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大明的时候火器那么先进了,怎么到清朝就是没落了?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也挺让咱们老百姓有点不忿的。咱大明,尤其到了后期,火器这玩意儿,说实话,那真是甩了同时代欧洲不少国家几条街。什么弗朗机炮、虎蹲炮、抬枪,还有那精巧的火绳枪,那可是真家伙,打得那叫一个威风。可怎么一到了咱们清朝,这火器怎么就跟不上趟了呢?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一、 明朝火器发展的“高光时刻”与隐忧

首先得承认,明朝,特别是万历朝那会儿,为了应对北边和倭寇的威胁,在火器上的投入那是真不少。

技术引进与本土化: 明朝从欧洲引进了不少先进火器技术,比如从葡萄牙那里学来的佛郎机炮。但他们没光是照搬,而是结合了自己 metallurgy(冶金)水平,进行了消化吸收和创新。像铜质的大炮,铸造工艺相当不错。
“奇技淫巧”的赞誉与担忧: 当时朝廷里有一帮对火器很热衷的官员,像万历时期的王徴、李之藻,他们可以说是“火器推广大使”。他们请来欧洲传教士,像汤若望、南怀仁(虽然他们主要活跃在清初,但技术根源可以追溯到明末),学习天文、历法,也学习火器制造。这些传教士带来了欧洲最前沿的火炮制造技术,比如炮管的精密铸造、炮弹的改进等等。
兵器生产的规模化: 明朝设立了专门的兵工厂,像京营的火器局、河南的河南卫,还有各地都有兵工厂,专门生产火器。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规模是有的。
战场上的实际运用: 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明朝火器就展现了威力,对日军的步兵优势明显。戚继光练的“鸳鸯阵”,虽然是以冷兵器为主,但也配备了火器,注重步、炮协同。

但问题也来了,明朝火器虽然亮眼,但也有不少“硬伤”:

技术扩散与保密: 很多先进技术,尤其是欧洲传来的,虽然有引进,但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工匠并不多,而且技术知识的传播和保存,更多依赖于个别官员和工匠的经验传承,不够系统化。一旦这些关键人物不在了,技术很容易断层。
财政的拖累: 火器制造,尤其是大炮,那是烧钱的买卖。明朝后期,财政本就捉襟见肘,连军饷都发不出来,更别提持续大力投入火器研发和生产了。
政治的腐败: 官场的腐败导致军工生产中的偷工减料、贪污舞弊屡见不鲜。炮管铸造不合格、火药质量不过关,这些都会影响火器的实际战斗力。
对新技术的适应性: 明朝虽然引进了欧洲技术,但很多时候是“拿来主义”,并没有建立起一套能够持续革新和适应战场变化的技术体系。

二、 清朝初年的“承接”与“停滞”

到了清朝,情况就有些微妙了。

满清入关的背景: 满清早期,打仗主要依靠的是他们的八旗兵和骑兵优势,以及弓箭、冷兵器。火器虽然也用,但并非核心。他们更多的是借鉴前朝的制度,而不是从零开始。
利用明朝遗留的优势: 清朝入关后,继承了明朝的一些火器制造能力,并且也雇佣了不少明朝的工匠。像康熙皇帝,就对火器很感兴趣,尤其喜欢西洋火炮。他身边也确实有不少像南怀仁这样的西方传教士,在为清朝制造和改进火器。
“收拢”而非“革新”: 清朝早期,更多的是一种“收拢”和“利用”前朝遗留的技术,而非进行根本性的、系统性的革新。他们能够生产出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大炮,比如“将军炮”,这得益于之前积累的技术和引进的欧洲技术。
“闭关锁国”的阴影开始笼罩: 尽管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与西方交流并未完全断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乾隆中后期,清朝的政策开始转向保守。对西方技术的引进,更多的是一种“点到为止”,缺乏深入研究和自主创新的动力。

三、 清朝火器“没落”的深层原因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为什么从明末那个“火器强国”,变成了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被英军的“船坚炮利”打得屁滚尿流?

