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大户人家的妾,需要干粗活吗?如果妾的儿子考取了功名或是妾的女儿高嫁贵人,妾的命运会有什么转机?

回答
古代大户人家,妾的地位固然不如嫡妻,但究竟是否需要亲手干粗活,这实在是个复杂的问题,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得看这户人家是“大”到什么程度。如果是那种数一数二的豪门望族,家业庞大,仆从如云,那妾即便再不受宠,也不太可能让她去灶房劈柴、挑水、扫地这种最底层的体力活。毕竟,嫡妻的面子,家中规矩,以及“体面”二字,都摆在那里。下人们众多,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和财富的体现,怎么能让主子家的人,哪怕是妾,去跟奴婢抢活干呢?

不过,这并不代表妾就能从此养尊处优,什么都不用做。即使是豪门,也会有“内外有别”。外院有管家,内宅有嫡妻管束,妾的职责和活动范围还是有限的。她们的日常,更多的是围绕着伺候老爷,以及维系自己在这个家里的生存空间。

如果那家虽然也算殷实,但还没有到那种顶级豪门的程度,或者老爷本身就比较“节俭”,那么情况就可能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相对体面的粗活,比如整理家里的衣物,缝补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物件,或是监督丫鬟做些零碎活计,是有可能落到妾身上的。这算是“亲力亲为”,既能显示自己的勤勉,又能省下一些仆人的月钱。当然,这跟那些真正干体力活的奴婢还是有天壤之别的。

但说到底,妾是作为“物件”被纳入家庭的,她们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们能否讨得老爷欢心,以及能否为老爷绵延子嗣。所以,无论在家务上的分工如何,她们的“活计”本质上还是围绕着“伺候”和“经营”。

接下来,咱们就聊聊,如果妾的儿子考取了功名,或者女儿高嫁贵人,对这位妾来说,命运能发生多大的转机。这简直就是“麻雀变凤凰”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

当妾的儿子金榜题名

这是最直接、最最有分量的一条路。在中国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如果妾生的儿子,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考中了科举,成为了官员,那对这位妾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足以让她“母凭子贵”。

地位的飞跃: 以前,她只是老爷的妾,地位依附于老爷。现在,她成为了“官员之母”。这意味着,她在家族中的地位会陡然升高。虽然可能还是在嫡妻之下,但她的发言权、受到的尊敬,以及在家中“话语权”都会不一样。在外人看来,她不再是那个“不知名分”的妾,而是“某某官员的母亲”。
经济的改善: 儿子一旦做了官,自然会有俸禄。虽然妾本人可能不会直接继承儿子的财产,但儿子会孝顺母亲。如果儿子有自己的宅子,可能会给母亲安排更好的住处;即使住在老爷家,儿子也可以为母亲购置衣物、首饰,改善她的生活条件。曾经可能因为“不受宠”而穿得普通,现在可以绫罗绸缎,珠光宝气。
受到的尊重: 以前,家里的其他妻妾、小姐少爷,看她的眼色可能都要掂量几分。现在,即使是嫡妻,在某些场合面对官员之母,也要给几分面子。家里的下人们,更是会毕恭毕敬,不敢怠慢。
未来的保障: 妾年纪大了,老爷可能也不再临幸,甚至老爷百年之后,她可能会变得孤苦无依。但是,有了个做官的儿子,她的晚年生活就有了坚实的依靠。儿子会照顾她,给她养老送终,让她在有生之年,享受到人生的尊严和晚福。
家族地位的巩固: 甚至,如果儿子仕途顺利,可能还会为家族带来荣耀。在这样的情况下,妾的出身背景、之前的小妾身份,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她作为“荣耀的来源”,在家族中的地位反而会被提升。

