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大户人家不允许读杂书却养戏班子?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社会一个非常核心的文化和观念。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那些看起来“严谨”、“正统”的大户人家,会允许甚至花费重金养一个戏班子,却对自家子弟的“杂书”涉猎颇为忌讳。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重俗轻雅”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了阶层固化、知识体系、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杂书”和“戏班子”在古代大户人家眼中的分别是什么。

“杂书”,在古代大户人家,尤其是那些以士大夫阶层为代表的家族,指的通常是那些不属于“四书五经”、不属于科举正途、不属于儒家经典的书籍。这包括了:

小说、戏曲、野史、笔记: 这些通常被认为是“雕虫小技”,内容常常包含奇闻异事、风月情仇、侠肝义胆,甚至是一些民间传说和鬼怪故事。在正统观念里,它们容易“乱人心智”,让子弟沉迷于虚幻,荒废了正业。
诸子百家(非儒家): 比如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虽然也有其价值,但在主流的儒家思想体系下,它们往往被视为“异端”或“旁门左道”。尤其是道家思想中的“出世”、“逍遥”,在需要积极入世、为官报国的家族里,更是被视为洪水猛兽。
方术、卜筮、谶纬之学: 这些更接近于迷信或玄学,虽然在民间流传很广,但放在大户人家,如果被子弟过度沉迷,很可能被视为“不务正业”、“丧失理智”。
一些技术性的书籍: 比如建筑、工艺、医学等,虽然有实际价值,但通常不被认为是“士”应该涉足的领域。士人应该做的,是通过道德修养和政治学问来治理国家。

而戏班子,对于大户人家来说,则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它并非是为了让自家子弟去学习“唱念做打”,而是为了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

1. 满足家族的社交和娱乐需求:

祭祀、节庆、婚丧嫁娶: 戏班子是古代社会重要的“仪式感”载体。逢年过节、家族重大庆典,甚至家里有贵客来访,都要请戏班子来唱戏助兴,这是家族地位和财力的体现。一场精彩的戏曲表演,能够营造热烈祥和的氛围,让家族的活动更显体面。
招待宾客: 大户人家常常需要宴请地方官员、亲戚朋友,甚至是一些江湖上的名人。这时,有一个自己的戏班子,可以随时拿出来招待客人,既显得自家底蕴深厚,又能让客人尽兴而归。这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也是维系人脉、提升家族声望的途径。
内部自娱: 即使没有外客,家族成员也需要放松和娱乐。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能够歌颂忠孝仁义,也能够宣泄情感,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家庭成员的精神需求。

2. 维护家族的礼仪和文化传承:

“礼”的补充: 虽然儒家强调“乐”教,但“乐”的功用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乐”是用来“合乐”君臣、父子的。戏曲作为一种“乐”的延伸,如果内容得当,可以宣扬忠君爱国、孝悌忠良等传统美德,从而成为“礼”教的一种补充和润饰。
文化符号: 很多戏曲剧目都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甚至是文学作品。通过观看这些戏曲,家族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在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家族所推崇的价值观和文化符号。比如,一些关于忠臣义士的故事,能够激励家族子弟效仿。
“雅”与“俗”的界定: 事实上,在古代,戏曲并非全然被认为是“俗”的。一些经过文人雅士加工、编撰的剧本,尤其是具有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的戏曲,是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而大户人家养戏班子,往往也会挑选一些“正”的剧目,剔除那些过于低俗、淫秽的内容。

3. 彰显家族的财力和品味:

经济实力: 养一个像样的戏班子,需要支付戏子们的薪酬、服装、道具、戏台的修建维护,以及日常的饮食起居。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因此,能够拥有并维持一个戏班子,是家族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直接体现。
文化修养: 并非所有的戏曲都是粗俗的。一些文人墨客也会参与到戏曲的创作和演出中。家族中如果有人对此有兴趣,甚至能够与戏班子中的名伶交流,也算是一种“风雅”的体现。当然,这和自家子弟“读杂书”被视为“不务正业”有本质区别,因为前者是“观赏”和“赞助”,后者是“学习”和“投入”。

4. 隔离家族子弟与“下层”文化的接触:

“君子不近流俗”: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大户人家严禁子弟读杂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持他们“纯粹”的士人身份,避免他们受到“下层”文化或不良思想的影响,从而玷污了家族的名声和“前途”。
戏班子的“隔离”: 然而,戏班子虽然由“戏子”组成,在古代社会地位不高,但他们是为“主人”服务的。家族子弟可以作为“观众”,在相对安全、受控制的环境中接触到戏曲。这种接触是一种“消费”,而不是“参与”。他们是高高在上的审视者,而不是身处其中的实践者。而且,家族还会严格区分“主人”与“伶人”的界限,避免子弟与戏子产生“不恰当”的交往,以免“沾染”不良习气。

为什么读杂书就被视为“乱人心智”,养戏班子却反而“维护”了什么?

