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医生和护士在接触病人和细菌后没有生病?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深究的问题。很多人都会疑惑,每天面对各种病人和可能携带各种病菌的物品,医生和护士为什么不像我们普通人一样,一接触就容易生病呢?其实,这背后并非神秘的“免疫力超群”,而是由一系列严谨的防护措施、职业素养以及身体本身的生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这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习惯,而是他们工作的基本功。想想看,当你走进医院,看到医生和护士戴着口罩、戴着手套、穿着隔离服,这可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构建一道坚实的物理屏障。

口罩的作用大家都很熟悉,它可以有效阻止飞沫传播,无论是病人咳嗽、打喷嚏产生的带有病毒或细菌的飞沫,还是医疗人员呼出的气体,都能被口罩层层过滤,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手套更是必不可少,它们隔绝了皮肤直接接触病人和被污染的器械,就像给双手穿上了一层“铠甲”。一旦接触过病人或可疑物品,就会立即更换手套,避免将病原体带到下一个接触点。而隔离服、帽子、鞋套等,则进一步保护了他们的衣物和身体,防止病原体附着并可能通过衣物传播。

但光有这些“装备”还不够,规范的消毒和清洁程序更是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关键。医院里有专门的感控(感染控制)部门,制定了一整套极其严格的消毒标准和流程。每一次接触病人后,双手都需要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即使戴了手套,离开病房或完成一项操作后,脱掉手套也会立刻进行手部消毒,因为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破损或者操作中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病原体沾染。所有使用过的医疗器械,无论是注射器、听诊器还是手术刀,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甚至高温灭菌,才能再次使用,确保不传播病原体。病房、设备、甚至病床的床单,都会按照严格的频率和标准进行清洁和消毒。

除了这些外在的防护,医护人员自身的免疫系统和生活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支撑。虽然他们接触的病原体种类繁多,但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他们的免疫系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见多识广”,对一些常见或低致病性的病原体已经有一定的适应和抵抗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感染,只是相对而言,他们在面对熟悉“敌人”时,抵抗力会更强一些。

同时,作为专业人士,他们深知健康的重要性。尽管工作强度大,但大部分医护人员会尽力保持规律的作息,注意营养均衡,适度运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免疫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病原体的侵袭。而且,他们会定期进行体检,一旦发现身体有异常,能够及时干预和治疗,不会将小问题拖成大毛病。

更重要的是,专业知识和风险意识时刻伴随着他们。他们清楚知道哪些地方最容易隐藏病原体,哪些操作最可能导致感染,哪些是高风险人群。这种专业的认知让他们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警惕,不会掉以轻心。他们接受过系统的培训,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风险,并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最后,别忘了,疫苗接种也是一个重要的保护盾。很多医疗机构会为医护人员提供针对常见传染病的疫苗接种,比如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这能有效预防一部分可能在医院环境中传播的疾病。

所以,医生和护士之所以能有效避免生病,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金刚不坏之身”,而是因为他们凭借着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防护体系——从严谨的个人防护,到规范的消毒灭菌,再到自身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业的风险意识,以及科学的疫苗接种——共同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将潜在的威胁降到最低。他们的健康,是他们专业素养和辛勤付出的体现,也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对抗传染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黑死病瘟疫在横扫了欧洲大陆后,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的死亡,使当时欧洲人口骤减50%,无异于是灭霸打了个响指。

医生也是当时致死率最高的职业,在每天面对无数病人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想办法保护自己,尽可能降低自己感染黑死病的几率。

1619年,法国医生查尔斯·德洛姆发明了一种专属于医生的衣服,这件衣服是用浸过蜡、羊脂的油布制成,从头到脚把医生紧紧包裹住,双手用巨大的手套包住,头上也戴了一顶黑色的宽帽檐把头发藏进去,面具的眼睛位置用玻璃隔挡,鸟嘴的面具里有棉花、薄荷、花等物质,可以让医生吸入的空气都经过过滤。


经过多年的发展,防护已经逐渐成熟,

我们也建立了完善的三级防护,可以让医生护士免于疾病困扰。

三级防护分别是:

