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凭子贵又不是母凭女贵
作为生母能有什么命运改变吗?不会的,妾还是妾,做不了正室妇人,入不了总谱,进不了祖祠。
而且妾生的孩子,在名义上也是夫人的孩子,实际上照顾这个孩子的也是夫人。
在家族里孩子地位比他妾生母要高的多。
举几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杨大眼,北魏名将。他的祖父杨难当是后仇池国的国王,降魏之后任营州刺史。这是真正的大户人家吧?但是杨大眼就因为是侧室所生,魏书记载:“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搞得生活温饱都保证不了。
后来杨大眼为求官职还得亲自表演短跑,“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曰:"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材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大眼顾谓同僚曰:‘吾之今日,所谓蛟龙得水之秋。自此一举,终不复与诸君齐列矣。’ ”
杨大眼好歹也是大家族的儿孙都这样了,那他妈作为侧室生活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你要说妾的生活就一定不好了,那也不对。
比如东晋名将桓温的庶子桓玄,就深得其父喜爱,且在桓温去世时也以时年五岁的桓玄承袭其封爵南郡公,桓玄生母马氏也被追赠为豫章公太夫人了。俗话说母以子贵,那马氏的生活杨大眼他妈肯定是没法比。
还看见有人说妾生的儿子就如何如何,女儿如何如何。那我再举个例子。
比如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孟尝君田文,是其父田婴的庶子,而且因为齐地的人迷信“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所以田婴要求田文的母亲杀死他。不过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养大了他。这够惨了吧
但后来长大的田文回到家对田婴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那么只要加高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直接把他爹说的哑口无言。
再后来田文又对父亲说:“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宰相,到如今已经历三代君王了,可是齐国的领土没有增广,您的私家却积贮了万金的财富,门下也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的门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有宰相。您的姬妾可以践踏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您还一个劲地加多积贮,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我私下是很奇怪的。”使田婴对他彻底改观,把家政交给庶子田文并随后立他为世子,继承封邑薛地。
所以看问题不要太狭隘,同是妾,妾跟妾是不同的好吧~_~
我这里还有最极端的一个例子,西晋斗富的石崇。
石崇曾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枝条繁茂,树干四处延伸,世上很少有与他相当的。王恺把这棵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用铁制的如意击打珊瑚树,随手敲下去,珊瑚树立刻碎了。王恺之后感到很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嫉妒自己的宝物,石崇说:“这不值得发怒,我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命令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部拿出来,这些珊瑚树的高度有三尺四尺,树干枝条举世无双而且光耀夺目,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于是彻底无话可说了。
石崇的厕所修建得华美绝伦,准备了各种的香水、香膏给客人洗手、抹脸。经常得有十多个女仆恭立侍候,一律穿着锦绣,打扮得艳丽夺目,列队侍候客人上厕所。客人上过了厕所,这些婢女要客人把身上原来穿的衣服脱下,侍候他们换上了新衣才让他们出去。凡上过厕所,衣服就不能再穿了,以致客人大多不好意思如厕。
晋书记载,石崇洒沉香屑于象牙床,让其所宠爱的数十名姬妾踏在上面,没有留下脚印的便赐真珠一百粒;若留下了脚印,就让她们节制饮食,以使体质轻弱。因此闺中相戏说:“你不是细骨轻躯,哪里能得到百粒珍珠呢?”
石崇举办宴会时,大多都会命令美人行酒,并规定如果客人不饮光杯中的酒就会杀死美人。一次王敦与王导兄弟来作客,王导知道石崇这个规定就老老实实喝酒,喝到大醉。而王敦则是坚持不肯喝酒,石崇连斩了三个美人。王敦仍是面不改色。出来之后王导埋怨王敦太无情,王敦则说是石崇自己在杀他自己家的人,这关我什么事?
