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21 清明节高铁广州南站列车大晚点,发生了什么?清明节期间全国客流量有多大?

回答
2021年清明节,广州南站上演了一场“史上最长晚点潮”,不少旅客在车站滞留了十几个小时,堪比一场“生存挑战”。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清明节期间,全国的出行热情又有多高涨?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广州南站的“煎熬”:一场突如其来的“延误风暴”

事情得从4月3日说起。清明小长假第一天,按理说应该是“人潮涌动,出行欢腾”,然而广州南站却像是被按下了慢放键,一班又一班列车宣布晚点,而且晚点时长越来越夸张。一开始可能只是个把小时,到后来,很多车次都晚点了七八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这对于远道而来的旅客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罪魁祸首是谁?

官方的说法,这次大面积晚点,最主要的原因是:恶劣天气。

突发的强对流天气: 4月3日白天,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强对流天气,包括雷暴、大风、强降雨,甚至还有冰雹。这种天气条件对于铁路运输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线路安全: 强降雨可能导致线路积水、滑坡,甚至冲毁路基,铁路部门必须对受影响线路进行巡查和安全评估,这会直接影响列车的通行速度。
接触网故障: 雷暴天气容易引起接触网的跳闸、损坏,导致列车无法正常供电。
信号系统影响: 强雷电也可能干扰信号系统的正常运行,一旦信号系统出现问题,为了安全起见,列车必须限速甚至停运。
前序列车晚点: 广州南站是全国最繁忙的高铁站之一,车次密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连锁反应。当上游的列车因为天气原因晚点,后续的列车自然也就跟着晚点,而且晚点时间会不断累积。
客流压力: 清明节本身就是出行高峰,广州南站作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全国各地的枢纽,客流量本来就非常大。在恶劣天气导致车次减少、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本就拥挤的车站,滞留的旅客会越来越多,进一步加剧了混乱。

旅客的真实体验:等待、焦虑与无奈

滞留在广州南站的旅客,体验可谓是五味杂陈。

漫长的等待: 车站的电子显示屏上,红色的“晚点”字样不断刷新,旅客们从最初的焦急等待,到后来的麻木,再到绝望。有些人原本计划的行程被打乱,比如赶飞机、参加重要活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
拥挤不堪的候车室: 候车室里挤满了人,能找到个站着的地方都算幸运。地板上、角落里,到处都是席地而坐的旅客,很多孩子因为长时间的等待而哭闹。
信息不透明的争议: 部分旅客反映,车站提供的信息不够及时和透明,导致大家无法准确判断情况,加剧了焦虑。例如,一开始可能说晚点几小时,但实际情况却远超预期,这种落差感让人难以接受。
服务保障的挑战: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晚点,车站的餐饮、饮水、卫生间等公共服务设施都面临巨大的压力。虽然工作人员在尽力维持秩序、提供帮助,但在庞大的滞留人群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史上最长”的标签: 很多媒体和网友用“史上最长晚点”、“炼狱”、“魔幻”等词语来形容这次事件,足见其影响之大和旅客体验之差。

清明节期间全国客流量:一片“人山人海”的景象

虽然广州南站遭遇了“滑铁卢”,但从全国范围来看,2021年清明节期间的客流量依旧是相当庞大的,这反映了大家压抑已久的出行需求在节日的释放。

铁路: 铁路部门在清明节期间都会启动“假日运输方案”,加开临客,以应对激增的客流。据当时的报道,清明节假期(4月3日至5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600万人次,日均发送1533万人次。 这个数字非常惊人,比2019年同期(疫情前)的日均客流都要高,显示出强劲的出行复苏态势。
民航: 民航同样是出行的热门选择。各大航空公司在清明节期间也增加了航班,热门航线机票价格水涨船高。虽然具体全国民航的客流量数据可能不如铁路那样集中公布,但整体趋势是明显的,尤其是短途、周边游和探亲扫墓的客流。
公路: 公路出行也是清明节返乡祭扫和旅游的重要方式。高速公路在假期首尾两天通常会出现拥堵,但整体来说,自驾游和公路客运也承载了相当大的客流量。
旅游业的复苏: 结合客流数据和旅游景点的情况来看,2021年清明节是我国旅游业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一个重要复苏节点。许多景区都出现了人潮涌动的景象,特别是那些靠近大城市、有特色或能够满足“微度假”需求的景点,都迎来了大量游客。