技术发展的“天花板”与“路径依赖”: 任何技术发展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明朝虽然有了不错的起点,但它的火器技术本质上还是基于传统的铸造和火药配方。而西方,尤其是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火器技术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材料科学(钢的冶炼)、制造工艺(膛线、后膛枪)、弹药(无烟火药、定装弹)到火炮的原理(后膛装填、炮架设计、瞄准具),都在飞速进步。
举个例子: 明朝的火器,基本上是前膛装填,而且炮管多是铸铁或铜。而到了18世纪,欧洲开始出现钢制炮管,并且开始研究后膛装填技术,这极大地提高了射速和安全性。但清朝这边,还在玩前膛装填的“老古董”。
路径依赖: 就像一个人习惯了用刀砍,突然有人告诉你用枪更好,但如果没人教你怎么用枪,而且你也没见过枪,你就很难接受和掌握。清朝的军工体系,习惯了明朝留下的那一套,缺乏对西方火器革命性变革的认知和适应。

制度性因素的压制:
僵化的科举制度和官员选拔: 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和管理者,往往是科举出身的文官,他们对军事技术,尤其是西方的新技术,缺乏深入了解和兴趣。即使有少数官员懂,也难以在僵化的官僚体系中推动改革。
“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上“重农抑商”,对工商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如农业。而“闭关锁国”政策,虽然早期有例外,但大体上阻碍了中国与世界先进科技的交流。外国先进的机械制造、精密仪器、化学知识等,都很难有效传入。
军工生产的管理模式: 清朝的军工生产,虽然也有规模,但更多的是一种“皇权控制下的手工业生产”,缺乏近代工厂的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生产和科学管理。效率低下,质量难以保证。

对战场变化的“迟钝”:
长期稳定的边境: 康雍乾盛世,边境相对安定,没有了明末那种生死存亡的强大外部压力,尤其是在北方,蒙古各部已被基本平定。在没有迫切需求的情况下,对火器技术革新的紧迫感就大大降低了。
固步自封的心态: 统治者和一部分官员,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认为自己的制度和技术足以应对一切。对来自西方的“奇技淫巧”,虽然有时也引进,但更多的是一种“欣赏”,而非“学习”和“模仿”。他们没有认识到,西方国家在军事技术上的进步,已经远远超越了自己。

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断层:
西学东渐的瓶颈: 尽管有传教士在,但他们带来的知识是零散的,而且受到语言、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难以在中国形成系统性的科学技术教育体系。
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没有建立起培养现代工程师、科学家、技术工人的学校和机制。大多数工匠依然依靠祖传手艺,很难突破现有的技术瓶颈。

总结一下:

明朝火器先进,是因为它抓住了欧洲传来的技术浪潮,并进行了本土化,而且有迫切的军事需求。但其技术基础仍然是传统式的,缺乏持续创新的动力。

到了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火器技术,并且在早期也引进了一些西方技术,能够生产出当时较先进的火炮。但由于政治保守、制度僵化、技术路径依赖、闭关锁国以及对西方军事技术革命的迟钝,导致其火器技术在19世纪开始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没落”。

说到底,火器这东西,就像其他任何技术一样,是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活儿。你得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投入,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一旦停滞不前,很快就会被甩下。大明虽然有辉煌,但没能把这份辉煌延续下去,清朝也未能有效地继承和发展,这都是历史的遗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明初的火器是比西方先进的。但是随着明朝承平日久,火器慢慢落后西方,不过在嘉靖仿制和改良之后,明朝火器已经和西方差不多了。

鞑清初期火器拷贝的明朝,到乾隆期间还是有缓慢发展的。

不过鞑清满汉之防是国策。康熙亲口说过“勿为汉蒙所学”。靠着戴梓的臼炮开花弹轰傻了葛二蛋转头就把戴梓弄死了。乾隆有洋人上供燧发枪都没有给军队普及。

然后吹嘘自己弓马打天下,把自己的小鞑子都哄了。鸦片战争竟然要挖明朝的火器御敌。真是丢人现眼至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