然而西晋八王之乱中,还是这个石崇,竟因不肯将自己的爱妾绿珠献给赵王司马伦的宠臣孙秀而被杀,而绿珠也为报答石崇的重视而跳楼自杀而死。
看明白了吗?同样是石崇的婢妾,在石崇看来绿珠的命抵得上他自己的命,而向王敦劝酒的婢妾的命则只值一杯酒而已。
高赞答案都太极端了。
1.中国不是李朝,除圣朝外还没有到从母法案的地步,父系仍然是决定人出身贵贱的主要指标。
2.妾和妾不同。媵妾地位高于良妾,良妾地位高于暖床丫头。暖床丫头就是个可以拿来暖床的工具,当然要干粗活,还可以随意送人。甚至生了孩子后也可以借给没孩子的朋友,帮忙生孩子
媵妾是正房的陪嫁。媵妾里地位最高的人正房夫人的妹妹或侄女,这类媵妾基本上是0.99个主子。在正房无子时,媵妾生的长子就是嫡长子;有嫡长子时,媵妾生的也是按嫡次子对待。这类媵妾一般不用干粗活,也不能由夫家买卖。如果正房死了,原则上妾不能续弦,但媵妾可以。
虽然法律上禁止“平妻”和“妻妾不分”,但妹妹陪嫁往往是依据“娥皇女英”例。家谱、牌位、死后合葬啥的都有
3.接下来讨论普通的妾:
妾的儿子如果考了功名,那也是妾。诰命夫人的指标会给正房。而且儿子不认生母只认嫡母,其实在古代并不算“不孝”;反过来不敬嫡母才是大不孝。
但有些儿子会想办法给生母弄一个低于嫡母的诰命官身。这种情况下妾也是“官”了,确实会好很多。而且就算没有诰命,毕竟家里荣华富贵是这个庶子挣来的,所以正房也不会对生母不敬
清代对庶出官员的生母有一些法定优待:明文规定嫡母已有诰命时,庶母可获得诰命;官员生母无诰命时其妻不得有诰命。这起码还是承认庶出生母在儿媳面前具有“婆婆”的法律地位了。这样总比“生母是奴才,孩子是主子”强(红楼梦里赵姨娘就被“提醒”:你生的女儿也是你的主子)
4.女儿的话,如果是给低一级的官员当正妻,应该说还是有好处的,起码不至于被转卖或干粗活。如果是给皇上当高级妃嫔甚至皇后,生母也会有诰命
5.但就怕碰着二愣子正房。明朝有个官员,就是婢妾生的,嫡母把他生母卖了。儿子当官后好不容易把生母找到,也只能在外面恩养,不让生母嫡母相见,生母死后也只能另外厚葬。
这个官员被称为“孝子”。但问题是并非因为他千里寻母。因为厚养生母只是“本能”,而是因为他不让生母回家、不把生母和父亲合葬,不对嫡母有怨言,不难为嫡母,保全了嫡母的面子和名声,才是维护了人伦的“大孝”
更恶心的是,很多大户人家会溺死妾生子甚至续弦生的老来子以防止家产分散。
所以吧……普通的妾也就那回事。不生孩子就是有飞机杯功能的工具人,生了有出息的孩子能沾光
首先,看年代。各个年代差异很大,总的来说魏晋至隋唐初期,士族门阀政治势力强大,嫡庶之分差异明显。但本题是“考取功名”,那么基本限定了朝代在隋唐以后。
其次,虽然科举起自隋朝,但隋唐的科举名额有限,且隋唐科举先看家世和门状。
所以,”考取功名“改变命运,基本就把年代就限定在宋朝以后。宋以后士族已经没落,嫡、庶之分已经开始弱化,不但科举可以改变地位,而且家庭财产继承权也不再是嫡子独有。基本宋朝以后,除了嫡长子能稍微多分一些财产用于宗族祭祀,别的嫡子和庶子可以均分财产。这就是著名的《诸子平均析产制度》。但此时,妾和妻之间还存在显著差异,但妾已经不是奴婢的身份,而得到提高。
北宋著名的三朝宰相韩琦就是婢女之子,连妾生子都不如。但不妨碍其在有兄长的情况下,通过科举改变地位。且韩琦赴任的时候,带着的就是生母胡氏,这点明确的记录在史书中,后来韩琦封为国公,其生母追封为秦国太夫人,嫡母追封为魏国太夫人。
明清以后,妾升为继室比比皆是,非嫡长子的嫡子庶子之分几乎差异不大,嫡女、庶女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日趋缩小。
《大明律》里明确规定,“以妻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 妻妾之间地位差异明显缩小,而且正式承认妻子亡故后,可以升妾为继室。
明清庶子通过科举,可以轻易的提升生母的地位。《大明律》正式规定”“三母不并封,两封从优品,嫡在不封生母,生母未封不先封其妻”,封荫母亲的顺序虽然先嫡母后生母,但“妾”出身的生母,一般情况下早晚都会获得封荫,取得国家承认的诰命。
