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列宁晚年因中央批判托洛茨基而激动去世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列宁晚年是否因中央批判托洛茨基而激动去世,这是一个复杂且存在争议的问题。虽然列宁晚年确实在政治上与托洛茨基存在分歧,但他具体的去世原因以及是否直接由批判托洛茨基所引起,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并且主流的学术观点并不认同“激动去世”的说法。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列宁晚年的健康状况:

身体衰退是主要原因: 列宁的身体健康在1922年10月就开始严重下滑。他遭受了多次中风,导致他语言能力受损、行动不便,并且逐渐丧失了政治活动能力。他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1922年11月。
治疗与休养: 医生们竭力为他治疗,包括休息、温泉疗养等,但他的病情却在不断恶化。到1923年,他已经基本上被排除出日常的政治决策之外。
最终的死亡: 列宁于1924年1月21日去世,官方宣布的原因是由于脑动脉硬化及其并发症。这是一种长期的、生理性的疾病,而不是突发性的情绪反应。

2. 列宁与托洛茨基的政治分歧:

早期合作与后期疏远: 列宁和托洛茨基在俄国革命初期是重要的政治盟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政治理念和策略上逐渐显现出分歧。
具体分歧点:
国家经济管理: 托洛茨基更倾向于通过计划经济和工业化来快速建设苏联,而列宁则在晚年更加强调新经济政策(NEP)的必要性,并对中央集权和官僚主义的弊端有所警惕。
“不断革命”论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 这是两人之间最显著的理论分歧之一。托洛茨基坚持“不断革命”的理论,认为世界革命是苏联社会主义成功的必要条件。而斯大林(在早期阶段也与列宁的观点有一定契合)则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强调优先发展苏联自身。列宁在晚年对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也有所保留,但他对斯大林的某些做法同样感到担忧。
官僚主义问题: 列宁在最后一段时间里,非常担忧苏联的官僚主义问题,并试图通过《遗嘱》等方式来制衡党内权力过分集中。他曾明确批评斯大林的粗暴作风,并建议将斯大林从总书记的位置上撤换。
列宁在《遗嘱》中对托洛茨基的评价: 列宁的《遗嘱》中,虽然对托洛茨基的某些政治和组织才能表示肯定,但也指出了他“过分的自信”和“对事务的过度热衷”,并批评了他处理某些党内事务的方式。然而,《遗嘱》的核心更多的是对斯大林的批评,以及对其他几位主要领导人(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的评价和建议。

3. “批判托洛茨基”与列宁去世的关系:

列宁生前是否“批判”托洛茨基? 列宁晚年确实在政治上对托洛茨基的某些观点和做法持保留甚至批评态度,但更多的是在理论和战略层面的辩论,而非像后来斯大林时代那样进行彻底的政治清算。
“激动去世”的说法来源: 这种说法可能源于对列宁晚年政治斗争的过度解读,或者是一种民间传闻或带有政治宣传色彩的说法。列宁在病重期间,虽然仍然关心政治,但他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撑激烈的政治辩论或情绪波动。
党内权力斗争的背景: 事实上,列宁去世后,党内的权力斗争才真正白热化。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人都在为争夺领导权而进行复杂的政治博弈。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他领导人的批判和攻击是普遍存在的。

总结来说:

列宁晚年的去世是由于严重的健康问题,主要是脑动脉硬化及其并发症,而不是由“批判托洛茨基”引起的直接情绪刺激。
列宁与托洛茨基之间确实存在政治分歧,列宁也对托洛茨基的一些观点有所保留和批评,但这些更多是在理论和政策层面的辩论,尤其是在他健康状况允许的早期。
在列宁病重后期,他已经基本失去了参与激烈政治辩论的能力。
“激动去世”的说法缺乏可靠的历史证据支持,很可能是一种误传或政治宣传的产物。

