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列宁要支持芬兰,波兰等其他国家的独立?

回答
列宁之所以支持芬兰、波兰等国家的独立,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考量,并非一时兴起的善举。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看看俄国和这些民族所处的具体环境。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胜利。1917年11月,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夺取了俄国的政权。当时,沙皇俄国庞大的帝国疆域内,包含了众多非俄罗斯民族。在沙皇统治时期,这些民族长期遭受压迫,他们的语言、文化和政治权利受到限制,民族主义情绪一直暗流涌动。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口号之一就是“民族自决”,这对于被压迫的民族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将“民族自决”作为一项核心原则,这不仅仅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更是一种精明的政治策略。他们认为,只要俄国革命的火种能够点燃,即使是暂时放手让一些地区独立,长远来看,这些新生国家也会在社会主义革命的浪潮中,最终与苏维埃俄国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系。换句话说,他们相信,当革命的理想和利益与这些新独立的国家的目标一致时,它们会自愿地靠近,而不是被强行束缚。

以芬兰为例,在十月革命前,芬兰在沙皇俄国框架内享有相当程度的自治权,但这种自治权在后期受到沙皇政府的侵蚀。芬兰的民族意识日益高涨,对独立的渴望十分强烈。布尔什维克革命为芬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列宁政府迅速承认了芬兰的独立,这不仅是兑现了“民族自决”的承诺,更重要的是,这也在国际上树立了苏维埃政权愿意尊重民族权利的形象。同时,列宁也可能在打算,让芬兰独立后,在芬兰内部推行社会主义革命,从而将其纳入苏维埃的势力范围。

对于波兰来说,情况更为复杂。波兰长期被普鲁士(后来是德国)、奥地利和俄国三个帝国瓜分,波兰民族对恢复国家独立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波兰的独立创造了条件。列宁政府在承认波兰独立的问题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虽然在最初,苏俄红军在与波兰的战争中,试图将其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力扩展到波兰,但最终双方还是签署了《里加条约》,承认了波兰的独立。列宁的策略是,一方面承认波兰的独立,以避免与新兴的民族国家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另一方面,他寄希望于通过政治和经济的联系,以及在波兰内部支持共产主义力量,来影响波兰的未来走向。

更深层次的考量在于,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全球视野。他认为,帝国的瓦解,特别是像俄国这样旧帝国的分裂,有利于削弱旧世界的秩序,为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如果苏俄能够成为被压迫民族实现解放的榜样,那么这将极大地鼓舞其他国家的革命者。因此,支持这些民族的独立,在列宁看来,是一种“输出革命”的间接方式。他相信,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如果它们内部的社会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或者它们在国际上受到其他资本主义强国的威胁,它们最终还是会向苏维埃俄国寻求帮助,甚至最终融入以苏维埃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当然,列宁支持这些国家的独立,并非意味着他对此毫无保留。在他看来,这种独立是建立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基础上的。如果这些新独立的国家走向了反苏维埃的道路,那么列宁的态度是会发生转变的。他的“民族自决”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与苏维埃国家的利益和革命的需要挂钩。这是一个充满策略性和辩证法的过程,并非简单的“放任自流”。