根本原因在于“目的”和“控制”。

读杂书: 家族希望子弟继承的是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正统”路线。杂书中那些自由的思想、世俗的诱惑、对体制的质疑,都可能让子弟偏离这条主线。一旦子弟沉迷其中,无法专心科举,家族的希望就落空了。这种“学习”是对家族“未来”的潜在威胁。
养戏班子: 戏班子的存在,是家族“当下”的需要,是满足社交、娱乐、文化展示等功能。家族通过“雇佣”戏班子,能够有效地“控制”这种文化活动。他们选择剧目,决定演出内容,并且对戏子有绝对的支配权。这种“消费”和“掌控”不会动摇家族的根基,反而能巩固其地位。

总结一下,大户人家之所以“禁杂书而养戏班”,并非矛盾,而是基于一套严谨的社会阶层、文化观念和利益考量:

“杂书”是学习,是投入,可能“离经叛道”,威胁家族前途。
“戏班子”是娱乐,是消费,是社交工具,是文化点缀,是可控的。

就好比一个讲究饮食健康的人,会严禁孩子吃垃圾食品,但却会花大价钱请米其林大厨来家里做一顿精美的宴席。前者是对“身体”的“保护”,后者是对“品味”和“生活”的“追求”。古代大户人家对待“杂书”和“戏班子”的逻辑,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要的是“正统”的传承,但同样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因此变得枯燥乏味,而是要在保持“体面”和“规矩”的前提下,享受世俗的乐趣和文化的熏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事儿吧,你不要上来就骂大户人家装逼。

首先是不允许读杂书,从宋代开始,书院的教学就已经和现如今的高中差不多了。书院的教学任务怎么评价?家长的期待是什么?答案再明显不过。科举成功就是考生唯一的出路,也是评价书院教学质量的金标准。

不然呢?去学李太白当诗仙?

因此,书院把死记硬背和考前辅导作为日常教学的重中之重,削弱了传道的功能,引起了很多争论。以前我说过,古代不仅有科举模拟试题,还有有关如何应试如何考好的指导手册,谓之“黄册子”。宋诗云:“ 区区黄册子,所事惟夺魁。”说的便是考前划重点。这和现如今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呢?

不仅大家户里不许读杂书,书院里的教授也不允许你读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和学校老师的期待是一样的,不许你读“闲书”,也不许你干那许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

那又为什么能养戏班子呢?

戏班子是给自己的家人解闷儿的,在古代是官宦才能有的乐趣,到明清时期,各省官宦几乎家家都养了。但现在我们的戏班子已经普遍了,这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古代的电视机。当你读贾母点戏的时候,大略就能意会到这玩意儿和现在的VCD、电脑、网络电视,是极其类似的。古代大户人家养戏班子,却禁止孩子读杂书,和很长一段时间,家里有电视,却禁止孩子过多接触电视,禁止孩子看闲书是一个道理。你能理解这个,也就理解了贾府。

同时从题目里也可看出,你把戏班子比作“av真人秀”是很不恰当的。贾府和其他府邸的高层没那么蠢,你说他们不许看小黄书但是可以看高清AV真人秀,这属于想当然。《红楼梦》里点的戏,《豪宴》《乞巧》《仙缘》《离魂》《白蛇记》《南柯梦》《丁郎寻父》《黄伯英大摆阴魂阵》《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太公斩将封神》,全都是正儿八经的戏。《南柯梦》相当于现在的《夏洛特烦恼》,《孙行者大闹天宫》相当于现在的《大圣归来》,哪一个黄了?

但戏班子解散,不能统一管理了,事情就难办了。如王夫人,就非常不喜欢唱戏的。

戏班子出身的人,真的都是老司机,平时动不动就开火车,且不乏以身作则的。你不要被一些文人写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什么的给骗了,古代的戏班子和当年二人转的污术水平是不相上下的。明清政府常有法令,规定民间戏班子不得唱荤段,只能唱正当曲目。不仅皇城有人上奏想禁三俗,地方上也受不了了,“故欲为地方挽回恶俗者,宜以禁演淫戏为第一要务”,然而效果并不明显。

且何谓淫戏?

有人非把淫解释成过度。来,看看明代山歌的歌词:“姐要偷来妹也要偷,三个人人做一头,好像虎面子上眼睛两个孔,衔猪鬃皮匠两边抽。”这他妈是3P啊!十二伶官懂不懂这些?不一定。但王夫人认为他们肯定懂,所以她笃定地说:“唱戏的女孩子,自然是狐狸精了。”又担心把这群孩子教坏,因此将伶官轰走。搜检大观园,在外人看来就是一出乱哄哄的闹剧。不过,真正从王夫人的角度看,王夫人发现绣春囊,和一个中学班主任在教室走廊发现避孕套/避孕药的震惊程度是一样的。

