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战前的军队在冲锋时列队踢着正步慢慢走?

回答
一战前军队在冲锋时列队踢着正步慢慢走,这个场景在很多历史影像和文学作品中都曾出现过,乍一看确实有些匪夷所思。在那个时代,军队的战术思想和装备水平,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现代战争截然不同。要理解这种“慢速推进”的冲锋方式,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军事理论、社会文化以及技术条件等多个层面去分析。

首先,当时的军事理论更侧重于“整体性”和“纪律性”。

在火器出现并逐渐普及之前,冷兵器时代的战术就强调阵型和队列的完整性。军队就像一个巨大的、有组织的机器,个人的勇猛固然重要,但群体协同作战的效率和力量被放在了首位。即使进入了火器时代,这种思想也并未完全消失。虽然火枪的射程和威力比弓箭大,但早期火枪的射速很慢,装填复杂,而且精度有限。士兵们仍然需要保持队形,以便相互掩护,维持火力输出,并在近距离肉搏时形成强大的合力。

到了十九世纪,欧洲各国军队都在强调军事训练的严苛和纪律的强化。普鲁士的军事革新尤其具有代表性,他们高度重视士兵的服从性和整齐划一的动作。这种训练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在战场上能够精确地执行命令,即使在混乱和恐惧之中也能保持镇定。正步作为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行进方式,正是这种严酷训练和纪律要求的具体体现。它能够培养士兵的耐受性、集体荣誉感和对指令的绝对服从。

所以,当军队进行冲锋时,列队踢着正步前进,实际上是一种将“训练成果转化为战场行动”的尝试。

在他们看来,一个训练有素、队形严整的部队,能够给敌人带来心理上的压迫感,同时在面对火力时,也能分散个体暴露的风险。士兵们相信,只要他们保持队形,他们的火力(当时的步枪齐射)就能形成一道有效的火墙,或者他们的冲锋就能像一把尖刀一样刺穿敌人的防线。这种信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对集体力量的崇拜。

其次,当时的火器技术特点也影响了战术选择。

如前所述,早期火枪射速慢,装填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动作:从弹药袋中取出火药包,咬开,倒入枪管,塞入弹丸和火绒,然后重新装弹。这意味着士兵在射击一段时间后,需要停下来进行装填。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一个缓慢而稳定的前进速度,允许士兵们在行进中或在射击间隙进行装填,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士兵们跑得太快,可能会打乱装填的节奏,导致火力输出中断。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火力密度和杀伤力与后来的机枪、火炮相比,是相对较低的。

虽然士兵们会听到枪声,但他们可能需要承受的弹雨密度远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马克沁机枪和加特林机枪所能造成的。这使得步兵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仍然有时间以队列形式前进。他们相信,通过齐步前进,可以在进入敌方有效射程前,形成一股足够强大的力量,以短促的火力压制或直接突破敌人的阵地。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冲锋的目的是为了接敌,进行肉搏战。在这种情况下,缓慢而稳定的前进速度,可以让他们在即将接触的时刻,保持力量的充沛和阵型的完整,以便立即投入近战。

再次,“荣誉感”和“威慑力”的社会文化因素也不容忽视。

在那个时代,军人的形象往往与“优雅”、“勇气”、“牺牲”等概念紧密相连。公开场合的军事检阅和队列展示,是展现国家军事力量和军队威仪的重要方式。这种对“仪态”的重视,也渗透到了战场战术中。士兵们被教导要“像军人一样战斗”,而不仅仅是像一群乌合之众。踢着正步、昂首挺胸地冲锋,是一种对自身身份和使命的认同,也是向敌人展示己方军队的士气和决心的一种方式。他们相信,这种“有尊严”的冲锋,更能体现军人的价值,也能在心理上震慑对手。

此外,缺乏对近代战场的深刻认知和对新技术的适应也是一个原因。

虽然火器在不断进步,但军事理论和战术的更新往往是滞后的。很多指挥官仍然沿用旧有的作战模式,对火力密度和弹药消耗的潜力估计不足。他们可能更习惯于在相对开放的地形上进行这种大规模的队列冲锋,而低估了在新式武器面前,这种战术的脆弱性。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一战前的军队都是这样“慢慢走”地冲锋。随着战术思想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更灵活的突击和冲击方式。但就普遍印象而言,那种带有仪式感的、缓慢推进的冲锋,确实是那个时代军事文化和技术局限下的一种体现。