总而言之,列宁支持芬兰、波兰等国的独立,是布尔什维克革命胜利后,为了巩固政权、争取国际支持、削弱旧势力,以及实现其全球社会主义革命目标而采取的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决策。这是对“民族自决”原则的运用,但这种运用始终被置于革命斗争和苏维埃国家利益的框架之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乌克兰问题上,俄国的执政党,即在政府中占多数、在经济上拥有资本的莫大势力的立宪民主党人,以及目前在国内拥有明显多数的(但是在政府中、在这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却是软弱无力的)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都遭到了明显的失败,而且是在全国范围内,在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上遭到了明显的失败。
  立宪民主党人即反革命资产者的临时政府,没有履行自己起码的民主主义义务没有宣布赞成乌克兰自治赞成它有分离的完全自由,而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竟容忍了这一切。正如切尔诺夫部长今天在《人民事业报》上所说的那样,乌克兰人的要求还要低得多,他们只要求“临时政府颁布一项特别法令,宣布它不反对乌克兰人民有自治权”。这是一个很有节制的、完全合理的要求,而另外的两条要求也是同样很有节制的:(1)乌克兰由当地居民选出一名代表参加俄国中央政府;从下面的事实可以看出这个要求是多么有节制:1897年在俄国,大俄罗斯人占人口的43%,乌克兰人占17%,也就是说,乌克兰人可以要求在16个部长席位中占6个席位,而不是占1个席位!!(2)在乌克兰应该“由当地居民选出1名代表参加俄国中央政府”,——难道还有比这种要求更合理的吗?民主主义者凭什么权利可以违背“不得由上面为地方居民任命一切政权机关”这个已经由理论和民主革命的经验证实了的原则呢??
  临时政府拒绝了这些很有节制的、完全合理的要求这是反革命分子的空前未有的无耻行为、野蛮的粗暴做法,是大俄罗斯“杰尔席莫尔达”[110]政策的真正表现,而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却嘲弄了他们自己的党纲,在政府中容忍了这种行为,并且现在还在自己的报纸上为这种行为辩护!!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堕落到了多么可耻的地步!今天他们的机关报《人民事业报》和《工人报》的诡辩是多么可鄙。
  混乱、骚动、“民族问题上的列宁派思想”、无政府状态——这就是这两家报纸象野蛮的地主那样向乌克兰人发出的叫嚣。
  我们暂且不谈这种叫嚣。实质性的论据是什么呢?
  在立宪会议召开以前,不论是乌克兰的疆界,还是它的意愿、征税的权利等等,等等,都无法“正确地”解决——这就是他们唯一的论据。他们要求“保证正确”,——《工人报》的一篇社论中的这种说法就是他们的论据的全部实质。
  但是,先生们,这是反革命分子的明显的谎言、明显的无耻行为,提出这种论据实际上就是帮助货真价实的革命变节者和叛徒!!
  “保证正确”……你们就稍微想一想这种说法吧。在俄国的任何地方,无论在中央政府内或是在某个地方机关内(除了彼得堡区杜马这样一些小机关以外),都没有能够保证正确,甚至显然没有什么正确可言。国家杜马和国务会议的存在显然就不“正确”。临时政府的组成显然就不“正确”,因为这种组成是对俄国农工兵大多数的意志和觉悟的嘲弄。苏维埃(工农兵代表苏维埃)的组成显然就不“正确”,因为这些机关至今还没有订出办法,保证选举严格按照普遍和民主的原则进行,虽然这并不妨碍我们党和全体工农群众认为它们在目前是人民大多数的意志的最好的表达者。在俄国到处都不会而且也不可能“保证正确”,在以往这样的革命时刻也从来没有能够“保证正确”,这一点大家都理解,谁也不会要求别的,大家都意识到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惟独对于乌克兰要求“保证正确”!
  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先生们,你们吓昏了,面对以罗将柯和米留可夫、李沃夫和捷列先科、涅克拉索夫和盛加略夫之流为首的大俄罗斯地主和资本家的反革命叫嚣,你们屈服了。你们现在已经完全成为被新出现的(和“暗藏的”)卡芬雅克分子吓倒的人了。
  无论在乌克兰人的决议中,还是在他们的要求里,都丝毫没有可怕的东西,丝毫没有无政府状态和混乱。向这些完全合理的、很有节制的要求让步吧,这样,你们在乌克兰享有的威信也不会比在俄国任何地方享有的低,而在俄国,只有苏维埃(苏维埃没有能够“保证正确”!!)是享有威信的。未来的议会,未来的立宪会议将不单单在乌克兰问题上,而且在所有问题上向你们和俄国各族人民“保证正确”,因为目前在俄国,显然在任何一个问题上都没有什么“正确”可言。向乌克兰人让步吧,——这才是明智的,否则就会更糟。用强力是留不住乌克兰人的,而只会引起怨恨。向乌克兰人让步吧,——这样你们就能为两个民族的互相信任,为它们之间平等的兄弟般的联合开辟道路!
  作为执政党的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已经在乌克兰问题上遭到了失败,因为他们屈从于反革命的、立宪民主党的卡芬雅克分子。
——《列宁全集》乌克兰问题和俄国执政党的失败


很惊讶的看到这下面有些人说的因为“当时布尔什维克不控制那些地方”。请问以上这段文章是列宁什么时候写作的?当时的布尔什维克党是什么地位?乌克兰在哪里?远东在哪里?这一时期临时政府在位,布尔什维克何德何能“控制这些地方”,请问布尔什维克能控制什么地方?控制莫斯科?控制彼得格勒?

