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列宁时期的苏联有多民主?

回答
列宁时期的苏联(19171924年)的民主程度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总体来说,与西方民主国家相比,列宁时期的苏联在政治参与和权力制衡方面存在显著的局限性,其民主的特点更多地体现在“无产阶级民主”的概念下,而非普选权和多党制下的自由民主。

要详细地理解列宁时期苏联的民主状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布尔什维克的理念与“无产阶级民主”:

理论基础: 布尔什维克党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为资产阶级民主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压迫无产阶级的虚伪民主。他们主张建立一种“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民主,即由无产阶级(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先锋队——共产党来掌握政权,并以此来剥夺资产阶级的权利,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核心概念: “无产阶级民主”的核心在于阶级性。它并非面向所有人,而是明确地为无产阶级服务,并排斥、镇压那些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反革命”的阶级。
与西方民主的区别: 列宁认为西方的多党制、议会民主是资产阶级维持统治的工具,存在形式上的自由但缺乏实质性的经济平等。而苏联的民主则是为了实现真正的经济解放,为绝大多数人(无产阶级)谋取利益。

2. 苏维埃作为“民主”的代表:

苏维埃的兴起: 在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期间,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совета)成为了基层权力机构和革命力量的组织核心。它们最初被视为一种超越资产阶级议会的、更直接的民主形式,是工人、士兵和农民的代表。
苏维埃的结构: 苏维埃是层层选举产生的代表机构,理论上可以从基层村庄、工厂直到全国层面。这种结构在初期被宣传为一种新的、更广泛的民主形式。
现实中的权力集中: 尽管苏维埃理论上是民选的,但在列宁时期,随着布尔什维克党迅速掌握了主要苏维埃的控制权,苏维埃逐渐成为党的政策执行机构。党内决策的权力越来越集中,苏维埃的独立性和代表性受到削弱。

3. 政治参与的限制与排斥:

剥夺选举权: 苏维埃俄国在1918年通过的宪法剥夺了被定义为“剥削者”或“反革命分子”的阶级的选举权,包括前沙皇官员、地主、富农、教会人士等。这种剥夺是基于阶级划分,而非个人权利。
一党执政与政党压制: 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后迅速巩固了权力,并将其他政党(如孟什维克、左翼社会革命党等)视为竞争对手并逐步排挤甚至镇压。例如,1918年,左翼社会革命党因反对《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而退出联合政府,随后被镇压。到列宁去世前夕,苏联已经事实上一党专政。
政治自由的限制: 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和新闻自由受到严格限制,尤其针对那些反对布尔什维克政策或政权的声音。政治异议被视为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威胁,并可能导致监禁、流放甚至处决。

4. 革命时期的民主实践与战争共产主义:

革命的热情与群众运动: 在十月革命初期,确实存在着一股强烈的群众参与和政治表达的热情。工人和士兵积极参与讨论、组织和革命活动。
国内战争的影响: 俄国内战(19181922年)对苏联的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应对严峻的军事和经济挑战,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经济和政治体制。
集中权力: 战时共产主义导致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和政府机构,地方苏维埃的自主权进一步被削弱。
强制措施: 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和粮食供应,政府实施了余粮收集制(Prodrazvyorstka),强制征收农民的粮食,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和反抗(如喀琅施塔得起义)。
镇压反革命: 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大规模的镇压行动(红色恐怖)成为常态,针对被视为“反革命”的人群进行了广泛的逮捕、处决和监禁,这极大地限制了任何形式的政治自由。

5. 新经济政策(NEP)与有限的调整:

经济调整: 1921年,列宁为了应对战时共产主义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推出了新经济政策(NEP)。NEP在经济上允许一定程度的市场经济和私有财产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政治上未根本改变: 然而,NEP在政治上并未带来根本性的民主化转变。一党专政的格局依然存在,对政治异议的压制也未停止。虽然一些早期激烈的措施有所缓和,但核心的权力结构和对“阶级敌人”的排斥依然是政治体系的基石。

总结列宁时期苏联的民主程度:

概念上的“无产阶级民主”: 列宁时期的苏联试图构建一种以无产阶级为中心、服务于无产阶级利益的民主模式,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实践上的局限性: 在实践中,这种民主的特点是阶级性强、高度集权、一党专政、压制异议。
政治参与的排斥性: 大量人口(被定义为“阶级敌人”)被剥夺了政治权利。
权力的高度集中: 权力主要集中在布尔什维克党及其领导层手中,苏维埃的独立性被削弱。
对政治自由的压制: 言论、集会、新闻自由受到严格限制,政治异议面临严酷的压制。
战争和特殊时期的强化集权: 国内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进一步强化了集权和镇压,对任何形式的自由民主构成巨大冲击。

因此,如果以西方自由民主的标准来衡量,列宁时期的苏联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民主的。 然而,理解列宁时期的苏联民主,必须将其置于布尔什维克的理论框架和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革命、内战、国家转型)下进行分析。布尔什维克认为他们正在为更高级别的、更真实的民主(解放全人类)奠定基础,尽管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牺牲了许多个体的自由和政治权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想问一句,列宁时期苏联所谓的“民主”,是源于苏联的制度性保障,还是列宁集团的恩赐?