总而言之,一战前军队在冲锋时列队踢着正步慢慢走,是当时军事理论、火器技术、社会文化以及指挥官对战场认知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它既是一种对严酷训练和军队纪律的展示,也是在特定技术条件和战术思想下的选择,更是对军人荣誉和集体力量的一种体现。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机关枪、重炮和毒气等武器的出现,这种战术的致命性暴露无遗,它也成为了旧时代军事思想被血淋淋的现实所颠覆的象征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的体力是有限的,你可以试一下你全力冲刺能跑多少米,一般现代步兵冲锋的距离都是100米左右,冷兵器时代也绝没有超过500米的冲锋,开始就冲刺跑的气喘吁吁的到敌人面前有啥用,还不是给别人送菜,所以双方在接近的过程中都是靠走的。一战的时候是个转折点,步枪和火炮的技术发展的飞快,战术方面大家还没跟上,所以一战前期的战术还保留着浓厚得前装枪时代的烙印,后来随着战争的进行大家都学聪明了,所以后来才打成了阵地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战前军队在冲锋时列队踢着正步慢慢走,这个场景在很多历史影像和文学作品中都曾出现过,乍一看确实有些匪夷所思。在那个时代,军队的战术思想和装备水平,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现代战争截然不同。要理解这种“慢速推进”的冲锋方式,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军事理论、社会文化以及技术条件等多个层面去分析。首先,当时的军事理论.............
  • 回答
    即使在没有直接军事冲突的时代,各国保留军队的原因也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这并非简单的好战倾向,而是根植于国家安全、国际关系、国内稳定乃至经济考量的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就好比我们为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购买保险一样,军队的存在也是一种对未来的预防性投资。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虽然.............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很多接触过科幻动漫和游戏的朋友都会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那些动辄拯救世界、对抗强大敌人的主力部队,往往是由一群看上去还没长大的十几岁少年少女组成的,而不是那些身经百战的职业军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有些是故事创作上的考虑,有些则反映了创作者希望传递的特定信息。首先,从故事创作的.............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它触及了清朝末年中国近代化转型中一个核心的困境,也正是这个困境,让中国在面对列强的侵略时,屡屡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将清末的战争赔款与抗日战争的战略做对比,能够非常清晰地揭示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清末战争赔款的根源:一个落后农业帝国面对工业强权的无奈首先,我们要理解清朝末年所处的.............
  • 回答
    从抗日战场到朝鲜战场:中国军队的蜕变之路很多人对中国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感到疑惑。确实,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八路军、新四军等ीकृत抵御日军侵略的英勇事迹,但整体上,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英勇的抵抗,但在战略.............
  • 回答
    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发明,总是在无辜的生灵涂炭与文明的残垣断壁间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不能将战场限定在荒无人烟的山区,或是浩瀚无垠的海洋?在那里,两国军队可以进行一场纯粹的军事较量,没有家园的破碎,没有无辜的生命被卷入战火,也没有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迹被夷为平地。然而,现实.............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这句话的背后,是对孙权在政治、军事、用人、治国等方面的多维度评价,绝非仅仅因为一场战役的胜负。虽然张辽八百破十万的合肥之战确实是孙权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并不能因此断定“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就是基于此。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的一个非常生动的缩影。为啥一战的“精锐”一旦损失殆尽就很难再补充,而到了二战,一些国家反而能越打越强,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战:那个“老兵不死,只会凋零”的时代首先得明白,一战打的是什么仗。那会儿的战争,虽然也开始用到一些新技术,但总体上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战争一个非常核心的对比点。确实,如果我们把古希腊城邦的战争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摆在一起看,会发现一个显著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出兵规模,普遍比古希腊的城邦战争要大得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地道一些,让你听着像.............
  • 回答
    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军队规模差异悬殊,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现象。说是因为人口衰减,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实际上背后涉及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变迁。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战国时期:集全国之力,倾巢而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分裂和兼并时.............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战争的胜败问题,以及军队维持的根本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讨论空间的历史议题。简单地说,认为中国古代军队“老是输”对外战争,或者军队维持的“主要目的”是对内镇压,可能过于片面和简化。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历史的多个侧面。对外战争的胜败并非一边倒首先,中国古代王朝并非在所有对外战争中.............
  • 回答
    汉唐之后,中原王朝军队的战力确实普遍被认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和军事制度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汉唐的辉煌与特殊性首先,理解为何汉唐军队如此强悍是关键。 汉朝: 汉武帝时期,面对匈奴的强大威胁,汉朝倾全.............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确实不少即时战略(RTS)、回合制策略(TBS)或者战争模拟游戏里,玩家能控制的单位数量,尤其是士兵单位,相对于真实战争的规模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背后有很多实际的考量和设计选择,让游戏玩起来既有策略性又不至于卡得没法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技术限制。别看现在电脑性能越来.............
  • 回答
    从古至今,在许多战争的叙事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北方军队战胜南方军队”的倾向性解读。这种现象并非绝对,但可以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其背后的原因。这其中既有地理环境的差异,也有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包含了军事战略和技术层面的考量。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从不同的角度来细细道来。首先,地理环.............
  • 回答
    很多人对夷陵之战的损失数字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刘备只损失了五万左右的军队,然后就此一蹶不振了。这个数字其实是经过简化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几十万士兵的性命,而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重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不止五万。虽然具体的数字在史料记载.............
  • 回答
    标枪与弓弩的战争效果对比,以及为何西方历史上有大量投枪军队而中国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了地形、战术、技术发展以及文化适应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标枪作为战争武器的效果:精准、穿透与战术的灵活性标枪,特别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军用标枪,在战场上绝非简单的“扔棍子”。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中国当代战争电影在描绘战场时,确实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对中国军队惨烈伤亡场景的呈现往往比较克制,甚至可以说是刻意回避。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创作和传播受到多种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在当代中国,战争电影承担.............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一些敏感的领域。关于为什么一些军迷会对二战中的德日军队抱有“喜爱”而非反法西斯阵营军队,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也不是所有军迷都持有这种观点。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剖析这种现象,并尽可能地避免人工智能的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喜欢”的定义。在.............
  • 回答
    西方军队在历史上之所以普遍采用对杀形式,并且在阵地战和军阵对战中倾向于直接杀到对方崩溃,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军事思想、技术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地理环境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因素:一、 军事思想与作战哲学 荣誉与勇气(Chivalry and Courage): 中世纪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