4月29日,以温尼琴科和叶夫列莫夫为首的乌克兰中央拉达全权代表团赴彼得格勒谈判。乌克兰代表团准备充分,携带大量的资料准备论证自己的自治策略,而且制定了如何按民族学原则确定未来乌克兰的疆界和成立相应的地方机构的方案。临时政府完全漠视代表团,代表团在彼得格勒滞留数十天回国之后答复才传到基辅:政府不能承认中央拉达为乌克兰民众意志的表达者,中央拉达也无权处理有关乌克兰自治的问题,应该等待立宪会议的召开。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同政府站在一起。

请问这个时候的列宁说这些话有什么错误么?有什么企图么?有什么问题么?这里反倒要问临时政府,你们有什么企图?一切留待立宪会议召开,否定中央拉达的代表地位,你们想干什么?!

在中央拉达给予强烈反应和设立政府性质的执行机构作为为回击后,临时政府慌了。派出克伦斯基几人前来谈判,双方作出一定的妥协。然后这几个人回去之后,向临时政府汇报工作,又炸锅了:属于立宪民主党的几名部长强烈反对给予乌克兰任何自治,甚至闹得退出政府了。请问立宪民主党,你们有什么企图?拒绝“任何自治”,你们想干什么?

临时政府这时候知道厉害,发《关于乌克兰的民族与政治形势》的声明电告中央拉达,承认其当地最高主管机构的地位,总书记处由中央拉达中单立出来,经临时政府批准后成为地区政权的最高机构。乌克兰作出的承诺是不立刻自治,但是紧锣密鼓的开始筹备自治工作,做了一批文件,里面就有《总书记处的地位》,打算把中央拉达和总书记处的地位区分开来。

7月20日中央拉达代表团拿着这些文件到彼得格勒。这时候临时政府的画风又他妈变了,对乌克兰代表摆架子,政府的一个委员会断然否决了这个《总书记处的地位》,把之前跟乌克兰政府的妥协全都当了个屁放了,8月17日扔出了一个《临时政府对总书记处的指令》,把总书记处当成临时政府在乌克兰省级委员办事处那样的行政机关,完全否认总书记处的领导地位,还把地盘从九个缩小到五个省份,裁掉一堆政府部门,还直接保留了所谓的在必要时越过总书记处直接指挥乌克兰各地政权机构的权力。

奇耻大辱啊!乌克兰能忍?

这时候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已经很强壮了。其一,基辅一块,有近万名党员。其二,顿涅茨克-克里沃罗格省,1.6万党员。在乌克兰各地的布尔什维克总数约为3.3万人。你们要知道,二月革命时布尔什维克总共才2.4万人,且是处在各自分散的状态中,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不过几千人。但是到十月革命的时候,已经有了35万人。

8月22日乌克兰的布尔什维克加入了中央拉达。纲领非常清晰,与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进行坚持不渝的斗争,将号召乌克兰的工人与农民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全面胜利而聚集在共产国际的红旗下。请问,建立共产国际有什么错误么?有什么企图么?有什么问题么?

而中央拉达社会根基孱弱,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影响不断削减。

9月爆发科尔尼诺夫兵变,又是布尔什维克党行动最为积极果断。虽然没有影响到乌克兰,但是布尔什维克在各地组织起赤卫队反对反革命政变,光是基辅就三千人。

10月31日,基辅召开全乌克兰军人第三次代表大会。会上讨论了建立乌克兰地区政权和进行乌克兰立宪大会选举的问题。临时政府立刻发飙,认为这是颠覆国家政权威胁要解散乌克兰中央拉达。临时政府的司法部长下令基辅地方检察官立即立案追究温尼琴科及总书记处其他成员的刑事责任。

幸亏这时候十月革命突然爆发,不然乌克兰中央拉达、总书记处成员岂不是纷纷入了号子?

这时候中央拉达就面对着站队的形式。反对革命的有三种,一,亲临时政府的基辅军区司令部。废话,人家都是临时政府设置的。二,俄罗斯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和崩得也都维护临时政府。这几家本来就跟布尔什维克不通气。三,乌克兰的几个政党虽然没有什么理由要维护临时政府,但却反对由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接管政权,其理由是:苏维埃并不能代表整个俄国革命民主力量,它充其量是这个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毕竟这几个党不全都是工人士兵,还有点别的,怎么能让工人士兵代表了自己呢?都很正常,很自然。然后中央拉达在一项决议中正式表态,反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反对由苏维埃接管政权,反对在乌克兰策动暴动的任何企图。你都反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反对苏维埃了,还能跟你讲什么道理?下面某位口口声声“苏俄不尊重乌克兰主权”,你中央拉达尊重苏俄的主权么?

