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古代要抑制土地兼并?

回答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但凡能长久一些的王朝,都会面临一个核心的经济命题:如何处理土地兼并的问题。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经济政策,而是关乎国家稳定、社会公平、民生福祉乃至王朝存续的根本性问题。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竭力加以抑制。那么,为什么古代中国要这么“看重”土地兼并呢?这背后有多重、深层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

一、 土地是古代经济的基石,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

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社会,土地的性质决定了它几乎是唯一的、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财富来源。

税收的根本: 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尤其是农业税,是直接从土地上征收的。土地肥沃、耕作者多,国家就有钱;土地荒芜、人口流失,国家就穷。
赋役的来源: 国家征发兵役、徭役,也都是以有土地、有劳动力的农民为基础的。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了国家征发赋役的资源。
经济基础的稳固: 土地的分布直接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核心。如果土地高度集中,大部分人无地可种,整个经济就会出现极大的结构性问题,社会活力也会大大降低。

如果土地被少数大家族、大地主层层兼并,会发生什么?

1. 税基萎缩,国家财政枯竭: 大地主往往有能力逃避赋税,或者通过各种方式压低税负。当越来越多的土地落入他们手中,意味着国家能征到的税越来越少,财政收入就会像漏勺一样往下掉。
2. 赋役负担加重: 为了弥补财政不足,政府不得不进一步加重对剩余自耕农的税负和徭役。这会激化矛盾,让仅存的农民也难以生存。
3. 经济活动局部繁荣,整体衰退: 少数大地主阶层虽然拥有大量财富,但他们更倾向于将财富用于消费、收藏或放贷,而不是像小农那样投入到生产中。而且,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生产,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会迅速衰退。

二、 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大量农民失去生计,引发社会动荡

这是抑制土地兼并最直接、最紧迫的原因。

农民是社会稳定的基本盘: 自耕农,也就是那些拥有自己土地,并且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力耕种的农民,是古代中国社会最庞大的群体,也是最稳定的群体。他们有地种,有饭吃,有稳定的生活,通常不会去闹事。
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一切: 一旦农民失去土地,他们就变成了失去生产资料的“无产者”。他们唯一的选择往往是依附于大地主,成为佃农、雇工,甚至沦为乞丐、流民。
佃农与雇工的悲惨境遇: 成为佃农,意味着要缴纳沉重的地租(常常高达收成的50%以上,甚至更高)。作为雇工,收入也微薄且不稳定。他们生存艰难,生活没有保障,对未来没有希望。
流民的产生与社会失序: 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如果没有被大地主吸纳,就会变成流离失所的流民。这些流民是社会中最不稳定的因素。他们衣食无忧,容易被煽动,往往会聚集起来,成为盗匪、起义或农民起义的温床。历史上的黄巾起义、安史之乱、李自成起义等,无不与大量失地农民和流民的出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 土地兼并威胁中央集权,挑战皇权统治

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是王朝得以维系的根本。而土地兼并,则是对这种集权的严重腐蚀。

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大地主往往与地方官员勾结,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他们拥有大量土地、财富和依附的民众,实际上就构成了一种“准封建”或“庄园经济”的雏形。
经济上的独立王国: 拥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的大地主,可以在自己的庄园内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减少对外部市场和中央政府的依赖。
政治上的对抗: 强大的地主阶层,不仅在经济上能与国家抗衡,在政治上也可能阻挠中央的政令,甚至在乱世之时,可以凭借自身势力割据一方,挑战皇权。例如,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就与地方大族和士族的土地兼并密不可分。
对官僚体系的侵蚀: 很多官员本身就是大地主,或者通过各种手段购买土地,成为兼并队伍中的一员。这使得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可避免地受到大地主利益的影响,甚至被其绑架。

四、 土地兼并破坏社会公平,加剧贫富差距

这是从道德和公平的角度出发的考量,也是历代王朝在宣传中经常强调的理由。

“均田”的理想: 儒家思想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主张社会财富的相对公平分配。土地作为最主要的财富,其不均等就是对社会公平的极大破坏。
贫富差距的悬殊: 土地兼并使得少数人占据大量土地和财富,而绝大多数人则一无所有。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必然导致社会阶层固化,普通民众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
丧失上升通道: 当土地成为少数人的专利,普通百姓就失去了通过耕种土地来积累财富、改善生活的基本途径。这会让整个社会变得压抑和缺乏活力。
道德谴责与民心向背: 统治者需要维护“仁政”的形象,强调“替天行道”。土地兼并造成的民不聊生,与这种理想相悖,会严重损害统治者的声誉和民心。

历代王朝抑制土地兼并的“招数”

正因为有以上种种顾虑,历代王朝都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来尝试抑制土地兼并,虽然效果有好有坏,但其思路大致可以归为几类:

“限田”政策: 规定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可以拥有的土地上限,超出部分由国家征收或重新分配。
“占田”政策: 限制官僚、贵族、僧侣等特定群体拥有土地的数量。
“均田”政策: 实行国家对土地的集中分配,规定各等级人口应得的土地数量(如北魏的均田制)。
税收与赋役调节: 通过调整税率、征收“地租附加税”等方式,增加大地主的持有成本,或减轻自耕农的负担。
抑制高利贷: 很多农民是因为借贷购买种子、农具或应对灾荒而失去土地,限制高利贷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土地流失。
清理“荫户”、“客户”: 剥夺大地主依附的佃农或庄奴的身份,使其成为国家的自由民,承担国家的赋役。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等: 试图通过金融、税制、市场管理等多种手段,打破大地主对经济的垄断,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为什么抑制总是难以根绝?