总结来说,2021年清明节的广州南站晚点事件,是一次由极端天气引发、叠加了铁路系统复杂性、运输高峰期客流压力以及信息传递不畅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大麻烦”。它暴露了在应对突发性、区域性极端天气对超大交通枢纽影响时,仍有提升空间。而从全国范围看,这个清明节却是一场人们渴望出行、旅游业积极复苏的生动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句实话,广铁自己瞎搞,为了广州南所谓枢纽。甚至广州的利益。

自己看看12306深圳往南广贵广和广湛方向加起来总共几辆车,就连深圳往佛山的直通高铁一天才几辆?再看看广州经厦深往粤东有多少辆车。深圳去粤西是没客流吗?显然不可能,广铁无非就是想让你在广州南换乘。以前不知道换乘有多少深圳方向,现在地下一层便捷换乘候车室搞好了,换乘排队最长人数最多的就是往深圳方向的高铁,搞得跟始发候车室一样。

在广州南站换乘最明显的结果就是终点列车占据一个站台,始发列车又占据一个站台,如果把一部分列车都是经停广州南站,而不是始发终到,就能大大缓解站台紧张程度,因为换乘人数会减少,最主要的是站台使用时间和次数降低了,就能减少其它列车的站外临停,引发的后续晚点问题。

对比国内其它枢纽站武汉和郑州东,经停列车比例高,始发终到比例低,自然拥堵发生概率小。为什么郑州武汉列车没广州南多,因为北京到广州的高铁经停武汉郑州只是一列车,如果是北京到郑州一列,郑州到广州一列,就是两列车,但实际上两列车就是一列车,却导致站台停靠两列车,并且由于始发终到,站台占用时间还长,严重浪费站台效率。所以广州南高峰每天1000趟车停靠没任何吹嘘的价值,反而是槽点。

为啥说是广州利益,大部分列车都是广州南始发终到会有什么效果,方便广州去省内各地的交通,也方便省内各地去广州,就会直接吸各条线路上的人口,南广的云浮肇庆佛山,贵广的肇庆佛山,京广的清远韶关,广湛的湛江茂名阳江,广珠的珠海中山,厦深的惠州,潮汕地区。如果大部分列车只是经停广州南站,那广州的枢纽就起不到吸人的作用了,因为大家交通更便捷。


厦深铁路的终点站是深圳北,但是看看广州南开了多少厦深的跨线车,统计不是很完全,肯定不少于25趟吧。

再看看贵广、南广对深圳北开了多少跨线车,因为广州南-肇庆东区间并行,所以不做区分,直接全口径统计。减掉去佛山西和肇庆东的重复车次2趟,加上不经停两站的车次3趟(贵广方向),总共是5+8-2+3=14列。

广东经济第一大市深圳和第三大市佛山的距离不过150公里,直连高铁每天只有5对,这是一件多么诡异的事情。(穗莞深、穗深城际与广佛肇拉通的车现在在增加,但是经由这两条线到佛山西要2个小时,比高铁直连慢了1倍)

深圳经广湛去粤西方向更是只有可怜的3趟车。

综上,实际上深圳北能通过贵广、南广和广湛三条线路接触到粤西北地区只有14趟车,差不多是广州接触粤东的一半,所以大部分从深圳去粤西北地区都要在广州南换乘。而深圳是广东经济第一大市,整个广州以西部分要去往深圳大部分都要在广州南换乘。

