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普通男性要留下父系后代到今天,有多大概率?

回答
咱们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古代普通老百姓家的男人,想把自家的血脉一直传到咱们今天,这事儿有多大可能?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背后门道可不少,得一层层掰开了说。

首先得明白,“古代”这个词范围太广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这几千年时间里,社会状况、生活条件、平均寿命那都是天差地别。要是放在战乱频仍、瘟疫横行的年代,那活下来都费劲,更别说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了。要是放在相对太平、国泰民安的时期,那机会自然就大一些。

咱们先从最基础的“活下来”说起。古代婴儿夭折率高得吓人,不说小病小灾,就是个发烧感冒,没有现代医疗,也可能要了小命。能平安长大成人,这就算过了第一道坎。然后,还得成家立业。古代社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家里有没有钱娶媳妇是个大问题,就算家里有钱,还得看对方家愿不愿意。长得不好看、身体有毛病、家里太穷,都可能找不到媳妇。就算娶了媳妇,也不是就能保证有孩子。古代生育率也不是百分之百,有些家庭可能就是没孩子。

好不容易有了儿子,这只是开始。儿子还得健康长大,然后还得像他爹一样,结婚生子。这“子传子,子又生子”的路子,每一步都有可能断掉。比如说,儿子年轻早逝,没来得及结婚生子;或者儿子虽然结婚了,但生的都是女儿,没有留下男性后代;再或者儿子生的儿子体弱多病,没能活到成年。这些都是常见的“断香火”的原因。

再说说“普通男性”这个定位。咱们不能跟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比。人家有钱有势,能娶好多老婆,孩子自然多,后代也更容易延续。普通老百姓,家里可能就那么一亩三分地,收入不稳定,养活一家人都够呛,能养活一两个儿子就不错了。家里人口多,也意味着资源分散,孩子们长大后,可能还得自谋出路,分家单过,这也会增加后代延续的难度。

还有一个关键点:意外和灾难。天灾人祸在古代是常事。洪水、旱灾、饥荒、瘟疫、战争,这些都能让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地方的人口锐减。一个男人即使身体再好,家里再有钱,遇到天灾人祸,也很可能全家覆没,或者因为战乱迁徙流离失所,导致血脉中断。

咱们试着粗略估算一下。假设一个普通男性,在相对太平的年代,能够活到壮年(比如30岁),并且娶妻生子。他平均能生两三个儿子。这三个人里,如果每个人都能活到成年并生下至少一个儿子,那么他的父系后代就能继续。但实际上,能走到这一步的,可能连一半都不到。

举个例子,一个男性生了三个儿子。
儿子一:没娶妻就死了(可能因为战争、疾病)。
儿子二:娶妻了,但生的都是女儿,没有儿子。
儿子三:娶妻生子了,生了一个儿子。

这样一来,他的父系血脉就只通过儿子三延续了。而儿子三的儿子,如果他也生了三个儿子,但只有其中一个能顺利传下去,那么这个家族的男性后代就越来越稀少。

所以,你想想,从一个古代普通男性,到今天咱们数不清的人口,要经过多少代?每一代,都得有人成功地娶妻生子,而且这个儿子还得能活下来,并且继续传宗接代。这个概率就像滚雪球,越往后,需要成功传递下去的环节越多,每一环的概率累加起来,最终能顺利传承到今天的,其实是极少数。

有人可能会说,那总会有一些人的后代流传下来吧?没错,但“普通男性”这个前提非常关键。那些少数能够成功繁衍并壮大家族的男性,往往在某个时期因为某种原因(比如有一定技能,在某个领域有竞争力,或者运气特别好)而相对过得好一些,能够支撑更多的后代。而绝大多数普通人,他们的生活状态可能就是勉强糊口,生孩子也是一种风险投资。

总的来说,一个古代的普通男性,能够将自己的父系血脉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个概率其实是非常非常低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低概率的幸运”。无数的随机事件、生存压力、社会因素,都在不断地削减着这份可能性。而我们现在能站在这里,说不定就是我们祖辈中那些“幸运儿”的后代。所以,这事儿细细一想,还真挺奇妙的,也让人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多了一份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题主的意思是男性存在的直系后代(即Y染色体能传下来)的几率。刚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就写代码模拟了一下一个简化模型。

假设在一个封闭的岛上,第一代生活着10万人男性。岛民与外界没有交流。每代人的生育能力固定,10%的人生赢家能够有三个男性直系后裔存活到成年,20%的人能有两个,40%的人能有1个,30%的人由于无子、早夭等原因,没有产生具有繁殖能力的后代。每代繁殖情况为随机。岛的资源承载能力为30万男性,一旦达到上限,就会发生饥荒、战争、瘟疫等,导致人口锐减,变为原来的1/3,称为王朝更替。王朝更替引起随机概率为2/3的死亡。