尽管历代统治者“想方设法”,但土地兼并的现象却屡禁不止,甚至成为王朝衰亡的重要诱因。这又是为什么呢?

利益驱动的强大: 土地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拥有土地意味着拥有经济上的自主和政治上的影响力。这种诱惑太大了,总有人会想方设法去获得。
制度的漏洞与执行的困境: 任何制度都存在漏洞,而现实情况复杂多样。在执行过程中,官僚的腐败、地方的阻挠、执行者的利益输送,都可能导致政策“走样”,甚至被大地主所利用。
“盛世”与“乱世”的循环: 很多抑制兼并的政策,往往在王朝建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力量尚能有效管控时才比较有效。一旦进入所谓的“盛世”,社会富裕,官僚阶层壮大,兼并的冲动就会再次抬头。而到了乱世,国家力量衰弱,兼并更是无人能够制止。
政治与经济的耦合: 土地兼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权力问题。大地主阶层往往与统治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触动他们的根本利益,可能引发更广泛的政治动荡,这使得统治者在抑制兼并时,常常顾虑重重,难以下决心采取彻底的手段。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抑制土地兼并,是一场贯穿了数千年历史的、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斗争。它反映了统治者对国家财政、社会稳定、政治权力以及公平理念的多重考量。虽然难以彻底根绝,但每一次的抑制尝试,都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社会根本性问题的认知和应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来说:

已知①:国家要收赋税;

已知②:大户人家享有赋税减免的特权;

已知③:在王朝后期,很多大户人家会虚报瞒报自己荫庇的人口土地,超出自己的特权规定;

于是:当大户开始兼并土地,而国家又要保障税收的时候;

推论①:赋税就会被摊到其他的土地上,老百姓的赋税upupup;

推论②:up到一定程度之后,一些人扛不住了就会委身于大户,剩下的人进一步upupup;

在不断up的过程中,流民、暴动等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如果再遇上天灾、战争,王朝基本上就玩完了。

user avatar

题主的知识确定是在高一课本上学到的?不抑兼并”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提高,这结论你确定是高中课本里有的?

土地兼并的恶果主要有两个:其一、农民与地主间的矛盾尖锐化;其二、封建国家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一个地主兼并了自己村里所有的土地,那也就是就意味着全村人大部分都成为了他的佃农。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除了种地并没有别的出路,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人身自由,说得直白点佃农就是农奴。地主完全可以依托手中的土地资源控制住佃农,他可以让佃农种地、干杂活,也可以让佃农当自己的仆人、打手等等。当土地资源越来越集中,佃农们的生活就会越悲惨,于是农民起义就开始酝酿了。

当土地兼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地主们完全可以组织隶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来对抗国家。例如东汉的豪强地主,曹操等人回到家乡随随便便就能拉起一支队伍。土地兼并越严重,地方豪强力量就越强大,他们对抗中央政府的能力就越大。皇帝想从豪强地主身上征收更多的赋税,那事情就复杂了。轻则豪强地主转嫁赋税给佃农,重则聚众叛乱。不论哪个结果,最终的输家都是中央王朝。

土地兼并是封建政权的祸乱之源,不抑制兼并的宋代两次亡国,其悲惨程度空前绝后。

user avatar

古代工业和服务业还没上规模,种地是消化就业的主要途径。一旦农民大规模失业,每个乡都有几个“豪侠”晃来晃去,然后自己乡的三结义,再跟其他乡联络一下 ..........

user avatar

反了!不抑兼并会使中央收不到钱,农民赋税加重,财富都跑到地方豪强手里——但是他们不用为国家负责!爷就是国贫民穷,吃饭的却不干活!

