。

  • 最初的有机小分子可能是地球上自己生成,也有可能部分来自外太空。[1]

那些稳定的有机大分子(例如蛋白质和核酸),由于能存在的时间更久,自然会淘汰那些寿命更短不够稳定的有机大分子。

但有机大分子再稳定,也可能会被其它分子夺走元素,或者遭到自然不可抗力破坏分解。

  • C的属性就决定了,它形成的分子再稳定,也仅仅只是一定温度和压强范围之内,超出相应的温度和压强,分子就会分解。
  • 绝大部分的有机分子(如蛋白质等)在超过100℃之后就会变性。
  • 相反,一些无机物可高达数百度不变形,而且由于化学反应大多简单,一些变性也是可逆的。但对于拥有复杂变化的有机物来说,就很难再做到可逆。

总之,在生命诞生的海洋,早期分子虽然取得了优势,但终究会有解体的一天。

当随着原始海洋中的有机大分子越来越多,总有一些有机大分子会互相结合在一起。例如核苷酸和蛋白质的结合,形成更加复杂的大分子复合体。

这些复合体的内部,越是更加的有序化,寿命自然更长。

但复合体内某些小分子或大分子遭到破坏,能够替换相应分子的复合体,自然而然能“存活”更久。

但替换本身,就代表着“配对。”

当相应的匹配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这些复合体就逐渐有了“新陈代谢”的能力。

于是团聚体便形成了。

团聚体属于有机大分子形成的“团聚小滴状”的凝胶结构。

苏联生物化学家,奥巴林将明胶水溶液和阿拉伯胶水溶液混在一起,得到了团聚体模型。

  • 明胶:蛋白大分子的亲水胶体
  • 阿拉伯胶水溶液:高分子多糖类及其钙、镁和钾盐,主要包括有树胶醛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等

它有如下近似生命的性质:

  • 1、具有边界膜隔离内外环境。
  • 2、可通过膜吸吸外界物质在内部合成新物质,再从边界排出废物[2]
  • 3、分解自己的合成物提供能量,维持系统的存续。
  • 4、内部合成速度更快时,生长。更慢时,凋亡。
  • 5、可通过分裂,进行“繁殖”。

但团聚体相比较最原始的生命,细菌的复杂程度依旧还相差得很远。

但可以窥得生命演化之一斑。

在团聚体或者更加复杂的复合物中,一些获得原始催化作用的多肽,催化其中的葡萄糖或者氨基酸,就可以形成原始的代谢。如果团聚体吸收外界物质,它便可以增长。[3]

富含赖氨酸残基的碱性蛋白,能有选择性地和多聚C(胞嘧啶),以及多聚U(尿嘧啶)结合。而富含精氨酸的类蛋白能选择性地与多聚A(腺嘌呤),以及多聚G(鸟嘌呤)结合……

诸如此类的联系,原始蛋白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原始核酸,在一系列相互作用中,原始的遗传密码可能由此开端。

不过也有依据证明,RNA的复制,不依靠酶也能完成。例如,1967年,美国植物病毒学家Diener发现,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的致病因子,是一种没有外壳蛋白的RNA裸体分子。

早期的原始生命起源,可能先有蛋白质,也而可能先有核酸。

无论怎么样,蛋白质和核酸的相互作用,诞生了最初一批能够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物质。

这些原始类生命物质最开始,是不存在真正细胞膜的。当遇到环境的变动,它们极其容易分肢解体,遗传信息便无法传承下去。

但一些原始类生命物质,和一类薄层膜状,封闭流体的有机化学物质结合在了一起。这些类似脂的物质,也是自我汇聚形成。但与类生命结合之后,成为了更有优势的组合。细胞膜诞生了。[4]

细胞膜的形成,也标志着真正生命的诞生。

原始细胞膜,令原始生命在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还是自我新城代谢、生长复制,都更加的具有优势。

