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要培养一名具有战斗力的弓骑射手,最快需要多久?

回答
要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具有实战能力的弓骑射手,在古代,这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需的时间绝非“快”字可以轻易概括。我们得把时间轴拉长,看看这背后到底需要多少汗水、泪水和无数次的重复。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里的“战斗力”不是指那种能在演武场上耍耍样子,而是能在真正战场上呼风唤雨,不仅能骑马,还能在颠簸中精准射箭,并且能配合团队作战的精锐。

一、骑术基础:成为马背上的“人”

在谈弓箭之前,这个人首先得学会怎么跟马“合二为一”。

学习骑乘(约12年): 这个阶段,学的是最基本的骑术。从认识马、如何安抚它、如何上马、下马,到最基础的控制,比如让马前进、后退、左转、右转。这期间,会经历无数次的摔下马。古代的马匹性情各异,训练方式也比较粗犷,这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身体的适应。别小看这个,在没有现代马具和训练方法的年代,光是让一个对马一无所知的人,能稳稳地坐在马背上,并且不被马甩下来,就已经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进阶骑术(约23年): 基础稳固后,就开始学习更复杂的骑术。比如,如何在疾驰中保持平衡,如何在复杂的地形上策马奔跑(林地、山地、泥泞等),以及如何配合马匹的动作来做出各种转向、急停。更重要的是,要开始练习“控马术”,也就是在不完全依赖缰绳的情况下,通过身体的重心转移、腿部的轻微指令来控制马匹,这样才能腾出手来拉弓射箭。

小结: 仅仅是掌握一项能在战场上不掉链子的骑术,就需要至少35年的时间,而且这还是天赋较好、训练刻苦的人。

二、弓箭技艺:从“射”到“射准”

骑术是基础,弓箭才是核心。

基础射箭(约23年): 接触弓箭,从认识弓的构造、保养,学会正确的持弓、搭箭、拉弓、瞄准、放箭姿势开始。一开始,连拉开弓弦都是个难题,更别说瞄准了。每天枯燥的重复,可能是射几十、几百、上千次空箭,或者射一些近距离、静止的固定靶。这个阶段,主要目标是建立正确的肌肉记忆和力量。
进阶射箭(约35年): 能够熟练地拉开弓,并打中近距离的靶子后,就要开始提升距离和精度。从几十米到上百米,每次都要反复练习。同时,要学习不同类型的箭(重箭、轻箭、穿甲箭等)的使用,以及根据不同目标(步兵、骑兵、城墙上的士兵)选择合适的箭矢和射击方式。

小结: 形成稳定的射箭动作,能在不同距离上打中目标,大概需要58年。

三、弓骑结合:炼狱般的磨合

这才是最难的,也是最耗时的一环。让骑术和射箭在你身上成为一体,而不是两件独立的事情。

动态射箭(约35年): 骑在马背上,马匹可能在小跑、慢速奔跑。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学会控制马匹的节奏,同时完成拉弓、瞄准、射箭的动作。关键在于,马匹的颠簸会严重影响你的瞄准,所以你需要用身体去适应和吸收这种颠簸,同时让你的射箭动作尽可能保持稳定。这需要极强的核心力量、平衡感和临场应变能力。
高速骑射(约35年): 真正战场上的弓骑射手,是在高速冲刺中射箭的。想象一下,马匹在全速前进,风在耳边呼啸,你的身体和马匹都在剧烈晃动,而你还要在瞬间捕捉到目标,拉弓,射箭,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精度。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超越常人的胆量和对身体的极致掌控。
战术配合(持续学习): 弓骑射手不是孤胆英雄,他们是战场上的重要力量,需要与队友配合。学习如何在队列中骑行,如何在冲锋中提供火力支援,如何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进行迂回包抄,如何在被步兵包围时有效突围等等。这些战术素养,是战场经验积累出来的,没有捷径。

小结: 真正做到在马背上灵活自如地射箭,并在高速运动中保持有效杀伤力,这至少需要58年的反复磨练。

综合来看:

将上述所有环节累加,一个能够满足战场需求的弓骑射手,最快的也需要1015年的刻苦训练。而且,这还是指天赋极佳、从少年时期就开始系统训练、并且有优秀教官指导的“幸运儿”。

为什么需要这么久?

