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没有火柴的时候,古代普通人怎么点火烧饭?

回答
在火柴尚未诞生的时代,古代普通人点火烧饭可不像咱们现在掏出火柴盒,嚓一下就能解决的事儿。那可是一项需要技巧、耐心,甚至一点点运气的手艺活。别看它现在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想想那些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饭的热闹景象,背后都有这门古老点火术的支撑。

首先,得有火种。这可不是随便捡块石头就能生出火来的。火种是引燃的关键,就像现代打火机里的“芯”一样,它需要足够易燃,能轻松被摩擦产生的热量点燃。在古代,最常见的火种是一些干燥、蓬松、易燃的材料。比如:

干草和枯叶: 这是最容易获得的。把这些玩意儿晒干、晒透,揉搓得越碎越蓬松越好。细小的纤维更容易吸附火星,然后慢慢燃烧起来。
枯木屑和锯末: 如果有木匠活儿,剩下的干木屑是极好的火种。同样要确保干燥无潮。
鸟巢里的绒毛、干动物粪便(比如兔子粪): 这些听起来可能有点“重口味”,但它们干燥后往往非常蓬松易燃,是天然的火种。
棉絮或麻絮: 如果生活条件稍好一些,能接触到棉花或麻,将它们扯散成蓬松的絮状,也是极佳的火种。

有了火种,接下来就要想办法产生那个让火种“活”起来的火星了。古代人最常用的方法,也最经典的,就是摩擦生火。这又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1. 钻木取火(或者说“木钻取火”)

这大概是最广为人知的一种方法了。这可不是随便拿两根木头就能钻出火来的。这里面大有讲究:

选择合适的木材: 通常需要两种不同硬度的木材。一种是做“钻木”(或称“火钻”),硬度要适中,方便握持和旋转。另一种是做“火盘”(或称“火种盘”),要稍微软一点,能在钻木的摩擦下产生木屑。常见的有艾草杆、柳木、杨木等作为钻木,而软木、榆木等作为火盘。
制作工具:
火钻: 选择一根笔直、坚硬的树枝,一头削尖一点,方便插入火盘上的孔;另一头则稍微削圆润,方便用手掌搓动。钻木的长度要能让你舒适地握持和用力。
火盘: 取一块稍厚实、质地相对疏松的木板,在上面挖一个浅浅的凹槽,凹槽旁边要有一个小孔,孔的边缘要磨平滑。这个小孔就是用来接收钻木产生的火星的。
火绒槽: 在小孔的边缘,再稍微刨挖出一个浅浅的“V”字形或半圆形的小槽,用来盛放之前准备好的火绒。
操作过程:
1. 将火盘稳稳地放在地上,或者用脚踩住,防止它滑动。
2. 将准备好的火绒小心地放在火绒槽里。
3. 将火钻尖的那一头,插入火盘上的小孔里。
4. 双手合十,将钻木夹在掌心。
5. 用力向下压,同时快速地来回搓动双手,让钻木在火盘的孔里高速旋转。这个过程需要非常快速和持续的用力,就像我们现在拧抹布一样,但力度和速度都得加强。
6. 随着钻木的旋转,它会在火盘的孔里不断摩擦,产生大量的细小木屑。这些木屑在持续的高速摩擦下会迅速升温。
7. 当木屑开始冒烟时,就说明温度已经足够高了。要更加用力、更快地钻动,直到看到明显的火星飞溅出来,并且落入火绒槽里。
8. 一旦火绒被火星点燃,开始冒烟,就要赶紧小心地将点燃的火绒移到更大的干草堆里,然后轻轻地吹气,给它提供氧气,直到火苗真正地蹿起来。

这整个过程对技巧和体力要求都很高。掌心容易磨破,手臂也会酸痛。稍有不慎,可能半天都钻不出一个火星。

2. 弓钻法(或称“弓式钻木”)

