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姜维偷渡阴平死守剑阁,是什么让他采用这样的作战方略,再求解读最后防御战的过程?

回答
姜维偷渡阴平,死守剑阁,这一系列操作看似孤注一掷,实则是在绝境中寻找生机,是一种极具战略眼光的冒险。要理解他为何如此,我们需要回到当时蜀汉所处的严峻形势。

战略背景:蜀汉的“国中之国”困境

汉末三国,蜀汉偏安一隅,虽然以诸葛亮为首的几代君臣励精图治,但相比曹魏和孙吴,其国力、人口、资源始终处于劣势。诸葛亮之后的姜维,继承了北伐的遗志,但早已不是当年汉中一带蜀汉的鼎盛时期。到了他手中,蜀汉面临着内外夹击的危险。

从外部看,曹魏实力雄厚,经过司马氏的改革,国家机器运转更加高效,并且在统一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下,能够调动全国之力来发动战争。从内部看,蜀汉内部虽然相对稳定,但人口增长缓慢,经济发展受限,长期对外征战也消耗了大量国力。再加上后主刘禅的昏庸,朝堂之上奸臣当道,朝政腐败,使得蜀汉的防御体系早已出现裂痕。

在这种背景下,姜维的北伐更多的是一种争取主动、消耗曹魏、维持蜀汉生存空间的战略。他深知蜀汉无法与曹魏进行全面持久的战,因此他选择的是以空间换时间,或者以战养战的方式来延续蜀汉的国祚。然而,这终究只是权宜之计。

钟会灭蜀的导火索与剑阁的重要性

曹魏之所以能在公元263年发动大规模灭蜀战争,一方面是由于其国力强大,另一方面也是抓住了蜀汉内部的空虚和矛盾。镇西将军钟会,素有雄心壮志,他看到了灭蜀的契机,并得到了朝廷的支持。

而剑阁,作为蜀道咽喉,是蜀汉的天然屏障。自古以来,剑阁就以其险峻的地势著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旦剑阁被攻破,曹魏大军便可以长驱直入,直抵成都,蜀汉便顷刻覆灭。因此,剑阁是蜀汉最后的战略纵深,是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关键。

姜维为何选择偷渡阴平死守剑阁?

那么,在曹魏大举进攻,主力围困剑阁的情况下,姜维为何会采取偷渡阴平的策略,并最终死守剑阁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考量:

1. 打破僵局,争取主动权: 当时的情况是,诸葛瞻率领的蜀汉主力已经退守剑阁,与邓艾率领的魏军形成了对峙。虽然剑阁易守难攻,但蜀汉也无法主动出击,只能被动防御。姜维此时的到来,意味着他要打破这种僵局。他的目标不是单纯地在剑阁与邓艾决一死战,而是要寻找一个能够出奇制胜的机会。

2. 剑阁的“死守”并非无谋: 姜维选择死守剑阁,并非意气用事。剑阁的地势险峻,是蜀汉最坚固的防御工事。姜维相信,凭借剑阁的天然屏障,即使魏军兵力占优,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攻克。他希望通过坚守,来消耗魏军的锐气和粮草,为自己争取进一步行动的时间。

3. 偷渡阴平的“奇袭”目的: 姜维选择偷渡阴平,正是他“奇袭”的关键。阴平,是一条鲜为人知的险峻小路,人迹罕至,地图上甚至难以详细标注。诸葛亮当年也曾考虑过这条路,但因其艰险而放弃。姜维之所以冒着极大的风险选择阴平,是为了:
迂回敌后,形成合围: 邓艾率领的魏军主力虽然兵临剑阁,但其侧翼和后方并不稳固。姜维认为,如果他能成功偷渡阴平,就可以绕过剑阁,直插邓艾的大营,甚至威胁到魏军的后勤补给线。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邓艾的部队从剑阁正面牵制开,从而在两面夹击中取得优势。
出奇制胜,震撼敌人: 姜维深知蜀汉国力衰弱,正面硬拼难以取胜。他必须依靠出奇制胜来扭转战局。阴平小道的艰险本身就决定了这是一条绝非常人所敢走的道路,一旦成功,其效果必然是巨大的,能够极大地鼓舞蜀汉士气,同时也能震慑住魏军。