按概率,每代人口递增10%,大概11-12代为一个王朝更替。孔子至今79代,每代约30年(我家族谱从明朝至今也20代左右,每代也大概30年),因此算秦朝至今的话是6个王朝周期(直观姑且记为汉唐宋明清)。

第一代10万人从1-100000编号,作为Y染色体ID。每个人的后代拥有相同ID。

线图中横轴为排名,纵轴为人数。



↑汉末:经过一个王朝,秦朝ID为76968的人生赢家有了108个后代,此时原初的10万人只有1/4(25000人)拥有直系男性后代。



↑唐末:此时,ID76968玩家已经跌到了600多排名,估计在王朝更替中遇到了不幸。新的赢家是62665号,拥有253个后代,而拥有直系后代的总人数变为了1/8。


↑宋末:62665玩家遥遥领先,达到433个直系后代。这时只有不到10%的秦朝男子的Y染色体能够遗传下来了。看趋势是历代王朝比同第二名相比差距最大的,莫非是姓赵?


↑明末:依然是62665号,但是与其他选手差距变小了,似乎是家族经营不善……直系祖先总数已经跌到了7000,大概为最初的1/15。


↑清末:经过2000年69代的繁衍、淘汰,62665号笑到了最后,但总数和前朝相比并没有增加太多。而2-15位的一直在追赶。73336号由上面的13位追到了第2位。这时,所有男性的父系宗亲来自大概5.5%的秦人。


实际考虑到统治阶层强大的繁殖力,不可能是随机的,即使是普通人通过财富遗传也很容易形成滚雪球的效应,这都是简化模型所忽略的。尽管实际情况要比这次模拟复杂的多,但是此结果也能说明一定问题。