为了提高效率和减轻体力消耗,人们还发明了弓钻法。这个方法借用了弓弦的拉力来驱动钻木,比手搓钻木要省力得多,也更容易达到高转速。

工具组成:
火钻: 和手钻法类似,但前端会有一个凹槽,用来套住弓弦。
火盘: 和手钻法类似,有个小孔和火绒槽。
弓: 用一根有弹性的树枝做弓臂,绑上一根结实的绳子(可能是藤条、兽皮条等)作为弓弦。弓弦的长度要能绕火钻一圈。
压手(或称“压柄”、“轴承”): 用一块光滑的石头、贝壳或者一块硬木来压住火钻的顶端,以减少摩擦,让钻木能更顺畅地旋转。
操作过程:
1. 将火盘和火绒准备好。
2. 把弓弦在火钻的凹槽上绕一圈。
3. 将火钻插入火盘的小孔,用压手压住火钻的顶端。
4. 握住弓,像拉弓射箭一样,来回拉动弓臂。弓弦的转动就会带动火钻在火盘里高速旋转。
5. 持续拉动弓,直到火绒被点燃。

弓钻法大大提高了成功率,使得点火变得更容易一些,对体力的要求也相对较低。

3. 燧石取火

这是另一种非常古老且重要的方法,尤其是当找不到合适的木材或者天气潮湿时。燧石取火的关键在于撞击产生火星。

工具组成:
燧石: 一块坚硬、边缘锐利的石头,最好是高二氧化硅含量的石头,比如燧石、石英等。
打火石(或称“火镰”): 一块含铁较高的金属片,比如一块未经加工的铁矿石打磨成的片,或者专门打制成的铁片。
火绒: 和前面提到的火绒一样,需要非常干燥易燃的材料。
操作过程:
1. 将准备好的火绒放在一块平坦的表面上,或者用手小心地捏住。
2. 用打火石(铁片)的尖锐边缘,用力向下、向外刮擦燧石。
3. 刮擦的瞬间,燧石会崩落细小的颗粒,而打火石(铁片)的铁元素在高速撞击下也会产生细小的铁屑。这些细小的颗粒和铁屑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摩擦产生的热量瞬间点燃它们,形成飞溅的火星。
4. 将这些火星准确地打到火绒上。
5. 一旦火绒被点燃,就轻轻吹气,助燃成火苗。

燧石取火的成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燧石和打火石的质量,以及刮擦的角度和力度。古代人也可能使用其他硬度更高的石头来代替打火石,但效果可能不如含铁的金属片。

点火的整体过程和注意事项: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点火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

准备: 首先要备足干燥的火种,这些火种要越细越蓬松越好。
产生火星: 通过摩擦(钻木)或撞击(燧石)来制造火星。
引燃火绒: 将产生的火星引导到火种上,使其冒烟。
助燃: 小心翼翼地吹气,为火种提供氧气,使其燃烧起来。
扩大火力: 一旦火绒燃烧起来,就将其小心地移到更大的、已经准备好的易燃物(比如细树枝、干草)堆里,继续吹气,直到形成稳定的火苗,然后逐渐添加更大的燃料。

在古代,点火是一项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尤其是冬季,如果火熄灭了,重新点燃可能就意味着全家挨冻。所以,人们会非常珍惜火种,会采取各种方法来保存火种,比如将未完全熄灭的余烬小心地用灰烬覆盖起来,保持温度,以便再次使用。

所以,当你在现代社会随手点燃一根蜡烛、开启一个燃气灶时,不妨想想那些在寒风中、在湿漉漉的雨天,用汗水和智慧一点点磨出火星的先人们,正是他们,才让我们拥有了温暖和熟食,延续了文明的火种。这门古老的点火术,虽然简单,却承载着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西欧,这个问题的简单答案是在火钢上敲打火石,是一个比用木头摩擦起火更有效更流行的方法。

古代生火是一件大事——既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普遍现象,又是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不那么容易做到的事。

如果你曾经在一个寒冷、黑暗的早晨起床,拨动开关或点燃打火机,你会庆幸自己生活在19世纪中期以后。在中世纪的冬天,如果不整夜生火,就必须用火石敲击火钢来产生火花,从而开始新的一天。可以说,家里至少有一个人要这样做。