4. 挽救危局的最后尝试: 在当时,蜀汉已经处于灭亡的边缘。刘禅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使得蜀汉的抵抗能力大大削弱。姜维的每一次北伐,都是在为蜀汉续命。偷渡阴平死守剑阁,是他为挽救蜀汉命运所做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孤注一掷的尝试。他知道这风险极大,但他也明白,如果不做,蜀汉注定灭亡。

最后防御战的过程解读

姜维的偷渡阴平,可以说是他整个战略构思中最具胆识的一步棋。当他率领的部队主力被挡在剑阁外,而诸葛瞻的援军又被邓艾拦截在绵竹时,他别无选择。

偷渡阴平:出生入死

艰难险阻: 阴平小道,正如其名,山高林密,道路崎岖,人烟稀少。从地图上看,它似乎是一条穿过崇山峻岭的捷径,但实际上,它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即使是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也认为其“险峻异常,非行军之道”。姜维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冒着饥寒交迫,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行进。这本身就是一场对士兵体力和意志的极大考验。
战略欺骗: 姜维之所以选择阴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并不在邓艾的常规防御视野之内。邓艾的兵力虽然众多,但主要集中在剑阁正面。阴平的隐蔽性,使得姜维有机会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绕到邓艾的侧后方。

剑阁的坚守与侧翼的威胁

正面牵制: 姜维虽然偷渡阴平,但他同时也清楚,剑阁才是蜀汉最后的屏障。因此,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剑阁的防御。他可能通过某些方式,比如派遣信使,与剑阁内的守军取得了联系,或者是在偷渡前就已经有了大致的协调。即便如此,他在阴平的行动本身,对邓艾来说就是一个侧翼的巨大威胁。
形成夹击的意图: 姜维的最终目的是利用阴平小道威胁到邓艾的后方,迫使邓艾从剑阁正面撤兵或分散兵力。一旦邓艾的部队被牵制或分散,姜维就有机会在剑阁正面发动反击,或者与偷渡阴平的部队形成合围之势,一举歼灭邓艾的主力。

现实的残酷与战败的必然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碾压着个体的智慧和勇气。姜维的这一系列操作,虽然充满了战略的眼光和决绝的勇气,但最终未能挽回蜀汉的命运。原因有很多:

蜀汉内部的溃败: 在姜维偷渡阴平的同时,蜀汉的最高决策层,即后主刘禅,因为受到了宦官黄皓等人的蒙蔽,错失了最佳的抵抗时机,导致绵竹一战蜀汉大将诸葛瞻战死,城池失陷。这使得姜维的战略意图从一开始就失去了重要的配合,也让邓艾得以顺利推进。
阴平小道的艰险: 尽管姜维成功偷渡,但阴平的艰险程度也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的部队损耗严重,即使成功到达了邓艾的侧翼,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攻击力量。
邓艾的果断: 邓艾在得知姜维偷渡阴平后,展现了其军事家的果断。他并没有被姜维的行动所吓倒,而是迅速改变了部署,采取了直接出击剑阁的策略。由于蜀汉主力已经被诸葛瞻的失败所削弱,剑阁的守军也无力抵挡邓艾的猛攻,最终剑阁失陷。

战败后的悲壮

在剑阁失守,成都即将陷落的情况下,姜维并未选择投降,而是与剩余的部队一起,试图回到阴平,寻找一线生机。最终,他在阴平被魏将田续围困,为了不让自己的部曲受辱,他选择自刎,结束了他壮烈而悲壮的一生。

姜维偷渡阴平死守剑阁的作战方略,是在绝境中寻求突破的勇敢尝试,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胆识和智慧。他试图通过奇袭和迂回,来弥补蜀汉在国力上的劣势,以期打乱敌人的部署,创造转机。然而,历史的洪流,加上内部的因素,使得他的努力最终化为了悲歌,但也正是这种悲壮,使得姜维成为三国末期一位令人敬佩的悲情英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承认张公子看的书很多,可是他真的不懂历史,司马法载:“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姜维就是好战必亡最典型的例子,用他来比较诸葛亮的意志实在是故作惊人之语。国力悬殊不能作为失败的借口,更不能作为情怀的理由,这场战争打的太差。刘备、诸葛亮、魏延、王平谁活着都不会这么打。