于是这时候乌克兰政治局势分成三大派。其一,临时政府的支持者,全俄性政党,其后盾为基辅军区司令部;其二,布尔什维克党人;其三,中央拉达。

布尔什维克立刻召开工人与士兵代表苏维埃全会的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一个革命委员会来组织和领导武装起义。这立刻同基辅军区司令部爆发激烈冲突。军队次包围了革命委员会所在地,逮捕有领导成员。 布尔什维克马上又组成了一个新的革委会,决定当天傍晚举行武装起义。双方的战斗主要集中在佩切尔斯克和兵工厂一带。基辅市工人举行了总罢工来支持布尔什维克起义。战斗持续了三天,起义者明显占了上风。11月 13日晚,一个由布尔什维克革委会、中央拉达、基辅军区司令部和市杜马几方代表组成的调停小组开始商讨停火事宜。

这段历史还比较乱,但是可以明确的是,临时政府支持者暂时滚出了乌克兰政治局势中。这时候乌克兰也陷入一种“双重政权”状态,中央拉达和工人士兵苏维埃某些人断然否认工人士兵苏维埃的政权地位,奇怪,苏维埃凭什么不是政权?难不成某些人对苏这个字有恐惧症,看到苏就摇头晃脑的念叨古拉格、卡廷。大清洗?麻烦去查查苏维埃是啥,谢谢

布尔什维克在那个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就已经组织了工人与士兵代表苏维埃会议。443票(对119票)认为在俄国政权应归苏维埃。还有一个,大多数代表认为,在乌克兰政权应归中央拉达但是应该是应经过"重组"的拉达,这个重组工作应在全乌克兰工人、士兵与农民代表大会上完成。重组拉达,懂了?你中央拉达何德何能代表全体人民,之前临时政府没资格质疑你中央拉达,那是因为他们事奴役者;现在我苏维埃质疑你中央拉达,要你扩大无产阶级权力,你反手一个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拍出来,还不就是那点小心机,不想让布尔什维克和无产阶级染指你的大块蛋糕?

好,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也行。这时候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抛出一个三号文告,丢人了——中央拉达宣布建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同时,又宣称致力于帮助俄罗斯成为各平等与自由民族的联邦。

德·多罗申科分析道,这也就是说,中央拉达认为,必须把俄国改造成为联邦制的民主国家。而且似乎舍此条件乌克兰便难以实现自治。当时主导乌克兰中央拉达的意识形态是把乌克兰民族的前途紧紧地局限在民族地域自治,而不肯越雷池一步。而且为这一自治目标的实现设定了一个先决条件:把俄国改造成为联邦制的民主国家。请问这时候乌克兰是独立的么?是“自治”的!乌克兰的三号文件里压根没有他们想要的真正独立,而是寄生在联邦制民主的俄罗斯之下,实现的“自治”!

而且更不要说的是,这跟苏俄是尖锐对立的!中央拉达之前就反对苏维埃,反对彼得格勒起义,现在还要发电给苏俄地方政府,要求他们跟你一起就建立俄国统一的联邦政府问题开始谈判,你有什么资格?!就算谈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是什么,当然是民族地域自治下的地方政府,还能是什么“独立”的?

双方摩擦继续。中央拉达加紧准备立宪大会的选举工作。11月29日批准了选举法, 宣称乌克兰人 民共和国立宪大会的代表将由乌克兰的所有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布尔什维克党一方则积极筹备召开全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以便通过政治斗争途径取得政权。12月5日列宁发演讲:

我们现在都注视着乌克兰的民族运动,我们说,我们绝对赞成乌克兰民族有完全的和无限制的自由。我们应当摧毁旧的、血腥的、肮脏的过去,那对资本家压迫者的俄国充当了屠杀其他民族的刽子手。我们一定要清除这种过去,我们一定要彻底消灭这种过去。
  我们要对乌克兰人说,你们乌克兰人可以按照你们的愿望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但我们要向乌克兰工人伸出兄弟之手,并且对他们说,我们将同你们一起为反对你们的和我们的资产阶级而斗争。只有各国劳动者的社会主义联盟才能消灭民族迫害和民族纠纷的一切根源。
——在全俄海军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现在这段时间,是什么“布尔什维克不控制那些地方”么?哈哈。

