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列强为什么抢占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是修筑了就能有铁路的所有权了吗?

回答
列强在中国抢占铁路修筑权,绝非仅仅是为了“修铁路”本身,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修筑铁路只是他们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所有权也并非完全等同于字面意义上的“拥有”。

为什么列强如此热衷于中国的铁路修筑权?

1. 经济利益的驱动:
资源掠夺与商品倾销: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列强修筑铁路,尤其是通往矿产资源富集区(如煤矿、铁矿)的线路,可以直接、高效地将这些资源运回本国,或者为本国在华投资的工厂提供原料。同时,铁路也成为了他们倾销工业制成品(如纺织品、机器)的绝佳通道,能够更深入地渗透中国市场,挤压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
投资回报与资本输出: 铁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投资项目。列强可以通过提供贷款、设备、技术和劳工来参与其中,从而将过剩的资本输出,获取高额的利息和利润。他们往往会设定苛刻的贷款条件,确保资金能够按时收回,并附加各种特权。
控制交通命脉,垄断市场: 谁控制了铁路,谁就掌握了交通的命脉。通过修建铁路,列强能够控制货物的流动方向和价格,从而在物流和商业活动中占据优势地位,有效排挤其他竞争者。

2. 地缘政治与军事战略的考量:
军事运输与战略部署: 铁路的速度和运力远超传统的陆路交通。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首先是为了方便其在本国驻军的调动和物资的输送。例如,当中国发生动乱或有不利于其利益的事件发生时,铁路可以让他们快速集结兵力,进行干预或镇压。
巩固殖民地/势力范围: 铁路不仅是交通线,更是连接和巩固其在华势力范围的“血管”。通过铁路,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辐射到更广阔的腹地,加强对某一区域的控制,防止其他列强染指。例如,俄国修筑的“东清铁路”(中东铁路)连接了西伯利亚铁路和旅顺港,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分割中国,加剧内部矛盾: 列强之间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也互相提防。通过抢夺不同的铁路修筑权,他们试图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限制其他国家的扩张,甚至利用中国内部的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3. 政治与外交的工具:
“铁路外交”与政治讹诈: 铁路修筑权常常被列强作为向清政府索取政治特权和让步的筹码。一旦清政府在其他问题上不合作,列强就可能威胁撤回贷款、停止建设,或者直接干预内政。
展示国力与影响力: 成功在中国修建和经营铁路,是列强国力强盛的体现,也是他们在大国博弈中争夺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

修筑了铁路,就能有铁路的所有权了吗?

不完全是,而且“所有权”这个词需要被更精确地理解。 列强在中国抢占铁路修筑权,通常伴随着一系列苛刻的条约和协议,他们获得的并非是中国国家对这条铁路的完全放弃,而是复杂的、带有特权和附加条件的“经营权”和“支配权”。

具体来说,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以下“权利”:

借款与利息: 列强往往是中国政府的债主。他们用自己的资金(或通过金融机构)为铁路建设提供贷款,然后要求中国政府支付高额利息,并且这些贷款通常带有抵押条款,可能以铁路本身的收益甚至中国的主权作为抵押。
经营权: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列强通过修筑铁路,获得了对这条铁路的经营管理权。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自行决定线路走向、运营方式、票价、货运价格,甚至可以在铁路沿线享有独立的行政管辖权、驻军权、警察权等,如同在自己的国土上一样。
收益权: 铁路运营所产生的利润,首先要用来偿还贷款和利息,剩余部分往往归修建铁路的列强所有。
资源勘探权与开采权: 很多铁路合同都包含条款,允许修建铁路的列强在铁路沿线勘探和开采矿产资源,这使得他们能够进一步巩固其经济掠夺。
附属特权: 除了铁路本身,列强还可能获得沿线土地的征用权、电报线路的使用权、护路军队的驻扎权等等,这些都大大扩展了他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所以,尽管列强在名义上可能是“修建者”,但他们实际掌控的是铁路的“经营权”和“支配权”,这种权利包含了经济上的收益和政治、军事上的控制。 他们的目的是通过铁路来实现其更深层次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渗透,而不是单纯地为中国人民提供交通便利。