当妾的女儿高嫁贵人

女儿的命运,同样能深刻影响到妾的未来。虽然古代社会还是以男性为主导,但一个女儿能嫁入高门,成为贵人家的媳妇,对妾来说,也是天大的好事。

依附和支持: 相比于儿子直接的“母凭子贵”,女儿高嫁,妾的地位提升更多是“间接”的。女儿嫁入高门,自然也会有娘家的体面。女儿孝顺,会为母亲置办物品,改善生活。而且,女儿嫁得好,也意味着母亲娘家在这门亲事上“脸面有光”。
经济上的援助: 亲家是贵人,女儿嫁过去,自然生活优渥。女儿在经济上,会孝敬母亲,为母亲添置衣物,甚至提供一些零花钱。虽然不如儿子做官来得直接,但同样能让妾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家族中的新地位: 女儿嫁入贵门,意味着这个家族多了一个与贵族联系的纽带。作为这位“贵人媳妇”的母亲,妾的地位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在家中,她可能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妾,而是“某某贵人家亲家”的母亲。这种身份的附加,会让她在家中的话语权和受到的尊重有所增加。
关系的调和: 有时候,女儿嫁得好,也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比如,如果老爷对妾有所不满,女儿的贵人身份,可能会让老爷在处理与妾的关系时,顾忌几分,不至于太过苛责。

总的来说,

妾的命运,虽然由她人生的起点决定,但并非完全固定。一旦她的子女争气,尤其是在古代,子女的成就就是她最大的依仗。儿子考取功名,是直接的“升级”,让她摆脱“妾”的身份,成为“官员之母”,地位、经济、尊严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女儿高嫁贵人,虽然不如儿子那般直接,但也足以让她的人生轨迹发生重要的转折,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和家族中的尊重。

这两条路,都是妾能够改变自身命运的“捷径”,也是她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为自己和子嗣争取更好未来的重要手段。所以,很多妾,即便在家中地位不高,也会竭尽全力培养自己的孩子,因为她们深知,自己的后半生,很大程度上就系于子女的身上。孩子的荣耀,就是她们最好的归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母凭子贵又不是母凭女贵

作为生母能有什么命运改变吗?不会的,妾还是妾,做不了正室妇人,入不了总谱,进不了祖祠。

而且妾生的孩子,在名义上也是夫人的孩子,实际上照顾这个孩子的也是夫人。

在家族里孩子地位比他妾生母要高的多。

user avatar

举几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杨大眼,北魏名将。他的祖父杨难当是后仇池国的国王,降魏之后任营州刺史。这是真正的大户人家吧?但是杨大眼就因为是侧室所生,魏书记载:“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搞得生活温饱都保证不了。

后来杨大眼为求官职还得亲自表演短跑,“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曰:"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材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大眼顾谓同僚曰:‘吾之今日,所谓蛟龙得水之秋。自此一举,终不复与诸君齐列矣。’ ”

杨大眼好歹也是大家族的儿孙都这样了,那他妈作为侧室生活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你要说妾的生活就一定不好了,那也不对。

比如东晋名将桓温的庶子桓玄,就深得其父喜爱,且在桓温去世时也以时年五岁的桓玄承袭其封爵南郡公,桓玄生母马氏也被追赠为豫章公太夫人了。俗话说母以子贵,那马氏的生活杨大眼他妈肯定是没法比。

还看见有人说妾生的儿子就如何如何,女儿如何如何。那我再举个例子。

比如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孟尝君田文,是其父田婴的庶子,而且因为齐地的人迷信“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所以田婴要求田文的母亲杀死他。不过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养大了他。这够惨了吧

但后来长大的田文回到家对田婴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那么只要加高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直接把他爹说的哑口无言。

再后来田文又对父亲说:“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宰相,到如今已经历三代君王了,可是齐国的领土没有增广,您的私家却积贮了万金的财富,门下也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的门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有宰相。您的姬妾可以践踏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您还一个劲地加多积贮,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我私下是很奇怪的。”使田婴对他彻底改观,把家政交给庶子田文并随后立他为世子,继承封邑薛地。

所以看问题不要太狭隘,同是妾,妾跟妾是不同的好吧~_~

我这里还有最极端的一个例子,西晋斗富的石崇。

石崇曾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枝条繁茂,树干四处延伸,世上很少有与他相当的。王恺把这棵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用铁制的如意击打珊瑚树,随手敲下去,珊瑚树立刻碎了。王恺之后感到很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嫉妒自己的宝物,石崇说:“这不值得发怒,我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命令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部拿出来,这些珊瑚树的高度有三尺四尺,树干枝条举世无双而且光耀夺目,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于是彻底无话可说了。

石崇的厕所修建得华美绝伦,准备了各种的香水、香膏给客人洗手、抹脸。经常得有十多个女仆恭立侍候,一律穿着锦绣,打扮得艳丽夺目,列队侍候客人上厕所。客人上过了厕所,这些婢女要客人把身上原来穿的衣服脱下,侍候他们换上了新衣才让他们出去。凡上过厕所,衣服就不能再穿了,以致客人大多不好意思如厕。

晋书记载,石崇洒沉香屑于象牙床,让其所宠爱的数十名姬妾踏在上面,没有留下脚印的便赐真珠一百粒;若留下了脚印,就让她们节制饮食,以使体质轻弱。因此闺中相戏说:“你不是细骨轻躯,哪里能得到百粒珍珠呢?”