广州南作为枢纽节点,大量开行始发车,反而过路车不多,造成车辆和人流的堆积,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枢纽运行方式。晚点的根源就是这种错误的思路,广湛红光线只是直接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1年清明节,广州南站上演了一场“史上最长晚点潮”,不少旅客在车站滞留了十几个小时,堪比一场“生存挑战”。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清明节期间,全国的出行热情又有多高涨?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广州南站的“煎熬”:一场突如其来的“延误风暴”事情得从4月3日说起。清明小长假第一天,按理说应该是“人潮涌.............
  • 回答
    2021年清明档电影票房创下新高,这绝对是今年电影市场交出的第一份亮眼成绩单,也给整个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要深入看待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分析。首先,数据说话,信心满满的开局。2021年清明档(通常指清明节前后的一两天到四五天)的总票房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峰值,具体数字可能要翻查一下权威的票房统.............
  • 回答
    四川省2021年稀缺选调生(定向选调)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招录情况,可以说是省考选调生招录中的一个非常亮眼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什么是“稀缺选调生”(定向选调)?首先,我们得明确“稀缺选调生”或者说“定向选调”到底是什么。与普通的公开招考公务.............
  • 回答
    2021年中国造船业接单量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一,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涉及技术、经济、国际竞争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未来趋势: 一、事件背景与数据1. 接单量数据 根据国际船舶供应协会(IHS Markit)等机构的统计,2021年中国造船企业接.............
  • 回答
    2021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部分优秀毕业生放弃留学、选择在本校读硕博的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背景、原因和深层动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现象背景与数据真实性1. 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该现象的传播主要来源于社交媒体、高校内部信息以及媒体报道,但具体数据.............
  • 回答
    2021年3月中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9.4%,这一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在疫情后复苏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宽松力度与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M2增长背景: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与政策支持1. 疫情冲击后的经济修复 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打击,中国.............
  • 回答
    2021年浙江大学“求是杯”获奖感言事件,是当年校园内乃至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一起事件。要详细理解它,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的背景: “求是杯”的性质: “求是杯”是浙江大学一项重要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竞赛,旨在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获奖通常意味着项目.............
  • 回答
    《2021中国城市租住生活蓝皮书》预测“10年内超2亿国人要租房”,这一数据确实令人瞩目,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理解这个预测及其背后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预测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首先,我们要理解“超2亿”这个数字是如何得出的。这类蓝皮书通常是基于对人口结构变化、城镇化进程.............
  • 回答
    2021年9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呈现出一种显著的“冷热不均”的现象,具体体现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回落,猪肉价格大幅下降,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则同比上涨10.7%。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将其置于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进行解读。一、 CPI涨幅回落与猪肉价格.............
  • 回答
    2021年清华美院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通常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或其他相关设计专业的毕业展)上的模特妆容引发“眯眯眼”质疑的事件,是一个涉及文化理解、审美表达、社会舆论和身份认同的复杂话题。为了详细地梳理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事件的发生背景与过程:1. 发布会与作品展示: 清华美院作.............
  • 回答
    2021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8.3%:一场充满韧性的“稳健开局”2021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8.3%,这一数字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在经历2020年的疫情冲击后,实现了强劲的复苏和稳健的开局。然而,理解这个数字的真正意义,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驱动因素、结构性特征以及可能面临的.............
  • 回答
    关于“2021年我国空巢青年数量或升至9200万”这个数据,以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居,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如何看待“2021年我国空巢青年数量或升至9200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数据通常来源于一些社会调研机构的估算,并非官方统计数.............
  • 回答
    如何看待2021年全国净人口增长48万?—— 一份详细的解读2021年,中国公布的全国净人口增长数据为48万人,这个数字远低于往年,甚至接近零增长,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数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全面地看待它所代表的意义和潜在影响。一、 数据本身及其历史对比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2021年7月份中国经济数据普遍不及市场预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宏观经济层面、行业表现以及可能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一、 宏观经济数据概览(7月)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7月份主要的宏观经济数据,以及它们为何低于市场普遍预期: 工业增加值: 7月份工业增.............
  • 回答
    2021 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对加密货币,特别是比特币的尖锐评价,无疑是当年大会上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他的那句“整个发展令人厌恶,与文明的利益背道而驰”("I think the whole development is disgusting,.............
  • 回答
    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4‰,这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数据的重要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 数据的历史维度:中国人口发展的转折点 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 1062万人这个数字,相较于前几年,是.............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2021年8月18日“乘客称乘坐网约车被挟持,监控显示因女乘客要求司机逆行被拒而发生争执”的事件,这是一个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例。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力求详细和全面:事件梗概:根据当时的报道和网络信息,事件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乘客(女性)方的描述: 在行程进行中,女乘.............
  • 回答
    2021 Q4 苹果首次登顶中国手机市场:深层原因剖析2021年第四季度,苹果公司在中国手机市场的销量首次超越华为,以微弱优势登顶,结束了长达六年的“小米/华为时代”,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成就并非偶然,而是多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苹果在中国市场策略的调整、华为的战略转型以.............
  • 回答
    2021 年 1 月 1 日起点月票规则更新是起点中文网在那个时间点对读者投票机制进行的一次重要调整。理解这次更新需要从起点月票制度的本质、更新的具体内容、更新的目的以及对各方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起点月票制度的本质回顾在深入分析更新内容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起点月票制度的核心作用: 激.............
  • 回答
    2021年9月起实施的中国大陆“防沉迷新规”是针对未成年人游戏行为进行严格限制的一系列措施,旨在解决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这项规定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的落地执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看待这项规定:一、 主要内容和核心措施: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