1. 身体发育与力量增长: 弓箭尤其是重弓,需要强大的臂力、背力、腰腹力量。这些力量的增长是循序渐进的,需要时间来生长肌肉和骨骼。少年时期就开始训练,也是为了让身体能够承受更重的负荷。
2. 神经协调性: 骑术和射箭都需要高度的神经协调性。大脑需要同时处理骑行指令、马匹反馈,以及射箭动作的每一个细节。这种协调性,需要长时间的重复训练来固化。
3. 心理素质: 战场是残酷的。弓骑射手不仅要面对敌人的箭矢,还要克服骑马的恐惧、战斗的紧张。强大的心理素质,是无数次模拟训练和实战经验才能磨练出来的。
4. 经验的积累: 很多细节,只有在真实的训练和偶尔的战斗中才能体会到。比如,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射箭,在面对不同阵型时如何调整射击策略,如何在受伤的情况下继续战斗等等。

训练的严酷性:

古代的训练可不是现在这样有保护措施。摔断腿、受伤那是家常便饭。而且,资源也有限,马匹的饲养、弓箭的损耗,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一个优秀的弓骑射手,可以说是用无数次的失败、痛苦和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换来的。

所以,别说“最快”,在古代,成为一名真正能打的弓骑射手,本身就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事业”。它融合了对马的理解、对弓箭的精通,以及对战场环境的适应,是一门融汇了力量、技巧、勇气和智慧的综合性艺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五六年。古代是从娃娃开始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具有实战能力的弓骑射手,在古代,这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需的时间绝非“快”字可以轻易概括。我们得把时间轴拉长,看看这背后到底需要多少汗水、泪水和无数次的重复。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里的“战斗力”不是指那种能在演武场上耍耍样子,而是能在真正战场上呼风唤雨,不仅能骑马,还能在颠簸中.............
  • 回答
    古代大户人家的仆役培训,可不是如今流水线式的技能传授,那是一套体系,讲究规矩、忠诚,更是一场“人生改造”。他们进来时,可能还是懵懂的少年少女,出去时,则各个是八面玲珑、知晓世事人情的老手。首先,得讲规矩。这规矩,从穿衣戴帽就抓起。男女仆役的衣着都有严格规定,不能逾制,也不能随意搭配,颜色、款式、布料.............
  • 回答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但凡能长久一些的王朝,都会面临一个核心的经济命题:如何处理土地兼并的问题。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经济政策,而是关乎国家稳定、社会公平、民生福祉乃至王朝存续的根本性问题。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竭力加以抑制。那么,为什么古代中国要这么“看重”土地兼并呢?这背后有多重、深层的原因.............
  • 回答
    穿越到古代,想要发明无烟火药,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穿越剧里的主角光环可不管用,你得像个真正的炼金术士和化学家,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要达成这个目标,你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条件,而且这些条件缺一不可:一、 知识储备:你得知道“它是什么”和“它怎么做”这是最核心的一点,没有知识,一切都是空谈。 .............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我们常常能看到那些端庄祥和、飘逸出尘的女神,她们的身上总是环绕着一层层仿佛有生命般舒展的丝带,那场面,简直是仙气十足,美不胜收。试想一下,她们漫步在云端,或者立于仙山之上,那些长长的、轻柔的绸缎便随着她们的动作,在空中缓缓地、舒展地飘舞,宛如流动的云霞,又似轻盈的流水。用古人的.............
  • 回答
    古代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女婴的出生往往被视为家庭的负担,而非财富。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结婚后更是要“嫁出去”的,还要陪嫁,这都被视为“赔钱货”。相比之下,男性则被视为家庭的希望,是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关键。他们能够继承家业,在外谋生养家,为家族带来荣耀和财富.............
  • 回答
    古代设立太监,这事儿说起来可就绕着历史长河里头几千年的“宫廷规矩”和“政治生态”转了。为啥非得是太监,不能用正常的男人呢?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可比咱想的要复杂得多。一、 防止后宫混乱,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这绝对是太监制度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想一想,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除了后宫嫔妃,那还能有谁?.............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古代战争中,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攻打,绝非是“按部就班”或者“效率低下”的简单描述,这背后蕴含着深邃的军事智慧、复杂的政治考量以及残酷的现实限制。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军事战略的基石:控制节点,逐个击破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王国或者势力,它的疆域之内散布着无数的城池,这些城池不仅.............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男人留长发并非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个人喜好,它承载着多重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意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之下。