提出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的波罗的海红水兵,曾经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为什么在1921年3月被冷血镇压?好,镇压红水兵可以理解为布尔什维克保卫自己的政权,可以理解,但是当时红军总指挥列夫·托洛茨基为什么下令“要无情地镇压叛乱者,无需任何怜悯之心,枪杀他们,俘虏也包括在内。”图哈切夫斯基则命令用毒气弹攻击‘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和‘塞瓦斯托波尔’号战舰。

另外,如果一份遗嘱对苏联后续继位人的影响如此巨大,那么苏联的权力交接能依靠什么制度性保障?

最后,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就不要篡改民主一词。

user avatar

你乎关于“列宁机关枪解散立宪会议”的谣言,不是已经被左壬辟谣114514次了么?怎么还在这宣传呢?


我直接贴下原文内容:

1918年1月5日16时,在俄罗斯主要城市一年多来间歇性断粮,在巷战还未结束的情况下,在全苏苏维埃代表大会授权,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允许下,讨论未来俄国国体事宜的立宪会议召开。

在这场9千万人里4千8百万没参加,因为通讯问题,很多地方不知道或知道的时候已经结束的“伟大”选举中,席位分配如下:

社会革命党370,布尔什维克175,孟什维克16,宪政民主党17,少数民族群体77(并非联合),左派社会革命党40,人社4个(还有一些因为文献保存情况不得而知)。

在短短的13小时里面都讨论了什么呢?

布尔什维克提交此前在全苏大会上讨论已经达成一致的土地法案,未通过,未进入讨论流程;

布尔什维克提交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已经协商通过的被剥削人民宣言,确定国体为俄罗斯是工人,农民和士兵代表的苏维埃国家,被否决,未进入讨论流程;

布尔什维克宣布退出会议,要求唱国际歌,被否决;

粉墨登场连轴转的马拉松式演讲,“民主”的占据了多数的社会革命党诸位弹冠相庆喜不自胜,已经开始了讨论将布尔什维克彻底赶出政府,赶出苏维埃,讨论如何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俄罗斯共和国联邦。

维持会场秩序,打着黑色骷髅旗,无政府主义的水兵们实在忍无可忍,波罗的海士兵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的水兵们走进去,关了门,请立宪会议的委员们赶紧滚蛋。

所以,波罗的海舰队中央委员会水兵=列宁的机关枪?


这段话说明了两件事:

第一,立宪会议是无政府主义的波罗的海舰队水兵解散的,无政府主义=安那其主义≠布尔什维克。

第二,立宪会议讨论了13个小时,但水兵们最操心的是是否停战的问题,13个小时水兵们都没听到“停战”这俩字,换谁都得急。

毕竟上战场的是波罗的海的水兵,不是立宪会议的老爷们,这叫“我家真有头牛”。


1917年6月29日到8月13日的克伦斯基攻势,俄军惨败,7月16日彼得格勒第1机枪团号召武力推翻临时政府,原西南方面军司令布鲁西诺夫被解职(俄军最大的两场胜利——加利西亚战役和布鲁西诺夫攻势的指挥官);

9月到10月的莫昂宗德群岛战役,波罗的海舰队又又战败,战列舰光荣号被自沉;

9月1日到9日,里加战役,俄军又又又惨败,第12集团军损失2.5万人,其中约1.5万人被俘和失踪,德军缴获273门火炮、256挺机枪、185门掷弹炮、48门迫击炮。


所以,请告诉我,在这种情况下,立宪会议打个鸡毛?换你是要上前线的水兵,一个不赞同停战的立宪会议,推翻了你有什么愧疚么?

还是说各位以为自己在1917年到1918年,是立宪会议的老爷,不是在前线填战壕的大头兵?

不要说不是布尔什维克解散的立宪会议,解散了有什么问题?立宪会议里有坐着一个在前线拿过枪的士兵么?

没有,那你装什么“民主”?


至于为什么布尔什维克跟社革党不能合作,从1914年一战前夕,就很说明问题了。

第二国际下属的德国社民党,在1914年8月4日赞成军事拨款;

法国和比利时社会党、英国工党放弃第二国际的决议,赞成扩军并加入了战时政府;

意大利社会党先反战,随后又支持战争;

只有罗马尼亚社民党、德国左翼社民党、保加利亚社民党、塞尔维亚社民党站出来反对战争。

请注意,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于二战,是帝国主义战争,没有正义可言。


我也看到有其他知友提出的,卢森堡反对列宁破坏“民主制度”的作法。

并非我对卢森堡不敬,只是卢森堡女士和李卜克内西,正在反对列宁的时候,就被他们相信的德国社民党,给捉住活埋了。

所以,列宁的布党,怎么可能跟社革党合作????