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国力的增强,收回铁路的经营权,成为当时中国人民和政府的重要目标。在许多情况下,这些铁路的“所有权”在中国名义上是存在的,但实际的控制权却被列强牢牢掌握,直到后来中国通过各种方式(如赎回、收回)才逐渐收回这些铁路的经营权。

总而言之,列强抢占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是一场围绕经济利益、地缘政治和国家主权的复杂博弈。他们争取的不仅仅是“修铁路”这个行为,更是通过铁路这条“生命线”来操控中国的经济命脉,攫取资源,扩展势力,最终服务于本国的国家利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抢占铁路修筑权的本质是以铁路为骨架控制铁路周边土地以便掠夺当地的各类资源,至于所有权就是虚的,控制权必然捏在殖民者手里死死的。控制铁路还有个外带的好处,就是列强的各类工业品倾销更加顺畅,附带着控制铁路沿线各种商业活动,严重损害所在国的经济主权。

清朝末年,因为以甲午战争为代表的反殖民战争相继失败,导致清廷赔付巨额资金跟列强,引发长年的财政拮据。在这个背景下,铁路修筑一般是两种情况:

一、列强与清廷签约,自行修筑铁路,比如中东路与胶济路,以及滇越路;

二、列强逼迫清廷向其告贷筑路,再以贷款为切入点强行“提供”技术支持,而抵押品则是铁路本身的经营控制权,比如卢汉路跟津浦路。

上述两条并不是终点,而还会有各种后续条约还外扩到比如支持铁路建设形成的各类工厂经营所有权与沿线矿山的开采权等其他治外法权,形成以铁路为轴线的外国势力范围,严重侵害清廷的主权,所以是不平等条约。

当然,如果清廷足够有钱的前提下,铁路自然还是官办,比如京张。京张就是资金来源、技术支持与施工建设这三大件都是本国提供,列强无从至喙。

而例如胶济铁路的修建,就是德二图谋殖民中国的核心事件。

19世纪末叶,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中国亦进入领土兼并阶段,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1月13日,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胶州湾,以武力占领胶澳商埠(即青岛)。
德国人在实现占领胶州湾的图谋后,对修筑胶济铁路的事情,简直是“雷厉风行”地进行的。《条约》一签订,德国14家大银行立即组成一个“辛迪加”成立德华银行、山东铁道公司和矿务公司等机构,联合向胶济铁路及沿线矿业投资,解决了资金问题。德国政府迅速发布《准许山东铁路公司建筑铁路及营业条款》16条,要求五年内全部建成青岛至济南间的铁路;规定:胶济铁路运价率与行车时刻表之制订与变更,均需得到德国驻胶州总督认可;铁路运输及营业方面主管人员的任用,需经德国政府同意。条约签订第三个月(1899年6月),勘测设计全面开始;又三个月(9月23日),胶济铁路建造工程便在青岛开工。对于他们为什么抓得这么紧,德国驻上海领事说出了其中的奥妙:“盖我铁路所至之处,即我占地之所及之处。”这是“筑路圈地”战略:我德国的铁路筑到哪里,就是德国对中国领土占领到哪里。胶济铁路一通到济南,整个山东都是德国的势力范围、德国的天下,此事绝对不能迟疑片刻,免得到嘴的肥肉被别的殖民对手抢走。

运价是殖民者说了算,时刻表制定与变更需要殖民地总督认可,沿线探明的矿山也得是殖民者来修建并连通这条铁路。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我国的主权,也受到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抗。但是清廷毕竟无能,签了条约就管不了那么多,还得镇压当地群众的反抗。