房子里的火一直点燃着,而本该看火的孩子很苦恼,因为火熄灭了。

清晨,为了重燃火光,小房子里最先听到的声音是厨房女仆在火绒上打火石和火钢的咔嚓、咔嚓声,接着就可以看到明显的火花。

火花的产生是通过将火钢击打在火石或石英石的锋利边缘上。石头剪下微小的金属片,从而产生火花。为了将火花培养成火焰,火花被捕捉到一种叫做炭布[1](木炭布)的高度易燃材料上。一旦炭布发亮,它就被转移到一束引火麻[2]上,并被吹成火焰。炭布和引火麻是火绒的主要组成成分,他们共同放在火绒盒里面。燃烧的火绒被用来点燃更大的火媒,如木屑、干松针和小树枝,还有不是必须的硫磺火柴。

当火绒被点燃后,女仆对着它吹气,直到它充分发光,使她能够点燃任何更大的燃烧物。然后她把封火板放回盒子里,用火石和火钢的重量压住硫磺火柴,使火柴熄灭。

然而,这种操作并不总是成功的。火绒或火柴可能受潮了,火石变钝了,火钢也磨损了;或者,在一个寒冷、黑暗的早晨,操作者经常会敲打她的手指而不是火钢;火柴也可能经常长时间不燃,而且不断向火绒吹气,并在歇气时吸入含硫的酸性气体,以及从火绒中经常呼出的特殊气味,这不太好受。

你有能力让蜡烛或灯笼整夜燃烧吗?一支灯心草蜡烛能坚持多长时间?一阵风会不会把灯吹灭?如果你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醒来,你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捕捉到火花,并将其摆弄成可以点燃蜡烛的东西?当然,经验会有帮助,但对许多人来说,这似乎是个麻烦事。

女仆准时起床,穿上她的鞋子和衬裙,摸索着去找火绒盒,在钢和石头之间的冲突之后,她打出了火花,最后,蜡烛点燃了……

没有火绒盒你会怎么办?

有些人整个冬天甚至全年都在烧火,或者瓦片炉。这不仅仅是为了在寒冷的天气里获得温暖。从壁炉上取下一盏灯,用扇子让余烬重新燃烧起来,而不必用石头敲打金属来开始新的一天,这一定非常方便。

“储存”火堆意味着在一夜之间保持焖燃的热量。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做到这一点:例如,用密集的燃料层覆盖火堆,或者更经济的方法是,用一层厚厚的灰烬。到了早上,你吹燃余烬,并往火里添柴。

如果运气不好,晚上壁炉里的火因不小心而完全熄灭,就会派人,通常是一个小男孩,带着铲子或有盖的平底锅,或者是一条宽大的绿树皮,去最近的邻居家,把木炭带回来重新点火。

昼夜不停地生火并不罕见,在较凉爽的欧洲国家很正常,除了大城市有夜间灭火的规定。在苏格兰和爱尔兰,整年保持泥炭火通宵达旦,既具有象征意义,也有实际意义,暗示着好运和一个受欢迎的家。在苏格兰的西部岛屿,即使在18世纪,火石和火钢也没有被广泛使用。

火钢

火钢不一定是钢做的,是一种钝的金属刀,大约有手掌那么宽,另外,有个弯背手柄,像下面这样:

这样一块弯曲的铁片可以套在手和手指上,形状各异。有些很简单,有些是装饰性的。一个经典的形状成为了纹章符号。火钢已经在奥地利骑士团的金羊毛勋章和西班牙同名骑士团中得到证实。该骑士团的座右铭“在火花喷出之前击中”就是指火钢。

在家里使用的、放在靠近壁炉或烛台的盒子里的火钢通常都很普通。火绒盒通常装有一个简单的钩状火钢,可以挂在手指上。人手的形状保证了不同文化中的火钢的相似性:看看这个精美的波斯火钢,估计不是为厨房架子设计的。

火钢必须是硬化的,含碳量很高,但要比刮出火花的燧石软。在中世纪以及大部分欧洲历史,火钢由锻铁[3]制成,这有别于在中国普遍使用的铸铁[4]

在火钢广泛使用之前,各种黄铁矿和白铁矿会和火石一起使用,方法类似,但更耗时。

火石

火石是矿物石英的一种沉积性隐晶形式,被归类为白垩(一种石灰岩)或泥质石灰岩中出现的硅石品种。

当敲击火钢时,火石边缘会产生火花。坚硬的火石边缘刮掉了火钢的一个颗粒,露出了铁,铁与大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可以点燃火绒。