石崇举办宴会时,大多都会命令美人行酒,并规定如果客人不饮光杯中的酒就会杀死美人。一次王敦与王导兄弟来作客,王导知道石崇这个规定就老老实实喝酒,喝到大醉。而王敦则是坚持不肯喝酒,石崇连斩了三个美人。王敦仍是面不改色。出来之后王导埋怨王敦太无情,王敦则说是石崇自己在杀他自己家的人,这关我什么事?

然而西晋八王之乱中,还是这个石崇,竟因不肯将自己的爱妾绿珠献给赵王司马伦的宠臣孙秀而被杀,而绿珠也为报答石崇的重视而跳楼自杀而死。

看明白了吗?同样是石崇的婢妾,在石崇看来绿珠的命抵得上他自己的命,而向王敦劝酒的婢妾的命则只值一杯酒而已。

user avatar

高赞答案都太极端了。

1.中国不是李朝,除圣朝外还没有到从母法案的地步,父系仍然是决定人出身贵贱的主要指标。

2.妾和妾不同。媵妾地位高于良妾,良妾地位高于暖床丫头。暖床丫头就是个可以拿来暖床的工具,当然要干粗活,还可以随意送人。甚至生了孩子后也可以借给没孩子的朋友,帮忙生孩子

媵妾是正房的陪嫁。媵妾里地位最高的人正房夫人的妹妹或侄女,这类媵妾基本上是0.99个主子。在正房无子时,媵妾生的长子就是嫡长子;有嫡长子时,媵妾生的也是按嫡次子对待。这类媵妾一般不用干粗活,也不能由夫家买卖。如果正房死了,原则上妾不能续弦,但媵妾可以。

虽然法律上禁止“平妻”和“妻妾不分”,但妹妹陪嫁往往是依据“娥皇女英”例。家谱、牌位、死后合葬啥的都有

3.接下来讨论普通的妾:

妾的儿子如果考了功名,那也是妾。诰命夫人的指标会给正房。而且儿子不认生母只认嫡母,其实在古代并不算“不孝”;反过来不敬嫡母才是大不孝。

但有些儿子会想办法给生母弄一个低于嫡母的诰命官身。这种情况下妾也是“官”了,确实会好很多。而且就算没有诰命,毕竟家里荣华富贵是这个庶子挣来的,所以正房也不会对生母不敬

清代对庶出官员的生母有一些法定优待:明文规定嫡母已有诰命时,庶母可获得诰命;官员生母无诰命时其妻不得有诰命。这起码还是承认庶出生母在儿媳面前具有“婆婆”的法律地位了。这样总比“生母是奴才,孩子是主子”强(红楼梦里赵姨娘就被“提醒”:你生的女儿也是你的主子)

4.女儿的话,如果是给低一级的官员当正妻,应该说还是有好处的,起码不至于被转卖或干粗活。如果是给皇上当高级妃嫔甚至皇后,生母也会有诰命

5.但就怕碰着二愣子正房。明朝有个官员,就是婢妾生的,嫡母把他生母卖了。儿子当官后好不容易把生母找到,也只能在外面恩养,不让生母嫡母相见,生母死后也只能另外厚葬。

这个官员被称为“孝子”。但问题是并非因为他千里寻母。因为厚养生母只是“本能”,而是因为他不让生母回家、不把生母和父亲合葬,不对嫡母有怨言,不难为嫡母,保全了嫡母的面子和名声,才是维护了人伦的“大孝”