另一件事是滇越线。

从19世纪初开始,英法殖民者侵入东南亚及中国云南,互相角逐。法国自入侵以后,步步紧逼,意欲控制云南,变云南为其殖民地。
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因觊觎云南丰富的矿产,开始计划修建铁路加大运输量,掠夺云南地区矿产资源。
1885年,法国通过中法战争,与清政府缔结《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取得对越南的“保护权”及在中国西南诸省通商和修筑铁路权。
1895年,法国借口在“三国干涉(日本)还辽”中有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法续议界务商务专条》,取得将越南铁路延伸修入中国境内的修筑权。
1903年,中法签订《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随即法国派人踏勘路线,绘制蓝图,并正式成立滇越铁路法国公司。

胶济线毕竟仅局限于山东一省,而且吃相过于难看,资金、技术、施工均由德二提供,因此在修筑津浦路的时候,清廷还是想办法分成两家贷款,至少不让沿线落入一家之手。

清光绪六年(1880),曾任台湾巡抚直隶提督刘铭传上书清廷,建议“议借洋债”,修建由北京经山东到江苏清江的铁路。尔后,军机大臣左宗棠、总理衙门大臣曾纪泽也提过类似的建议,但由于顽固派的反对,均未获批准。中日甲午战争后,遭受战败之苦的清廷宣称要力行以修铁路、开矿山等为主要内容的实政, “图自强而再弭隐患”。在此情况下,江苏补用道容闳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提出“借力于美(国)修建中国铁路”的主张,建议修建由天津经山东德州至江苏镇江府的铁路,“以为便于兴利之旨”。总理衙门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将其建议及所附22条办路章程一并奏报,随即得到清廷批准。但由于津镇铁路与正在进行借款谈判的卢(沟桥)汉(口)铁路走向大致相同,利益发生冲突。德国公使也以山东是德国的势力范围为由,抗议铁路经过山东。迫于内外压力,总理衙门责令容闳将津镇铁路走向改为“绕山东过黄河经河南以达安徽”,并要求在6个月内招齐股金,而且只能招中国资本,不准外资入股。面对上述难题,容闳无法破解,只好作罢。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英国政府借口沙俄侵犯了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要清廷给予补偿,提出津镇等五条铁路贷款权的要求,并威胁如不接受,“即视为蓄意对英国的敌视行为”。德国得知此消息后,也提出修建津镇铁路的要求。后两国背着中国进行秘商,划定津镇铁路的各自势力范围,所需资金由英德双方联合征集;铁路建成后,由英德双方联合经营。当年9月10日,英德两国驻华使节同时向总理衙门提出要求,准许英国汇丰银行和德国德华银行共同承办津镇铁路。几经周折,光绪二十五年四月九日(1899年5月18日),津镇铁路督办大臣许景澄、帮办大臣张翼与汇丰、德华两银行签订了《津镇铁路借款草合同》。草合同签订后,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借款事被搁置。义和团运动结束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月、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英德两国两次照会总理衙门,要求迅速商订正式借款合同。但由于德华银行横生枝节,要求增建支线,超出草合同范围,中方不允,致使商订正式借款合同事宜停滞。
光绪三十一年(1905),收回利权运动和商办铁路运动蓬勃发展。朝廷中的有识之士对列强在华势力日炽深感忧虑,认为如果津镇铁路再落入英德手中,则“直隶江苏、山东永为英德势力范围。平时则妨我主权、事事牵制,有事则南北隔绝、声势不通,中原全局,关系甚钜”,纷纷上书清廷,要求废除津镇铁路借款合同,由直隶、山东、江苏三省绅商集资自建。于是,清廷特命张之洞、袁世凯“妥商办理”津镇铁路事宜。英德两国在此形势下,从其长远利益着想,稍做让步,于是清廷正式批准向英德借款修建此路。双方于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十日(1908年1月13日),签定了正式借款合同。在签定正式借款合同时,因沪宁铁路即将建成通车,为便于将来两路联运并接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建议,将津镇铁路由徐州西南行,改经安徽省宿县、蚌埠、滁县,终点站为浦口。因此,津镇铁路改称为津浦铁路,借款合同亦为《津浦铁路借款合同》。合同主要内容为:借款总额500万英镑,其中德国借款300万英镑,占63%;英国借款为200万英镑,占37%;借款年利5厘,借款期限30年。施工期间须选用两国银行认可的英德两国的总工程师各一人。通车后,在借款期内,总工程师须用欧洲人。施工期内,凡须购外国设备、材料等均由贷款银行代办,并按价收取5%的佣金。另外,还须由借款中提取20万英镑,作为对银行的酬金。借款合同中还规定,以后建造支线如需用外国资本,须先与两国银行商办。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五日(1910年9月28日)按原借款条件,续借480万英镑。1912年,再借90万英镑,华中铁路公司垫款30万英镑。总计借款为920英镑,平均每公里造价9万元。