b站 草说木言,这个up读古水平不错的。

【【三国·东汉篇】01西汉中晚期危机-哔哩哔哩】https://b23.tv/aonZ2rK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但凡能长久一些的王朝,都会面临一个核心的经济命题:如何处理土地兼并的问题。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经济政策,而是关乎国家稳定、社会公平、民生福祉乃至王朝存续的根本性问题。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竭力加以抑制。那么,为什么古代中国要这么“看重”土地兼并呢?这背后有多重、深层的原因.............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中国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向主要为自上而下,从右到左,这一特点在汉字的结构、书写习惯、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演变中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汉字结构与笔画顺序1. 左右结构的字: 汉字中大量字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如“明”“田”“林”等)。书写时,通常先写右侧的部件,再写左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要回答“中国古代没有受到宗教束缚,为何到清朝却比欧洲落后”,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这两个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以及宗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让我们来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中国古代没有受到宗教的束缚”是不准确的。 宗教在中国古.............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房顶上,为什么会站着一排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神兽?这可不是为了好看,背后蕴含着古人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它们不仅是建筑上的装饰,更是承载着驱邪避凶、祈福纳祥的象征意义,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地、鬼神以及人世秩序的独特理解。一、辟邪镇宅,驱除不祥这是房顶神兽最核心的功能。古人对自然界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戏曲和歌剧的核心魅力之一——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非要唱出来? 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远非“正常说话太久”这么简单。让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1. 艺术的夸张与升华:让情感和意义更具感染力 非写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戏曲和歌剧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为了追求完全的写实模仿生.............
  • 回答
    古代日本人剃掉中间头发的做法,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着不少值得探究的缘由。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发型,它和当时社会、宗教、甚至生死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个发型的具体模样。 这种发型通常被称为“月代”(さかやき),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在头顶中间剃光,露出头皮,而四周保留头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理解事物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核心,也很好地反映了一些人在面对“现代问题”时,为何会转向“古代智慧”的困惑。别误会,这绝对不是说中医药或中国功夫停滞不前,更不是说现代科学技术失效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们都在发展,才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新的挑战,或者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根源上去审视和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医学发展和分类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我们会把医学划分为“中医”和“西医”,而不是“古医”和“今医”呢?这背后隐藏着医学体系形成、科学范式转变以及文化传承等诸多因素。1. 历史的节点:并非一条线性的进步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古医”和“今医”的划分,虽然听起来像是对时间轴的简单.............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娄烨电影《颐和园》里周伟和李缇之间那段纠葛的关系。要说周伟和李缇怎么会走到一起,这得从他们在大学里的相遇说起。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年轻人的思想也充满了躁动和探索。周伟和李缇都属于那个时代里相对敏感、有思想的一群人。周伟,像很多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内心有着对未来的迷茫.............
  • 回答
    中国古代航海队较少得坏血病的现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背后涉及航海策略、饮食文化、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航海路线与航行时间的差异1. 短途频繁补给 中国古代航海活动(如郑和下西洋)多以东亚、东南亚及印度洋航线为主,航程相对较短,且沿途有大量港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审美、社会认知以及艺术表现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中国古代勇士画像多是“膀大腰圆”,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八块腹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古代中国的审美观与力量的象征 实用主义的审美: 中国古代的审美,很大程度上是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的。在战争年代,一个强大.............
  • 回答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周期性覆灭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原因相互作用、长期积累的结果。这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可以用一系列关键因素来解释,它们共同作用,最终导致王朝的衰落和更迭。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政治制度的先天弊端与演变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潜在的专制风险: .............
  • 回答
    中国古代传说中,女仙嫁给凡间男子的现象相对普遍,而男仙娶凡间女子的例子则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观念以及神话体系的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社会结构与男尊女卑的观念渗透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男尊女卑的父权制结构下。 .............
  • 回答
    中国古代人物画之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不那么写实”,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绘画的哲学思想、艺术追求、技术限制以及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绘画理念与追求的根本差异: 中国古代绘画:重“神韵”而非“形似” “以形写形,亦以神.............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西方历史书写传统的一个核心差异。并非外国没有庞大的史书集,而是“二十四史”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特点过于突出,以至于当我们想到“著名的史书”时,首先浮现的是它。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文化背景、政治需求以及它自身的独特性。首先,我们来聊聊“二.............
  • 回答
    中国古代仕女图中的人物眉眼距离之所以显得比较开,这并非一个绝对的普遍现象,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包含审美观念、绘画技法、表现手法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因素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仕女形象。首先,审美观念的演变与时代特征是关键。.............
  • 回答
    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音乐的“DoReMiFaSolLaSi”七音,看似简单的数字差异背后,实则反映了两种文明在音乐哲学、思维方式以及对声音理解上的根本不同。这并非是“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探索路径。中国古代音乐的五音体系:和谐与秩序的哲学根基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
  • 回答
    中国古代朝廷里,皇帝身边既有奸臣也有贤臣,这并非什么新鲜事,也并非皇帝刻意为之,而是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下的一种自然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多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皇帝的视角:并非不辨忠奸,而是选择与局限并存首先,别以为皇帝都是傻子,不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绝大多数皇帝,尤其是那些勤政的,心里都.............
  • 回答
    中国古代的藩王封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而鲜有分封到漠北、东北等边远地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理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 核心统治的稳定与权力集中 巩固皇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对全国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控制之上的。将藩王分封到离都城遥远、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