好了,驳斥完谬论之后,开始讲点列宁时期的民主问题。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列宁时期的民主体现的非常仔细,这本书被描述成“斯大林主义文学”,然而如果您仔细了解苏联历史,那么《钢铁》显然是一本“列宁主义”的文学。

在《钢铁》中有几个细节情节很值得注意。


第一个例子:

保尔被安排修复森林到基辅的铁路,解决冬季基辅的供暖问题,其中他们已经干了两星期了,然而进度缓慢,不得已延长了工期,这次会议发生了如下的冲突。

“那么,非党的能走么?”

“能!”潘克拉托夫坚定地回答。

“这是我的团证,请拿回去吧,我可不希望为这一块小硬纸片卖命!”

扔团证的那人垂下头向门口走去。大家都避开他,就像躲避传染病人一样。

潘克拉托夫用指头拿着扔过来的团证,放在了油灯的火焰上。

烧着了的硬纸片卷成了一个黑卷儿。

这段话的趣味在于,在1920年初期,布党内部对于想离队的人,采取了“包容”的态度。

面对恶劣的环境,布党的自我清洗,并非斯大林的肉体清洗,而是让那些意志不够坚定的人主动离队,并且并不刁难他们。


第二个例子:

在修铁路的剧情之后,保尔得了伤寒,被误以为已经“去世”,自然被移除了团籍,等保尔“复活”想恢复团籍的时候,遇到省团委人事处的屠弗塔。

保尔让屠弗塔恢复自己的团籍,但被死板的屠弗塔拒绝,保尔和朋友们找到省委书记涅日达诺夫。

“柯察金恢复团籍的事没有问题,立即可以拿到团证。我也同意你们对屠弗塔的批评,有点形式主义。这是主要缺点,可我们还得承认,他确实把卷宗整理得整整齐齐。我工作过的地方,共青团档案和数字一直都是一本叫人无法相信的糊涂账。可他的统计工作却搞得特别好。你们也都清楚,屠弗塔有时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我觉得,撤他不难,可也得找个合适的人来接替他。如果来人统计工作做不好,不但官僚主义没有了,连统计工作也没有了。还是屠弗塔继续干吧。我去跟他好好聊聊。”

这也是列宁时期,布党的一些特点——对于那些“官僚”但有能力的人,依然采取了包容的态度。


第三个例子:

接上面和屠夫塔的争执之后,保尔被调到铁路工厂,期间一个共青团员菲金与曾经是孟什维克的工长霍多罗夫起了冲突。

中修车间团支部委员科斯季卡·菲金,打孔的时候钻坏了一只价格昂贵的美国钻头。霍多罗夫以前是孟什维克,爱故意挑毛病,厂里的所有社会活动都不参加。但他的业务娴熟,热心本职工作。

车间主任要求开除菲金,共青团小组却公然袒护他。他们的理由是,霍多罗夫总是压制共青团先进分子。

霍穆托夫说:“霍多罗夫,是个特殊的成分。可是,我们的纪律也确实太坏。”

保尔:“每天团员有23%迟到5到15分钟,已经成了规律性;每月有17%的团员旷工一两天,而非团员旷工人数只有14%。

老工人们坦率地讲‘从前替老板干活时,做的还可以,给资本家干活时,可以说比较细心。如今我们给自己干活了,倒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我觉得,这段话的含义,无需我多解释吧?


第三个例子:

列宁去世前,布党分裂出了托派,杜巴瓦、什科连科、之前提过的屠弗塔、茨维塔耶夫(第二个例子的工厂团书记)都是他们的人。

在大会上,尽管作为“反对派”,屠弗塔、杜巴瓦都先后发言,什科连科也被邀请发言,不过被本人拒绝。

潘克拉托夫上台讲话的时候,提到“我们听了9天反对派的讲话”。

之后,杜巴瓦被开除的党籍,但保尔拜访杜巴瓦的时候,他又在别的地方入党了。

无论如何,在列宁时期,布党内部的反对派还是有机会“发言9天”的,而不是单纯的一言堂。


即使是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在文学上的审查也是很宽松的:

1926年,被扣上“反革命”帽子的布尔加科夫的作品(主角是白卫军)《土尔宾的一家人》,在斯大林的赞同下却强硬的出版了:


舒利金的《三个首都》里,讽刺“找一头粉红色的驴子都比找一个聪明的格鲁吉亚人更容易”,斯大林同样允许了出版。

舒利金其人,是俄国著名的社革党人,二月革命的时候甚至参加过逼退尼古拉二世逊位的行动。



最后,关于回复中几个特别的问题,我再多补充几句。


第一点,关于立宪会议选举的问题,当德国社民党支持一战、活埋斯巴达克同盟的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的时候,布党和社革党就成了“你死我亡”的关系,无法调和矛盾。

这不是选举就能缓和的,完全没用,社革党跟着沙皇杀布党的次数也不少,当时如何让布党相信社革党?