12月7日,基辅的工人与士兵代表苏维埃联合执委会宣布了一项决定:“直到现在乌克兰的工人和农民还没有自己的地方政府。中央拉达里有不少公开的与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它不可能是表达乌克兰工人和农民群众意志的政府。只有苏维埃政权才能够维护乌克兰人民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应把所有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时候发布了这个。

根据工人和被剥削劳动群众在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团结一致、结成兄弟同盟的需要,根据革命民主机关苏维埃、特别是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许多决议对这种原则的承认,俄国社会主义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再次确认,凡是过去受沙皇政府和大俄罗斯资产阶级压迫的民族都享有自决权,直至这些民族同俄国分离的权利。
  因此,我们人民委员会承认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承认它有权同俄国完全分离或同俄罗斯共和国缔结建立联邦关系或其他类似的相互关系的条约。
  我们人民委员会现在就无保留无条件地承认有关乌克兰人民的民族权利和民族独立的一切事项
  我们没有对目前仍为资产阶级所掌握的芬兰资产阶级共和国采取任何步骤来限制芬兰人民的民族权利和民族独立,我们也不会采取任何步骤来限制已经参加或者愿意参加俄罗斯共和国的任何民族的民族独立。
  我们谴责拉达[70],因为它在民族主义词句的掩盖下,奉行一种资产阶级的两面派政策,这种政策早已在拉达不承认乌克兰的苏维埃和苏维埃政权这一点上表现出来了还表现在拉达拒绝乌克兰苏维埃的要求,不肯立即召开乌克兰苏维埃边疆区代表大会)。这种两面派政策使我们不能承认拉达是乌克兰共和国被剥削劳动群众的全权代表,这种政策使拉达最近竟采取了一些意味着排除达成协议的任何可能性的步骤。
  这样的步骤是:第一,瓦解前线
  拉达单方面发出命令,从前线调动和召回乌克兰部队,从而在划界以前破坏了统一的共同战线,而划界只有通过两国政府有步骤地达成协议才能实现。
  第二,拉达开始解除驻在乌克兰的苏维埃部队的武装
  第三,拉达支持立宪民主党人和卡列金分子反对苏维埃政权的阴谋和叛乱。拉达显然虚伪地借口“顿河和库班”有什么自治权利,以此来掩护卡列金的违反绝大多数哥萨克劳动者利益和要求的反革命叛乱。拉达允许投奔卡列金的部队过境,却拒绝允许反对卡列金的部队过境
  拉达走上了这条骇人听闻的叛变革命的道路,走上了支持既是俄国各族人民民族独立的死敌又是苏维埃政权死敌的道路,即走上了支持被剥削劳动群众的敌人立宪民主党人和卡列金分子的道路,这样就会迫使我们毫不犹豫地向它宣战,即使拉达是一个已经被完全正式承认和一致公认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即独立的乌克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
  现在鉴于上述一切情况,人民委员会[注:下面是列·达·托洛茨基写的,弗·伊·列宁和约·维·斯大林作了修改。——俄文版编者注]在乌克兰共和国和俄罗斯共和国的人民的面前,向拉达提出下列问题:
  1.拉达是不是保证放弃瓦解共同战线的活动?
  2.拉达是不是保证今后未经最高总司令同意,不让开往顿河、乌拉尔或其他地方的任何部队过境?
  3.拉达是不是保证协助革命军队同立宪民主党人和卡列金分子的反革命叛乱作斗争?
  4.拉达是不是保证中止一切解除驻在乌克兰的苏维埃军队和工人赤卫队的武装的活动,并立刻把夺去的武器交还给原部队?
  如果在48小时内不能得到对这些问题的满意答复,人民委员会就认为拉达处于公开反对俄罗斯和乌克兰苏维埃政权的战争状态。

载于1917年12月5日(18日)《真理报》第206号和1917年12月6日(19日)《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第244号
译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35卷第143—145页

后面这一节就是所谓的托洛茨基“最后通牒”。

现在我要问了。请问某些人,这段文字列宁所说的“我们人民委员会承认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原因是什么?非常明显!是“凡是过去受沙皇政府和大俄罗斯资产阶级压迫的民族都享有自决权”,前面说了那么多了,这根本不是什么“布尔什维克不控制那些地方”。除非在某些人眼里,布尔什维克要么就有军队冲进中央拉达和政府机关的大门把所有官员枪决,要么就是啥都没干,一团散沙,“没有控制住乌克兰”。

这篇文章里那么长的批判中央拉达的文字,看不到么?抓着“我们承认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不放。中央拉达做这么多好事,还能不招布尔什维克的刀?

