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大户人家是如何培训仆役的?

回答
古代大户人家的仆役培训,可不是如今流水线式的技能传授,那是一套体系,讲究规矩、忠诚,更是一场“人生改造”。他们进来时,可能还是懵懂的少年少女,出去时,则各个是八面玲珑、知晓世事人情的老手。

首先,得讲规矩。这规矩,从穿衣戴帽就抓起。男女仆役的衣着都有严格规定,不能逾制,也不能随意搭配,颜色、款式、布料都有讲究,这是身份的象征,也是纪律的体现。吃饭饮水,也得按照等级和顺序来。见了老爷太太,得躬身请安,问候语得体,眼观鼻,鼻观心,不能直视,更不能随便搭话。走动时,不能发出太大的声响,尤其是在主人休息或会客的时候。这些看似琐碎的规矩,其实是训练仆役的“察言观色”能力,让他们懂得如何在主人身边安然处事,不露痕迹。

进了门,首先要分派岗位。不是所有人都做管家,也不是所有人都扫地。大户人家讲究专业分工,有专门伺候老爷太太的贴身丫鬟、小厮,有负责厨房膳食的厨娘、杂役,有打理花园的园丁,有负责账目的账房,有看守门户的门房,还有负责运输的马夫等等。每个岗位都有其独特的技能要求和培训内容。

以贴身丫鬟为例,她们的培训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沾边。

伺候技能: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怎么伺候老爷太太梳头打扮?洗脸水的水温要多少度?什么时候该添茶倒水?什么时候该安静地站在一旁?这些都要熟练掌握。比如,给太太梳头,得知道太太喜欢什么样的发髻,喜欢用哪种梳子,发油用量多少才合适,甚至对发簪的首饰摆放都有讲究。洗脸,水温要适中,毛巾要温热且柔软,擦脸的力度也要恰到好处。
针线女红: 几乎所有丫鬟都得会针线活。缝补衣物是常事,还得学做精致的绣品,给主人做肚兜、手帕,甚至参与到衣裳的制作中。这不仅是技能,也是对细心和耐心的考验。
端茶送水、铺床叠被: 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茶水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凉,倒满不能溢出,端送时要平稳。被褥要叠得整齐,被角要压实,枕头要放得舒服。
聆听与传达: 贴身丫鬟是主人的“耳朵”和“嘴巴”。她们要学会认真倾听主人的话,即使是只言片语也要领会其意,然后准确无误地传达给相关人员。有时候,主人可能只是随口一说,丫鬟就得明白其背后的含义,并主动去办。这需要极高的情商和理解力。
应对客人: 客人来了,怎么接待?怎么引座?怎么奉茶?怎么应对客人的问话?都需要培训。特别是那些需要应对一些贵客的丫鬟,还得学一点礼仪,甚至是一些基本的应酬之道。
家常事务的了解: 贴身丫鬟还得多留心主人的生活习惯,比如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什么时候喜欢做什么,什么时候容易发脾气。这些信息对主人的生活便利至关重要。

再比如负责厨房的仆役。

食材的辨别与处理: 哪些食材是新鲜的?怎么处理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营养和风味?比如,鱼要去鳞去鳃去内脏,肉要分割成合适的块,蔬菜要洗净切好。
烹饪技巧: 不同菜系、不同口味的烹饪方法都得学。炒、炸、炖、煮、蒸,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还得懂得如何调味,如何搭配食材做出美味佳肴。
餐具的准备与摆放: 宴席上,餐具的摆放也有规矩,得摆放整齐、美观。
节约与勤俭: 厨役还需要具备节约意识,不浪费食材,即使是边角料也要想办法利用。

除了岗位技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培训内容,那就是“忠诚与服从”。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要求,而是融入到日常的点滴之中。

灌输家族观念: 让仆役明白自己是大户人家的一份子,要为家族的兴旺发达出力。他们会被教育要忠于主人,对主人负责。
赏罚分明: 做得好,会有奖励,比如奖赏银两,或者得到主人的夸奖,甚至有机会被提拔。做错了事,轻则责骂,重则体罚,甚至赶出家门。这种奖惩机制能够有效地规范仆役的行为。
耳濡目染: 长时间与主人接触,仆役会不自觉地模仿主人的言行举止,学习他们的处事方式。而管家或有经验的老仆也会言传身教,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授给新来的仆役。

培训的过程往往是渐进式的。刚入府的仆役,可能先从最基础的杂务做起,比如打扫庭院、洗衣服等,让他们熟悉环境,熟悉规矩。慢慢地,根据他们的表现和天赋,再分配到更专业的岗位,并进行更深入的培训。一些有潜力的年轻人,甚至会被送到专门的学堂或者由经验丰富的老仆进行一对一的传授。