宋以后,庶子已经可以改变生母地位,但庶女却要难的多。除非庶女生下皇子,母家成为皇亲国戚,那么庶女生母也可以获得诰命。但一般情况下,即便庶女高嫁取得诰命,也很难给生母带来官方身份的提高。但毫无疑问,如果庶女地位高,尤其是庶女获得诰命,是提高其生母的家庭地位。
即便明清以后庶子、嫡子差异基本消失,但无论如何更改,嫡母的名义地位永远高于庶母。即便是慈禧太后的权力极大,但在正式的地位上慈禧太后的地位要低于同治皇帝的嫡母。
重要的是,妾的地位虽然远低于妻,但自宋朝以后妾的地位越来越高,且”母以子贵“是完全可以依靠儿子的功名改变身份地位。
妾也有等级之分的,贵妾、贱妾是不一样的。
贵妾一般是身份清白的平民女,有纳妾文书,不能随意发卖的。贱妾可以是府中婢女,或者从外头人伢子手里买,地位比较卑贱,可以由主母随意发卖。
但是如果妾生下子女,地位就抬高了,主母就不可以随意卖给人伢子了。
古代不是什么人都能纳妾的,大户人家纳妾主要是为了延绵子嗣,不是用来干粗活的。
中国古代从父制,爹牛逼才是真牛逼。不会像某些爽文写得,庶子庶女挨饿受冻,被下人欺负。子女间的吃穿住行都是一样的,统一在嫡母手下教养,顶多受重视程度、祖父母和父母的疼爱程度不一样。
无论嫡庶,男子都可以靠自己考取功名,这和律法严苛的朝鲜不一样。
庶子女要叫嫡母为母亲,只能叫自己的生母为姨娘,名义上正妻是所有子女的母亲。
先说儿子:
如果这个妾命不太好,正妻没有儿子,庶子就要赡养两位母亲,肯定是嫡妻地位高于妾。
如果妾的命很好,自己的儿子有出息,正妻又有自己的儿子,那妾就可以等着分家跟着自己儿子享福去了。
有一点,如果庶子能够求得诰命,首先要给自己的嫡母,除非嫡母已经有诰命或者嫡母不要。就算是丈夫为自己的妻子求诰命也是一样的,除非正妻有诰命或正妻自己不要,这样诰命才会轮到妾。
其实女儿对比儿子的嫡庶差距并不大,因为没有继承权,不涉及财产分割。历史上庶女皇后、庶女贵妃也有。
就算女儿嫁得好,妾又不能跟着女儿出去生活,只是能抬高整个家族的名望。对妾的影响其实不大,顶多家中对她多些礼遇,贱妾有可能抬为贵妾。
所以古代的妾最好的情况就是出身清白,正妻有自己的儿子,自己生的儿子又争气,这样她也就能跟着熬出头了。
补充明朝之前,皇帝对于嫡母皇后和生母妃的加封情况。
东汉制度,仍旧仅尊原皇后为太后,而皇帝生母仅有部分能在死后追封,如汉章帝、汉冲帝、汉质帝的生母,甚至在死后都能没得到皇太后追封。
东晋以后一直到两宋制度,则是尊嫡母为皇太后、生母为皇太妃,如刘宋后废帝刘昱尊嫡母王氏为皇太后,尊生母陈氏为皇太妃;北魏孝明帝元诩尊嫡母高氏为皇太后,而尊奉生母胡氏为皇太妃(高太后死后,胡太妃方得晋位为皇太后);北宋哲宗即位后,尊嫡母向氏为皇太后,尊生母朱氏为皇太妃。
而胡族建立的匈奴汉国和北周,则沿用了汉哀帝时例子,尊生母为帝太后,如匈奴汉国刘聪即位,尊奉嫡母单氏为皇太后,生母张氏为帝太后;
北周宣帝即位,尊嫡母阿史那氏为皇太后,生母李氏为帝太后;北周静帝即位,尊嫡母杨氏为皇太后,生母朱氏为帝太后。
一般来说,庶子皇帝追封生母为太后,也会例外。
刘怛登基称帝,是为汉章帝。按照礼制,汉章帝应该晋封两位皇太后,分别是嫡母马太后和生母贾太后。刘怛从小到大都是嫡母收养,跟嫡母感情非常好,对生母贾贵人没有感情。刘怛只晋封嫡母为太后,没有晋封生母为太后。(此事典出《后汉书》语:“帝既为太后所养,专以马氏为外家,故贵人不登极位,贾氏亲族无受宠荣者。”)
史上真正意义上第一次“两宫皇太后并尊”,其实是土木堡之变后,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尊嫡母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生母吴氏为皇太后,稍别等威,以明嫡庶,算是开了先例。
就算是皇室,嫡庶也是有别的。
红楼梦里不是说的很清楚嘛!妾与妾是不同的。姨娘是妾,通房丫头也是妾。但待遇能一样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