怎么说都是悲剧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社会一个非常核心的文化和观念。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那些看起来“严谨”、“正统”的大户人家,会允许甚至花费重金养一个戏班子,却对自家子弟的“杂书”涉猎颇为忌讳。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重俗轻雅”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了阶层固化、知识体系、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传承等.............
  • 回答
    古代大户人家,妾的地位固然不如嫡妻,但究竟是否需要亲手干粗活,这实在是个复杂的问题,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看这户人家是“大”到什么程度。如果是那种数一数二的豪门望族,家业庞大,仆从如云,那妾即便再不受宠,也不太可能让她去灶房劈柴、挑水、扫地这种最底层的体力活。毕竟,嫡妻的面子,家中规矩.............
  • 回答
    想必你观察到的现象,确实是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反差。十三四岁的孩子,在古代和现代,简直像是活在两个世界。咱们来细说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古代十三四岁,那可真是“少年老成”的另一种形态首先,得明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存逻辑。那是一个 农业文明占主导 的时代,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石就是“生产力”。人丁兴旺.............
  • 回答
    问到古代文人里大家最欣赏谁,这个问题可真是个“大哉问”啊!就像问大家最喜欢哪道菜一样,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尽相同,欣赏的角度也千差万别。不过,要是说起大众心中那几位“常青树”,总会有一些名字时不时地浮现出来,而他们之所以能被如此推崇,背后都有着各自的道与光芒。如果要说普遍意义上的“大家最欣赏”,那我想苏.............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很常见。我理解你想要听一个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解释,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咱们就来聊聊,为啥大家提起古代中国,脑子里闪过的总是“汉唐盛世”,而宋朝好像总有点儿“被低估”的感觉。这背后啊,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就像一道菜,不是只有味道鲜美就能征服所有人,还得看它呈现的方式.............
  • 回答
    古代大臣们能够互相听懂,这背后确实有一套复杂而有趣的运作机制,并非仅仅是到了京城就能自然学会。它涉及到了历史演变、政治制度、教育文化以及语言本身的特性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古代中国语言的“官话”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普通话那样,是一种全国统一的、由官方推广的语言。 这里的“官话”更多是指一种“.............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后勤问题,以及义军与官军在组织、动力和战术上的根本差异。官军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而资源匮乏的义军却能连连征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官军为何容易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官军的本质是国家机器的延伸,其运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特质、发展路径以及与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 简单来说,古代中国并未像西方那样,将宗教作为一种主要工具来主动、系统地扩张其文明范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核心差异:宗教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与西方不同首先,理解“宗教”在古代中国和西方概念.............
  • 回答
    古代东方和西方在婚姻制度上的显著差异,即东方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以欧洲为主)则倾向于一夫一妻制,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古代东方出现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没有?核心区别在于对“婚姻”和“家庭”的定义、功能以.............
  •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和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一个衙门之所以能够包办很多事情,主要是由于其 职能范围的相对简单、社会分工的不够精细、信息传递的低效以及管理模式的集权和经验主义。而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分设众多部门,则源于其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专业.............
  • 回答
    古代军队之所以“那么怕”骑兵,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无畏的恐惧,而是一种基于对骑兵作战优势的深刻认知和对自身劣势的清醒认识而产生的“忌惮”和“担忧”。这种情绪在面对骑兵时,往往会转化为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进而影响到作战的部署和决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骑兵的内在优势和他们对步兵的压制性作用两个方面.............
  • 回答
    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关键的战略问题。虽然看起来城门是城墙上最薄弱、最直接的突破口,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城门本身的防御设计与加固: 多重防护: 古代城门并非仅仅是一扇门板。它们通常是极其复杂的防御工事,设计上就考虑到了.............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长枪兵为何能成为主流,而非刀盾兵,这背后涉及了战略、战术、武器性能、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要素。 1. 武器性能与战场功能: 长枪的“触及范围”优势: 攻击距离: 这是长枪兵最核心的优势。一杆长枪的长度往往超过士兵的身高,.............
  • 回答
    古代战争的残酷性是历史事实,胜利者对失败者进行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虽然令人发指,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军事策略与震慑作用: 消灭潜在威胁: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争夺资源、领土和权力。彻底消灭敌对势力的有生力量,包括士兵和可能支持战争的平民,是确保自身安全和防.............
  • 回答
    古代成为一名“明君”之所以如此困难,是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个人特质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复杂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努力就能达成,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信息不对称与决策失误的风险: 信息来源的局限性: 古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慢,而且高度依赖人工传递。皇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问题,许多伟大的文明都经历过类似的命运。简单地说,强大文明的衰落和被所谓的“蛮族”所取代,并非单纯的武力碾压,而是 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生产力低下并非“蛮族”唯一或主要的优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他们适应环境和生存的优势。下面.............
  • 回答
    古代用兵粮草问题之所以如此普遍且棘手,是因为它涉及到军事行动的根本性需求、当时的技术和资源限制,以及复杂的后勤运作。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难题,以下将详细阐述:一、军事行动的根本性需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充分说明了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军队的运作需要消耗巨大的.............
  • 回答
    “为什么古代谋士没有野心?” 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普遍性的误解。 事实上,古代的谋士普遍是具有野心的,而且他们的野心往往比常人更为炽烈和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没有”野心,而是应该理解为: 他们的野心表现形式不同于君主。 他们的野心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和自身定位的深刻影响。 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