列强这种威逼清廷求贷筑路的玩法其实是不可持续的。而且还有清廷骚操作,民间筹款自建的铁路想法子空手套白狼收归国有,那更是激起全国的反对。

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逐渐增长,收回铁路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早在1903年9月,清政府为了推行“新政”,允谁招商局集商股成立铁路、矿务、工艺、农务等项公司。此后,各省的铁路公司陆续成立,商办铁路开始兴建。1903年,新任四川总督锡良,在四川人民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奏请自办川汉铁路,并于次年成立了“川汉铁路公司”。随着各省铁路公司的成立,收回路权的斗争也开展起来了。湖南、湖北、广东3省绅商要求收回粤汉铁路主权的斗争,是全国收回路权斗争的发端。粤汉铁路收回以后,又展开了一场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是由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和清政府卖国求荣而引起的。帝国主义为了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十分注意夺取铁路修筑权。因为一旦窃取了铁路,不仅可以利用它调运军队,镇压人民的反抗,而且可以直接控制铁路沿线的城镇乡村和矿产资源。清政府本来就是靠帝国主义的刺刀来维持的反动政权,当然不敢得罪帝国主义。
1911年春,清王朝搬弄立宪骗局,成立所谓“责任内阁”。这个皇族内阁一出场,就在5月9日颁发“上谕”,实行所谓“铁路国有”政策,宣布各省原已准交商办的铁路干线,一律“收归国有”,准备以“国有”为名,出卖全国铁路主权。5月18日,清政府任命满族贵族端方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要他去强行接收湖南、湖北、广东、四川4省的商办铁路公司。5月20日,皇族内阁的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同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签订600万英镑的《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湖北境内川汉铁路借款合同》,把湖北、湖南、广东3省人民在1905年收回路权运动中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赎回的粤汉铁路和川汉铁路的修筑权,又重新出卖给帝国主义。它不仅侵害了广大人民、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因此,清政府的这种卖国政策,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慨。与粤汉、川汉两干线相关的湖南、湖北、广东、四川4省大举展开了保路斗争。
湖南的保路运动发起早、行动快。早在1908年冬,湖南全省就掀起了“拒债”、“集股”为中心的保路热潮。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公布后,湖南全省人民奔走呼号,抗议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1911年5月13日,湖南绅、商、学界各团体发出传单,抨击清政府的卖国行径。14日,长沙举行了各阶层人士参加的万人大会,决议拒外债、保路权。16日,长沙、株洲1万多铁路工人游行示威,倡议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人民抗租税。18日,湖南各界人士聚集在巡抚衙门前,抗议卖国的“铁路国有”政策。在湖北,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后,各界人士奋起争路。宜昌到万县的铁路本已动工修筑,清政府迫令停工,筑路工人和商人立即聚集起来与之抗争。清政府调兵前来镇压,数千筑路工人抡起铁锤,挥动棍棒,同前来镇压的清军展开激烈搏斗,当场打死清军20多人。
在广东,广东粤汉铁路股东召开万人大会,一致抗议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提出“万众一心,保持商办之局”,并致电湖南、湖北、四川各省,谓“铁路国有,失信天下。粤路于十日议决,一致反对”。
在很短的时间内,湖南、湖北、广东的保路风潮连成一片,声势浩大。全国各地以及海外侨胞、留学生,也纷纷集会,并通电、写信予以声援。
在两湖和广东的保路斗争迅速发展时,四川的保路斗争也在广泛持久深入的进行。川汉铁路公司在成都召开铁路股东代表大会,会场群情激昂,大骂盛宣怀卖路卖国,决心为争回路权奋斗到底。会上宣布成立“保路同志会”,推举咨议局议长蒲殿俊为会长,副议长罗纶为副会长。大会还发表宣言,确定了“破约保路”宗旨,并通电全国,痛斥清政府的卖国政策。会后还派人到全省各地进行广泛宣传,通知各州县成立分会。四川省人民对“铁路国有”的卖路卖国的实质是很清楚而深恶痛绝的。所以,当时全川142个州县的工人、农民、学生和市民纷纷投身于保路运动之中,保路同志会的会员不到10天就发展到10万人。