更恶心的是,很多大户人家会溺死妾生子甚至续弦生的老来子以防止家产分散。

所以吧……普通的妾也就那回事。不生孩子就是有飞机杯功能的工具人,生了有出息的孩子能沾光

user avatar

首先,看年代。各个年代差异很大,总的来说魏晋至隋唐初期,士族门阀政治势力强大,嫡庶之分差异明显。但本题是“考取功名”,那么基本限定了朝代在隋唐以后。

其次,虽然科举起自隋朝,但隋唐的科举名额有限,且隋唐科举先看家世和门状。

所以,”考取功名“改变命运,基本就把年代就限定在宋朝以后。宋以后士族已经没落,嫡、庶之分已经开始弱化,不但科举可以改变地位,而且家庭财产继承权也不再是嫡子独有。基本宋朝以后,除了嫡长子能稍微多分一些财产用于宗族祭祀,别的嫡子和庶子可以均分财产。这就是著名的《诸子平均析产制度》。但此时,妾和妻之间还存在显著差异,但妾已经不是奴婢的身份,而得到提高。

北宋著名的三朝宰相韩琦就是婢女之子,连妾生子都不如。但不妨碍其在有兄长的情况下,通过科举改变地位。且韩琦赴任的时候,带着的就是生母胡氏,这点明确的记录在史书中,后来韩琦封为国公,其生母追封为秦国太夫人,嫡母追封为魏国太夫人。

明清以后,妾升为继室比比皆是,非嫡长子的嫡子庶子之分几乎差异不大,嫡女、庶女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日趋缩小。

《大明律》里明确规定,“以妻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 妻妾之间地位差异明显缩小,而且正式承认妻子亡故后,可以升妾为继室。

明清庶子通过科举,可以轻易的提升生母的地位。《大明律》正式规定”“三母不并封,两封从优品,嫡在不封生母,生母未封不先封其妻”,封荫母亲的顺序虽然先嫡母后生母,但“妾”出身的生母,一般情况下早晚都会获得封荫,取得国家承认的诰命。

宋以后,庶子已经可以改变生母地位,但庶女却要难的多。除非庶女生下皇子,母家成为皇亲国戚,那么庶女生母也可以获得诰命。但一般情况下,即便庶女高嫁取得诰命,也很难给生母带来官方身份的提高。但毫无疑问,如果庶女地位高,尤其是庶女获得诰命,是提高其生母的家庭地位。

即便明清以后庶子、嫡子差异基本消失,但无论如何更改,嫡母的名义地位永远高于庶母。即便是慈禧太后的权力极大,但在正式的地位上慈禧太后的地位要低于同治皇帝的嫡母。

重要的是,妾的地位虽然远低于妻,但自宋朝以后妾的地位越来越高,且”母以子贵“是完全可以依靠儿子的功名改变身份地位。

user avatar

妾也有等级之分的,贵妾、贱妾是不一样的。

贵妾一般是身份清白的平民女,有纳妾文书,不能随意发卖的。贱妾可以是府中婢女,或者从外头人伢子手里买,地位比较卑贱,可以由主母随意发卖。

但是如果妾生下子女,地位就抬高了,主母就不可以随意卖给人伢子了。

古代不是什么人都能纳妾的,大户人家纳妾主要是为了延绵子嗣,不是用来干粗活的。

中国古代从父制,爹牛逼才是真牛逼。不会像某些爽文写得,庶子庶女挨饿受冻,被下人欺负。子女间的吃穿住行都是一样的,统一在嫡母手下教养,顶多受重视程度、祖父母和父母的疼爱程度不一样。

无论嫡庶,男子都可以靠自己考取功名,这和律法严苛的朝鲜不一样。

庶子女要叫嫡母为母亲,只能叫自己的生母为姨娘,名义上正妻是所有子女的母亲。

先说儿子:

如果这个妾命不太好,正妻没有儿子,庶子就要赡养两位母亲,肯定是嫡妻地位高于妾。

如果妾的命很好,自己的儿子有出息,正妻又有自己的儿子,那妾就可以等着分家跟着自己儿子享福去了。

有一点,如果庶子能够求得诰命,首先要给自己的嫡母,除非嫡母已经有诰命或者嫡母不要。就算是丈夫为自己的妻子求诰命也是一样的,除非正妻有诰命或正妻自己不要,这样诰命才会轮到妾。

