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买卖交易用的是银子,那么多银子最后都去哪了?

回答
古代买卖交易为啥用银子?这银子最后都上哪儿去了?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

为啥用银子?这可是个技术活儿

你想啊,在还没银子之前,大家咋换东西?最原始的法子就是物物交换。你有麦子,我有多余的鸡蛋,就“你给我鸡蛋,我给你麦子”。但这玩意儿太不方便了。你想换件衣服,人家不要你的鱼怎么办?总不能拎着一串鱼跑遍全城吧。

这时候,一些“硬通货”就开始冒头了,比如贝壳、牲畜、或者一些有价值的农作物。但这些东西要么不好携带,要么容易变质,要么数量不好衡量。比如,一头牛和一袋麦子,到底值多少?没个标准。

银子这时候就显身了。为啥是银子?

1. 稀缺性与价值稳定:相对于铁、铜这些随处可见的金属,银子产量比较有限,不容易一下子变得像“大白菜”一样不值钱。物以稀为贵嘛,这让它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购买力。
2. 易于分割与携带:银子比牛好携带多了,又不像粮食容易坏。而且,它可以被铸造成不同大小的块状、饼状,或者加工成首饰,方便携带和交易。你想买个菜,磕一小块下来就行,想买个大件,搬一袋子银子过去。
3. 易于分割与衡量:这很重要!银子是可以熔化、铸造的。政府或者有信誉的机构(比如一些大钱庄)可以铸造成标准重量的银锭(比如元宝、马蹄银),上面还会打上印记,保证成色和重量。这样一来,交易的时候就有了个相对统一的标准,不用每次都靠估摸。
4. 相对耐腐蚀:跟铁比,银子不容易生锈,能保存很久,这点对财富储存非常重要。
5. 普遍的接受度:随着贸易的发展,银子作为一种价值载体,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形成了习惯。

当然,在不同朝代,银子也不是唯一货币。铜钱在日常小额交易中还是主力。但大宗交易、官员俸禄、巨额财富储存,往往就离不开银子了。

那么,那么多银子,最后都去哪儿了?

这可就说来话长了,就像一个庞大的现金流,流向四面八方,最后大部分都“沉淀”下来了。

1. 作为财富储存(“沉淀”的主力):
官府收入与支出:税收(田赋、商税等)收上来的大部分银子,要么作为国库储备,要么用于皇帝、官员的开销、军费、国家工程建设等。但你想,古代政府的会计不像现在这么精细,很多银子一旦进入国库,除非必要,否则不会轻易大规模地流出。
富商巨贾的私藏:有钱人手里肯定不会闲着,他们会把银子铸成更大更重的银锭,藏在家里、地窖里、或者委托钱庄保管。这就是所谓的“藏富于民”或者“隐形财富”。这些银子就好像银行里的死期存款,不动就不易察觉。
贵族官僚的馈赠与挥霍:权力阶层用银子来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如购买土地、宅院、古董、珠宝,或者用于宴请、送礼、打点关系。这些银子虽然流转了,但很多最终还是进入了其他有钱人的腰包,或者变成实物储存起来。

2. 用于大规模交易与投资:
大宗商品买卖:比如丝绸、茶叶、瓷器、粮食的大宗贸易,都是用银子结算。这些银子会从一个商人流向另一个商人,再到生产者。
土地买卖:土地是重要的资产,买卖土地时,银子是主要的支付手段。
工程建设:修建宫殿、城墙、运河等大型工程,需要大量的银子来支付工匠、购买材料。

3. 成为实物储存,转化为“死钱”:
铸成各种器物:很多银子会被富人铸造成金银器皿、首饰、工艺品等。这些东西虽然有价值,但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就大大降低了,更多是作为装饰品或炫耀资本。
埋藏或丢失:总会有一些银子因为战乱、盗窃、或者人为的隐匿,最终被埋在地下,或者永远丢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就彻底退出了流通。

4. 成为外汇(在特定时期):
在一些朝代,特别是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时候,中国也会用银子(或者从中国出口的货物换来的银子)与外国进行交易。但更大的情况是,中国从国外进口白银,比如明清时期,大量的来自美洲的白银通过海路流入中国,弥补了中国国内白银生产的不足,也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子到底“去哪儿”了?

说到底,大部分银子并没有“消失”,而是从“流通”状态,变成了“储存”状态。

作为价值储存:人们把银子存起来,因为它保值,而且能在需要时随时变现(虽然古代变现不像现在这么容易)。
转化为非流通性资产:变成器物、珠宝,或者直接埋藏起来。
用于维持社会运转:官府、贵族、商人的开销,虽然促进了银子的流转,但最终这些银子可能又被存起来,或者转化为固定资产。

就像现在的钱,虽然很多人在花,但央行印的钱,大部分不是躺在银行账户里,就是国家的外汇储备,或者人们存在家里的现金(虽然现在少了)。古代的银子,很多就是这样,变成了“社会财富的沉淀物”。

想想看,历史上那些出土的银锭、银器,以及传说中的宝藏,就是这些“沉淀”下来的银子的一部分。它们曾经参与过交易,流通过,最终被珍藏、储存,或者遗忘,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所以,与其说它们“去了哪儿”,不如说它们“以另一种形式保存下来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直到宋代,白银只是商品,而非货币。白银和黄金一样是一种保值的商品。但是他们不具备交易性