除了火石,还可以使用许多其他坚硬、无孔的岩石,这些岩石可以承受锋利的边缘,如硅石、石英、玛瑙、碧玉或玉髓。

火石有时被称为“打火器”(strike-a-light这个名字有时也用于火钢),它必须保持锋利,否则就要更换。许多作者们经常抱怨火石打在皮肤上造成的指关节刮伤和其他伤口,对打火的抱怨和咒骂也常出现在故事中。虽然一个有经验的打火者预计在3分钟左右就能成功,但最轻微的潮湿或其他问题可能会大大延长这个时间。

火绒

火绒可以是任何干燥和易燃的东西。许多家庭的火绒盒里都保存着烧焦的破布(碳布)。在布被部分烧过后,残余物很薄,比较容易用火花点燃。干燥的苔藓、树叶、或真菌(amadou[5])以及未纺织的亚麻都是替代物。

炭布是特别制作的,容易燃烧。在营地,制作'炭布'的一个简单方法是把一块干净的亚麻布、棉布扔在火上,让它着火。然后安全地取出来,在布上放一个盘子、碟子或碗,把火熄灭(限制空气),或者在干地上把穿靴子的脚放在上面。当火完全熄灭后,保存离烧过的布的边缘最近的烧焦边缘,用剪刀或小刀修剪它们,因为它们是“烧焦的布”,烧焦的边缘会抓住火花。

然而,制作更好的炭布的一个更有效的方法是将干净的布切成或撕成两英寸见方的碎片,并将它们放在一个密封的锡罐里,在篝火的余烬上“燃烧”。 用匕首在罐子的两端刺上小孔(包括底部和盖子)。用撕碎的碎片松散地装入半满的罐子,并将密封的罐子放在篝火的余烬上。烟雾很快就会从罐子两端的小孔中冒出来——如果进入你的鼻子和眼睛,那将是有毒的——但基本的想法是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限制空气进入来把布烧成焦炭。罐子被烧红并不重要,但你可以通过偶尔在余烬上转动罐子来协助这一过程。

在家中制造炭布火绒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在适当的时候,而且经常是在房舍潮湿的情况下,厨房里会升起一股令人窒息的气味,对于那些不熟悉这一过程的人来说,他们会怀疑房子是不是着火了。最好的亚麻碎布会定期烧掉,其灰烬被放在锡制的盒子里,用一个紧贴的盖子压住,火石和火钢就放在上面。

火绒盒

人们口袋里的火绒盒有很多不同的设计:有些很简单,有些是为了炫耀,就像今天的打火机。但这篇文章是关于为需要烛光或火的人在家里使用的家用火绒盒。最具观赏性的木制火种盒出现在具有民间艺术雕刻传统的北欧国家,通常被挂在墙上。

英国用于普通家庭和厨房的火绒箱大多是很普通的。圆形的锡盒和木盒一样没有装饰。

在18世纪末的伦敦,你可以花18便士买到一个带火钢和烛花剪刀[6]的锡制火绒盒。这些锡盒非常普遍,比烧焦的旧木盒保存得更好。在较富裕的家庭中,卧室和客厅里有黄铜甚至是银质的火药盒。

老式的农家火绒盒一般是用木头做的,大约20厘米长,10厘米宽,5厘米深;中间分隔开;一个隔间里装着火钢、火石和火柴;另一个是火绒封火板。但由于盒子通常是家里做的,当然也有不同的品种。商店里卖的那些盒子是圆形的,用锡做的,除了封火板,还有一个盖子,上面有一个插座可以放蜡烛,这种昂贵的有装饰的火绒盒是极其少见的。

告别火绒盒

可以在砂纸上划的火柴是在1826年发明的,此前有各种不太成功的打火器发明,包括火绒枪和火绒轮。摩擦式火柴花了几年时间才流行起来,但随后迅速普及。一代人之后,到1850年左右,火绒盒已经消失了。新的火柴,带着化学成分,是一种解放。发黑的旧木质火绒盒被拆成了木柴,锡制火绒盒被束之高阁。

历史的尘埃伴随着它,但我们不应忘记古时它发挥的巨大作用。尤其是我们使用火柴只有200年不到,而火绒盒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用火的时间。