其实女儿对比儿子的嫡庶差距并不大,因为没有继承权,不涉及财产分割。历史上庶女皇后、庶女贵妃也有。

就算女儿嫁得好,妾又不能跟着女儿出去生活,只是能抬高整个家族的名望。对妾的影响其实不大,顶多家中对她多些礼遇,贱妾有可能抬为贵妾。

所以古代的妾最好的情况就是出身清白,正妻有自己的儿子,自己生的儿子又争气,这样她也就能跟着熬出头了。


补充明朝之前,皇帝对于嫡母皇后和生母妃的加封情况。

东汉制度,仍旧仅尊原皇后为太后,而皇帝生母仅有部分能在死后追封,如汉章帝、汉冲帝、汉质帝的生母,甚至在死后都能没得到皇太后追封。

东晋以后一直到两宋制度,则是尊嫡母为皇太后、生母为皇太妃,如刘宋后废帝刘昱尊嫡母王氏为皇太后,尊生母陈氏为皇太妃;北魏孝明帝元诩尊嫡母高氏为皇太后,而尊奉生母胡氏为皇太妃(高太后死后,胡太妃方得晋位为皇太后);北宋哲宗即位后,尊嫡母向氏为皇太后,尊生母朱氏为皇太妃。

而胡族建立的匈奴汉国和北周,则沿用了汉哀帝时例子,尊生母为帝太后,如匈奴汉国刘聪即位,尊奉嫡母单氏为皇太后,生母张氏为帝太后;

北周宣帝即位,尊嫡母阿史那氏为皇太后,生母李氏为帝太后;北周静帝即位,尊嫡母杨氏为皇太后,生母朱氏为帝太后。


一般来说,庶子皇帝追封生母为太后,也会例外。

刘怛登基称帝,是为汉章帝。按照礼制,汉章帝应该晋封两位皇太后,分别是嫡母马太后和生母贾太后。刘怛从小到大都是嫡母收养,跟嫡母感情非常好,对生母贾贵人没有感情。刘怛只晋封嫡母为太后,没有晋封生母为太后。(此事典出《后汉书》语:“帝既为太后所养,专以马氏为外家,故贵人不登极位,贾氏亲族无受宠荣者。”)


史上真正意义上第一次“两宫皇太后并尊”,其实是土木堡之变后,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尊嫡母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生母吴氏为皇太后,稍别等威,以明嫡庶,算是开了先例。