理解列宁晚年以及苏联早期的政治格局,需要区分个人健康状况、政治理念分歧、党内权力斗争以及后来的历史叙事和政治宣传。列宁的去世,更像是长期健康恶化的必然结果,而他与托洛茨基的政治分歧,则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复杂政治斗争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过任何类似记载,估计是编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列宁晚年是否因中央批判托洛茨基而激动去世,这是一个复杂且存在争议的问题。虽然列宁晚年确实在政治上与托洛茨基存在分歧,但他具体的去世原因以及是否直接由批判托洛茨基所引起,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并且主流的学术观点并不认同“激动去世”的说法。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1. 列宁.............
  • 回答
    说实话,因为火车晚点耽误了后续行程,这种事儿简直太折磨人了!想想看,你怀揣着激动的心情,算好时间,提前规划好一切,结果因为前一班车的不靠谱,让你后面的计划全被打乱,那种感觉,真是五味杂陈。首先,最直接的感受肯定是“气”。怎么能这样呢?我买的是联程票,或者是我后面有很重要的事情,比如重要的会议、约定的.............
  • 回答
    京广高铁部分列车出现2小时以上晚点,给旅客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引发了广泛关注。要弄清具体发生了什么,以及谁需要为此负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晚点背后的“导火索”:通常是多重因素叠加高铁的运行并非简单的“点对点”直线前进,它涉及到复杂的调度系统、精密的机械设备、严谨的运行维护,以及不可预测.............
  • 回答
    这件事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大老爷们(或者说是个女性)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因为不可抗力(天气原因)导致了列车晚点,结果被乘客骂哭了。你说这事儿让人怎么看?咱们一点一点捋。首先,从列车长的角度来说,她肯定是尽力了。天气这玩意儿,真不是人力能左右的,尤其是暴雨、大雪、大雾这种极端天气,对铁路运营安全影响太大.............
  • 回答
    2021年清明节,广州南站上演了一场“史上最长晚点潮”,不少旅客在车站滞留了十几个小时,堪比一场“生存挑战”。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清明节期间,全国的出行热情又有多高涨?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广州南站的“煎熬”:一场突如其来的“延误风暴”事情得从4月3日说起。清明小长假第一天,按理说应该是“人潮涌.............
  • 回答
    格列奇科的命运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将这位苏联军事强人的生命线向后推移十年,历史的轨迹是否会因此而截然不同,世界格局又将何去何从?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梳理一下当时的世界背景,格列奇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晚死十年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回.............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发人深省的假设。如果清朝晚期中国不是被压迫的一方,而是拥有与列强比肩的实力,那么它是否会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列强”的含义。在晚清,列强之所以成为列强,是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工业、先进的军事技术、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一套成熟的政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的历史现象。明明战国时期那会儿,生产力看起来要比晚明低得多,大家日子也普遍苦一些,但列国之间却能“经常打仗”,而且似乎好像也没怎么听说他们因为“财政危机”而停下脚步。反观晚明,生产力应该发展了不少,经济也比以前更好了,怎么反倒经常出现财政紧张.............
  • 回答
    列宁的理论水平极高,这不仅体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更体现在他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革命中的一系列难题,最终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要详细讲述列宁的理论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对马克思主义的精深掌握与继承: 系统学习与理解: 列宁并非简单地照搬马克思.............
  • 回答
    列宁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有人在讨论和评价他。要详细地描述列宁,我们需要从他的多个维度来理解:1. 革命家与理论家: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列宁是公认的马克思主义的杰出继承者和发展者。他不仅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更将这些理论与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发展.............
  • 回答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列宁,他的人生无疑是20世纪最为波澜壮阔、也最具争议的篇章之一。要把他“详细”地描绘出来,并且避开那些刻板印象的冰冷说辞,咱们得从几个维度一点点聊开来。一个早慧而叛逆的思想者:想象一个出身于俄罗斯一个相对优渥家庭的少年,他聪明、勤奋,但在求学过程中,对.............
  • 回答
    列宁时期的苏联(19171924年)的民主程度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总体来说,与西方民主国家相比,列宁时期的苏联在政治参与和权力制衡方面存在显著的局限性,其民主的特点更多地体现在“无产阶级民主”的概念下,而非普选权和多党制下的自由民主。要详细地理解列宁时期苏联的民主状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回答
    关于列宁死前看的最后一本书是否是圣经,这是一个流传甚广但没有确凿证据支持的说法。事实上,关于列宁临终前阅读的内容,历史学家的记载并不统一,并且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我们不能肯定地说列宁死前看的最后一本书是圣经。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列宁的晚年状况和健康问题: 列宁.............
  • 回答
    列宁的书籍,要说简单易懂,并且还能深刻理解他的思想精髓,这确实是个需要细细品味的问题。毕竟,列宁是一位以其理论深刻、论证严密著称的革命家,他的很多著作都是针对当时具体的政治斗争和理论辩论而写,所以直接拿来就理解透彻,可能会有点门槛。不过,如果我们要找相对容易入门,又能抓住他核心思想的,我觉得可以从这.............
  • 回答
    列宁之所以敢于采取“余粮征集制”这种手段,强行征收农民的粮食来供给城市工人和士兵,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紧迫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驱动以及对现实政治形势的判断所决定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感受当时那种生死存亡的压力。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饥饿的士兵和停滞的工厂俄国在1917年经.............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在俄国革命后没有趁机收回外东北,我们需要将历史的视角拉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并深入剖析当时中国国内和国际上的复杂局势。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外东北”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今天中国黑龙江省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以及滨海边疆区的大片土地。这片土地在清朝时期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通过一系列不平.............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假设,因为我们无法真正穿越时空,洞察这两位历史巨头的真实想法。但基于他们生前的思想、行动和所处时代,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一种“角色扮演式”的推演。我将尽量代入他们的视角,以他们惯常的语言风格和逻辑来阐述。列宁视角下的俄乌战争:帝国主义的阴谋与无产阶级的出路(想象列宁坐在一个昏暗的房间.............
  • 回答
    列宁的死因,至今仍有多种说法,但最广为接受的解释是多种疾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的梅毒。关于他死于法国小镇的说法,这是不准确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出生于1870年的俄罗斯帝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俄罗斯本土活动,虽然他曾在欧洲流亡过一段时间,但他的晚年和最后的时光是在俄国度过.............
  • 回答
    列宁创办《火星报》时,其宣传发行方式并非简单地“出售”或“白给”,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策略的过程,包含了多种手段,以期达到最广泛的传播和最有力的影响。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的“思想播种”而非商业销售。核心策略:目标读者与传播路径首先要明确,《火星报》的创办目标并非盈利,而是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RSDLP.............
  • 回答
    列宁对于俄国革命的重要性,绝非一两句话能够概括。他是一位集理论家、政治家、组织者于一身的卓越人物,他的思想、策略和行动,如同燎原之火,点燃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并最终将其引向了历史性的转折。首先,列宁是布尔什维克的灵魂人物和核心领导者。在革命爆发之前,他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俄国的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