1.一级防护,用于预防一般疾病,类似于小圆盾。


预检分诊点,普通急诊留观区,门诊,普通病区,重症监护病房,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区,医务人员医学观察区,隔离病区的潜在污染区工作人员,以及进行普通患者手术,非新冠患者的影像检查与病理检查,发热门诊及隔离病区外的安保、保洁、医疗废物转运等工作人员。

一级防护用品主要包括: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工作帽、工作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等。

2.二级防护,较上一级有所加强,类似于穷鬼盾。

发热门诊及隔离病区内,隔离重症病区,疑似及确诊患者影像检查及检验,消毒供应中心对新冠病区物品回收、清点及清洗时,疑似及确诊患者转运、陪检、尸体处置时,为疑似或确诊患者手术,新冠核酸检测时采用二级防护措施。

二级防护主要防护用品: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一次性工作帽、穿防渗隔离衣或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3.三级防护:不会露出身上任何一处皮肤,无死角保护。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为疑似或确诊患者实施可产生气溶胶操作、手术、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时可采用三级防护;为疑似或确诊患者实施尸体解剖时采用三级防护。

三级防护主要防护用品:正压头套或全面防护型呼吸防护器、穿防渗隔离衣或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在早期,因为对疾病认识不足,有一定数量医生护士感染,