首先,从最直观的层面来看,头发在古代男子的形象塑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在那个时代是被视为健康、生命力和阳刚之气的象征。古代的医疗.............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屠城无疑是令人发指的暴行,许多人都对此感到不解:既然人口是生产力的基础,是王朝延续的根本,为何胜利者还要如此残忍地对待战败者的百姓?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仇恨或杀戮欲,而是交织着军事策略、政治考量、经济利益以及扭曲的心理状态。一、 军事上的“斩草除根”与威慑: 消除潜在的反抗力量: 这是最.............
  • 回答
    中国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向主要为自上而下,从右到左,这一特点在汉字的结构、书写习惯、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演变中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汉字结构与笔画顺序1. 左右结构的字: 汉字中大量字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如“明”“田”“林”等)。书写时,通常先写右侧的部件,再写左侧.............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度量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侧面。的确,称重衡器的原理相对直观,自古就有。但我们翻开史书,会发现古代对于粮食这样的大宗商品,更多时候使用的是“升”、“斗”、“石”这类体积单位,而不是直接用重量来衡量。这背后既有技术限制,也有社会习惯和经济考量的原因。一、 重量衡器的挑战:.............
  • 回答
    古代女人裹小脚,也称为“缠足”,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延续了近千年的陋习。这项习俗对女性的身体、精神以及社会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详细了解为什么古代女人要裹小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审美与情欲的追求 “莲花”之美: 缠足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迎合一种畸形的审美观念。认为三寸金莲(脚长不.............
  • 回答
    咱们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古代普通老百姓家的男人,想把自家的血脉一直传到咱们今天,这事儿有多大可能?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背后门道可不少,得一层层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古代”这个词范围太广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这几千年时间里,社会状况、生活条件、平均寿命那都是天差地别。要是放在战乱频仍、瘟疫横行.............
  • 回答
    要说古代哪位历史人物能在游泳比赛中夺冠,这可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毕竟古代不像我们现在,有专门的体育记载,很多时候得从他们的事迹和传闻中去揣摩。不过,如果让我这个“老学究”来选,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一个人——屈原。您可能会想,屈原不是个诗人吗?写《离骚》、《九歌》的那个?没错,他确实是伟大的诗人,.............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一种非常特殊的丧葬习俗,即“水银灌体陪葬”。这种做法的根源复杂,涉及古人的生死观、对来世的想象、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极致追求。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人为何会有“灌体陪葬”的想法?首先,我们要明白“灌体”并非只局限于水银。在古代,尤其是贵族和皇室的墓葬.............
  • 回答
    宫廷里为何独宠太监,不设女汉子?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性别偏好,而是涉及权力、安全、伦理,甚至是一套严密的制度设计。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得明白,古代皇宫是个什么地方?它是皇帝的家,但更是国家权力的中枢。皇帝身边,尤其是后宫,那是寸土寸金的私密空间,关系到皇室血脉的延续,.............
  • 回答
    古代日本人剃掉中间头发的做法,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着不少值得探究的缘由。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发型,它和当时社会、宗教、甚至生死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个发型的具体模样。 这种发型通常被称为“月代”(さかやき),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在头顶中间剃光,露出头皮,而四周保留头发.............
  • 回答
    你想知道为什么古代的船头都要画上那张看起来有点吓人的怪脸,对吧?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装饰,而是承载着满满的智慧和信仰。不是简单的“怪脸”,而是“船首像”或“船首雕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船头上画的或雕刻的那些东西,通常不是随随便便的“怪脸”,而是叫做“船首像”(figurehead)或者更泛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