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列宁曾经提出过要归还沙俄侵占的中国领土,是真是假?出于什么目的?

回答
关于列宁是否提出过归还沙俄侵占的中国领土,以及其背后的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常被提及的历史话题。为了更清晰地解答,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

首先,列宁确实有过“归还”或“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表述。

在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争取国际支持,特别是希望与亚洲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确立了一种“反帝国主义”的国际主义宣传策略。列宁本人在1919年发表的《致亚洲各国人民的公开信》中,就明确提到了关于废除沙俄时代与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信中提到:“旧俄时代,依靠沙皇和资本家,以武力占有了中国、波斯、阿富汗等国的部分土地,并以武力强制中国签订了这些国家之间才有效的条约。”列宁在这里的表述,可以被理解为是对沙俄侵略行径的否定,并暗示了对这些条约的废除。

那么,这种“归还”或“废除”的表述,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其目的又是什么?

1. 政治和外交目的:争取国际支持与树立形象

争取中国人民的同情与支持: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政权在国际上面临孤立和敌对。他们迫切需要获得其他国家的承认和支持,尤其是当时正在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的东方国家。通过公开谴责沙俄的侵略政策,并承诺废除不平等条约,列宁和苏维埃政府希望赢得中国人民的信任和好感,从而在军事上和政治上获得一定程度的合作。
树立“反帝”形象: 苏维埃俄国希望将自己定位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者,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划清界限。承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是其“反帝”宣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团结所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和人民。
打破西方封锁: 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美等国对苏维埃政权实行了经济封锁和军事干涉。苏维埃政府希望通过与东方国家建立联系,打破西方的封锁,打开新的外交和贸易空间。

2. 法律和象征意义上的“归还”

并非直接的领土归还,而是废除侵略性条约: 需要注意的是,列宁的表述更多的是在法律和政治层面否定和废除沙俄通过武力强加给中国的条约。这些条约,例如《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伊犁条约》等,虽然割让了中国的大量领土,但从法律角度看,苏联作为一个新政权,并不必然继承沙俄政府的所有国际法义务。
承认中国人民拥有主权: 列宁的声明,在象征意义上,是对中国人民主权的尊重,是对过去帝国主义掠夺的否定。这与当时许多西方列强坚持维持这些不平等条约形成了鲜明对比。

3. 实际操作上的复杂性与最终结果

废除条约与领土问题: 尽管列宁在口头上和宣言中表达了废除沙俄不平等条约的意愿,但实际操作中,关于领土的界定和处理是极其复杂的。很多沙俄通过条约割占的土地,例如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及其周边地区,在十月革命后,根据《中俄关于解决中俄国界东段的协定》(1991年)等后续协议,中国已经不再主张或从未实际收回。
苏联继承的国际关系: 苏联政权在成立后,虽然继承了沙俄的部分遗产,但在处理与中国等国的关系时,确实采取了与沙俄不同的姿态。例如,在1924年,苏联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签订了《解决中俄悬案的协定》,承认外蒙古的独立(尽管这在中国国内存在争议)。
对“归还”的理解: 因此,理解列宁的“归还”表述,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政治姿态和策略,旨在废除沙俄的侵略性条约,争取国际支持,而非具体承诺将所有沙俄强占的土地全部无条件归还给中国。实际的领土归属问题,更多地受到国际政治格局、国家实力以及后续一系列协议的影响。

总结起来,列宁确实提出过在政治和法律上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其核心目的是:

政治策略: 争取中国人民的同情与支持,打破西方孤立,树立苏维埃俄国“反帝”的国际形象。
外交手段: 作为新政权争取国际合法性和认可的一种方式。

需要强调的是,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列宁的声明更多的是一种承诺和政治姿态,而实际的领土问题及其处理,则是在之后漫长的国际政治互动和协议中逐渐形成的。对于“归还沙俄侵占的中国领土”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其历史背景、政治意图和实际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派胡言!

所谓“列宁承诺还地”一说,出处是《加拉罕宣言》,而其中对中国而言,条件最为宽大的1919年第一次《加拉罕宣言》是这样表述的:

The Soviet Government has renounced the conquests made by the Tsarist Government which deprived China of Manchuria and other areas. Let the peoples living in those areas themselves decide within the frontiers of which State they wish to dwell, and what form of government they wish to establish in their own countries.
1919, Karakhan

前面一句,说苏维埃政府放弃相应权益是大家都知道的,后一句讲由当地居民自行决定生活在哪个国家,自行决定组建什么样的政府却被很多人有意无意的忽略了。简单说,这句话就是俄罗斯历史上喜闻乐见的 “全民公投”。当地俄罗斯族占大多数,怎么投都和中国没啥关系。

实际上,虽然列宁一直签订各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向德国、波兰、芬兰和罗马尼亚都割让过土地,但中国显然不值得苏俄去割地。在列宁看来,远东一直是俄罗斯的固有领土。例如,在1922年解放远东后,对莫斯科苏维埃的讲话中,列宁是这样说的:

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攻克向我们大家表明(要知道符拉迪沃斯托克虽然遥远,毕竟是咱们的城市)(鼓掌多时),我们是众望所归,大家希望我们占领。这里和那里都是俄罗斯联邦。——《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
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中国共产党新闻