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谷歌地图中汉中的地形,刘备定下的“错守诸围” 是在褒斜道、倘骆道以及出祁山道的出口建立围守,凭着地形的优势,敌军进攻汉中无有利地方扎营进攻,秦岭险峻的道路也使得敌人无法集中兵力就遭到迎头痛击,这就是所谓的拒敌于国门之外。兵力不足根本不是撤除“错守诸围”的理由,因为曹爽进攻汉中时,王平的兵力也不足,但他仍旧依照刘备的布防进行防御。姜维已经解释得很明白,就是要将敌人放进阳安口来打,派出一支部队在汉中境内打游击,汉、乐二城可以随时牵制。可实际上却是魏军一旦进入汉中腹地,以优势的兵力可以对各据点采取直接进攻,被动的根本就是蜀军而非魏军。

错守诸围的情况下汉城和乐城的作用是增援,这样蜀军在汉中境内作战都能够来去自如的活动。姜维把防守兵力退回到汉城和乐城,导致了钟会大军轻易进入汉中,在对二城完成包围之后,钟会立即派胡烈进攻阳安口,二城守军全然无法派兵做出任何阻拦。不是说“错守诸围”的不会使汉中被攻陷,但不会像姜维的策略一样让汉中沦陷如此迅速。如果是依照刘备的布防,在钟会军陷入诸围纠缠时,姜维怕是已经赶回了阳安口。再不济姜维还能把钟会阻拦在阳安口,昔年王平在兴势阻挡曹爽,也等来了费祎的援军。

蒋舒的倒戈绝非偶然,是有预见性的。蒋舒原本的防区是武兴围,正是姜维撤除了错守诸围,蒋舒才因为在任毫无作为被调到关城助傅佥防守。傅佥虽以身殉国,然竟能让敌人轻易陷城,怕也是脱不了责任。蒋舒领兵到阳安口对胡烈投降,并非在关城倒戈。蒋舒投降是人品问题,姜维身为主将,如果蒋舒真的无能就应该罢免他,哪有撤了部将原来的职位,还要求其忠诚的道理?这是姜维用人不察之失。

《汉晋春秋》曰:蒋舒将出降,乃诡谓傅佥曰:“今贼至不击而闭城自守,非良图也。”佥曰:“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负国,死无益矣。”舒曰:“子以保城获全为功,我以出战克敌为功,请各行其志。”遂率众出。佥谓其战也,【◎《通鉴》此句下有“不设备”三字。】

阳安口是隘口,关城更是增援阳安口的重镇,按姜维原本的计划是要将魏军阻拦在阳安口之外。所以关城储备的粮草是打持久战所用,这一处沦陷给与了钟会敢孤军深入的理由,至少在短期之内钟会还没必要担忧粮草。

◎胡三省曰:○自蒋琬屯涪,蜀之重兵在焉。关,关城也。

退守剑阁从来都不是姜维的首选,大家可看地图。剑阁离阳安口约有150公里路程,这还是现代公路的距离。姜维退守剑阁意味着三分之一的蜀国已经让给了曹魏。所有人对钟会所谓的退兵持着太乐观的看法,钟会是可以退兵,但汉中绝不会交还给蜀汉。钟会只是孤军深入感到吃力,汉、乐二城虽然未沦陷,可是汉中腹地已在魏军掌控之中,钟会只要派一支军队守在阳安口,一部分部队撤回长安,姜维是否能夺回汉中都是一个疑问,即便能夺回汉中,蜀汉的国力也无法再经历下一次战斗,这就是张公子所谓的赢了一半吗?

《三国志杨洪传》记载:“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昔年诸葛亮和杨洪都认为夺取汉中,哪怕耗尽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也要一战。此是蜀汉存亡之地,刘备、法正皆知其重要性,光是汉中沦陷这一点姜维就已经输的一败涂地了,如何还是赢了一半?