当前所有生命理论上的共同祖先LUCA,极有可能只是无数原始生命中的一个。

参考

  1. ^ http://www.cas.cn/kj/201712/t20171205_4625778.shtml
  2. ^ Xiao-Hong, Zhang, Cheng Luo. L-半胱氨酸对乙醛消除及A549细胞内环境抗氧化作用 Effect of L-Cysteine on Elimination of Acetaldehyde and Intracellular Redox Status in Lung Cancer Line A549[J]. 2013.
  3. ^ 何自珍.蛋白质和核酸起源的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04):316-320.
  4. ^ 滨. 基于十二烷基硫酸囊泡、蛋黄卵磷脂质体的原始细胞膜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8.
user avatar

这问题还挺好回答的。

细胞倒是想关机等待环境适宜之后再复苏,可是细胞并不是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细胞的周围总是充斥着其他的细胞或者是非细胞的生命形态。而这些其他的生命在一个细胞关机之后就会立刻开始分解它并获得能量。

就好像大草原上的动物从来不敢大摇大摆的在平坦的草地里单独睡觉一样。因为周围的掠食者会要他的命的。

所以现在想保存人体等待以后复苏都需要放在极低温环境里冻起来。就是细胞才有资格说关机,而不是一关机就腐烂了。

想象一台机器(可以是电脑),开机之后就再也不能关机,一关机很快锈死,那么这就和细胞面临的情况很相似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细胞没有能量确实会死亡,而且这个过程比电脑“关机”要复杂和不可逆得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清楚细胞为什么需要能量,以及它和电脑之间的根本区别。细胞的能量是怎么回事?细胞就像一个微型的、高度复杂的工厂,里面有无数精密运转的部件——各种蛋白质、核酸、膜等等。这些部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需要不断地工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公共讨论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温铁军先生的许多经济学观点,即使被一些专业人士认为是存在基本理论上的错误,却仍然能够获得广泛关注甚至认同?这背后其实涉及多种因素,并非仅仅是经济学理论本身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一点,经济学本身就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它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
  • 回答
    龙虾的细胞确实存在端粒酶,这让它们在修复端粒方面比许多其他生物更有效。但“理论上永生”这个说法,需要更仔细地解读。龙虾虽然寿命很长,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死”。它们仍然会死亡,只是衰老过程非常缓慢,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的衰老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累积性的损害。那么,为什么其他生物的细胞没有像龙.............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存在一种普遍的误区,认为科学就等于“西医那一套”的解释体系,而忽视了科学本身是不断发展和演进的。为什么中医没有细胞分子就“不科学”? 历史的局限性: 中医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古代先民对人体和疾病的观察、经验总结和哲学思辨之上。在没有显微镜、没有细胞学说的时代,人们只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可能会疑惑的地方。要解释为什么“没有胰岛C细胞”,我们得先回到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源头,也就是胰岛α细胞和β细胞。你可能知道,胰腺里有个重要的结构叫做胰岛,而胰岛里主要负责分泌激素的是一些特殊的细胞,最主要的有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和分泌胰高血糖素的α细胞。现在,我们来聊聊“C.............
  • 回答
    氰化物中毒的致死速度之快,即便尚未完全进入消化系统,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这背后涉及到一个极为高效且致命的生化机制,即使是最细微的接触,也能迅速引发全身性的崩溃。首先,我们得明白氰化物最可怕的“本事”在于它能迅速干扰细胞最根本的能量生产过程。咱们身体里的每个细胞,就像一台小小的发电机,需要持续不断地产生.............
  • 回答
    动物没有细胞壁,这是它们与植物、真菌和细菌等生命体最根本的区别之一。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细胞壁的功能、细胞的演化以及动物独特的生存策略。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细胞壁。细胞壁是存在于植物、真菌、藻类和细菌等许多生物的细胞外的一层坚固的、通常是刚性的结构。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细胞提供结构支撑.............