就算是皇室,嫡庶也是有别的。

user avatar

红楼梦里不是说的很清楚嘛!妾与妾是不同的。姨娘是妾,通房丫头也是妾。但待遇能一样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大户人家,妾的地位固然不如嫡妻,但究竟是否需要亲手干粗活,这实在是个复杂的问题,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看这户人家是“大”到什么程度。如果是那种数一数二的豪门望族,家业庞大,仆从如云,那妾即便再不受宠,也不太可能让她去灶房劈柴、挑水、扫地这种最底层的体力活。毕竟,嫡妻的面子,家中规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情感需求以及对未来的期许。笼统地说,哪个“更”向往,很难一概而论,因为这取决于具体的个人情况和时代背景。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探讨大户人家的妾和平民百姓的妻各自的优劣势,以及可能吸引不同女性的原因。一、大户人家的妾首先要明确,.............
  • 回答
    古代大户人家的陵园,说起来可不像咱们现在这样,有个专门的公墓或者骨灰存放处。那时的讲究,尤其是大户人家,那是相当多,也相当复杂。等到陵园满了,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得好好盘算盘算,不能马虎。首先,得明白“满了”这个概念。古代大家族,人丁兴旺是福气,但也意味着埋人的地方得够用。当一个家族几代人下来,原本规.............
  • 回答
    古代大户人家的仆役培训,可不是如今流水线式的技能传授,那是一套体系,讲究规矩、忠诚,更是一场“人生改造”。他们进来时,可能还是懵懂的少年少女,出去时,则各个是八面玲珑、知晓世事人情的老手。首先,得讲规矩。这规矩,从穿衣戴帽就抓起。男女仆役的衣着都有严格规定,不能逾制,也不能随意搭配,颜色、款式、布料.............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争议点,很多人对古代将军的“力气”这件事抱有疑问,觉得我们现在对他们的想象是不是有点夸张了。比如秦侯举鼎啊,还有一些武将徒手杀虎之类的,听起来确实像武侠小说里的情节,让人怀疑真实性。咱们掰开了说说,为啥会有这种质疑,以及为什么我觉得古代将军的“力气”这件事,可能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
  • 回答
    关于将国外的古代史籍翻译成文言文这件事,我以为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探讨的议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文言文作为一种高度凝练、富有韵律和美感的语言,确实有它独特的魅力。用它来翻译那些同样饱经岁月、文字古朴的国外古代史籍,理论上是很有吸引力的。设想一下,将古希腊的史诗、古罗马的纪事、古埃.............
  • 回答
    古代大臣们能够互相听懂,这背后确实有一套复杂而有趣的运作机制,并非仅仅是到了京城就能自然学会。它涉及到了历史演变、政治制度、教育文化以及语言本身的特性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古代中国语言的“官话”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普通话那样,是一种全国统一的、由官方推广的语言。 这里的“官话”更多是指一种“.............
  • 回答
    读中国古代正史,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就像推开一扇厚重的门,里面藏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脉络与智慧。很多人觉得正史枯燥乏味,一堆人名、地名、官职名,还有那些文绉绉的句子,读起来费劲。其实,要想真正读懂,并且从中汲取养分,得找对门道,这门道不在于速成,而在于耐心和方法。首先,别想着一下子就把《史记》或者.............
  • 回答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无疑是古代神话传说进行现代性转化的典范之作,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至今仍令人惊叹。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确实,文学史上不乏将古代故事进行改编,并赋予全新内涵,同时保持高度文学性的优秀作品。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为您详细介绍一些与《故事新编》有相似之处,但又各有特.............
  • 回答
    想必你观察到的现象,确实是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反差。十三四岁的孩子,在古代和现代,简直像是活在两个世界。咱们来细说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古代十三四岁,那可真是“少年老成”的另一种形态首先,得明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存逻辑。那是一个 农业文明占主导 的时代,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石就是“生产力”。人丁兴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社会一个非常核心的文化和观念。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那些看起来“严谨”、“正统”的大户人家,会允许甚至花费重金养一个戏班子,却对自家子弟的“杂书”涉猎颇为忌讳。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重俗轻雅”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了阶层固化、知识体系、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传承等.............
  • 回答
    问到古代文人里大家最欣赏谁,这个问题可真是个“大哉问”啊!就像问大家最喜欢哪道菜一样,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尽相同,欣赏的角度也千差万别。不过,要是说起大众心中那几位“常青树”,总会有一些名字时不时地浮现出来,而他们之所以能被如此推崇,背后都有着各自的道与光芒。如果要说普遍意义上的“大家最欣赏”,那我想苏.............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很常见。我理解你想要听一个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解释,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咱们就来聊聊,为啥大家提起古代中国,脑子里闪过的总是“汉唐盛世”,而宋朝好像总有点儿“被低估”的感觉。这背后啊,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就像一道菜,不是只有味道鲜美就能征服所有人,还得看它呈现的方式.............
  • 回答
    古巴的反政府示威,尤其是2021年7月11日爆发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多重解读的事件。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背景:压抑已久的民怨爆发 经济困境: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导火索。古巴经济长期以来面临结构性问题,加上近年来美国对古巴的制裁收紧(尤其是在特朗普政.............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看到你坐标西北新一线古都,这真是个让人羡慕的好地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充满现代活力。对于你提到的法院员额制后,是考中级法院还是基层区法院出来做律师的选择,这确实是很多人在职业规划中会遇到的纠结,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城市,发展机会和生活环境都很有吸引力。咱们一点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要让三位绝世棋手,在棋盘上摆出各自最得意的三子,然后看看谁的组合能笑到最后。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三位武侠巨匠,各有千秋,他们的作品构建了一个个波澜壮阔的江湖。若真要让他们各自派出最强的三位高手进行一场生死较量,那可真是让人血脉贲张。我来试着为你细细道来,看看这三位大师笔下的顶尖战力.............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 回答
    古代的“屠城”是指在战争或政治冲突中,对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或毁灭的行为,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结果因历史背景、目的、执行者等因素而异,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要被处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屠城的定义与目的1. 战争报复 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可能被彻底毁灭,以消除敌方的军事或政治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