为何曹魏能抓到姜维在沓中这么准的时机发动战争?因为262年时,邓艾就在沓中附近的候和击败姜维,两人一直在这一片区域对持,将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城太守杨欣以及诸葛绪同时调来围剿姜维有经过详细的计划,因为金城距离沓中比较远,不可能没计划的进攻,姜维对此却毫无所觉。

在说姜维被吹上天的完美撤退吧。自王颀、牵弘发动进攻后,姜维就往强川口渡河,杨欣最有可能就是趁姜维渡河途中发动进攻,姜维是败阵而逃,这一战损失了赵云之子赵广。姜维使诈进攻诸葛绪后方,使诸葛绪后撤,成功的抵达了阴平,再撤回白水,他本应该前往阳安口,当时却已经沦陷,因此姜维撤退的战略目的是已经失败了。

《三国志·姜维传》: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三国志·诸葛亮传》: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 裴松之引《异同记》: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

按照姜维防范于未然的计划是否可行?廖化去和诸葛绪争阴平桥头不成,才令姜维使计骗走诸葛绪,让廖化守住阴平桥头,可保障姜维退路,并阻挡陇西进攻的魏军。张翼防备于阳安口,可使其不至于轻易沦陷。这是姜维清野坚壁战术最终部署,使敌人被阻挡在阴平和阳平之外。但险况也是如此,但凡阴平或阳平其一失守,就等同于同时沦陷,只能退守回剑阁。重门之意在于防范于未然,多处围守的战略位置可以彼此转换,其灵活性要大于姜维的战术。

再请看地图,钟会与姜维对持剑阁,阴平的地理位置何在?邓艾敢走阴平小道是因为钟会已经打到了剑阁,如果钟会还被拖在汉中,邓艾这条计策就无法实施。邓艾的原本说得明白,他进入江油之后,姜维要不撤军回防,要不邓艾就占据涪县,对姜维进行牵制,邓艾的本意是令魏军攻陷剑阁。钟会军在剑阁,仍旧能派出田章走青川县的道路进攻江油,伏兵被田章所破,剑阁也不是万能的,至少魏军打到剑阁的前提下,派遣小部队进攻姜维后方和巴西郡绝不是问题。

姜维从头到尾都处于被动状态,连自己精心策划的坚壁清野都没能实施。即便诸葛瞻顶住了邓艾进攻,汉中也已经失陷,夺回汉中必定耗尽国力,此还是最好的猜想,夺不回来又如何?

接下来是兴势之战的对比图。

大家可以更仔细对照两张谷歌的地图,秦岭本就是天险,并非只有剑阁才无坚不摧。按照刘备原来的布防,魏军无论走哪一条路进入汉中,都必然会遭到顽强抵抗。曹爽走倘骆道进攻汉中,在兴势、黄金就被挡住,空有十几万大军,却因为地形无法有效组织进攻。王平、刘敏仅三万兵力能抵挡住曹爽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因为重门的关系,魏军绝不敢越过围守进攻,魏军无法探清汉中具体兵力,导致中了刘敏疑兵之计。倘若魏军在汉中腹地可自由活动,自是对汉中兵力了若指掌了。

费祎的援军亦没做反击,只是加强险要的防守,令魏军一分可战之机都不给。姜维简直就是想将敌人全部放进来全歼,再谈谈兴势之战的结果吧,魏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这还不是重点。由于魏军屯田制的原因,大量士兵阵亡导致战后必须让大量士兵解甲归田以保证农业生产,魏军除去战争的伤亡人数,无形间还裁减了大量兵力。兴势之战对曹魏来说已是重创,魏延昔年亦在反击战中大破郭淮、费耀,均不是姜维所说的适可御敌而已。

结论只有两点,一是姜维退守剑阁是无奈之举,不足称为将钟会西征的计划毁了一大半,按钟会的预计就没打算轻易灭蜀,所以才会商议退兵。有个魏国前两次的大败,钟会轻易能够进入汉中已经超越了曹真、曹爽。二则是钟会即便不进军剑阁,这场战争也是姜维输了。姜维此举甚有张学良的风范,然而汉中并非东北,退至剑阁已等同无路可退。这个国家也许注定要灭亡,但应该给予敌人最顽固的抵抗,有寸土不让的决心。

《三国志·姜维传》: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方舆纪要》卷五十六:兴势山在洋县北二十里,亦曰兴势坂,山形如盆,外甚险,中有大谷,为蜀汉之重镇也。

《晋书》:大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蜀将王林夜袭帝营,帝坚卧不动。林退,帝谓玄曰:“费祎以据险距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亟旋军,以为后图。”爽等引旋,祎果驰兵趣三岭,争险乃得过。遂还,拜议郎。