第二点,关于评论区里苏俄退出一战错过一战红利的问题。

诚然,1914年的加利西亚战役,俄军一波全歼奥匈的常备军,奥匈被打成了“民兵军队”,在1916年夏季的布鲁西诺夫攻势中,西南方面军再度重创奥匈和德军。

但是,这些战例时间太早了,完全没有说服力。

1914年过早不说,1916年的布鲁西诺夫攻势,也是因为当时德军专注于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此战中,西南方面军大获全胜,但北方方面军却被压在波罗的海三国不得动弹,西方方面军更是不敢动手;

等1917年米塔瓦战役、莫昂宗德群岛战役、克伦斯基攻势、里加战役之后,俄军已经惨烈到守不住里加,彼得格勒危在旦夕,德国仅仅是两个集团军(第8和第10),就拿下了基辅和塞瓦斯托波尔,在莫斯科方向威逼斯摩棱斯克。

另外,俄国持续的饥荒,甚至比两线作战的德国还要倒霉,就连德国人都没咋挨饿,“战胜国”的沙俄倒是把自己饿坏了。


苏俄退出一战,没有错过任何一点点红利,任何。

user avatar

1917年11月,布尔什维克领导并组织了全俄立宪会议选举。选举结果:3600万人投票,布尔什维克党900万票,社会革命党近2100万票。立宪会议707个席位中,社会革命党占370席,赢得了多数。布尔什维克党只得175席。1918年1月5日,立宪会议正式举行的当天,列宁用机关枪解散了立宪会议。

user avatar

列宁确实留了一堆遗嘱,并且点名了对斯大林的批评。

批评内容为:粗暴且感情用事。

关于粗暴,不能作为“不信任”的论证,红色骑士捷尔任斯基也在导师这得到了同样的评价。

至于感情用事,读过斯大林的诗很容易看出来,斯大林的性格哀伤、温柔且浪漫。但他的党性是久经考验的,对妻子的坟墓哀悼“我的余生只有社会主义”和对儿子的被俘冷对“我不会用元帅去交换一名士兵”,都是斯大林钢铁意志的体现。

列宁的确表态建议把具有无限权力的斯大林从总书记的位置换下来,那么换谁呢?列宁选择相信后人的智慧,因为他对其他领导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托洛茨基:托洛茨基是我们党中央最有才能的人,他的才能在和中央作对的时候尤其厉害。

(托洛茨基党性不纯,不能重用)

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这两个二五仔十月革命之前反水不是偶然的。

(这哥俩因为水平不行所以又蠢又坏)

布哈林:布哈林是理论爱好者并且什么都喜欢追求理论,但他不懂辩证法。

(这个念经的拉跨啥也不是)

列宁时期有多民主呢?到了斯大林时期,上文诸公都被图图了。

那么是列宁比斯大林人更好,更懂民主吗?并不,列宁认为斯大林不够专政,不够坚定,属实是软妹子。

之所以列宁能把这群驴马烂子团结起来,是因为列宁具有更高的威望和更强的能力,因此才能做到更民主。

那这时候有的朋友就要问了,如果民主要靠一个列宁这样的超人通过集中的手段实现,那么民主岂不就是专制吗?

民主和集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如果想要民主就一定要集中,那么民主还是集中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内藏玄机,如果我们纠结在民主与集中的表层辩论上,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当我们说出民主集中制的时候,这个百姓日用的概念已经包含了非常深刻的哲学原理。

康德著名的二律背反的第一条,就是有限与无限的二律背反。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康德认为,我们说世界是无限的,可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要把充实一切空间的这个世界设想为一个整体,就必须把一个无限世界各部分的相继综合看作完成了的,亦即一个无限的实践就必须通过历数一切并存之物而被看作流失了的;而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一个世界就其空间中的广延而言不是无限的,而是包含于其界限中的,它不能被看作是无限的,所以只能是有限的。

可反过来说世界是有限的,也是不可能的。

假设世界没有开端,在空间中也没有界限,而不是不论在实践还是在空间方面都是无限的。因为,让我们设它有一个开端。既然开端就是一个存有,在它之前先行有一个无物存在于其中的时间,那么就必须有一个不曾有世界存在于其中的时间、即一个空的时间过去了。

如果有什么在之前,那就不是开端了。之所以是第一个,是因为在它之前没有什么东西了。在它之前没有,但是在它之前又有一个时间,所以我们就说这个东西是在时间中开端的。开端只能在时间中开端。

但现在,在一个空的时间中是不可能有任何一个事物产生的;因为这样一个时间本身都不先于另一部分而在非有的条件之前就具有某种作出区分的存有条件(不论我们假定该条件是由自己产生还有由别的原因产生)。所以,虽然在世界中有可能开始一些事物序列,但世界本身却绝不可能有什么开端,因此它在过去的时间方面是无限的。

于是世界就处于一个未被限定的空的空间之中。这样就不仅会发生事物在空间中的关系,而且也会发现事物对空间的关系。既然世界是一个绝对的整体,在它之外找不到任何直观对象、因而找不到任何世界与之处于关系中的相关物,那么世界对空的空间的关系就会是它不对任何事物的关系了。但这样一种关系、乃至于通过空的空间对世界所做的限制都是无;所以世界在空间上根本是没有界限的,亦即它在广延上是无限的。


康德的天书,想必很多朋友会读的头昏脑涨,只要记得一点就成,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要被肤浅的辩论所局限。