这时候乌克兰的布尔什维克早就波涛汹涌的开始组织革命行动了。双方在国内闹腾的同时,拉达做不少好事。列宁已经说了,大概讲一下:中央拉达与卡列金达成默契,同意对方的部队通过自己的控制区,乌克兰缴械效忠布尔什维克的部队,调兵设置“乌克兰防线”,撤除对奥匈帝国和德国的一战战线。你这不是敌对行为,是什么?一战还在进行呢!你支持白军,撤除防线,给军队缴械,不允许军队前往南部战线,你想干什么?!

乌克兰中央拉达的总书记处断然拒绝以上一切要求,并指出:总书记处注意到人民委员会声称承认乌克兰共和国是虚伪的或自相矛盾的。怎么可以一方面承认自决权'直至分离',而同时又粗暴践踏这种权利,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形式强加于人,就像大俄罗斯人民委员会对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所做的那样。

来,睁大你们的眼睛,来看看之前那份《告波兰人民书》,大俄罗斯人民委员会对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发了什么指示,要求它改变政治制度?!压根没有!既然你断然拒绝,那不好意思!

这种情况下,全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了。这时候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拒绝参加,中央拉达见此机会搞出一大片代表前来参会,这种被中央拉达代表(2000人)把持的大会根本毫无意义。但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随即乌克兰苏维埃在哈尔科夫成立。现在两个政权局面可就是明摆着的了。双方开始了武装斗争。

所谓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这时候才暴露出它薄弱的本质。中央拉达依托农民和农村地区的支持而存在,但是拉达根本改变不了现状,农民群众不再无保留地支持中央拉达,开始采取中立或观望的立场。中央拉达内部也开始分裂。现在中央拉达可算明白了,自己这个大锅也跟临时政府一样,没人背得起了。

直到基辅快要陷落的时候中央拉达方才大梦初醒,。

从现在起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成为乌克兰人民的独立的、不从属于任何人的、自由的主权国家。 与俄罗斯、波兰、奥地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以及其他邻国,我们愿意和睦友好相处,但是他们中的任何一国都不得 干涉独立的乌克兰共和国的生活。我国的政权只属于乌克兰人民,在以其名义召开乌克兰立宪大会之前,将由我们--乌 克兰中央拉达,农民、工人和士兵等劳动人民的代表,和我们的执行机构--从现在起我们称其为人民部长会议来实施统治。

我说你之前干什么去了?想笑。

然后中央拉达做了最为可笑的事情——与德国和奥匈帝国联合。具体过程就不说了,中央拉达为了重掌权力同德奥媾和,苏俄军力孱弱,乌克兰全境被德奥军队占领。

中央拉达彻底臭了。它一方面受到人民的敌视,纵使向工人农民群众大量让利,也抵不过各种仇视:一,来自占领状态。二,来自最底层农民因为占领军的到来而对占领军、对拉达政府的反对。三,来自富裕农民对拉达政府颁布的土地法令和混乱的秩序的反对。它另一方面又被占领军紧紧的盯住,长时间的无政府状态让占领军非常不耐烦。毕竟人家进来不是来帮你赶布尔什维克的,而是来拿你的利益的——没有乌克兰的粮食、矿产、工业产品,占领军来干嘛?

到这时候某些人就闭口不提主权了。十分可笑

4月24日德军司令部长官格列涅尔在其官邸举行了德国大使、奥匈大使以及两国武官的联席会议,决定抛弃中央拉达,同时与斯科罗帕茨基做政治交易。德国人提出由他组成新政府,其条件是:承认《布列斯特和约》,解散中央拉达,放弃召开立宪大会,在全境"完全稳定下来"之前不得进行立法机构的选举,恢复对土地的私人所有权,从政权机构中清除土地委员会和一切"不可靠分子",由乌克兰支付德国与奥匈帝国占领军的费用。这真是彻头彻尾的卖国了,不看看?