  • 回答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普遍丧失细胞核,这可不是个随便的决定,而是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更高效地履行“运货”任务而做出的重大“牺牲”。你想啊,它们最核心的职责是什么?就是把氧气从肺部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再把二氧化碳运回来。为了把这趟活儿干得又快又好,它们可真是下了不少功夫。丧失细胞核的直接原.............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深究的问题。很多人都会疑惑,每天面对各种病人和可能携带各种病菌的物品,医生和护士为什么不像我们普通人一样,一接触就容易生病呢?其实,这背后并非神秘的“免疫力超群”,而是由一系列严谨的防护措施、职业素养以及身体本身的生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严格.............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现代医学一个相当核心且令人困扰的难题。为什么我们能找到如此强大、高效的武器来对抗细菌(抗生素),却在面对病毒时显得力不从心?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生物学原因,涉及到病毒和细菌截然不同的生命机制以及我们治疗手段的设计哲学。首先,我们要明白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目标”完全不同。抗生素:直.............
  • 回答
    你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相机设计和发展中一些值得探讨的方面。咱们就一样一样来聊聊。为什么没有“大屏幕相机”?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像是在问“为什么手机没有变成平板电脑?”——本质上,相机的大屏幕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但“大屏幕相机”这个概念,如果理解为“一块超大屏幕 + 一个镜头”,那它就有点.............
  • 回答
    这确实是许多玩过 Paradox(P社)游戏的老玩家们,尤其是对历史地理感兴趣的玩家常常会留意到的一个现象。在《欧陆风云》、《王国风云》、《钢铁雄心》等游戏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个明显的对比:欧洲的地块划分普遍比东亚地区要精细得多。这背后其实涉及一系列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游戏设计上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一.............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不同文化在家庭关系和语言表达上的深层差异。西方(特别是欧美)的亲属称谓确实不如中文那样细致,这背后有多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文化和家庭结构的不同 核心家庭 vs. 大家族: 中国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 回答
    当年清朝剧之所以能席卷荧屏,而汉族王朝的剧作相对而言热度稍逊,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一句“细思恐极”就能概括,其中夹杂着时代背景、市场选择、创作策略乃至观众心理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清朝剧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那个时代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市场空白。你想想,在那个时候,荧屏.............
  • 回答
    美洲原住民(常被称为印第安人)和非洲班图人在欧洲殖民者到来后,面对新疾病的反应存在巨大差异,这主要源于他们各自与病原体长期接触的历史以及由此产生的免疫力的差异。美洲原住民的巨大伤亡:一个免疫学上的“裸体”在哥伦布抵达美洲之前,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原住民与旧大陆(欧洲、亚洲、非洲)的居民几乎没有接触。这.............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咱们平时看手机评测,又是拆机又是扒芯片的,看得津津有味,但看汽车评测,大多是开起来怎么样,外观帅不帅,配置高不高。为啥汽车界就没这么“暴力”的拆解评测呢?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涉及不少门道了。首先,这得从这两玩意儿的“体量”说起。你想想,一部手机,拿在手里也就一两百克,.............
  • 回答
    日本在中国进行的细菌实验和后期的细菌武器使用情况,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话题。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下这个历史事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日本在二战期间确实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惨绝人寰的活体实验和细菌实验,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他们以活人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各种残酷的细菌培养、感染和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生命最根本的构成方式以及病毒存在的独特性。咱们一点点来聊聊。为什么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细胞”到底是什么。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具备以下几个核心特征: 完整的边界: 有细胞膜,这是一个半透性的膜,控制着物质进出细胞。 .............
  • 回答
    多细胞低等动物的神经系统是个有趣的话题,答案是:大部分有,但形式非常多样,并且与我们熟悉的、复杂的高等动物的神经系统有很大区别。首先,我们得弄清楚“神经系统”的定义。 简单来说,神经系统就是能够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细胞网络。这些信息可以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比如光、化学物质、触碰),也可以是来自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