黑格尔超越了二律背反的问题,论述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从开端到结束,每一个事物与概念都同时包含着有与无,包含着有限与无限。

但这里的无不是真的无,而是与有对立的无,无限不是真的无限,而是与有限对立的无限。

我们无论如何去讨论已经有规定性的无限,实际上,都是“有限性的无限”,就是说,是被我们设想过,反思过的一些具体的内容。不理解的话就再看看康德的分析。

真正的无限,实际上是有限与无限的扬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真的无限物。

这个无限物,也就是真的无限了,真的无限是什么呢?是过程

在这里,可以用两个例子来辅助理解,首先是自由与限制。什么是自由呢?这个问题数学可回答不了。

朴素的网友早就认识到,自律带来自由,这就是说,只有限制自己的欲望才能使自己自由,黑格尔当然有更深刻的论述,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三个环节组成。

第一个环节,就是他那个破绝对精神的自我反复,可以简单理解为“标志一切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第二个环节,是规定性的过渡,可以简单理解为人脑的主观认识。

第三个环节是前两个环节的统一,是在自身中反思并通过这种反思返回到普遍性与普遍性的特殊性。可以简单理解为人通过实践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分离和统一,就是毛主席说的那个实践得到认识认识再指导实践。

这第三个环节就是自由的具体概念,而前两个都是片面的。但是,这种感觉在现实的形式中已经有了,比如友情和爱情。在这方面我们会认识到,我们乐于在同一个他人的关系中限制自己,并且明白在这种限制中自己才真正作为自己本身。所以自由既不存在于无规定性中,也不存在于规定性中,而是同时是它们两者。

当我们再对比有限与无限来考量自由的本质,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自由是自由与限制统一的——过程

那么自由与限制与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再回到抖音网友的自律带来自由,通过自律不断实现更高层面的自由,这也就是自由与限制的统一的不断扬弃。这个扬弃是没有终点的,一切的自由都会有与之对立的限制,这,就是无限的自由和自由的无限。

第二个例子是应该与能够,这个例子主要是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说自由同时是自由与限制,无限同时是无限与有限。

应该是有待实现的实现,但是还没有实现。你应该,因为你能够。你应该,正因为你不能够。

在应当中,开始超出有限,即无限。应当是那样的东西即在向前发展中,按照那种不可能性,它表现自身是到无限中的进展。

当我们说出应该这个概念的时候,它在其中就已经同时包含了能够与不能够的概念,应该是能够的抽象。

正如应该同时包含了能够与不能够,无限同时也包含了无限与有限,自由同时包含了自由与限制,民主同时包含了民主与集中。

事物必须同时是有限和无限,必须在是自身的同时又超出自身,所以才能前进发展,也正是这样的前进与发展。

到此,民主到底是什么也很清晰了,民主必须是民主与专制的对立统一的扬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也就是民主集中制。

欧美的民主制度反复破产,社会主义的民主集中反复成功,就是现实的体现。

正确的理解了民主的本质,就理解了列宁对于民主事业的开创性的突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但是以当时的生产力来诠释“有多民主”,是今天的人不那么容易理解的。

user avatar

列宁的苏联民主?有没有搞错?

…………………………………………………………

在谈论政治的时候,千万别犯理想国综合征。

很多人设想中的民主,是法治、廉洁、自由、奉公的美好社会,一提到各国的各种问题,就各种阴阳怪气地讽刺这是假民主,虚伪的民主,比如谈苏联谈美国都是这样子。然后这些人就会发现,全世界根本就找不到“真正的民主”。

恕我直言,这是对民主认知错误的体现。

民主不是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政治光谱”这个词应该都听过,从“极端民主”到“极端专制”是一个渐变的连续谱,每个国家位置都不一样,抛开位置谈民不民主没有任何意义,民主还是专制也没有清晰的界限,在光谱的两端也许很好分辨,但有很多政体的性质并不是那么好区分,民主也不止普选一种形式,民主集中制也是民主。

我们只能给公序良俗中的“民主”定一个约定俗成的最低标准,符合这个标准的不一定是“民主政体”,但不符合的一定不是。

这个标准,就是“领导人非终身制”。它是民主政体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因为民主虽不见得要求普选,但最起码统治阶级内应有领导人退位程序,也就是所谓的民主集中制在实务的表现。如果领导人终身制,就意味着统治阶级内部的制衡都已没有专门的程序而陷入丛林法则,结果就是统治集团的一言堂化,连基本的民主集中制都不具备,政治斗争血腥而无序化,权力制衡崩盘,那么只能叫开明专制,和通常所说的民主已扯不上关系了。苏联的一生,不就是这样子的吗?