4月26日德皇威廉二世批准更换乌克兰政府想换就换

中央拉达甚至还要坚持着最后搞笑一次

4月29日,中央拉达通过《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日,政变发生,中央拉达倒台。




嗯,懒得打什么结论了。大家自己看看,自然有个结论。

user avatar

说布党当时不控制这些地方所以干脆放弃,等内战获胜后又去武力夺取的,我也是醉了。如果1917年以前列宁从来没有支持过这些地方独立,内战期间才支持,那OK,我完全赞同你们的观点。问题就在于并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而是人家一贯主张如此:

我们要求民族有自决的自由,即独立的自由,即被压迫民族有分离的自由,并不是因为我们想实行经济上的分裂,或者想实现建立小国的理想,相反,是因为我们想建立大国,想使各民族接近乃至融合,但是这要在真正民主和真正国际主义的基础上实现;没有分离的自由,这是不可想象的。马克思在1869年要求爱尔兰分离,并不是为了制造分裂,而是为了将来爱尔兰能同英国自由结盟,不是“替爱尔兰主持公道”,而是为了英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利益;同样,我们认为,俄国社会党人拒绝要求上述意义上的民族自决的自由,那就是对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直接背叛。

——列宁《革命的无产阶级和民族自决权》(1915年10月)


自治制是我们建立民主国家的计划。分离绝对不是我们的计划。我们绝对不宣传分离。总的说来,我们反对分离。但我们赞成有要求分离的权利,因为黑帮的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大大损害了民族共居的事业,有时在自由分离以后,反而可以获得更多的联系!!

——列宁《致斯·格·邵武勉》
(1913年12月)