然后清廷就没了。又打了近40年不计其数的仗,国家才重获和平与平等。

这一套抢占筑路权的玩法算清廷特供,要放到其他在殖民地建立之前都不存在本土稳固统治结构(南亚次大陆,非洲),或者本土稳固统治结构完全被破坏掉(朝鲜王国)的地方,铁路不还是还是说修就修,当地人民根本无法反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列强在中国抢占铁路修筑权,绝非仅仅是为了“修铁路”本身,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修筑铁路只是他们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所有权也并非完全等同于字面意义上的“拥有”。为什么列强如此热衷于中国的铁路修筑权?1. 经济利益的驱动: 资源掠夺与商品倾销: 中国幅员.............
  • 回答
    “中老昆万”铁路,即中老铁路(ChinaLao Railway),是连接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与老挝首都万象市的重要铁路线路,于2021年12月3日正式开通运营。这条铁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互联互通的关键通道。以下是关于这条铁路的详细解析: 一、为何“未开先火”?1. 战.............
  • 回答
    列宁之所以敢于采取“余粮征集制”这种手段,强行征收农民的粮食来供给城市工人和士兵,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紧迫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驱动以及对现实政治形势的判断所决定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感受当时那种生死存亡的压力。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饥饿的士兵和停滞的工厂俄国在1917年经.............
  • 回答
    西方列强未能将中国完全变成殖民地,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涉及了国际政治、中国自身的抵抗、中国社会结构的韧性,以及列强自身的一些局限性。虽然西方列强在近代的中国获得了大量的特权和控制,但中国最终没有成为像印度或非洲那样被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1. 中国庞大的人口和.............
  • 回答
    关于西方列强为何对清朝而非日本发动侵略,这是一个历史学上的重要课题,其背后是复杂的国际关系、经济利益、政治实力对比以及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的二分法往往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得从当时的“实力”说起。 清朝的“开放”与“脆弱”: 到了19世纪中期,清朝.............
  • 回答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列强并未肢解法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决策,其背后有多重复杂的考量和原因。简单来说,列强并非不想惩罚法国,而是基于战略、政治、经济和历史等多方面的现实考量,认为肢解法国弊大于利,不符合他们各自的利益和欧洲整体的稳定。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维持欧洲力量平衡的现实需要: 防.............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各国的国家利益以及中国自身的状况。简单地说,列强之所以选择“瓜分”而不是“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讲:一、 历史背景的“毒”:帝国主义逻辑下的产物首先要明白,我们谈论的是一个叫做“帝国主义”的时代。那个时候,欧洲列强.............
  • 回答
    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列强的侵略无疑是中国社会经历的一切苦难和动荡的根源,犹如一场席卷而来的风暴,摧毁了旧有的社会结构,播下了无数动荡的种子。说它是“一切灾难和祸根的总根源”,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对那段屈辱历史深刻的洞察。一、 政治上的主权沦丧与国家分裂的开端列强的侵略,最直接、最根本的破坏.............
  • 回答
    西方列强之所以允许中国派遣留学生去学习,这并非出于纯粹的“善意”或“教育情怀”,而是由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所驱动,是一种带有自身利益考量的策略性举动。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演变:从排斥到有限的开放 鸦片战争前的“闭关锁国”与少量接触: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对.............
  • 回答
    东西巨变:为何是日本,而非他邦,在西方列强铁蹄下崛起为一等国?在十九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当西方列强的舰船叩响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国门,绝大多数古老的文明都经历了屈辱的沦丧,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然而,在这片被西方阴影笼罩的土地上,日本却是一个耀眼而孤独的例外。它不仅成功抵御了外强的侵略,更是以惊人.............
  • 回答