评价民主的标准不是某个人的好坏,而是体制的制衡。如果缺乏后者,前者再好也不是民主。如果退不退位完全取决于列宁自己,就算他个人再广开言路,再开明纳谏,再英明神武,也和民主无关。

比如有一个国家,国名叫“DPRK”,然而一个血缘世袭的政权和民主有什么关系?苏联号称是劳动人民建立的政权,结果从出生到死亡,领导人都是终身制,真是莫名的讽刺。别以为这是后人改的,列宁他自己就是了。

………………………………………………………………

放眼世界,也有不少曾经是终身制,后来改了的政体。比如台湾地区,蒋介石终身,按计划传给长子蒋经国,只不过传第三代的时候出了漏子,才改变的,两蒋说开明专制已经很给面子了。如果没有蒋经国,蒋纬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不可能接班的,终身制能不能继续就很难说了,可能出个开明的接班人,就此结束,也可能像韩国一样,朴正熙权欲熏心,硬是把独裁给苟了二十年。

开明专制并不是一无是处,特别是对于专制传统根深蒂固的落后国家更是如此,关键是苏联几十年都没半点想改的样子,这就很魔性了,结果也证明了它的失败。

作为现代公民,我们至少要有清醒的头脑:人类用了几百年,流了无数的血才证明了一件事:民主有无数的缺点,无数的毛病难以解决,也不会自动强国,但如果连上面黑体字提到的底裤都被撕掉,那么就相当于制衡的最后底线都不存在,和销毁核武器,把一切期望都寄托在外国人的仁慈上差不多了。

如果列宁去世后,最起码不晚于斯大林去世后,有人可以把终身制这一独裁统治的大毒草割掉,那么苏联或许还有一线转机,然而历史没有如果,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user avatar

列宁之所以能平稳上台,是因为他承诺布尔什维克上台后马上开始俄国大选,列宁也确实兑现承诺,在镇压了反对派,枪决了两名自由派领袖,全面控制俄国出版业后,列宁觉得稳了,于是举办了大选。。。。

1918年,最终选举结果揭晓:在总共707个席位中,布尔什维克仅得到175席,占24.7%。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居然连孟什维克都有16席。。。

然后,列宁宣布议会“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彼得格勒全城戒严,。。。开枪。。。。

于是,无比残酷血腥的俄国内战就爆发了。

简直太民主辣。

user avatar

列宁是一个非常民主的人,但同时他也是个非常不民主的人。

虽然这句话听起来简直就是:你搁这搁这呢?

但是确实是事实。

列宁怎么民主的?你知道总书记这个职务为什么叫总书记吗?为什么这个党的最高地位的职务叫总书记?不叫党首?不叫总裁?不叫元首?

因为最早这个职务根本就不代表什么。听到书记这两个字你也该明白,最早就是处理党的日常事务的一项职务,是领导书记处工作的。

列宁1924年去世,在这之前,他是苏维埃威望最高的人应该毫无疑问吧?但是我告诉你,总书记这个职务在列宁死前的1922年就交给斯大林了。

这只是一份工作,一个职务,并不代表什么。

实际上,在列宁时期布尔什维克党内根本没有最高领袖这一说法。大家都是同志,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党内民主集中制也是列宁最早提出来的,党内的任何重大决策和问题都必须在党代会上进行讨论,再决定生效之前,所有党员都可以充分参与讨论和表决。任何人都不允许独断专行,包括列宁本人。


列宁是怎么不民主的?就按照上面某些答案说的原文来吧。

列宁解散立宪会议,列宁镇压水兵起义。

其实这两条我都觉得你们扒的不够,水平太差,我帮你们加几条。

列宁还把曾经的盟友马赫诺给背刺了,把这个和自己一样坚决反对沙皇,甚至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安那其无政府主义者给搞的流亡海外去了。

列宁还曾经说斯大林过于软弱,不够强硬,不够坚定。

列宁极其打压东正教。

加上这三条是不是让你们极力塑造的“无情无义”的列宁形象更加丰满了?(滑稽)


好,那我们就要开始说,列宁为什么会这么矛盾呢?怎么表现的既特别民主,又特别不民主呢?

你听过雷锋说过的一句话吗?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列宁,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一切民主,一切决策,只会对我的同志,只会对无产阶级,以及一切不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敞开怀抱。

如果你不是,对不起,你只会感受到我如同寒冬一样的冷酷无情。

立宪会议解散了怎么了?本来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不需要你们这帮地主老爷玩这种无聊的假民主。说的难听点,苏维埃政权本来革的就是你们的命,你不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就算了,你还跳来跳去的?你们这些老爷一动嘴皮,我们这些工兵就得上前线去死?

当然,有人真善良,还相信你们,比如列宁的德国同志罗莎卢森堡,然后她被你们活埋了。


跟马赫诺开战怎么了?我俩曾经确实一起对抗过沙皇,甚至组建过联军,但那又怎么了?

我党还和蒋介石一起对抗过日本人,所以未来就不要革老蒋的命了?

你马赫诺都提出不要政府,要全面自治了,你这不是摆明了要解散苏维埃?那我跟你还谈什么谈?请你当场去世。


打压东正教我就更爆笑了,我一个唯物主义政党,我不打压你们这些封建迷信,我打压什么?而且我也只是打压,并没有全面禁止东正教,也没有说不允许你有信仰自由。

你爱信什么信什么,但是还是有那个大前提,你的信仰不可以对抗苏维埃,不可以破坏社会主义建设。

我们国家为什么不跟梵蒂冈建交?