《三国志·王平传》: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
【◎《通鉴》作“便为深祸”。◎胡三省曰:垂,及也。呜呼!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其后关城失守,钟会遂平行至汉中。王平谓“贼若得关,便为深祸”,斯言验矣。】

《蜀鉴》论云:“蜀之门户,汉中而已。汉中之险在汉,魏则阳平而已。武侯之用蜀也,固阳平之围守,而分二城,以严前后之防。其守也,使之不可窥而后;其攻也,使之不能御,此敌所以畏之如虎也。今姜维之退屯汉寿也,撤汉中之备,而为行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扰矣!异时钟会长驱而入,汉中曾无一人之守,而敌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邓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知者而后能见,呜呼!姜维亡蜀也殆哉!”

《通鉴辑览》曰:外户不守,而却屯以引敌,且欲俟其退而出搏之,真开门揖盗之见。刘友益以为维之失计,汉所以亡,良然。

胡三省曰:姜维自弃险要,以开狡焉启疆之心,书此为亡蜀张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姜维偷渡阴平,死守剑阁,这一系列操作看似孤注一掷,实则是在绝境中寻找生机,是一种极具战略眼光的冒险。要理解他为何如此,我们需要回到当时蜀汉所处的严峻形势。战略背景:蜀汉的“国中之国”困境汉末三国,蜀汉偏安一隅,虽然以诸葛亮为首的几代君臣励精图治,但相比曹魏和孙吴,其国力、人口、资源始终处于劣势。诸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对历史人物评价时,战略眼光与具体事件解读之间的微妙关系。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差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 吕蒙袭关羽:成功的战术,失败的战略支点 短期战术的辉煌: 吕蒙袭取荆州,从战术层面来说,是极其成功的。他通过“白衣渡江”这个计谋,出其不意地攻破了关羽的.............
  • 回答
    姜维对季汉的情感,若用“皈依者狂热”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化了,也忽略了他复杂的人生轨迹与深沉的责任感。将之简单标签化,反而失了对这位三国末期重要人物的尊重。不如我们细细道来,看看姜维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那个位置,他的“忠诚”究竟是何种模样。首先,要明白姜维的出身。他本是曹魏雍州名将姜济的儿子,自幼在曹魏.............
  • 回答
    姜维的投蜀,固然有其“不得已”的成分,但其后三十多年的忠诚与奋斗,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内心转变的结果。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复杂而又令人敬佩的姜伯约。误解的“不得已”:并非被迫,而是权衡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不得已”的含义。姜维并非像某些战俘一样,被强行带走,毫无选择。.............
  • 回答
    姜维之所以对汉中防御体系进行调整,根源在于他作为诸葛亮继承者,肩负着恢复汉室、北伐中原的宏大理想,而汉中作为蜀汉北伐的战略基地,其防御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战略的成败。他的一系列调整,并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基于对时代背景、敌我态势以及自身能力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诸葛亮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一、时.............
  • 回答
    说起姜维对汉中防御体系的调整,这可真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如果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说他“错”或者“对”,未免太过于片面。要评估在没有这些调整的情况下,蜀汉能否抵挡住钟会和邓艾的灭国之战,并撑到晋朝西北边患爆发,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蜀汉所处的内外环境,以及姜维这个人的战.............
  • 回答
    姜维最后几次北伐,是否算是“穷兵黩武”,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至今仍是历史学界探讨的焦点。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蜀汉内外的局势,以及姜维本人所处的境地和他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穷兵黩武”的含义。一般来说,它指的是过度消耗国家资源,不计后果地发动.............
  • 回答
    关羽和姜维,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一个以勇猛善战名垂千古,一个则以勤勉智谋支撑蜀汉半壁江山。将二人拎出来比较谁的打仗能力更强,其实是个挺有意思但也很难有个绝对定论的话题。毕竟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对手、以及承担的战略任务都有很大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个人勇武与战场影响力.............
  • 回答
    姜维的北伐,与其说是在追逐诸葛亮的伟业,不如说是在接过他未竟的遗志。要比较他们的北伐成果,不能仅仅看表面的胜负,更要深入理解他们各自面临的时代背景、战略目标以及实际达成的效果。诸葛亮北伐的时代背景与目标:诸葛亮生活的时代,是三国鼎立最稳固也最胶着的时期。曹魏占据北方,实力雄厚,而蜀汉偏安一隅,地势险.............
  • 回答
    关于姜维为何未能及时救下诸葛瞻,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爱好者中流传甚广、也颇具争议的话题。认为姜维是“私心作祟”的说法,往往基于一些推测和对局势的解读,但若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更详细地梳理当时的背景、姜维的处境以及可能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的大背景: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国力日渐衰弱,而曹魏则凭借庞.............