    咱们聊聊清朝这“血条”,怎么在那么些个强盗眼皮子底下,还能撑那么久,真挺让人纳闷的。其实啊,这事儿不能光看列强怎么“瓜分”,还得琢磨琢磨清朝自己身上有哪些“续命”的本事,以及当时那种大环境下,它又是怎么混过来的。首先,别把“瓜分”想得太简单,那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把一块肉平均分了。列强之所以能“瓜.............
  • 回答
    一些人之所以会认为列强侵华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汉族,并非是出于对列强侵略行为的赞美,而是基于一种事后诸葛亮的视角,将列强侵略带来的冲击和改变,与中国传统社会固有的弊病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结论。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观点在主流历史认知中是站不住脚的,也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歪曲,因为它忽视了.............
  • 回答
    关于“大清是世界第十列强”的说法,这是一个不准确但流传甚广的说法,它背后反映了人们对清朝晚期国家实力的一种模糊认知,以及与近代世界强国对比时产生的一种心理落差和对历史的某种简化解读。要详细解释这个说法为何会存在,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历史背景:为何会有“列强”的概念?首先要明确,“列.............
  • 回答
    明朝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其火器和步兵的强大,确实让它在与欧洲列强的对抗中占据了优势。然而,在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时,情况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地理、经济和军事因素,绝非一概而论。明朝与欧洲列强的军事对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打得过”这个概念。在明朝与欧洲列强的军事交锋中,例如在东南沿海与葡萄牙.............
  • 回答
    南京临时政府为何如此渴望获得西方列强的承认?这绝非仅仅是面子问题,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步,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看看列强在中国这块肥肉上都打着什么算盘,而南京临时政府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首先,从合法性与统治权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
  • 回答
    清朝末年,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其军队的落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和时代发展的脱节所交织的结果。首先,军事思想与技术的代差是显而易见的。清朝军队,尤其是八旗和绿营,其作战体系和战术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传统模式。虽然也曾有过学习西方技术、建立新式军队的尝试,比如洋务运动中的“.............
  • 回答
    清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屡遭列强欺辱,朝廷大臣愚昧无能、腐败横行,这是历史的真实写照。然而,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对清朝统治抱有“挺好”的看法,甚至为其“洗白”,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历史认知偏差那么简单。一、 历史的“选择性记忆”与“宏大叙事”的遮蔽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并非全盘接受.............
  • 回答
    清朝的统治,宛如一场横跨两百多年的宏大叙事,其中充满了权力、文化、民族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复杂互动。要理解为何这样一个在后世看来充满压迫与屈辱的政权,却能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维系如此之久,我们必须剥开表象,深入探究其统治的根基与策略。首先,清朝的统治并非铁板一块,其长治久安之道,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中国.............
  • 回答
    瑞典的近代史是一段充满起伏的旅程,它曾一度翱翔于欧洲大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最终未能跻身于近代世界列强的行列。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地理和资源上的局限,也有战略选择上的失误,更有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瑞典的辉煌时期——那段.............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南京条约》被普遍认为是旧中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而不是《广州和约》,咱们得先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节点,细细梳理一下这其中的脉络。历史背景:大清帝国与西方世界的初次碰撞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南京条约》之前,清朝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历史其实很悠久了。早在明朝时期,欧洲传教士和商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