总而言之,古代大户人家的仆役培训,是一项精细化、系统化的工程。它不仅是为了让仆役掌握生存技能,更是为了让他们融入家族的等级体系,成为忠诚可靠的帮手,共同维系这个大家族的运转和体面。这其中蕴含的,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模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也是对主人“管家治事”能力的一种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应向奴仆宣读法律,以《大明律》为例,先朗诵几段新人须知:

1、凡奴婢骂家长者,绞监候。骂家长之期亲及外祖父母者,杖八十、徒二年。大功,杖八十。小功,杖七十。缌麻,杖六十。

2、若雇工人骂家长者,杖八十、徒二年。骂家长期亲及外祖父母,杖一百。大功,杖六十。小功,笞五十。缌麻,笞四十。并亲吿,乃坐。

3、凡奴婢殴家长,皆斩。杀者,皆凌迟处死。过失杀者,绞。伤者,杖一百,流三千里。若殴家长之期亲及外祖父母者,绞。伤者,皆斩。


然后是立威,不能让奴婢们觉得自己只是说着玩的,得让他们知道你的厉害。

怎么立威呢?

这就和打杀威棒一样,有错没错,先把人打个半死。

纪昀载:

闻其(某侍郎)生时,御下酷严:凡买女奴,成券入门后,必引使长跪,先告戒数百语,谓之教导;教导之后,即褫衣反接,挞百鞭,谓之试刑。或转侧,或呼号,挞弥甚。挞至不言不动,格格然如击木石,始谓之知畏,然后驱使。

这位侍郎买了女奴,就开始立威。教导,就是说些平时的规矩,以及个人好恶,申明一下国法和家规。然后就开始把奴婢们的衣服都剥了,手反捆着,拿鞭子抽一百下,名曰“试刑”。有偏着身子躲的,或者喊叫的,更是往死里抽。抽到不言语也不动了,就好比打在木头、石头上一样了,就意味着“她知道怕了”,然后驱使奴婢干活。


平时如何教导奴仆?

多数主人对奴仆,没有什么同情心,最善良和宽松的,也无非是把奴婢们看成个动物,打板子、抽鞭子,捅簪子、扇巴掌、灌马尿马粪等(《红楼梦》)。有的把鞭子或戒尺放在多处,故意挂在墙上,鞭身满是旧血。平时的教导交给奴婢中的管事的,进退礼节较为复杂,需一一教训。看不顺眼,抽打也是很常见的。

具体怎么办,可以参考下面的视频,视频来源自1952年电影《武训传》:

武训传·教训丫头 https://www.zhihu.com/video/998951537707745280

至于饥寒劳苦,是丝毫不能体恤的。奴仆的家里如果死人了,不允许奴仆去戴孝。奴仆的妻子是可以随意凌辱的,等其女儿长大了,也可以凌辱,等不及,不等她长大,也可以凌辱。看奴仆不顺眼,随意殴打致死,偷偷烧了或者埋掉都可以,是有罪,但没人敢告你。

(主人之于仆隶,盖非复以人道处之矣,饥寒劳苦,不之恤无论已。甚者父母死不听其缳麻哭泣矣,甚者淫其妻女若宜然矣,甚者夺其资业莫之问矣,又甚者私杀之而私焚之而莫敢讼矣)