  • 回答
    姜维并非汉奸,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也是诸葛亮最后的衣钵传人。如果有人认为姜维是汉奸,那这是一种误解,甚至是颠倒黑白。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头梳理姜维的一生,看看他为蜀汉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实的指责。姜维的出身与早期生涯:姜维原名姜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他并不是蜀汉的本土人士,.............
  • 回答
    姜维的宿敌,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一概而论的问题,而是要分不同阶段、不同角度来看的。如果非要找一个最贴切的“宿敌”来形容,那还得具体分析一下他一生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对手。要说姜维一生最主要的对手,绕不开的当然是邓艾。这俩人的对决,几乎贯穿了蜀汉后期最激烈的战事,也最能体现姜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
  • 回答
    姜维的北伐,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是一系列劳而无功的征伐,最终导致蜀汉的灭亡。但如果仔细梳理,你会发现,即使在三国纷争的后期,蜀汉国力日衰的背景下,姜维的北伐也并非全然没有斩获,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蜀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在某种程度上,也延缓了蜀汉的灭亡,并且为后世留下了.............
  • 回答
    姜维一睁眼,发现自己身处一片朦胧的迷雾之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陈旧气息,像是古老书卷和祭祀香火混合的味道。他努力分辨四周,脚下并非泥土,而是一种温润的、不知名的玉石。“这里是……?”姜维心中升起一丝困惑。他刚在剑阁与魏军殊死搏斗,最后落得个兵败身死,本以为就此魂归离恨天,却没想到还有这番奇遇。就.............
  • 回答
    姜维之所以觉得策反钟会有机会恢复汉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姜维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动机、对钟会的了解以及他所能掌握的信息。时代背景:蜀汉的危局与姜维的责任感首先,要理解姜维的动机,必须认识到蜀汉政权在姜维时代已经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 国力衰弱: .............
  • 回答
    纵观姜维一生,能否算得大英雄、真丈夫?要评价姜维一生是否算得上“大英雄”、“真丈夫”,需要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深入剖析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肩负的责任、所采取的行动以及最终的历史评价。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充满了复杂的考量和值得深思的维度。一、 时代背景的压迫:蜀汉的绝境与姜维的担当首先,我们必须认.............
  • 回答
    您好!《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诸葛亮对姜维“毕教军事”,这句话的翻译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核心意思都是指诸葛亮倾尽心力、悉心教导姜维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才能。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为您详细解读这句话以及它的翻译:1. 字面意思分析: 毕 (bì): 在这里有两个主要含义,都与“全部”、“尽”有关: .............
  • 回答
    姜维对蜀汉的忠心,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效忠,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深深烙印在他的人生轨迹之中。要理解这份忠诚,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机遇、个人追求以及对国家命运的认知这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一、 出身与背景:从“降将”到“托孤之臣”的身份转变姜维本是天水郡人,属于曹魏阵营的士族。他的父亲姜冏曾任.............
  • 回答
    姜维魂穿曹爽,高平陵之变能否翻盘?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光是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要是姜维,那个在蜀汉苦苦支撑、屡次北伐的诸葛亮接班人,突然魂穿到高平陵之变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附在了曹爽这颗“猪队友”身上,能不能绝地反击,改变历史的走向?咱们得好好捋一捋,姜维可不是一般的角色,他有胆识,有谋略,更.............
  • 回答
    姜维之所以坚持北伐,这绝非一时兴起或一时冲动,而是他身处乱世,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和个人理想,在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做出的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将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姜维所处的蜀汉政权。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蜀汉政权的客观困境。自刘备创业以来,蜀汉就面临着“偏安一隅”的局面。地狭人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