晚清民国实际控制不了的地方多了去了,有见过控制不了就干脆承认独立的案例吗?这么大的事情,说承认就承认,反正以后再占领就行了,那得额外耗费多少政治、经济、军事和道义成本啊,你们是在侮辱列宁的智商吗?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你们意淫的那样,列宁也比1946年承认外蒙古独立然后1953年又翻脸不认账,最后得不到美爹支持只好作罢的某人强100倍,至少人家战斗过,而且恢复了部分帝俄的版图(此段无任何实际意义,仅供娱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列宁之所以支持芬兰、波兰等国家的独立,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考量,并非一时兴起的善举。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看看俄国和这些民族所处的具体环境。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胜利。1917年11月,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夺取了俄国的政权。当时,沙皇俄国庞.............
  • 回答
    《王牌特工:源起》将列宁塑造为一名间谍,这无疑是影片最令人玩味也最具争议的设定之一。在深入探讨其原因之前,我们得先摆脱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理解电影创作的自由度和叙事需求。首先,影片借用列宁这个历史符号,为“起源”这个主题注入了强大的历史厚重感和政治暗喻。影片的核心在于追溯“王牌特工”这个情报组织如.............
  • 回答
    《雪国列车》的设定——一列永不停歇的环球列车,不仅仅是一个科幻背景,更是一个精心构建的隐喻系统,承载着对社会、阶级、人性以及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这辆列车,名为“雪国列车”,它为何要如此永恒地在冰封的地球上奔跑?这背后蕴含着多层面的含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回到电影的开端。那场突如其来的全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坐火车时会好奇的。简单来说,列车轨道之所以有两条,是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尤其是对于现代铁路系统而言,单轨系统确实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虽然它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为什么是两条,以及一条轨道的可能性、利弊。为什么铁路轨道是两条?最核心的原因在于“错峰.............
  • 回答
    坐高铁,从列车到站停稳,到车门“唰”地一声打开,中间总要等那么一小会儿。这感觉就像吃饺子,刚出锅就想夹一个,但又知道得稍稍放凉点才好吃。这“稍等片刻”,可不是什么随意的安排,里面藏着不少门道,是为了咱们乘客的安全和乘车体验,可不能小瞧。首先,最关键的, 安全第一,信号确认是重中之重。 高铁运营那可是.............
  • 回答
    关于西方列强为何对清朝而非日本发动侵略,这是一个历史学上的重要课题,其背后是复杂的国际关系、经济利益、政治实力对比以及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的二分法往往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得从当时的“实力”说起。 清朝的“开放”与“脆弱”: 到了19世纪中期,清朝.............
  • 回答
    英国皇家海军在历史上确实曾经同时装备过几种不同口径的舰炮,尤其是14英寸、15英寸和16英寸这几种大型舰炮。这并非英国一家如此,许多海军强国在不同时期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要理解为何会这样做以及是否会带来后勤压力,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技术发展、战略需求以及造船工业的演变来分析。历史背景与技术演进:十九世纪.............
  • 回答
    南京临时政府为何如此渴望获得西方列强的承认?这绝非仅仅是面子问题,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步,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看看列强在中国这块肥肉上都打着什么算盘,而南京临时政府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首先,从合法性与统治权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
  • 回答
    引入一致收敛的概念,是为了解决在处理函数列和函数项级数时,传统的逐点收敛所带来的局限性,并为我们提供了更强大、更可靠的数学工具,以便在分析函数逼近、函数性质传递以及数值计算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引入一致收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 逐点收敛的局限性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逐点收敛。逐点收.............
  • 回答
    CR200J:“动力集中式动车组列车”的由来与“动集”的恰当性CR200J,一个在中国铁路大家族中颇具代表性的身影,其正式名称“动力集中式动车组列车”背后,蕴含着它独特的技术基因和市场定位。而“动集”这个略显非正式的昵称,也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大家口中的习惯叫法。那么,CR200J为何要冠以“动力集.............
  • 回答
    看到国铁新空调车票价上浮50%,不少旅客确实有些疑惑,这背后到底是什么考量呢?咱们不讲那些生硬的官方解释,就来聊聊这背后的“门道”。首先,得承认,这50%的涨幅,确实不小,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荷包的“压力”。但要说它完全是“乱收费”,可能也冤枉了它。这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成本与价值的权衡,以及市场引导的策.............
  • 回答
    C++ 构造函数为何青睐初始化列表?那点不得不说的“前世今生”在 C++ 的世界里,构建一个对象就如同搭建一座精密的房子,而构造函数则是这房子的“奠基石”和“设计师”。它负责在对象诞生之初,为其成员变量赋予初始值,确保对象拥有一个合法且可用的状态。然而,在众多构造函数的设计手法中,初始化列表(Ini.............
  • 回答
    关于Gaussian软件将一些知名学者和高校列入“禁止使用名单”的说法,我理解你可能听到了某些传闻或者在某些公开渠道看到了一些零散的信息。但如果从软件本身的功能、商业模式以及用户协议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禁止使用名单”的存在,并且是普遍针对“大牛”和“高校”,这种说法可能存在一些误解。让我们深入探讨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明明启动时动力那么强劲,而刹车时却感觉要“软”一些,为什么高速列车的起停附加时间反而是“起2停3”呢?这确实和我们直观感受到的加速度大小有关,但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只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这是铁路运营智慧与安全考量的集大成体现。咱们先来拆解一下“起2停3”这.............
  • 回答
    这事儿,发生在咱们本地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那天,老李,就是咱这儿跑了二十多年的火车司机,像往常一样,把一列货车稳稳地停在了站台上。按理说,车停稳了,就得按规矩来,先把手刹,也就是咱们说的闸,好好地锁死,这是最最基本的操作,也叫“驻车制动”。这玩意儿,就像你开车停好以后,必须拉那个手刹一个道理,是为了防.............
  • 回答
    关于列宁是否提出过归还沙俄侵占的中国领土,以及其背后的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常被提及的历史话题。为了更清晰地解答,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列宁确实有过“归还”或“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表述。在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争取国际支持,特别是希望与亚洲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确立了一种.............
  • 回答
    列宁对俄国立宪会议的态度,从最初的期待到最终的解散,转变得相当迅速且彻底。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政治策略调整”,而是根植于布尔什维克党的核心目标、列宁对革命进程的判断以及现实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理解这一转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背景和他本人的一系列思考。最初的期待与参与1917年的俄国,经历了二月革.............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历史上的两个关键转折点,也是理解列宁和斯大林两位领袖不同执政风格和时代背景的关键。简单来说,列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是为了“保住革命”,而斯大林则是在“保卫国家”——虽然这个“国家”概念在两个时期有很大区别。要详细讲,我们得把时间和背景拉开来看。一、 列宁的处境:《.............
  • 回答
    列宁之所以敢于采取“余粮征集制”这种手段,强行征收农民的粮食来供给城市工人和士兵,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紧迫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驱动以及对现实政治形势的判断所决定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感受当时那种生死存亡的压力。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饥饿的士兵和停滞的工厂俄国在1917年经.............
  • 回答
    列宁对于俄国革命的重要性,绝非一两句话能够概括。他是一位集理论家、政治家、组织者于一身的卓越人物,他的思想、策略和行动,如同燎原之火,点燃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并最终将其引向了历史性的转折。首先,列宁是布尔什维克的灵魂人物和核心领导者。在革命爆发之前,他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俄国的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