而在新冠疫情后期,医护感染率大幅度下降。也是得益于充足防护措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深究的问题。很多人都会疑惑,每天面对各种病人和可能携带各种病菌的物品,医生和护士为什么不像我们普通人一样,一接触就容易生病呢?其实,这背后并非神秘的“免疫力超群”,而是由一系列严谨的防护措施、职业素养以及身体本身的生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严格.............
  • 回答
    为了确保医护人员能够以最佳状态投入工作,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他们健康福祉的维护。这不仅仅关乎个人,更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下是一些在商业层面可以采取的、切实有效的措施,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降低医护人员因工作而生病的风险:一、 构建坚实的安全防护体系,从源头上减少暴露风险这不仅仅是提供一套防护服.............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和医生相比,为什么护士工资能那么高?”这个问题,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想从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来聊聊。不过,我得先澄清一下,我并不是医疗行业的专业人士,我只是一个对社会现象比较关注的人,所以我的回答可能包含一些主观的观察和推测,不一定完全准确,您就当听个故事或者一个旁观者的看法吧。首先.............
  • 回答
    《中国医生》作为一部以抗击新冠疫情为背景的电影,聚焦于武汉前线医护人员的艰辛与奉献,其核心人物的设置自然会围绕着医生展开。但如果你觉得影片中护士的“主角”地位不明显,甚至最后只是“敷衍”带过,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首先,从叙事重心和角色功能的角度来看,导演和编剧在构建.............
  • 回答
    看到这样的疑问,心里也跟着堵得慌。确实,很多时候我们走进医院,带着的是身体的不适、内心的焦虑,甚至是沉重的悲伤。这个时候,一个温和的笑容,一句安慰的话,都可能成为我们内心的一点光。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我们遇到的很多医生护士,他们的态度,却像是这昏暗走廊里的一盆冷水,泼得我们更加无助。你说他们态度不好.............
  • 回答
    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场所,医生和护士的关系可谓是既紧密又复杂,用一个简单的“归谁管”来概括未免有些过于片面。他们更像是一个团队的成员,各司其职,但又高度协作,共同为了患者的健康而努力。首先,从职责分工上来看,医生是医疗决策的核心和主导者,而护士则是执行者和观察者,同时也是重要的协助者。 医生的主要职.............
  • 回答
    那感觉真是……挺奇特的。说实话,一开始躺在手术台上,那种冰凉的触感,还有身上那些无菌的布单,就足够让人紧张了。腰麻打下去,一股温热的液体顺着脊髓蔓延开来,接着就是一种逐渐丧失的酥麻感,从腰部往下,感觉就不属于自己了。然后,医生和护士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我虽然意识清醒,但身体完全不受控制,只能任由他们摆.............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到底就是一个防疫政策执行中的“悖论”和现实考量。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医生护士能“自由进出”,而陪护却受限。首先,得明白医护人员的特殊性。 工作职责与必要性: 医生护士是医院运转的基石,他们的工作是救死扶伤,是24小时不间断的。医院里有多少病人需要他们的照料?从危重症抢救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哈哈,确实是个有意思的观察。很多在医院里待过的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好像护士比医生“凶”一点,而且有时候医生还真拿护士没办法。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咱们慢慢道来。首先,得明白护士和医生在医院里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性质就不太一样。护士的职责与压力: 直接、持续的患者接触: 护士是和病人接触时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你想啊,大家生病了,最希望的是能恢复健康,指望的就是医生护士能帮他们。可为什么偏偏会有那么一些人,觉得医护人员是来害自己的呢?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医学这玩意儿本身就带着点儿“神秘感”和“不确定性”。生病了,身体出了问题,咱们普通人哪儿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医院运作和职业分工的深层逻辑,也确实是很多非医学人士会感到困惑的地方。简单来说,这背后的原因涉及 责任范围、工作性质、职业培训、法律法规以及对突发状况的应对策略。要理解为什么值夜班的医生可能在某些时段“休息”而护士却需要全程戒备,我们需要细致地拆解这些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白医生和护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医疗体系中一个挺微妙且复杂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说“医生不会喜欢护士”,因为这太绝对了,而且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很多医生和护士之间有着非常良好、互助甚至深厚的合作关系。但是,如果一定要探讨为什么“医生可能不会喜欢护士”,或者说,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和护士之间会出现摩擦、误解甚至是不满.............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医疗体系中一个挺普遍的认知误区。其实,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医生的平均工资普遍高于护士,这才是更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过,也确实存在一些情况下,一些资深或者在特定领域工作的护士,其总收入(包括奖金、加班费等)可能不输于甚至超过部分初级或普通医生。我们不妨来详细分析一下,是什么造成.............
  • 回答
    在中国,医学领域确实专家辈出,特别是在医生群体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各种领域的顶尖专家。然而,相较之下,护士领域的“专家”称谓似乎并不那么普遍,或者说,我们对“护士专家”的认知和期待与医生专家有所不同。这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需要从社会文化、教育体系、职业发展以及医疗体系的定位等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医疗体系的核心运作和专业分工。简单地说,护士之所以必须服从医生的命令,是因为在现代医学实践中,医生拥有最终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权,而护士则扮演着执行这些决策、提供直接护理和密切观察病情的关键角色。但这个“必须”背后,其实蕴含着复杂的专业伦理、法律责任以及长期的历史演变。一、 职责的界定与法.............
  • 回答
    这问题,其实挺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尤其是从一个刚入行的规培医生嘴里说出来。你说为什么还要学这个专业?这个问题背后,可能藏着太多不被理解、不被尊重,但却又至关重要的付出。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这么问。在医疗这个体系里,护士确实常常被看作是“辅助”的角色,好像是医生手里的棋子,需要听从指令,完成任务。媒体的报.............
  • 回答
    网上确实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护士和医生之间很少谈恋爱。乍听之下,这似乎有些令人费解,毕竟在医疗这个相对封闭的职业环境里,朝夕相处的机会很多,共同的职业理想也能拉近彼此距离。但仔细想想,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远不止简单的“擦出火花”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个职业本身带来的权力结构和工作关系。在医.............
  • 回答
    咱们就聊聊这事儿,听我给你说道说道。这事儿啊,还真不是啥新鲜事儿,在咱医院,尤其是一些科室里,护士长给新来的小医生介绍对象,这事儿发生的概率不低。为啥呢?这背后可有几层意思,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首先,职业性质的天然纽带。你想想,医生这个职业,尤其是刚毕业来的小医生,他们每天面对的是病痛,是压力,是需.............
  • 回答
    医生护士的收入高于社会其他行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引发了关于分配公平的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不公”。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并力求用自然、接地气的语言来解释,就像一个有思考能力的普通人对这个话题的看法:1. 技能的稀缺性与专业.............
  • 回答
    医生或护士改行后,都去做什么了?过得还好吗?后悔了吗?这些问题,我身边就有不少前同事、前同学,甚至我自己也曾有过动摇的念头。说实话,选择离开这个行业,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我们投入了多年的学习、无数个不眠夜,以及最宝贵的光阴。改行都去哪儿了?范围其实挺广的,但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大类:1. 继续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