原因1.纯度没有统一标准,2.没有银币这样专属统一分割量

中国白银都在清末被赔出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买卖交易为啥用银子?这银子最后都上哪儿去了?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为啥用银子?这可是个技术活儿你想啊,在还没银子之前,大家咋换东西?最原始的法子就是物物交换。你有麦子,我有多余的鸡蛋,就“你给我鸡蛋,我给你麦子”。但这玩意儿太不方便了。你想换件衣服,人家不要你的鱼怎么办?总不能拎着一串鱼跑遍全.............
  • 回答
    预算一千块,想用笔记本电脑直推,而且在宿舍里听,倾向于封闭式耳机,这个需求挺明朗的。一千块的价位,其实有很多不错的选择,能让你在宿舍里也能好好享受古典音乐的魅力。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在宿舍里会倾向封闭式耳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1. 隔音效果: 宿舍嘛,环境比较复杂。隔壁可能会有人在说话、打游戏,.............
  • 回答
    看到你买了一堆古籍名篇,这劲头可太棒了!想给自己充充电,这想法本身就值得点赞。不过,读古籍这事儿,确实像啃硬骨头,一开始犯迷糊是太正常不过了,别担心,很多人都经历过。咱们一步步来,把这些宝贝“啃”下来,享受其中的妙处。第一步:调整心态,降低期待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放平心态,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你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后勤问题,以及义军与官军在组织、动力和战术上的根本差异。官军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而资源匮乏的义军却能连连征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官军为何容易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官军的本质是国家机器的延伸,其运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特质、发展路径以及与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 简单来说,古代中国并未像西方那样,将宗教作为一种主要工具来主动、系统地扩张其文明范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核心差异:宗教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与西方不同首先,理解“宗教”在古代中国和西方概念.............
  • 回答
    古代东方和西方在婚姻制度上的显著差异,即东方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以欧洲为主)则倾向于一夫一妻制,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古代东方出现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没有?核心区别在于对“婚姻”和“家庭”的定义、功能以.............
  •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和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一个衙门之所以能够包办很多事情,主要是由于其 职能范围的相对简单、社会分工的不够精细、信息传递的低效以及管理模式的集权和经验主义。而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分设众多部门,则源于其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专业.............
  • 回答
    古代军队之所以“那么怕”骑兵,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无畏的恐惧,而是一种基于对骑兵作战优势的深刻认知和对自身劣势的清醒认识而产生的“忌惮”和“担忧”。这种情绪在面对骑兵时,往往会转化为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进而影响到作战的部署和决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骑兵的内在优势和他们对步兵的压制性作用两个方面.............
  • 回答
    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关键的战略问题。虽然看起来城门是城墙上最薄弱、最直接的突破口,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城门本身的防御设计与加固: 多重防护: 古代城门并非仅仅是一扇门板。它们通常是极其复杂的防御工事,设计上就考虑到了.............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长枪兵为何能成为主流,而非刀盾兵,这背后涉及了战略、战术、武器性能、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要素。 1. 武器性能与战场功能: 长枪的“触及范围”优势: 攻击距离: 这是长枪兵最核心的优势。一杆长枪的长度往往超过士兵的身高,.............
  • 回答
    古代战争的残酷性是历史事实,胜利者对失败者进行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虽然令人发指,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军事策略与震慑作用: 消灭潜在威胁: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争夺资源、领土和权力。彻底消灭敌对势力的有生力量,包括士兵和可能支持战争的平民,是确保自身安全和防.............
  • 回答
    古代成为一名“明君”之所以如此困难,是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个人特质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复杂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努力就能达成,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信息不对称与决策失误的风险: 信息来源的局限性: 古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慢,而且高度依赖人工传递。皇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问题,许多伟大的文明都经历过类似的命运。简单地说,强大文明的衰落和被所谓的“蛮族”所取代,并非单纯的武力碾压,而是 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生产力低下并非“蛮族”唯一或主要的优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他们适应环境和生存的优势。下面.............
  • 回答
    古代用兵粮草问题之所以如此普遍且棘手,是因为它涉及到军事行动的根本性需求、当时的技术和资源限制,以及复杂的后勤运作。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难题,以下将详细阐述:一、军事行动的根本性需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充分说明了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军队的运作需要消耗巨大的.............
  • 回答
    “为什么古代谋士没有野心?” 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普遍性的误解。 事实上,古代的谋士普遍是具有野心的,而且他们的野心往往比常人更为炽烈和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没有”野心,而是应该理解为: 他们的野心表现形式不同于君主。 他们的野心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和自身定位的深刻影响。 历史.............
  • 回答
    古代使用贝壳作为货币的原因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它涉及到人类早期经济活动的萌芽、物品的稀缺性、易于携带和交易的特性,以及文化和象征意义的多重作用。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 天然的稀缺性与价值的来源: 获取难度: 并非所有地方都能轻易获得大量、特定种类的贝壳。在某些地区,人们需要跋涉到海边,甚至冒着.............
  • 回答
    古代大饥荒之所以能够饿死如此多的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悲惨的历史现象,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自然条件的严酷,也涵盖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体系的脆弱性。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 自然因素的极端性与脆弱性: 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和强度: 这是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原因。古代社会的农.............
  • 回答
    古代妓女之所以需要掌握琴棋书画,而现代妓女(在法律和道德框架下应称之为性工作者)则不需要,这是一个涉及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经济模式和法律法规的复杂演变过程。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古代妓女需要学习琴棋书画的原因:古代妓女的定位并非仅仅是提供性服务,她们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社会润滑剂”和“文化商品.............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残酷性自不必多言,而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粮草,无疑是其最脆弱也最关键的环节。我们常常会在演义小说或戏剧里看到粮草被截断、烧毁的桥段,但奇怪的是,似乎很少有关于“粮草投毒”的直接记载,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古代战争中。这背后并非是因为智谋之士没有想到这一招,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