1. 总体分布为指数型,少数几个大姓占据总人口很大比例。

2. 年代越靠后,祖先越单一。

3. 只有少数人能够将自己的Y染色体遗传下去,男性绝后是历史常态。

但也并没有其他人说的那么低的比例。并且自己的基因也并不是只能父系遗传,可以说几千年前,几乎每个人都是我们的祖先,而几千年后,每个人类都是我们的后代。


~~~~~~~~~~~~~~~~~~~~~~~~~~~~~~~~~~~~~~~~~~~~~~~~~~~~~~~~~~~~~~~~~~~

接下来看一下对未来的预测



↑第二十王朝:排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熟悉的62665跌到了166位,但依然有441个后代,十分稳定。新的冠军3074号达到了1500多个后代,而所有人的都来自秦人的1.5%的人口。




↑然后看历史无限演化,横坐标为单位王朝周期,纵坐标为每个周期最大的家族人数。人类历史按300万年,10000个王朝周期之后,岛上所有人全部属于两个家族,为两个祖先的后裔,其中1/3来自43435号,2/3来自59552号。下面的线图为后代中人数最多的家族人口,本来以为能够一直涨到占据所有人口,结果到第4000王朝之后陷入停滞,并没有出现“生物学亚当”。

或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是炎黄子孙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古代普通老百姓家的男人,想把自家的血脉一直传到咱们今天,这事儿有多大可能?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背后门道可不少,得一层层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古代”这个词范围太广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这几千年时间里,社会状况、生活条件、平均寿命那都是天差地别。要是放在战乱频仍、瘟疫横行.............
  • 回答
    古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用“苦”字来形容,可能还有些轻描淡写。那是一种深入骨髓、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艰辛,即便是在相对安定的时期,也常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生存的压力: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1. 看天吃饭的绝望: 古代农业是主要经济来源,而技术手段落后,生产力低下,老百姓的生活几乎完全受制于自.............
  • 回答
    要回答“古代普通汉族老百姓穿的衣服,属于汉服吗?”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概念,然后才能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白“汉服”这个概念的由来和演变。现在大家谈论的“汉服”,更多的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指的是从黄帝时期到明末清初,汉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穿着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风格的服饰的总称。它强调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一些古装剧,里面描绘的古代百姓生活,虽然偶尔也有点儿粗糙,但仔细想想,他们吃的东西,咱们现代人真的能习惯吗?说实话,我觉得大部分,估计够呛。首先,口味上的差异是最大的一个坎。古代老百姓,尤其是穷苦人家,他们的烹饪方式和调味品,跟咱们现在比起来,那叫一个“朴实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对汉服感兴趣的朋友们经常会有的疑问。简单来说,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所谓“汉服”,与古代普通民众的日常服饰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这并不是说现在的汉服不对,而是我们需要了解清楚这中间的演变和理解。咱们得先掰扯掰扯“古代普通民众的日常服饰”是个什么样子。首先,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很分.............
  • 回答
    .......
  • 回答
    要说一个古代王朝中期,普通农家出身的普通人,是走科举路子当上五品文官难,还是投身军旅成为五品武将难,这实在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两种路子各有各的“坑”,也各有各的“机会”。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科举之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步步惊心首先,说说科举。这条路,说白了,就是“读书人的出路”。.............
  • 回答
    关于古代皇帝要求文武百官和普通百姓磕头这一行为,如果放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或许会觉得有些匪夷所思,甚至触及我们对“人性”和“尊严”的理解。然而,将古代的制度和行为简单地用“变态”二字来概括,未免过于武断,也忽略了其背后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古代中国,皇帝的地位并非仅仅是一个.............
  • 回答
    在时光的尘埃中漫步:普通游客如何深度体验古迹废墟踏入古迹废墟,你并非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而是在这沉寂千年的土地上,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那些断壁残垣、斑驳石块,每一个角落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等待着你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作为一名普通游客,如何才能在这片遗忘的时光中,获得更丰富、更生动的体验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古代两军短兵相接,特别是那种骑兵冲锋、步兵跟上的宏大场面,绝大多数时候可不是现代兵击台上那种点到为止、互相试探的“君子之战”。那是一场血肉横飞、生死相搏的殊死搏斗,普通士兵上去,那就是奔着把对手打倒、打死去的。为啥会这样?有几个关键原因:1. 生存第一,没.............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让一个现代医学生穿越回古代,手里还握着一些现代医学的“利器”,这场景想想就挺带感的。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小子能在古代闹出多大的名堂来。首先,得明确这位“普通医学生”穿越的是哪个朝代。虽然问题没说,但咱们姑且假设他穿越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发达、但又没有青霉素和肾上腺素.............
  • 回答
    中国古代战场上,将军使用的长柄武器,无论是枪还是矛,其长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时代、作战风格、个人偏好以及所配属的兵种单位(如骑兵、步兵)而有所差异。首先,我们来谈谈矛。矛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兵器,其基本形制是由一个长柄和顶端的锋利的矛头构成。在早期,矛的长度可能相对较短,便于挥舞和刺击。但随着战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用我们今天最尖端的科技,不计成本地为一位古代刀客打造一把“无敌之刀”,能否让他横扫古代天下?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天下无敌”这四个字的分量。在古代,这不仅仅是刀法、武功上的压制,还涉及到战场上的统御、心理上的威慑,甚至是战略上的全局观。一把刀,.............
  • 回答
    一提起古代,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民不聊生”、“民为鱼肉”、“水深火热”这样的词语。诚然,对于生活在古代的普通人而言,日子绝非今日的我们所能轻易想象的安逸和舒适。他们的生活,可以说充满了艰辛、不确定,甚至常常是屈辱。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说道说道。首先,温饱是个大问题。 别看现在超市里琳琅满目.............
  • 回答
    在火柴尚未诞生的时代,古代普通人点火烧饭可不像咱们现在掏出火柴盒,嚓一下就能解决的事儿。那可是一项需要技巧、耐心,甚至一点点运气的手艺活。别看它现在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想想那些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饭的热闹景象,背后都有这门古老点火术的支撑。首先,得有火种。这可不是随便捡块石头就能生出火.............
  • 回答
    古代皇帝,这个头衔听起来何等风光,集万人之上,享尽荣华富贵。然而,翻开史书,我们却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中的许多人,寿命似乎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长久。这究竟是为何?是命运的捉弄,还是有着更深层的原因?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时空背景下,从方方面面去审视这位“天子”的生活。首先,繁重.............
  • 回答
    在玻璃尚未成为主流的漫长历史岁月里,人类文明在寻求室内自然光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智慧和创造力。提到古代中国用纸糊窗户来引入白天光线,这确实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现象。那么,在同一时期或稍早的西方世界,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封闭的居所也能沐浴在阳光之下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欧洲,.............
  • 回答
    穿越剧里,现代人一开口,古代人就能无障碍地听懂那句熟悉的“你好”,这场景想必不少人都见过。但现实点来说,如果咱们这会儿穿越回了过去,想跟古人好好唠嗑,可没那么简单,得看穿越到哪个朝代,以及咱的“普通话”有多“普通”。首先得明白一个概念:什么是“普通话”?咱们现在说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
  • 回答
    在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普通话”之前,中国古代地域辽阔,方言林立,不同地区的人们确实面临着沟通上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就完全无法交流,古人的交流方式是相当有韧性和创造性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官话(或称雅言)的辐射作用: “官话”的形成与演变: 即使没有统一的“普通话”,但自秦朝统一.............
  • 回答
    古代罗马帝国是否持有某种形式的“普世价值观”,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都可能过于片面。更恰当的说法是,罗马帝国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人群,展现出了某些具有普适性的理念和实践,但这些理念的普适性程度以及它们如何被解读和应用,却并非铁板一块。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