今天,火绒盒已经与正常的家庭生活无关,但对丛林生火技能、生存技能和历史重演感兴趣的人仍然在练习用火石和火钢生火的技艺。


关于硫磺火柴:

硫磺火柴相传起源于罗马帝国的统治时期,但它们不是自燃的。火柴是由带硫磺的细木条组成。将含硫的火柴头碰触到热的表面,如余火或加热的火钳,硫磺就会被点燃。这种形式的火柴一直持续到18世纪。这些火柴并不是最初的点火源;通常情况下,必须用火钢和火石点火,才能点燃火柴。

另有一种说法这种火柴起源于中国。公元950年前后,北宋学者陶谷在其《清异录》一书中就写到:

“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黄,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另名‘火寸’。”

意为:晚上急着要去茅厕,点灯又嫌太慢,有一个聪明人就把松木劈成小条,再涂上硫磺备用。这些涂上硫磺的木条一遇到火就会燃烧起来,光焰如同谷穗。这种神奇的木条,当时被叫作‘引光奴’。后来,在成为商品后,更名为‘火寸条’。


维京人怎样用火石和火钢生火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6753707903352832

这篇文章是我为一个读者在我下面这个关于蜡烛的回答的评论中而写的:

参考

  1. ^ 最早记录的炭布用途之一可以追溯到服部半藏在1560年写的一本忍术手册,名为《忍秘伝》。该手册说明了如何用棉花、丝绸或纸张制作炭布。
  2. ^ 引火麻(tow):未经加工的亚麻,特别是作为火种使用,一般叫做火绒或引火物。
  3. ^ 锻铁(wrought iron,又叫熟铁):是一种碳含量很低的铁合金(低于0.08%),与铸铁(2.1%至4%)形成鲜明对比。历史上,适量的锻铁被提炼成钢,主要用于生产剑、餐具、凿子、斧头和其他有棱角的工具,包括碳含量较高的火钢。
  4. ^ 铸铁(cast iron,又叫生铁):是一组碳含量超过2%的铁碳合金。除了可锻铸铁之外,铸铁往往是脆性的。最早的铸铁文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由考古学家在现在中国的江苏发现。铸铁在中国古代被用于战争、农业和建筑。在15世纪,铸铁在法国勃艮第和英国宗教改革期间被用于制造大炮。
  5. ^ 阿马杜(amadou):一种由某些支架上的真菌干燥而成的海绵状物质,以前在医学上被用作吸收剂,可用作火绒,还可当作钓鱼用的干苍蝇(钓饵)。
  6. ^ 烛花剪刀,熄烛器(snuffer):一种用来剪烛花或熄灭蜡烛的,类似于一把剪刀的器具。
user avatar

  公元577年,北齐由于战争而导致物资紧缺。特别是缺乏火种,那时的宫女生活贫苦,她们在绝望中,竟发明了火柴。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的《辍耕录》中的《发烛》条又说:“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粹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史载周建德六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生,岂即杭人之所制矣。”文中的发烛就是原始的火柴,通过此段,我们可以看出火柴其实并不是贫苦宫女的神奇发明,而只是那些亡国后落难的后妃们为了生计而做的小买卖。《资治通鉴》中也记载:“陈宣帝太建九年,齐后妃贫苦,至以卖烛为业。”也证明了这一点。

  北宋人陶谷的《清异录》说:“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这是说当时民间百姓非常流行用一种涂上硫磺的杉木条引火,这也说明了原始火柴,应该是在《清异录》成书年代之前就已经发明了,也就是公元950年前。据一则重要史料记载:“汉淮南王招致方术之士,延八公等撰《鸿宝万毕方》,法烛是其一也,余非民所急,故不行于世,然则法烛之起,自刘安始也。”这里的法烛就是后来说的发烛,都是火柴的前身。按照高承的记述,我们可得知,原始的火柴是在公元2世纪,由早期的炼丹家所发明的。我们也知道硫磺是炼丹家的主要药物,所以他们发明原始火柴是更加合理的。

  到了南宋时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经到处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贩。那时有人把松木削成如纸张薄的小片,用硫磺涂满它的一端。但它还不叫火柴,而是被叫做“发烛”、“淬儿”。这已经是早期的火柴了,只是人们没有注意和重视罢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