大户人家通常就是这样教育奴仆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大户人家的仆役培训,可不是如今流水线式的技能传授,那是一套体系,讲究规矩、忠诚,更是一场“人生改造”。他们进来时,可能还是懵懂的少年少女,出去时,则各个是八面玲珑、知晓世事人情的老手。首先,得讲规矩。这规矩,从穿衣戴帽就抓起。男女仆役的衣着都有严格规定,不能逾制,也不能随意搭配,颜色、款式、布料.............
  • 回答
    古代大户人家的陵园,说起来可不像咱们现在这样,有个专门的公墓或者骨灰存放处。那时的讲究,尤其是大户人家,那是相当多,也相当复杂。等到陵园满了,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得好好盘算盘算,不能马虎。首先,得明白“满了”这个概念。古代大家族,人丁兴旺是福气,但也意味着埋人的地方得够用。当一个家族几代人下来,原本规.............
  • 回答
    古代大户人家,妾的地位固然不如嫡妻,但究竟是否需要亲手干粗活,这实在是个复杂的问题,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看这户人家是“大”到什么程度。如果是那种数一数二的豪门望族,家业庞大,仆从如云,那妾即便再不受宠,也不太可能让她去灶房劈柴、挑水、扫地这种最底层的体力活。毕竟,嫡妻的面子,家中规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情感需求以及对未来的期许。笼统地说,哪个“更”向往,很难一概而论,因为这取决于具体的个人情况和时代背景。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探讨大户人家的妾和平民百姓的妻各自的优劣势,以及可能吸引不同女性的原因。一、大户人家的妾首先要明确,.............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争议点,很多人对古代将军的“力气”这件事抱有疑问,觉得我们现在对他们的想象是不是有点夸张了。比如秦侯举鼎啊,还有一些武将徒手杀虎之类的,听起来确实像武侠小说里的情节,让人怀疑真实性。咱们掰开了说说,为啥会有这种质疑,以及为什么我觉得古代将军的“力气”这件事,可能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社会一个非常核心的文化和观念。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那些看起来“严谨”、“正统”的大户人家,会允许甚至花费重金养一个戏班子,却对自家子弟的“杂书”涉猎颇为忌讳。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重俗轻雅”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了阶层固化、知识体系、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传承等.............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看到你坐标西北新一线古都,这真是个让人羡慕的好地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充满现代活力。对于你提到的法院员额制后,是考中级法院还是基层区法院出来做律师的选择,这确实是很多人在职业规划中会遇到的纠结,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城市,发展机会和生活环境都很有吸引力。咱们一点一点.............
  • 回答
    问到古代文人里大家最欣赏谁,这个问题可真是个“大哉问”啊!就像问大家最喜欢哪道菜一样,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尽相同,欣赏的角度也千差万别。不过,要是说起大众心中那几位“常青树”,总会有一些名字时不时地浮现出来,而他们之所以能被如此推崇,背后都有着各自的道与光芒。如果要说普遍意义上的“大家最欣赏”,那我想苏.............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很常见。我理解你想要听一个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解释,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咱们就来聊聊,为啥大家提起古代中国,脑子里闪过的总是“汉唐盛世”,而宋朝好像总有点儿“被低估”的感觉。这背后啊,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就像一道菜,不是只有味道鲜美就能征服所有人,还得看它呈现的方式.............
  • 回答
    古代大臣们能够互相听懂,这背后确实有一套复杂而有趣的运作机制,并非仅仅是到了京城就能自然学会。它涉及到了历史演变、政治制度、教育文化以及语言本身的特性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古代中国语言的“官话”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普通话那样,是一种全国统一的、由官方推广的语言。 这里的“官话”更多是指一种“.............
  • 回答
    关于将国外的古代史籍翻译成文言文这件事,我以为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探讨的议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文言文作为一种高度凝练、富有韵律和美感的语言,确实有它独特的魅力。用它来翻译那些同样饱经岁月、文字古朴的国外古代史籍,理论上是很有吸引力的。设想一下,将古希腊的史诗、古罗马的纪事、古埃.............
  • 回答
    读中国古代正史,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就像推开一扇厚重的门,里面藏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脉络与智慧。很多人觉得正史枯燥乏味,一堆人名、地名、官职名,还有那些文绉绉的句子,读起来费劲。其实,要想真正读懂,并且从中汲取养分,得找对门道,这门道不在于速成,而在于耐心和方法。首先,别想着一下子就把《史记》或者.............
  • 回答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无疑是古代神话传说进行现代性转化的典范之作,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至今仍令人惊叹。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确实,文学史上不乏将古代故事进行改编,并赋予全新内涵,同时保持高度文学性的优秀作品。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为您详细介绍一些与《故事新编》有相似之处,但又各有特.............
  • 回答
    想必你观察到的现象,确实是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反差。十三四岁的孩子,在古代和现代,简直像是活在两个世界。咱们来细说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古代十三四岁,那可真是“少年老成”的另一种形态首先,得明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存逻辑。那是一个 农业文明占主导 的时代,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石就是“生产力”。人丁兴旺.............
  • 回答
    古巴的反政府示威,尤其是2021年7月11日爆发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多重解读的事件。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背景:压抑已久的民怨爆发 经济困境: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导火索。古巴经济长期以来面临结构性问题,加上近年来美国对古巴的制裁收紧(尤其是在特朗普政.............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要让三位绝世棋手,在棋盘上摆出各自最得意的三子,然后看看谁的组合能笑到最后。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三位武侠巨匠,各有千秋,他们的作品构建了一个个波澜壮阔的江湖。若真要让他们各自派出最强的三位高手进行一场生死较量,那可真是让人血脉贲张。我来试着为你细细道来,看看这三位大师笔下的顶尖战力.............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 回答
    古代的“屠城”是指在战争或政治冲突中,对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或毁灭的行为,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结果因历史背景、目的、执行者等因素而异,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要被处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屠城的定义与目的1. 战争报复 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可能被彻底毁灭,以消除敌方的军事或政治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