因为宗教这根红线必须由党组织来指挥,你梵蒂冈就可以有中国枢机主教的任免权了?那如果你选的那个人反对社会主义建设呢?我还得捏着鼻子认?

赶紧滚,那就不和你建交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最后说一个最大的重点,列宁镇压水兵,这件事真是让某些目田人兴奋极了,巴不得写成万字文章来说列宁的“虚伪”。

好,首先我承认,这件事对于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是一个黑点,这我不否认。至少本来结局不一定要这样的,是有更好的处理方式的,没有想到最后搞成了这个样子。


那我再来问一个问题,身为一名布尔什维克的党员,或者身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是要有党性!是要有原则性!

什么是党性?

在事情没做出最后决定之前,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你甚至可以有和大多数同志不一样的反对意见。但是事情一旦做出了决定,你必须要坚决执行党组织下达的任务和命令,没有二话。事后,你可以再把自己的意见向上反映,但是过程中,请你把自己的小心思都给收起来,先完成任务再说。

这就跟前段时间,上面下达了党员先去接种疫苗一样。

既然上级已经下达了命令,那么身为基层党员,你就应该无条件去执行,去起一个积极模范带头作用。

结果你在这:我不打我不打我不打,我就不要打疫苗。

那我还能说什么呢?你这哪算一个合格的党员?

服从组织安排这几个字你看得懂吗?


如果你从这个例子还不能明白水兵这件事情上的问题。那我就再举一个和水兵这个性质差不多的例子。

张国焘为什么被定性为投机主义者?为什么都说他根本不配被称为一名合格的党员?

因为他就是一个毫无党性原则性的人。

中央的命令我不听,我带着四方面军,我想去哪就去哪。

你不让我打四川?我就打。

你让我去会合?我就不去会合。

最后事情搞得一塌糊涂。他必须要去陕北了,但是他又不敢去,为啥呢?

看看张国焘的原话:

“会合后一切都完了,他们会要让我们交出兵权,开除我们的党籍、军法从事。”

说着说着张国焘眼圈红了,接着,悲从心来,痛哭失声,豆粒大的泪珠不住地往下落。

你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怎么不想想后果?事情做完了,又不想承担相应的后果,完全无组织无纪律,无视一切中央的决定。

这哪还像个党员?

再看看有党性原则性的党员,看到张国焘这个样子,是什么反应?

陈昌浩针对张国焘的观点,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谁有权决定,要看是否符合中央要求,而你的决定是错误的。现在的形势是必须去会合,会合后就有办法了,继续分裂对中国革命不利。”

听到陈昌浩把话说得斩钉截铁,张国焘更是泪如雨下。陈昌浩说:“我们是党员,错误要向中央承认,听候中央处理,哭是没有用的。”

看到了吗?我们是党员!

做错了事情要向组织承认,要坦白。至于枪不枪毙我,那是组织决定的事情,不是我决定的事情。

受了委屈,你可以向上申诉,你可以表达意见,你直接把桌子掀了哪里还像个共产党员?


像个小孩子一样耍赖,往地上一躺喊我不干我不干是在干什么?

更何况你不是耍赖,你拿着枪对着中央,你想干什么?你要做什么?