我比较好奇的是,有些人YY出来列宁从来没有承诺过的东西,然后又骂人家是食言自肥的流氓,这不是耍流氓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列宁是否提出过归还沙俄侵占的中国领土,以及其背后的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常被提及的历史话题。为了更清晰地解答,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列宁确实有过“归还”或“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表述。在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争取国际支持,特别是希望与亚洲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确立了一种.............
  • 回答
    关于尼赫鲁将玄奘列为“世界四大伟人”之一的说法,经过多方查证,并没有找到直接、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尼赫鲁明确地将玄奘列为“世界四大伟人”之一,并且列出了另外三位的具体人选。这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较广的说法,但其来源和准确性存在疑问。我们通常认为的“世界伟人”概念,往往是根据其历史贡献、思想影响力、在特定.............
  • 回答
    列宁的理论水平极高,这不仅体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更体现在他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革命中的一系列难题,最终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要详细讲述列宁的理论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对马克思主义的精深掌握与继承: 系统学习与理解: 列宁并非简单地照搬马克思.............
  • 回答
    列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有人在讨论和评价他。要详细地描述列宁,我们需要从他的多个维度来理解:1. 革命家与理论家: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列宁是公认的马克思主义的杰出继承者和发展者。他不仅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更将这些理论与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发展.............
  • 回答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列宁,他的人生无疑是20世纪最为波澜壮阔、也最具争议的篇章之一。要把他“详细”地描绘出来,并且避开那些刻板印象的冰冷说辞,咱们得从几个维度一点点聊开来。一个早慧而叛逆的思想者:想象一个出身于俄罗斯一个相对优渥家庭的少年,他聪明、勤奋,但在求学过程中,对.............
  • 回答
    列宁时期的苏联(19171924年)的民主程度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总体来说,与西方民主国家相比,列宁时期的苏联在政治参与和权力制衡方面存在显著的局限性,其民主的特点更多地体现在“无产阶级民主”的概念下,而非普选权和多党制下的自由民主。要详细地理解列宁时期苏联的民主状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回答
    关于列宁死前看的最后一本书是否是圣经,这是一个流传甚广但没有确凿证据支持的说法。事实上,关于列宁临终前阅读的内容,历史学家的记载并不统一,并且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我们不能肯定地说列宁死前看的最后一本书是圣经。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列宁的晚年状况和健康问题: 列宁.............
  • 回答
    关于列宁晚年是否因中央批判托洛茨基而激动去世,这是一个复杂且存在争议的问题。虽然列宁晚年确实在政治上与托洛茨基存在分歧,但他具体的去世原因以及是否直接由批判托洛茨基所引起,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并且主流的学术观点并不认同“激动去世”的说法。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1. 列宁.............
  • 回答
    列宁的书籍,要说简单易懂,并且还能深刻理解他的思想精髓,这确实是个需要细细品味的问题。毕竟,列宁是一位以其理论深刻、论证严密著称的革命家,他的很多著作都是针对当时具体的政治斗争和理论辩论而写,所以直接拿来就理解透彻,可能会有点门槛。不过,如果我们要找相对容易入门,又能抓住他核心思想的,我觉得可以从这.............
  • 回答
    列宁之所以敢于采取“余粮征集制”这种手段,强行征收农民的粮食来供给城市工人和士兵,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紧迫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驱动以及对现实政治形势的判断所决定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感受当时那种生死存亡的压力。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饥饿的士兵和停滞的工厂俄国在1917年经.............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在俄国革命后没有趁机收回外东北,我们需要将历史的视角拉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并深入剖析当时中国国内和国际上的复杂局势。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外东北”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今天中国黑龙江省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以及滨海边疆区的大片土地。这片土地在清朝时期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通过一系列不平.............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假设,因为我们无法真正穿越时空,洞察这两位历史巨头的真实想法。但基于他们生前的思想、行动和所处时代,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一种“角色扮演式”的推演。我将尽量代入他们的视角,以他们惯常的语言风格和逻辑来阐述。列宁视角下的俄乌战争:帝国主义的阴谋与无产阶级的出路(想象列宁坐在一个昏暗的房间.............
  • 回答
    列宁的死因,至今仍有多种说法,但最广为接受的解释是多种疾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的梅毒。关于他死于法国小镇的说法,这是不准确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出生于1870年的俄罗斯帝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俄罗斯本土活动,虽然他曾在欧洲流亡过一段时间,但他的晚年和最后的时光是在俄国度过.............
  • 回答
    列宁创办《火星报》时,其宣传发行方式并非简单地“出售”或“白给”,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策略的过程,包含了多种手段,以期达到最广泛的传播和最有力的影响。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的“思想播种”而非商业销售。核心策略:目标读者与传播路径首先要明确,《火星报》的创办目标并非盈利,而是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RSDLP.............
  • 回答
    列宁对于俄国革命的重要性,绝非一两句话能够概括。他是一位集理论家、政治家、组织者于一身的卓越人物,他的思想、策略和行动,如同燎原之火,点燃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并最终将其引向了历史性的转折。首先,列宁是布尔什维克的灵魂人物和核心领导者。在革命爆发之前,他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俄国的具.............
  • 回答
    列宁在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其决策的核心并非对德国命运的精准预判,而是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战略考量,意图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喘息之机。他当然看到了德国作为战争机器的强大,以及其在东线胜利后的巨大威胁,但说他能“预见到”八个月后德国的彻底失败,这恐怕有些过度解读了。当时,列宁所处的境地极为严峻。.............
  • 回答
    列宁在俄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多重色彩的议题,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时代的变化,这种认知也在不断被重塑。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剥离时代滤镜,看看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期是如何看待这位革命领袖的。革命的奠基者与解放者:在十月革命时期及之后的一段很长时期,列宁被广泛视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解放者。对于那些.............
  • 回答
    要评价列宁、托洛茨基、考茨基三人在理论上的高下,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要深入理解他们各自的理论贡献、历史背景以及与当时马克思主义发展潮流的互动。他们三位都是在20世纪初叱咤风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各自在不同层面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因此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 回答
    关于列宁是否是德国间谍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个特殊时期,以及当时各方政治势力之间的错综关系。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德国间谍”这个标签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列宁及其布尔什维克党与德国政府之间合作的一种解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