如果你还不能明白水兵的问题在哪里,那我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列宁时期的苏联(19171924年)的民主程度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总体来说,与西方民主国家相比,列宁时期的苏联在政治参与和权力制衡方面存在显著的局限性,其民主的特点更多地体现在“无产阶级民主”的概念下,而非普选权和多党制下的自由民主。要详细地理解列宁时期苏联的民主状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回答
    .......
  • 回答
    一个国家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能否摆脱列强控制,最终取决于其内部的团结程度、领导者的决断力、人民的凝聚力,以及外部国际环境的配合。凯末尔领导下的土耳其和同时期的中国,在这些方面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也因此走向了不同的命运。一、 凯末尔的土耳其:一个民族国家的浴火重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昔日庞大的.............
  • 回答
    列宁创办《火星报》时,其宣传发行方式并非简单地“出售”或“白给”,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策略的过程,包含了多种手段,以期达到最广泛的传播和最有力的影响。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的“思想播种”而非商业销售。核心策略:目标读者与传播路径首先要明确,《火星报》的创办目标并非盈利,而是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RSDLP.............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征战,血雨腥风。这场看似残酷的权力争夺,究竟在当时诸侯和民众心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是否有着“华夏内战”的自觉?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各国之间征伐不断,但“华夏”这个概念,在当时已经悄然成型,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认知。 这种影响并非.............
  • 回答
    列宁的这句话:“每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爱国主义的破旗就又散发出臭味来了。” 意在深刻揭示在国家面临困境时,某些形式的“爱国主义”如何被滥用,从而产生负面和腐朽的影响。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破旗的象征意义: “破旗” 是一个强烈的意象。国.............
  • 回答
    列宁在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其决策的核心并非对德国命运的精准预判,而是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战略考量,意图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喘息之机。他当然看到了德国作为战争机器的强大,以及其在东线胜利后的巨大威胁,但说他能“预见到”八个月后德国的彻底失败,这恐怕有些过度解读了。当时,列宁所处的境地极为严峻。.............
  • 回答
    地理大发现时期,奥斯曼帝国并未直接“到访”过我们今天所说的“新大陆”,也就是美洲。这一点非常确定,因为当时的奥斯曼海军虽然强大,但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地中海、红海、波斯湾以及印度洋北部地区。跨越茫茫大西洋,到达美洲,这在地理距离、航海技术和战略重心上,都超出了奥斯曼帝国的主要能力和关注点。为什么奥斯.............
  • 回答
    关羽和黄忠之间,表面上看是战场上的惺惺相惜,实则暗藏着一层复杂的情感纠葛,尤其在“五虎上将”这个封号上,将这份微妙推向了高潮。要理解关羽为何得知黄忠在列时“很不高兴”,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时代背景、个人情感以及刘备集团内部的人事关系。一、英雄相惜的表象与现实的差距确实,在沙场上,关羽和黄忠都展现出.............
  • 回答
    在计算机尚未普及的年代,列车的运行,是一场精密而又充满人情味的协作。那时的铁路系统,更像是一部庞大的机械乐章,由无数个齿轮、杠杆、信号和人的智慧共同驱动。时刻表:列车运行的蓝图与圣经没有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列车运行的命脉在于那份厚重、手写的“列车时刻表”。这不仅仅是一张纸,而是包含着所有列车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把当今世界格局想象成战国时期的群雄逐鹿,而将美国比作秦国,中国比作齐国,这种类比在很多方面都说得通,但也有些地方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国(秦国)的“强大”与“革新”秦国之所以能在战国末期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核心在于其强大的军事实力、高效的政治体制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两个关键的转折点。要说清朝和明朝面对西方列强时的抗压能力,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强,而是要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它们各自面临的具体情况。明朝:初遇西方的“新玩意儿”与统治的固化明朝,尤其是中后期,开始零星地接触到西方(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当时.............
  • 回答
    欧洲殖民时代,列强向美洲、澳洲、北美大量输送人口,而对黑非洲(南非除外)和马来世界移民较少,其背后原因复杂且多维度,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地理以及人口自身因素。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为何向美洲、澳洲、北美大量输送人口? 1. 经济驱动:土地与资源的吸引力 土地的巨大需求与剩余: 欧.............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之所以我们坐普通列车时,感觉颠簸得厉害,而在高铁上却能如坐针毡一般平稳,这其中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背后涉及到机械设计、轨道铺设、运营维护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工程学问。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先说说普通列车,那股“抖”劲儿从哪儿来?普通列车,尤.............
  • 回答
    《时代》杂志最新一期封面以醒目的黑色为底,上面密密麻麻地列出了美国因新冠疫情去世的20万人姓名。这个设计选择无疑是极其强烈的,它不仅是一个封面,更像是一个庄重而沉痛的纪念碑,旨在以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呈现新冠疫情在美国造成的巨大生命损失。从视觉和象征意义来看: 黑色背景: 在许多文化中,黑色.............
  • 回答
    在设计 MySQL 数据库表时,为表添加一个自增 ID 列,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做法,这绝非偶然,而是背后有着充分的理由和诸多好处。首先,我们得明白,自增 ID 的核心作用是为表中的每一条记录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标识符。想象一下,如果表中没有这样一个明确的标记,我们如何区分两条内容上可能非常相似.............
  • 回答
    一战前军队在冲锋时列队踢着正步慢慢走,这个场景在很多历史影像和文学作品中都曾出现过,乍一看确实有些匪夷所思。在那个时代,军队的战术思想和装备水平,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现代战争截然不同。要理解这种“慢速推进”的冲锋方式,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军事理论、社会文化以及技术条件等多个层面去分析。首先,当时的军事理论.............
  • 回答
    东西巨变:为何是日本,而非他邦,在西方列强铁蹄下崛起为一等国?在十九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当西方列强的舰船叩响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国门,绝大多数古老的文明都经历了屈辱的沦丧,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然而,在这片被西方阴影笼罩的土地上,日本却是一个耀眼而孤独的例外。它不仅成功抵御了外强的侵略,更是以惊人.............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出于安全和效率的综合考虑,并非单纯的“熄灯滑行”。首先,刚出站的动车组,特别是G字头的高速动车组,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启动和加速阶段。在这个阶段,车辆的牵引系统、制动系统、信号系统以及车内的各种设备都需要进行一次快速而精密的自检。就像一辆汽车刚启动时,仪表盘上的灯会亮起,然后慢慢熄灭,这.............
  • 回答
    我被CIA列为必杀目标,而且我被困在一个无限的时间轮回里。这可真是个糟糕的组合,但既然已经这样了,总得想办法应对。首先,我得接受现实。CIA要杀我,这是既定的事实。他们拥有巨大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而且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而我,身处一个无限轮回的时间里。这意味着我所做的一切,无论成功与否,都会被重置,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